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1~3题。

1.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与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①光照②气温③降水④土壤⑤社会经济因素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④⑤

2.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

3.该地区可能是()。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D.河西走廊

答案 1.C 2.A 3.C

结合材料,回答4~5题。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4.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

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C.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

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5.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

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

C.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解析第4题,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第5题,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分析。

答案 4.B 5.D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回答下题。

6.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A.水产品养殖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D.水力发电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林区的开发。由图中经纬度及大面积林地分布信息可知,该地位于东北林区,最适宜发展林产品加工。

答案 C

读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回答7~9题。

7.下列因素中,与美国乳畜带的形成无关的是()。

A.气候冷湿B.城市集中

C.土壤贫瘠D.天然牧场广阔

8.影响美国各农业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自然条件B.市场C.交通D.科技

9.下列不属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A.生态农业B.精确农业

C.有机农业D.石油农业

解析第7题,美国东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适合牧草生长,但多是人工草场,人口和城市密集,市场广阔。第8题,美国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带,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第9题,石油农业是高耗能农业,不是美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7.D8.A9.D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据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土壤、水源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

11.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D.洪涝灾害

解析第10题,两地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要从两地的气候特点分析,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热不足是其制约因素。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不足是其制约因素。第11题,乙地由于降水不足、蒸发旺盛,当地不合理的灌溉引发土地盐碱化。

答案10.B11.C

读下面3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回答第12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东北部农业地域类型与①地区相似

B.②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草场面积

C.大力发展种植业是③地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D.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是③地区提高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

解析读图可知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混合农业为主,②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③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故D选项正确。

答案 D

右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13~15题。13.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B.热量

C.水分D.土壤

14.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D.水运发达

15.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河流流向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D.盛行风向

解析第13题,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地耕作制度不同主要与热量高低有关,热量高,生长期长,有利农作物生长。第14题,两地都是季风气候,夏季都是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第15题,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主要是甲地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造成的。

答案13.B14.B15.C

二、综合题

16.读中国东北部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图甲)和美国本土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图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中国东北部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

图乙美国本土气温年较差分布图

(1)读图,说明图甲中的A地与图乙中的B地等温差线在凸出方向上有何不同,试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2)B地与C地相同的农业布局是什么?试分析两地发展该农业条件的异同。

(3)图中A、B、C、D四地的自然环境各具特色,请指出在开发过程中各自应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第(1)题,从等温差线的延伸方向,可知A地比同纬度地区年温差小,因为该地位于我国的大兴安岭,夏季温度低,气温年较差小;B地位于美国的中部平原,受地形的影响,成为冬夏气流的通道,气温的年较差大。第(2)题,两地都属于耕作农业,但农业生产条件不同,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进行比较。第(3)题,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结合各地目前开发利用状况和区域地理知识作答。

答案(1)A地等温差线向北(或向高纬)凸出,B地等温差线向南(或向低纬)凸

出。主要影响因素:受地形影响,A处为山地(或大兴安岭),B处为平原(或中央大平原)。

(2)耕作农业。相同点:耕地面积广大;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土壤比较肥沃。

不同点:B所在的国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更高一些,专业化水平更高一些。

(3)A地适合发展林业,B、C两地适合发展种植业,D地适合发展畜牧业。17.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我国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源。

材料二下面是B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造成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为________。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3)分析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对B地区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为松嫩平原地区;根据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可以发现当地对农产品进行了深加工,拓展了产业链。第(1)题,通过图表可判断出两区域人口密度的大小,这与两地的降水、土壤等因素有关。第(2)题,本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表现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第(3)题,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

(2)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过度开垦,只种不养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3)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课题: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预习目标】 1、 根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 础知识。 2、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预习内容】 一、地理条件 1 (1)气候条件 a .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 b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生长季节:4~10月—农事活动:春播、夏管、秋收 (2)地形、土壤条件 a .地形条件:包括高原、?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b .土壤条件:?__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 (2)交通运输:?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人口密度:开发较晚,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发展?____________和大农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______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 区???? ? 分布地区:? 平原、三江平原、辽河 平原主要作物:玉米、? 、小麦、水稻

(2)林业和 特产区 ????? 分布:大、小兴安岭和? 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特产:长白山区——? 、人参等 珍贵药材;延边——苹果梨;辽东低 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柞蚕茧; 辽南——苹果 (3)畜牧 业区??? ?? 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 草地 主要良种:三河马、三河牛、○21 发展趋势:○22 养畜业发展较快,并 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①________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分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2)大型②________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③________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地区专业化生产 (1)④______________是商品化的前提。 (2)北部主要种植⑤________。 (3)中部主要种植⑥________。 (4)南部主要种植⑦________。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产生原因:自20世纪以来,由于⑧__________,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⑨__________利用,导致农业⑩__________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__________严重,土地沙化、?__________和草场退化加剧,?__________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发展方向 (1)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__________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保护?__________,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提出疑惑】 我的疑惑 1. 。 2. 。 3. 。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精选文档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 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农林牧渔业)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纬度高,跨度大。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作物、树种多。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②海陆位置:东北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为林业和农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③相互位置: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 (2)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积温不足(低温冻害)。 ②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北部寒温带以林业为主;中部中温带种植春小麦、甜菜、亚麻等;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 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300毫米~100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多,以林业为主;河谷盆地种植水稻。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发展种植业。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3)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利于多种经营。山地以林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以耕作业为主。 (4)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5)土地条件: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益农益林益牧荒地丰富;(耕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6)生物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草场资源优良;南部海域辽阔,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还有许多淡水湖和水库。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工业基础:重要的工业基地,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2)交通条件: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人口与环境: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和资源较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二、东北地区发展林业(或者林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区降水较多;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生长缓慢,材质优良;夏季温暖,雨热同期。(地形条件:)周围山地环绕,宜林地区广。(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提示与建议 1.掌握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初步掌握合理进行农业布局的思路与方法。 3.认识提高地区粮食生产商品率的做法和措施。 4.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依据。 【互动探究】 ◆◆知识梳理 一、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 1.依据:、区位条件、、市场需求。 2.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实现区域内、 和效益的统一。 二、地理条件 1.气候:气候,雨热同季,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的影响。2.地形:包括、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平原面积广阔,易发展,山地丘陵地区易发展林牧业。 3.土壤:、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良好的,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三、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地貌、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 (1)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平原地区,包括平原、平原和平原。 ②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和长白山区,全国最大林区是大小兴安岭 ②特产区:盛产珍贵药材,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南盛产苹果。 (3)畜牧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畜种:三河牛和,东北红牛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特点:大规模生产,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区域农业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范围 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 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 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 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 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 地方。 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2、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 润)季风气候 特点:冬季寒冷、夏温较 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 对农业影响:作物可一年一熟 南北差异: 春小麦、大豆 1000℃寒温带北部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1000℃~3600℃中温带中部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3600 ℃暖温带南部 作物≥10℃的积温温度带地区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P67、69思考? 请说出东北 地区的积温 和降水的变 化?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作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区域农业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区域农业发展 经典题 从江侗乡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其“稻鱼鸭系统”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根据多山少地、降水充沛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该耕作方式不使用农药化肥。图10示意稻鱼鸭耕作模式,图11示意其农事安排。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气温B.地形C.水源D.土壤 2.该农业生产方式的显著优势是 A.稻米的品质优良B.一年三熟产量大 C.能够根除病虫害D.可自由调整农事安排 1.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其中影响农业的自大自然因素为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由材料可知,“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在水稻田里养鱼和养鸭,无论是水稻,鱼还是鸭子有需要充足的水源。 2.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显著优势。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的优势。稻鱼鸭复合系统能够维持农田平衡,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作物多样性。这种农作系统能够持续地控制作物病虫害,不施农药化肥,有效保护作物资源和农田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促进农民粮食增产收入增加;由图示分析可知,该农业生产方式,一年内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为一个周期,并非一年三熟;控制作物病虫害,并不能根除病虫害;农事安排是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水稻以及鱼、鸭的生长习性不同而安排的,要做到因时制宜,不能自由调整。“光伏农业”就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新疆地区利用生态光伏农业的现代化设施(如图1所示)取得了“南果北种”显著成效,使热带植物在西北边陲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据此回答3~4题。 3.“光伏农业”成功实施,主要依赖于 A.全球气候变暖 B.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C.国家政策的支持 D.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4.新疆光伏农业能够规模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热量丰富②光照充足③昼夜温差大④地广人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光伏农业发展条件。 【解题思路】光伏农业需要依赖于太阳能发电,这需要科技作为支撑。 2. 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光伏农业发展条件。 【解题思路】光伏农业需要考虑光照条件,规模发展需要考虑土地。新疆地广人稀,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光照充足,适合光伏农业规模发展。 玛咖是一种保健及药用价值极高的农产品,因产量极低而价格昂贵。玛咖原产于海拔3500—4500米的秘鲁安第斯山区,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对环境污染相当敏感,当地亦有“玛咖一季休耕三年”的说法,种植全过程完全使用人工。美国和日本已经引种成功,终因质量差而不能规模生产。2019年中国云南玉龙雪山海拔3000米以上区域引种成功,目前成为世界第二大优良玛咖产区,种植规模仍在扩大。读下图,回答5~6题。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玛咖生长的“极为苛刻”的地理条件是() A.土壤肥沃 B. 气温日较差大 C. 气温年较差大 D. 环境清洁6. 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云南玛咖种植质量好、成本低的原因分别是()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 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农林牧渔业)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纬度高,跨度大。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作物、树种多。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②海陆位置:东北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为林业和农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③相互位置: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 (2)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积温不足(低温冻害)。 ②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北部寒温带以林业为主;中部中温带种植春小麦、甜菜、亚麻等;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 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300毫米~100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多,以林业为主;河谷盆地种植水稻。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发展种植业。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3)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利于多种经营。山地以林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以耕作业为主。 (4)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5)土地条件: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益农益林益牧荒地丰富;(耕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6)生物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草场资源优良;南部海域辽阔,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还有许多淡水湖和水库。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工业基础:重要的工业基地,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2)交通条件: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人口与环境: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和资源较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二、东北地区发展林业(或者林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区降水较多;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生长缓慢,材质优良;夏季温暖,雨热同期。(地形条件:)周围山地环绕,宜林地区广。(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统编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第四十四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习

第四十四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018·济宁模拟)华北地区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在15~20 cm。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盖,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3月份。据此完成1~2题。 1.果农覆草避开2-3月主要是为了( ) A.防止杂草生长B.促使雪水下渗 C.提高地表温度D.增大昼夜温差 2.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地表植被②减少水分蒸发③提高土壤肥力 ④调节土壤温度⑤防止果树烂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解析:第1题,2-3月正是冬末春初,气温还较低,地表覆草后会减弱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阻碍地温回升,故要避开此时间段覆草。第2题,果园覆草不是土壤中长出的植被,故①错误;地面覆草可减少水分蒸发,而果树烂根的原因是土壤中水分多,故⑤错误。 答案:1.C 2.B (2018·河南百校联盟联考)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甲吠亩法有利于( ) A.抗风透光B.保温通风 C.抗旱保墒D.排水防涝 4.与图甲相比,乙吠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壤水分充足B.昼夜温差减小 C.风力侵蚀降低D.通风透光性好 5.影响该地区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光照 C.土壤D.水分 解析:第3题,图中甲吠亩法的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里,而不是种在垄上,这种吠亩法是“上田弃亩”。由于水往低处流,把农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抗旱保墒。第4题,乙吠亩法是“下田弃吠”,

区域农业发展测试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下表为四个农业区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1.甲、乙两农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及其生产特征是() A.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经营 B.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高 C.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D.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2.四个农业区中最可能位于美国中部平原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012·福州高考)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4.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中国云南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读哈尼梯田景观图,回答5~6题。 5.将山坡地改造成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湿度B.保持土壤肥力 C.增加空气温度D.增加日照时数 6.下列选项中属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的是() A.提高粮食的商品率 B.加大种植业的发展力度 C.不断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 D.做好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 (2013·江苏高考)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 7.1999~2011 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8.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2014·大连模拟)“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

示范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和农业布局特点。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1. 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 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的分析问题。 【学法指导】 1.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3. 学会运用列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 一、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概况 2.(1)气候条件 a .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 b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生长季节:4~10月—农事活动:春播、夏管、秋收 (2)地形、土壤条件 a .地形条件:包括高原、?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b .土壤条件:?__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 (2)交通运输:?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人口密度:开发较晚,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发展?____________和大农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______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点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农业发展知 识点 农业生产与地域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统一的空间。小编准备了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5、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6、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大。 7、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基地潜力下降: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一轮区域农业发展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区域农业发展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读“某地区地形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2.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城市P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廉价劳动力 D.高技术的研发人才 4.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019年9月19日,湖南省农科院发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5.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它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A.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生长期长 C.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D.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6.当前我国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特点是 A.单产提高 B.种植面积不变 C.商品率降低 D.受自然因素影响变大 下图为“世界各地区粮食进出口状况示意图”(图中圆的大小表示数量多少),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图中世界粮食进口量居首位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水稻种植业 D.大牧场放牧业 8.图中粮食进口量居第三位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水源 C.资金 D.劳动力 9.图中粮食出口量居首位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特征是 A.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B.精耕细作、单产高,生产规模小 C.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 D.农业生产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下图为我国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有关图示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林地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扩展 B.湿地面积减少得最多 C.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多样 D.过度砍伐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因 11.图示土地利用变化给该地造成的影响有 ①地下水位升高②沙尘暴多发③旱涝灾害增加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2019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农业区域的发展

农业区域的发展 第4章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2.能力目标:掌握读图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也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1。认识东北农业发展的利弊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分析问题 教学规律: 案例讨论,指导自学,多媒体辅助 教学辅助:计算机及自制课件课时安排: 共2课时,此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呼伦贝尔草原图片和音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新课程介绍:XXXX 1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三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第三个文件。这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农业知识。 演示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图片演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地理2中,我们研究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分析位置因素,学生读图片回答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哪两类可以大致分为 什么样的农业适合一个地区发展,应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 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

这方面,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当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了整个中国的东北地区)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陆地和海洋位置以及纬度位置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摘要:中国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高纬度和大跨度让我们来研究这些特征在 下的气候表现(CAI显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图) 结论:高纬度-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具有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的长跨度无霜期180-80天年降水量300 ~ 1000毫米我们只能顺应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变的自然条件。这里可以用 来要求学生比较地形和土壤条件来解释 (CAI显示图4.2:概述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CAI显示试题) 1。试论中国东北水稻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阳光、光照、低温等问题 表明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几乎没有 需要农药,自然有绿色水稻的称号2.鉴于现代生活,考虑一下东北农村的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较强的季节性有利于农忙季节集中人力物力于农业生产,农闲季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域与自然区域,懂得区分东北地区与东北平原。 2、掌握分析或评价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教学难点: 分析区域的地理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世界有三大产业的划分办法,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服务、交通旅游业等等。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研究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必要。 板书: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 一、分析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因地制宜)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过渡: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怎样呢? 二、区域地理条件及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从图4.1中读出东北地区的边界和范围,进而分析其农业生产条件) 板书: 1边界; 2范围:黑吉辽+内蒙古东部 3位置; 4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不足 学生活动:读图4.2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小结: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学生活动:完成思考题 1.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2020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之区域农业发展(附答案详解)

区域农业发展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老种子也称地方品种,是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或人为选择形成的传统品种,对当地适应性强,口感好,但产量低。目前,各地老种子消失呈加剧趋势。据此完成1~2题。 1.老种子品种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B.品种质量差 C.农村劳动力流失D.商业种子冲击 2.遏制老种子“消失”趋势的合理措施是() ①建立老种子库,完善贮存环境②加大科技投入,进行种子改良③规范化种植,加强保种育种④减少人为干预,杜绝污染生长环境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沟垄田间集雨技术是我国重要的田间雨水利用技术,通过提高作物根区的水分满足度,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了更有效利用雨水,在不同地区会调整沟、垄的宽度和深度。下图示意沟垄集雨技术。据此完成3~4题。 3.干旱地区提高集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 A.加大垄高B.增大沟深 C.垄上覆膜D.沟上覆膜 4.最适合采用沟垄田间集雨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区域是() A.塔里木盆地北部B.北方农牧交错带 C.东北三江平原D.南方低山丘陵区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块耕地上,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复种指数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5~7

题。 5.该地区所在省份可能是() A.黑龙江B.江苏 C.青海D.海南 6.导致该地图示时间内复种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生长期延长B.全球气候变暖 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业技术进步 7.复种指数的降低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B.农活强度增加 C.土地集约利用D.农村人地压力增大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8~9题。 8.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9.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300 mm,土壤贫瘠。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随着滴灌技术和日光温室的快速普及,埃尔埃希多地区已由过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docx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 2课时)教案导入新课 师 (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东北是全 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生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 进。 师 (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 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 72 页活动题) 生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松花 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 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系),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 国人均水平的 2 倍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 推进新课 板书: 发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师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生 (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 生产的特点。 师 (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 (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 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 合第 73 页活动题 2 进行对比。 【知识拓展】 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发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 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离市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 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 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 北的几个州。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这里的气候和土 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缅因、特拉华和马里兰的仔鸡孵化业比较好。该地区 的水果和蔬菜生产也不错。 阿巴拉契亚山区包括西弗吉尼亚、弗吉尼亚、肯塔基、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等州,区 内有许多山脉,最高峰为密契尔山,海拔2037 米。属于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烟草、花 生生产比较好,奶牛、肉牛也还不错。 东南部地区主要指南卡罗来纳、亚拉巴马和佛罗里达等州。海拔一般在200 米以下,属于热带森林气候,受墨西哥海湾影响,温暖湿润。该地区是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种类较

【教案】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