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黄茂兴 李军军

内容提要:为了保证省域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技术上的支持,这样的支持并不是什么样的技术都可以担当起来的,应针对不同省域的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待选技术系统在省域内能力储量的积累程度,来选择合适技术。省域经济增长是与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密切相关的,而技术选择效果又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在研究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并以1991—2007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例,分析了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通过技术选择和合理的资本深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关键词:技术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 省域 经济增长

* 黄茂兴、李军军,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邮政编码:350108,电子信箱:hmx2001007@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14086066.html, ,ljjmail box @163.c om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J C790018)、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2007R0029)和福建省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2007B04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睿智的评论和宝贵的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 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人类创造了技术,技术又伴随着人类的延续而发展。技术不仅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渗透于生产过程之中,而且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尤其是随着技术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开发所需经费投入日益增长,

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目标,特别是面对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对发展哪些技术做出选择。选择那些对经济增长和国家强盛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予以优先发展、推广和应用,已被公认是一项保障国家目标实现的重要的战略性措施。所谓技术选择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技术路线、技术方针、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可以说,技术选择已成为国家、地区、部门直至企业赢得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选择往往是国家或地区发展战略的体现,是技术政策的核心,是夺取技术优势的前提。

技术选择问题首先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20世纪40—50年代,世界经济从复兴期进入增长期,发展中国家为了缩短他们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试图通过沿袭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工业化过程来达到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技术的发展需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环境条件相适应,否则事与愿违。发达国家使用的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移植到一些国家后,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出现负效果。发展中国家需要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技术发展道路,选择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的战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受资金、技术和资源禀赋的限制,不

143

可能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时一项技术的成熟也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发展中国家往往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对发达国家的前沿技术以及本国技术开发进行选择,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此加快本国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实践证明,技术选择决策对一个国家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已越来越大,依靠先进技术提高制造能力和对消费者的满足能力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技术选择的问题应运而生了,并陆续有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世界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技术选择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得当,技术选择恰当,就能加快经济的发展,加速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并以较快的速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现阶段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效应,以及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在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经济数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以1991—2007年中国各省市(区)作为实证对象,分析了技术选择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选择的重要性和关键性。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试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省域差异来看,从全国平均来说,技术选择系数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在不同省份之间,这种促进作用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少数省份甚至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这说明没有考虑本省要素禀赋实际情况的技术选择,资本劳动比率的提高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产业结构升级,但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反而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2)从省域经济增长因素的差别来看,区域技术选择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全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就是说,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内部,而不是外部的带动和影响。如果本省没有恰当的技术选择,产业结构没有适当升级,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起步就会更慢,从而地区间经济差距扩大,难以实现收敛。(3)从发展趋势来看,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越来越积极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重工业化水平随之提高,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进而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

当然,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各地区特别是省域之间的要素禀赋结构差异明显,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不尽相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省域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在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在技术选择问题上,强调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大资本投入,以期用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对于欠发达地区,不是基于自身禀赋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选择先进技术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人为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能否有效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差距,效果有待检验。

二、文献综述

从国外来看,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对技术选择问题进行开创性研究,但多数人仅就技术系统的内在要素进行研究。Sen(1960)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的《技术选择》最早探讨了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选择问题。Atkinson and Stiglitz(1969)提出适宜技术,他们将之具体表述为“本地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localized learning by doing),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要受到当地特定的投入要素组合的制约,他们以此解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人均收入差距。这一理论同时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不仅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抑制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还将在总体上提高工业部门的产出及工资和利润水平,优化经济增长潜力。Basu and Weil(1998)和Acemoglu and Zilibotti(1999)提出的适宜技术理论虽然也认为一国的技术结构必须和本国的要素投入结构相匹配,但是他们或者认为厂商所面临的要素投入结构可以人为地加以提升并偏离本地的要素禀赋结构,或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所选择的技术结构必须和发达国家的技术结构相同。斋藤优等研究技术选择的文献大都集中在技术核心能力的研究上,而往往对技术能力发展144

的前端———技术选择分析不足,同时这些分析并没有回答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应充当什么样的合适角色。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受到资本和技术的影响是巨大的,引进最先进技术还是相对落后但适宜自身发展的技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而不是受到资源禀赋的严重制约,是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慎重选择的。如果不顾自身技术条件和资源要素基础,盲目追求最新技术,不但难以有效吸收和利用、带动技术进步,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率降低,从而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一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并研究技术选择问题。徐庆(1996)认为政府作为宏观层次上的主体,强调的是经济整体利益,应当寻找理由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技术选择从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转变,从而加速整体利益的提高。此外,一般认为资本深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规律,是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重化工业化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而就业形势的紧张也主要源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陆长平(2002)认为,“资本倒流”和“技术再转移”使新古典的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的技术选择发生了“悖论”,在低工资率或高利率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采用“先进技术”而不是“适度技术”进行盈利。张军(2002)发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资本—产出比率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一个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他认为出现这个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表现不敏感,资本形成过快和投资收益持续恶化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近年来持续下降,要加强对我国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领域的技术选择,建立有效的投资体制和金融体系,保障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还有一些学者(高建,1997;谢伟,2001;魏江, 2002等)认为发展中国家没能成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主要根源在于政府采取了不适当的技术发展战略,应采取有选择的技术发展战略。苗文龙、万杰(2005)研究表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投资扩张,并且投资效率在下降,其原因主要是技术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未能充分利用转轨经济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林毅夫(1994,2001,2004,2005)的一系列关于技术选择的文章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而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而不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发展中国家没有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所必需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遵循由自己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时,技术变迁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没有必要研发或者引进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潘士远(2008)认为技术模仿成本小于技术发明成本,发展中国家应该放弃引进世界前沿技术,通过模仿(引进)适宜技术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从而可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三、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

1.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为了反映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本文假设各地区生产函数遵循规模报酬不变的C-D生产函数,具体形式为:

Y=A KαLβ α+β=1(1)

其中,Y、K、L分别表示地区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量,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A代表技术进步水平。同理构建各产业生产函数:

Y i=A*Kα*i Lβ*i α*+β*=1(2)

各符号意义同(1)式,下标i用以区分地区各产业,*号代表各产业生产函数的参数。

采取人均生产函数的形式,(1)式和(2)式分别改写为:

Y L =A K

L

α

(3)

145

Y i L i =A *K i

L i

α

(4)

这里,我们借鉴林毅夫(2002)定义的技术选择指数,即一个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与地区的资本

劳动比率的比值,反映该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对自身比较优势的偏离程度,公式为

TCI i =K i L i K L =

Y i

L t

1 α

Y

L

-1 α

A

1 α

(A *)1 α

(5)

则有

Y i L i =(TCI i )α*Y L

α*

α

A

(A )

α* α

(6) Y i =(TCI i )α

( Y )

α*

α

A

*(A )

α* α

(7)

由此可知,作为产业目标的人均产出受到技术选择和国民经济中人均产出的影响,在资本产出弹性为正,即α*

>0的情况下,技术选择系数对产业的人均产出有正的影响,这说明改变自身资源

禀赋结构的资本相对稀缺状况,提高产业资本-劳动比率,能够使人均产出以较快的速度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一些产业进行扶持和选择超前技术,可以使其资本深化,提高产出水平,大大增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技术选择系数越大的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升得越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速度也越快。

2.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国民经济由各产业部门组成,各产业部门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决定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假设经济中有n 个产业部门,则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可表示为

y t =

ΔY Y

=∑ΔY

i

Y

=

Y i Y ΔY i

Y i

=

∑ρ

i

y it

(8)

两边对时间t 求导,得到

y ′t =

∑ρ

′i y it

+∑ρi y ′it

(9)

其中,y t 和y ′t 分别表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变化,下标i 表示不同的产业部门,ρi 和ρ′i 分别表示产业部门所占比重及其变化。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及变化受到各产业增长速度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双重影响,因此,在重点扶持行业的资本深化过程中,伴随着产业产出的较快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必然提高。

3.技术选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同样可以适用于地区经济范畴。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和趋势具有明显差异,各地区在选择自身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也必然面临技术选择问题。地区经济如果选择偏离本地资源禀赋条件的发展模式,超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使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高于其他部门,产业结构随之而变。为了研究的需要和数据可得性,本文建立一个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模型,来分析技术选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可以把技术选择系数定义为地区资本-劳动比率与全国平均的资本-劳动比率的比值:

TCI it =K it L it

K t L t

,i =1,…,31

其中,i 代表不同的省份,t 代表年份。由(7)式改写的地区人均产出增长模型为

Y it =(TCI it )α

( Y t )

α*

α

A

(A )

α* α

146

对上式取对数后得到线性回归方程:

ln ( Y it )=αi +β1ln (TCI it )+β2ln ( Y t )+εit

(10)

其中,αi =ln A *

(A )

α* α,β1=α*,β2=α*

α。这个方程反映了各地区人均产出与其技术选择及全国人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只要收集到各省市区的产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信息,就可以估计出参数。根据前面的分析,在劳动力相对过剩、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各地区选择超前技术发展战略,技术选择能够提高重点扶持产业的增长速

度,并使其超过其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得到改变和升级,从而人均劳动产出快速增长。我们于是预期系数β1为正。各种商品和要素市场基本建立,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地区之间的流动限制越来越小。当部分省份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必然会促进其他省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们因此预期系数β2也为正。

图1 省域人均GDP 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技术选择系数关系 

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样本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本文用1991—2007年间的省域宏观数据进行检验,共包括31个省市(区)。各省份的地区产出,即地区生产总值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8年),并用1990年的不变价格对各年产出进行缩减。1991—2000年各省资本存量采用张军等(2004)一文提供的数据,并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到1990年不变价格。但重庆市的资本存量包含在四川省中,简略的处理方法是对四川省资本存量拆分,拆分比例按两地当年GDP 的比重计算。2001—2007年的数据按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公式为

K t =K t -1(1-δ)+I t P t

其中,K t 和K t -1分别为当前和前一期的资本存量,I t 为资本形成总额,P t 为价格指数,均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为了保持一致性,经济折旧率δ仍采用张军等(2004)一文的

9.6%。劳动力数据(1991—

2005年)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的从业人员,2006年以后数据

147

来自各省统计年鉴。

2.技术选择和产业结构的变量分析

为了反映技术选择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人均GDP增长的影响,需要计算各省历年的产业结构,包括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在资本深化过程中,资本劳动比最大的当属第二产业,各省都把发展第二产业作为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员占经济总体的比重,最能反映其产业结构的变化。这里选择部分年份进行图形分析,以反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图1中的A、B、C、D分别是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省域人均GDP(Y L)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STR)、技术选择系数(TCI)的三维立体图。图2中则把图1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应换成第二产业就业比重(STR-L)。

图2 省域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技术选择系数关系 

图1表明人均GDP是随着技术选择系数增加而递增,而且随着时间往后推移,这种递增关系更为明显。但这种递增关系不是线性的,除A图以外,其他图中的曲面都有一个明显的平坦区域,也就是TCI值在3—5之间的区域,Y L基本是稳定的。从产业结构来看,总体上随着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提高,人均GDP也有相应的提高,但效果比较明显的是在技术选择系数比较小的区域,在技术选择系数比较大的区域,人均GDP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之间的关系不太明显,甚至在B图和D图中出现逆向关系。

从图2来看,在技术选择系数偏低的情况下,伴随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人均GDP也有明显增加,这是各时期的共有特征。在技术选择系数比较大的情况下,不同时期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是反方向变动的,可能的原因是第二产业吸收了大量农业劳动力,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在2000年以后,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人均GDP呈现提升态势。

3.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分析

采用上述省域面板数据对(10)式进行估计。截距项αi是可变的,但具体到每一个省份或者每一年应该是固定的常数,而不是随机的,应该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而Hausman检验也证实了这个假设。这里先假设时间上没有区别,技术选择对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省份之间的不同。

148

表1模型Ⅰ

模型Ⅱ

截距-0.731(-3.977)***-0.681(-7.63)

***

TCI 0.123(22.596)

***

Y 0.032(2.649)***

0.008(1.104)

AR (1)1.055(143.751)

***1.07(222.57)

***

地区截距 截距TCI t 值

北京-0.570 0.1170.076(14.06)***

天津-0.136 0.3020.077(5.44)***河北-2.223 -1.3030.121(17.25)***山西-0.774 -0.2510.0330.14

内蒙古-0.393 -0.0130.0820.92

辽宁0.731 0.2490.565(11.18)

***吉林-0.268 0.1220.0540.5黑龙江0.510 0.280.307(8.6)***上海-0.206 -0.1070.152(19.87)***江苏0.

549 0.1840.41(5.6)***浙江0.142 0.2220.239(3.14)***安徽0.427 0.5150.0180.13福建-0.330 -0.0190.182(2.03)**江西0.445 0.4140.279(1.22)*山东0.187 -0.1380.436(3.86)***河南0.433 0.2570.39

0.93

湖北0.572 0.799-0.414(-1.97)*

湖南0.764 0.5030.436(1.11)*

广东0.876 0.5840.349(8.35)

***

广西0.471 0.518-0.003(-0.1)

海南0.475 0.909-0.23(-2.77)

***重庆0.483 0.570.0280.58

四川0.307 0.340.192(3.97)***贵州0.413 0.4420.138(3.42)***云南0.181 0.3310.119(5.9)***西藏-1.183 -1.790.242(17.26)***陕西-1.269 -3.9230.816(21.88)

***甘肃-0.048 0.455-0.271(-0.53)

青海0.115 0.0680.302(1.14)*宁夏-0.466 -0.5650.664(6.12)***新疆-0.216 -0.0730.323

(1.36)

*R 20.993 0.998Adj -R 2

0.993 0.997F

1924.2

 

2694.9

D .W .1.543 1.699 注:

***、*

*和*分别表示0.01、0.05和0.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数字为t 值,下表同。

这种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截距项的不同,一种是斜率的不同,即不同省份的技术选择系数对人均GDP 增长的影响不同,为此分别估计固定效应模型和变系数模型。 回归结果显示,参数值与各项统计指标都说明模型估计结果与预期比较接近,这说明本文模型设定的合理性。在模型Ⅰ中,经过时间序列相关性的处理,各项统计指标都显著。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的截距有很大差距,存在省际效应。技术选择系数的系数是0.123,省际资本劳动比率与全国平均资本劳动比率的比值每增长1%,其人均GDP 平均增长0.123%,据此可以判断,各地区促使资本劳动比率提高的努力,即资本深化的过程,可以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效应,这与林毅夫(2004)对国家之间分析的结果有所不同。另外一个解释变量 Y 代表全国平均的人均GDP ,它的增长也会带动各地区人均GDP 的增长,但是估计的系数很小,只有0.032,这说明全国增长对地区增长的带动作用是比较小的。

在模型Ⅱ中,放宽了各省份技术选择系数变化对人均GDP 增长影响一致的假定,使系数可以因省份不同而变化。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TCI 的系数在省份间差距较大,陕西省最大为0.816,而广西、海南、甘肃、湖北四省份的系数为负值。这种现象,从直观数据来看是因为陕西省处于图1中TCI 系数较小、人均GDP 较低但增长较快的阶段,而系数为负值的省份却处在图1中TCI 系数居中、人均GDP 增长

较低且增长较慢的阶段。因此,各

省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资本深化、提高资本劳动比率促进地区

149

劳动生产率的效果是不同的。这既与本省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也与是否建立起一套与资本深化相适应的体制安排有关,影响到能否充分发挥要素流动带来的好处,抓住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

4.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时间效应分析

技术选择对人均GDP增长的影响还可能随时间而变化,这里以“五年计划”为分析区段,把1991—2007年分解成三个时间段,分别对(10)式进行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见表2)。表2中第四列是表1模型Ⅰ的摘要,用以对比。

表2

Ⅰ:1991—1995年Ⅱ:1996—2000年Ⅲ:2001—2007年1991—2007年截距-0.148(3.93)***-0.245(-6.37)***-3.292(-1.34)-0.731(-3.98)***TCI0.093(9.77)***0.304(12.88)***0.389(16.80)***0.123(22.60)***Y0.320(14.82)***0.157(4.19)***0.015(1.18)0.032(2.65)***AR(1)0.413(9.02)***1.183(35.41)***1.029(57.97)***1.055(143.75)***Adj-R20.98290.99760.99590.9927

F214.641929.231348.951924.19

D.W.1.4452.1941.9591.543

注:这里的截距不包含各省截距项;三个模型估计的各省截距项也未列出。

三个时段的估计都经过序列相关性处理,系数值与各项统计指标都说明模型估计结果比较可靠。重点考察两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及其变化,TCI的系数值在三个时间段中都是显著的,并且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这说明随着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区资本深化的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而Y的系数值在第三个时间段内不显著,而且其系数值也是越来越小,这反映出全国平均的经济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步减弱。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地区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自身技术选择和产业结构升级。

五、简要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反映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采用全国31个省市(区)17年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分别从省域效应和时间效应方面说明了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省域差异来看,尽管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从全国平均来说技术选择系数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在不同省份之间,这种促进作用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少数省份甚至出现了负作用的结果,这说明技术选择也要考虑本省要素禀赋的实际情况,资本劳动比率的提高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产业结构升级,但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反而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只有结合本省要素结构并在能够吸纳新技术和重化工业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适度资本深化,实现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越来越积极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重工业化水平随之提高,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进而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深化的技术选择效果就更明显,能提高资本劳动比率,可更快地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从省域经济增长因素的差别来看,技术选择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全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就是说,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内部,而不是外部的带动和影响。如果本省没有恰当的技术选择,产业结构没有适当升级,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起步就会更慢,从而地区间经济差距扩大,难以实现收敛。随着省域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现阶段我国各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越来越多地依靠本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制定经济发展策略,通过技术选择和合理的资本深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150

参考文献

陈勇、唐朱昌,2006:《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985—2003》,《经济研究》第9期。

崔玉泉、王儒智、孙建安,2000:《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管理科学》第3期。

郭庆旺、贾俊雪,2005:《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经济研究》第6期。

黄茂兴、冯潮华,2007:《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黄茂兴、李军军,2008:《海峡西岸经济区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研究》,《福建论坛》第6期。

李小平、朱仲棣,2005:《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基于各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第3期。

林毅夫,2002:《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第1期。

林毅夫、董先安、殷韦,2004:《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财经问题研究》第6期。

林毅夫、刘明兴,2004:《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经济研究》第7期。

潘士远,2008:《技术选择、模仿成本与经济收敛》,《浙江社会科学》第7期。

孙琳琳、任若恩,2005:《资本投入测量综述》,《经济学(季刊)》第4期。

陆长平,2002:《对新古典经济学技术选择“悖论”的理论反思》,《财经理论与实践》第3期。

苗文龙、万杰,2005:《经济运行中的技术进步与选择———基于中国技术发展路径与经济增长、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第3期。

徐庆,1996:《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政府在技术选择中的作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8期。

姚战琪、夏杰长,2005:《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第1期。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第10期。

Acemoglu,D.and F.Zilibotti,1999,“Productivity Differences”,NBER Working Paper,No6879.

Atkins on,A.B.and J.E.Sti glitz,1969,“A New View of Technological Change”,Economic Jour nal,LXXIX,573—578.

Basu,S.and D.Weil,Appropriate,1998,“Technol ogy and Growth”,Quarte rly Jour nal of Ec onomic s,113(4),1025—1054.

Lin,J.Y.,2001,“Development Strategy,Viability,and Economic Convergence”,The Inaugural D.Gale Johnson Lect ure,presented at t he Univers ity of Chicago on M a y14.

Solow,R.M.A.,1956,“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 terl y Journal of Ec onomi cs,70(1),65—94.

Technology Choice,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Huang Maoxing and Li Junjun

(College of Economics,Branch of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 bstract:Technology supporting is importan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ovince economy.It is necessary to choose appropriate develop 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accumulation degree of to-be-selected technology system in province econom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choice,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constructing model with31provinces'panel data of China from1991to2007,finds that technology choice and approximate capital deepening would promote upgradin 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rapidly.

Key Wo rds:Technology Choice;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Province;Economic Growth

JEL Classification:O18,O33

(责任编辑:松 木)(校对:梅 子)

151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试卷答案(95分)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试卷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发展阶段的制度及技术约束,使某些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正确 错误 2、生活性服务业的国民收入比重会呈先降趋势。 正确 错误 3、麦克曼霍夫是第一个对重工业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两者的净产值之比。 正确 错误 4、改革开放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会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正确 错误 5、造成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产业或部门之间技术进步的差异。 正确 错误 6、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能在相对国民收入上占有较大优势,生产要素将向这个产业移动。 正确 错误 7、当进口替代达到一定程度后,及时地转向出口导向就能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演变的速度。正确 错误 8、国际贸易既促进了发达国家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 正确 错误 9、第二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重及劳动力比重在三个产业中都是最大的。 正确 错误 10、第一产业国民收入比重相对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比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慢。

错误 11、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正确 错误 12、“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净产值。 正确 错误 13、社会主义国家:先从重化工业开始。 正确 错误 14、沿海发展战略——19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确立。 正确 错误 15、1980年代中期形成区域发展战略——3经济特区的建立。 正确 错误 16、由于生产环节中利润差异导致资源配置向高附加价值部门的流动。其规律有一定的负作用。 正确 错误 17、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 正确 错误 18、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确 错误 19、区域的发展就是一个()的演变过程。 A产业结构 B制度结构 C组织结构 D政治结构 20、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对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了解和()。 A制度

202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

费投入达到494.2亿元,是2006年79.8亿元的6.19倍;科学技术支 出资金达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 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 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 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11.17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 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 拥有科技相关人员24.9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 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 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 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 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 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49.4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10位,投入强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的2.11%。企业 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能得 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在建设之中。第三,科技 创新产出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增长,但质量亟待提高。2016年,河南省申请发明专利9.5万件,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国内申请的 比重由2002年的2.26%上升至2.86%。2016年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 4.9万件,比2004年增长14.8倍,占国内授权的比重由2002年的 2.19%上升至 3.02%。由此可见河南省专利数量快速上升,但缺少全球 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更少;国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的同时,国际专利数量较少,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第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河南省各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2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姜塍林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及挑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推进高度化以巩固发展我国经济。因此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02—0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以达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首先上升,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非工业化阶段的来临,又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之所以以这样的规律演进,是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逐利的本质驱使资本不断地从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从而不断地从总体上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进而促成了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等等。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一方面,专业化和分工一起,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自然进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可分解成为由各个人执行的各个基本操作单位。一旦不同的基本操作能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分工就出现了。在分工条件下,人们将有关的技术运用于某一基本操作过程,逐步掌握并能熟练执行这一基本操作,从而实现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化。专业化与分工一起,使得某一产品的生产由某一企业来完成,使同类产品的生产由某一行业和部门来完成,也使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于是,由专业化与分工决定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企 业、行业和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就在单一性产品和多样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同技术进步相联系。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使该部门或产业同其他部门或产业的技术关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或产业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其次,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这就必然要把社会生产活动引向新领域,从而扩大了分工的范围,促使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导致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再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劳动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种转移必然伴随物质生产资料的转移,引起其它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而打破原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最后,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会在产业宽度、产业深度、产业形态、产业融合、产业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朝着深度、广度和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升级。 三、以浙江产业机构调整为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对浙江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只有建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和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脊梁。要挺直脊梁就要不断增强浙江工业的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主要是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在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改变。 目前,浙江主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浙江海洋资源丰富,临海面积辽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应充分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现代大工业,改变工业结构偏轻偏小的不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强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这5个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努力使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是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统筹规划船舶工业发展,推动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谈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 (2)根据材料1、2、3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2)第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工业化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是以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 理论和经验研究[J]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 理论和经验研究 申萌李凯杰曲如晓 【内容提要】本文在Aghion和Howitt(1992)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构建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模型,综合考察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了技术进步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条件,并且识别了不可测量的技术进步。此外,本文还利用1997~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为负,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为负,但其程度不足以抵消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正向间接效应,最终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中国目前的技术进步还不能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减排;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急剧增加。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1978~200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4.6亿吨增加到了70.3亿吨,增幅达381.5%,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2011年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15年中国的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10年下降17%,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主要任务仍是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会持续增加。如何既保持经济增长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关键因素。首先,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技术进步可能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也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Jaffe 等,2002)。它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一是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间接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即“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这是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间接效应;另一是技术进步本身可以直接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即“技术进步-二氧化碳排放”,这是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效应。但是这种直接效应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因为技术进步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如果企业初始的获利技术是肮脏技术,那么企业新技术研发可能依旧是肮脏的新技术,就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反之,如果企业初始的获利技术是清洁技术,则新技术也可能是清洁型的,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Acemoglu等,2009)。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综合效应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又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本文将构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模型来分析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中国的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如何,是否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减少排放的目标?本文将在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经验检验并回答上述问题。 本文其余章节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理论模型的构建,我们在Aghion和Howitt(1992)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经验研究方法及数据介绍;第五部分为结果分析;最后是本文结论。 二文献综述 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污染排放纳入增长模型的理论研究。早期的研究多是在技术进步外生假定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框架内分析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Nordhaus(1974、1977)分析了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之后,又扩展了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96分卷。60道题,12.5学时)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96分卷。60道题,12.5学时) √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发展阶段的制度及技术约束,使某些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 2、生活性服务业的国民收入比重会呈先降趋势。 ×3、麦克曼霍夫是第一个对重工业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两者的净产值之比。 √ 4、改革开放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会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 5、造成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产业或部门之间技术进步的差异。 √ 6、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能在相对国民收入上占有较大优势,生产要素将向这个产业移动。 √ 7、当进口替代达到一定程度后,及时地转向出口导向就能进一步

促进产业结构演变的速度。 √ 8、国际贸易既促进了发达国家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 ×9、第二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重及劳动力比重在三个产业中都是最大的。 ×10、第一产业国民收入比重相对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比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慢。 √ 11、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 12、“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净产值。 √ 13、社会主义国家:先从重化工业开始。 ×14、沿海发展战略——19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确立。 ×15、1980年代中期形成区域发展战略——3经济特区的建立。 √ 16、由于生产环节中利润差异导致资源配置向高附加价值部门的流动。其规律有一定的负作用。 ×17、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 √ 18、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19、区域的发展就是一个()的演变过程。 产业结构 制度结构 组织结构 政治结构 20、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对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了解和()。 制度 研究 管理 投资 - 2 -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 中国 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大,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现代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芝加哥自1837 年设市以来,芝加哥作为五大湖的中心、国家

铁路干线枢纽,处于盛产钢铁、牲畜和农产品的中西部,其 北美大陆的核心地理位置成就了城市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繁荣。但是自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作为“锈带”之都,芝加哥也没能逃脱席卷整个中西部的经济危机。 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从60 年代开始,芝加哥就研 究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80 年代最 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 多元化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 化城市的转型。这一成功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成效,2003 年 城市人口回升到290 万人,市区面积591 平方公里,成为 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 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 心,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2003 年芝加哥生产总值1100 亿美元,人均4.1 万美元。 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战略位置的城市往往倾向于脱离 其所在的地区,在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但芝加哥 是个例外,它同地区经济的联系极其紧密。大芝加哥地区 的内地贸易要多于世界贸易,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 赖于制造、仓储和交通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很多小型工业 城市仍然是机械、机床、汽车配件和其他产品的强有力的 出口方。芝加哥正是依靠综合、密集和多样化的中西部经 济,完成了其全球化城市的转型。 与美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芝加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制造商。中西部的资本货物(如农用机械、重型卡车、建设 机械等)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产业的就业和总产出仍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制造业的密集对芝加哥有直 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芝加哥都市地区仍保留了制造 业,其产量和海外出口仍很可观;间接影响是芝加哥很多 商业服务来源于或关联于地区制造业甚至是农业。芝加哥 与中西部各州之间相互依存度高,这也是城市得以保持活 力的一个原因。中西部制造业产品贸易极度繁荣,促使高 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必须实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协作,这就 进一步推动了陆地交通的兴盛。而芝加哥是全美交通改革 速度和力度最大的城市,它作为中西部货物运输、配给的 枢纽地位一直就未曾动摇过。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论文 ——论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1201班 周婷(20120192)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把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看成所有形式的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众家统一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加快技术进步是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那么,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真的如此呢?由于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结构变革等内容,因此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时,除了考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外,同时还要考察一些促进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从两大方面分析。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技术进步的概念。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等。而技术进步则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技术进步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进步既是渐进的又是突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技术是一类知识的总和,那么技术进步就是此类知识的积累和扩展。当一种技术的运用达到一种量的积累的时候,则会发生质的突变;技术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积累却是一种渐进性的进步的过程,为技术发生突变积累势能。这是技术进步的一个特征。此外技术进步的另一个特性在于其要素报酬递增且这种递增是不可逆的。即技术进步必然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且这种发展是不可逆的。 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得出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以及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结论。据统计在我国,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其次在决定经济效益提高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改进产品或工程设计,开发或推广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新密市分校周明杰 I.教学目的 1.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 2.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3.理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4.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 II.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讲授,使学员树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念,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III.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 难点:经济发展的内涵以及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IV.教学过程 步骤一:新课导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于十七大,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得到深化,

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而十分艰巨的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实现这一转变,它与调整经济结构是高度相关、相辅相成的,其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现和依托。所以,本讲专题课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在剖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路径。 步骤二:讲授新课 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的内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经济增长的快慢一般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 我国的GDP数据: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二种:一种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这一种增长方式中,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在原有技术水平基础上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而实现。另一种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经济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结合**镇现有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谈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先说说什么是产业结构,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因为今天不是专业的学术讨论会,我就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现在有那些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如何?比如我们这里,农业上比较弱些,工业上主要有水泥、电解铝与铝的精深加工、碳素、石墨等,服务业上运输物流有一定基础等。这些构成了我们**镇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就讲讲为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在座的有搞企业的,可能感触比较深,好像突然一夜之间,自己的产品不好卖了,销售市场出问题了,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也有不是直接搞企业的,同样受到了冲击,比如,股票等突然大幅贬值了。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初,有经济学家讲,因为我们河南的产业出口占的比重较小,危机可能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较小,GDP甚至有可能再往前移移位次。现在看来,这种看法错了。事实上,这场危机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比沿海省份还要大,危机过后经济的回升也落后于沿海省份。原因是啥?答案有二:一是经济的结构不忧;二是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比如,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走靠拼资源、拼能耗来做大做强的路子。走到现在,突然发现,这条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紧接着是民生难以为继。在这里主要说说资源,以和我镇产业紧密相关的煤炭和铝矾土为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我省煤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铝矾土只够开采17年。也就是说,到时候基本的资源都没有了,不及早调整、转型能行吗?既然找到问题了,怎么办呢?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调结构,快转型。其实,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一直反复强调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有关

浅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浅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关系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创造的持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的“奇迹”举世瞩目,从而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以及能源要素的不断增加来实现的,因而增长方式明显以粗放型为主。随着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政府的着力点。集约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归功于技术进步。当前我国很多经济学学者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 定方式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我国的大部分学者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的,有理论分析但主要还是通过实证分析来揭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进步从不同的角度看含义略有不同,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 动技能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从技术进步的涵义我们可以得知技术进步不仅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而且还可以节约能源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另一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含义在学术界是有很多争议的,目前经济学界的权威的定义是来自西蒙·库兹涅茨的:“国家经济增长,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 应调整的基础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技术进步已成为一国经济增长最重要因素,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 目前全要素生产率成为衡量技术进步最基本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目前很多学者运用实证分析法得到了,在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固然重要,但技术进步更为重要的结论。针对技术进步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在索洛模型后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有将储蓄率内生化的理论,也有致力于使人口增长率内生化的模型,但以后者为主流,即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研究。对技术进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法,得到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我国应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技术进步。但是,也有很多学者从反面证明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很小,因而我国应该注重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多学者也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总体上来看,学术界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技术进步的来源分为内部自主创新来源和技术引进,一般认为技术引进来源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两种形式。在内部自主创新方面,通常我们用研发投入的多少来衡量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

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0802班王玉娟 2008324030924)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dopts from 1981 to 2010 by establish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ree industry growth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us draws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mportance. Key word: economic growth; Three industries; Least squares;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_洪银兴

经济学报 二○一四年 第一期 转型与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 洪银兴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也就是进入新的起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由外转内,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与此相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应该由外需型结构转为内需型结构。产业结构定位就要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内需型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创新和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杠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淘汰过剩产能。产业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新兴产业 作者简介:洪银兴,男,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1-0057-06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阶 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主攻方向。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 整的中心任务。市场和创新将成为现阶段产业 结构转型升级的两大杠杆。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在当前阶段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明确 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中国GDP的总量达到世界 第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经济总 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在这个新起 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 从现在起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多年 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 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 因,但更应看作是主动调整。这是产业结构调整 给长期的稳增长提供的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需要通 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 实践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 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 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这 种环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一个企业 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 佳定位。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 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 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该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 兴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更新,形成具有自主 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1] 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我国产业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