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坑道编录

坑道编录

坑道编录
坑道编录

坑道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一、目的任务

坑道是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坑道的布置和施工一般均在详查阶段以后,用以追索和圈定矿体,特别是矿体形态复杂、矿石组份极不均匀的矿床,目的是了解矿体埋藏条件和矿石质量。有时在矿产普查阶段也布置坑道,进行边探边采。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是对坑道的两壁一顶或一壁一顶进行综合的(地层的、岩石的、矿产的、构造的等)观察研究,对研究过程和所提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完善的素描和记录。

在矿产勘查中通常设计的坑道有平坑和斜坑(坑道坡度水平者为平坑、坡度小于45°的为斜坑),若按坑道与矿层(脉)的关系,又可分为穿脉坑道、沿脉坑道。穿脉坑道常与矿层倾向一致,沿脉坑道常与矿层走向一致。

二、坑道断面规格

坑道规格一般高1.8m~2m,顶宽1.5~1.8m,由于掘进方式和用途不同可以增大或缩小。

三、坑道地质编录的准备

(一) 资料及技术准备

1、资料准备

坑道地质编录人员应了解和熟悉矿区,特别是坑道附近的地层、岩石、矿产、构造以及岩性分层、矿层、岩矿石特征等。

2、技术准备

坑道编录人员应熟悉、掌握坑道原始地质编录的有关规定、编录程序、方法、质量要求等。

(二) 物资准备

1、工具、材料

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小图板、讲义夹、三角板、量角器、铅笔、钢卷尺、皮尺、木桩、铁钉、垂球、照明设备、红白油漆、毛笔、作图用计算纸、样品袋、包装纸等。

2、各种表格

坑道施工通知书,坑道竣工通知书、坑道基点、基线记录表、坑道工程地质记录表、坑道工程标本记录表、坑道工程样品记录表、标本签、样签、照相记录表、坑道工程概况表(D2

/0078-93表3)

(三) 人员

坑道地质编录人员一般2-3人。

组长主要负责综合地质观察和投影工作,一名助手主要负责绘制坑道素描图,另一名助手主要负责文字记录。其余工作由组长协调,小组人员必须密切协作,方能完成整个编录工作。

四、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

(一) 编录程序

坑道施工和地质编录一般可照以下顺序反复进行:

坑道掘进→地质综合观察、分层、布样、标本采集→刻槽采样→投影作图、文字记录→继续掘进。

坑道地质编录要求及时、准确、在现场进行。一般视掘进进度、顶、壁稳固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矿区设计要求可以分段进行编录,也可以施工结束后一次性编录。

(二) 坑道地质编录要求

1、坑道验收

坑道的掘进质量要求较高,为满足设计要求,掘进必须在测量密切配合下逐步地进行,不允许偏离设计方向,也不允许改变设计坡度。

在验收中还应检查坑道规格是否与设计相符,检查顶和壁是否平整,以便及时处理。

坑道掘进质量基本达到设计要求,方能验收。

2、坑道编录要求

1) 比例尺:一般用于揭露矿层(体)或地质界线的坑道编录,常用1:50~1:200,其它用途的坑道编录比例尺可采用1:200或更小。

2) 坑道素描图:一般要求坑道素描图用压平法展开,绘制两壁一顶。若矿体形态简单、组份均匀、两壁变化不大时,也可只绘制一壁一顶,沿脉坑道要按设计要求,按一定间距制作掌子面素描图。

3)素描精度要求:按素描图选用的比例尺,在素描图上厚度大于1mm、长度大于3mm 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均应划分并在图上表示,如比例尺用1:200,地质体厚度20cm、长60cm则素描图上该地质体厚1mm、长3mm。如遇特殊地质现象,应放大比例尺作素描。

4)坑道转弯时,素描图制作要求

①坑道方向转变在15°之内时,素描图绘制不作特殊要求,连续绘制,在导线起点标明方向即可。

②坑道方向转变在15°以上时,要求分段编录,编录时在顶板上留出叉口,弯壁上留出空白,叉口的夹角即方向改变的角度差值(图4-7)。

在沉积岩中编录时,岩石成层性明显,坑道方向改变后,坑道壁上的倾角线、顶板上的走向线在投影时,方向和角度都有变化,出现岩石花纹不连续,用直线在转向处分开。

5) 坑道施工坡度改变时,也要分段编录,如平坑改为斜坑或斜坑改为平坑,编录只需在变化的位置注明坡度角即可。

(三) 坑道编录的操作

1、操作前准备

坑道施工一段落或全部完工后经验收:

1) 收集该段落或全部测量中线桩(点)的编号,每两点间的方向及平距,有水准的坑道还需收集高程数据,以便修正地质编录中的有关数据完全与测量数据吻合,避免产生系统误差。

2) 清洗坑壁(由施工人员承担)

施工中坑壁往往被岩石粉尘掩盖,一般需用水冲洗,露出完整的基岩,必要时还用钢刷进行刷洗,以确保观察的清晰和准确。

2、基点、基线布设

1) 基点布设及定位要求

坑道基点要求沿坑道顶板中心线布设,基点又称中线桩。坑口的基点,是坑道的起点,又是坑道的坐标点。

基点定位一般要求测量仪器测定,在普查阶段施工的坑道,基点也可由地质人员用半仪器法测定。

坑口基点测量应提供Z、Y、Z坐标数据,坑内的基点,只要求与前点的方向平距,必要时应有高程数据。

坑道中有测量测定的中线桩时,地质编录即可用作基点,编号应一致。坑道中没有测量测定的中线桩时,地质人员则自行设定。坑口基点应用罗盘进行三方交汇,交汇点在地形图上位

置还需与坑口实际地形(含微地貌特征)特征相符,才能保证坑口在地形图上的正确性。

基点编号,一般是从坑口向坑内按顺序依次编号,即坑口基点编号0点(站)、(前面应代上坑道编号)、坑内第一个中线桩编1点(站)、第二个中线桩编2点(站)、依次类推。

2) 基线布置

基线是用皮尺系在两个相邻中线桩(基点)上构成。

布置基线时要求:

①有测量仪器测定的中线桩时,基线(皮尺距离)距离与两中线桩测定的距离相符若有差异可以拉紧或放松皮尺来吻合。基线数据则用测量提供的数据。

②编录人员自行设定的中线桩,在系皮尺(基线)时不可拉得太紧,也不可放得太松,以避免造成太大的累计误差,皮尺还应经常用钢尺来检查校正。基线应测量距离(米)、方向(度)、坡度(正或负)。

每段基线编录应分段进行,通常从坑口基点往坑内第一个中线桩之间,作为第一段首先编录,记录成0-1站;从第一中线桩至第二中线桩之间,作为第二段(基线),记录1-2站;第二中线桩至第三中线桩之间,作为第三段,记录2-3站;依次类推。

3、综合观察和分层

1) 综合地质观察

要求对坑道两壁基岩进行系统地敲打和观察,运用沉积岩、岩浆岩理论,观察岩石中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及其变化,确定岩石名称;观察岩石的蚀变情况、蚀变矿物、蚀变程度、蚀变带范围等以及矿化种类、强弱、与蚀变的关系、矿体厚度、矿石自然类型及工业品级(目测含量)等;观察断裂、裂隙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特征及宽度、断层性质、切割矿体程度等,目的就是详细划分不同的岩性层、掌握蚀变或矿化(体)赋存位置、成矿有利因素、矿体破坏情况等等。

2) 划分不同性质的岩性层

①无矿化岩层中分层要求

要求按矿区填图单元进行分层,并标注分层的单元代号。在具体编录中无论是文字记录或是作图,都要求对单元地层中出现的不同岩性的岩层,厚度只要在图上大于1mm,长度大于3mm,都要进行划分。

②含矿层中分层要求

要求对含矿岩层中划分不同的矿体、不同的矿化类型、不同的含矿岩石、不同的工业品级。

在分层确认的基础上,对坑道两壁及顶板上基岩出露的各种岩性或矿体分界线,以及断层、裂隙等界线,都要求在地质观察分层同时用毛笔沾油漆标注,尤其是要求对含矿层中划分的不同矿体、不同类型、不同品级的矿石出露范围,用自行拟定的代号仍用油漆明显标出,使其醒目,便于作图投影时方便迅速。

如某矿区含铜层中上部Ⅰ号矿体内分别有1品级和2品级矿石段,可选择在矿体出露的适当位置用(Ⅰ)表示矿体号,在1品级和2品级矿石范围内写上Cu1和Cu2表示。

4、坑道地质编录中的布样

由于坑道施工的目的不同,有追索控制矿体而施工的坑道,有检查钻孔质量而施工的坑道、也有专为采集大样的坑道.....等。它们对采样工作有侧重,各有规定。

主要介绍追索控制矿体施工的坑道中的采样工作。一般是以化学分析样为主,其次为物理取样,加工技术取样,矿物取样等。

1) 化学分析样布样

①采样目的层

a. 含矿层或矿层全段连续取样

b. 矿层(含矿层)顶底板一般各采1-2件样品

②布样位置

坑道中的化学分析样要求用刻槽法取样,因此要求化学样品的布置一般应布置在主编录壁上,样品距底板高度以采样操作方便为原则。

特殊情况下可将样品布置在坑道顶板,这样将带来采样操作上的麻烦和困难。

样品通常连续布置呈一水平直线,有时也可垂直矿体斜向布置。

③样品编号:采用样号全称,即坑道号+化学样代号+化学样顺序号。如1号穿脉坑道中第5号化学样编号为CM1H5。

一般情况下,第一件化学样用全称外,其余样品可以省略坑道号只写化学样代号和样品顺序号H2、H3......,坑道素描图由于内容丰富,图面较狭窄第一个样品可省去坑道号,以后隔1个或隔5个样品写一个样品顺序号即可,但最后一件样须标样号。

④样品布置原则

坑道采样方法用刻槽法,样槽规格由于矿种不同,规格大小要求不相同,一般要按矿区设计执行。

刻槽样在坑壁上布置要求用油漆在样品实际位置上划线分样、编号,便于采样时依照样品界线逐个采取。如示意图(4-11)。

考虑到样品代表性及不同矿石的可采厚度,布样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同一件样不得跨越不同矿种或不同矿层。

b. 同一件样不得跨越不同矿石自然类型及工业品级。

c. 矿石中夹石剔除原则:

矿石中夹石厚度≥剔除厚度时,单独采样。

矿石中夹石厚度小于剔除厚度时,应合并到相邻低品级样中自然贫化。

⑤样槽数据

样槽数据包括样品号、样槽长度、方向坡度。

样槽长度由采样工刻槽后用钢卷尺直接丈量。编录人员在编录投影样槽时进行检查,不符者进行修正。

样槽方向由编录人员用罗盘测定,当坑道壁平整时,样槽方向与基线方向一致,如样品段出现凸出石包或凹形洼坑时,样槽方向与所在基线方向出现差异。

样槽坡度由编录人员用罗盘测定,样槽水平布置时,坡度角为0°,样槽倾斜时,向上为正坡度角、向下为负坡度角。

5 投影与作图

1) 坑道轮廓图

坑道素描图一般用压平法绘制,顶和壁多采用规则形态(除有特殊要求外)表示。

在绘制坑道轮廓前,先应丈量坑道规格和测定坑壁的倾斜角度,有下面四种情况:

①顶宽和高的规格与设计一致或相差不大时,轮廓图按设计规格绘制。

②顶宽高规格与设计相差过大,则需按平均值绘制。如坑道设计顶宽1.5m,高1.8m,实际规格顶宽1.7m,高2m,则绘制轮廓时应采用顶宽(1.5m+1.7m)平均值1.6m,高用(1.8m+2m)平均值1.9m。

③坑道壁斜度≥75°时,按铅直面绘制,即顶宽为设计顶宽或平均值,高为设计高或平均值

④坑道壁斜度<75°时,顶宽仍用设计顶宽或平均值、高应用沿壁斜面的高度。

2) 投影作图

①投影方法:以基线作水平标尺,钢卷尺作垂直标尺组成直角坐标的垂直投影。

②穿脉坑道顶板投影和作图

顶板地质界线作图:在界线上选择的点经投影,将点的水平坐标轴和垂直坐标轴按坑道素描图比例尺换算成图上长度,依次展绘到图上,然后连续各投影点而成。

③坑道壁上分界线的投影与作图

以穿脉坑道左壁上某地质界线投影和作图为例。

坑道壁上的点仍然是用直角坐标投影方法。

分层界线AB出现在坑道在壁上,J1点、J2点为顶板上基点,J1-J2为基线。

A投影点位于左壁线上,B点位于左壁与坑顶交线上。

B点坐标:B点位置在坑道顶和左壁交线上,在图4-16顶板投影中已定位。

A点坐标:水平坐标采用直角坐标投影法将该点投影到基线上(A′),并读出水平距离Xa (基点1至A′的距离);而垂直坐标因A点位置在壁和底的交线上,垂直坐标即是坑道的高H(壁斜度75≥°时),或是沿壁斜面的长度(坑道壁斜度小于75°时),如图4-17a。

坑道地质界线作图;在界线上选择的点投影,将点的水平坐标轴和垂直坐标轴按坑道素描图比例尺换算成图上长度,依次展绘到图上,然后连接各点而成(图4-17b)。

④沿脉坑道投影和作图

a. 沿脉坑道顶和壁的投影和作图,其方法与穿脉坑道同。

b. 掌子面素描图:沿脉坑道施工过程中,往往要求按一定的间距作掌子面素描图。

掌子面素描图轮廓规格应和顶壁吻合。。

掌子面亦坑道横截面,掌子面素描图就是作剖面柱状图,比例尺要求与坑道顶壁相同。

掌子面素描图的投影图的投影和作图方法基本上与顶壁一致,只是基点布设在顶板中线上,以中线距离为准,基线布设是一端系在基点上、另一端自然下垂(铅垂)。

⑤坑道形态是顶板基本为一水平面,两壁斜度一致并壁面平直,坑道横切面形状为等腰梯形,但在实际施工中,往往部份地段规格形态达不到设计要求,成为弧形顶或者凹凸不平的壁,因此在投影作图时,应将坑道视为一理想的规则形态绘制轮廓图,将需投影的各类界线或地质现象按产状自然延长或缩短,使其落在理想的规则图形中,再投影和作图。

虚线构成的规则梯形表示理想的投影作图图形。

⑥坑道素描图与掌子面素描图的放置关系。

掌子面素描图是坑道素描图的附属部份,与坑道素描图的关系明显表现出来。

⑦坑道素描投影时,投影点的选择。

投影点选择恰当与否,是反映素描图上描绘的地质体(界线)形态是否真实的关键,因此要求在选择投影点时能基本控制地质体的大致形态,在连图时还应参照实际地质体界线形态勾绘。

呈直线形态的界线,投影点选择容易,在直线的上和下各选一个点投影,随手连接两点即可。

呈弧形线的界线,投影点选择至少三点,上下各一点,中间弧顶一点即可。

波浪线界线,投影点可全部选择在波峰顶上或选择在波谷底处,再用钢卷尺测出波峰对波谷距离,参照实际形态随手勾绘。

对断层破碎带或地质透镜体投影选点时,要能控制住破碎带宽度、断层面形态和透镜体的尖灭或膨大部份。

⑧坑道素描图中应有的内容(编录用图)

坑道编录应用方格米厘纸作图,图纸精度以方格米厘纸精度为准,一般不采用以某个量具(如三角板)精度作图。

内容有:顶板基点位置及编号(或坑道素描图成图后,只保留坑口基点)、基线方位、水平比例尺、各地质体分层界线、断层线及编号、矿层(体)界线及矿体号、岩矿石标本采集位置及编号、测量各种产状位置及数据,刻槽样沟位置及编号。

五、坑道采样

由于坑道施工目的不一致采样要求各有择重。控制追索矿体为目的的施工坑道,采样以化学分析样为主,其次为物理取样、矿体取样。

(一) 化学样采样

坑道中的化学样采样由地质编录人员布设好后,由专门的采样工采取。

1、准备工作

应准备的工具材料

手锤、钢钎、油布(采样布)、毛刷、钢卷尺、毛笔、红白油漆、图包、讲议夹、秤、防水墨汁、样品袋。

坑道采样登记表、样签。

2、采样方法和规格

采样规格,不同的矿种有不同的规格,应按矿区设计规定执行。一般有7×6cm、7×5cm、10×3cm等。规格是指样槽的宽1和深h。而样长L一般与矿区确定的矿体可采厚度吻合。

3、采样

采样工作虽然由采样工负责,但编录人员应对采样质量提出要求和监督。

1) 在正式采样前,采样工应检查样品分布地段的坑壁是否平整,如出现有突出或凹陷则应铲平(一般称为打平包)。

2) 正式刻取样品前,采样工应用油布或彩色条布将采样地段四周严密封闭,避免刻取岩矿石碎块四处乱沾损失或混入其它块岩(屑)。

4、样品编号、包装

1) 样品收集、称重

刻槽样样品收集是采样工作中一道重要工序,当刻完一件样后,必须将沾落在取样布上的矿块、矿屑、矿粉清刷到一堆以便收集,特别注意小矿屑、粉的清刷,不然将会影本件样品质量和重量。

样品收集后应及时称重,一件样装有几袋要称总重量(公斤)

2) 样品包装和编号

①填写采样签

样品装袋,称重后应及时填写样签,不管一件样装有几袋,每一袋样品都必须用防水墨汁填

写一张样品签,并拆好放进样品袋中。

样签中主要项目填写:

产地-写坑道编号

编号-写样品号

重量-写样品总重量

共X袋-写本件样品装袋的总袋数

第袋-写本袋样品是第几袋

采样-写采样人姓名

②包装及编号

样品装入样袋,放进填写的样签后,样品袋口必须用绳扎牢,每袋样品袋外面则用防水墨水分别写上:坑道号、样号、第几袋/共几袋。如1号坑道、1号样、装有三袋。则是每袋上面相应写上:W1H11/3袋、W1H12/3袋、W1H13/3袋。

③填写采样记录表

采样工每完一件样,应及时将有关数据填入坑道采样记录表中。采样工应填写下面几项内容:

坑道编号:

样号:

样品长:

重量:单件样品总重量(公斤)

袋装:单件样品装的总袋数

采样人:

采样日期:

坑道采样记录表上其它项目,由地质编录人员及时填写。

5、样品检查

样品采完后,地质编录人员应对每件样品及时进行检查,检查主要内容:

1) 样品号与样品长度:检查核实样号、样长在实地、素描图上、样品实物三者是否吻合,有无混乱现象,如有不合,应及时查清原因,纠正或处理。

2) 样槽规格

编录人员还需实地检查样槽规格,检查每个样槽刻取是否平直,刻取的宽度和深度是否与要求一致,若出入过大,则应及时返工。

3) 样品重量

检查样品的重量的目的,是衡量采样过程中矿块(屑粉)损失程度,若损失大则将影响样品的代表性。

检查的一般方法是用理论重量与样品实际重量比较的方法。误差允许范围由各地勘单位根据不同的矿种、矿化均匀程度等自定。

误差计算公式:

误差Q=[理论样重(Q1)-实际样重(Q2)]÷理论重量(Q1)×100%

如某铁矿规定采样误差限≤5%,H1号样样长1.1m,样槽规格7×3cm,铁矿石理论体重3.6吨/m3,样品实际称重8.4公斤(Q2)。

样品理论重量公式:Q1=V·D(V为样槽体积、D为矿石体重)

V=l·h·L(单位米)

则Q1=0.07×0.03×1.1×3.6×1000=8.32公斤

六、坑道编录文字记录

文字记录要求用DZ/T0078-93表A5“剖面及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的格式和内容”。

记录顺序以编录基线为单位,从坑口向内一段基线一段基线依次进行。岩层分层界线位置、断层线位置、标本采集位置、产状测量位置等都应以投影时在基线上的交点距离为准。

岩性描述与矿层(体)描述要求分层进行,如一条基线包涵了两种岩性层时,应分段进行描述;如果几条基线只控制了一种岩性层时,则将几条基线距离合并作一次性描述。

表中“地质描述”一栏,主要是“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矿石名称、岩性、穿插关系、厚度;地质体及地质构造特征及产状等。”

表中“补充描述”是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等。坡度、分层位置(距离)、断层位置、矿体顶底界线位置、测产状采标本等位置数据都要求素描和文字记录两者完全一致。

例如:某坑道编录一段时,素描图与文字记录的一般形式。

0-1站(第一条基线)长15.6m,方向20°、坡度+1°

0-6.7m:紫红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继续作岩石特征描述和补充描述),产状25°∠30°(3m处),标本B1(4.2m处)

6.7-15.6m:紫红色致密块状赤铁矿......(继续矿石特征描述)产状21°∠59°(7m处矿层底板)、标本B2(12m处矿石)

1-2站长18.3m,方向22°、坡度-1°

0-5.2m:紫红色致密块状赤铁矿......(继续矿石特征描述或者注明“特征同上字样”)。产状19°∠60°(5.5m处矿层顶界)。

5.2-18.3m: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继续岩石特征描述和补充描述)。

2-3站......。

七、坑道原始地质编录的室内整理

(一) 标本、样品清理及登记

1、清理当天采集的标本、样品数量,核对标签、样签、文字记录、实物、素描图是否吻合,出现问题便于及时修正和处理。

2、对潮湿样品要晒干或烘干,晒干后重新称重,重新按新重量数填写样签和修改采样登记表。

3、需送鉴定的标本,在标本一角用白油漆涂上一小块位置,待油漆干后用防水墨汁写上编号,填好标本签用标本纸将标本签和标本一并包好,并在标本纸外面写上相同的标本号。填写标本登记表。

待到一定阶段,按登记表上标本数量和编号,样品数量和编号分别填写送样单和填写鉴定要求、分析项目,送样前,再一次检查核实标本、样品与标(样)签,送样单无误后,派专人送化验和鉴定。

(二) 文字记录与素描图对照核实

主要核对文字记录表与素描图上控制各种地质现象的基线数据是否吻合,反映地质现象的具体内容是否一致,若出现文、图不一致时,不允许回忆修改,必须及时到现场落实后处

理地。

(三) 文字记录表整理

检查记录表的内容是否填写齐全,语言是否通畅,地质描述内容是否全面、专业术语使用恰当否、有无错漏字等。

记录表中的数字要求全部上墨。

(四) 素描图整理与成图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在与文字记录核对无误的基础上,还需对素描图仔细检查,是否出现有地质界线的错连和漏连现象等。

素描图上的各种数据(方向、产状、标本号、样品等)、分层界线、断层线等以及其它内容,都要求用防水墨汁上墨。

第二步、待收到化学分析结果和鉴定结果后,根据试验成果按照矿区统一的图示、图例、绘制岩石、矿石花纹及标注各种代号、编号。

第三步、坑道素描图整饰

参照坑道素描标准样图,根据矿区实际或要求,对编录的坑道素描图进行整饰,全图上墨。

在标准样图中,还应增加责任签(图右下方)。

八、坑道地质编录应提交资料

(一) 坑道施工通知书

(二) 坑道竣工通知书

(三) 坑道基点、基线记录表

(四) 坑道工程地质记录表

(五) 坑道照相记录表

(六) 坑道工程标本记录表

(七) 坑道工程样品记录表

(八) 标本(实物)

(九) 鉴定成果表

(十) 测试成果表

(十一) 坑道工程概况(DZ/T0078-93表3)

(十二) 坑道素描图

九、老硐的原始地质编录

(一) 老硐又称老窿,指开凿年代久远,现已停、废又无地质记录和开采记录,通常坑道的方向、坡度和形态不规则或极不规则,完好程度不等,分布杂乱的民采坑道。

(二) 老硐调查

老硐调查是根据地质勘查需要进行。调查包括访问知情人,查阅地方志,碑记,石刻铭文及其它历史资料的收集研究。调查内容:老硐位置,数量及分布,开采深度,开凿年代,施工目的,施工方法,开采情况,有关矿床地质,水文及工程地质方面,停工原因等,访问要作详细文字记录。还应注意观察老硐硐口的废石堆中岩石性质,矿化特征和矿物种类等,必要时也可对废石堆采样进行测试,大致了解矿物成分和含量。

在可能的条件下,根据访问和实地踏勘了解的情况,编绘出老硐分布略图。

(三) 老硐清理和地质编录

1、老硐清理

老硐清理是在老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质勘查需要,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

无论是清理老硐或者进入硐内观察编录时,安全工作尤其重要,应密切注意暗井、坍塌、冒顶等带来的伤害,严防有毒或窒息性气体的危害,防止对人身安全有害的其它事项如硐内野兽、毒蛇等袭击。遵守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一些措施,如在老硐的每一岔硐口设置出口方向的路标,严禁单人进硐,两人以上入硐必须间隔一定距离以便互相照应,硐口要有专人留守等等。

2、老硐地质编录

老硐地质编录没有具体要求,也无具体格式和规定,是根据老硐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

老硐编录方法,总的是综合运用绘制剖面、探槽、探井、坑道的编录方法,视实际情况绘成老硐平面图,剖面图、空心掌子面图或某两种互相配合的图件。老硐编录仍可用基点,基线进行,基点基线设置视可能情况,设在硐顶,硐壁均可。

对有意义的或者有代表性的老硐,要进行专门的地勘测绘,对掌子面要详细观察记录和采样外,还要按一定间距和在老硐膨大(闹堂)、狭缩和转折部位详细观察和采样。

老硐采样一般可用捡块法或者刻线法进行,要严格注意安全。硐中采样还需注意的是:因前人开硐目的是采矿,现今留下的空间多是原来矿体富集部位,在布样时要仔细分析主矿体延伸方向,以免将硐壁上残留的零星矿条或次要矿条作为采样或描述对象。

(四) 老硐调查、编录提交的资料

1、老硐访问调查记录

2、老硐分布平面图

3、地质记录表

4、老硐素描图

5、照片集

6、标本、样品记录表

7、鉴定、测试成果表

勘探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矿山生产和矿山建设设计,所以与此有关的矿区地质、矿床(体)特征、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工程质量等应该着重叙述,以满足矿山设计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地质问题的探讨不涉及生产建设方面的可单独编写科研报告,作为附件。勘探报告的内容可参照下述提纲。

地质勘探报告编写提纲对大、中型矿床的勘探报告,为了便于查阅,可在前面写一简短的内容提要,一般不要超过500字。

第一章绪论

(一)工作目的任务:

说明国民经济建设对所勘探矿产的需求以及上级下达任务的文号、内容和设计、生产部门对勘探工作的具体要求等。

(二)位置、交通:说明矿区位置,地理座标、边界范围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或拟建的)铁路、

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车站或码头的里程(附交通位置图)。(三)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概述矿区地形的主要特征、山岳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河流及其流量,最高洪

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或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说明矿区是否处于地震活动区。简述区内工业、矿业、农业、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等。(四)以往工作评述:从矿区的发现至本次勘探所进行的地质、航空测量、物化探等各项工作,应按时间先

后顺序简要说明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探、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探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及生产概况。

(五)本次工作情况:说明工作的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附工作量统计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包括探明储量)、地质事业费及经济效果(探明每吨或万吨储量的直接费用或综合费用)。

(一)区域地质:

第二章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简要说明矿床在区域地质构造中的位置、特点、地层分布、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以及区内主要矿产等。

(二)矿区地质:

1.地层:叙述矿区范围内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岩相、化石、标志层特征、厚度、产状以及接触关系等。重点放在含矿岩系中的含矿层位,并说明其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

2.构造:阐述区内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等构造的性质、特征、规模、分布以及对主要构造的查明和控制情况,并说明褶皱断裂的生成顺序以及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及其对矿体(层)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对控制矿体(层)形态和边界条件以及破坏矿体(层)完整性的构造必须着重予以说明。对于一些组成密集出现的小型褶曲和断裂,应尽可能说明其性质、产状、分布和发育密度等方面的规律性。

3.岩浆活动:阐明岩浆岩的种类、生成时代、生成次序、生因关系、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岩体产状、形态、规模及其与矿床的生成关系;后期岩浆对矿体(层)的破坏以及对矿石质量有利、有害的影响。

火山岩还应叙述喷发旋回、韵律和类型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4.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阐述矿区各种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情况,着重指出与成矿有关的

围岩蚀变种类、特征和分布范围等。

第三章矿床特征

(一)矿床规模及矿体(层)特征:综合叙述矿床规模、矿带特征、矿床(层)的总数目、总厚度、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及

其相互关系等。分别叙述各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态、长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以及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

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凡决定和影响露天开采境界线部位的矿体,尤其是露天采场底部附近的矿体(层)形态和产状,应在报告中阐述清楚。对于坑内开采的矿山,要注意叙述

矿山主体工程附近和各开采水平附近的矿体(层)变化。对于主矿体(层)附近有开采价值的小矿体(层),特别是在主矿体(层)上部首采地段的小矿体(层),应详细说明其规模和产状,形态变化情况。

(二)矿石质量特征: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份,有用矿物的含量、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和矿物的生成顺序及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份主要有益组份和伴生有益、有害组份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有的矿种,其矿石质量是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则应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叙述。

(三)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层)的淋失带、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和原生带。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不同的各类矿石尚应说明其所占比例及空间分布规律。对主要的矿石类型,应较详细描述。

(四)矿体(层)围岩及夹石情况:说明矿体上、下盘围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

说明矿体(层)内夹层、包裹体的岩性特征、分布规律、数量、质量以及对矿体(层)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五)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阐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标志,并指出进一步扩大远景的方向。(六)矿区内其他有益矿产情况;对于在勘探主矿种的同时综合勘探的共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探的程度、规模、分布、矿石质量等。

第四章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一)采样种类、方法和样品代表性: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样品的采样种类、目的、采样要求、采样方法和样品的代表性。

(二)试验种类、方法和试验结果: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详细的《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报告》放在附件中。

(三)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作出矿石可选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综合利用的途径。

如邻近有同类矿床的生产矿山,应进行矿石类型、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方面实际资料的对比,并对其矿石可选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加以说明。

第五章水文地质

(一)水文地质概况: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以往水文地质工作情况和成果、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时间、主要任务、完成工作量和质量情况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可能对矿床充水造成的影响。

2.区域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地质构造、断裂带等对矿床充水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一节合并论述。

4.水文地质分区特征:说明分区的原则和依据,阐明各水文地质分区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三)生产矿井、老碉(窿)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调查访问和实际观测编录的资料,说明其位置、深度,长度,产量、开采面积、充水因素、水量、水位及其动态变化、水质、排水设备能力和突出点的情况以及老碉(窿)积水情况和其他情况。

(四) 矿区水文地质:

1.说明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和水文,气象情况等。

2.叙述地表水特征及动态变化,矿区的进水及隔水的边界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矿区充水因素和对未来开采的可能影响。

3.叙述矿区含水层、隔水层的确定依据;各含水岩系的岩性、厚度、分布、埋藏条件、裂

隙、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单位涌水量、导水性、渗透系数、水头高度、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稳定性和隔水性;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对矿体(层)底板承压含水层及隔水层的特征要详细说明。

4.对构造破碎、断裂带、溶洞发育带(发育程度、规律、充填程度、充填物)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含水性、导水性对矿床充水影响的评价。

5.在矿区内及其附近有生产矿井或相类似条件的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应进行对比评述。(五)矿坑(或露天采矿场)涌水量预测:

1.未来开采矿坑(或露天采矿场)的充水因素和充水来源及特征的论述。

2.论述矿床充水或隔水边界条件的确定。

3.说明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的选择依据。

4.计算参数的来源及其代表性的论述。

5.预计涌水量计算结果的评述。

(六)供水:

1.供水水源:指出可作供水的水源地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2.水质、水量及其评述。

3.说明供水方案意见。

(七)小结:

1.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及特点。

2.对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程度和质量进行评述。

3. 对未来开采,疏干、排水、防水、排供水结合、矿坑水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意见。还应说明疏干后可能引起地面沉陷的程度及范围。

4.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及防治意见。

5.对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第六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确定矿床的开拓工程布置、采矿方法、井巷支护及露天采场边坡角的依据,而且对凿岩、爆破,矿车,矿仓选择、溜井、闸门的确定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地质勘探工作和报告编写中要认真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对本章要求叙述的内容如下:

(一)矿体(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

1.说明矿体(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风化蚀变程度、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矿床浅部首期开采地段风化岩层的稳固程度;不同岩矿石在同组合条件下的稳固性,以及由于采掘工程施工后,原来的自然平衡条件受到破坏,地下水运动规律改变以后对稳固性的影响等。

2.说明褶皱、断裂、挤压破碎带、节理、裂隙(特别是垂直裂隙)的产状、规模、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及其对矿岩层稳固性的影响。

3.说明老碉(窿)、溶洞、泥石流、滑坡、塌陷、地面沉降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条件及对稳固性的影响。

4.对矿体(层)及围岩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影响矿床开采的有关地质因素。如果是露天开采,还应对上复岩层的岩性及工程特征进行评述,特别应着重说明与露天边坡稳定性有关的地质因素。

(二) 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说明不同类型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样品的采取、采样的代表性、试验条件、测定方法、测定结果以及质量评述。矿体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体重、湿度、块度、硬度、抗压强度、抗剪断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抗剪切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耐磨性、可钻性、粉化性、胶结性、可缩性、松散系数、安息角等。以上项目的选择确定,应根据矿体具体情况及不同矿种的特定要求。

(三)开采时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成分:当矿体(层)及围岩(顶底板)中含有影响人体健康的放射性元素、天然气、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如硫化物、汞等),地热等有害地质因素时,应在报告中尽可能说明其来源、分布、含量和影响程度等。对于有自燃性的矿产(如硫铁矿、煤矿、自燃硫矿)或矿层顶底板为高炭泥岩时,尚应说明其自燃性。

(四)剥离系数及剥离量:适于露天开采的矿床,应根据矿山设计部门初步确定的开采境界说明剥离系数、剥离量和在剥离中可利用的岩石及其占剥离量的数量。

(五) 生产或停采矿井有关开采技术条件方面资料:矿区内或邻区已有生产矿井时,应叙述其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实际资料。已封闭或停采的矿井,应说明其原因。

第七章地质勘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一)勘探方法及工作情况:说明勘探类型、勘探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探工程布置原则、

地质勘查探井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地质勘查探井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1.施工准备 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及时组织安排施工。 要点:准确定位。 1.1 探井包括浅井、竖井、小圆井、天井及大于45o的斜井(坑)。 1.2 根据地质设计书要求,明确施工目的、任务,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 1.3 根据地质设计平面图、剖面图,计算出探井工程的起点坐标。 1.4 下达定位测量通知书,实地测量定位,测量定位坐标即为井口中心点坐标。探井的长壁一般与勘探线方向一致;斜井应测定方位桩。 1.5 下达探井施工通知书,并提交设计平面图和剖面图。 2、工程施工及地质编录 要求:及时编录采样,并及时现场核查分层位置及采样分样的正确性。 要点:进行地质分层观察、记录和绘制素描图。 注意:文、图、表内容要一致。 2.1 探井施工中严格按设计要求的规格施工,井壁要平整,揭露的地质界线要清楚。

2.2 小圆井、浅井(深度小于20米)一般不需通风;竖 井、天井均需通风。 2.3 浅井、竖井、天井和斜井要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是否支护及用什么方法支护。 2.4 井口渣土必须堆放于1.0米之外,并防止有重物坠落,确保安全。 2.5 随探井工程进度要及时地进行地质编录和采样。小圆井可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地质编录和采样。 2.6 探井的素描图一般素描两壁一底(含等距或不等距的井底掌子面)。若地质情况复杂,可局部或全部绘制四壁一底。探井四壁(或两壁)可按工程规格垂直绘制,也可按实际宽度绘制。素描图比例尺一般用1:100~1:200,见矿工程用1:100比例尺,必要时可放大到1:50。 2.7 素描方法:基点布置在第一壁的左上角,基线自基点铅直布设。大于45o的斜井(坑)为自基点沿勘查线方向或平均的长边方向布设。第一壁首选正北壁、北西壁、北东壁或正东壁,矿区应有统一规定。邻壁按逆时针方向展开。在第一壁上端标出方位角,在井壁一侧画出垂直标尺。绘制时,先丈量井口规格,把皮尺挂在各个井壁的角上,丈量各壁的深度,井壁底部的宽度,按

DZT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94—10—01实施 目录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1) 4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2) 5 原始地质编录中的手图与清图 (2) 6 代号及编号方法 (3) 6.1矿区代号或分队(项目、课题)代号 (3) 6.2编号方法 (4) 7 原始地质编录的检查验收 (5) 7.1提交资料目录(表2) (5) 7.2原始编录的检查验收工作 (5) 7.3检查验收单位 (5) 7.4检查项目及验收标准(表4) (6) 8 实测地质剖面的原始地质编录 (6) 9 地质填图的原始地质编录 (8) 9.1填图方法及精度要求 (8) 9.2地质填图时对原始地质编录的要求 (8) 9.3 整理 (8) 9.4注意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9) 10 坑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 (9) 10.1总体要求 (9) 10.2探槽的原始地质编录 (10) 10.3探井的原始地质编录 (10) 10.4坑道的原始地质编录 (11) I

10.5老硐的原始地质编录 (11) 11 钻孔的原始地质编录 (12) 12 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 (13) 12.1采样原始地质编录的要求 (13) 12.2 编号 (13) 12.3探矿工程中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 (14) 13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管理 (14) 13.1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保管程序 (14) 13.2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修改 (14) 13.3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使用 (14) II

工程地质编录(描述)模板

工程地质编录模板 注意事项 1、在钻探前必须明确本工点内是否出露(或隐伏)断层、破碎带!在钻探过程中发现破碎带必须仔细描述,并及时反映到地质组! 2、对斜坡钻孔一定要注意观察周围地形地貌,看是否有滑坡发育,一旦发现软弱层及时向地质组反映! 3、初始水位和稳定水位必须按要求量测! 4、钻探过程中发现溶洞,对其深度、大小、特征等必须严格准确把握和描述! 5、在土类颜色变化明显时、基岩换层处必须要分层,并详细描述。 一、土类描述 1.1黏性土(黏土、粉质黏土) 描述应包含内容: ××色,潮湿程度,夹杂物及其主要成份是××,夹层情况,是否含砾、卵石及百分比含量、光泽反应等。 注:光泽反应就是切面对光线的反应,一般情况下描述为“光滑”、“稍有光滑”、“粗糙”。 示例: 黏土:黄褐色,硬塑(坚硬、软塑、流塑),18.4m以下为坚硬,切面光滑,夹杂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为强风化灰岩,棱角状,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为25mm;土质均匀,手可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坚硬、软塑、流塑),夹杂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棱角状,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为25mm。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20.0m~30.5和40.5m以下为坚硬,局部夹少量铁锰氧化物,其中28.5~29.5m、35.5~37.0m夹杂砾石,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棱角状,一般粒径为3~20mm,最大粒径为50mm。 1.2粉土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夹杂物及其主要成份是××,层理及夹层情况,

是否含砾、卵石及百分比含量等 示例: 粉土:黄褐色,6.2~6.7m为灰白色,密实,稍湿,手捏有砂感,不能搓条,含约5%细砂,局部夹黏土、杂砾石,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浑圆状,一般粒径为5~20mm,最大粒径为80mm。 1.3砂土(粉、细、中、粗、砾)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主要成份是××,级配良好(或差),有无黏粒 (或估计黏粒含量)等 示例: 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灰白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砂粒成分为长石,石英,粒径为5~8mm,偶见卵石,粒径为10~50mm,其中7.0~7.3m夹粉质黏土。 粉砂:指的是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有轻微粘着感。 黄褐色,密实,饱和,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级配差,含有约10%的粉质黏土中砂:黄褐色,中密,饱和,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级配好。 砾砂:砾砂是砂土中砾粒(粒径大于2毫米)含量占总质量25%~50%的砂。 黄褐色,中密,饱和,级配差,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其中26.9-28.9m 含圆砾较多,粒径一般为2~20mm,最大粒径为50mm。 1.4碎石土类(砾石土、碎石土、卵石土)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碎石类土的主要成份是强风化××岩,碎石粒径一般××~××mm,最大粒径为××mm,磨圆度;充填物成份及比例; 示例: (1)细/粗角砾土:灰褐色夹褐黄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尖棱状,成分为石英砂岩及灰岩,充填约20%粉质黏土。 (2)细/粗圆砾土:黄褐色夹紫红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浑圆状和圆棱状,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充填约15%粉质黏土,中下部达3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要求

钻孔岩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工作 一、岩芯鉴定 岩芯的岩性、回次进尺井深、换层井深、岩石名称,结构构造、矿物成分、颜色等应与地质编录一致。 二、岩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及方法 1、详细观测记录描述裂隙与岩芯的轴夹角、裂隙宽度、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地下水活动形迹,裂隙面的粗糙程度、有无擦痕等。 2、对岩芯上孔洞与裂隙的描述:孔洞的大小、形状,孔洞之间的连通情况,洞壁上有何种沉淀物,孔洞的成因、裂隙的宽度、裂隙的充填物、充填程度;是否见褐铁矿薄膜。统计线裂隙率,测量裂隙与岩芯的轴夹角。尤其对矿层顶底板的裂隙发育情况要注意观察。 裂隙统计可采用线裂隙率法,即 线裂隙频率(条/m )= 注意避免破裂岩芯的重复统计,并重点描述宽大裂隙。 3、泥化层的描述:泥化层的层位、物质成份、厚度、轴夹角等。 4、详细观测记录描述岩芯上出现的溶孔、溶洞的大小、溶蚀深度、个数。 5、风化情况 强风化带:岩芯全部退色、易碎,大部分母岩结构被破坏,多数矿物粘土化,裂隙面上地下水活动行迹明显,如沉淀物、水垢等,岩芯多呈碎屑状、角砾状、渗土状、砂状、粉状。强风化带工程地质条件不稳定,易发生崩塌。 弱风化带:岩石部分退色,或颜色变浅,母岩结构基本清晰可见,岩芯易机械破碎,多呈块状,少量碎块状、柱状。相对强风化带来说工程地质条件比较稳定,同时也是潜水含水层的底板。 6、岩芯块度、形状划分 长柱状(指长度>20cm 的岩芯);短柱状10~20cm ;大块状10~5cm ;碎块状5~2cm ;碎屑状<2cm 。 7、检查机台上的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本,记录的次数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是否齐全。如果发现水位的升降情况较大,要立刻对照相应部位的岩芯情况,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及其厚度。如发现有钻具自动陷落的记录,则可能有溶洞。 8、检查机台上观测水位的测绳,标记是否清楚、悬挂测钟的地方,标记是否为零。 9、终孔后24小时编录人员要亲自观测静止水位,并作好记录。 10、终孔后要下达封孔设计书,孔内封孔部位可设计在接近矿层顶板处,在矿层顶板的上部选择岩芯完整的部位进行封孔。因为岩芯破碎的部位,木塞安置不稳,不能满足封孔要求。封孔的长度5-10米。封孔设计书要写清楚,水泥标号425号以上,要用水泵将水泥浆送入到设计部位,严禁从孔口倒入。孔口封闭2-3米。在孔口的中心点用钢条做好孔口标记。如果矿层的底板也有含水层,矿层的底板也要封闭,以阻止地下水通过钻孔对矿床充水为原则。 含水层和隔水层基本特征: 1、含水层特征 A 、风化壳以上岩石明显褪色,硬度减弱,蔬松易碎,并发育有细微风化裂隙,该段岩芯裂隙条数(条) 该段岩芯长(m )

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矿山坑道水文地质编录实例 一、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的要求 (一)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一般与地质编录同时进行,有利于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也可单独进行。 (二)第一手的文字记录资料在野外要尽量收集齐全。素描图或工程、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现象要在现场就地勾绘,以确保水文工程地质编录的客观真实性。严禁凭记忆想象在室内作文字记述或作图。 (三)坑道素描图,应以能清楚地反映所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为原则。所以: 1.凡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简单,用一壁一顶即能清楚反映所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时,就素描一壁一顶。 2.如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复杂,用一壁一顶不能清楚反映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时,则素描两壁一顶,或视具体情况增绘某个壁的某一小段。 (四)坑道素描图的比例尺一般与地质素描图相同。采用1:50~1:200。同一矿区同一种类素描图的比例尺一般应该一致;图的水平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一般也应该一致。 坑道素描图一般均用方格纸绘制。对重要的并作为报告附图的素描图,根据工作程度和精度要求,必要时在室内也可以用磅纸或塑料薄膜成图。 素描图上,除详细表示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外,还应有下列内容: 1.区名称; 2.坑道名称及编号; 3.工程起点(或某点)坐标; 4.比例尺; 5.坑道方位角及基线、坡度角; 6.水样、岩(土)样的位置及编号; 7.样品的分析成果表; 8.图例(如用统一图例,可不必每张再绘;如是装订成册,则最好每册图前 面附一图例); 9.文字描述:野外编录时,应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并将其记录在野外记录 本上;室内整理成图时,则根据野外原始记录资料,于图的下方附上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综合系统的文字描述。 10.编录人及检查人姓名,编录日期及检查日期。如作为报告附图,则画责任制表。 (五)坑道素描图上绘描的地质内容与地质素描图相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有: 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分区界限(如干燥区、潮湿区、滴水区、淋水区等); 2.坑道总涌水量、水温、PH值; 3.坑道出水点位置、流量、水温、PH值; 4.构造破碎带的充水现象; 5.裂隙统计点位置、裂隙率(必要时附裂隙玫瑰花图)。 (六)根据矿区坑道的分布情况及工作程度和精度要求编制坑道水温地质工程地质平面图。 二、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一般以水平坑道为主,包括平硐(PD)、沿脉平硐(YM)、穿脉平硐(CM)、石门(SM)、侵角小于45度的斜井(XJ)等。 (一)坑道的编号:一般与地质编号相同,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 1.按坑道掘进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PD1、PD2、PD3等。

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一、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井巷工程、钻探工程所揭露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记录由原始编录人员选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如数字、文字、图象、图件等)进行。 (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内业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及时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初步了解地质情况。现场编录时,要认真观察研究地质现象,做好素描,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以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内业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 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察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二)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三)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 (四)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编录中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位。 (五)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2H绘图铅笔。 (六)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本规定的方法和表格(表式见附录)。所使用的术语和代号,编码应符合有关规定。图例与公司统一图例一致,可增补。 (七)原始地质编录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语准确、层次分明。 三、代号及编号方法 (一)工程,各种标本和样品的代号见表1(代号除注明者外,均为大写

钻孔地质编录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黄与能 二○○八年四月

钻孔原始编录重点提示 1.注意开孔及终孔验收。 2.编录前检查钻探班报表,整理岩矿心并照相。 3.残留岩心处理。 (1)认定:回次岩心长>回次进尺。 (2)处理:该回次采取率按100%计,超出部分岩心依次上推,并重新计算影响到的回次采取率。 (3)砂、粉状及不同岩性的反循环岩心不准上推。 4.观察分层:每一分层界线处都应放入分层隔板。 5.换层井深计算: (1)回次内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本回次进尺(岩心长÷采取率)。 (2)两回次间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 (3)空回次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一半。 6.分层采取率分层井深是重要计算、记录数据。 7.布样原则:遵守“五不”原则,即同一件样不跨孔径、不跨不同的矿种、矿层,不跨矿石类型及品级、样品厚度不超过可采厚度,不跨采取率相差大的回次。 8.每件样都应在岩心箱内放入采样隔板,计算样品井深(同于分层井深计算)。 9.注意钻孔六大质量指标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钻进及采心工艺有无造成风氧化矿石的贫化问题。 10.采样质量检查:布、采井深吻合性,重量误差。 11.钻孔柱状图:据编录资料、用计算机成图(非素描图)。

目 录 1 钻孔布置及编制钻孔设计书 (1) 1.1钻孔布置 (1) 1.1.1 不同阶段钻孔布置 (1) 1.1.2 矿体产出的形态特征与布钻的关系 (1) 1.1.3 地形与布钻关系 (2) 1.1.4 钻坑结合施工 (2) 1.1.5 钻孔控矿间距的确定 (2) 1.1.6 取样钻的布置 (3) 1.2钻孔设计书编写 (3) 2开孔及终孔验收 (4) 2.1开钻前检查验收 (4) 2.2终孔验收 (4) 3.钻孔编录准备工作 (9) 3.1业务准备 (9) 3.2工具、材料、表格准备 (9) 3.2.1 工具、材料: (9) 3.2.2 表格及标签: (9) 4.检查钻探班报表,整理检查岩矿心 (9) 4.1现场指导 (9) 4.2检查钻孔班报表 (10) 5.检查处理“残留岩心” (11) 5.1残留岩心认定 (11) 5.2残留岩心处理原则 (11) 5.3回次记录 (12) 钻孔回次记录表 (12) 6.观察分层 (13) 6.1岩心照像 (13) 6.2记录回次数据 (14) 6.2.1 记录回次数据 (14) 6.2.2 计算回次采取率 (14) 6.3地质观察 (14)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编录

一、一般方法及要求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一般包括:除描述岩心岩性的结构构造外,应重点描述岩心的块度、坚硬程度、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裂隙发育的密度、裂隙面的宽度等,对岩心的完整性要统计RQD。 1、岩心块度的划分:大于20cm的为长柱状,10-20cm的为短柱状,小于10cm的为扁柱状,大于5cm的为块状,2-5cm的为碎块状,小于2cm的为碎屑状、粉末状。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大致描述,如木契块状、棱块状、团块状等。 2、岩心坚硬程度的描述: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溃性等特殊性质的描述。 根据RQD值划分岩石质量

软级:刀可划入深度大于0.2-0.5mm。用手指较费力才可弄碎,或仅能掰成小块; 硬级:用刀在岩石边缘可切成小片; 很硬级:刀可划出条痕,敲击时有清脆的声音。 岩石坚硬程度的确定见下表: 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

按节理裂隙间距发育程度分级

二、某些具体方法及操作要求 (一)岩心编录 1、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工方法(钻探方法、扩孔孔径、变径及其深度)有关的水文地质现象记载。 2、校正回次位置及填写岩心标签。 3、整理岩心,检查上下顺序,校正岩心长度。 4、鉴定岩性,确定分层位置,填写分层标签,并分层取代表性鉴样及分析样品(注明取样深度)。 5、终孔后,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将岩心按顺序装箱保存。 (二)岩心描述的顺序及内容 1. 基岩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岩心破碎情况(岩心形状)、岩心采取率、节理、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及充填物、断层擦痕、断层泥及其充填物、风化程度、化石、层与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性质、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并进行照象,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7.岩心块度的划分:大于20厘米为长柱状;10-20厘米为短柱状;小于10厘米为扁柱状;大于5厘米为块状;2-5厘米为碎块状;小于2厘米为碎屑状、粉末状。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大致描述,如楔块状、菱块状、团块状等。 8.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湿度、成分(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磨圆度、分选性、结核、包裹体、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特征、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作业指导书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四川省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目的 为了规范我矿山在固体矿产勘查中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根据《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细则》制定坑道原始地质编录作业指导书。 二、引用标准 GB/T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三、准备工作 (一)技术准备 坑道地质编录人员应了解和熟悉矿区,特别是坑道附近的地层、岩石、矿产、构造以及岩性分层、矿层、岩矿石特征等和掌握坑道原始地质编录的有关规定、编录程序、方法、质量要求等。 (二)人员准备 坑道地质编录组一般2~3人。组长负责综合地质观察和投影工作,一名助手负责绘制坑道素描图,另一名助手负责文字记录。其余工作由组长协调。 3.3 安全生产准备 对坑道地质编录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编录前必须带好安全帽和照明用具,对老硐应检查有无危险岩块及有毒气体存在。 四、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 (一)坑道绘图方向的确定 1、坑道方向总体可以归为两类:东西向(近东西)和南北向(近南北)。东西向坑道的西端在225°—315°方向范围内,东端在45°—135°方向范围内(图1a);南北向坑道的北端在315°—45°方向范围内,南端在135°—225°范围内(图1b)。

两类方向坑道的编录作图方向按下述原则确定。 图1 坑道方向判定示意图 2、东西向坑道绘图方向的确定 编录人面向北作图,坑道的西端放图的左侧,东端放图的右侧,坑道起点在西时,自西往东编录,则自左往右作图(如图2a);坑道起点在东时,自东往西编录,则自右往左作图(如图2b)。 图2 东西向坑道绘图方向示意图 3、南北向坑道绘图方向一的确定 编录人面向东作图,坑道的北端放图的左侧,南端放图的右侧,坑道起点在北时,自北往南编录,则自左往右作图(如图3a);坑道起点在南时,自南往北编录,则自右往左作图(如图3b)。

原始地质编录

第一章原始地质编录 一、探槽地质编录 探槽工程(TC)的素描,通常绘一壁一底展开图,探槽两壁地质现象相差较大时,则须绘制两壁一底展开图。在探槽素描图上,槽壁与槽底之间应留有一定间隔,以便于注记。 1、探槽素描图的展开方法 (1)坡度展开法:槽壁按地形坡度作图,槽底作平面投影。此法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探槽的坡度变化及地质体在槽壁的产出情况,因而被普遍地采用。 (2)平行展开法:在素描图上,槽壁与槽底平行展开,坡度角用数字和符号标注。使用此法者极少。 2、探槽编录步骤 (1)素描前,首先应对探槽中所要素描的部分进行全面观察研究,了解其总的地质情况; (2)在素描壁上,将皮尺从探槽的一端拉到另一端,并用木桩加以固定,然后用罗盘测量皮尺的方位角及坡度角。皮尺的起始端(即零米处)要与探槽的起点相重全; (3)用钢卷尺,沿着皮尺所示的距离,丈量特征点(如探槽轮廓、分层界线、构造线等)至皮尺的铅直距离及各特征点在皮尺上的计数。当地质体和探槽形态比较简单时,控制测量的次数可以减少;相反,对形态比较复杂的地质体则应加密控制; (4)根据测得的计数,在方格上按比例定出各特征点的位置,并参

照地质体的实际出露形态,将相同的特征点连接成图; (5)测量地质体产状,并将产状要素(一般是倾向、倾角)标注在槽壁相应位置的下方; (6)槽底的素描可采用以壁投底的方法。即将槽壁底界的地质界线点垂直投影到紧靠素描壁一侧的槽底轮廓线上,然后根据地质体的走向与探槽方位之间的关系,绘制槽底素描图; (7)在进行探槽素描的同时,应进行文字描述,采集标本,划出采样位置,并将标本和样品位置及编号标注于图上; (8)进行室内清绘。要求素描图内容要齐全。 3、注意事项 (1)当地形坡度大,探槽延伸又较长时,如按坡度展开,则图面上探槽未端的槽壁与槽底分离太远,既费纸又不美观。此时应采用分段素描或槽底连续而槽壁分段错动素描为好。槽壁分段错动后,应使各分段之间的地质现象及槽壁轮廓严格地吻合。 (2)当探槽转弯时,可以拐弯处为界,分段素描;亦可将槽底按实际延伸方向画,而在槽壁的拐弯处画一铅垂线,并标出拐弯后的探槽方位。当采用后一种方法素描拐弯探槽时,两点是需要注意的:A、地质体在槽壁上所表现的视倾角,将随着探槽方位的改变的而发生变化。因而在拐弯处的岩层视倾角线现现为折线。 B、以壁投底时,应将拐弯后的槽壁底界上的分层界线点及槽壁底部端点,垂直投影到拐弯前槽底方向的延长线上,然后量取自槽底拐弯处至这些投影点的长度,并以此长度确定这些投影点在拐弯后槽底上

原始地质编录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94—10—01实施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中地质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编录资料的管理。 1.2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质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以及编录资料的管理。对有特殊要求的矿种,主管部门可根据本标准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 引用标准 GB 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3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3.1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 这些地质现象,是指由天然的和人工的露头、岩心(粉)以及标本、样品所揭示的宏观的和微观的自然地质信息。 记录由原始编录人员选用适当的信息记录手段如数字、文字、图象、磁带、磁盘(光盘)等进行。还要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相适应,及时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 3.2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时,要认真地观察研究地质现象,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原始编录时,还应及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入库。 4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4.1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地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4.2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4.3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 4.4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质量符合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计量工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结果随原始地质编录上交。 编录中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位。在其精确范围内修约时,按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进行。 4.5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载质应采用优良材料,图表用80克以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185×260mm或其2n倍(n=0,1,2,3,4,)。 现场记录时,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防水墨水或2H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防水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 4.6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本标准规定的方法和表格(表式见附录A)。所使用的术语和代号、编码应符合GB 9649的规定。图例也应符合有关标准,但可根据矿区或地区特点简化、合并或增补,并在大队的原始地质编录细则中作出规定,在上交矿区原始地质编录时,应附有所使用的全部图例。 4.7原始地质编录一般用汉文或规定的代码进行。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语准确、层次分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大队总工程师批准,现场编录时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整理时译成汉文。 5 原始地质编录中的手图与清图 在野外现场用手工方式进行原始地质编录时,可先作野外手图。手图上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代号、简单的注记等代替,待工作告一段落,修订界线及制图要素后,再按要求在整理时转绘成清图,清图即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6 代号及编号方法 6.1矿区代号或分队(项目、课题)代号由大队在原始地质编录实施细则中规定,分矿段的矿区的勘查线号有重复时,要在矿区代号后加一位矿段代号。矿区和矿段代号用汉语拼音字母或数码。矿区及矿段代号以下合称为矿区代号。 地质观察点、工程、各种标本和样品的代号见表1(代号除注明者外,均为

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指南

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指南 工具准备:地质包、皮尺、罗盘、地质锤、水泥钉若干、强光电筒、野外记录本、铅笔、等腰三角尺、裁纸刀、橡皮擦、三角堰、小钢尺、温度计劳保防护用品:绝缘雨鞋、安全帽 安全简易测试用品:蜡烛、气体打火机、火柴 用法:进入坑道工作前,留一人于坑口,另二人手持点燃的蜡烛逐渐往坑道深部前进,若有蜡烛燃烧不正常情况出现就及时撤离,择日再来编录。 若是煤矿,前法慎用,最好用专业仪器检测,防止瓦斯爆炸。 1、找到地质上编录用的起点桩——一般在出发前问好大致位置,开始以顺手方向约1.2米高处挂皮尺于一壁,皮尺张紧力松紧适当。 2、用罗盘打一个前进方位角,确定两壁各自的称谓。 3、以箱木中心报箱木支护位置。 4、圈出潮湿、滴水区域,并观测确定地下水溢出的形式。 5、标示出集中滴水区、突水点,测量流量、水温、气温。 6、标示出掉块、片帮、塌落、冒顶的范围并记录形状、掉落高度、发生处岩性及是否沿裂隙面(产状、延伸长度、裂面形态、宽度、充填物等)发生。 7、划分岩石强风化带、弱风化带位置。 8、在弱风化带、新鲜岩石坑段,以岩石建造及结构面发育特征划分岩体结构类型——分段描述。 9、在不同岩性段内裂隙发育典型处调查裂隙发育特征:分?组。 第?组,产状?,发育密度?/米或间距?CM,延伸性?米,裂隙面形态?,裂隙宽?MM,由?充填物(完全充填、部分充填、开启)。 10、若矿体埋藏深度(垂厚)大于500米,自坑口基点起每30米测量一次坑壁温度(伸出手臂让温度计距坑壁约10CM)静待5分钟后读数(若坑道在施工,则选不施工且无人进入扰动的日子去测量)。 11、选用适当方法于坑口测量排水流量、水温、气温。

坑道编录

坑道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一、目的任务 坑道是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坑道的布置和施工一般均在详查阶段以后,用以追索和圈定矿体,特别是矿体形态复杂、矿石组份极不均匀的矿床,目的是了解矿体埋藏条件和矿石质量。有时在矿产普查阶段也布置坑道,进行边探边采。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是对坑道的两壁一顶或一壁一顶进行综合的(地层的、岩石的、矿产的、构造的等)观察研究,对研究过程和所提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完善的素描和记录。 在矿产勘查中通常设计的坑道有平坑和斜坑(坑道坡度水平者为平坑、坡度小于45°的为斜坑),若按坑道与矿层(脉)的关系,又可分为穿脉坑道、沿脉坑道。穿脉坑道常与矿层倾向一致,沿脉坑道常与矿层走向一致。 二、坑道断面规格 坑道规格一般高1.8m~2m,顶宽1.5~1.8m,由于掘进方式和用途不同可以增大或缩小。 三、坑道地质编录的准备 (一) 资料及技术准备 1、资料准备 坑道地质编录人员应了解和熟悉矿区,特别是坑道附近的地层、岩石、矿产、构造以及岩性分层、矿层、岩矿石特征等。 2、技术准备 坑道编录人员应熟悉、掌握坑道原始地质编录的有关规定、编录程序、方法、质量要求等。

(二) 物资准备 1、工具、材料 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小图板、讲义夹、三角板、量角器、铅笔、钢卷尺、皮尺、木桩、铁钉、垂球、照明设备、红白油漆、毛笔、作图用计算纸、样品袋、包装纸等。 2、各种表格 坑道施工通知书,坑道竣工通知书、坑道基点、基线记录表、坑道工程地质记录表、坑道工程标本记录表、坑道工程样品记录表、标本签、样签、照相记录表、坑道工程概况表(D2/0078-93表3) (三) 人员 坑道地质编录人员一般2-3人。 组长主要负责综合地质观察和投影工作,一名助手主要负责绘制坑道素描图,另一名助手主要负责文字记录。其余工作由组长协调,小组人员必须密切协作,方能完成整个编录工作。 四、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 (一) 编录程序 坑道施工和地质编录一般可照以下顺序反复进行: 坑道掘进→地质综合观察、分层、布样、标本采集→刻槽采样→投影作图、文字记录→继续掘进。 坑道地质编录要求及时、准确、在现场进行。一般视掘进进度、顶、壁稳固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矿区设计要求可以分段进行编录,也可以施工结束后一次性编录。 (二) 坑道地质编录要求 1、坑道验收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规范

i)坑道素描图 j)坑道编录小结 10.6 老硐地质编录 老硐指已废弃又无地质记录及开采记录的旧坑道。老硐地质编录应根据地质勘查需要,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 10.6.1 老硐勘察 编录前,应对选择编录的老硐进行勘察,查看是否有暗井、坍塌、冒顶、有毒气体;是否有野兽、毒蛇等,若有问题应及时撤离,确保编录人员安全。做法是:硐口专人留守,两人以上人员进入老硐,并相互保持一定间隔,遇到岔硐口时,设置出口方向路标,严禁单人进入老硐。 10.6.2 老硐地质编录 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老硐地质编录。 a)编录方法。可综合运用实测剖面及探槽、浅井、坑道的编录方法,绘制老硐平面图、剖面图。编录中,仍可布设基点、基线,基点、基线设在硐顶、硐壁均可。 b)编录要求。对有地质意义或有代表性的老硐,要进行专门测量,除掌子面外,要按一定间距和在老硐膨大(闹堂)、狭缩和转折部位详细观察、记录和采样。 c)采样方法。老硐采样一般用捡块法或刻线法。采样时,需注意查看原来矿体富集部位,布样时,要仔细分析主矿体延伸方向,以免将硐壁上残留的零星矿层或次要矿层作为采样或描述对象。 10.6.3 老硐调查、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a)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 b)坑道素描图(或平面图、剖面图) c)音像记录表 d)标本登记表及送样单 e)鉴定及测试成果 11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心(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 11.1 准备工作 11.1.1 技术准备 编录人员应熟悉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矿产种类及矿层(体)赋存状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矿区岩矿层划分单元等;了解和熟练掌握原始编录的有关规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 编录人员一般一台钻机1人。 11.1.2 编写钻孔设计书 编录人员应会同探矿人员,在矿区钻孔位置确定后,编写钻孔设计书。钻孔设计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斜孔)、钻孔倾角。 b)岩矿层分层起止井深(由上至下) c)岩矿层分层柱状图、分层岩石名称、断层、破碎带井深。 d)各分层岩心、矿心、矿层顶底板岩心等的采取率要求(以矿区设计为准)。 e)孔深校正及要求(一般直孔每100m校正一次,斜孔50m校正一次,误差±1‰)。 f)钻孔结构及钻进方法等。

水平坑道及缓倾斜坑道的编录方法

水平坑道及缓倾斜坑道的编录方法 一、水平坑道及缓倾斜坑道编录的一般要求 (一)水平坑道的素描一般都采用展开法,展开的方式如图1所示,其两壁的展开,有向内展开和向外展开两种。顶板的素描,有的用顶板投影(因顶板经常系凹凸不平的,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法;有的以距底板一米的高度为投影面,称一米投影法,即描述距离板一米高的地质情况,通常多用顶板投影法向内展开。一米投影法的主要缺点是,一米高度的地质情况主要靠两帮(及各掌子面)上,一米高度处出露的地质现象推测,不可能全部实测,与实际情况必然有出入,这一部分所谓“顶板”的资料缺乏原始资料所要求的真实性,所以一般较少采用。向外展开法,作的图比较直观,但编录及阅读时都不大方便。 图1 坑道展开及投影方式 (二)缓倾斜坑道,通常用顶板投影法向内展开,素描图格式与探槽素描图略同,两帮按其倾斜角对称展开。注明或不注明倾角。但顶板不换算为水平投影长度。顶板及两帮(或其一帮)都需要画上标尺。很长的斜井可以分段(按每个中段)素描。其他均同水平坑道。 (三)沿脉坑道,当坑内地质情况变化较大时,用顶板投影(必须用顶板投影)向内展开,并附掌子面编录。如为沉积矿床,若矿体成陡倾,两帮出露岩性单一、地质情况很少变化,可以只描顶板和掌子面;机产,缓倾斜矿床的沿脉坑道(沿脉斜井、上山、下山),如顶板出露岩性单一、地质条件变化很小,可以只描两帮及掌子面。 (四)除沿脉坑道以外的其他坑道,如地质情况简单,两帮出露的地质情况相差不大时,可以只描一壁一顶,地质情况复杂,两壁所见的地质情况差异较大,矿体厚薄、贫富、类型等有一定变化时,描两壁一顶。 (五)坑道编录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随着施工随时进行的,第二步为洗坑壁以后的正式编录 1、随着施工进行的包括:掌子面编录、需要支护处的编录及坑道编录草图。前两者是正式绿录,按成品图要求精度,不清楚处随时刷掉粉尘。坑道编录草图是为了随时掌握地质情况,指导施工进行而收集的初步资料。一般说来,距迎头5米左右即宜草编一次,在近矿地段及矿体内掘进,根据地质情况而定,每爆破一次,最好都观察一次,发现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及时编录。尤其是沿脉坑道,需在掌子面上编录取样者,更应掌握时机。

地质编录

地质编录目录

地质编录按照工作阶段可以分为 ①原始地质编录,指在野外对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用文字、素描、图表、照相等方式所做的记录; 地质编录 ②综合地质编录,指对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文字、图表等。地质编录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地质填图编录、探矿工程地质编录和采样编录。 按内容地质编录可分为 ① 地质填图编录,是完成任何比例尺地质调查任务的基本手段,包括地质观察路线和观测点上所见到地质现象的文字记录,素描图,照相及采集分析测试的样品和标本,地质剖面图的编制,以及地质图的测绘。 ②探矿工程地质编录,是对矿产普查勘探中所施行的工程中的地质资料和信息的编录,包括对探槽、探井工程揭露出的地质现象进行描述、绘图和编制工程展开图的坑探地质编录;和对钻孔实施过程中的进尺、岩(矿)心采取率、岩(矿)心

的岩性描述,分层孔深、分层厚度、钻孔弯曲度、简易水平测量以及有关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的记录等的钻孔地质编录,最后需根据这些资料绘制钻孔柱状图和钻孔地质剖面图,以反映地质现象随深度而变化的纵向和横向的特征。 ③采样编录,又称样品编录,包括对岩石、矿石、矿物、水点、土壤、松散沉积物等样品采集的日期、地点、目的(分析、化验、切片、测试、鉴定、)地质背景等的描述,编制采样平面图,进行统一编号;最后还需对各类样品的分析、测试、化验、鉴定的结果进行登记、检查和整理,以供综合整理时分析研究。 详细说明 地质填图编录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质调查任务的基本手段,包括地质剖面编录、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编录。 地质编录

沿着某一个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断面)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表示在图上,称为地质剖面图。对地质剖面上所显示出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即为地质剖面编录。在野外实地测量编制地质剖面图时,一般要选择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图区内地质体的主要地质特征、具有代表性的路线和区域。通过实地测制地质剖面,划分地层分层界线,确定填图单位;进行详细的岩性描述,系统地采集岩石、矿物标本;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在未变质和浅变质地层中寻找和采集化石;并根据填图任务的要求采集有关的分析测试样品。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进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测量。 在地质填图中,需选择合理的路线和控制点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观察。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编录内容有:标定观察路线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描述露头地质和地貌,测量地质体的产状要素以及其他构造要素,采集标本和样品,追索和填绘地质界线,画信手剖面图和地质素描图以及摄影等。地质观察点的作用是准确地控制地质界线或地质要素的空间位置,使原始的文、图资料与实地位置相符合。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的编录形式,除传统的野外记录本编录方式外,为便于野外资料和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处理,还有采用记录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用预定的符号或代码标在特制的卡片上。探矿工程地质编录

探槽_探井_坑道工程编录的相关细则与规范

硐探工程编录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目录 一探槽原始地质编录 (3) 1 准备工作 (3) .2 探槽地质编录 (3) .3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8) 二探井原始地质编录 (8) .1 圆井 (8) .2 浅井 (9) 三坑道原始地质编录 (13) .1 准备工作 (13) .2 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 (13) 3 坑道文字记录 (20) .4 编录资料整理 (21) .5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22) .6 老硐地质编录 (22)

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一.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井巷工程、钻探工程所揭露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记录由原始编录人员选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如数字、文字、图象、图件等)进行。 (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内业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及时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初步了解地质情况。现场编录时,要认真观察研究地质现象,做好素描,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以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内业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 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察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二)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三)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 (四)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编录中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位。 (五)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2H绘图铅笔。 (六)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本规定的方法和表格。所使用的术语和代号,编码应符合有关规定。图例与公司统一图例一致,可增补。 (七)原始地质编录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语准确、层次分明。

坑道原始地质如何编录

坑道原始地质如何编录 地下坑探工程是指为揭露、追索和圈定深部矿体而挖掘的地下巷道。是矿床勘探阶段所采用仅次于钻探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主要用于提高矿床勘探程度,尤其是开采地段的勘探精度,检查评价钻探结果等。 分类:水平坑道、垂直坑道和倾斜坑道。 1、水平坑道 (1)平硐——具有直接地面出口的水平坑道,往往具有探采结合作用。 (2)石门——无直接地面出口,垂直于矿体走向,主要是在围岩内向矿体掘进的水平坑道,起联络作用,无直接探矿意义。 (3)穿脉——无地面直接出口,垂直于矿体走向,主要为在矿体内掘进的水平坑道,是主探矿水平巷道之一。

(4)沿脉——无地面直接出口,在矿体内沿矿体走向掘进的水平坑道,又称脉内沿脉,主探矿巷道之一。 (5)石巷——无地面直接出口,为平行矿体走向一般在矿体下盘围岩内掘进的水平坑道,又称脉外沿脉,无探矿作用。 (6)盲中段辐穿——在天井或上山中开口,沿矿体厚度方向掘进的水平探矿穿脉。 2、垂直坑道 (1)竖井——具有直接地面出口的大型铅直坑道,为控制性主体基建工程,无探矿作用。 (2)暗井——无直接地面出口,在水平巷道内,由上向下开凿的铅直坑道,为探矿工程之一。 (3)天井——无直接地面出口,由下向上开凿的铅直或陡倾斜坑道,分为揭露矿体的探矿天井与无探矿作用的联络、溜矿、通风天井。 3、倾斜坑道

(1)斜井——具有直接地面出口的大型倾斜坑道,为控制性主体基建工程。其中在矿体下盘围岩中掘进者,无探矿作用。 (2)上山——无直接地面出口,由下向上开凿的缓倾斜坑道。脉内上山具探矿作用。 (3)下山——无直接地面出口,由上向下开凿的缓倾斜坑道。成巷是“下山”的别名。 探矿坑道设计:首先在设计的中段地质平面图上完成水平坑道设计,在设计勘探线剖面图上完成垂直与倾斜坑道设计,然后转绘到矿体投影(纵或水平)图、矿床地质图和其它图件上。设计坑道一般以虚线表示,已施工的实际坑道以实线表示,并注明编号。坑探工程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确定巷道的方向、坡度、断面规格、运输、支护、通风、排水、照明等以及相应的工程量表、施工的安全事项。 探矿坑道设计要求: ①坑口位置应有利,避开断裂破碎带、流沙层等不利因素;以尽可能短的距离接近矿体来确定掘进方位; ②坡度在(3~5‰)之间,断面规格为(1.5~2.0m(宽)×1.8~2.0m(高);终止深度要求穿过矿体(蚀变带)1~2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