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奠定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苏联援建“156”个项

目(1)

工程研究张久春参与评论(243)人

本文摘自《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3期,作者:张久春,原题:20世纪50年代工业建设“156项工程”研究

自19世纪中叶的自强运动起,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了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尤其是军工项目,为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仍未建立起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的现代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的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结构缺陷,且规模过小。新中国建立后,内战基本结束,中国终于有了一个有利于建设的和平环境。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始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将工业体系的建设作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在当时

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苏联的援助,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工业化。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不久,双方还签订了秘密的《补充协定》。这些协定使1949年7月30日签订的中苏两党层次上的所谓苏联与中共东北政府之间的“商品交换协定”变成了公开的两国政府间协定。1950年的协定与1949年的协定在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

1952年初,中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并确定“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燃料、动力、机械、军工、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1]。1953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苏联专家对中国“一五”计划时期需要建设的哈尔滨汽轮机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制造厂、西安电气器材和水银整流器制造厂、西安静电电容器制造厂、西安滚珠轴承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和拖拉机制造厂等项目提出了意见。赫鲁晓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调整对华政策,扩大了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援华规模。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仍处于战争恢复阶段,经济上还算不上富裕。苏联领导层对大规模援华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心这会对苏联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或引起其他问题。赫鲁晓夫对此做了说服工作和批驳。由此,对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的“156项工程”得以全面展开。

1“156项工程”的确定和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面临着恢复和建设经济、巩固国防等重大使命。这时,煤炭、电力供应缺口很大,石油工业落后,制造业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所提出的装备需求。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开始引进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展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最重要的计划就是

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重要领域。

1.1“156项工程”的分批确定

苏联援华“156项工程”是逐步商定,并逐步实施的。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同时,还签订了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和改造50个大型企业的协定。后来援建企业改为47个,包括10个煤矿、11座电站、3个钢铁企业、3个非金属企业、5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企业、7个国防企业和1个造纸企业,其中的36个企业设在东北[2]14?15。1953年3月21日,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扩建和新建电站的协定[3]54。1953年5月15日,时任中国政府副总理的李富春和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分别代表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协助中国新建和改建141个工业企业的协定。双方商定,作为援建项目的部分补偿,中方将在1954-1959年间向苏方提供16万吨钨砂、11万吨铜、3万吨锑、9万吨橡胶等战略原料物资[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在国家安全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发展国防工业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苏联其时也愿意帮助中国建设现代化国防。早在1949年6月,斯大林向刘少奇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允诺,苏联将向中国提供歼击机,帮助建立飞机修造厂。

1953年5月,在米高扬与李富春商定的91个新增援建项目中,国防工业及其相关项目占了一定的比例。1954年8月,苏联政府在提交给中国政府的备忘录中表示,为中国15家国防企业提供设备和其他援助,同时在14个援建的工业企业中也安排了国防内容。根据苏联外交部部务委员会委员费德林1954年12月27日致尤金函的附件①,我们得知当时苏方正在援建的国防工业项目至少包括以下工厂:年产8艘驱逐舰和12艘潜艇的渤海船舶制造厂、年产量1200枚鱼雷的工厂、高速柴油机厂、

中速柴油机厂、为2家飞机制造厂和5家飞机修理厂供货的轮胎厂、年产150架飞机的伊尔-28喷气式飞机修理厂。苏方计划在1958年或1959年完成这些工厂的设备供应。1954年初,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加速大规模援建重工业的请求,引起了苏联新领导人的重视。1954年10月,赫鲁晓夫和周恩来分别率领政府代表团在北京举行一系列会谈。10月11日晚,双方签订了《中苏关于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十五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一百四十一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和《中苏关于苏维埃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五亿两千万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等文件。1954年新增的项目大多属于能源、原材料和制造业,中国得到了当时苏联自己的多数工厂都没有配备的先进设备[5]。赫鲁晓夫一行离开北京后,去东北参观了实施中的苏联援建项目。1955年3月28日,中苏又签订了苏联援建16个工业项目的协议,它们分别属于国防、造船、、原材料和制造业等领域。薄一波在谈到苏联援建项目时说[4]297:“老实说,在编制'一五'计划之初,我们对工业建设应当先搞什么、后搞什么,怎么做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还不大明白。因此,苏联援建的项目,有的是我方提出的,有的是苏方提出的,经过多次商谈才确定下来。大致是分五次商定的:第一次,1950年商定50项;第二次,1953年商定增加91项。

苏联援助中国补充建设55个新企业的协定。1956年9月7日,中苏签订了12项苏联援华工业项目。整个“一五”计划期间,中苏双方共签订了244个工业援助项目协定,除此以外,还签订了11个非工业项目援助协定。这样,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和提供成套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2]53。“156项工程”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抚顺、包头、西安、洛阳、太原、兰州、成都、武汉、株洲等城市,改变了过去70%左右的工业企业集中在沿海的布局。

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中,有50个设在东北,32个设在中部;44个国防企业有35个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其中21个安排在川陕两省。之所以这样布局,主要是考虑到了以下因素:(1)就近资源。冶金化工企业安排在矿产资源和能源充足的地区;机械工业安排在原材料产地附近。(2)有利于改变经济落后地区面貌。(3)军事上的需要,把新企业布置在后方。“审查厂址时,要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南朝鲜、日本等地美军基地的距离,说明美国的什么型号的飞机可以攻击到它。可见,从国防考虑,从安全考虑,是当时确定厂址的主要因素之一。”[4]299

1.2来华苏联专家的工作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础都十分薄弱,要在短时期内恢复和发展国家工业,仅靠本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很难展开大规模的建设和技术引进。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了《中苏关于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的条件之协定》。以此协定为基础,苏联应中方的要求,按照具体的合作协定和意向,逐年选派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顾问和专家,填补中国人才资源上的空缺和加强薄弱领域,使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得以迅速展开。苏联部长会议于1954年11月25日通过了《关于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业企业、向中国派苏联专家和关于另外接受中国工人来苏联企业学习的决议》①,要求苏联一些工业部必须完成中国企业的设计工作,在企业建设、安装、调试和投入生产中提供设备、电缆制品和技术援助。比如,交}3OKC2K~

通建设部、交通部派出设计师和建设者;发电站部派13名专家勘测长江水利资源;建设部、冶金和化学企业建设部派出11名专家,为中国11个托拉斯的建设提供技术援助;黑色冶金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必须鉴定鞍山钢铁公司轧钢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帮助中方确定该公司整个冶炼周期的设计能力;黑色冶金部必须预先考虑在中国

一家冶金厂生产T-54坦克装甲板的能力;建设部、化学工业部、电站部必须如期完成造船厂和鱼雷生产厂的建筑、卫生设施、交通和电力部分的设计任务以及设计方案的特别部分,以便及时做出这些工厂的配套设计。该决议规定,除按1953年5月15日协定规定的数额外,苏联方面每年额外接收2000名中国技工来苏联工厂进行生产实习;苏方培训机构必须提高培养外国工人和专家的水平,用技能娴熟的人员进行授课,以保证已经商定的课程顺利实施;苏方在能保障学员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地区挑选一批先进的企业作为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可延长到半年。

周恩来在1959年10月2日的文章里说,在十年里苏联先后派遣了经济、文教专家10800多人来华工作[6]。技术专家大约占全部苏联专家与顾问的80%,其中许多专家和技师是为建设“156项工程”而来华工作的。他们工作在各个援建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试生产和投产等环节上,在技术转移及工程建设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156项工程”中的技术转移

工业是技术的主要载体。为了建设“156项工程”,苏方机构和人员参加了地质勘测、厂址选择,搜集基础资料,确定企业的设计任务书,进行各个阶段的设计,提供机器设备,指导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和调试,提供产品设计和技术资料,培养技术管理骨干等工作,直到中方人员掌握生产技d术。中方重视在各个环节向苏联学习,使得科研、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制造等方面的能力随着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消化而逐步得到提高。这样,苏联的工业技术就大规模地转移到了中国。2.1生产工艺、成套设备与技术资料的转移苏联和东欧国家首先提供了厂矿的设计,特别是工艺设计和相关机器设备设计、建筑设计等。他们的工程设计院和对口企业承担了援华项目的方案拟订和论证、工程设计图纸和资料准备等。苏联和东欧提供的机器

设备装备了煤矿、电站、钢铁冶炼和加工厂、有色金属厂矿、稀有金属厂矿、化工厂、机床工具制造厂、重型机器制造厂、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制造厂、铁路车辆厂、飞机制造厂、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坦克制造厂、动力和发电设备制造厂、矿山机械厂、石油机械厂、电工器材厂、仪表厂、无线电厂、特种纸厂、糖厂、制药厂等企业[2]53,提升了中国采煤、采矿、冶金、金属加工、炼油、氮肥厂、塑料厂成型车间、合成纤维厂、丙纶抽丝厂、玻璃生产、水泥厂、制药等方面的工艺水平,填补了很多技术空白,使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中国的大规模建设使苏联的企业得到了大量的订单,苏联向中国供应的机器设备和提供的技术援助的数量逐年上升:1951年提供了3090万卢布成套设备,1952年提供了3660万卢布成套设备,1953年提供的技术援助资金数量比1952年几乎增长一倍,1954年技术援助总额又比1953年几乎增长了一倍[3]42,54,56。按照俄罗斯外交政策档案馆保存的资料统计,苏联援华企事业建设项目的出口总值为9409亿卢布,其中设备出口的资金额总计达8394亿卢布,技术援助的出口值为1015亿卢布,这些大约占苏联年国民收入的7.7%[5]。这给苏联制造业和其他相关技术部门带来了压力,但苏联也因此换得了中国的原材料、农产品和外汇。

在帮助中方建设各个项目时,苏联也提供了各种工厂设计图纸、产品设计图纸、工艺设计和其他技术资料,这些是建厂和生产所必需的。苏联的很多设计图纸和其他技术资料是通过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协商和转交的。据1957年的中方统计,当时中方已经得到了3646种技术资料。这些资料对提高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新产品的生产能力有重大意义[2]

2.2制造与设计技术的转移

通过援建项目的成套设备、工艺资料和其他技术资料,苏联直接向中国提供了重型机器设备、机床、量具刃具、动力设备、发电设备、矿山机械、采油设备、炼油设备、汽车、履带式拖拉机、仪表、轴承、开关、整流器、胶片、重型火炮、坦克、坦克发动机、米格喷气式战斗机、飞机发动机、火箭等产品的设计及其制造技术,以及合金钢、石油产品等加工技术。东欧国家向中国提供了仪表、无线电零件等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另外,苏联通过科学技术合作和其他渠道向中国提供了机床、汽车、拖拉机、动力机械、铁路机车、电工器材、兵器等产品的设计或制造工艺资料。其中,大多数产品是中国过去没有或者即使有也比较落后的类型与规格。

“156项工程”所需的设备,由国内机器制造厂分交供货的比重,按重量计算是52.3%,按金额计算为45.9%。按照1955年的另一粗略的统计,苏联设计和援建“156项工程”所需设备的30%??50%是由国内制造的。薄一波在1958年2月宣布,“156项工程”建设所需设备中,由国内制造的部分将由1957年的42%左右,提高到1958年的60%左右[7?8]。由国内分交制造的设备中,大部分由苏联供给产品图纸[9]。据统计,1952-1957年,中国生产的51000台金属切削机床中,有43500台是按照从苏联得到的工艺资料生产出来的[3]153。当然,在转移某些军事技术时,苏联是有所保留和限制的,不愿意给最先进的技术以及核武器制造技术。比如,苏联最初打算向中国提供T54型坦克制造技术。中方认为这种产品落后,与苏方交涉后,苏方终于同意给T54A型(即T59型)坦克制造技术。

3“156项工程”的实施效果

1957年底,中国提前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工业企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工业生产能力也因之显著提高,工业产品种类大量增加,机械设备的自给率超过60%,钢材的自给率提高到86%,合金钢的品种也趋于完备

[10]。以钢铁工业为例,1952年国内只能生产180多种钢和400多种规格的钢材。1955年优质钢和合金钢的生产已达到240多种,“高炉和平炉的利用系数基本达到苏联当时的水平。”[4]499经过改造和扩建,鞍钢提高了生产能力,增添了新的产品品种,可以基本上满足国内“一五”时期和“二五”初期制造铁路机车、轮船、汽车、拖拉机等对钢材、钢板和钢管的需要,有力地支援了苏联援建的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拖拉机制造厂等“156项工程”和其他工程的建设。

按照计划,“156项工程”在“一五”时期投产的并不多,大多数要在“二五”时期建成投产,有的预计要到“三五”时期才能完全发挥作用。为了保进度,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为建设苏联设计的项目创造条件。苏联方面则成功地组织了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向中国供货,并尽可能加快设计和设备供应的进度。到1957年底,“156项工程”中有68个全部或部分投产。苏联外交部远东司司长库尔久科夫签名的1957年3月29日记录材料表明,苏联将援建中国211个企业和27个单独车间,并提供价值为96亿卢布的设备。1951-1956年,有26个企业建成投产,31个企业部分建成,另有17个单独车间和工厂也建成投产,有苏联工程师、工长和工人等专家共5092人在华工作[5]244?269。东欧援建的64个项目中有27个全部或部分投产[2]55。投产项目中有飞机、汽车、新式机床、发电设备、矿冶设备等制造企业,也有合金钢和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企业“156项工程”的建设显著提高了中国工业的制造能力,为新增工业生产能力、完成“一五”计划做出了突出贡献。到“二五”时期,中国为新建项目制造配套设备的能力显著提高,减少了对有些苏联设备的需求。以至于出现了1962年以后苏方计划供应的电站设备数量比中方要求的大1倍到2倍的情况。通过技术实践和消化

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等,中国的企业和设计机构形成了重要产品的设计能力以及厂矿项目的设计能力。到1957年,中国的设计院所已经能设计建设一些大型的、技术比较复杂的工程。正是因为自身设计能力的提高,中苏商定“二五”时期苏联援华项目时,中方承担的设计和制造任务已经比“一五”时期增加了许多。比如,在1958年8月8日确定的47个苏联援助项目中,37个项目是中国自行设计而由苏联供应主要设备,44个由苏联提供技术资料。在1959年2月7日商定的78个援助项目中,中方利用苏联的设计资料和技术资料,承担了大部分勘察设计工作和大部分配套设备的制造任务。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入以模仿为基础的自行设计阶段。

4结语

综观近150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评价以“156项工程”为代表的苏联援华项目的地位,并总结其中的技术转移的特点。“156项工程”的历史地位苏联援建的项目主要是帮助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起到了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苏联援建的150个工业项目吸收了“一五”计划时期工业总投资的一半左右,从苏联进口的成套设备等货物相当于总工业投资的30%[11]。“156项工程”正是苏联援建项目中实施比较彻底的一批骨干项目。这些项目还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的基础,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体系,对20世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地说,在20世纪50年代,借助于“156项工程,苏联技术和苏联模式的技术体系比较迅速地提升了中国的技术、科学和教育的水平,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之后,中国已有能力续建苏联中断援建的66项成套设备项目,并使它们达到或基本达到原设计水平[2]5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技术成为中国自力更生发展技术、工业、国防和科

学的基础,或者说是主要的模仿对象。实际上,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已初步具备了自我发展工业技术的能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2018届上学期江苏省南京市高三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2018届上学期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卷 历史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 周武王去世后,其13岁的嫡长子姬诵继位,因姬诵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摄政。姬诵的另几个叔父管叔、蔡叔和霍叔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心,并以次为借口发动了“三监之乱”。由此可见( ) A. 分封制激化了家族矛盾 B. 宗法制弱化了君主权力 C. 地方势力享有较多特权 D. 周初统治秩序尚不稳定 2. 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 A. 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 B. 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 C. 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 D. 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 3. 初唐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进士”六科,除了最后的进士一科外,皆可以上溯至汉代,只是以前是察举,现在改用考试登进而已。汉唐的这些科目设置( ) A. 反映出汉唐的选材标准较为宽泛 B. 说明了科举制对察举制的完全继承 C. 印证了古代选官标准重专业技能 D. 体现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在不断扩大 4. 有一种书法,在造型上有两个倾向: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这种书法是( ) A B C D 5. 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 A. 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 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C. 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 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6. 下表是1894年~1920年间中国产业资本的估计情况。此由可得出认定的史实是( ) 中国产业资本估计 ——资料来源:根据赵德馨编《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P143所提供数据编制。 A. 国家大力扶植私人产业资本 B. 国有企业已经走向全面衰落 C. 民国政府鼓励发展产业经济 D. 近代工业化的力量不断增强 7. 1935年4月成立的资源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主管重工业的主要机构,其所办各厂矿,分布均远离沿海,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国民政府的着眼点是( ) A. 发展经济以便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B. 为应对日本扩大侵略作持久抗战准备

156项重点工程

156项重点工程 煤炭(25项) 总计采煤2165万吨洗煤950万吨 鹤岗东山1号立井续建鹤岗50~55 采煤90万吨 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续建鹤岗52~56 采煤150万吨辽源中央立井续建辽源50~55 采煤90万吨 阜新平安立井续建阜新52~57 采煤150万吨 阜新新邱一号立井新建阜新54~58 采煤60万吨 阜新海州露天矿续建阜新50~57 采煤300万吨 兴安台洗煤厂新建鹤岗57~59 洗煤150万吨 城子河洗煤厂新建鸡西57~59 洗煤150万吨 城子河9号立井新建鸡西55~59 采煤75万吨 山西潞安洗煤厂新建潞南56~58 洗煤200万吨 焦作中马村立井新建焦作55~59 采煤60万吨 兴安台二号立井新建鹤岗56~61 采煤150万吨 大同鹅毛口立井新建大同57~61 采煤120万吨 淮南谢家集中央洗煤厂新建淮南57~59 洗煤100万吨兴化湾沟立井新建兴化56~58 洗煤60万吨 峰峰中央洗煤厂新建峰峰57~59 洗煤200万吨 抚顺西露天矿改建抚顺53~59 采煤300万吨 抚顺龙凤矿改建抚顺53~58 洗煤90万吨 抚顺老虎台矿改建抚顺53~57 洗煤80 抚顺胜利矿改建抚顺53~57 洗煤90 双鸭山洗煤厂新建双鸭山54~58 洗煤150 铜川王石凹立井新建铜川57~61 采煤120 峰峰通顺三号立井新建峰峰57~61 采煤120 平顶山2号立井新建平顶山57~60 采煤90 抚顺东露天矿新建抚顺56~61 油母页岩700万立方米石油(2项) 炼油170万吨 兰州炼油厂新建兰州56~59 炼油100万吨 抚顺第二制油厂改建抚顺56~59 页岩原油70万吨 电力(25项) 装机288.65万千瓦 阜新热电站扩建阜新51~58 15万千瓦 抚顺电站扩建抚顺52~57 15万千瓦 重庆电站新建重庆53~54 2.4万千瓦 丰满水电站扩建丰满51~59 42.25万千瓦 大连热电站扩建大连54~56 2.5万千瓦

中国引进前苏联武器始末

xx引进前xx武器始末 新中国成立初期,仅存的沈阳、重庆、太原、上海等地的兵工厂连步枪都造不好。在解放后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常规兵器曾一度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取得这样的成果,跟前苏联的军援是分不开的,但是,前苏联的军援还包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两国领导人政治上的严重对立造成军援的大起大落。 xx对华军援背后留一手 1949年,前苏联高层开始考虑向中国提供军援,但在武器性能上严重缩水。刘少奇访苏曾专门向斯大林提出,想买最先进的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用于解放台湾作战,但是后来苏方提供的是老掉牙的拉-11螺旋桨战斗机。据悉,是斯大林让人偷偷修改了会谈记录,把承诺过的“最先进”改成“先进”,可以看出苏方反悔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虽然向毛泽东保证供应全部军备,但是在承诺上依然留了一手: 援华的武器不仅由“无偿”变成按厂价“五折记账”,陆军装备全部都是二战中的“洋武器垃圾”,双方为此曾有过激烈争吵。斯大林出于联合中国抗美的目的,于 1951年5月向毛泽东发电致歉,同意无偿赠送372架米格-15新式战斗机,不久又将60架最新服役的伊尔-28轰炸机卖给中国。这是斯大林在世时唯一向中国提供的现役装备。斯大林时代提供给中国的新式武器不太多,但还是帮助中国把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底子建起来了。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的重点工程,奠定了工业化的最初基础。20世纪50年代的前五年,中国得到苏制常规武器多为二次大战时的水平,但毕竟实现了军队装备的第一次跃升。 xx援华武器性能最好 根据解密的前苏联外交档案透露,赫鲁晓夫在苏共最高领导人中援华上最大方,提供的军火质量最高,数量最多。如 1953年6月签订了对中国海军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六四协定”,对华提供了大量的新式战舰。

苏联援建新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

在人类历史上再也不可能有这样大规模的技术转移了。中国抓住了现代历史上唯一的机会。 156项重点工程列表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建设期限建设规模 煤炭(25项) 总计采煤2165万吨洗煤950万吨 鹤岗东山1号立井续建鹤岗 50~55 采煤90万吨 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续建鹤岗 52~56 采煤150万吨 辽源中央立井续建辽源 50~55 采煤90万吨 阜新平安立井续建阜新 52~57 采煤150万吨 阜新新邱一号立井新建阜新 54~58 采煤60万吨 阜新海州露天矿续建阜新 50~57 采煤300万吨 兴安台洗煤厂新建鹤岗 57~59 洗煤150万吨 城子河洗煤厂新建鸡西 57~59 洗煤150万吨 城子河9号立井新建鸡西 55~59 采煤75万吨 山西潞安洗煤厂新建潞南 56~58 洗煤200万吨 焦作中马村立井新建焦作 55~59 采煤60万吨 兴安台二号立井新建鹤岗 56~61 采煤150万吨 大同鹅毛口立井新建大同 57~61 采煤120万吨 淮南谢家集中央洗煤厂新建淮南 57~59 洗煤100万吨 兴化湾沟立井新建兴化 56~58 洗煤60万吨 峰峰中央洗煤厂新建峰峰 57~59 洗煤200万吨 抚顺西露天矿改建抚顺 53~59 采煤300万吨 抚顺龙凤矿改建抚顺 53~58 洗煤90万吨

抚顺老虎台矿改建抚顺 53~57 洗煤80 抚顺胜利矿改建抚顺 53~57 洗煤90 双鸭山洗煤厂新建双鸭山 54~58 洗煤150 铜川王石凹立井新建铜川 57~61 采煤120 峰峰通顺三号立井新建峰峰 57~61 采煤120 平顶山2号立井新建平顶山 57~60 采煤90 抚顺东露天矿新建抚顺 56~61 油母页岩700万立方米 石油(2项) 炼油170万吨 兰州炼油厂新建兰州 56~59 炼油100万吨 抚顺第二制油厂改建抚顺 56~59 页岩原油70万吨 电力(25项) 装机288.65万千瓦 阜新热电站扩建阜新 51~58 15万千瓦 抚顺电站扩建抚顺 52~57 15万千瓦 重庆电站新建重庆 53~54 2.4万千瓦 丰满水电站扩建丰满 51~59 42.25万千瓦 大连热电站扩建大连 54~56 2.5万千瓦 太原第1热电站新建太原 53~57 7.4万千瓦 西安热电站(1-2期) 新建西安 52~57 4.8万千瓦 郑州第2热电站新建郑州 52~53 1.2万千瓦 富拉尔基热电站新建富拉尔基 52~55 5万千瓦

贵州省2021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C卷

贵州省2021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共30题;共60分) 1. (2分) (2018高三上·龙岗期中) 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 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 B . 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好恶而调整 C . 三级管理体制要优于两级管理体制 D .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变迁的主线 2. (2分)《吕氏春秋·任地》中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移无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下列对上述材料解释不正确的是 A .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的耕作方法 B . 说明古代农业很早就懂得了精耕细作 C . 是古代曲辕犁普遍使用的鲜明写照 D . 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的智慧结晶史书 3. (2分) (2017高一下·西湖月考) 唐朝人张籍在《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的叙述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 商人为追逐利益往来奔波 B . 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 . 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 . 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4. (2分) (2019高一下·安阳期中) 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A . 张生非常勤奋,所开店铺每天经营到深夜 B . 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 . 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子去休闲娱乐 D . 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赋税 5. (2分)“兵兴以来,地荒民逃……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劝民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有 A . 鼓励垦荒,扩大可耕地面积 B . 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财金[2014]156号

附件: PPP项目合同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本指南所称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项目合同是指政府方(政府或政府授权机构)与社会资本方(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依法就PPP项目合作所订立的合同。在PPP项目中,除项目合同外,项目公司的股东之间,项目公司与项目的融资方、承包商、专业运营商、原料供应商、产品或服务购买方、保险公司等其他参与方之间,还会围绕PPP项目合作订立一系列合同来确立和调整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共同构成PPP项目的合同体系。PPP项目合同是整个合同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PPP项目的交易结构、风险分配机制等均通过PPP项目合同确定,并以此作为各方主张权利、履行义务的依据和项目全生命周期顺利实施的保障。 PPP从行为性质上属于政府向社会资本采购公共服务的民事法律行为,构成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同时,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履行PPP项目的规划、管理、监督等行政职能时,与社会资本之间构成行政法律关系。因此,我国PPP项目合同相关法律关系的确立和调整依据,主要是现行的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公司法》、《担保法》、《保险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行政诉讼法》、《会计法》、《土地管理法》、《建筑法》、《环境保护法》等。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有关要求,结合国内外PPP实践,编制本指南,以帮助PPP项目各参与方全面系统地认识PPP项目合同,指导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本指南共4章、29节,全面系统介绍PPP项目合同体系,说明各主要参与方在PPP项目中的角色及订立相关合同的目的,阐述PPP项目合同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条款,具体分析合同条款中的风险分配原则、基本内容和权利义务安排。同时,从付费机制和行业领域两个方面,详细剖析不同类型PPP项目合同中的核心要素和特定条款。 PPP项目兼具长期性、复杂性与多样性,项目所处地域、行业、市场环境等情况的不同,各参与方合作意愿、风险偏好、谈判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最终表现为合同内容上的千差万别。本指南仅对PPP项目合同通常所包含的具有共性的条款和机制作原则性介绍,并不能适用所有PPP项目的特点和个性需求。实践中,PPP项目各参与方应当结合项目客观需要和谈判结果,充分借助专业力量,因地制宜地订立PPP项目合同。

建设中国的156项工程

建设新中国的156项工程 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项目的数目,也成为这批工程项目的简称,中国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三个完善的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美国,苏联,中国)。156项工程来历是是在1949年底毛主席首次率团访苏 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项目的数目,也成为这批工程项目的简称,中国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三个完善的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美国,苏联,中国)。 156项工程来历是是在1949年底毛主席首次率团访苏期间,要求苏联对华的政治经济援助的产物。毛主席当时要求苏联援助,到1959年,使我国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重工业产品,大约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水平,即钢的产量超过500 万吨,煤达到1 亿吨,电力在200 亿度以上,石油在250 万吨左右,超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1937年的水平。(这真的是狮子大开口) 毛主席在莫斯科同斯大林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以及有关两国利益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会商后,周恩来于1950年1月20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进行具体的谈判。通过会谈,双方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外,还签订了《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这个协定规定:苏联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援助中国大型工程项目。 1950年苏联就开始用这笔贷款向中国提供第一批大型工程项目50个,这50个项目就是156项工程中的第一批。这些项目主要包括10个煤矿、11座电站、3个钢铁企业、3个非金属企业、5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企业、7个国防企业和1个造纸企业。 156项工程第二批项目是在1952年8月17日,周恩来带“一五”计划的设想和轮廓草案到莫斯科寻求支持(包括《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及八个附表、《中国国防军五年建设计划概要》等资料),斯大林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资源勘探、企业设计、设备供应、提供技术资料、派遣专家和提供贷款等方面给中国以帮助。关于军事装备和军事工业,他强调中国应自己生产飞机、坦克、雷达等武器,他建议最好是中国派人到苏联学习,培养自己的干部、工程师及技术工人。 1953年5月15日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和议定书,苏联承诺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一大批规模巨大的工程项目,即1953--1959年内,援助我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 156项工程第三批项目是1954年10月赫鲁晓夫率苏联政府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双方共签署了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

苏联援建的156 个项目 东北地区辽宁省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 项工程辽宁有24 项。包括:1.鞍山钢铁公司(现为鞍山钢铁集团)2.本溪钢铁公司的扩建3.抚顺发电厂4.阜新发电厂 5.大连第二发电厂的增容6.阜新新丘竖井朱宣咸作品《伟大的友谊》7.阜新平安竖井8.阜新海州露天煤矿9.抚顺东露天矿10.抚顺老虎台煤矿11.抚顺西露天矿12.抚顺胜利矿刘山竖井13.抚顺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14.抚顺石油二厂15.抚顺铝厂16.沈阳第一机床厂17.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18.沈阳风动工具厂19.沈阳电缆厂20.大连造船厂改建扩建以及21. 杨家杖子钼矿和22.一一二厂23.四一0 厂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为了与这24 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 个。包括改建扩建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冶炼厂、锦州铁合金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一)沈阳市前苏联援建的156 个大项目有6 个建在沈阳1.沈阳市机械修理厂(现为沈阳第一机床厂)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 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内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2.沈阳航空工业学校(现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她坐落

在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始建于1952 年,是前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项目之一。3.沈阳风动工具厂1955 年1 月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风动工具厂--沈阳风动工具厂验收和开工典礼大会在沈阳举行。沈阳凿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沈阳风动工具厂),是中国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大型骨干企业。目前公司占地11.3 万平方米,可年产气动凿岩机50000 台、气动工具30000 台、液压凿岩机150 台、凿岩钻车350 台、重矿机械配件700 吨、锻件5000 吨、热处理件5000 吨、精铸件1000 吨。我公司在中国设有24 个自己的销售公司和众多代理商,有2000 多个用户,产品销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智利、泰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在中国同行厂家 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中国市场信息占有率达50%以上,从八十年代开始,公司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于1984 年引进了瑞典ATLASCOPCO 公司液压凿岩机检测制造技术,成为中国唯一的生产液压凿岩机的厂家。4.沈阳电缆厂东北输变电设备集团沈阳电缆厂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电线电缆制造企业,下设专业化分厂和质量检测中心和开发中心。主要产品有电力电缆,光纤电缆,通讯电缆,电器装备电缆,裸电缆,电磁线,光纤光缆,电缆附件等共7大类,70 个系列,440 个品种, 4 万多个规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21 种主要产品获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远销20 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 年8 月,铜芯铝绞线,市话通讯电缆,固体绝缘电缆,纸绝缘电缆,橡胶

交通运输和旅游局2020年重点项目总结

交通运输和旅游局2020年重点项目总结今年我局有开云大道、湘江二级航道、武广衡山西站至南岳公路、南岳高速萱州互通及连接线公路、九龙大道东延线、综合客运枢纽及交通站场建设6个牵头重点项目;紫金山沿山公路一个协办项目。现就一年来重点项目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完成情况及形象进度 1、开云大道。完成项目沿线征地共511.5亩,项目部与电信公司签订了通信线路迁改协议(总包干费用11.7万元),并出台了杆线搬迁安装(试验)工程预算书。九龙村沿线的25栋拆迁户集中安置,实行统规自建;衡西村的10户拆迁户集中在开云新城安置,按开云新城的安置方案进行安置;跃进村龙井组的拆迁户,按原拆迁协议就近本组自行安置。工程自开工至今累计完成产值9350万元,其中开云大道路基段完成产值850万,其中变更130万;龙过冲隧道段完成产值5000万,其中变更1500万;府前路段完成产值3500万,其中变更500万。 2、湘江二级航道及大源渡停泊区 工程累计完成基坑土石方计240余万方;上游岸线整治区填筑累计完成156万方;箱涵施工在今年5月全部完成;航道疏浚工作基本完成。累计投资6.6亿,完成比例为46%。停泊区项目已完成全部127.49亩土地征收,已签订好54户征拆协议,签订协议3万多平方米,兑付房屋征收补偿款3000多万元,拆除房屋24栋,38户;三杆迁改全部完成;区内迁移300多冢坟墓。安置区内各项建设稳步推进,青苗补偿协议已全部签订,一组安置区已全部成形,9户拆迁户已建好基础,五组安置区全部成型,二组安置区正在建设之中。还有4户拆迁户未签订协议,15栋21户房屋未拆。二组临时用地,炮厂、施工道路,一次性全部解决。彩虹桥房屋全部拆除。 3、武广高铁衡山西站至南岳公路工程 项目起始于武广衡山西站站前广场,与南岳高速连接线相接,全线6.587公里,其中衡山段4.387公里,南岳段2.2公里,按一级公路建设,路基宽24.5米,路面宽21米,总投资1.6亿元。该项目在我县投资1亿元,目前完成油面铺设、桥涵水渠等工程,已基本建成,可以通车。 4、南岳高速萱洲互通及连接线公路 该项目在南岳高速收费站以南13公里处设置萱洲互通,互通形式为单喇叭A型互通,并设置萱洲连接线1.135公里和店门连接线6.875公里。路面为沥青混凝土。

苏联对中国抗战地援助

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安徽省巢湖市和县第一中学(238200)王武志 [摘要]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略上有力配合和支援了欧洲、太平洋和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同时也得到了广泛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得到了苏联的有效援助。本文主要探讨苏联与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从全面抗战前后两个时期叙述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关键词]苏联;中国抗战;援助 苏联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既有积极援助的一面,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但苏联的援助和贡献却最是主要的。苏联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同盟者,苏联的援助是中国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国际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战。 一、全面抗战前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对苏联的远东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即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日军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始终困绕着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人。 1931年9月24日,苏联外交委员李维诺夫发表公开声明说:"苏联在道义上,精神上,感情上完全同情中国,并愿作一切必要的帮助。”①苏联在《真理报》和《消息报》等主要报纸上发表社论和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苏联各地劳动人民也纷纷举行集会游行,抗议日本军阀在中国的暴行。当时抗日将领马占山、苏炳文、李杜等率领的义勇军在东北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打击,战败后退入苏联国土,他们受到了苏联的热情接待。苏联拒绝了日本提出的引渡抗日将领的要求,让他们重返中国以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932年12月12日,中苏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苏联积极要求国民党能够同共产党搞好关系,停止对共产党的镇压和围剿,共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也积极寻求同共产党的联系。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中苏两国发展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苏联与国民党在南京谈判刚开始时,莫斯科就指示鲍格莫洛夫要“特别注意蒋介石与中国红军的相互关系”,“因为我们不明白,如果蒋介石的主要武装力量用于对付中国红军,那么他想怎么安排抗日。”②在苏联的压力下,蒋介石向鲍格莫洛夫表示,他准备开始同中共就两党合作开始谈判。在西安事变发生后,苏联政府对西安事变立即作出反应,《真理报》和《消息报》相继发表信息和评论,希望中国能在蒋介石领导下团结统一,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共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同时也赢得了蒋介石的好感,促使他同中共与苏联的联系和谈判。 1937年3月,鲍格莫洛夫带着苏联的最高指示再次来到中国向国民党提出了新的建议:“(1)愿意给中国5千万信用贷款,以向苏联购买军用物资;(2)请中国发起包括英、苏、美、日在内的太平洋国家参加太平洋会议,共同制止日本侵略,苏联将对此做出肯定的答复;(3)如果上述会议不能签署条约,苏联将重新考虑缔结苏中双边互助条约的可能性;(4)立即开始互不侵犯条约的谈判。③这些建议表明苏联面对日本的进一步侵略,开始考虑支援中国,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蒋介石抗日的决心。 二、全面抗战后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急于同苏联联系,于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外交部长王宠慧和鲍格莫洛夫在南京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1)两缔约国郑重声明,两方斥责以战争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方法,并否认在两国关系间以战争为施行国家政策之工具,并依照此宣言,两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国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2)倘两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家得用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④这一条约的签订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改善了

苏联逼债真相

苏联逼债真相 1962年的7000人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作了报告,在总结3年饥荒时明确指出,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天灾属不可抗力,但人祸显然指的不是苏联。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和出现饥荒后,国内曾以干部宣讲和群众口传方式出现了中国为抗美援朝欠债,苏修逼债造成挨饿之说,并在多年间被一些文艺作品和非当事者的文章引用,致使许多人长期信以为真。 不过,如果翻阅一下中国政府的公开文件和中苏论战时的文章、公开信,里面从未说过逼债一事。 中国到底欠下苏联多少债?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时,同斯大林议定了为数3亿美元的苏联对华第一笔贷款,其中一半属于攻台急需的海军装备订货。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急需大量武器装备,苏联虽同意提供,却以援朝要共同负担为名,要求中苏两国按成本价各出一半的钱。 当时中国因财政困难无力马上付款,1950年11月周恩来同苏联扎哈罗夫总顾问议定,从中国入朝作战起,苏联以半价提供的武器算作苏联对华贷款。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除斯大林为弥补两国关系中的不愉快给予少量无偿武器援

助外,大部分装备系有偿(半价)提供,就此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元人民币,在当时折合13亿美元。 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出时,移交了折价9.8亿元人民币的装备。 解放军掌握这些武器,对于迅速提高战术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是称为156项的基础工业设施建设。 这些项目的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而不是以贷款交付的,不过提供的技术还是免费的。 1958年中国发起大跃进后,因国内副食品供应紧张和收购困难,不能按贸易合同对苏联交货,在1959年、1960年两年间又欠下25亿卢布的商贸债。 根据当年主管财政的副总理李先念在《关于1961年和1962年国家决算的报告》中所列举的数字,自1950年以来我国向苏联所欠的外债和应付利息,折合人民币计算总共为57.43亿元人民币。 中国对苏联共欠下的57亿元债务,在当时的国家财政支出中占多大比例呢?1959年全国的财政支出为520亿元,1960年则为654亿元。 而且至1960年之前,我国对苏联已还债33亿元人民币,这就将抗美援朝所欠的武器债务基本还清,所剩的主要是大跃进两年间因不能按合同交货拖欠下来的贸易债务,以及接受旅顺苏军撤出后所留装备的收购费,其总额折合23亿元人民币。

为何苏联模式能指导中国几十年(马前卒)(转载)

为何苏联模式能指导中国几十年(马前卒)(转载)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为何苏联模式能指导中国几十年苏联是中国工业社会的母体。整个20世纪50年代,苏联给了中国2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除了4亿美元的武器用来打朝鲜战争、防备美国外,还有十几亿美元的物资、技术和服务用来帮助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从数额上看,这笔援助不算大,是苏联对印度援助的1/3,比苏联给波兰的援助还少,只比50年代美国给台湾1000万人口的援助略多,何况其中大部分还是要还的贷款。但从内容来说,苏联人算在20亿美元里的全是干货,是156个工厂的硬件,如果向美国人那样把专利费、技术转让费、技术培训费都算钱,十个工厂都买不到。当然这只是个小便宜,大便宜是苏联手把手教中国建立了独立工业体系,从怎么生产塑料纽扣到国家计委怎么编制、执行“5年计划“。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主动技术转让,历史意义也独一无二。“二战”之后,世界上大国实现工业化的,只有中国一个。和顶着“新兴工业国”头衔的小龙、小虎以及其他“金砖国家”比,只有中国是真正的工业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这一切都起步于俗称“156个苏联援助项目”的这次技术转让。头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到今天也是中国经济的支柱。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记事的

时候,我还记得一个长辈自豪地发言:“我们企业是50年代苏联援建的,人才多得很,跑出个老鼠来都比你们地方企业的猫大”。话糙理不糙,他其实描述的是大企业员工调到地方后纷纷升任行政、技术骨干的事实。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人才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全指望学校培养,必须在早期的大型工业企业中锻炼出来,而这些企业本身又是苏联援建的成果。中国的工业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苏联援助的人才这个“本钱”实在大到难以估量。为此,中国不惜血本地优待苏联专家——租来的人才“本钱”。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每个苏联专家每月支付几千卢布,折合小米一万多斤。而当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的办公开支不过是每月3400斤小米,不到苏联专家的1/4。引进苏联专家之初,负责接待的机关曾对开支有所抱怨,但是考虑到苏联专家的重大作用,周总理一锤定音:“不必再争,即照苏联政府所提条件办理。”在基层,极端缺乏工业人才的单位也尽其所能地优待苏联专家。我去过的一家国企,当年苏联专家的住宅被改为招待所,现在看起来老旧不堪,但听当地的人介绍,这个招待所曾经在近30年的时间里,是全县唯一有自来水和下水道的住宅——原话是:“打水撒尿都不用出屋的房子”。从这些细节来看,说当年的苏联专家在中国享有帝王级的待遇都不算夸张,毕竟到溥仪被轰走,紫禁城里也没通自来水。待遇高不仅仅说明中国人好客,更代表了

解放后苏联援华的历史真相_徐焰

解放后苏联援华的历史真相 ●徐焰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曾有过一段“兄弟般”友谊的关系密切时期,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得到过苏联的帮助。不过在这一时期,苏方宣传“无私援助”时曾以居高临下的不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还斤斤计较一些装备费用并记下款务,在过惯了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的中国领导人心中也留下了一些不满。60年代两国反目后,欠款和还债成为中苏关系的一项重大问题,在中国国内多年间还曾引出了“逼债”一类传言。如今,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市场经济并强调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形势下,再回顾这段让人感慨的历史,仍可引发一些深层次的反思。 抗美援朝时苏联以半价对华提供武器,留下13亿美元军火债 新中国从成立起便同苏联结盟,是由中苏两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特殊联系所决定。从共产国际时代起,苏联便以国际主义为立国原则,出资援助他国共产党,同时又伴以“老子党”式的指手画脚。这种两重性体现在苏共对中共的关系上,决定了中苏两国会走向结盟,又注定了后来随着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而会出现关系破裂。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立起,便接受共产国际的经济支援(实际由苏联出钱),在建党初期还是地下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以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的外援而论,革命战争期间援助中共的钱款只是微小数目,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还远比不上对国民党的援款。例如按中共历史档案中的财务统计,1927年国际方面秘密拨付的各种款项总额不足100万银元,而按顾问鲍罗廷被 解职回国时所称,苏联向国民党政府和西北冯玉祥部的援助价值累计超过5000万银元。后来中国共产党人转入被包围的农村根据地,经济来源基本靠自力更生,在政治上也能摆脱“老子党”式的指挥而独立自主。在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只是秘密向东北解放区转交过部分缴获日本的旧武器(同时还从东北索要了许多物资),并没有提供过本国制造的军事装备。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于1949年7月率领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提出购买飞机舰艇等解放台湾急需的装备,斯大林表示同意,从此开始向解放军提供武器。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购买武器缺少现汇。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宣布对华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机器等物资,实际上内部议定这笔钱大部用于对苏联提供的海空装备付款。 1950年10月,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并派周恩来、林彪赴苏联洽商武器问题。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国参战,表示可提供所需各种武器。当时任翻译的师哲回忆说:“我们和苏联谈判时,只谈到军火的数目,而没有谈军火的价格。”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过惯了军事共产主义生活,对商品经济很不熟悉。一向以办事精细著称的周恩来私下对师哲说:“我们接受苏方的军火,是作为他们对抗美援朝的贡献而接收的。”长期在苏联生活过的师哲却回答说:“他们办具体事情的人不会同意我们不付钱的想法。”事后证明,并非是“办具体事情的人”要同中国算账,斯大林本人的态度也是如此。 中国入朝部队出发前,10月13日毛泽东致电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希望他向斯大林交涉,所

昆山市重点工程

2011年第9期(总第59期) 昆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二○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昆山市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本期要目 专题报道昆山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工程进度2011年市重点实事工程进展情况 简讯我市接受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地考查暨“中国人居环境奖” 复查

专题报道 昆山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进一步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10月11日上午,昆山市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仪式在赵厍地区N-1地块成功举行。市委书记管爱国宣布项目开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路军致辞,市四套班子领导许庆龙、汪国桢、曹萍、朱兴农、夏小良、朱玉明为项目奠基培土。 赵厍地区N-1地块保障性住房小区是我市在“十二五”期间第一个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占地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户数1324户、总投资约4.32亿元,其开工建设和建成投用将对进一步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缓解住房结构矛盾、提升市民居住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路军在致辞中说,近年来,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住房保障作为一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昆山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他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关乎民生民计,关乎市民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和建设单位一定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加快推进,全力打造优质工程、安全工程、示范工程、廉洁工程,确保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工程进度 2011年市重点实事工程进展情况 (截至10月25日) 实事工程 1.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钢铁工业

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钢铁工业 ---举世瞩目的成就远超英美的速度 余扬斌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以下简称“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取得喜人成就的基础上制订的。1952年初,根据周总理的提议,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薄一波、宋劭文)的五人领导小组,负责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计划于1955年7 月30日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并颁布,前后历时四年,五易其稿。 “一五”计划是一部涉及钢铁、有色、能源、国防、机械、原材料和化工工业等各领域的宏伟计划。它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 一、钢铁工业名列榜首 “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35.5% 。对于当时中国的国力,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选择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是历史的必然。“一五”计划期间确定,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工业的88.8 %。在重工业中,又重点突出了钢铁、能源工业等领域。 “一五”计划以苏联设计和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为核心,以900多个大中型(即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钢铁工业建设,1949年12月 ,在他出访莫斯科与苏联签订的援华50个工程项目(后来逐步增加,达到156项)中,建设鞍钢,名列榜首。 二、“156项”与钢铁7 项 “156项”分四批签订协议。第一批是194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出访苏联与苏方签订的50项,主要有钢铁、能源、化工等项目。1953年,以国防军事工业及其有关的配套项目为重点,与苏方签订第二批协议,计91项。1954年10月,签订第三批,包括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等15项。以上总数已达到了156项。第四批是1955年3月与苏联签订的16项军事工程、造船和原材料工业项目;后又口头协议增加了2 项。这样总数就上去了,但习惯上对

二五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项目

二五期间,苏联援助中国工业项目 二五期间,中苏共签订两几个苏联援助中国工业项目的协定,即八、八协定、二、七协定,以及调整苏联援助的有关协定,如六、九协定。 八、八协定。1958年8月8日,中苏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 盟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扩建47个工业企业的协定》。27个派遣 专家和提供技术资料项目。共74个项目 二、七协定。1959年2月7日,中苏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扩建工业企业的协定》,共计78个 项目。 六、九协定。1961年6月19日签署了《关于处理过去双方所签订的苏联 在技术上援助中国建设和扩建工业企业及其他项目的各项协定和有关文件的议 定书》及《关于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国建设和扩建66个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的协定》。 1958年、1959年初,中国先后提请苏联恢复1957年12月14日中苏协定 撤销的8个成套项目。这8个项目包括5个军工项目和1个船用蓄电池厂、1 个有机合成厂、1个塑料厂,即232厂、125厂、124厂、133厂、729厂和保 定船用铅蓄电池厂、西北有机合成厂、西北塑料厂。 协定清理建国以来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个项目,截止1961年除了交完设 计设备的120个项目和基本交完的29个项目之外,撤消了89个项目(含援助 专家项目)。 保留了66个项目,其中有两个项目,即空气动利研究院和试飞研究院, 划到了新技术方面;另外新增半导体材料厂和天然气管道铺设两个项目。因此,保留项目总数仍为66个。1962年5月13日,中苏双方就此共识签订了相互 的议定书,将保留下的66个项目延后至1964年再做处理。1965年2月11日,周恩来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会晤,双方同意把过去的建设项目取消,以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开始。据此,4月21日,双方主管部门在北京交换 了《一九六五年关于成套设备项目问题的备忘录》,撤消了全部项目。

一五计划中的156项重大建设项目分别是什么

一五计划中的156项重大建设项目分别是什么? 156项重点工程列表 煤炭(25项) 总计采煤2165万吨洗煤950万吨 鹤岗东山1号立井续建鹤岗50~55 采煤90万吨 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续建鹤岗52~56 采煤150万吨辽源中央立井续建辽源50~55 采煤90万吨 阜新平安立井续建阜新52~57 采煤150万吨 阜新新邱一号立井新建阜新54~58 采煤60万吨 阜新海州露天矿续建阜新50~57 采煤300万吨 兴安台洗煤厂新建鹤岗57~59 洗煤150万吨 城子河洗煤厂新建鸡西57~59 洗煤150万吨 城子河9号立井新建鸡西55~59 采煤75万吨 山西潞安洗煤厂新建潞南56~58 洗煤200万吨 焦作中马村立井新建焦作55~59 采煤60万吨 兴安台二号立井新建鹤岗56~61 采煤150万吨 大同鹅毛口立井新建大同57~61 采煤120万吨 淮南谢家集中央洗煤厂新建淮南57~59 洗煤100万吨兴化湾沟立井新建兴化56~58 洗煤60万吨 峰峰中央洗煤厂新建峰峰57~59 洗煤200万吨 抚顺西露天矿改建抚顺53~59 采煤300万吨 抚顺龙凤矿改建抚顺53~58 洗煤90万吨 抚顺老虎台矿改建抚顺53~57 洗煤80 抚顺胜利矿改建抚顺53~57 洗煤90 双鸭山洗煤厂新建双鸭山54~58 洗煤150 铜川王石凹立井新建铜川57~61 采煤120 峰峰通顺三号立井新建峰峰57~61 采煤120 平顶山2号立井新建平顶山57~60 采煤90 抚顺东露天矿新建抚顺56~61 油母页岩700万立方米石油(2项) 炼油170万吨 兰州炼油厂新建兰州56~59 炼油100万吨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 王厚余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 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项目的数目,也成为这批工程项目的简称,中国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三个完善的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美国,苏联,中国)。 156项工程来历是是在1949年底毛主席首次率团访苏期间,要求苏联对华的政治经济援助的产物。毛主席当时要求苏联援助,到1959年,使我国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重工业产品,大约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水平,即钢的产量超过500 万吨,煤达到1 亿吨,电力在200 亿度以上,石油在250 万吨左右,超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1937年的水平。 毛主席在莫斯科同斯大林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以及有关两国利益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会商后,周恩来于1950年1月20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进行具体的谈判。通过会谈,双方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外,还签订了《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这个协定规定:苏联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援助中国大型工程项目。 1950年苏联就开始用这笔贷款向中国提供第一批大型工程项目50个,这50个项目就是156项工程中的第一批。这些项目主要包括10个煤矿、11座电站、3个钢铁企业、3个非金属企业、5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企业、7个国防企业和1个造纸企业。 156项工程第二批项目是在1952年8月17日,周恩来带“一五”计划的设想和轮廓草案到莫斯科寻求支持(包括《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及八个附表、《中国国防军五年建设计划概要》等资料),斯大林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资源勘探、企业设计、设备供应、提供技术资料、派遣专家和提供贷款等方面给中国以帮助。关于军事装备和军事工业,他强调中国应自己生产飞机、坦克、雷达等武器,他建议最好是中国派人到苏联学习,培养自己的干部、工程师及技术工人。 1953年5月15日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和议定书,苏联承诺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一大批规模巨大的工程项目,即1953--1959年内,援助我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 156项工程第三批项目是1954年10月赫鲁晓夫率苏联政府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双方共签署了10项文件。10项文件之一就是《中苏关于苏联政府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十五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一百四十一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 通过上述三次协议的签订,苏联援助我国的工业建设项目总共达到156项,通称“156项工程”。 此后,1955年3月,双方签署了新的规定,包括军事工程、造船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建设项目共计16项。1955年又通过口头协议增加2项。前后共确定174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