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的消费行为

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的消费行为

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的消费行为

个性是个体在多种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致性的反应倾向,它对于消费者是否更容易受他人的影响,是否更倾向于采用创新性产品,是否对某些类型的信息更具有感受性等均有一定的预示作用。自我概念是自己对自身的情感和看法,而生活方式是个体如何生活,后者实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和反映。

1.消费者的个性

个性是在个体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由外界环境的作用逐步形成的。个性的形成既受遗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又与后天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童年时的经验具有直接关系。

1)个性的含义与特点

个性(Personality),有时也称人格,该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 最初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其后是指演员和他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学家引申其含义,把个体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外在行为和心理特质都称为个性。关于个性的定义,迄今仍是众说纷纭。这里我们引用施契夫曼和卡努克(Schiffman & Kanuk)对个性所下的定义:个性是指决定和折射个体如何对环境作出反应的内在心理特征。内在心理特征包括使某一个体与其他个体相区别的具体品性、特质、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诚如后面所要看到的,构成个性的这些心理特征不仅对产品选择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消费者对促销活动的反应以及何时、何地和如何消费某种产品或服务。

人的个性具有多方面的特点。首先,个性既反映个体的差异性又反映了人类、种族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其次,个性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最后,个性并非完全不可改变。生活中的某些重大事件,如小孩的出生,亲人的去失,离婚等都可能导致个性的改变。

2)有关个性的理论

(1)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既是一种动机理论又是一种人格或个性理论。除了第6章所介绍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系统以外,弗罗伊德还提出了个性发展的阶段理论。他认为,个性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在不同的性心理期如何应付和处理相应的各种危机。弗罗伊德将性心理期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在每一时期的结束阶段,个体都将面临某种危机。比如,在口腔期即0-1岁阶段,婴儿的欲望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当婴儿即将断奶或不再用瓶子吮吸, 危机就发生了。如果婴儿的口腔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个体在成人后就会“固化”(Fixated)在这一阶段,会展现出诸如依赖和过度的口腔活动等行为倾向。弗罗伊德的个性理论是以本能尤其是性本能为基础的理论。

(2)荣格的个性类型说

荣格(Jung)曾是弗罗伊德精神分析论的支持者,后因观点不同而自创分析心理学。荣格心理学涉及内容极为广泛,与消费者行为分析尤为密切的首推其个性类型说。根据这一学说,人格结构由很多两极相对的内动力所形成,如感觉对直觉;思维对情感;外倾对内倾等等。具体到一个人身上,这些彼此相对的个性倾向常常是失衡的或有所偏向。例如,有的人更多地凭直觉、凭情感最决策,另外一些人更多地凭理智和逻辑作决定。将前述两极相对的个性倾向每每两组配对,可以组成很多彼此不同的组合,如外倾感觉型,内倾思维型,直觉思维型等等。分析这些个性类型,有助于营销者了解每种类型的个性在行为上的特点,从而据此制定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3)新弗罗伊德个性理论

弗罗伊德的一些同事和门徒并不同意弗罗伊德关于个性主要是由本能或性本能所决定的观点,这些被称为“新弗罗伊德者”的学者认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s)密不可分。例如,阿德勒(Adler)认为,人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盲目的欲力冲动。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它是人类共同的人格特质。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所用的追求方式及由此产生的后果的不同,每个人会逐渐形成彼此各具特色的生活格调(Style of life)。按阿德勒的说法,一般人的生活格调的形成大概在4-5岁之间。个人的生活格调一经形成,就不易改变,它对以后的行为方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新弗罗伊德理论的代表人物沙利文(Sullivan)则认为,人们不断地追求与他人建立具有互惠价值的关系。他特别关注个体为缓解各种紧张、焦躁和不安所作的努力。与沙利文一样,霍尼(Horney)对焦虑的研究也特别感兴趣,他集中研究儿童与父母关系对行为的影响,尤其是个体抑制焦躁情绪的欲望对行为的影响。霍尼按个性将人分为3种类型:

驯从型或依从型(Compliant):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与他人打成一片,特别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被别人欣赏。攻击型(Aggressive):这一类型的人上进心特别强,总想超越别人和赢得他人的羡慕和尊敬。我行我素型(Detached):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独立、自给自足和摆脱各种各样的束缚。

(4)特质论

特质论认为,人的个性是由诸多特质构成的。特质是指人拥有的、影响行为的品质或特性,作为一种神经心理结构,它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特质论并不是把个性分为绝对的类型,而是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每个人在这些特质上存在不同的表现。比如,慷慨是一种特质,每个人都可不同程度上具备这种特质。人的个性之所以有差异,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在各种特质上有不同的表现。

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一些学者试图测定某些与企业营销活动密切相关的个性特质,如消费者的创新性,对人际影响的敏感性等等。一般认为,这类研究对于理解消费者如何作选择、是否消费某一大类产品颇有帮助,而对于预测消费者具体选择何种品牌的产品则帮助不大。例如,某种个性可能更多地对消费者是否购买微波炉而不是购买何种牌号的微波炉具有预示作用。

3)个性与消费者行为

(1)运用个性预测购买者行为

大多数个性研究是为了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心理学和其他行为科学关于个性研究的丰富文献促使营销研究者认定,个性特征应当有助于预测品牌或店铺偏好等购买活动。在50年代,美国学者伊万斯(Evans)试图用个性预测消费者是拥有福特汽车还是“雪佛莱”车。他将一种标准的个性测量表分发给“福特”和“雪佛莱”车的拥有者,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

用判别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63%的情形下,个性特征能够准确地预测实际的汽车所有者。由于在随机情况下这一预测的准确率也将达到50%,所以个性对行为的预测力并不很大。万斯由此得出结论,个性在预测汽车品牌的选择上价值较小。

几个后续研究虽然发现了关于个性与产品选择和使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的证据,但个性所能解释的变动量是很小的。迄今为止,即使是颇具结论性的研究中,个性所能解释的变动量也不超过10%。个性对行为只有较小的预测力,实际上并不奇怪,因为它只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已。即使个性特征是行为或购买意向的有效的预示器,能否据此细分市场还取决于很多条件。

(2)品牌个性

品牌个性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它是指产品或品牌特性的传播以及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对这些特性的感知。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屏弃那种认为个性特征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假设,相反认为具体的品牌具有激发消费者一致性反应的作用。

对品牌可以从3个方面考察。一是品牌的物理或实体属性如颜色、价格、构成成份等。二是品牌的功能属性,如“活力28”洗衣粉具有去污渍、少泡沫等特点。三是品牌的个性,即消费者对品牌是新潮还是老气,是沉闷还是富有活力,是激进还是保守等方面的评价和感受。品牌的个性无疑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然而它一旦形成就会与其他刺激因素共同作用于信息处理过程,使消费者得出这一品牌适合于我或不适合与我的印象。品牌个性不仅使其与其他品牌相区别,而且它还具有激发情绪和情感,为消费者提供无形利益之功效。缘于此,品牌个性还会引发生理上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是可以通过某些客观的方法予以量度的。

(3)与采用创新产品相关的个性特征

消费者采用新产品是有先有后的,有些人是新产品的率先采用者或叫创新采用者(Innovator),而另外一些人则是落后采用者。创新采用者和落后采用者有哪些区别性特征,这是营销者特别希望了解的。

消费者的创新性(Consumer Innovativeness):创新性反映的实际上是消费者对新事物的接受倾向与态度。有些人对几乎所有新生事物采用排斥和怀疑的态度,另外一些人则采用开放和乐于接受的态度。

教条性或教条主义(Dogmatism):教条主义是这样一种个性特质,它反映个体对不熟悉的事物或与其现有信念相抵触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持僵化立场。非常僵化的人对陌生事物非常不安并怀有戒心,相反,少有教条倾向的人对不熟悉或相对立的信念持开放的立场。与此相应,少教条性的人更可能选择创新性产品,而教条倾向严重的人则更可能选择既有产品或已经成名的产品。另外,教条倾向重的人更可能接受带有“权威诉求”的新产品广告,部分出于这一目的,一些企业运用名人和权威来推广其新产品,以使那些疑心重重的消费者乐于采用新产品。

社会性格(Social Character):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性格是用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社会亚文化类型。在消费者心理学领域,社会性格是用来描述个体从内倾

(Inner-directedness)到外倾(Other-directedness)的个性特质。有证据显示,外倾型消费者倾向于运用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或标准来评价新产品,他们更可能成为创新采用者;相反,外倾型消费者倾向依赖别人的指引作出是非判断,因此成为创新采用者的可能性相对要小。上述两种类型的消费者在信息处理上也存在差别。一般来说,内倾型消费者似乎较喜欢强调产品特性和个人利益的广告,而外倾型消费者更偏爱那些强调社会接受性的广告。由于后者倾向根据可能的社会接受性来理解促销内容,所以这类消费者更容易受广告影响。

最适激奋水平(Optimum Stimulation Level):有些人喜欢过简朴、宁静的生活,而另外一些人则喜欢过具有刺激和不寻常体验的生活。目前的一些研究主要是探讨不同个体的最适激奋水平(OLS)受哪些具体的个性特质影响,某一特定的最适激奋水平又是如何与消费者行为相联系。比如,OLS水平与个体承担风险的意愿、与创新性和新产品采用、与收集购买信息和接受新的零售方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等等。

4) 个性与决策

虽然个性在预测购买结果上并不尽如人意,但它对解释不同购买决策阶段上的行为却颇有帮助。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性与信息处理变量的关系上。

认知需要(Need for Cognition):认知需要是指个体进行思考的努力程度,或更通俗地说它是指个体喜爱思考活动的程度。广告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态度的形成与认知需要有密切的关系。研究发现,高认知需要者更多地被广告的内容与陈述质量所影响,而低认知需要者更多地被广告的边缘刺激如陈述者的吸引力所影响。

风险承担(Risk Taking):是否愿意承担风险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诸如新产品推广和目录销售等营销活动的反应。在个性研究中,风险不仅仅是决策后果的不确定性,它也意味着对将要发生的损失的个人预期。一些消费者被描绘成“T型顾客”(Thrillseekers), 这类顾客较一般人具有更高的寻求刺激的需要,很容易变得腻倦;他们具有追求冒险的内在倾向,更可能将成功和能力视为生活的目标。与此相反,风险规避者更可能将幸福和快乐视为生活的首要目标。

自我掌控或自我驾驭(Self Monitoring):辛德(Snyder) 将自我驾驭界定为这样一种个性品质,它反映个体是更多地受内部线索(Internal Cues)还是更多地受外部线索(External Cues)的影响。自我驾驭程度低的个体,对自身内在的感受、信念和态度特别敏感,并认为行为主要受自己所持有的信念和价值观等内在线索的影响。与此相反,自我驾驭程度高的个体,对内在信念和价值观不太敏感。凡恩(Fine)和舒曼(Schumann) 发现,消费者与销售人员的自我驾驭特质存在交互影响。当双方自我驾驭水平不同时,互动效果更加正面和积极。

2.消费者的自我概念

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与前面介绍的个性有紧密的联系。本节先介绍自我概念的含义、类型及自我概念的测量,然后再讨论自我概念与产品象征性、自我概念与身体和物质主义的关系。

1)自我概念的含义与类型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每个人都会逐步形成关于自身的看法,如是丑是美、是胖是瘦、是能力一般还是能力出众等等。自我概念回答的是“我是谁?”和“我是什么样的人?”一类问题,它是个体自身体验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消费者将选择那些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产品与服务,避免选择与其自我概念相抵触的产品和服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对企业特别重要。

消费者不只有一种自我概念,而是拥有多种类型的自我概念。ì 实际的自我概念。指消费者实际上如何看待自己。í 理想的自我概念。指消费者希望如何看自己。? 社会的自我概念。消费者感到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 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指消费者希望别人如何看自己。D 期待的自我。消费者期待在将来如何看待自己,它是介于实际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一种形式。由于期待的自我折射出个体改变“自我”的现实机会,对营销者来说它也许较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更有价值。

2)自我概念与产品的象征性

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效用,而是要获得产品所代表的象征价值。购买“劳斯莱斯”、“宝马”、BMW,对购买者来说,显然不是购买一种单纯的交通工具。一些学者认为,某些产品对拥有者而言具有特别丰富的含义,它们能够向别人传递关于自我的很重要的信息。贝尔克(Belk)用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这一概念来说明这类产品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贝尔克认为,延伸自我由自我和拥有物两部分构成。换句话说,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拥有物来界定自己的身份(Self Identity)。某些拥有物不仅是自我概念的外在显示,它们同时也是自我身份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消费者是什么样的人是由其使用的产品来界定的。如果丧失了某些关键拥有物,那么,他或她就成为了不同于现在的个体。

那么,哪些产品最有可能成为传递自我概念的符号或象征品呢?一般来说,成为象征品的产品应具有3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应具有使用可见性。也就是说,它们的购买、使用和处置能够很容易被人看到。第二,应具有变动性。换句话说,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某些消费者有能力购买,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无力购买。如果每人都可拥有一辆“奔驰”车,那么这一产品的象征价值就丧失贻尽了。第三,应具有拟人化性质,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一般使用者的典型形象。象汽车、珠宝等产品均具有上述特征,因此,它们很自然地被人们作为传递自我概念的象征品。

3)身体、物质主义与自我概念

(1)身体与自我概念

每个人都会形成对自己身体及各构成器官的看法,这些看法亦构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肖顿(Schouten)采用深度访谈方式访问了9位作过整容手术的消费者,以考察整容与消费者自我概念的关系。结果发现,消费者一般是因对自己身体的不满而作这类手术,手术后,他们的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者作整容手术,多是发生在角色转换期间,如离婚或改变工作之后。整容使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加自信,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他们对自身的看法。

在很多人看来,身体各个部分或不同器官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眼睛、头发、心脏、腿和生殖器被认为是形成自我感的核心成份,而肾、下巴、膝盖和鼻子相对而言则没有如此重要。有趣的是,有证据显示,女性较男性更强烈地将其身体视为自我身份的核心。身体的不同部分在消费者自我概念中占据不同的位置,本身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很显然,从心理角度看,移植于自我而言非常重要的器官,无论对器官捐献者还是对器官接受者都会产生非常大的损害性。鼓励人们在过世之后捐献重要器官,首先要从心理上改变社会关于这些器官对自我身份的重要性的看法。

(2)物质主义与自我概念

如前所述,自我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是由个体所拥有的那些东西如汽车、住宅、收藏品等所界定。然而,不同的个体对这些世俗的拥有物的注重程度是存在差别的。有的人特别关注这些物质类产品,并将其视为追逐的目标,另一些人则可能相对淡泊它们的价值。个体通过拥有世俗物品而追寻幸福、快乐的倾向被称为物质主义。怀有极端物质主义倾向的人将世俗拥有物置于生活中的中心位置,认为它们是满足感的最大来源。由于不同个体在物质主义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别,因此测量这种差别是很重要的。

客观地说,关于物质主义与自我概念之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例如,研究发现,被视为具有高物质主义倾向的人表现出如下特点:他们不太愿意为移植目的捐献器官;他们对花大量的钱购买汽车和房子持赞许态度;他们较少可能希望在昂贵的餐馆用餐;他们更可能视圣诞节为购物时间;他们较少认为别人会欣赏其助人行为。

3.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关于生活方式的说法很多。简言之,生活方式就是人如何生活。具体地说,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在与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和态度模式。个体和家庭均有生活方式。虽然家庭生活方式部分地由家庭成员的个人生活方式所决定,反过来,个人生活方式也受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与前面讨论的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个性的影响。一个具有保守、拘谨性格的消费者,其生活方式不大可能太多地包容诸如登山、跳伞、丛林探险之类的活动。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关心的是人们如何生活,如何花费,如何消磨时间等外显行为,而个性则侧重从内部来描述个体,它更多地反映个体思维、情感和知觉特征。可以说,两者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刻划个体。区分个性和生活方式在营销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市场细分过程中过早以个性区割市场,会使目标市场过于狭窄。因此,他们建议,营销者应先根据生活方式细分市场,然后再分析每一细分市场内消费者在个性上的差异。如此,可使营销者识别出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特征的大量消费者。

研究消费者生活方式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研究人们一般的生活方式模式,另一种途径是将生活方式分析运用于具体的消费领域如户外活动,或与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最为相关的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很少明确地意识到生活方式在其购买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在购买登山鞋、野营帐篷等产品时,很少有消费者想到这是为了保持其生活方式。然而,追求户外活动和刺激生活方式的人可能不需多加考虑就购买这些产品,因为这类产品所提供的利益与其活动和兴趣相吻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