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现状及对策

朱怀庆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而今教育公平问题正凸显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影响着和谐农村的建设。因此,必须分析其原因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实现农村教育公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教育公平财政政策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而要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要靠教育。然而就当前社会教育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明显处在不利地位,准确来说是不公平和弱势地位。虽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公平。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关系到农民的世代利益,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问题,关系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问题。”【1】所以,关注并实现农村教育公平,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既有利于维护农民的世代利益,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一、农村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没有将平等的受教育权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教育权利还是在教育机会上,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

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城乡以及农村中贫富、男女之间的不公平,包括当今升温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尽管2007年中国农村已经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但是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首先要承认的是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农村有时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昂的费用让许多寒门学子望而却步,农村子女基本上无法共享相应的受教育权利;其次,在教育资源投入分配上,以城市教育模式为导向,而倡导机会均等其实并不均等,城乡二元结构异常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在教育投资的5800多亿元中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只获得其中的25%,2004年在教育经费支出中,占全国小学生总数75%的农村得到的小学经费不到一半(48%),而初中农村教育经费仅占29%,这种状况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

另外,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与男性差别较大。根据200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实施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者占42.3%,比男性低20.8个百分点;58.8%女性只有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个百分点;女性文盲率为13.6%,比男性高9.6个百分点。【2】在成年女性教育程度上,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职业技术、农村生产技术的培训上,女性是很少享受到这种教育机会的。

城乡教育,首先要说基础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当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现实。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不公平的进一步扩大将会严重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思索造成这种不公平状况的原因所在,进而针对现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确保所有适龄青少年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造成目前农村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复杂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教育投入悬殊,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巨大差距,这是农村义务教育不能大发展的症结所在。一些义务教育搞得好的国家,义务教育经费大多数是由中央政府负担,有稳定的投入。日本税收收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分,但义务教育经费全由中央政府负担;韩国则是中央政府负责教育经费的70%,地方30%。而在我国中央政府占税收收入的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却全由地方政府承担。经济发达地区还可以承担,而广大的中西部农村乡镇恐怕就很难承担了,因此城乡教育投资不自觉地从一开始就存在差距。据有关资料2001

年,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表现为: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3】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直接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必然带来城乡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

当然,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受到财政体制政策改革和税费改革的影响。一方面,国家财政改革增加了地方政府教育投资的困难,县乡政府难以承担起所分配的财政责任。“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4】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各种收费,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和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推动着新农村建设。但取消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地方财政不能完全弥补因取消以上收费所带来的缺口。“乡镇却度日如年,巨大的债务是其根本原因。2003年农村教育债务锁定时…普九教育债务为117.03万元…”,“我们邻近的较大乡镇…普九教育债务达两千多万元…”,【5】这也是部分学校“乱收费”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校舍建设经费和教师工资经费是得不到很好支助的。农村教师工资本来较低,又因投入不足而拖欠工资,教育公平问题就显得复杂而又突出。

2.教育制度的缺失,长期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政策模式以及自身管理不力造成教育不公平。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逐步认识到农村教育问题,也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和决议,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议》等,但是由于义务教育投入法的缺失,部分基层干部的不尽责,以及民办教育实施细则的不完备,造成教育财政资金转移不能落实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资严重匮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有效体制。重点学校制度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程度,高昂的择校费使许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子女被排除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是极端落后的。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一般身处城市,很难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所制定的政策难以符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实施起来也有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浪费社会教育资源。国家现行统一的中小学教材课程编制和内容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本位的,几乎不考虑农村生活背景,而不向学生传授能在农村环境中有效发挥作用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思想。在农村中,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培训虽在有些地方出现,但那也只是极少数的。西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达云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精辟论断:“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和饱受诟病的户籍制度以及劳动就业制度,在城乡之间构筑起一道偏袒城市居民的森严壁垒。这道壁垒在中国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具有单渗透性:农村的各种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城市,而城市内的社会资源则被严格的圈护着,久而久之,城市圈积了绝大部分的优质社会要素资源,致使城乡从物质基础到精神文化环境方面形成巨大反差。”【6】这种“单渗透性”必然导致农村各方面资源的流失,农村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缺失在所难免,再加上统筹力度又不够,城乡教育不公平加剧。

另一方面,农村教育不公平也来自农村教育本身问题,主要是自身管理问题。本来农村教育资源已经流失太多,仅有剩下资源又因受到农村学校管理水平与能力等影响而得不到高效利用。这也是阻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当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也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对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所以农村教育的改革很难进行到底。制度的不配套,教育方法落后,学校管理滞后,农村教育内部问题也为不公平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3.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教育公平意识淡薄。对于教育,农民父母考虑较多的是孩子读书是否划算问题,学习突出且估计能考上好大学的就让孩子读书,在这种思想意识熏陶下,大多农村子弟也并不像城市家庭子弟那样重视学习,间接放弃了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选择外出打工。而在农村中“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性别文化思想还存在,导致女性自我接受教育意识差。这种性别文化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分配,农村女性获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均受到限制。从农村整体来看,由于对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的局限性,没有看到长远利益,既没看到教育对个人的影响,更没有看到农村子弟接受优质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深远意义。长期没有重视义务教育发展使城乡二元结构始终不得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始终处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城市教育两者边缘地带,受冷落并受其害。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每个人是有权利享用的。而农村家长和子女这种意识并不明显,更不用说教育公不公平了。

二、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并且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也急切地关注农村教育问题,进行相应探索实践过程,出台了一些文件决议。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理论和实践上给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而在2009年3月份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更是提出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具体措施。这些对农村教育来说不失为一大幸事。至此有学者指出:“国家和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村教育的氛围已经形成。”因此,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我们就要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落后不公平主要是其投资不足造成的(虽然它不是唯一的)。农村教育本来是先天不足,投资不够,欠账太多,后天发展畸形,必须下大力气投资。投资来源应该有两个,政府和社会,当然前者是最稳定的、主要的。政府投资在财政体制改革中感到很吃力,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这是将来教育发展趋势。那么对于政府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力度,逐渐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同时调控完善教育政策,国家政府政策的倾斜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分配投资方式,扩大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公平。

然而光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会投资的多元化。社会体制的方式内容是多样的,例如通过利用母校的感召力,吸引校友投资;社会慈善机构对贫困生的赞助;以及学习借鉴在大学里出现过的集资方式,找企业赞助设立基金会机构方式,鼓励社会投资。国家也可以建立教育政策性银行,通过贷款、投资、担保补贴等资金运作方式来保证教育金融业务的开展,增强义务教育的集资能力;国家也可以像支持体育事业而发行的体育彩票那样发行教育彩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并将所筹的资金切块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在投资资金利用上,也要让教育建设性经费和工资经费两者处在合理关系的状态中,让有限的资金达到最大效果,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统筹城乡教育就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城乡教育的整合发展就要使城乡两者教育之间有同等的办学条件和思想文化素质,至少是能够相互认同的。面对当前城乡教育情况,就要积极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办学标准,改变农村教育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厄运!要增强区域内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城乡中小学教育教材、课程的编制和选择标准要统一合理。“教育部要管教材,不能设想我国家没有统一的中学教材。中学教材可以组织各地区去编,不一定要教育部自己关起门来搞。”【7】然而中学教材到各地去编并非易事。“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进行了新课程。但是这次改在农村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也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越拉越大教育不公平更突出。”【8】要说明的是,这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统一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整齐划一的,而是具有相对差距的统筹协调,但是在城乡思想文化意识上就要求统一,达到文化情感上的同化。其次,在公共教育资源上要统一协调分配,增强城乡教育者之间的流动性,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在硬件上要实现图书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协调分配;在软件上就要求师资上的流动,让城市教师有义务在农村教学,或者说把是否在农村有义务教学经历作为高级教师资格证评选的一项标准;甚至也可以借鉴日韩的教师定期流动制(韩国教育政策规定:每个教师每四年必须流动一次),能够保证各校之间师资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从当前农村教育实际情况来看,教育者的地位略显重要,因为只有把教师工作搞好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当前广大农村学校教师质量差且数量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与发展进程。再加上拖欠农村教师工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不高。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能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教师队伍建设,一要保证质量,二要稳定数量。“为了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农村教育有的大发展、大提高,要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9】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尚且如此,那么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大力提倡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毕业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大显身手,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这样就能促进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不断给农村教师队伍输入新鲜血液。一是保证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的质量与数量,可以缓解当前一方面正规师范类院校的高素质的毕业生分不出去而另一方面农村中大量充斥着低素质的代课老师的尴尬局面;二是高素质师资队伍,能够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使城乡孩子们在人生征程的开始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促进

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夯实农村教育基础,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加强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监督力度。教育要发展就要求内部管理先发展,才能让改革落到实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先要从教学管理改革开始,要积极按照国家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来改革,要纳入现代管理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指导实践工作,这一点对于学校校长等领导来说是很重要的。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实行“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具体来说是县教育局主管,乡政府帮助管。学校是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行政手段不能干涉太多。对于义务教育,两部门要统一协调,不应出现政出多门而让学校无所适从的情况。学校应该严格实行校长负责制,相对扩大校长相应权力,师资上实行国家管理、学校利用模式。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学校教育的监督力度,关注学校教学质量,督促学校落实有关规定,杜绝“乱收费”等教育腐败问题。监督力度要抓,但也不能忽视激励机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奖惩分明。

第四、积极开展农村成年人教育,以农业科技教育为主。我国有一半人口在农村,教育问题也很严重,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还应该为成人提供农业科技教育,一方面,为农业自身发展改善环境,另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农民的素质提高不仅对农村发展有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10】这段话中谈到了农业科技教育的两个重要性:一是促进农业自身发展,具体来说是提高农民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能力水平,便于农业科学知识实用技术推广和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巩固农业根基,,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事实上,这一点在农村女性教育公平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党和政府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发展以及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对农技的了解掌握程度的高度关注。二是成人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这也是针对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来看的,通过成人教育,提高其思想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在就业市场上,与他人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增强科技能力,就意味着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的增强,财富的增加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成人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比较平常的是农科技人员定期下乡指导,应该鼓励涉农专业大学生下乡实践锻炼,又可以送农业技术下乡,这需要高等院校和政府的配合。此外,通过信息网络或图书间接指导,这就要求农民懂文化、重知识、学技术。还有就是靠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壮大,因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者在农村应是统筹发展的,相互促进的。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农村成人教育也不能忽视农民文化素质的教育。成人思想文化水平的高低,会多多少少影响到儿女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对男女性别教育差别的影响。我们或许已感觉到了这种现象或关系:农民素质与农村教育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关系协调好了,就会走向良性循环,反之就越来越糟。对于农民自己来说,没有文化,思想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增收致富也是缺乏条件的。所以,要发展农村教育就要把好农民文化素质这道关,走向良性循环。

第五、建立农村教育保障体系机制,包括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工资经费机制和教育福利保障机制,对困难生活者补助、资助的保障制度,以及农村教育法制保障。这些除了法制保障外都应该放在政府投入中去解释的,但笔者认为很重要就单独列出来。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来说包括农村中小学公共保障水平的提高和校舍的维修改造。针对汶川地震中出现的校舍安全问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要把校舍安全工程作为重要任务摆在重要工作日程。”农村教育要发展,就要处理好农村教育系统内各个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保证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可持续性。通过公共财政的保障,解决教师工资经费拖欠问题,同时实现教师不仅能拿到基本工资,还应有适当的福利保障,能留住高素质队伍,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切实做到农村教育“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行”的“三保”工作,具体落实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并将投入120亿元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也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同时要让助学制度达到科学合理客观,应该给学生有“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不能是“锦上添花”的那种。将农村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这样由中央和地方分担任务,必然将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又一高潮。另外,我国现阶段针对农村教育的法律法规缺失,现有的就是《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为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教育法》,让农村教育做到有法可依,责任明确。

当然要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对策也不仅仅是以上几项,但是不管对策如何的好,政策落到实处是关键的。教育改革发展在农村意味着一场革命,会有挫折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必须要循序渐进。在国

家和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村教育的氛围已形成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可望在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曹忠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年

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第二次印刷)

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1

【1】【10】吕忠梅农民的担心和期待 C 三农中国2006.1湖北人民出版社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

【3】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4】【8】张建深我国农村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问题的初探,J

【5】胡晓芹谁为乡镇减负?C三农中国2006.1 湖北人民出版社

【6】陈达云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农村教育思考——农村教育三问J 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八期

【7】邓小平选集第二卷,第282页,人民出版社1994.10,

【9】做好2009年教育工作重点抓什么?政府网

浅论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的现状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践探索4200字

浅论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的现状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践探索4200字 摘要:本文主要是分为六部分,开头,回顾教育公平发展的历史,我国教育的目前的突出问题,产生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在实际中的探索以及解决措施,结尾。那么本文主要是通过举例分析,以及运用理论分析,和引用一些事实论据来阐述论证观点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我国教育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择校热”作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和阐释教育不均衡的深层次原因,并根据自己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破解教育不均衡热点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毕业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不均衡;择校热 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是当今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那么什么是教育公平呢?顾名思义:“公”字意为公平?p公正;“平”字意为不倾斜?p均等?p公平。“简单来讲,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1]那么,在实际的现实中,我国的教育公平推进得如何,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破解呢?针对此论题,我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也作出了相关如下的浅显的分析,以此来给从事教育发展的相关人士以及参与教育的当事人一些借鉴。 1 回顾教育公平发展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于教育公平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如从封建社会所提倡宣扬的学在官府,有书即为学,只有身为贵族的人可以读书?p受教育,普通的百姓没有机会读书。到后来的德国的马丁?路德金所提倡的全民“强迫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全民义务教育的最初形态。从是否有书读,我们可以认为对于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就是教育公平。特别是对于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普通的民众只能接受初级学校的教育,对于中高级学校的教育是不可能接受的。而受等级制观念的影响,欧洲的贵族阶层就可以接受中高级学校的教育。那么我们可以说,消灭等级制也可以认为是教育公平。再比如从西方教育史上来进行分析,欧洲中世纪教学的内容更多是偏重于文科类的艺术及天文类科目。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增加了理化科目的学习,使得人们对于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有了更加公平的倾向。对于教育公平最大的贡献要数学制的改变,从单轨制到双轨制,最终到分支制的融合,从而使得大多数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得到满意的结果,而不是少数人获得利益。那么回顾教育历史的发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上几个方面主要是从起点公平?p过程公平?p以及结果公平上来进行探讨,同时教育公平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也是秉承此规律,特别是解放后的几十年间,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我国教育的目前的突出问题 当然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发现问题,出现矛盾。那么综合近20年来的教育发展,并结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也就催生出了“择校热”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看似简单,但是仔细分析,却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看似偶然,却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下面就有一个某地的公立中学,这个学校是属于定点吸纳外来人口子弟的学校。“这个校长是这样说的:‘招生对我们而言不是人数的问题,主要是生源的问题……我们这个地段也有不少高档住宅区,这些家庭的孩子都在我们市最好的小学读书。一给我地段生名单,170几个人里面有130―150几个都是本地最一流的小学,这些家长的眼光和起点就已经高了,那他到选择中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浅谈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浅谈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平,这种社会公平首先是指机会的公平,而良好教育机会的公平是最重要的机会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求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对策。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是50年前的5倍。现在我们教育体系中的绝大部分,比如说,九年义务教育,还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留学教育等等,都是20年前所没有的,水平也达到相当不错的程度。现在这一代孩子受的教育,跟几十年前相比,有天壤之别,可为什么现在老百姓还对教育有这么多不满,和要求呢?这其实也体现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因为经济发展了,社会前进了,必然要有更高的要求。过去人们的要求是“人人有学上”,现在的要求是“人人上好学”。眼下中国经济与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期,而教育变化往往十分缓慢,周期性长,当然适应不了。上从十七大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下到平头百姓的不满,都是对教育的历史性新需求的体现。我国的教育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而教育不公平最为突出。概括地说,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 1.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不公平。就总体而言,农村学校的师资、设备、教育水平,还是六十年代初的城市教育水平。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情况跟30年前一样,除了自制的木质单杠,没有别的教学设备了。跟城市学校差别,真是天上地下。有很多城市的小学,那儿的软件、硬件跟国外发达国家相差无几,光最高档电脑就装备了几个大教室,好几百名学生一块上机。一位老资格教育专家一个劲儿地感慨:中国教育差别百年哪!所以中国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农村教育应该是“优先中的优先”! 2.区域教育之间不公平。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教育就很不公平,目前东部某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仍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除此以外,当前备受关心的是高考问题。高考作为选拔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式,被喻为“国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统一的高考制度已经由于各省、地区不同的分数线而变得不平等。同样一个孩子,出生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与出生在甘肃、山东这样的偏远省份或人口大省相比,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要相差太多。近年来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各地招生分数差异太大造成的。 3.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不公平。城市学校之间的差别也相当不小,在全国很多地区,政府将多数教育经费投到极少数升学率高的学校,其他学校则弃之不问、不管。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重点学校在投资、贷款、

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问题

2009年第1期(上半月刊 )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存在很大差距,是制约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从经济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域下,研究教育公平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城乡教育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城乡教育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城乡教育公平的内涵 城乡教育公平是指城乡居民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平等和公平占有教育资源。它是一个与城乡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育起点公平。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最基本、最明显的标志。城乡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城乡每个公民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包括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公平,衡量标准为“让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权利公平是教育价值层面上的公平,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教育过程公平。城乡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在实现起点公平后,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的公平、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平、师生关系互动中的公平等,衡量标准为“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 三是教育结果公平。它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学业成功并被社会所接纳的机会是均等的。它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条件,可理解为每个学生在接受某一种教育后,大体上都能获得一致的学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发展水平,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个性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潜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二)城乡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相互作用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各方面关系融洽,发展均衡,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使公民享有的权益得到保障,这些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另一方面, 城乡教育公平是通往和谐社会的重要栋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城乡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城乡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3)城乡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的 作用。通过城乡教育公平,使城乡每个公民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在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机会的进程中,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迅速发展,但是城乡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在不同程度上是制约教育公平实现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教育起点不公平 自实施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以来,城乡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多。但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低入学率、低升学率、高辍学率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加上农村人口基数大,这就意味着还有上百万的农村少年儿童要过早走上社会。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以及教育经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造成的教学质量的差距,与现行高校招生录取制度上存在“城市优先”的倾向等原因,最终导致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存在巨大的差距。近年来,我国正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城乡教育一体化,使城乡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加,但同时也潜藏着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 由于历史、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从而导致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上。现阶段一些城市学校在搞素质教育,而许多农村学生最基本的教育设施如校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都难以保证。与城 熊卫平 (湖南商学院副教授) 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问题 [摘要]城乡教育公平指城乡居民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城乡教育 公平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和谐社会的视域下,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和谐社会 城乡教育公平 策略 18

浅谈农村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以永胜县农村教育为例 08级初等教育专业(综合文科)杜荣凤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而教育公平问题又是教育问题 中的重中之重。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而今教育公平问题正凸显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影响着和谐 农村的建设。因此,必须分析其原因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实现 农村教育公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而要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要靠教育。然而就当前社会教育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明显处在不利地位,准确来说是不公平和弱势地位。虽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公平。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关系到农民的世代利益,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问题,关系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所以,关注并实现农村教育公平,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既有利于维护农民的世代利益,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我县教育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同阶层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等教育不公问题进一步凸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永胜县新农村的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没有将平等的受教育权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教育权利还是在教育机会上,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一)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乡差别在不断加大。从我县(永胜县)的目前情况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乡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比例偏低。据最新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29.5%,农村人口占71.5%。从1997年开始,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少年的初中入学率和在校生的比重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高中阶段农村学生所占比例更少。从目前我县普通中学的状况看,农村学生拥有初中教育份额的69.7%,但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1.5%。二是农村学生辍学率仍然偏高。农村学生辍学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2008年,我县初中在校生辍学率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数学专业15-16-1学期 教育研究方法 年级:_ __ 2012级 学号:______ 姓名:_ ___ 日期:2015年10月30日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且被周期性地提出来,教育公平问题就是突出的一例。每当教育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问题就会随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育经费、教育法则等问题的关注而被重新提出来,并对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系统审视我国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教育公平问题和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不无裨益。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界定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学者石中英教授指出:“教育公平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平等地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学者吴德刚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消除由于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区域、宗教等差异给受教育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 由此,教育公平的内涵有: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教育效果公平。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锦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思辨与内因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以及和形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因素探讨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并说明这种不公平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并尝试着总结归纳出实现教育我国教育公平策略。 【关键字】教育公平机会均等不公平现象因素策略 1、前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都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我国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成为其主要问题,而教育不公平是制约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开幕式上致词:“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在就任后第一次面对媒体与大众时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当今我国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怎么来看待教育公平,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反应在那些方面,同时形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因素到底又有哪些,最后面对这些要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又应该有着什么现实选择呢? 2、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思想的提出最早成文提出是柏拉图,而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18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1]。 教育公平的内涵反应在两个方面,受教育权利均等与受教育机会均等。其中前者主要是反应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及前的一段长期时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每个公民具有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现在教育公平方面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具体的教育公平有着三层内容,分别是: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和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要理性来看待教育公平,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念要在创新中联系实际。首先要认识到教育公平不等与教育平等以及平均主义,“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有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而“公正”包含了公平和正义,但核心价值是正义[2]。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均等主义,不是人人都一样,用一个模型来塑造人才。而是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但是内容不同的机会。其次教育公平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公平,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同时,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和谐社会思想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第三,要认识到教育公平是动态发展的公平[3],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

浅谈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 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1997年为2.5∶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 1∶0.75∶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4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全国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 类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B 类地区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差的E 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1994年,A 、B 、E 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之比5.6∶2.9∶1.0;当年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0∶2.0∶1.0,与1988年(这一比率为2.8∶1.5∶1.0)相比,呈加大趋势。〔4〕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县际差异同样很大。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对县际差距变化的研究,Gini系数由1994年的0.238下降为1997年的0.235,县际差距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县的不利状况更加突出。 据对1782个县的统计分析,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经常性支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地区内县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比较而言,小学入学机会平等较令人满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差距比较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少数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浅谈教育公平

浅谈教育公平 教育不是一种自在的自然存在,而是为培养人而人为构建的社会活动系统,教育因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一、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在人类教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法律方面来讲,在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九条中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200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首次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这些法律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

了重要的法律支持和保障,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有权利享受公平的教育。 其次,从政治方面来讲,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因此,只有教育公平的实现,才能促进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再次,从经济方面来讲,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实现教育公平,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和劳动者,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客观要求。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人发展机会的公平。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所以说,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早在两千多年前,被称为“万世师表”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这就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