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中国预算制度: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引言:预算制度作为一个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管理的效能和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本文将对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以及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

中国的预算制度经历了长期发展和变迁,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和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 1. 计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了“命令性预算制度”。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政府的计划指令权和资源配置权,政府通过计划的形式来管理财政收支,并以计划为依据进行资源的调配和分配。然而,这种制度存在着决策权高度集中、财政决策与市场环境脱节等问题,导致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2. 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预算制度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和转变。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渐实行了“过渡期预算制度”。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通过预算编制和公开披露的方式来实现预算的透明度和合法性。然而,在这一阶段,预算制度的变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决策过程不透明、预算执行能力不足等。

3. 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预算制度进入了“现代预算制度”阶段。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预算的科学性、

规范性和民主性,政府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和社会参与的方式来激励财政执行者和增加民众对财政运作的监督和参与。目前,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财政预算报告的公开披露、预算绩效评价的推行等。

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路径

在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改革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加强预算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政府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并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通过加强预算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可以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增加政府的信任度。

2.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估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制度管理方式,可以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益。政府应该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加强财政运作的规范性和效率

政府应该加强对预算决策和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财政运作规范和制度,规范预算决策的程序和环节,并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测和考核。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预算与计划、审计和监督等多个环节的衔接,提高财政运作的效率和效能。

结论

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通过不断完善预算制度,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效能,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改革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实际,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预算制度改革路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才能真正取得长远和可持续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加强预算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估,以及加强财政运作的规范性和效率,可以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增加政府的信任度,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实际,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预算制度改革路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才能取得长远和可持续的效果

财政体制变迁经济学

财政体制变迁经济学 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了多次的改革 和完善,经历了由高度集中、一灶吃饭到分级管理、分权分税的发展 过程。沿着这条制度变迁的轨迹,从经济学的视角,使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其实行分析和研究,无疑会发现并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 对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财政体制的变迁历程(一)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阶段(1950年-1952年)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恢复经济,中央做出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 政收支,统一全国的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之后政务院又发 布了建国后第一个关于国家财政体制的文件,即《关于统一管理1950 年财政收支的决定》,规定国家预算管理权和制度规定权集中在中央,收支范围和收支标准都由中央统一制定;财力集中在中央,各级政府 的支出均由中央统一审核,逐级拨付,地方组织的预算收入同预算支 出不发生直接联系,年终结余也要全部上缴中央。1950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中央财政统收统支的体制,又称为收支两条线的 管理体制。1951-1952年间,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开始好转,为 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初步分级管理, 国家预算划分为中央、大行政区和省(市)三级管理。但是,在这种 体制下,财权和财力仍然集中在中央,划归省级财政的收入只充抵原 来的中央拨款,地方机动财力有限。所以,1951-1952年的财政体制 基本上还是统收统支的办法,但在一定水准上开始向分级管理的体制 过渡。(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阶段(1953年-1957年)1953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大行政区机构的改变和撤销,县 级政权的建立和健全,国家的财政体制也作了相对应的改变,由原来 的中央、大行政区、省(市)三级管理,改为中央、省(市)和县(市)三级管理,并划分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1954年根据周恩来、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开始实行分类分成办法,将财政收入划分为 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中央调剂收入三大类。地方预算每年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中国预算制度: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引言:预算制度作为一个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管理的效能和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本文将对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以及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 中国的预算制度经历了长期发展和变迁,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和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 1. 计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了“命令性预算制度”。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政府的计划指令权和资源配置权,政府通过计划的形式来管理财政收支,并以计划为依据进行资源的调配和分配。然而,这种制度存在着决策权高度集中、财政决策与市场环境脱节等问题,导致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2. 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预算制度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和转变。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渐实行了“过渡期预算制度”。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通过预算编制和公开披露的方式来实现预算的透明度和合法性。然而,在这一阶段,预算制度的变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决策过程不透明、预算执行能力不足等。 3. 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预算制度进入了“现代预算制度”阶段。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预算的科学性、

规范性和民主性,政府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和社会参与的方式来激励财政执行者和增加民众对财政运作的监督和参与。目前,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财政预算报告的公开披露、预算绩效评价的推行等。 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路径 在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改革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加强预算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政府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并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通过加强预算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可以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增加政府的信任度。 2.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估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制度管理方式,可以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益。政府应该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加强财政运作的规范性和效率 政府应该加强对预算决策和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财政运作规范和制度,规范预算决策的程序和环节,并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测和考核。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预算与计划、审计和监督等多个环节的衔接,提高财政运作的效率和效能。 结论 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通过不断完善预算制度,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效能,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

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 财政制度是指国家收入和支出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 和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财政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改革。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梳理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历程,并探讨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改革的方向。 1. 传统财政制度的特点 中国传统的财政制度主要是基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官僚制度建立起来的。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主要是依靠土地税收来维持活动的,而种地的农民则是从事生产和缴纳赋税的主体。在财政预算方面,各级官员都有权利批准预算,而且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这就导致了在财政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滥用权力问题。 2.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财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国家实行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权的体制,形成了财政分级管理的制度。此外,政府还实行了统一的财政预算制度,确定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的预算。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国家采取了民主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并进行了土地收归国家的政策,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国家财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 财政制度改革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财政制度也 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制度,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体制,构建了财政预算制度,建立了财政制度的两条主线:管理预算和管理资金;二是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加强企业破产管理和法律制度改革,并公开控制财政;三是完善税 收体系,加大税收征收的力度,实行营改增、个税法修订等措施,以缩小财政收支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_1979~2014年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_1979~2014年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年 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等方面所实行的一整套制度。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 和完善,逐步从计划型预算制向目标型预算制转变,逐渐形成了层级清晰、责权明确、公开透明的现代化预算管理制度。 1979年,我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开放。此前的预算管理 制度主要依靠中央计划制度,财政预算由中央规划委员会统一编制,各级政府执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预算管理制度面临了诸多挑战和问题。在这一背景下,1979年开始实行包产 到户的农村经济改革,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个体经济逐渐兴起,为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1980年代,我国开始着手改革中央和地方预算之间的关系。1980年,国务院正式下发《中央预算控制办法》,明确 了中央对地方预算的控制和监督职责。此后,为了更好地解决地方财政需求,1988年我国开始试行地方预算制度。这一改 革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地方预算的管理职责,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 1994年,我国国务院发布《预算法》,明确了我国实行 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法规定了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律基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预算的控制和监督。预算法的颁布实质上将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由计划型向目标型转变,强调预算的决策和管理要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需求。 2000年代,我国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2001年,我 国财政部成立了预算工作司,负责编制、执行和监督预算。此

后,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程序。同时,加强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效率。 2014年,我国开始推行绩效预算管理。绩效预算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方式,强调以绩效评价为基础,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绩效指标,评估公共资源的使用效果,提高预算的管理效能。绩效预算管理的引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促进了政府的效能提升。 综上所述,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经历了从计划型向目标型、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转变,以及从财政控制到权力透明和绩效导向的发展。这些改革和完善使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保障财政收支平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完善,从计划型向目标型转变,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发展,从财政控制到权力透明和绩效导向。这些改革和完善使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保障财政收支平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预算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仍然是我国财政领域改革的重要方向,将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中国财政分权演进轨迹及其创新路径

中国财政分权演进轨迹及其创新路径 五级财政分权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进行最大范围和最深刻变革之后出现 的新改革形式,实现了国家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职能上的转变,标志着CPF(中央-省-市-县-乡级)财政分权模式逐步建立并成为中央与地方的宏观政策基石。 从财政分权改革的历史演变上来看,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由近代传统财政分权模式覆盖、单一的行政体制和支出分权紧张相结合,历经1966年实施的1层国家财政分权模式,787 改革1978年实施2层国家财政分权模式,966改革1986年实施2层行政财政分权模式, 99改革1994年实施3层行政财政分权模式,2005年实施5层国家财政分权模式,最终实 现了5层国家财政分权模式的建立,使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分权趋于合理。 目前,五级财政分权制度已经基本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已取得实质性成效,但面临着 财政分权地区差异悬殊、财政支出不平衡、财政收入不公平和财政差距扩大等问题。为了 重塑中央地方财政关系,解决五级财政分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应按照总量控制、分 类管理、统一机制等方面建立财政支出共同组织机制,重新定义公共支出的属性、改革财 政收入分配机制,实行绩效支出管理,实施风险主体分流机制,建立统一的财政要素市场,促进资金均衡分配。 在今后的财政改革中,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建立和完善财政共治机制的同时,注重推进财政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大力推进财政支出资源整合,重点加强资金有效使用 和公共服务供给,促进财政支出合理配置,大力改善财政收入配置方式和收税管理,提高 税法手段和税收执行效率,完善税收补偿机制,激发提高财政税收收入和提升政府效率的 活力,不断提升财政分权制度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总之,五级财政分权制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国家与地方财政功 能的转变,为促进财政改革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支持。但在未来,仍需要不断创新,完善中 央地方财政关系,重新定义财政开支属性,改革财政收入分配机制,激发财政税收收入, 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实现财政改革的目标。

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

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 中国的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并于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边区达到一个高峰:实现了预算民主。 经过议会审议的预算,从根本上说,是用于解决政府和人民的财产关系问题,这是一国政治中最重要的宪法关系。 把宪政理念引入预算领域,其意义在于,以民主法治的形式,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进行限制和监控,以保护公民财产权及依附其上的基本人权,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良好运行。 晚清肇始 1911年的预算案,意味着中国第一次有了制约皇室财权的制度。 近代中国实质上的进步是从引进西方国家的预算思想开始的。先是一些曾经到过西方的中国人及来华的传教士撰文介绍西方国家的预算知识,主张仿效之以推进中国财政制度的进步,随之一批在近代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也纷纷发表预算言论,一时出现了理论的“扎堆”现象。预算始成为人民大众对抗封建专制、争夺民权的工具。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所作的《日本变政考》中,主张仿效西方,实行预算公开。光绪皇帝予以采纳,诏令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因变法失败而未及施行也。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驾崩”,其时革命风潮大涨,其势不可遏,摄政王载沣被迫诏令办理立宪事宜,成立各省咨议局,将九年立宪改为六年。此后,预算与税收便成为立宪派与皇室之间最重要的权力之争。 1910年,梁启超发表《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一文,对清政府颁布的预算草案的收支进行猛烈抨击。他认为,从预算可窥一国政府的施政方向,是政治而非经济所能概括,这是当时中国人对预算最为深刻的认识了。“资政院”是中国议会的雏形,这个清政府自己建立起来的机构一经面世,就给皇权专制造成不小的麻烦。开院之初,议员们经过多次详细审议讨论,据理力争,竟迫使历来强盛不可一世的清政府屈服,将原预算额37635万两核减掉7790万两,使岁入总额略有盈余。 1911年11月3日公布的《重大信条十九条》中规定:“本年度之预算,未经国会决议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又预算案内,不得有既定之岁出,预算案外,不得为非常财政之处分。”第十五条规定:“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由国会议决。”由此,资政院的财政预算权已得到法律的承认,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法律文件。 每个中国人都应记住这个历史的关节点:1911年的预算案。悠悠数千年的古老国度,如今破天荒,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可以制约最高政治权力财政权力的预算制度。

中国预算制度

中国预算制度 摘要: 一、中国预算制度的概述 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沿革与特点 三、中国预算制度的组成部分 四、中国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 五、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展望 正文: 一、中国预算制度的概述 中国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规划、执行和监督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对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预算制度有助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沿革与特点 我国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预算”,到改革开放后的“政府预算”,再到新时代的“全口径预算”,呈现出以下特点: 1.预算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2.预算编制方法逐步科学化、精细化; 3.预算执行力度逐年加强; 4.预算监督体系日益健全。 三、中国预算制度的组成部分

我国预算制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一般公共预算:主要负责中央和地方政府收支管理; 2.政府性基金预算:主要负责政府专项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管理;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要负责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和国有资本投资项目的管理; 4.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主要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和社会保障支出。 四、中国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 预算编制:各级政府按照法定程序,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结合本级财政收支情况,编制年度预算草案。预算草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形成正式预算。 预算执行: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按照正式预算的规定,依法使用财政资金,组织开展预算支出。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预算资金的安全、合规使用。 五、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展望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我国预算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方向如下: 1.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 2.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3.强化预算监督,防控政府债务风险; 4.深化预算公开,提升预算透明度。 总之,中国预算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的预算制度

中国的预算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实行的一种财政管理制度,旨在规范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等环节,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下是对中国预算制度的简要概述: 一、预算编制 中国的预算编制包括政府部门的年度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科目填报等环节。政府部门的年度预算编制是由财政部门根据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政府部门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部门预算编制则是由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部门职能,编制本部门的预算,并报送财政部门审批。预算科目填报则是政府部门根据审批后的预算,将具体的支出项目填入预算科目中,以便财政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预算审批 中国的预算审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的审批和部门预算的审批两个环节。国家财政预算的审批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部门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进行审批。部门预算的审批则是由财政部门对政府部门编制的预算进行审批,以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预算执行 中国的预算执行包括财政部门的资金拨付、政府部门的使用和监督等环节。财政部门根据预算批复和资金使用计划,将资金拨付给政府部门,并监督其使用情况。政府部门在使用资金时,需要按照预算批复和资金使用计划的要求,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四、预算监督 中国的预算监督包括财政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审计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等环节。财政部门对政府部门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审计部门对政府部门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如通过网络平台查询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此外,中国还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等配套制度,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 总的来说,中国的预算制度旨在规范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等环节,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该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完善,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预算编制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够清晰等。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 请注意,以上回答是基于一般的理解和分析,具体的情况可能会因地区、部门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财政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中国财政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近年来,中国财政改革取得了许多进展,不断推进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步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财政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深入改革推进财政领域变革为全球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改革对于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民生福利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财政改革的路径 中国财政改革是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财政领域已经 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政策,同时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巨大。从20 多年前的“TVE”改革到现在的“深化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油气改革、加快推进 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财政国税征管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中 国财政改革已经形成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首先,中国财政改革以激发经济活力和规范政府行为为最初目的。改革的方向 是以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来引导政府体系的完善,从而促进政府财政利用效率的提高。 其次,中国财政改革改变传统的财政体制,增强财政的稳健可靠性。例如,2000年开始,全国开始推行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此举的目的是建立起一套打 破过去的财政预算制度框架,强调对全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绩效管理,打动高质量的财政支出信誉,提高财政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次,中国财政改革在制度变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通过深化收费改革、推行“款到人到”等制度创新,使与政府有关的各方面达到了更高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此外,在财政领域的科技空间也得到了强化,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引进也大大增强了财政管理的效能。

最后,中国财政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化,将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如加强招商引资、推进股份制改革等措施,这些都是使财政产生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中国财政改革的效果分析 中国财政改革的效果是显著的,它不仅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民生福利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与健康发展。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财政直接投入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大力投入国民经济中实体经济的基础行业,积极“成本降低和效益提高政策”的推行,扩大内需与加强出口,使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性与稳定性。同时,目前特别注重为大众民生领域投资、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此举已经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其次,财政改革加速提高民生福利。财政支出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加强保障性住房、医疗保障、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例如,全国城市和农村将建立世界一流的医疗保障体系、2009年国家加强了参保人群保险赔付金额、目前持续推进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贫困人口、收入低的新市民等大众民生领域的发展。 再次,财政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主体,通过财政的引导和推动,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例如,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赋予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使得企业能够在适应市场竞争的同时,实现良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最后,财政发挥整体调控作用。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创造发展环境和保障稳定发展,财政在整体调控方面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例如,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补充”的政策组合,通过有效结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消费和投资稳健增长。

财政制度改革的路径及意义

财政制度改革的路径及意义 当今社会,财政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财政制度的适应性和效率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财政制度改革的路径及意义已经被许多人所关注。本文将从几个角度阐述财政制度改革的路径及意义。 一、财政制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财政制度应该说是比较庞大和复杂的,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现有的制度下,同样的财政支出在不同地方的执行结果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过多的地方财政自主权而导致的。同时,财政分权还会导致一些地方的政府在财政支出上出现过多的浪费和不合理。 二、财政制度改革的路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用以下几种管控方式: 1、财政管理的统一化 一方面,在中央的管控下,财政支出会变得更加合理和规范。同时,将财政管理更加统一化,可以在管理上有更加清晰的框架。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排除一些不合理的事项,来完成对财政支出的有效控制。 2、加强预算约束管理 在预算约束方面,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预算管理体系,来缩小财政支出的差异。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规范管理和管控来推动政府合理运用财政支出,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3、加强政府公开透明度

为了解决政府在财政支出上过多的浪费和不合理,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政府公 开透明制度,让人民可以了解到政府的财政支出和使用情况。这样一来,政府就需要更加谨慎地把握财政使用情况,从而更加合理地开支财政支出。 三、财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实施财政制度改革,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随着财政支出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政府可以更好地掌握财政使用情况,并更好 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财政支出的效率也将大幅提高。 2、缩小地方财权的差异 对于地方财政自主权,我们应该在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划分。这样一来, 才能更好地实现财政支出的平衡和合理化。 3、推动全局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财政制度改革,可以推动各地财政支出的平衡和合理化。这样一来,也能 推动全局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加速国家经济的发展。 总之,财政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财政制度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财政支出的平衡和合理化,推动全局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加速国家经济的发展。此外,也可以解决政府在财政支出上过多的浪费和不合理,提高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效率。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历史演变、动机和实施绩效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历史演变、动机和实施绩效 作者:李良艳陈艳辉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29期 摘;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有效解决了国有资本经营中存在的所有者虚位、帝国建造等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国有企业同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实施绩效分析显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除极个别年份小幅下降外均成上涨趋势,预算支出的范围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下一步我国仍要继续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千方百计提高国有企业的利润率,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演变;实施绩效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分配过程做出的重大调整,是政府预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有利于推进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增强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财政职能。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历史演变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这一机制,在完善我国国有资本产权归属和委托经营问题上迈出了关键一步。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中央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十六大报告确定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①在这一号召指引下,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和监管者职责,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所有者、国有资本出资者和监管者、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三级分层的管理体制和财务体制初步建立,直到现在,我国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仍然按照当时这一框架体系运作。 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意见》中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范围、编制审批、职责分工和组织实施做出相应规定。这意味着我国正式开始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终结了国有企业同国家之间“缴税留利”的分配关系,中央企业在除了缴税之外,开始向国家分红,并且,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当年进行试点。此后,为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法律效力,2008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将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纳入其中,为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供法律保障。2010财政部发布《关于完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将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等企

我国预算制度历史沿革概述

我国预算制度历史沿革概述 【摘要】:^p :以史为鉴,才能推陈出新。虽然我国当前立法中并未对“预算”一词做出法律释义,但在学者研究及实务操作中被广泛的使用着。我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发展沿革对我国当前国家及地方预算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p :预算;制度;沿革 预算在本质上就是对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规范和管理。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政府预算一词于清朝末年最早出现。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提出“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的财政体制改革建议,但因为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事实上并没有编制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预算制度。光绪年问,为了推行新政,清政府制定颁布了《清理财政章程》,随后,拟定《预算册式及例言》,确定了预算年度,划定了收支门类。由于当时清政府统治已经遥遥欲坠,各省成割据状态,所以各省凑合的数字,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尽管如此,这次预算编制确实是我国的第一部现代政府预算。1911年10月出台的《十九信条》规定,“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议决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同时规定,“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概依照国会

议决”。这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现代财政预算的概念,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有了制约皇室财权的制度规范。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建立国家预算决算制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范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分别把“审查批准预算和决算”规定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正式确立了由我国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预算、决算进行审查批准的制度。然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预算的监督仅限于每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而且,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涉及财政预算、决算和调整预算的规定都没有经国家权力机关审议批准,便由党内决定实施了。当时以党的决议、文件代替法律,使宪法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从建国初到1992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体系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构成,但是,中央政府对整个的社会经济生活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和控制,不仅仅承担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责任,而且还承担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职责,甚至某些私人产品也由其提供。实际上,地方财政没有任何独立性,完全成为了中央财政的附属物。虽然,1991年施行的《国家预算管理条例》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以及预算会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近40多年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40多年来,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把我国从一个落后农业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多元经济体制,其变迁之路充满了艰辛。1978年,中国对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那时,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改革也极大改变了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1978年,我国实施了财政预算办法,标志着预算会计制度的变革正式启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预算会计制度也不断改革,从初级阶段的“四项基本原则”到中级阶段的“实施预算政策”,再到成熟阶段的“预算一体化改革”,一步步形成预算会计制度变更的完善体系。 预算会计制度变迁,丰富了我国财政体制,为政府决策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现代机制。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预算会计制度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纯粹的政府决策工具转变为重大社会问题的处理手段,从政府决策走向社会参与,从财务报酬走向社会支出,从宏观调整向精细化管理,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同时,预算会计制度变更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扮演着重要作用。预算会计制度实施现代化机制,促进了财政审计效能,有效把握财政收支,改善了财务状况和财政管理水平,维护了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增强了政府的财政责任,防止财政滥用,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更,为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化的预算会计制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未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预算会计制度的运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深入推进预算会计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财政资源配置机制,改善财政管理,以便更好的满足公共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总之,近40年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政府决策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现代机制,更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未来,我国应继续努力,更好的改进预算会计制度,使其更加完善,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公共预算制度:演进轨迹与发展取向

中国公共预算制度:演进轨迹与发展取向 摘要:我国公共预算制度的演进与公共财政改革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有着密切的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共预算制度的发展与变革,正是逐步从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传统预算管理制度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的转变过程。近年来,在公共财政改革理念指引下,我国相继实施了多项公共预算管理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公共预算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与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下一阶段改革应借鉴英美公共预算制度演进过程中的规律与经验,并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公共预算改革取向。从总体改革路径来看,我国的预算改革可沿着先易后难、渐进推进的路径逐步展开。在近期,还需进一步加强预算过程中的行政控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确保预算执行的合规性与及时性。从发展的眼光看,在完成一系列预算技术层面的基础性工作后,还需要将预算改革的重心适时引向预算规则与预算程序层面。 关键词:公共预算制度;公共财政;预算管理;预算程序一、引言 我国的公共预算制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称之为“国家预算”)。传统的公共预算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虽然在形式上与国际通行的公共预算一致,也需要提交人代会审议批准才能执行,①但作为政府统一安排预算收支的基本计划,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共预算实质上只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中央政府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基本手段。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因素的逐步引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预算制度的计划经济本质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这带来了预算透明度较低、预算约束较弱、预算资金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从政府决定型向市场决定型的顺利转变。 20世纪90年代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成为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目标。而公共财政框架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确定二者的作用领域。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公共财政实践来看,公共预算制度是公共财政运行的基本载体。公共预算在一国的政治与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政府的收支计划,集中体现出一国政府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而且作为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力量制约和规范政府行为的一种重要机制,也是民主制度在公共财政领域的体现。因此,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传统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建立健全与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是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必经环节,也是实现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由政府决定型向市场决定型转变的关 收稿日期:2012—07—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责任政府的公共预算改革研究》(10YJC79003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地财政转型视角下的地方财政体制优化研究》(11CJY089)。 键步骤。 进入21世纪后,在全国人大和审计署的共同推动下,财政部相继实施了编制部门预算、完善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多项公共预算改革措施,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应当看到,由于公共预算

中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当前,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已逐步过渡到以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开展阶段。利用政府预算总括反映政府财政收支的特性,实现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进步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的预期目的。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借鉴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总结与梳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开展方向,对于正确把握今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演进形式 目前关于建国以来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阐述,大都集中讨论有关财政体制的变迁问题。这诚然是预算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预算管理制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如前所述,预算管理制度不仅包括预算体系内处理各经济主体之间关系〔主要是各级政府间财力分配关系〕的预算管理体制,〔注:通常阐述中,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预算管理体制,而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还包括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等。在此,我们采用狭义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还包括预算原那么、组织形式、预算范围的变化趋势和预算工作程序等管理和制度层面的问题。而分级财政体制的变迁涉及的更多属于政府间财力分配的问题,它虽然最终合成为决定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既有预算管理制度的途径依赖性,假如仅以财政体制的变迁为标志划分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变阶段,就会产生一些错觉,认为财政体制发生了变化预算管理制度也将同步变化。实际上,在财政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预算管理人员受到既有途径依赖的影响,只要原预算管理制度可以继续维持,我们总是尽可能维持原有制度框架。直到财政体制变迁导致的利益分配格局重组,使得原有制度难以为继时,才会发生预算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尝试重新划分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历史阶段,并根据制度变迁的有关经济理论加以分析。 建国50年来,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预算管理制度的产生阶段〔1949年—1951年〕 新中国的国家预算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建立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各革命根据地曾编制过财政预算,但那只属于战时财政预算。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中西方预算制度的变迁与思考

中西方预算制度的变迁与思考 一、西方政府预算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联邦预算制度的产生和英国不同,主要来自立宪制度。宪法要求所有的政府收入措施,都必须经由众议院的立法批准。在美国联邦预算制度形成的年代,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确保了对所有财政事务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并准备了所需的收支预算。1921年美国国会通过《预算和会计法案》,成立国家预算局,同时授权总统向国会提交联邦预算。1939年创建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OMB),把预算局从财政部转移到白宫总统办公室,形成财政部管收入、预算局管支出的格局。[2]在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成立之初,政府预算制度的调整主要是围绕着预算权在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之间的分配展开的。在政府行政与国会对预算权的争夺中,国会最终占了上风。当时国会就开始用规范和全面的方法来管理政府预算,国会中方法委员会的权力相当大,它就收入和拨款问题做出相应的决策。20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支出增加,出现大规模的预算赤字,为了缓解财政预算困难,在政府内部设立了预算专职机构,以通盘安排预算收支、提高管理效率。在总统预算权不断加强的同时,国会对预算权的争夺也没有停止。1974年,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各自建立了新的预算委员会,这就有了一个与行政部门相对应的预算分支机构。1974—2000年,为了解决联邦政府预算中存在的问题,美国国会加强了对政府行使预

特定财政年度赤字削减目标的预计基础上;1990年又通过了《预算实施法案》,该法案是在项目内部设立目标,侧重于提高公共项目的实效。1993年以来,为了重塑政府,提高政府部门效率,美国开始大量削减公共开支项目,提高税收,增加使用费项目并提高收费标准等,国会通过立法法案的审查和批准,试图解决联邦预算存在的赤字和公债规模不断扩大、公共部门活动低效率等问题,并限制总统的预算权。 二、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一)中国预算思想的萌芽我国最早的政府预算活动 淤可追溯到夏禹时代的一些传说。如禹王会集诸侯于江南“计功”,留下“会稽者,会计也”的记载。无论当时禹王会集诸侯是计议财政会计,还是计议诸侯贡纳,商议规划国家财政收支事宜则是基本肯定的。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我国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应的政府财政预算及管理经验,如西周财政收支计划安排的基本原则就包括:(1)量入为出,略有贮蓄原则。“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秒,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并指出:“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3](2)收支对口,均节财用原则。西周:“以九赋敛财贿,以九式均节财用”。[4]九赋与九式对口是当时的一项重要财政管理原则。此外还有“九贡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