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一、填空题:填空题: 1.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 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4. 空想社会主义第一部代表作:《乌托邦》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6.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7.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柏拉图:理想国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a)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李嘉图 b) 空想主义: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

8.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德意志意识的形成

9.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0. 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2.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

13. 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

14.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15.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6.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17.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8.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9.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1.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2.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23.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4.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的两种观点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26.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基本规律。

27. 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一次是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原始社会、

28.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29.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

3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1. 资本主义出现的两个途径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32.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

33. 货币的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4.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觉得

的。

35.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36.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矛盾。

37.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的。

二、判断 1. 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 2. 有使用价值必有价值。 X 3. 白马非马 X 4.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5. 存在就是被感知 X 6. 百事宜早不宜迟 X 7. 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8.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9.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X 10. 有用就是真理 X 11. 真理再向前跨一步就是谬误√ 1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3. 凡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X 14. 货币作为价格标准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完全相同的 X 15. 资本是以货币、生产资料等形式存在的。因此一切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 X 16. 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人劳动一天得到一天工资,因此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X 17. 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都表现为生产资料,具有相同的物质内容,所以不变资本同固定没有区别。 X 18. 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就是流动资本 X 19. 资本家对雇用工人的剥削程度,并不能在利润率上得到准确的反映。√ 20.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共同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X 21. 垄断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22. 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X 2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自产生以来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X 24. 资产阶级国家的收入调节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提高工资,改善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平。 X 25. 社会科学主义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X 26. 说“共产主义是渺茫的” X 。 2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断更新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有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28.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和斗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体现。√ 29.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反√资产阶级的斗争,都已经或自然而然地进入自觉的阶级了。 X 30. √于自发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采取轻视,傲慢的态度,而应该采取积极参与、教育加引导的方针。√ 31. 无产阶级革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发生。 X 32. 帝国主义战争必然引起革命,因此,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要通过世界大战来实现。 X 33.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出来的 X 34. 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X 35. 在我国一定范围内劳动者的个体经济基础的存在影响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X 36. 坚持按劳分配,必须反对平均主义√ 37. 在我国现阶段,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所以,阶级斗争也不存在了。 X 38. 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要不断变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X 39. 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是自发实现的。X 40. 哲学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X 4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X 42. 为理想而奋斗的是唯心主义,追求物质享受的是唯物主义。 X 43. 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X

44. 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务 X 45. 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跟绝√精神上帝差不多 X 46.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 X 47.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 48. 运动具有客观性,因而运动也是物质。 X 49. 观念的东西并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0. 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X 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51. 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X 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X 5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X 53. 割下来的手不再是手√ 54.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X 55.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其他规律和范畴无足轻重 X 56. 矛盾只存在于混乱的思维中,现实事物中根本没有矛盾 X 57. 矛盾的斗争是绝√的,所以斗争是不受限制的 X 58.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 X 5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X 60. 两点论就是均衡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 X 61. 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不直接同一√ 62. 事物的度是指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X 63.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X 64. 感觉是存在的反映,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 X 65. 认识来源于实践,先实践,然后才能产生认识,因此,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活动。 X 66. “求知欲””好奇心”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X 67.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68. “知是行之死,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X 69. 感性认识就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就是间接经验 X 70.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71.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 7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X 73. 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X 7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客观真理的否定. X 75. 有的真理是绝√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X 76. 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X 77. 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有一个. √ 78. 事物发展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所以,量变就是质变,质变就是量变. X 79. 否定就是彻底消灭旧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X 80.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81.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所以都是必然的 X 82. 假象是事物歪曲的反映,所以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X 写出下列每句话所包含的哲学观点。

三、写出下列每句话所包含的哲学观点。 1、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 2、世界上除了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辩证唯物主义 3、意识与物质是相同的辨证法 4、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朴素辩证法

5、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而上学或诡辩论

6、人是一架机器机械唯物主义

7、水是万物之源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辩证唯物主义

9、刻舟求剑形而上学不变论 10、天不变,道亦不变形而上学不变论 11、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客观唯心主义 12、宇宙就在我心中主观唯物主义 1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主观唯物主义 14、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辨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一维性的观点 15、人类历史的推动力是“爱”历史唯物主义 16、多数人赞成的观点就是真理唯心论 1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 1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相对主义 19、有用即真理主观真理论 20、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下绝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 2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形而上学 22、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铁做的宿命论 23、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24、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矛盾 25、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四、简答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净胜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科学、哲学等;在形式上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等。(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答:(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时间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基础答:(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与意识形态,包括两个层面:①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②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物质与意识答:物质即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以人的感觉感知的,不以人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应。物质的统一特征:客观实在性,时空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即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意识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切物质的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发展人类的意识,劳动在此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总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时空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式、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存在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有意识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评了不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奠定了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6、意识的作用?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第二,意识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创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映像,是物质,意识上的唯物主义。

7、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答:量变:事物数量增减场所变更,内部要素排列、组合方式的变化。质变:事物根本性质变化,包括: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质变与量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变的扩强。③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8、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答:客观规律性: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固性联系,它不依赖于意识而客观地存在着。主观能动性: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两者的辨证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必要前提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必要条件。总而言之,必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9、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答: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一下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但对每一个人来说,不可能事事去实践,接受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间接经验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10、实践和认识。答:实践即以改变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种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即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辨证的反映对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三要素:①主题—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②客体—主题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③中介—指主体作用于客体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方法。其包括:硬件和软件。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包括:①时间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人会死正确与否的标准。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低阶级段,是人通过感官对事物列表的直接反映,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间接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2、真理与谬误。答: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在于:是否主观与客观相符,相符则为真理,不相符则为谬误。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立的,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条件下,真理与谬误是有明显区别的。真理与谬误是相互依存的,相比较而生存,相斗争而发展。真理与谬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是

真理,在另一个条件下可以变为谬论。意义:必须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为真理而斗争、为真理而献身。13、简述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答: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具体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与社会存在,其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再次,在阶级社会里,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是具有阶级性的。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其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再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③社会意识的能动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社会向前发展。一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续历史发展的进程。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各是什么?答: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于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必须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中心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社会生产。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第三,引进优胜劣汰,两级分化。

五、论述题:论述题:一、论述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答:(一) 辩证唯物主义基础

1、关于相对静止、相对稳定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

2、关于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斗争性和同一性对事物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不能只讲同一不讲斗争,也不能只讲斗争不讲同一。

3、关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1、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 2、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不是个别英雄人物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 3、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是绝大多数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4、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人的不断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答:(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对其进行哲学分析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贯彻、执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理论依据。(二)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出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根本是生产力的原理。科学发展观肯定生产力在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理念,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是生产力发展的原理。(三)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而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如何实现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个方面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向前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 2、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社会这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构成的,它们是按照一定得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对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充分体现。 3、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的观点,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全面的发展理念强调要不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还要充分考虑到政治、文化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科学,从理论上来说就是因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的普遍系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就是说,有运用,也有发挥,还有创新。其主要内容体现为以下六个方面。一、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唯物论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价值观三、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四、以和谐为特征的辩证法五、以统筹兼顾为根本的方法论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唯物史观

四、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实行群众路线的基础,党实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理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从群众中来”,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并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是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式发展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P13 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2)科学性: 1、认识并利用规律 2、深刻性 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马哲简答题

五、论述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论实事求是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关系。 2、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2、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生产的发展史。 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3、新科技革命及其作用。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 、论坚持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 、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 、应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5 、怎样理解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是一致的? 6 、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5、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7、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9、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0、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1、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但是也是有差别的。 1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的一般规律,支配商品生产和流通。价值规律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动波动。 13、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成本的价值再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14、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移到新展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 1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产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6、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7、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形式之一,跨国公司也叫多国公司,国际公司。最初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归家中建立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支机构,进行跨国的或者说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利润。 18、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的过程。 论述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1.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

马原简答题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能动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的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有两个方面,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什么?(10分)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 当然,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20分)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马哲理论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

马哲考试试题

2015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C )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 C )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D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B ) A、宿命论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5.哲学是( C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C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 D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利特

马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规律得科学,它在科学实践观得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得统一、唯物辩证得自然观与历史观得统一,它就是以实践为基础得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得无产阶级哲学。 物质 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就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得事,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得意识而存在,为我们得意识所反映。 静止 相对静止,就是指一事物对于其她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得变化,或者就是指事物得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任何事物得存在与发展都就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得统一,运动就是永恒得,绝对得,无条件得,静止就是暂时得,相对得,有条件得。 联系 联系就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任何联系都就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得,反对唯心主义与诡辩论用主观臆想得联系代替事物得真实联系。事物之间得联系就是以承认事物之间得确定界限为前提得。 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得本质得、必然得、稳定得联系,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创造规律发生作用得具体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得形式。 矛盾得共性 矛盾得普通性就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得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得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普通性与特殊性这种“互相联结”得关系就就是矛盾得共性与个性得关系。共性就是不同事物中共同得、本质得东西。 现象 现象就是事物得表面特征与外部联系,它就是个别得、多变得东西,能够为人

得感觉器官所感知。 抽象 抽象既就是思维成果,又就是思维方法。作为思维成果,抽象就是指经过分析抽取出来得思维规定,它就是客观对象某种因素、关系在思维中得反映;作为思维方法,抽象通常就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得某种因素、关系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她因素、关系得逻辑方法。 真理得相对性 绝对性与相对就是真理得两个属性,真理得相对性有两方面得涵义:一就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得主观形式,都就是运用语言与逻辑对客观对象所做得正确反映,而不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得每一个真理总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二就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就是对无限多样与永恒发展得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与有限程度上所做得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有待扩展,在深度上有待深化。因此,真理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真理性得认识,既具有绝对性得一面,又具有相对性得一面,都就是绝对与相对得辩证统一。 人得本质 人得本质在于人得社会性,它包括两个方面得含义:在人与动物相区别得层次上,人得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得层次上,人得本质在于社会关系,就是由特定历史时期得社会关系所决定得。人得本质不就是单个人所固有得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总与。 人得社会属性 人得社会属性就是指人从其所依存得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获得得特性,包括人得社会角色、价值观念等,就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得形态与特征。人得社会属性就是在社会中形成,并随着社会关系得变化而变化。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得人,必然就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得人。这种复杂得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得本质,形成了人得社会属性。人得社会属性具有根本得意义,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人得自然属性 人得自然属性就是指人得肉体特征与生物特征。中国古人说得“食色,性也”,指得就就是人得自然属性。马克思把“吃、喝、性行为”称为人得“动物机能”,实际上就就是指人得自然属性。“食”与“色”,或者说“吃、喝、性行为”就是人与动物所共有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界决定了人们永远不能摆

自考马哲简答题(总复习)

马哲总复习简答题(大总汇)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理论不能检验理论);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客观事物不会自动回答认识是否符合它),只能在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范畴上寻找。实践的特点是唯一满足检验要求的标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它一方面联结着人的意识目的,另一方面又联结着客观事物。实践的客观效果一般能最终回答支配实践的意识目的是否正确。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3)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己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6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l)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7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辩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马哲期末题库 考试重点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

马哲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区别与联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存在何为第一性或世界本原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2)思维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1)用联系还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发展的观点还是静止的观点。 (3)是否承认矛盾。 9、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0、意识的本质: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两者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1、物质与运动两者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13、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4、实践的意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6、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7、联系和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19、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同一性。 2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7.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8.简述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并指出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9.简述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简述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10. 用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11.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2.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4.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1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6.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并说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简述量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8.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试述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并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0.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并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1.试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22.运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D.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 A. 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 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 ) A. 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 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 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 A. 无限性 B. 有限性 C. 物质性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 A. 客观实在性 B. 多样性 C. 运动性 D. 时空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 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 C. 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 D. 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 提高人的素质 B. 发挥集体的智慧

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 A. 相对性 B. 抽象性 C. 实践性 D. 绝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从原则出发 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 A. 全部内容 B. 实质和核心 C. 惟一特征 D. 惟一范畴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 A.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 A. 反映论 B. 能动的反映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