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

2013-12-05

一、选择题

1、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与日俱增,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收看影视作品。而微电影巧妙地将网络与电影相结合,利用网络这一开阔的平台,创造出短小精炼的电影艺术作品。这表明,在我国

A.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B.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较强

C.影视文化在创新中实现发展 D.科技文明程度达到全新水平

2、文化承载着国家的梦想和精神,实现“中国梦”,不能缺少“文化梦”。实现“文化梦”需要

①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④大力弘扬现代西方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012年最火歌曲——韩国神曲《江南style》在短短2月内借助网民“病毒式”传播荣登英美多国流行乐排行榜首。专家认为原因在于,《江南Style》的音乐风格跟欧美流行音乐风格相一致;其MV的视觉效果又非常国际化,极易被外国观众接受;而效果特殊的“骑马舞”本身简单易模仿。据此回答《江南Style》的成功表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要求③文化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流行与传统、主流与多元的结合④文化的差异化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4、《江南Style》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借鉴主要是

①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②必须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要途径③必须坚持文化的创新性,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④必须研究和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5、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3D技术的运用,使中国的“十二生肖”、传统艺术剪纸、皮影戏、充满希望和温馨的“春暖花开”惟妙惟肖、美轮美奂,中国元素增添了新的生机和生命力。有力地证明了

①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民族性②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③文化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④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文化才得以延续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6、出生于广东的六祖慧能把印度佛教中国化,创立禅宗,他的《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被译成多国文字,流布五大洲。这表明

A.吸收外来文化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唯一基础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C.伟大人物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7、莫让古城变“水泥森林”。当前,我国许多省份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拆旧建新”

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中不断沦为废墟,还有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因为过度商业化导致已经

无“文化”可言。这一现象表明

①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要全面保护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

③抢救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刻不容缓④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文化为代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植根于农耕文明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藏、工

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材料说明:

①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④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③

9、2012年11月5日,“波兰·中国西藏文化周”在波兰首都华沙隆重开幕。此次文化周通过“雪域风采”图片展览、“魅力西藏”歌舞表演等形式,展现西藏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赢得了波兰及欧洲国家人民的喜爱。这说明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中国文学史上的多次文体、文风的革新,悉举“复古”旗帜。如陈子昂、李白“复古”以推动唐诗发展,中唐迄北宋韩、柳、欧诸家发起和推动“古文运动”以促进散文变革。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①文学创作中的“复古”并不是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简单回归②对古代文学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实现文学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复古”与“革新”是直接同一的④通过“复古”以正本淸源是实现文体、文风革新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1、经过16载的不懈努力,2012 年7月1日,第三十六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对于世界遗产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

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对研究人类的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对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不烧纸钱、不放鞭炮,漫天纸灰和烟火正逐步被鲜花、绿树、薄酒所取代……2013年4月的清明节,北京怀柔区百姓“低碳”观念深入人心,鲜花祭奠、绿树祭奠、网上祭扫等低碳且又文明绿色环保的方式,成为祭奠先人的新时尚。这种新时尚表明

①改造腐朽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②观念更新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传统的文化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消解④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13、2013年2月19日晚,“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在这些杰出人物身上,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又闪烁着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光芒。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社会主义道德新要求是中华民族一直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B.不同时期的道德要求既有一定的传承性又有一定的时代性

C.不同时期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具有基本相同的道德标准

D.思想道德总是超越一定时代并被时代赋予全新的广博内涵

14、半个多世纪间,人民币沿着新中国的文明进程一路走来,不断衍变,她周围的人们对战争、危机和变革所持的态度,决定了她的设计,塑造了她的基因;她浸染着中国人在历史创造中的悲愤、呐喊、激情、喜悦与苦闷,过往的五套人民币最终拼接起了一个我们共同走过的时代。材料主要体现了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②文化的传承受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阿拉伯人有长衫、印度人有纱丽、日本人有和服、越南人有奥黛,中山装曾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精神,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传承和民族性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6、2012年6月9~18日,由文化部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活动在北京举行,主办方还邀请与讲座内容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表演。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基础②是我国各民族身份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

要标志③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④印证了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

和趋同的历史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近年来,和其他戏曲一样,豫剧发展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欣赏需求逐渐趋向“短平快”。另一方面,文化主体和表演形式日益多元化、快捷化,电视网络的普及,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文娱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豫剧所特有的程式化表演、缓慢板腔体节奏、格式化的故事情节,显得其时尚性和娱乐功能不够,与当代人的审美和欣赏需求存在差距。这启示我们发展豫剧要

A.立足传统,坚持批判继承 B.与时俱进,熔入时代精神

C.锐意创新,迎合人们需求 D.博采众长.保持艺术特色

18、“城市建筑领域文化生态平衡,是判断城市与建筑是否先进的标准。”一些城市以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的名义,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过多地拆除,造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强调“城市建筑领域也需要文化生态平衡”,是因为

①不同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②在城市建筑钡域,不应该追求现代化和国际化③城市建筑应该重视文化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④建筑文化的多样性,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三十万洋弟子,一位大宗师。陈氏太极源于道,承于先祖,从前秘不示人,如今传播海外。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他让国粹走出国门造福人类,开创了功夫传承文化的新境界。”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获得首届“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称号。这说明

①文化传播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②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实现文化的创新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④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源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今年一月份开始,央视逐渐加大了公益广告的力度。有网友评论说:“公益广告很感人,很有意义,当无数个‘最美’形象出现在画面中时,此刻的你一定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相信好人就在身边,也许你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由此可见

①公益广告能够传播社会文明,弘扬新风正气②公益广告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③大众传媒具有商业性④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2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摄制组历时13个月走遍中国,跨越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与以往的j国纪录片制作的步驟不同,《舌尖上的中国》依据西方美食学的理论进行建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细节表达方式更贴近观众,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

(1) 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怎样实现文化创新的。(12分)

材料二《舌尖上的中国》能够迅速走红,也与当前社会普遍的食品安全现状有关。正

如网友在微博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其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诱人、人文关怀、奶奶的眼泪、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一个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添加剂、致癌物、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当我们从纪录片中感悟到“舌尖”的文化与乡愁之后,或许更应该想想,如何让日常生活中的那个“舌尖上的中国”,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好。

(2) 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网友的观点。(8分)

材料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符合大众普遍审美规律的创作手法,无论是摄影画面,还是讲述的故事,都是与人民大众相关的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使得我们普通人通过故事得到了真正感动。该纪录片所探讨的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的颂歌。

(3)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要献给普通劳动人民。(6分)

30、(24分)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丽中国”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吸收了世界各国绿色、低碳等

发展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拓展和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孕弃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材料二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三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出现,既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发展方式粗放密切联系,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因此,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1)分析材料一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12分)

31、(26分)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指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材料二 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断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断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上述要求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哲学启示。(14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意义。(12分)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复习练习一参考答案

二、非选择题

29、(26分)(1)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摄制组通过大量的走访拍摄创造了艺术精品。

(2分)②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该节目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全新的手法进行了诠释。(4分)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该节目充分借鉴了西方的美食学理论,获得了巨大成功。(4分)④坚持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克服了错误倾向。(2分)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网友指出其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体现了这一观点。(3分)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舌尖上的中国”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充满晦暗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3分)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两个“舌尖上的中国”的矛盾运动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好。(2分)(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分)《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平民故事,颂扬了人民群众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创造过程中的巨大贡献。(2分)

30、(24分)

(1)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美丽中国”理念继承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这一点(3分)。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美丽中国”理念吸收了世界各国绿色、低碳等发展观念体现了这一点(3分)。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3分)。④“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3分)。

(2)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上升到战略层面,体现了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3分)。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3分)。③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分)。④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分)。

31、(26分)(1)发展文化产业要遵循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规律;(3分)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2分)要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借鉴世界优秀文化;(3分)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3分)要突出中国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3分) (2)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综合国力。(3分)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优先发展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分)

③教育成就人生,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④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有利于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3分)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高二()班姓名: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1、经过5年的修订,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发行。新版词典共收单字13000多个,收录条目增加至69000多条。新版词典在力求权威、科学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发展潮流、集中民间智慧,“给力”“雷人”等网络热词和“房贷”“蚁族”等时尚用语均被收录。下列说法中材料未体现的有 A.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文化发展要与时代相呼应,与时俱进D.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因为大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网络新词的产生更迅速,变化更快,传播更广。像“犀利哥”、“2012”、“XX帝”、“蜗居”等“雷词”(很有震撼力的词语)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这表明()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网络经营者 4、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可以看到() A.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C.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等都是大众传媒 D.当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就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5、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诞辰日。每逢这个日子,都会有大量海内外炎黄子孙前往炎帝神农农耕文明发祥地湖北随州参加寻根谒祖活动。2013癸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于6月4日在随州开幕,主题初步拟定为: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这表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7、为迎接农历壬辰龙年,我国发行了《壬辰龙年》特种邮票。据我国考古发现,龙源于辽河流域,至今已有8000年。这表明在我国A.龙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B.龙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 C.龙文化博大精深,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D.邮票成为龙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8、2013年世界杂技节上,中国杂技《舞空竹》斩获金奖。精心编排使“空竹”这项古典杂技焕发新意:婉转动人的江南评弹,以“空竹”对话“琵琶”,清新脱俗、浪漫情愫震撼了西方评委。这说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其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9、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春节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这说明了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0、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已经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等是古人留下的传统方式。而今,一些地方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绿色。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尊重差异,理解个性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保持内涵,改变形式 12、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 A.一种新的传媒的出现和旧的传媒的消失B.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增加了新的途径C.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D.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向多样化发展 13、京广高铁于2012年底全线贯通,“早上广州喝早茶,中午武汉赏樱花,晚上北京吃烤鸭”的生活体验已变成现实。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产生的根源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加快文化传播速度④扩展人们的文化空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4、在2013年6月21日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至此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16、荀子在〈劝学篇》的首句即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中国教育的开山始祖、至圣先师孔子教导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材料告诉我们 ①应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②学习应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文化生活各单元知识框架

《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知识框架 含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 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 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人类特有的现象 特点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 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 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 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作用对社会影响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文化活动 对人影响表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 动、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久持远 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 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 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知识框架 表现:主要体现在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文化遗产中(一 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 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 how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化多样性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有益外来文化 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前提Why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 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 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 重要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意义: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 世界文化的发展 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 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历史继承性 文化发展文化继承影响: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 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 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 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How:①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相结合)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 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 根本途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How基本途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 采众长 文化创新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 Why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性) 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可以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重要性、作用)核心突破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选择题50道

高中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选择题50道 1.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3.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经济和政治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文化是由知识分子创造的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由文化、经济所决定,又给予文化和经济以重大影响 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强调“软实力”是看到了 A.国家军事力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B.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 5.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7.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丢掉了饭碗。这表明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完全不同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活动 D.思维方式不同,反映的文化内涵也完全不同 8.“徜徉于山林水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虽然以前我国只把春节设为公众节假日,但中国人历来也十分重视清明、端午、中秋节传统惯日,这是因为文化对人具有的影响。 A.深远持久 B.潜移默化 C.积极向上 D.消极被动 10.范仲淹遥想洞庭湖气象万千的景致,挥笔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这类诗句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因为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点总结归纳概括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考点7: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 (1)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各个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不同,又决定了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显明的个性和特征,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五彩缤纷争芳斗艳的景象,因此说文化是民族的,这个文化个性的表现。 (2)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是属于这个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因而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各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人们不能只看到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而应该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世界性。

(3)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属于这个民族或者只属于世界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考点8:尊重文化多样性 (b)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不同民 族文化之间相互借 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3)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考点9: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 (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2)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①商业贸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3)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考点10: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大题-普通用卷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2.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 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2)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请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文化生活各单元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 『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广人类特有的现象 特点J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 培养出来 I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 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作用对社会影响- I / L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 r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对人影响表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丿特点:潜移默化,深久持远 i [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 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i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③文化生产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4:文化与综合国力 (1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 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提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我 们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卷 一、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意思是(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之所以说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①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物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③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和开启人的智慧④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 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④不可知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是要告诉我们,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 ①制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改变和控制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④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来自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D.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6.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说明意识可以脱离客观实际而起作用 C.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D.用一种物质手段来惩罚别人,是朴素唯物主义 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A.人脑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系列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知识来自人脑,而不是天生就有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 ①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主要说明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知识点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的重点问题 1、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 2 (1 其中的精华和糟粗。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 (3)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起消极作用。 (4 (5 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对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 ③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 (1) (2)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起消极作用。 (3)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5)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实现文化创新。(6)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交流、借鉴、融合,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提升文化生命力和文化竞争力。 (7)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4 (1) (2)中外文化交流是发展中外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而外域文化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 (3)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中外文化交流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5)中外文化交流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阅读材料,回答第1~3题。 1.在“除夕”,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都有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B.传统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C.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传统习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2.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民族节日是() A.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D.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3.新春佳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北京人则喜欢在庙会上感受新春的热闹。这表明文化具有() A.同一性B.稳定性C.多样性D.持久性 4.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5.继2006年5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之后,2008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这些文化遗产() ①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获得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建筑文化时强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徐闻县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4分,共60分)1.被誉为“农民艺术象征”的武强年画,造型精美技艺超群的定窑、磁州窑瓷器,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美轮美奂的河北古建筑,它们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又是燕赵儿女多彩的文化生活写真。这说明( )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011年3月的“两会”中,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有代表认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经济效益 ④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D.②④ 3.有代表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建设好自己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保持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义重大。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一个民族必须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③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张家界将自己最著名的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原因是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阿凡达》,景区就慌忙把祖宗留下的真山名改为电影里虚幻的山名。在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对下,这个闹剧才算收场。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思考是( ) A.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斗争日趋激烈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D.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湮灭不可避免 5..封建社会的韩非子推行的“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整理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是民族的,是因为不同民族间由于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文化是世界的,是因为基于各民族社会实践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原因: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正确的态度: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及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的含义:传播媒介。

文化生活期末测试卷3

柳州市中山中学文化生活(必修3)秋学期期末检测试卷3(综合卷)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入()内) 1、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 A.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D.文化教育的多样性 2、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既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是不同的宗教文化,但都强调慈悲之心和慈善行为。如佛教主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离间;基督教主张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可做假证陷害人等,强调心灵的净化;伊斯兰教要人们在今世生活中力行善功,不作恶事。这充分说明() A.各种不同的宗教有相同的教义 B.各种宗教的教规完全相同 C.宗教文化同祖同根 D.文化具有共性 3、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 A.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B.遗传因素决定的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4、秦灭六国之后,派兵平定南越。为了巩固其统治,将大批故六国的人流放到南越之地。这些人到了南越之地后,便长期与越人共同生活。长期的共同生活诞生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这说明() A.商业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人际交往是文化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形式 5、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为标志的() A.语言的产生 B.电视的广泛推广 C.网络的普及 D.印刷媒体的推广 6、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 ①加深理解,密切各国联系②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③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④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凝固的艺术”的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体,……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这告诉我们()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②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 ③文化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④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了薪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之所以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它() ①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 ③是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④能够提高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3.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青岛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岛和文化岛高度融合,对青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这体现了() A.政治推动经济的发展 B.文化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4.出于各种原因,近几年出国定居、留学等现象愈演愈烈。但是一些海外华人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的感慨“国外虽好终是客。”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答5~6题。 5.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如果请你向中学生写一份“行动起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贡献”的倡议书,需要用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塑造人生②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 ③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④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重要伦理思想。为弘扬“孝道”,2012 年8月13日,我国发布了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等充满鲜活时代元素的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②大力弘扬所有传统文化 ③传统孝道将被新的孝道标准取代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这启示我们() A.传统文化都可为我所用,要全部继承 B.传统文化都不符合时代特点,要全部抛弃 C.否定旧的文化传统,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态 D.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9.将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12年是中英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年份,2月17日,2012伦敦时装周开幕,开场节目“山水·2012中国时装秀”惊艳亮相,成为最大亮点。2月22日,李云迪钢琴音乐会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办。4月,中国将作为主宾国参加伦敦国际书展,届时,更多的表演和展览将向英国民众呈现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据此回答10—11题 10.英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有利于() ①中英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②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③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①②③B.①③ C.①②④D.③④ 11.李云迪演奏会中特别献上了由中国作曲家专门改编的京剧《皮黄》和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京剧和民歌以钢琴曲的形式呈现,让现场的英国听众感到耳目一新。这说明,文化创新() ①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②应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③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④应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博采众长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深厚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3.有关部门给莫言的祝贺信中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由此可见()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又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由于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这说明() A.文化的自我淘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P31 (1含义: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2表现: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体育运动、服饰、饮食等各个方面。 ①从民族节日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庆祝民族节日,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P29 ②从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P30 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正是由于文化遗产具有如此厚重的文化价值, 所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P31 文化是民族的, 是因为不同民族间由于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是世界的, 是因为基于各民族社会实践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原因:P32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所以,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正确的态度:P3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 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3坚持的原则:P33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及途径:P34 (1含义:P34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P34--35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生活各单元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 语言和文字等非意 识形态部分。 『人类特有的现象 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 培养出来 I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 质力量, 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厂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L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特点: 潜移默化,深久持远 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 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 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 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 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③文化生产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 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4:文化与综合国力 (1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 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激发全民 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这 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提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 展开,我们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特点 文化 作用 对社会影响- 对人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