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浅析及借鉴

德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浅析及借鉴

德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浅析及借鉴
德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浅析及借鉴

德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浅析及借鉴

摘要:为了完善我国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本文将中德两国促进企业的创新政策进行了比较。首先阐述了德国促进企业创新的几方面政策,再通过选取德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的成功之处并与我国的进行比较,发现我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借鉴,取长补短,提出了要促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和各创新单位之间的联系,完善创新信息服务系统,适当加强促进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等建议。

关键词:企业;创新政策;比较

在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受到广泛重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推动我国企业进行创新,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国家创新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政府为了促进企业创新,通常通过制定相应的创新政策来得以实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快速,但如何确保更深层次的发展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挑战,创新成为了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关键之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技发展主要依赖技术进口,科学与技术的提升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始终落后于经济增长,但这个趋势在前几年有所改

变,国家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德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于促进企业创新高度重视,很早就致力于运用政策和法规构筑创新体系,重视并积极促进创新活动,已成为典型的创新型国家。德国历届政府和企业界始终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所在。其科研成果转变成商品的转化率高,有较多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在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方面,德国的经验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创新和创新政策

(一)创新理论起源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1912年发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从而开创了创新理论的先河。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所说的“经济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同时,熊彼特指出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非技术范畴,指出发明(Invention)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Discovery);创新(Innovation)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Implementation)。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

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了技术创新,市

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熊彼特将创新和发明区分了开来:发明是提出新概念,新设想,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形成新的生产技术,制造出市场需要的新型商品,是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过程。因此,根据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技术创新是一个将科技成果变为生产技术或新型商品的经济过程。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概念提出后,尽管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的理解和表述各不相同,但对于“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过程”这一认识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将技术创新总结为:技术创新是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这一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三)技术创新政策的涵义

对于技术创新政策,国内外学者尚无统一的定义,各从不同角度对技术创新政策进行了表述。通过总结各个学者的对于创新政策概念的理解,可以得出技术创新政策涵义包括:(1)随着创新政策的发展而使其成为一个政策体系,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很多相关政策并需相互协调;(2)技术创新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技术创新的速度、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扩大技术创新的规模和规范创新主体行为;(3)其核心功能是促成创新成果与技术应用之间的良性循环;(4)关注从基础研发到技术创新到技术商业化全过程。

德国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

德国技术创新的特点首先是在高水平基础上的渐进累积式的创新提高,即改进和升级原有产业,尤其是已确立优势地位的技术,如机械制造和化工。其次德国政府认为研发活动首先是私人部门的事情,在私人部门对创新进展较慢时或者规模不够时才会介入。政府政策旨在降低风险,刺激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及改善信息流动,提供更好的中介服务,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等。

纵观德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其中一条重要思想是不断加强有关技术创新的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促使科研同实际市场需要和问题相结合,加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以促进科研成果更快转化成新产品和新技术;同时加速技术的扩散与转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

德国促进企业创新的各方面政策特点如下:

(1)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

德国一向以企业作为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历来重视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无论是著名的大型企业还是占德国企业数量95%的中小企业,都把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许多德国大企业设有独立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并配备为数众多的科研队伍,在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上也较大。德国国内的科研能力60%以上集中于企业,高校约占20%,科研

机构所占不到20%。

(2)德国促进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

德国政府资助企业创新的方式很多。政府资助包括欧盟、联邦、州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优惠贷款、项目资助。德国每年科研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都在2.3%以上,居欧盟成员国首位。同时,德国在企业税收优惠方面经常帮助企业将其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并给与适当的补贴。包括减免企业从事研发而增加的个人所得税、资产税;增加因购买研究开发设备、仪器及专利的补贴等。

(3)技术创新转移体系

企业除了自主研发之外,获取外部技术转移服务是其获得技术创新的另一条途径,德国大多数企业都接受过技术转移服务,并与技术转移机构保持长期的服务关系。德国政府在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促使科研单位为企业创新服务,鼓励创新能力缺乏的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发活动。同时,德国政府鼓励企业和大学的合作交流。在德国广泛存在的中介机构也帮助德国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移到企业,为德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保持明显优势。这些中介机构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大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德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主要有:德国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和弗朗霍夫协会。

(4)促进德国企业创新的咨询服务及优惠

德国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所需的各种信息。主要方式有:通过设立专业情报系统和情报传播联络处、专利陈列机构、免费提供专利说明书、让企业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和信息会议等。如德国联邦研究技术部建立了16个技术创新咨询处,资助30多个其他机构建立类似的咨询部门,并规定企业为技术创新咨询费用由国家补贴40%,若5年内接受同一咨询机构咨询,凡不超过15天,政府负责50%的费用。

中德两国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比较

(一)创新主体

在德国的创新体系中,一直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为了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及更高的利润,无论是德国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德国国内的科研能力60%以上集中于企业。其中大型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并配备为数众多的科研队伍,在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上也比较大,研发资金自筹率也较高,政府一般不予以干预,只通过国家政策和重点资助计划给予引导;德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创新资金缺乏,德国政府一直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予以支持。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完善,企业还不完全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首先,由于企业的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缺乏需求拉动,企业没有自发的技术创新动力。其次,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较低,组织机制还不完善,

技术开发能力相对较弱,如三分之二的技术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大中型企业中只有一半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研发能力不足。

(二)技术转移机构和信息服务机构

德国广泛存在着中介机构可以帮助科研成果迅速转移

到企业,其定位和服务侧重点是有明显的层次和分工的。我国技术转移机构种类繁多,但各机构规模小,结构松散,彼此间缺乏联系,缺少有力的支持,难以形成网络化调配能力,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作为沟通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桥梁,我国技术转移机构与二者的联系不够紧密,首先无法发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只是停留在现有的科研成果,我国虽然也依托高校设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但此中心目前只担负高校技术成果向社会推介的职能,无法真正利用高校科研资源,承担企业的技术需求课题;其次,我国广大企业尚未真正了解和熟悉技术市场,无法很好利用技术市场来进行技术创新。

(三)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德国国内的科研机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实验室非常重视技术的研究。在科研机构开始一个科研课题之前,必须要考虑市场需求及能否为企业所用而实现产业化;同时,任何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必须至少有一个中小企业参加,否则不予批准。因此,德国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或新生产

技术的程度较高。

我国的科研机构的部分研发活动并没有遵循市场化原则,容易造成科研成果无法产业化,只能封存于实验室。在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中,由于企业可获得风险较低、比较优惠的政策贷款,一般从国外购买先进技术,造成大企业的技术进步基本上与科研部门无关、许多国内己有能力实现的技术仍从国外进口,有时出现重复引进的现象。同时,国家的一些重大科技计划主要是面向科研机构,对企业的影响有限,企业参与的比例很少。上述局面造成了科研院所与企业,科研院所与设计单位在技术创新工作上的脱节,即造成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脱节,资源不能有机地集成。

(四)资金支持

德国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全部资金中政府预算

资金占有较大份额,并成立了专项基金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对于企业从事创新工作的项目中,德国政府以各种形式减免税收和对项目费用及参与研发人员给予补贴。在金融方面,为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融资难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并通过补贴政策性银行来促使其为中小企业创新发放贷款,或联合风险投资公司为企业创新项目投资。

我国税收政策还不能充分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我国税收政策长期以来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给予了一定

的支持和优惠,但对于企业自主开发性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

较弱,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面也缺乏配套的税收政策。另一方面,我国缺乏适应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政策。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成为阻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五)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德国一直很重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健全管理机构、完善法律法规和建立中小企业集中研究机构来促进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与德国相比,我国缺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门管理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视还不够,无法和大型企业相比。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德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成熟,对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大,技术创新体系也比较完善,政府对技术创新的调控效果也比较好。尽管中德两国间国情和经济发展有较大差异,许多条件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但德国的许多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可以为我国促进企业创新所借鉴。

(1)促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德国促进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企业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我国可改变以往由高校和科研机构垄断技术创新的局面,让企业主动成为科研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

果应用主体,促进大部分企业将创新放到重要位置,积极进行技术的内部和外部获取,在模仿的同时能够进行创新,在制造的同时能够进行创造,有产权更有核心技术。

(2)加强企业和各创新单位之间的联系。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效率与我国科研体系和社会经济有关。在德国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中,有非营利性的德国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全国性公共服务平台和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又有半官方半市场形式的弗朗霍夫协会。我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是连结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桥梁,可以借鉴德国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做法,完善其分工和运作形式。

(3)完善创新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创新信息服务系统对于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有重要作用。从德国的经验看,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建立创新信息服务系统应包括企业政府管理机构的信息网络、各种科技咨询机构及行业协会的信息网络。同时要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积极为企业技术咨询服务。

(4)适当加强促进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我国政府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企业创新进行资助。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在基础研究上的财政投入,因为研究开发是重要的创新源,具有溢出效应,德国政府对于基础研究开发就给予较大的财政支持。其次,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根据技术创新全

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在现有对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企业技术开发补偿与中间试验阶段的税收优惠,针对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按不同力度给予资助。再次,对于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的企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企业以及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最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应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进一步拓宽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政府也可以仿效德国创办政策性创新项目风险投资公司,并补贴由于投资创新项目失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明龙.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2):108-109.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王秋菊.技术创新政策内涵的研究述评[J].公共管理,2011,(2):20-22.

[4]徐凌.德国技术创新的宏观机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13.

[5]Barbara Breitschopf,HariolfGrupp. Innovation Dynamics in OECD Countries:Challenges for German Enterprises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2004,(1):135-155.

[6]王经亚,陈松.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分析及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09,(8):203-205.

[7]Alexander Eickelpasch,Michael Fritsch. Contests for cooperation - A new approach in German innovation policy [J]. Research Policy,2005,8,(34):1269-1282.

[8]朴永日.德国与美国、日本企业技术创新模式[J].青岛大学学报,2001,16,(4):87-92.

[9]Pehr-JohanNorback,LarsPersson.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s,competition and competition policy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1,(3):5-24.

[10]刘强,赵晓洁.德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J].德国研究,2003,4,(18):16-20.

郑云龙,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创新管理)技术创新能力

( 1) 从技术能力角度分析 从技术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学者把组织在技术创新过程 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行划分。在国外, 拉里( Lar ry E. West- phal, 1981) 结合组织行为学科知识,把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组 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 SevenMuller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 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 巴顿( Bar ton, 1992)从企业 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由技术人员和高 级技工的技能、技术系统的能力、管理能力、价值观等内容组成, 其核心就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 业的价值观。在国内, 王伟强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类型, 提 出组合创新能力, 即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之间的耦合状 态及其由此决定的系统的整体功能; 许庆瑞从产品创新能力和 工艺创新能力两方面探讨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 其本质是知 识。国家科技部的《技术创新工作纲要》中, 则把技术创新能力界 定为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工程化能力、生产创造 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资源配置能力等。还有的学者把创新能力, 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与吸收能力 并列起来, 共同构成企业的技术能力。他们认为,技术创新能力 是技术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最终应以提高 技术创新能力为依托。吸收能力和生产能力只停留在掌握已有 技术上, 而不能具备超越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能力, 只有拥有技术 创新能力, 企业才能最终战胜技术领先者。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些学者依据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 基本过程、成功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分 析结果, 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还有的学者 提出, 技术创新能力同技术监视能力、引进与模仿能力、吸收能 力一起构成技术能力,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 或其组织单 位)产生新思想( 新概念)并运用研究与发展、营销和工程化能力 实现新思想以促进、支持技术创新战略的综合能力。 这些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界定的说法把组织运用在技术创 新中所需要的主要能力进行了划分。可以看出, 把对新知识、新 技术等方面的吸收能力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观点得到了广 泛的认可。吸收能力指企业获得、存储、学习和转化新知识的能力。吸收能力越高,从组织内外部更容易获取新的资源,才容易 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良好吸收能力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另外 组织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尽管众学者对 组织能力的划分粗细不同, 但可以看出,良好的生产营销等基本 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基础,因此也引起了众 学者的广泛关注。 ( 2)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支持企 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的一系列综合特征, 包括可利用资源及

以标准化工作创新-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标准化工作创新,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内蒙古一机集团 张宏志齐学会 一机集团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一机集团在科研、技术、生产、营销等各方面,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具有雄厚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制造能力。随着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一机集团逐步建立起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步入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0012-1计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公司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五部委批准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国防科技工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创新先导型企业”和“自主创新名牌企业”。 一机集团在经营建设和生产发展过程中,始终将标准化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紧紧围绕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目标,积极加强标准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充分发挥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作用,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公司实现持续协调稳健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一机集团先后被评为兵器行业和包头市的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在中国兵器行业被树为标准化领军企业。 一、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标准化是促进科技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产品有序生产的技术法规,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保证。企业标准化管理同企业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生产

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一样,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管理职能,它既服务于其它各系统,同时又是其它系统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把标准化工作同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科学规范、有序高效。一机集团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1、推进全面标准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创建科学的标准管理环境 标准制定是企业标准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只有结合科研生产活动适时制定企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才能规范企业的各项技术行为和管理行为。一机集团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内容相互协调的企业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加以规范、控制,为产品研制生产、技术管理等各项经营活动创造了标准控制下的科学管理环境,促进了“物”、“事”、“人”的同步互动发展。技术标准以产品、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技术事项为主,规范和指导产品设计、制造、试验和检测,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管理标准以产品研发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等为重点,规范各项管理活动;工作标准以与产品研发、制造和经营有关的岗位工作为主,包括领导干部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技能人员岗位等,规范人的行为。到目前为止公司制定(包括修订)企业标准共2470多项,其中技术标准1380项、管理标准370项、工作标准720项。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各类标准的贯彻实施,确定了产品研制生产的技术状态、规范了企业管理行为、明确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为企业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规定的创新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规定的 创新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目录 摘要 (2)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3) 二、企业管理制度内涵及思维观念 (4) 三、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 (5) 四、当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不足 (9) 五、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 (10) 六、企业制度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11)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摘要 企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一般都会经历较为曲折的过程。但要取得成功,其必要条件就是企业必须不断追求的规范与创新。加大创新力度,这是管理制度自身对科学、规范、完善、实用的客观要求。制度设计是体现管理者眼光和智慧的一项工作。任何制度,目的在于制约,制约的内容是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这是设计制度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及实施效果,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发展成效,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中的根本性问题,其中本身的规范、创新则属于根本的根本。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编制或创新及其实施效果较其他企业成功,而且是保持在不断的、稳定的创新和优化的过程之中。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变革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企业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企业越来越觉得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管理制度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但不论什么模式或什么方法,根据形势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所谓“管理无定式”。 3、消费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利用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4、市场竞争激烈日益激烈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销售,这就要求企业创建新的组织结构,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使管理组织能够灵活应变。 (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制度发展的新趋势,符合管理本土化的要求,符合“入世”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

江苏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Word

2012年度江苏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 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 一、电子信息 (一)软件产品 1、系统软件 2、支撑软件 3、中间件软件 4、嵌入式软件 5、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产品开发软件 6、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 7、图形、图像软件 8、金融信息化软件 9、地理信息系统 10、电子商务软件 11、电子政务软件 12、企业管理软件 (二)微电子技术 1、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及设计软件工具开发 2、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开发

3、集成电路封装技术 4、集成电路测试 5、集成光电子器件 (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 1、计算机和终端产品 2、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关键部件 3、网络产品 4、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5、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6、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和系统(四)通信产品 1、光传输产品 2、中小型综合接入系统 3、无线接入产品 4、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产品 5、软交换和VoIP系统 6、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 7、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 (五)广播电视技术产品 1、演播室设备 2、交互信息处理系统

3、个人媒体信息服务平台 4、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5、信息保护系统 6、光发射、接收设备 7、电台、电视台自动化设备 8、网络运营综合管理系统 (六)新型电子元器件 1、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含半导体照明用功率发光二极管) 2、新型表面贴装元件(片式元件) 3、片式半导体器件 (七)信息安全产品 1、安全评估与管理类产品 2、安全应用类产品 3、安全支撑平台类产品 4、网络安全类产品 5、专用安全类产品 (八)智能交通产品 1、交通信息采集设备和系统 2、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 3、运输营运安全监控和管理系统 4、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

国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最新税收优惠政策汇总

国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最新税收优惠政策汇总 (一)软件生产企业增值税超税负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为鼓励发展软件生产企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财税(2000)25号文件规定,自2000年6月24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二)软件生产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作为不征税收入 为支持鼓励软件企业扩大再生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新办软件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 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软件生产企业职工培训费用的扣除 新税法规定,除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得超过工资薪金总额 2.5%的部分,

但考虑软件生产技术更新快、人员素质要求高的特点,财税[2008]1号文件规定,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所得税减免税优惠 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按生产线宽或投资额大小规定了不同期限和幅度的优惠: 1.对生产线宽小于0.8微米(含)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企业,经有权部门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um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中,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六)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再投资优惠 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的投资者,以其取得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直接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4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七)其他企业投资开办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软件生产企业的退税政策 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国内外经济组织作为

论文_浅谈企业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国有企业的生命力,企业必须面对市场进行持续的管理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管理创新,是在传统企业管理基础上创造的更有效的整合企业有限资源,创造出新的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经营状况,充分证明,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根本之道在于不断进行以质量为导向和以适应市场为模式的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经营成败与兴衰的关键。 首先,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以“质量第一”为导向。这是因为,企业取得效益的基础是质量,质量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 其次,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以适应市场为模式,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企业生存的空间,质量是企业进入市场的特别通行证,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围绕市场,市场决定企业管理创新的成败。 第三,企业管理创新要以“质量经营”为特色。质量管理思维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层第一经营意识,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中心第一地位,只有有效的质量管理,改善质量管理才能带动企业其他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 第四,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大力推行全员、全过程、全系统为特点的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跃向一个更新的阶段。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面对市场,根据顾客要求,不断创造出适于市场需求变化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发展壮大、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杨文士,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3月 [2]李怀林,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用教程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1月 [3]吴陵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4]戴文龙,现代企业管理全书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8年5月 [5]于献忠,质量管理在中国—纪念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5周年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年9月 [6]纪宝成,市场营销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最新整理关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doc

关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 瓦政办发〔〕66号 为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特制定以下奖励措施。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强化创新驱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以建设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主线,以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为重点,坚持“企业主体、政策引导、重点突破、总体提升”原则,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发展目标。集中突破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使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攀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国以及国际具有较强优势。 二、奖励额度 (三)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三、奖励的重点范围 (四)鼓励企业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驱动。被国家和省科技部门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的,市财政分别给予每项50万元和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五)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校企联合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被科技部、xxxx省科技厅、xxx市科技局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xxx市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市财政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六)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xxx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于同一企业(集团)内建立上述多个同类研发机构的,不再重复享受本奖励措施。 (七)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市财政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八)鼓励企业建立科技服务平台。鼓励企业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的方向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创新服务,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被上级科技部门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xxx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被科技部新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市财政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九)鼓励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重点新产品开发。被科技部新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的,市财政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十)鼓励企业申报上级科学技术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二等、三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市财政每项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二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市财政每项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xxx市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市财政每项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十一)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引导支持企业发掘智慧力量,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强化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保护。独立法人企业(集团)拥有5件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在专利维护的前9年内,每项发明专利按实际缴纳年费的50%给予资助;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每项资助1万

一政府支持企业相关政策

一、企业自主创新专项扶持资金(省安排资金) (一)扶持范围及支持重点 用于支持省确定的100户重点企业及50户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在食品、有色金属、石油及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等六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属于国内首创,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急需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重点支持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产业化瓶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新技术设备和产品的生产。(二)扶持条件 项目申报单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在河南省境内注册的企业法人;具备开展自主创新的软、硬件环境,拥有国家或省级认定的研发机构或依托国家级研发机构,有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必要的研发设备;企业技术开发研究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他条件,视年度支持重点具体确定,并在招标公告中公示。 企业创新资金扶持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必须是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同步规划有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项目,且产业化项目有较好的实施保障措施;项目的实施能带动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经济效益显著,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项目单位所在地应安排资金与省企业创新资金予以配套,并出具承诺。

(三)扶持标准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给予200-600万元的无偿资助。(四)申请程序 企业创新资金的使用,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支持项目。程序为:1、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厅根据“十一五”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和方向,选定年度支持的项目重点,并在媒体上向全省发布项目招标公告; 2、企业通过各市有关管理部门申报符合项目招标公告条件的自主创新项目;省属和中央企业直接向省管理部门申报; 3、各省辖市对企业申报的自主创新项目初审后上报省管理部门; 4、省管理部门对各市、省属和中央企业申报项目组织专家论证; 5、省管理部门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审查、确定年度支持项目,提出年度资金使用方案,报经省政府领导审定批准后,省财政厅下达项目资金。 (五)办理时限:每年6月份以前。 (六)政策咨询电话:65808060 联系人:耿风令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办法

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简明手册 一、财政支持政策 (一)国家专项资金打算 1.科技支撑打算 支撑打算是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进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国家科技打算。该打算要紧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汲取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进展提供支撑。 支撑打算项目依照支持的方向和作用,分为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按项目、课题两个层次组织实施。 重大项目要紧支持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形成重大战略产品、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开发,以及重大技术引进消化汲取等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对经济社会进展带动作用大、阻碍度高,需要在国家层面协调推动的跨

行业、跨部门、跨区域项目。 重点项目要紧支持着眼于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解决经济社会进展瓶颈制约问题,具有较强应用前景的项目;支持服务于国家区域进展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支撑区域社会经济进展和区域性重大工程建设的项目。 企业承担或参与项目和课题的条件: (1)属行业龙头企业、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转制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 (2)企业技术需求与项目和课题的目标一致; (3)企业在相关任务领域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基础; (4)企业承担的任务,在完成时有能力在本企业进行应用和转化; (5)有稳定的研发投入、常设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或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能够为项目或课题实施提供任务书确定的资金及其他条件; (6)通过项目或课题的实施,能够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盟与知识产权联盟,能将项目或课题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 ——2006年7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支撑打算治理暂

浅谈企业管理创新

浅谈企业管理创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浅谈企业管理创新 一、概述 进入新世纪,世界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将成为最重要资源和企业的战略资源,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但知识管理不同于资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的。它不像传统的资源如土地、机器设备、资本等有形资源易管理,创造知识、分享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无形的活动,不易被控制,也无法以外力强迫。因此管理者必须改变思想观念,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资源整合模式,它既可以是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某个具体方面的细节管理。所以,管理创新主要包括的内容:一是提出一种新的运行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二是创设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三是发明或引进一项新的技术,并使之付诸实践;四是创立或引进一项新的制度;五是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总之,管理创新包括:思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诸方面的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 ㈠、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流程、新的技术。它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几个方面。

1、要素创新。企业的运营过程实质在于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其资源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人员等。故要素创新主要是材料创新、设备创新、人力资源创新。利用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开辟新的、低成本高性能的材料,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2、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包括了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组合。工艺创新主要指创造出新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条件。生产过程的组合创新是指企业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局与时间组合,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 3、产品创新。包括品种、结构、效用诸方面的创新。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案,开发受市场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品种。结构创新是指通过改进使产品结构更合理、性能更提高、使用更安全、操作更方便、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效用创新则是指通过了解用户的偏好,以此为依据改进原有产品,开发新产品,使产品能给用户带来更多满足,更手用户欢迎和喜爱。 ㈡、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解决组织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态问题。指引入新的制度(组织的结构与运行规范),如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企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制度创新实质上也归结为管理问题。一个好的制度的出台,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所以制度的配套非常重要,要适应各个时期的要求,就需要不断的创新。

创新与管理实施细则

创新与管理提升实施细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创新与管理提升成果的范围、评审办法、评审程序、评审机构及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以确保创新与管理提升工作目标的完成。 本文件适用于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机关各部门、仓储中心、物流中心、各县市局(分公司)开展创新与管理提升项目的管理与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文件,可根据文件评审结果确定是否使用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19001-2016《环境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以下术语适用于本文件。 3.1 创新:又叫垂直进步;指的是有别于现有工作状态,探索新的方法或路径以解决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好的结果。简言之就是实现从0到1的进步。 3.2 管理提升:又叫水平进步;指的是在现有工作状态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和改进以解决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好的结果。简言之就是实现从1到N的进步。 3.3 创新与管理提升成果:是指各单位(部门)从企业实际出发,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为不断提高竞争实力,实现企业持续进步,采用的一切有价值的创新和改进方法,所取得的并经一定时间周期证明有效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从精到强的管理成果。 4 职责与接口关系

5 关键节点工作标准及绩效考核 6 工作程序 6.1 申报原则 6.1.1 优越性。符合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实际,方法、功能明显优于项目实施前。 6.1.2 实用性。申报项目确实解决了生产经营管理中瓶颈或重要问题,可操作性强,对企业某个方面有指导作用,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6.1.3 效益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证明项目实施后工作效率高,节约成本明显,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或其他效益,对企业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6.2 申报条件及范围 6.2.1 申报条件:符合申报原则和创新与管理提升成果定义,且属于全州烟草商业系统内独立实施完成的项目,均可进行成果申报。除特殊情况外,与系统外单位合作的项目不纳入申报范围。 6.2.2 申报范围:表彰奖励、科技成果、通报表扬、经验交流发言、工作试点、精益成果、QC小组成果、合理化建议、专利、软件著作权、论文、承办会议、参加专项工作和其他符合成果定义的综合项目。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1796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科技部会同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办理 提案人:冯培恩 主题词:企业,创新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近年来政府已经采取多方举措支持各类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并取得可喜的成效。但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进展还不够理想,需要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甚至制定新的政策和采取新的举措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新突破。 1、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设置和实施:建议相当一部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的设置以大型企业承担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完成依托工程为验收目标,把产学研合作取得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取得技术创新的突破和实效。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需要科学的管理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目前重大专项的管理程序复杂,立项申报期限急促,课题执行时间短,但审批及批复下达时间拖得太长,资金拨付不及时。有的重大专项还存在多头管理,资金预算限制过死,导致企业的课题管理和财务管理困难。建议政府制定国家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要助于适合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生产和财务管理等特点。 2、制定鼓励高科技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对首台首套高科技装备,首件首批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和关键零部件实行政府采购;对绿色产品实行政府优先采购。对重大装备设置动态可调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倒逼企业技术不断进步,淘汰技术长期停滞不前的企业。 3、加强核心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支持方式:我国的一些重大高科技装备引进项目虽然开始从引进产品转向产品与技术同时引进,但是引进的大多是所谓整机技术或系统技术,实际上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和表面的组装技术,忽视了基础、核心和关键技术。建议国家对从事基础和共性技术、核心和关键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长期而分阶段的、既重产品又重技术,既重物又重人、既有稳定性又有竞争性的持续支持。现在甚至一些技术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国企都只愿意做整机或系统的集成或组装,国家应该同时采用行政管理和政策支持手段安排一部分有条件的大型国企全力以赴,投入基础、通用、核心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突破。 4、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准许高新技术企业按照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设立规定特定用途的准备金,如风险准备金、技术开发准备金、新产品试制准备金以及亏损准备金等,将这些准备金在税前扣除,对于其不用或挪作他用的准备金再补缴税款。二是把企业的研发费税后抵扣改为税前加计免除,事后申报和审计的办法,从而改善

上海市创新型企业享受的政策支持word资料7页

TOC \o "1-3" \h \z \u 上海市创新型企业享受的政策支持...... PAGEREF _Toc312267231 \h 1 关于推进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工作方案 (2) 上海市创新型企业享受的政策支持 1、优先支持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型企业申请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市科委将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2、优先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基地。市科委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各类研发基地。 3、优先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市科委对由创新型企业领衔或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优先予以支持,鼓励创新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社会中介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4、给予“加速企业创新计划”支持。市科委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加速企业创新计划”,帮助企业针对自身创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逐步建立系统、科学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三部门将通过案例汇编、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将企业的创新案例、创新经验和创新战略进行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效用。 5、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市科委支持创新型企业牵头制订技术标准,支持企业开展企业标准试点,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

6、支持企业加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三部门通过各自渠道,依托社会机构,组织对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培训,组织对企业的标准化培训,组织开展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人员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7、支持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总工会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为首席技师承担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任务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先进操作法等工作提供资金、场地、设备、设施、人员等方面的支持。 8、支持企业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市总工会支持创新型企业工会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推动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为主题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以职工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等活动为重点的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激发职工的首创精神和创造热情。 9、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表彰和奖励。市总工会对成绩特别突出且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优先推荐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评选。 10、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企业在获得“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后,如符合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要求,可经三部门联合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关于推进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工作方案 2019年7月,市科委、市国资委、市总工会(以下简称三部门)根据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19〕31号)和《关于开展创

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策划管理暂行办法

汉中市勉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创新项目治理暂行方法(试行版)

一、范围 适用于汉中市勉县矿业公司各单位及部室。 二、总则 2.1为加强汉中市勉县矿山技术创新项目的治理,规范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审查、实施、成果申报、评审、奖励及推广应用的运作程序,完善技术创新治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爱护和调动宽敞职员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加快矿山技术创新步伐,提高矿山科技创效水平,促进矿山快速进展,依照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方法。 2.2本方法所称技术创新项目要紧包括:对矿山原有的技术、生产工艺、工艺参数及审定设计等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或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下简称“四新”技术),以及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环境爱护等方面采取的有创新性且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能取得提高效率、增加产能、提高质量、改善作业条件、节约资源、降低消耗等效果,最终为企业制造直接或间接效益的项目。 2.3技术创新项目的要紧来源:桦甸矿业公司所属单位及部门申报的项目,汉中市勉县矿业公司下达的项目,桦甸矿业公司招标项目,以及桦甸矿业公司与其他设计、科研机构等合作的项目。

2.4技术创新项目的分类与确立:依照项目重要性、创效额、实施难度、参加项目的专业、单位多少等因素,把技术创新项目分为一般技术创新项目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或称课题项目)。创新项目的立项,须各单位专业组审查通过后报科协专家组审定。桦甸矿业公司专家组成员,由公司依照实际需要聘任并另行下文。 2.5技术创新成果的获奖前提:凡是拟申报奖励的项目,必须按本方法规定的程序通过立项审查与备案,技术创新项目成功实施后,项目提出人(一般项目)或项目实施负责人(课题项目)应及时填报有关材料申请验收奖励。 2.6技术创新成果的奖励人员范围及规定:一般技术创新项目大致分为两个群体(或个人),即项目提出人(群)和项目实施人(群);课题项目则要紧包括项目实施负责人和项目要紧参加人员。对有关人员的具体规定见附件A。 2.7技术创新成果奖励方法:技术创新成果的奖金,一律实行按效益提成、按贡献分配并直接发放给个人的制度。对外委与合作项目,也能够按贡献比例,对参与项目的属于矿业公司在籍的有功人员予以奖励。 2.8凡是立项备案的项目及通过评审奖励的项目一律实行内部局域网公示的制度,以同意公众的监督,并便于推广应用。 2.9所有项目都应在某一级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实施,项目提出人、项目实施人的各直接组织与上级组织,差不多上项目申报、实施的义务组织单位。为确保技术创新项目正常有序开展,基层单位应指派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组织本单位所有项目的立项

公司工作创新及合理化建议奖励管理办法

创新及合理化建议奖励管理办法 1.目的: 为提升公司管理水平,促进创新能力,鼓励广大员工开拓思维,积极创新,敢于谏言,实现以创新为目的,以激励为手段,充分调动公司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办法。 2.适用范围: 集团及各分公司各级员工对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出现实际性创新成果和合理化建议成果项目的提案均适用于本办法。 3.组织机构及权责: 3.1组织机构:公司成立创新及合理化建议评审小组,小组组长由集团总裁兼任,成员由集团各中心、各分公司负责人组成。 3.2权责: 3.2.1提出或修订公司创新及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政策方针和总体规划 并监督实施; 3.2.2批准创新及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年度经费预算; 3.2.3制定和实施例题建议活动的工作流程,组织发动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审批建议项目方案,审核奖励等级及实施奖励等有关工作; 3.2.4采纳、实施过程由集团行政人事管理中心做好建议人、实

施项目、部门、初审和创造价值等方面的记录,同时填写奖励申报与审批表,报评审小组评定、审核; 3.2.5评审小组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评审,并表彰、奖励。 4.创新及合理化建议范畴 4.1是指有关完善和改进工作流程、节约成本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办法和措施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新举措;结合公司的特点,划分为: 4.1.1工作制度、流程的改进、健全; 4.1.2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技术的改进; 4.1.3节约各类主辅料、能源等成本的措施和办法; 4.1.4公司现代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和应用,经营管理建议; 4.1.5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公司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4.2创新及合理化建议的内容是相对于公司目前经营管理水平、精神文明建设有所提高和改进而言,所提建议应有超前性、可行性和效益性,经过各部门努力,促使其实现的均属本范围; 4.3工作制度、流程的设计、改进措施方案,经过集体讨论,上级批准,在实施过程中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技术上合理,经济上有效益,提出创新及合理化建议均属本范围; 4.4对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措施,从而避免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或浪费,即使工作效率降低,亦属本范围; 4.5节约材料、能源的措施和方法,是指能够有效地利用和节约各类材料、能源等各项成本均属本范围; 4.6引进外部管理技术在公司内部首次推广应用,加快公司产品革新的均属本范围;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我县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企业专利申请多数是实用型或外观型的,发明专利不多,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产业核心技术不强,没有形成上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尤其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研发能力更是非常薄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全县研发经费投入达到销售额5%以上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大多数中小企业,受困于资金、县场、效益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研发投入难有保障,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政府引导性投入效应难以对各个层次上的企业发挥作用。 (三)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民营中小企业中分布少,特别是面多量广的中小企业中科技人才更少,高新技术人才匮乏,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国内技术领军人物更是少之又少。 (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足,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尚未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投入引导、沟通协调、信息传播,以及咨询、招标、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综合服务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扶持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为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我县已经制定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但有些政策落实有难度。如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虽财政、科技部门已作了广泛的宣传,但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执行比较困难,在部分企业不易落实。 二、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科技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增强县场竞争力的客观选择,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我县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进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进一步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切实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决策、投资、开发、成果转化和受益的主体。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研发机构建设,使其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与转化科技成果的主体力量。引导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促进“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科技创新热情,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作用。大力引进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程度作为重要的分配标准,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市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办法

市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办法 第一条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研究开发或者成果转化,提供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服务等,并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活动。 第三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企业自主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技术创新,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四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服务,制定并落实激励与扶持企业技术创新

的政策措施,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第五条市、区县(自治县)科学技术部门负责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市、区县(自治县)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战略、规划;市、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部门负责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规划和政策。 教育、财政、税务、工商、中小企业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第六条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研发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依法享有自主权。 第七条市、区县(自治县)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以下服务: (一)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公布、宣传制度,依托门户网站等平台集中公开发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政策、工作流程等信息,并及时更新; (二)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创新政策调查和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