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慈欣《命运》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慈欣《命运》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慈欣《命运》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慈欣《命运》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慈欣《命运》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命运》,完成18-20题。(共9分)

命运

刘慈欣

我们是在距地球180万公里处发现那颗小行星的。它的直径约有10公里,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它缓缓地转动着,表面的许多小切面反射着阳光,像是一眨一眨的眼睛。飞船上的计算机显示,它的轨道与地球相交,再过18天,这块太空巨石就要降落在墨西哥湾附近了!

地球的监视系统应该在一年前就注意到它了,但我们没有听到过任何这方面的消息。我们同地球联系,在应有的5秒钟延时后,耳机中仍是一片寂静。我们又试了多次,没有收到任何回答,仿佛整个人类世界都休克了,而就在10分钟前我们还与地球通过话。这件事比小行星的出现更令我们震惊。

20天前,我和爱玛租了这艘小飞船在太空中旅行。这是一艘老式的传统动力飞船,在太空旅行中,这个蜗牛一般慢的老古董显得很浪漫,很有情调。我们游览了同步轨道上的太空城,又到月球上旅行,接着从月球又向外飞了一百多万公里,整个行程如田园牧歌般浪漫而顺利。但就在我们即将返回时,一切突然变得如此诡异。

但那颗小行星就在我们前方50公里处,凸现在太空漆黑的背景上,像放在黑天鹅绒上的展品那样现实,我确信自己不是在噩梦中。

“我们得做些什么!”我说。

同以前一样,一旦我做出行动的决定,爱玛总能想出行动的细节:“我们可以把飞船上的一台发动机向它发射出去,这样可以把它炸离轨道。”

计算机的模拟表明这是可行的,但必须在24分钟内完成,如果小行星再向前运行一段时间的话就晚了。

我们没有再犹豫,驾驶飞船与小行星拉开100公里的安全距离,然后向计算机发出指令。飞船尾部的一台发动机与船体脱离,我们透过舷窗,看着那个小小的圆柱体尾部喷出一道淡蓝色火焰向小行星方向飞去,火焰很快变成了一个闪耀的小星星,我们屏住呼吸看着它撞到那块太空中漂浮的巨石上。一道强光闪过后,从小行星上出现了一个火球,飞快膨胀,仿佛是前方太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向我们猛扑过来的太阳。就在这火球似乎要把我们的飞船吞没之际,它停止了膨胀,急剧缩小并消失了。小行星又在太空中显现出来,可以清楚地看到,爆炸的发动机在它上面炸出了一个凹坑,按比例看坑的直径至少有三千米。有许多小光点从小行星上放射状地飞散,那是被炸飞的岩石碎片,其中一片从飞船很近处掠过。这时,计算机正在对小行星的轨道进行重新测定,我们紧张地等待着。

“变轨成功,小行星将不会撞击地球表面,它将在58037公里轨道被地球捕获,成为一颗地球卫星。”

我和爱玛激动地拥抱。“飞船租赁公司会让我们赔发动机吗?”爱玛半开玩笑地问。

“他们敢向大功臣提出这个要求?再说,我们拥有这颗小行星的所有权,上面的矿藏会

使我们成为亿万富翁的!”

带着大功臣的喜悦和自豪,我们用剩下的一台发动机向地球飞去。但再次同地球联系,仍没有回音,这使我们的心又悬了起来,实在想象不出我们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由于只有一台发动机,我们的飞船加速很慢,小行星超过了飞船,很快消失在地球方向。一直在屏幕上观察小行星的爱玛突然惊叫起来:“天啊,地球!你看地球!!”

我向地球方向看去,在这个距离上,它只有棒球大小,看着那个晶莹的蓝色球体,我没发现有什么异常。爱玛让我看屏幕上放大的图像,我扫了一眼后立刻大惊失色:地球上的大陆都变成了我从未见过的形状。

我们向计算机求助,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白垩纪晚期①地球的大陆形状和分布。”

“白垩纪?距现在有多长时间?!”

“约6500万年。不过您的问题的提法可能有误,各种迹象表明,现在就是白垩纪了。”

在我们的时代,人类利用时空跃迁方式进行太空旅行。每次飞船的发射都在发射点留下一个或几个时空蛀洞,这些蛀洞漂浮于地球周围的太空中,如果行星际飞船不慎误入它,时间就会向前或向后跳跃很漫长的一段。地球政府有严格的法令,规定误入蛀洞的飞船必须沿原航线返回,如果因蛀洞漂移而回不来的,必须航行到距地球足够远的太空中自毁,以避免改变地球历史。

我们就是恰巧进入了这样一个时间蛀洞,当时竟丝毫没有感觉到。

“天啊,我们都干了些什么?!”爱玛惊叫道。我的心也一下子沉到了底,转眼间,我们由大功臣变成了罪犯。

爱玛突然又想起了什么,问计算机:“这是白垩纪晚期?”

计算机给了肯定的回答。我们都明白:刚才我们推开的,就是毁灭恐龙的那颗小行星。

沉默了好一阵,爱玛低声说:“我们回去吧。”于是我们调转航向,使飞船沿原航线驶去。

“回去干什么?接受审判吗?”我叹口气说。

“那是最好的结果,如果还有人来审判。”

(有删改)

注:①[白垩纪晚期]地质年代名,距今约6500万年。地质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大陆开始分离,爬行类动物急剧减少,恐龙灭绝,鸟类、哺乳动物有所发展。有学者认为这与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关。

18.阅读小说,补全下列表格。(3分)

情节发展人物感受发现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而联系地球得不到回答①

②喜悦自豪,困惑担忧

得知地球处于白垩纪晚期,明白自己犯了错误③

调转航向,沿原航线返回无奈中尚有一丝希望

19.小说中常常会设置误会、巧合,使情节的发展显得曲折、离奇。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并简

要分析。(3分)

答:

20.下面哪个问题最有助于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请选择其中的一项并简要说明理由。(3

分)

【甲】在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的时刻,如果“我们”的飞船只有一台发动机,该怎么办?

【乙】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会主宰人类的命运,未来的人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丙】这篇小说写主人公错误地撞击了小行星而改变了人类的命运,这有什么现实意义?

选择:【】

理由: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共7分)

①如今,户外运动已成为一种时尚的运动方式,受到不少人的追捧。然而,近日一则“90后小伙在羌塘无人区失联50天被找到,却拒绝接受行政处罚”的新闻引发公众热议,虽然该事件以当事人交齐罚款而告终,但其背后的警示,依然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②近年来,一些户外运动越来越刺激,安全之弦却没有越绷越紧。有人仓促开启“说走就走”的户外探险而遇难,有人追求不顾风险的自然体验而被困,有人冒险违规穿越未开发的区域而失联……这些行为违背了珍爱生命、保护自然、遵守法规的原则,引发了严重的事故,耗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不仅严重威胁冒险者自身的生命安全,更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③参与户外运动,需要我们懂得,再精彩的挑战也不及生命珍贵。上述新闻事件中的小伙子们堪称户外运动的资深玩家,曾有一些极限挑战获得成功的经历,这给了他们寻求更精彩挑战的底气。然而精彩不是逞强弄险,不是无视生命的蛮干。著名登山家夏伯渝,在69岁高龄靠一双假肢第5次争取实现登顶珠峰的梦想,在离顶峰只有94米时突遇风雪,想到身边5个夏尔巴向导都才20岁出头,冒险硬上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他最终还是毅然做出了下撤的决定——爱护生命为先,这才是户外运动最应该提倡的理念。

④追求挑战乐趣,需要我们牢记,再遥远的眺望也要留意脚下的土地。有环保人士指出,一个易拉罐被大自然完全分解需要200年,塑料制品需要1000年,一个玻璃瓶需要长达200万年。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羌塘荒原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探险者在这里丢弃一点垃圾,就可能造成很长时间都难以修复的生态损失。可以说,以亲近自然之名行破坏自然之举,既不是户外运动的风向标,也绝不会成为极限挑战的勋章。对于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而言,宁静才是最大的守护,户外运动要多把这份宁静还给自然。

⑤每个人都有探索远方的权利,我们也乐于见到失联小伙最终得救的暖心结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接受他们“拒不认错”的任性。这次事件还警示我们:进行户外运动,需要大家明确,再惊人的壮举都不能无视法律的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错就是错,真正成熟自律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应该首先是一个知法守法者,而不能以“不知道”为借口,推卸自己遵守法律的责任和义务。

⑥截至目前,已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数百人进过太空。这些极限探险活动都突破了常人的能力边界,表现了永不言弃的心志和突破极限的精彩,而同时也绝不碰触道德法律的底线。虽然普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难以企及这样的高度,但这些极限探险活动所尊崇的理念,却可以成为每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自我修养。

(据2019年5月《人民日报》盛玉雷作品改写)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限20字以内)(2分)

2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有误

..的一项是(2分)

A.第②段列举一些户外运动者的不良举动,表明这类行为不在少数,危害严重。

B.第③段举登山家夏伯渝放弃登顶的例子,告诉读者再精彩的挑战也不及生命珍贵。

C.第④段引环保人士关于易拉罐等物品被大自然完全分解需要很长时间的说法,让读者

明白户外运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D.文章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用无视法律权威的反例和珠峰、太空探险的正例互相对照,

来论述户外运动的正确做法。

23.引用下面材料中的名言,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间补一小段话,总结上文,引领下文。(3

分)

【材料】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①。”

注:①[以约失之者鲜矣]出自《论语·里仁》,杨伯峻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种事情总不会多”。

答:

答案

(共9分)

18.示例:①震惊(或“感到诡异”)②用飞船发动机将小行星炸离原先的轨道,联系地球仍无回音③心沉到底(或“懊悔”“自责”)

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9.示例:小说中“我们”以为小行星即将撞击的是现在的地球,这就是一个误会,它造成了“我们”先是做出错误决定,还为之激动自豪,后来发现真相,变得懊悔失

措等曲折变化,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波澜起伏。

评分标准:共3分。举例1分,简要分析2分。

20.示例:丙这篇小说意在引发人们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行为可能会改变自然和人类的“命运”。丙正是就此提出的问题,因此最有助于理解这篇小说的

主题。

评分标准:共3分。选择分项赋分,丙2分,乙1分,甲0分;理由1分,意思对即可。

实用类文本刘慈欣科幻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糜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

高中作文——刘慈欣《三体》读后感

刘慈欣《三体》读后感 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是我唯一认真阅读的科幻作品,它带给我的阅读体验,远非一般作品所能媲美,包括以前读过的阿瑟`C`克拉克的《太空漫游》系列,都无法让我有如此般心潮澎湃。 出乎意料,高潮迭起,叹为观止。这是我能想到的,送给《三体》三部曲的形容词,我敢肯定这几个词用得十分确切。下面是我从一个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等等一无所知的死文科生的角度,来不自量地评一下《三体》三部曲。 从《三体》第一部开始,我就被大刘的想象力折服了,继而我又陷入了一种奇妙的真实感里,这种真实感甚至保持到了《三体3死神永生》全书结束。 这开始或许来源于第一部的文革背景,就好似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在大陆不为人知的某地,真的有一个致力于寻找外星文明的“红岸基地”,真的有一个叫叶文洁的女子,在一个星汉灿烂的夜里,向浩瀚的太空发去了地球文明存在的电波。电波被一个拥有三个太阳的三体文明截获,因为三个太阳的存在,三体恒星的世界异常混乱,面对文明灭亡,种族消亡的危险,宇宙移民是三体人唯一的选择,在和地球文明建立联系之后,地球就成了三体人消灭的目标,于是一个宏大的故事由此开始。但这并不是一个符合寻常思路的故事,它的故事走向,不是地球人如何集中智慧抵抗三体人入侵,从而上演保卫地球的可

歌可泣的故事。如果说《三体1》和《三体2黑暗森林》还能寻找到普通思路的痕迹的话,那么第三部,我根本就想不到故事的走向竟然会是这样,各种高潮和彩蛋纷纷向我砸来,应接不暇。 肤浅地说,三体1,是国际与地球三体降临派之间的战役,并最终以在巴拿马运河通过奈米网线割毁三体组织总部“审判号”轮船,摧毁三体组织宣告终结,但是地球的科技,特别是物理学已经被“智子”锁死,人类的命运,仍然笼罩在三体舰队入侵的阴影之下。三体1有一个巨大的闪光点,就是“三体游戏”,它不简单的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让人通过游戏了解到三体文明的基本信息,例如恒纪元、乱纪元、脱水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是地球三体组织用以壮大的方式,也是地球国际获知三体世界信息的途径。大刘以这样一个巧妙的方式,贯穿在全文之间,慢慢揭开三体世界和地球三体组织各个派系的面纱,令我为之拍案叫绝。 三体1中还有一个人文问题,就是关于拯救派和降临派的存在。它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叶文洁们、伊文斯们对地球文明的失望,想通过借助三体文明来改造,甚至彻底毁灭地球文明。考虑到这些领袖们身世背景,经历过文革劫难的叶文洁,无法忍受地球环境恶化的伊文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面临外星文明攻击的情况下,人类内部会产生分化,所以说,地球面临危机,很大程度上还是人类自己的行为结果。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另一方面,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我看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从整体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作用。 一方面,科学技术能对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它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其次,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学习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最后,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们能用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以材料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例,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看,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群居洞穴的猿人旧石器时代,通过简单加工获得石器帮助人类狩猎护身和生存。而随着对石器加工制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如制陶和纺织,于是人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又进入了青铜时代,那时人类能冶炼青铜以及更多的金属,这些金属不仅能用来制造更锋利的刀、箭,并且还能用来制造锄、犁,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制造又大大推动了种植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随后炼铁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以铁矿石的广泛分布性和易于制作性决定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之后钢铁、水泥等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的四次科技革命更是无法离开材料的有力支持: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使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成为可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不仅使原来的重工业部门有了重大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由上可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 在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以材料技术为例: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塑料制品被广泛使用,它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令人头痛。现在在垃圾堆中的废弃塑料制品越来越多。由于这些塑料制品是合成高分子主链构成的,结合得十分牢固,又非常稳定,耐酸碱性又高,且不蛀不霉,即使把它们埋入地下,上百年也不会腐烂。因此,它们已成为严重的“白色污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活动的制约,科学技术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

生命的长与宽——读刘慈欣作品《中国2185》感

在科幻小说《中国2185》所描绘的未来里,人们利用分子级别的三位摄影技术拍摄了那时已经死亡的六个人的大脑,并使其以数据流的形式在电脑里复活了,他们可以自由地和外界交流并思考,拥有超人的学习能力,换句话说,人们找到了获得永生的蹊径。这听起来多么迷人。曾几何时,我也曾有过这样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可以看到这世界莫测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一幅图景。但就凭这一篇说长不长的文字,生生地就把我这个心愿毁灭殆尽了。文字的力量可以如斯强大。 改变了我意志的,就是小说里复活了的毛主席对那个时代年轻的中国最高执政官说的一句话:什么永生啊,永死罢了。 这话颇有点哲学味道,解释起来却并不显得很晦涩。活着就是不断变化,更新,在我们有限的寿命中形成完整的自我,但一旦放到了永生的时间里,总有一天,时光会把原来的自我磨灭殆尽,漫长苍白的时间会消磨生命存在的意义。原来的自我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渐渐模糊、淡去,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个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生的躯壳。从这个角度看,生命无限的延长,不再是我追求的理想,而是疯狂可怖的梦魇。而且,若真正到了千万年之后,那种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苍凉孤寂,与世界格格不入的黯然绝望,又有谁承受得了?我们只是普通人,精神没有那么坚不可摧。追求长生不老,不过是一件不考虑后果的傻事。 只有有句点的生命,才是被歌颂的完整的生命。 小说中,复活后的毛主席便用这样一句话点破了天机:该死的东西是活不了的,拼命给自己的生命多搞一些时间,不如让自己的时间多一些生命好,这个帐要会算才行。我的理解就是,在横向的有限的时间轴上,纵向开拓自己的生命,把几十年生命里的每一刻都活到极致,不然真的就亏大了。 拓宽生命,就是要去把自我价值最大化地实现,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淋漓尽致地生活。自我价值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事物,实现它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或许你可以想拿破仑、邓小平一样改变历史,像LadyGaga一样改变音乐界,像乔布斯一样改变平板电脑的市场,或许你只需要做个普通人,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我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定义就是,当你的一生走到尽头,你可以骄傲、无憾地回望自己留下的足迹。那时,你便可以说,你的人生没有白过。 向生命乞讨时间的不过都是些蝼蚁,只有用时间成就生命的才是巨人。上帝没有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生命不算长,但生命可以很宽,很宽。 P.S:对原作末尾署的时间(1989年)表示深深的敬意,深深的膜拜。在那个时代写出如此脱俗的作品,大刘不愧是大刘。期待大刘的《三体3》。

刘慈欣:最糟的宇宙和最好的地球 ——《三体》和中国的科幻小说

最糟的宇宙和最好的地球——《三体》和中国的科幻小说 刘慈欣 三年前,中国出现了一本奇怪的书,首先它有一个奇怪的书名:《三体》(本书共三部,全名是《地球往事》,后两部的书名分别是《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但在国内人们还是习惯把三部曲统称为《三体》)。这是一部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在中国是一个处于十分边缘位置的文学体裁,被认为是低幼的少儿文学,不受关注。而《三体》的主题:外星人入侵,在中国同样是一个虽不陌生,但很少有人关心和提及的话题。这样,《三体》在中国所发生的事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它出版后引起了中国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对于科幻小说来说,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 在以在校学生为主的科幻读者圈之外,首先关注《三体》的是IT企业界,企业家们多次在论坛和其它场合谈到《三体》第二部中创造的宇宙“黑暗森林”原理,以及第三部中外星文明对太阳系降低一个空间维度的攻击,以此来类比国内互联网业界的竞争状态。接着《三体》在文学界产生了影响,中国文学一贯以现实主义小说为主流,《三体》像一个突然闯入的怪物,让评论家们不知所措又不得不正视。《三体》的影响也在渗入在科技界,研究宇宙学和弦论的理论物理学家李淼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三体中的物理学》;在航天领域,《三体》也拥有大量读者,国家空间技术研究机构邀请作者进行咨询(尽管在《三体》第二部中,国家航天系统被描写为极端保守和僵化的形象,以至于多名航天高级官员和科学家被一名激进派军官在太空中狙杀。)这种事情在美国可能司空见惯,但在中国却绝无仅有,这也与官方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科幻的打压形成鲜明对比。在网中流传了多首为《三体》谱写的音乐和歌曲,人们殷切盼望《三体》电影的出现,以至于网友用已有的影视视频材料剪切成《三体》的虚假的电影预告片。在微博(相当于twitter)上,突然涌现出大量《三体》中的人物名字的ID,最后所有的人物的ID都在网上出现了,形成了一个网上的组织,以书中人物的视角给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继续演绎着《三体》的故事,以至于有人推测,《三体》中外星入侵者在人类中的第五纵队:地球三体组织(ETO)已经在现实中出现了,网上甚至在销售ETO的徽章。在去年国内最大的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以科幻为主题的访谈节目中,演播室中的上百名观众突然高呼《三体》中ETO的口号:“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让两位著名的主持人错愕不已。 在这些事情发生时,科幻小说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 中国的科幻小说诞生于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好奇与向往,被认为是国家摆脱贫弱落后的希望,涌现了大量对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想象,其中也包括科幻小说。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就写过一篇名为《新中国未来记》的科幻小说,其中想象了百年后才变为现实的上海世界博览会。 与其它文学体裁在中国的经历一样,科幻小说在中国也一度被工具化,即服务于某一很现实的目的。在其诞生初期,就成为中国人强国梦的宣传品,在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中,中国无一例外地成为富强先进的国家,让全世界向往和朝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幻小说则成为向大众普及科学的工具,所面向的读者主要是少年儿童。这时的科幻小说中的幻想以现实技术为基础,并且从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走得不远;作品大多以技术设想为核心,没有或少有人文主题,人物简单,文学技巧即使在当时也是简单而单纯的,小说中所描写的空间范围基本上没有越出火星轨道,时间也都在近未来。在那一时期的中国科幻小说中,科学和技术都是以完全正面的形象出现,科技所带来的未来都是光明的。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姓名:王青芬班级:11级会计学号:114A1140 科技的发展能加快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同时引起科技改革。两者相辅相成。 从古到今,人类历史进过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每一次科技发展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们都是科技发展的体现。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预测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必要在社会发展中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技的发展不仅沿着自己的历史轨道在前进,而且也造成了人类历史发生重大的变化。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并且他还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而蒸汽磨产生的却是资本主义,这就很明确地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今社会的先进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以及人的消费生活和社会对它的服务,都是依靠科学和根据科学原理而形成的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的。东亚国家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和解放后,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成为崛起的国家,科学技术是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并且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丰足的物质前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同时消耗的过程,人的体力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可是人的智力发展却是迅速的。其次,科学技术能够促使劳动工具更新的速度加快,从根本上去改变生产的面貌。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引发新的社会革命。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生活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迟早能够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人们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由此说来,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追根溯源还是由于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的结果。 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科技革命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先导,它能够促进人的头脑革命化。由于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养成重视实践,追求实事求是以及真理等好的风尚,所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习惯就会不断产生,伦理道德观念也必然会发生升华。另外,科学发展还能不断改变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式,决定教育改革的方向。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中所体现的理性思维方式等,通过增强人们的素质,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社会发展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可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是相互影响的。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的范围内,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规模与效率的主要因素与前提条件。所以,研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又要研究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

实用类文本刘慈欣科幻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

2020小说《三体》的读后感

看完《三体》的那个晚上,我在合上书本后下意识地望了一眼窗外的星空,似乎想在天空中发现些什么。只可惜在城市的天空里看不到几颗星星,也只好作罢。 从此之后,在那些有着璀璨星空的地方,抬头看着天,我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书中的情节,好久回不过神来,有时还能够看到一些和其他人所看到的不一样的东西。我会根据书中的描写,漫无目的地在空中搜索三体星系的位置,也会寻找云天明送给程心的那颗星星所发出的晦暗的亮光;我还总是把在夜空中航行的飞机想成是联合舰队,甚至会莫名其妙地感觉自己的周围飞旋着几个智子,或是头顶上有一大片四维碎块。更让我浮想联翩的是,传说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是真的吗?宇宙中真的有数以亿万计的生命吗?暴露自己的位置,真的就意味着毁灭吗?还有“他们”,是不是就躲在离我们很近的什么地方,只是我们没有发觉呢? 大刘说:“我写《三体》,就是希望人们在工作之余有空的时候,能够抬头看一看头顶上的星空,哪怕只是一眼也好。”我想,每一个读懂《三体》的人,应该都是会不约而同地这么做的吧。 其实,广袤的星空不只是一幅美丽的宇宙图景,而是亿万个像地球一样的文明。也许在它们上面,也有很多很多双与我们一样或是不一样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我们就这样对视着,已经对视了十几个世纪,也许还将继续对视下去,几千年,几万年…… 嗯,黑暗战役就是宇宙的缩影,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黑森法则,在我看来,这也就是真正的人性。在“青铜时代”号、“蓝色空间”号上的那些官兵们,才是真正的、最根本的人。没错,他们是人,而现在这个世界上,包括我所在的千千万万个生灵,才是非人。只有像那些逃亡战舰上的官兵们一样,猜疑链横生,没有道德,甚至是无耻地借别人的死亡,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也许这,才是在宇宙这残酷的背景下,正确的活法。别说这太黑暗,这,就是事实。 如果哪一天,地球真的在某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中毁灭了,希望我们不要觉得悲哀。因为,我们会到另一个地方去——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我们将和众多的文明一起,永远存在。正如书中说的——一切终将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刚读完《三体》这本比较流行的科幻小说就带给我一种久违的激动,《三体》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深邃且以为深长。《三体》这本书讲述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之间的碰撞,三体作为外太空另一个可适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同样也居住着三体人,三体人把地球人当作敌人,地球人却对他们的看法褒贬不一于是地球上展开了一场人类关于三体的激烈斗争。 对于我一个理科高中生而言,由三体问题引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人类不断去探索宇宙的奥秘,然而真谛又何在?宇宙如此之大,外星文明又是否真的存在?科学的发展是否会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银行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不禁让我对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当我再一次抬头仰望星空,感觉意义都变了,繁星点点在这无穷的宇宙之下,星星是多么渺小,而自己却又是更加的渺小,就像里面有句话说“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是啊,人类是那样的卑微,但《三体》并不是想告诉我们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然而我更相信另一句话“地球上存在着虫子,你踩死了他们,却从未战胜他们。”个体的力量是多么微小,然而群从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相互理解,相互认可,我们才能团结集体,尽管威胁来的多么

浅析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浅析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摘要:科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本文以四大发明的发展史为引子,就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阐述,并浅析如何处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科技;社会;相互关系 A brief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ear and develop in a certain social environment, while they have an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is paper,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were elaborated briefly, and how to deal with this relationship was analyzed simply.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Relationship 科学技术[1]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人们发现自然并利用自然的表现形式。从古至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开始出现并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钻木取火、四大发明、蒸汽机等的出现。中国的四大发明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四大发明的出现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使得四大发明得以发展和完善。 一、四大发明的发展史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古代中国的四种发明,一般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火药,中国人于9世纪发明,是炼丹的副产品,除了可制作烟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种炸药,被运用到战争上成为军事用途。13世纪,由阿拉伯国家传至欧洲,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改良,主要是粒状火药和火帽等发明,黑火药兵器才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陆地战争战术、攻城筑城技术以及海军战列舰的发展和战术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响。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的航行依据。 13世纪初经过了阿拉伯人有效改进后才传入欧洲。指南针在航海上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三体》读后感

《三体》读后感 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科幻世界》,或许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所以很喜欢这类的科幻小说。但自上大学以后,每天大多数时候都是优哉游哉的挂在网上,也就再也没接触过这些科幻类的小说了,尽管还是很喜欢科幻类的小说。网上对《三体》的评价很高,所以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夜里,我就决定读一读这部小说。对我来说,这也是我到目前为止读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 在一股脑看完《三体》之后,我竟然还不满足,很想知道后来的结局是什么,所以就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囫囵吞枣的看完了后面两部小说《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这三部小说统称为地球往事三部曲。在第三部小说将要看完的时候,我就自作聪明的用了一句老话总结了这三部小说的主要情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是第三部小说看完之后,再从头回忆,唏嘘不已,觉得自己当初的总结真是太肤浅了。 诚然,从情节上来说,确实能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来总结,但这三部小说的精髓确实不在此处。如果这三部小说仅仅从情节上来说,我相信有很多小说比它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一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科技,二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三没有宏大场面的描述,但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我觉得是因为作者在小说中包含了较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在第一部里,经历过文革迫害的叶文洁见到了人类的总总罪恶,心里怀抱着宏大的理想,却无实现的途径,内心的苦楚和绝望可想而知。在偶然间利用太阳和地外文明三体世界取得联系之后,内心狂喜不已,希望能借由外来力量来净化人类世界,若非内心失望之极,恐怕她是不会萌发这种念头的。可是文革结束后,国家的一切都走上了正轨,未来又是一片金光大道,如果以后没有遇到伊文斯,恐怕三体世界和人类世界之间的命运也会改写。而伊文斯之所以想借助三体世界的力量来彻底消灭人类世界,也是因为对人类世界种种罪恶的失望,认为人类罪大恶极,无可挽救。最终地球出现了三体组织,这个组织是三体世界在人类世界的情报员和计划执行者,虽然他们都怀着不同的目的。虽然最后三体组织被捣毁,人类世界也拿到了三体世界和三体组织的通话记录,知道了三体世界的情况,也了解了他们的打算,但却整体陷入了绝望之中:三体世界科技之文明远处于人类文明之上,出于对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恐惧,他们发出了两颗智子,彻底锁死了人类世界的基础文明。这也意味着人类科技再也无法出现质的飞跃,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修修补补。正像文中所讲,在三体世界看来,人类只不过像只虫子那样不足为惧。 在第二部里,由于人类世界得知三体世界将在四百年后到临地球,届时整个人类文明将会毁灭,由此全世界陷入了大恐慌中。为了挽救人类文明,地球各大国空前的团结起来,面向太空组建防御体系,同时也讨论逃亡计划。但正如作者在小说中说的,基于人类自利的本性,都希望自己是逃亡者的一部分,否则谁也别想逃走。所以世界政府也制定了针对逃亡者的禁止法案,全力对抗三体世界。因此整个世界转入战时经济体制,发展太空舰队,寻求与三体舰队的正面交锋,同时针对三体世界思维透明的弱点,选出四位面壁者,企图迷惑三体世界,并在关键时刻给予其致命一击。但面对三体世界的绝对科技优势以及三体组织残余力量的全力反击,有三位面壁者都被破壁,最终落得可怜下场,正如小说中说,无论做什么,三体世界都不在乎,毕竟三体文明远远超出人类文明,人类依靠现有科技根本不可能战胜三体世界,人类还是像只虫子一样不足为虑。但转折也就出现在第四位面壁者罗辑身上。面壁者罗辑,是个很有趣的角色,他只是一个骗吃骗喝的所谓学者,所做的研究也都是投机取巧的研究,但正是这些研究竟然让三体世界惧怕。直到后来,罗辑顿悟出了宇宙中的基本规律,并发展出了黑暗森林理论,才威慑住三体世界,使人类世界得到短暂的和平。所谓黑暗森林体系是基于这样一条残酷的规律,任何一个文明都会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扩张,并且为了自己的文明能够保存,不得不对其他已知文明保持相当的警戒。因此,每一个高等文明,一旦发现宇宙中有其他文明存在,必定会对这个文明进行致命打击。

精选最新《三体》读后感_《三体》读书笔记五篇

《三体》读后感(一) 最近在读一本比较流行的科幻小说《三体》,在西西河论坛上看到有人介绍,于是自己也从网上找出来看。现在,刚刚看完第一本,后面还有两本。估计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也就看完了。这次读《三体》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激动。 到目前为止,《三体》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深邃。首先,三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邃难懂的天体物理学问题,尤其对我这样一个文科生而言。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第二,科学的发展是否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阳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让读者对这样问题产生思考,作者的对科技的发展充满幻想,并非完全的胡说八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我们的头顶就是星空,恒星之间漫长的距离以光年为单位。 天体的诞生与毁灭以亿万斯年为记录。至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拥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拥有生命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的数亿年而已。人类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宠儿,宇宙是否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这种具有大众趣味的问题,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 合上书本,当我偶尔抬头仰望星空时,遥想到宇宙的漫漫无际和时间的漫长,相对于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内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恐慌。它有时让我感觉,人类仅仅是宇宙的一个偶然现象,人类的存在相对于整个宇宙,并不比一个细菌更渺小。人类的生活空间仍只局限于地球的某些角落,对整个地球尚且不能完全了解。相对于茫茫宇宙,类似地球的星球数以亿计,几乎所有的都是荒凉冷漠的世界,或许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地球迟早也将如此。 《三体》除了科幻之外,还有对人性的反思和形而上的思考。比如文化革命中红卫兵的无知和残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对人类未来的绝望,远远超出了某些哲学或者社会学大师的思考。 我读初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科幻内容的东西,但那时候资源匮乏,能够接触到的除了电视,就是几本过期很久的《飞碟探索》杂志。后来莫名其妙地报了文科班,逐渐地也就很少看科幻内容的文章。读科幻小说感觉和看穿越剧差不多,冗长而枯燥,味同嚼蜡。但内心深处,还是对科学充满好奇和敬畏。《三体》小说给了我更多思考。 《三体》读后感(二) 《三体》世界的前篇球状闪电是一个小段篇,它只是切入《三体》的一个小小的预热,还没有触及《三体》的时空观。接下来我要介绍一下《三体》的主要,也是核心的猜想。接下来也包含剧透,所以阅此文甚。

人与自然、社会、科技的关系

从辨证法解读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科学、社会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根据19 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所揭示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更重要的是它建构了科学时代的科学世界观, 为科学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而在我的印象中,真理与灼见必须是简洁的,通用的,能代表全人类,能用于全宇宙。自然辩证法思想虽然由西方哲学家提出,但中国自古以来蕴含自然辨证思想的理论或史实更值得我们思考。比如老庄之学,对于自然是十分推崇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论及社会关系,比如西汉时期《礼记》提到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比如古代科学观中提出的“天人合一,以道驭技”,于是借此机会查阅了一些资料,颇有所获。 无论是古代朴实自然观,还是近代机械自然观到今天的辨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看来应比科学、社会更优先讨论,它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总体认识观点,包括在自然界中如何生存和演化,在实践中更新与发展。我想历朝历代有暴君奸臣,有饥荒而毁人伦,但新帝祭天,百姓祈雨的行为里自是含了一层“天意”。这体现古代自然辩证法中十分明显的猜测思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即自然观里包含一层臆测的成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深入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与变化细节,带上神秘主义色彩乃至有些举动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有些难以理解。不过任何事物一分为二来看,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还是有其博大精深的一面。《易经》中提出的阴阳八卦理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卦是对自然中世界的本原物质的分类,对应天地雷,火风泽,水山这八种元素.从易经的名字出发,本义就是讲变易,承认自然界是发展和变化的。否极泰来,泰不是有得无失,而是失小得大。否不是有失无得,而是失去多的得到少的。正如自然界中地势的平稳与起伏,是往复转化的,做的好,由难转易,由危转安,做的不好,顺利也可以转化为困难。道家的说法就更多了,中国古代辩证思想中最深层次的思想莫过于“道”,即老子所谓的“大道自然”。道家哲学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哲学, 其最高范畴就是“道”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道”为中心,主张“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管理者应遵循自然规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是本体论与价值观范畴的核心概念,“道”的哲学含义是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老子将“道”看作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 若以太极解读老子的“道”,则可以描述为: 《太极图说》表述的是“太极”乃宇宙的本原, 人和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而形成, 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又叫无极。如若延伸老子的太极思维, 便可以想象出由太极图演化为零空图。零空图隐去相生相克的一对阴阳鱼, 成为空筐的结构图。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古代工程建筑里面也能很好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例子,比如四川成都的都江堰。甚至有学者在论文中提到“都江堰法则”,称其是自然主义法则的明珠, 是人类真正把握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行动纲领, 是“大道自然”“天人合一”观点的具体体现。都江堰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可谓全球最伟大的“生态工程”。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我想庄子的名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对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辨证思想观念很好的概括。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我觉得中国古代突出的特点是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建立在中国古代

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刘慈欣我的生活不科幻

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刘慈欣我的生活不科幻 刘慈欣,正如他自己所言:“《三体》之外,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在年轻的粉丝面前,他也比实际年龄要显小。没见到他之前,你是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普通的。 近日由猫片主办的“银河英雄纪念奖”颁奖盛典暨田中芳树作品中文版连载启动仪式在北京瑰丽酒店盛大开幕。《银河英雄传说》的作者田中芳树先生与以刘慈欣为代表的二十余位中国原创文学作者一起见证了“银河英雄传说纪念奖”的颁奖盛况,并亲自开启了《银河英雄传说》《创龙传》《亚尔斯兰战记》等名作新译本的网络连载。田中先生很幽默,他说没想到自己在中国这么红,但愿自己的作品没让中国孩子误入歧途。在名利观上,刘慈欣也如是。《三体》第三部出版时,正值微博鼎盛时期,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的刘慈欣,至今依然选择做一个沉默的宅男。田中芳树说:纵观现在的世界文坛,有超过半数的文学具有幻想的成分。刘慈欣同样说得含蓄而直白:“科幻作家也好,其他类型的作家也好,分类,其实是我们人为地限定了一个框架,在这些作家本身来看,在这些框架以内,全都是自己的天地,可以有广阔的发挥。” 其实我想他的本意是“框架”内外皆天地,科幻作家只

是个称谓而已。而这位中国科幻第一人,生活中却一点都不“科幻”,相反倒很现实,与某些智商很一般?s活得很科幻的人极具反差效果。 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水平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祖籍信阳市罗山,于山西阳泉长大。1985年,他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电工程系。1985年10月参加工作,后于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1989年创作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首版和《中国2185》,但未发表。20世纪90年代开始向《科幻世界》杂志社投稿。1999年6月,在《科幻世界》首次发表两篇作品《鲸歌》和《微观尽头》,同年首次凭借《带上她的眼睛》获得1999年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此后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3年,更是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 获得雨果奖,使刘慈欣由红变紫。他说:“除了我之外,别人似乎都比我兴奋。”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刘慈欣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心忧柴米油盐的时候,刘慈欣并不忘仰望星空。《三体》走红后,对于众多采访邀约,他一概婉拒。刘慈欣努力将科幻与现实截然分开:我的作品很科幻,我的生活不科幻。

高一作文:读刘慈欣《三体》有感1000字

星河彼方——读刘慈欣《三体》有感 在我读《三体》之前,就曾多次听闻过她的名字,在网络上,杂志里,甚至是在与同伴们的交谈中,我是在经不起这来自四面八方的“推荐”,前一阵子,又恰好遇上了一个打折的机会,便买下来了一套。 《三体》中的每一个文字,仿佛都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把每一位有幸读到她的人都深深地吸引住,锁在小说中描述的那个奇幻的未来世界中。 小说讲述的,是在四光年外一个叫“三体”文明为了躲避自己星球面临着的危机,而对地球进行侵略,人类为了使自己的文明延续下去,向三体文明的侵略做出了反抗,斗争。 读《三体》后,我发现之前自己对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理解是如此的狭隘,我对这个宇宙的想法在这个庞大的世界观中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小说中一个强大的文明毁灭一个弱小的文明,完全不费吹灰之力,甚至与我们平日喝水吃饭一样平常。看完后,我甚至有一种就此投身科协研究,加快人类文明发展速度的冲动,但这与我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我无奈地打消了。 在三体系列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莫过于第二部的男主角,罗辑,面对三体文明的监视,他不慌不乱,从一个玩世不恭的人蜕变为一位稳重的“面壁者”在绝望中发现希望,制造出一系列假象,欺骗了三体文明,也欺骗了全人类,以至于在后来救下了人类文明之后,仍被人们所恐惧,害怕,被加上了各种各样的罪名,但他无视他人的

目光,坚守着自己的职责,时刻威胁着四光年外的强大文明。 文章的叙述从科学家王淼受到神秘的“幽灵倒计时”的困扰开始,到三体世界被人类世界所知晓,再到人类开始对三体侵略的反抗,剧情层层深入,让读者能产生一种“自己也是小说人物之一,与人类一起发现了三体世界”的错觉,代入感之强,着实让人感叹。 文章让我有所感叹的不只是其曲折的剧情与其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有就是作者刘慈欣对科学的严谨性与落笔的精打细算。 在描述未来的科幻小说中,偶尔会出现想象太过离谱,太过不切实际,但这在《三体》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因为大刘(读者们对作者刘慈欣的称呼)在小说开篇,便设下“人类科技已经被三体科技的强大力量锁死”的死结,使自己的小说由始至终都围绕着人类目前已经掌握了的技术或是已经提出了的设想及理论,让整部小说更真实,更能使读者代入到小说的故事中,这,使我不得不佩服大刘对小说内容的严谨。 真心希望大家也能细细地读一读这本由刘慈欣先生所著,代表着中国科幻小说最高杰作的作品:《三体》,与我一同体验这小说中庞大的宇宙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