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威:人的本性与行为 引言

杜威:人的本性与行为 引言

杜威:人的本性与行为 引言
杜威:人的本性与行为 引言

人的本性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入门

约翰. 杜威著

译者序

本书作者约翰. 杜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同时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他90岁生日时,美国总统曾亲自出席了庆祝宴会;《纽约时报》发表了庆祝社论,许多报刊杂志和出版社出了纪念专刊和专集。他被誉为“哲学家的哲学家”,是“美国人的顾问、导师和良心,在他开始讲话之前,对于整整一代来说,连一个重要问题也没有弄清楚。”五四运动前后,杜威曾来我国讲学和活动达四年之久,对我国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人的本性和行为》是杜威的名著之一。杜威在这本书中深入地探讨了人的本性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有科学地认识人的本性,才有可能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道德应当以人性的现实为基础,而不应当与人性分离,“只有求助于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并在人性中唤起积极的响应,规则才能被遵守,理想才能实现。”

杜威在这本书中表述的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序

1918年春,应利兰. 斯坦福初级大学的邀请,在“西部纪念基金会”的赞助下,我连续发表了三次演说。基金会拟定的题目之一,是“人的行为和命运”。按照基金会的要求,这些讲稿事后要出版,这便是本书的由来。不过,书中所收入的讲稿已经过重写和大量补充,并加了“引言”和“结论”。讲稿本应当在讲演后的两年内出版,但是由于我不在国内,计划难以如期完成。利兰. 斯坦福初级大学对时间的拖延表示了谅解。他们的这种宽厚态度以及他们在我演讲时给予我的许多优厚待遇,使我非常感激。

书名下面的副标题也许需要稍加解释。本书并不打算写成社会心理学专著,但是,它很认真地提出了这样一种信念,即:对习惯的理解,对不同类型的习惯的了理解,是打开社会心理学大门的钥匙,而冲动和智力的作用则为解释个体心理活动提供了线索。不过,与习惯相比,冲动和智力是次要的。因而,只有把精神看作一个由信念、欲望和意图构成的系统,才能具体地理解它;而这些信念、欲望和意图是在生物性的自然倾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引言

“给一条狗加个坏名声,然后吊死它。”职业道德家们一直就是以这则谚语中对狗的态度来对待人性的。谈起人性,人们总是怀着疑虑和恐惧的心情,皱着眉

头。虽然谈到人性的可能性时,人们偶尔会显露一些热情,但这种热情也仅仅出现于把人性的可能性与它的现实性进行对照的时候。看来,人性是如此邪恶,以致道德的责任就是砍削它,抑制它;倘若人性能由别的什么所代替,人们会觉得更好一些。有人猜想,假如不是人性所固有的弱点(这种弱点是与堕落连在一起的),道德就完全是多余的了。有些持温和见解的作者把目前对人性的毁谤归咎于想通过贬低人来抬高神的神学家。毫无疑问,神学家们对人的看法比不信教者和现世主义者更悲观。但是,这种解释并不能使我们完全信服,因为这些神学家本身毕竟也是人,而且,如果听他们传道的人们不以某种方式予以响应,他们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道德最关心的是控制人性。而当我们试图控制什么时,我们总是敏锐地意识到抗拒我们的东西。所以,或许是由于人性不愿俯首帖耳,桀骜不驯,道德家就认为它是邪恶的。可是这种解释带来另一个问题:道德为何制定出与人性格格不入的法则呢?道德所坚持的目的,它所制定的规则,说到底都是由人性而产生出来的。那么,人性何以如此不愿接受它们呢?再者,只有求助于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并在人性中唤起积极的响应,规则才能被遵守,理想才能实现。而那些靠贬低人性来抬高自己的道德原则,实际上是在自找毁灭。或者换一种说法,这些原则使人性处于无休止的内争之中,并把它看作是由各种互相矛盾着的力量混合成的毫无希望的大杂烩。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道德对人性施加的控制的本质和起源。谈起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面对阶级存在这一事实。控制权一向属于少数统治者,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存在隔阂,这种隔阂产生了对法规的淡漠。家长、牧师、首领和监察官把目标强加于年轻人、俗人和平民百姓,而这些目标与后者是不相干的。少数人进行统治,多数人只是勉强地服从。众所周知,好孩子是指尽可能少给长者找麻烦的儿童,而既然绝大多数孩子惹事都不少,那么他们的顽皮一定是由他们的本性决定的。一般地说来,好人是指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而不愿顺从则表明其本性有问题。

然而,无论执掌权力的人在多大程度上将道德法则变成阶级霸权主义的工具,任何认为统治起源于深思熟虑的谋划的理论都是不成立的。待条件成熟后加以利用是一回事。我们必须回到社会分为上等人和下等人这一明摆着的事实上来。说不同的社会地位产生于偶然,就是看出社会地位并非理智的产物。缺乏对人性的理解是无视人性的首要原因,缺乏透彻的认识不是导致对人性的鄙视就是导致对它的盲目崇拜。在对自身的自然性质缺乏科学认识的情况下,人们要么屈从于它,要么试图通过巫术之类的办法去控制它。人们不可能理智地驾驭不理解的东西,因而不断从外部制服它。人的本性难以理解,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它本质上是无规律的。因此,社会寡头统治的权威是随着人们科学认识人性的兴趣的增长而下降的。这意味着,构成人性的各种力量的组合方式与活动方式是道德观念和理想的根据。和自然科学相比较,研究人性的科学还很幼稚,与人性发展的健康程度、效率和幸福有关的道德相应也是初步的。本书所讨论的,是当人们开始科学地认识人性时,由于积极地重视人性而引起的伦理学的某些变化。考虑一下道德同人的生理和心理现实分离后产生的恶,我们就可能预想到这种变化的一般性质。和恶一样,善也有变态,这里指的是在上述分离条件下形成的善。好人的恶(多数仅在小说里有描写),则是人性对以道德的名义强加于它的损害所采取的报复行为。首先,脱离了存在于人性中的积极根源的道德必然主要是消极的。这种道德实际上着重于躲开和避免恶,强调有所不为,不犯禁。性情的种类有多少,约束

这些性情的消极道德形式就有多少。最普通的形式为带有保护色彩的毫无特色的体面——一种乏味的品质。如果有一个人因为自己与众不同而感谢上帝,那么就有一千个因为与众无异,无异得不引人注意而感激涕零。不受社会谴责是善的通常标志,因为它表明避免了恶。而一个人如果与众无异到不引人注意的程度,就最容易避开指责。常规道德是一种单调乏味的道德,它认为最糟糕的事莫过于惹人注目。倘若它还有一些人情味的话,那么人的某些自然特性就会以某种方式免遭抑制。好到引人注目程度就成了自负,而不为世道所容。人们往往认定罪犯是永远被社会排斥的,而正是这种心理使人们认为,不把善行引人注目地强加于人,是一个有教养者应守的本分。

严守教义的清教徒从不受欢迎,甚至在清教徒的团体中也是如此。在紧要关头,大多数人宁愿作好伙伴而不愿作道德高尚的人。为照顾他人情面而犯的过失比不顾情面的德行更受欢迎,因而也就不再是过失。自称忽视人性的道德最终却强调了人性中那些最平凡最普通的品质,言过其实地把寻求与众人一致说成是芸芸众生的天性。一向严于律己的职业卫道士们认为,作为一般民众,能避免明显的罪恶就已经可以了。在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富于启发意义的事情之一,就是天主教会在制定其正式的、超自然的道德体系的同时,还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民众的让步、宽容、减轻处罚和缓刑的制度。有计划地宽大处置肉体凡胎的人们因意志薄弱而犯的错误,使把精神抬高到凌驾于一切自然事物之上的做法变得比较温和。教会承认,只有少数人有可能真正坚持一种超凡脱俗的严格合乎理想的生活。新教教会,除了在它最狂热的仪式中,也有同样的做法,它在宗教信仰与道德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在新教教会中,根据信仰进行的较重大的辩护,直接了当地把日常过失推给有关一般行为的道德准则去处理。

世上总有一些比较直率而有力的强人,他们不能使自己顺从世俗的要求,毫无特色地与众人保持一致。对他们来说,常规道德似乎是一套无用的东西;不过他们通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态度,因为他们是衷心拥护那种使民众更容易管理的道德的。他们的唯一标准是成功——把事情办成,办好。忠厚在他们看来实际上是无能的同义词,而成就本身就可以证明取得成就的行为是正当的。他们从经验中得知有成就的人的许多过失都可以得到宽恕,因而,他们把德行留给蠢人、他们称之为笨蛋的人。这些有德行的人引人注目地赞美全部现存的制度和风俗,认为这些制度和风俗保护了理想的权利;他们谴责一切公然蔑视常规道德的人,从而把自己随大流的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者,他们发现自己是更高尚的道德所选定的代理人,并按照特别制定的法规行事。如果把伪善理解为有意识地以高声宣扬自己赞成善来掩盖自己做恶的意图,那么这种意义上的伪善是极少出现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有一种渴望把自己的意愿付诸实施的性格,而又很喜欢公众的赞扬,那么,面对常规道德,他就必然会作出人们通常所谴责的伪善行为。道德同人性分离所引起的另一种反应,是浪漫地吹捧自发的冲动,把他说成是某种高于所有道德要求的东西。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缺乏突破习俗和为自己的目的的利用习俗,把意愿付诸行动的毅力,但他们却把感官的感受同愿望的强烈程度联在一起。他们抓住道德中的因袭成分,认为所有的道德都是阻碍个性发展的陈规。虽然欲望是人性中最平凡、最无特色、或最无个性的东西,他们却把无休止地满足欲望看作是个性的自由实现。他们把屈服于激情看作是使庸人震惊的自由的表现。那些认为对废止传统道德采取回避态度能产生积极效果的人,嘲笑那种认为迫切需要给道德以重新评价的主张。当实干型的人物两眼住现实条件以便加

以利用的时候,持上述观点的人却为了感情而弃实实在在的智力不用,退缩到不受约束的人组成的小圈子中。

还有一些人,他们很虔诚地接受与现实的一般人性相脱离的道德观念,并努力按照这种道德观念去做。他们当中有些人沉湎于精神上的自我主义,一心想着自己的名声如何,非常注意动机的纯洁和心灵的美好。过分自负有时就伴随着这种对自我的专注,它会产生比任何其他已知的自私形式所可能产生的更有害的非人性行为。在另一些情况中,固执地耽迷于理想王国,会滋生出一种对周围环境的病态厌恶,或使人无益地退缩到似乎一切都很美好的精神世界中。现实条件的需要被忽视,或者受到漫不经心的对待,因为在理想之光的照耀下,它们是那么卑微低贱。谈论邪恶,认真地为改变现状而奋斗,都被看作是思想浅薄的表现。或者说,理想又变成了收容所、避难所、变成了躲避令人生厌的责任的一种方法。人们以各种方式生活在两个世界上,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另一个是理想的世界。有人为二者不可调和而倍感苦恼,有人则在二者之间回旋,靠不时地回到快活的现实世界中享受一下,来补偿做为理想王国的公民克制自己时所感受到的压抑。

如果从对性格的具体影响转向理论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把意志的自由作为道德同人性分离的典型后果所进行的讨论论。人们对无实际意义的讨论感到厌烦,把它看作难以捉摸的形而上学,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这一讨论本身却包含着所有道德问题中最实际的问题:自由的本质与获得的手段。道德与人性的分离,导致人性中合乎道德的方面同其它方面的分离,同存在于日常事务、公民生活、人际交往和娱乐活动中的普通社会习惯和努力的分离。这些活动至多被认为是需要应用道德观念的地方,而不是应当在其中研究道德观念、产生道德力量的地方。总之,道德与人性分离的最后结果,是迫使道德从开阔、自由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中退缩到人们精神生活的幽暗隐密处。针对自由意志进行的传统讨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准确地反映了道德活动与人的本性和社会生活相分离的情况。

要想明白“意志的自由”这一概念的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从道德理论转向人类为争取政治、经济和宗教自由、为争取思想言论、集会和信仰自由而进行的普遍斗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跳出了令人窒息的内心意志的封闭环境,来到一个开阔的天地。把道德自由局限于精神领域所付出的代价,是将道德学同政治学和经济学几乎完全割裂。道德学被认为是对启迪人心的劝诫的概括,政治学和经济学则被认为是与制定临时策略的艺术联系在一起的,而与比较重大的善的问题无关。

总而言之,对社会改革的看法有两派。一派所依据的道德观产生于精神自由——某种不可思议地固着于个性之中的东西。这一派声称,改变风俗的唯一方法是要人们净化自己的心灵,人们的心灵一旦净化,风俗就会自然而然地随之改变。另一派则否认任何这样的精神力量的存在,并从而表明他们拒绝接受任何道德上的放任。这一派认为,人是由环境的力量塑造而成的,人的本性完全是由环境所左右的,在风俗改变之前,人是无能为力的。同求助于人们心灵的正直和仁慈的那种作法一样,这种观点也使人很明显地感到改革毫无取得成果的希望,因为它没有提供改变环境的力量。它常常假冒历史或进化的必然规律之名,认为只有依靠某种剧烈的变革,譬如内战,才能迎来突然而至的太平盛世。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依赖偶然的事件。有一种办法可以避免陷足于这两种理论之间。我们不难认识到,所有的行为都是人性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会看出,进步的方式有两种,而自由则存在于能够使尊重人的愿望和选择的那种环境保持下去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自身和外部确实存在各种力量。尽管和

外界力量比较起来,人类自身的力量是非常脆弱的,但是它们可以得到能预见、会谋划的智力的支持。如果我们把社会改革看作是要通过智力来完成的社会调整,那么问题就不再是人格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问题——如何建立教育和社会指导的艺术

这种观点坚持认为,自然科学含有唯物主义的成分,而同物质的东西的任何紧密联系,都会使道德退化。如果某个派别站出来声称,人们每次吸气之前,都要先把肺彻底净化,那么他们是应当得到许多职业道德家的拥护的。因为忽视那些专门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的科学,会使道德的力量走上歧途,进入非真实自我的虚幻的个人领域。世上那些本来可以避免的苦难,究竟有多少应当归咎于人们把自然科学看成是纯自然的,是不可能弄清楚的;人们也不可能弄清楚,由于认为道德问题可以在良心或人的情操的范围内得到解决,无需实实在在地研究实际情况,无需把专门知识用于工业、法律和政治,而给人世间平添了多少不必要的苦役。除了制造业和运输业,科学也在战争中找到了发展和应用的机会。这些事实使战争以及现代工业最无情最残酷的一面具有永久性。任何对自然科学合乎道德的潜在能力的漠视都把人的道德心从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分离出来,而自由要变为现实,人就一定要征服自然。这种漠视还使人们的智力改变方向,焦急不安地专注于虚幻的纯精神生活,或使人们强化对感情爆发的信赖。一般民众成群结队地求助于超自然的东西,而有教养的人则轻蔑地微笑着。然而,这些有教养的人如果意识到,向超自然的东西求助,正是他们自己信念中的实用逻辑的表现,他们就可能会象俗话说的那样,把微笑咽回自己肚子里去,因为双方都是以道德观念和道德感情生活、人类和世界的可知现实的分离为基础的。

实际上,如果一种道德理论是以人性的现实为基础,以对人性的现实与自然科学的现实之间的特殊联系的研究为基础,那么它就能免除道德上的挣扎与挫折。当然,这种道德理论并不会使道德生活如同在光线很好的宽阔大道上行走一样简单,因为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对未来,对未知领域的入侵,冲突和难以把握的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以事实为基础、从对事实的认识中推导出其指导原则的道德,至少能为人们的实际努力指出方向,从而集中现有的力量去为之奋斗。这样的道德将打破人类和自然之间,以及道德和工业、政治之间的固有界线,使人们不必再徒劳地力图生活于两个不相干的世界之中。以研究人性而不是漠视人性为基础的道德会发现人与大自然的其余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并因而会把道德学同物理学和生物学联结来。这样的道德还会发现,一个人的本性和活动同其他人的本性和活动是相近的,因此,它会把道德学同对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这样一种道德虽然不会自动解决道德问题,也不会消除疑惑,但却能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行动果敢,方向对头;它不能保证我们避免失败,但却能帮助我们分析原因,汲取教训;它不会保证我们将来不再遇到同样严重的道德难题,但却使我们能够以不断增长的知识来对付总是反复出现的麻烦,而这些知识甚至在我们明显失败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继续失败——也会大大增加我们行为的有效性。如果道德与人性的统一,道德、人性与环境统一的必要性不为人们所认识,我们就无法借助以往的经验来处理生活中最严重最复杂的问题。精确而广博的知识将继续仅仅在处理纯技术问题方面发挥作用,而只要明智地承认自然、人类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道德就会得到发展,变得虔诚而不盲信,有追求而不溺于感情,适应现实而不落俗套,明白事理而不显得斤斤于私利,富于理想而不脱离实际。

怎样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

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同。所以,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杜威教育提高哲学(知识题)

1、约翰·杜威是( )国哲学家、教育家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2、杜威1916年出版( ) A 、《民主主义与教育》 B 、《经验与教育》 C 、《人的问题》 D 、《逻辑理论研究》 3、( )是陶行知倡导的教学方法。 A 、生活即教育 B 、社会即学校 C 、教学做合一 4、道德探究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它解决当前问题的程度,而且表现在它为行动者在未来能更好地行动而提供的条件。这一标准被杜威称为( ) A 、生活 B 、生长 C 、教育 5、杜威被誉为美国( )主义哲学的家长 A 、经验主义

B、实用主义 C、唯理主义 6、“杜威学校”是杜威在()大学任教时创办的。 A、密歇根大学 B、明尼苏达大学 C、芝加哥大学 D、哥伦比亚大学 7、格林和杜威都同意在经验方面,()负有建构性和综合性的角色。 A、理念 B、理智 C、理性 8、与传统的认识论不同,新的认识论是基于() A、牛顿的经典物理学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9、杜威学校里十三岁孩子们的四项作业中()包含有讨论南非战争的内容。 A、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历史 B、摄影术和科学研究活动 C、俱乐部会所的设计

D 、时事讨论 10、1898年杜威发表了( )一文,第一次具体阐发了其儿童生长阶段的观点。 A 、《大学初等学校工作计划总纲》 B 、《大学附属小学的组织计划》 C 、《大学附属小学的课程和方法》 1、杜威认为哲学上的直觉主义的理论体系建立在( )的二元论基础上。 A 、心灵与肉体 B 、经验与直观 C 、事实与价值 D 、理性与科学 2、道德探究成功的表现( ) A 、道德探究解决当前问题的程度 B 、道德探究为行动者在未来能更好地行动而提供的条件 3、民主主义教育的目标( ) A 、发展个性的智能 B 、养成共业的习惯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主张包括( ) A 、生活即教育

属相介绍之羊

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的确值得大书特书。因其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不似豺狼虎豹之凶猛令人毛骨悚然,于是便成最理想的狩猎目标之一。又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羊可承载艺术。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类视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遗存中活灵活现,荦荦大观。斑驳的岩画中,有它们壮硕的身影;陶器的图案里,有它们美丽的面容;从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给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审美享受,成为人们生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羊可代表美丽。汉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羊大为美,乃古人实用主义审美倾向的生动体现。 羊可充作美食。“鱼”和“羊”结合便成“鲜”字,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浅,不禁让我等垂涎欲滴。 “羊”字孕育文化。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

竟多达204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不知不觉中,羊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目不暇接。 羊曾陪伴英雄。据《汉书·苏武传》,汉中郎将苏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单于背汉妄为,扣留苏武并遣其牧羝羊(公羊)于北海之滨,并扬言“羝乳乃得归”。苏武与羊群为伴,手执汉节,饿吞草籽,渴饮雪水,而不辱使命。直至19年后单于回心转意,苏武才得返长安,受封典属国,留下千古佳话。 羊可启发智慧。据《战国策·楚策四》载,楚怀王听信张仪花言巧语,入秦而被囚禁。襄王即位,不思进取。良臣庄辛进言而不纳,便避走于赵。不久,郢都被秦所据。襄王悔,寻见庄辛。庄辛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来鼓励襄王应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用于此处,既通俗易懂,又言简意赅。 羊可象征安泰。古语有“三羊开泰”之说。考“三羊开泰”本应作“三阳开泰”,最早出自《易经》。《易经》以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之象征。对“三阳开泰”的另一种解释为:11月冬至日的白昼最短,其后则白昼渐长。古人以为此乃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所以称冬至一阳生,12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人性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人性 摘要:张爱玲的做作品中对本性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命运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人性的真相予以解释和还原,人跳不出饮食男女的圈子,因为摆脱不了欲望的支配而必须忍受永恒的悲剧,她在揭示与还原人性真相的同时,又以审美的诗的情感去中和现实的苦难。 关键词:人性欲望真相 在中国现代文学星空中,张爱玲犹如一颗闪亮的流星,虽然只是短暂的从天际划过,但留下的却是永不消失的炫目光芒。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名臣,而他的祖母则是李鸿章侄女,父亲属于典型的遗少,母亲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他的家庭随时没落封建士大夫官僚家庭,但由于生活在一个欧风美雨袭来新文化开始传播的时代,再加上多次外出留洋的母亲的言传身教,也不可能不感受到许多变化的影响。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为了他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他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位都是西洋化的。因此作为一个与传统小说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作家,张爱玲的教育背景中,既有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文学部分也有夕阳的现代部分。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部分作家纷纷捕捉时代的影子,致力于“感时忧国”的重大政治题材的作品创作时,张爱玲却孤僻蹊径,开始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命运这一现代文学的中心主题进行思考。人物创造的真实性还必须建立在人性的深刻理解上。过去我们常讲,人是一切社会的总和,其实,人有更复杂的内涵,除了各种社会关系,更有各种自然地,生理的和心里的素质,由此而呈现的人性,必然是极其复杂的。简单的以阶级性取代人性,固然是不可取,就是将人物作为某种单一性格的化身,也会给人不真实的印象。张爱玲正是观察了他所出时代环境的大量人物,才提出了“不彻底人物”的看法。所谓“不彻底人物”,就是不单一,不极端,不回大彻大悟,容易屈服,苟且,他们“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外又朴素”,虽然不彻底,却又是认真的。这种人物很像我们后来所说“中间人物”,是充斥于凡间生活的“芸芸众生”.张爱玲以一种平民化的心态,对他们给予了有限的肯定,她说他们“可是这时代广大的负荷者”,他们虽然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着时代的总量”。 张爱玲热爱俗世生活,但是他没有沉湎于饮食男女嘈杂浮华的漩涡里,而是对他们进行冷眼“张看”在热气腾腾的场面中,她能透露出他所需要的现代人的精神内核。正如曹雪芹热爱他笔下的丫鬟小姐,但是他并不是玩味他们的悲剧命运,而是通过他们来表达对人性的关怀和洞见,在表现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方面张爱玲自觉的吸取了红楼梦的精华,她的创作从起点上说,就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市井文学。同时张还把冰心丁玲等上一代的神话理想主义的文学观,变成了实实在在对现代人生的一种嘲讽的诉解。她通过女性特殊的观察力和表现手段,来穿透人性本来面目,已达到现代人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关怀,正是出于对人性近乎透明的考察和认识,她笔下的任务就具有魔种行为逻辑的一致性,其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坚定不移的把自身的生存作为第一需要和之高目标,当“饮食”受到某种威胁时,甚至连男女都可以不要。他们或为利或为性的目的,上演着一场场“没有明目的斗争”,正是在这没有名目的世俗的斗争中人性的盲目和自私和愚蠢得到了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张爱玲作品中的故事尽管传奇但最终也会暴露世俗的内容,作品中的人物尽管传奇,但最终会归于人的根本欲望,她笔下人物的形象在人性和兽性之间移动,其行动的价值,为之奋斗的目标超越不了世俗的利和性。张的作品基本围绕着人终究是沉浮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的这一看法而展开,在此过程中,社会道德规范下所谓人的阴暗面表现得如此合情合理,这正是张的小说中最具深层意义的内核和凝聚点。 人性真相的揭露和还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怜悯是有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的,恐惧是由

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论的评价和影响

对于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评价: 杜威的课程论是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突出表现。他提出的社会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的教育原则,实质是其课程论的本质特征。杜威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方式,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给予活动课程以系统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杜威这位著名的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虽然有缺陷和实践偏差,但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和一些有益的原则,对于杜威这样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的评价,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哲学观和心理观联系起来,辩证、历史地评价。 杜威的课程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这样就难免使其陷入不可知论中,他的课程论的失败和实践偏差今天看来是十分明显的: (1)他将课程的本质看成是直接经验的总和,强调儿童的本能,否定了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间接经验的教学。 (2)片面强调课程的组织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因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逻辑性和规律性,阻碍了学生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 (3)强调开放型的课程内容,将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以活动作业的形式引入学校课程,大大削弱了系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 (4)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活动教学,忽视课堂教学。这种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必然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杜威用这种课程论指导教学势必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但是杜威的课程论又是极具特色的,有着不可否认的合理因素和可借鉴的价值:(1).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课程的思想,彻底地改变了旧的课程观忽视儿童的缺陷。自杜威之后,再也没有哪一派教育家敢公开忽视儿童及其自主性了。 (2).强调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以儿童的天赋本能和兴趣组织课程,这在课程论发展中是一大进步。当代教育家布鲁纳、赞科夫等人正是基于杜威这一观点而建立其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3).提出以社会为原型,加强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强调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制约作用,强调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主张,为我们今天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强调课程的活动性,让儿童在活动中,并通过活动获取知识,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习既动手、又动脑,进行主动学习,对于今天的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杜威的课程论虽有缺陷和实践偏差,但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和一些有益的原则,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其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从而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来指导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

杜威教育哲学(专业课)

杜威教育哲学(专业课) 共 3 大题,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请于 30 分钟内完成) 一、单选题(共 10 小题,每题 5 分) 1、下列刊物杂志发表于 1919年的是( ) A 、《新青年》 B 、《新教育》 C 、《青年杂志》 2、1922年 10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通过了( ),即所谓的“壬戌学制” A 、《学校系统改革案》 B 、《钦定宪法大纲》 C 、《中国教育改革》 3、俱乐部会所在杜威学校中主要命名为( ) A 、游戏俱乐部 B 、咖啡馆俱乐部 C 、博士俱乐部 D 、杜威俱乐部 4 、1893年杜威在其著作( )表现出自己哲学思想开始从绝对主义向实用主义转变。 A 、《作为道德理想的自我实现》 B 、《莱布尼茨关于人类理解新论》 C 、《经验与教育》 5、约翰?穆勒是( )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19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 A 、德国 B 、法国

C 、英国 6 、格林和杜威都同意在经验方面,( )负有建构性和综合性的角色。 A 、理念 B 、理智 C 、理性 7 、( )发表了《介绍杜威先生的教育学说》《试验教育的实施》 A 、郭秉文 B 、胡适 C 、陶行知 8 、1898年杜威发表了( )一文,第一次具体阐发了其儿童生长阶段的观点。 A 、《大学初等学校工作计划总纲》 B 、《大学附属小学的组织计划》 C 、《大学附属小学的课程和方法》 9、( )年4 月30日,杜威及其夫人到达上海,并开始了长达两年的中国讲学。 A 、 1918 B 、1919 C 、1920 10、在( )一书中,( )指出,意志的善不存在于引导行为实现正确目的的能力中,善良意志自身即 是善的。 A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康德 B 、《法哲学原理》黑格尔 C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十二生肖属羊人不同时间出生的命运

半夜11 — 1 时出生的属羊人:一生波折起落较多,命中有红驾照身,异性缘佳。深得生喜欢,常于情人约会,整夜不归。女羊人对婚外情也极注重。常背夫外恋,一往情深,把丈夫凉在孤独的床上,自享其乐,如不加以控制,会惹出麻烦来。生于此时的羊人,财路较好,但有时也破财,也有时会出现一些小灾,但命中有月德贵人,一生无大难,更多可看2017年属羊全年运势。 凌晨1 —3 时出生的属羊人:一生行的是普通运,此时生的羊人,有才气。为人正派,品德高尚,一生人缘极好。祖业稍有一些,也能获得兄弟姐妹的一些支持,可以佩戴本命佛开运。 凌晨3 —5 时出生的属羊人:由于一生有紫薇星照命。所以羊人一生命运很好。此时生的羊人,一生事业有成,名气与日渐增,财源上会使羊人终生衣食丰富。但此时生的羊人,难靠祖上产业和资助,全靠自身的奋发努力获得事业,一生中虽有各种凶灾出现,但有紫薇

正神帮扶,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可以看2017年12生肖吉祥物。 凌晨 5 —7 时出生的属羊人:由于命中有卯木克制未土之格局,其羊人一生祸福各半。一生六亲无靠,但是,此时生的羊人,聪明干练,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困苦,舍生忘死地追求事业。又由于朋友贵人扶助,能逢凶化吉,使事业蒸蒸日上,很快功成名就,闻名四方。但此时生的羊人,也有破财,败时会败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所以羊人应特别注意,佩戴黑曜石本命佛可保平安。 上午7 —9 是出生的属羊人,由于命中有福星,骡马照命。一生行得是普通运。会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发展自己的事业,但其事业做的不是太大,财源也不很多,因为有朋友贵人帮助,进行得还算顺利。此时生的羊人,喜爱婚外情人,为此发生口舌,和纠纷等烦恼,佩戴冰彩黑曜石本命佛挂坠对自己安全有保证。

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 学生姓名鲍何雷 学号1259082055 专业心理咨询 年级 2 0 0 8级 指导教师苏君丽

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 【内容摘要】人性观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关心的基本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人性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人性观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关心的基本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

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因此应该压抑自己的本能,弗洛伊德一方面主张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另一方面,他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具有攻击性、侵犯性,缺乏爱他人之心,更谈不上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怜,人简直与野兽一样。 基本上,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论调,他认为,人类行

杜威教育哲学习题

杜威教育哲学——课后习题 成绩:85分已通过重新测试 正确17题错误3题使用时间12分38秒试卷说明: ◇本卷共20题,作答时间为3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试卷年份:2015年 ◇试卷来源:新南方教育-广东省新南方职业培训学院 ? 3. 杜威1919年5月访问上海后继而有访问了()。 A. 南京 B. 北京 C. 天津 正确答案为:A ? 4. 杜威认为从4岁到13岁的儿童,其主要的冲动和兴趣可分为()种类型。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正确答案为:B ? 6. 杜威探究理论中探究包括()个步骤。 A. 3 B. 4 C. 5 D. 6 正确答案为:B

? 2. ()一书标志着杜威完成了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改造。 A. 《经验与教育》 B. 《人的问题》 C. 《逻辑理论研究》 正确答案为:C ? 5. 杜威认为对10到13岁儿童的教育重点应放在()。 A. 读写、操作、运算 B. 学科知识的学习 C. 给予儿童充分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的机会和环境 正确答案为:B ? 1. 杜威探究理论中探究包括()个步骤。 A. 3 B. 4 C. 5 D. 6 正确答案为:B ?7. 杜威认为从4岁到13岁的儿童,其主要的冲动和兴趣可分为()种类型。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正确答案为:B ?12. 杜威认为改造中国的教育面向的标准()。

A. 中国需要实验主义的教育 B. 中国需要民主主义的教育 C. 中国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正确答案为:A,B,C ?13. 杜威俱乐部的主要内容(). A. 自发成立各种委员会 B. 教师指导选定建筑物地点 C. 选择地点的相关知识的研究 D. 整理笔记并进行课堂讨论 正确答案为:A,B,C,D ?9. 与社会生活背景相关的课程()。 A. 烹饪 B. 木工 C. 地理 D. 历史 正确答案为:C,D ?10. 杜威认为改造中国的教育面向的标准()。 A. 中国需要实验主义的教育 B. 中国需要民主主义的教育 C. 中国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正确答案为:A,B,C ?8. 与社会生活背景相关的课程()。 A. 烹饪

人的本性与命运.

人的本性与命运──读〈人的本性与命运〉 范学德(感谢著者惠寄) 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所著的〈人的本性与命运〉(以下简称〈人性〉)一书,是谢秉德先生译成中文的,由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于一九五九年出版,它是三十二卷本的〈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的最后一本。 该书的基本结论是:“对人性的解释方面,基督教信仰比其他古典或现代学说更重视人的灵性,但对人的德性的估价则不若其他学说高”。对历史意义的解释,“基督教信仰比古典主义更富有动的观念,但却不如现代的动的史观所解释的那么乐观”。【注一】这也许就是这篇读书笔记的基本纲要。 1。古希腊的人性观。 人对自己总是一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这一来一去之间,我该如何活著,这也许是人永远要追问并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疑问,当然这也只是人的问题。 尼布尔在〈人性〉一书中,首先分析了西方文化中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并由此开始了自己对人类本性问题的探讨。他认为,人存在的两件基本事实是:其一:“人为自然界的赤子,屈服于自然的兴衰中,为天然的必需条件所窘迫,受自然的冲动所驱使,限于自然所许可的年限之内,因个人的体质不同稍有伸缩,但自由却不太多。”其二,“人是灵性,他可以超越他的本性、生命、自我、理性以及宇宙之外”。【注二】 近代的一切人性观,无论彼此间的差异如何明显,但都是由修改或混合古希腊罗马的人性观与圣经上的人性观这两种不同的人性观而构成的。而古希腊罗马的人性观又可以概括为理想主义(Idealism又译为唯心主义)与自然主义(Naturalism又译为唯物主义)这两大类型。前者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斯多亚派为代表,后者以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为代表。 古典的理想主义人性观,虽然包含了不同的著重点,但它们都认为人的独到之处乃是他的理性才能、心灵,而其所谓的心灵,也主要是指人的理性以及思想的能力。理想主义人性观包含了两个基本结论:第一:将理性的人(即人的本身)与上帝视为同体,而那充作创造原则的理性即为上帝;第二:一种身心二元论:视身体为恶,而假定心智或灵性为善。与之对立的古典的自然主义人性论则认为,人性虽然具有独具的理性,然而仍不超乎自然之外,且完全是自然的一部分。【注三】

杜威的学校教育观及评价

杜威的学校教育观及评价 中南民族大学柳春慈 摘要:本文探讨了杜威关于学校教育的观点,主要包括其产生的背景条件及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教育即社会生活”的观点,以及对这一观点的评价。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不满足于美国当时的教育现状,极力反对形式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美国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新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具权威性的教育思想。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他特别重视学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杜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教育进行论述的: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背景条件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广泛的教育过程之内区别出来的一种比较正规的教育。杜威认为,在不发达的社会群体中,很少有正规的教学和训练,他们这样依靠儿童通过参与成年人的活动,学习成人的风俗习惯,获得他们的情感倾向和种种观念,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传统的日趋复杂,相当部分的社会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并且通过书面符号进行传递时,学校便产生了。书面符号是比口头符号更加属于人为的或传统的东西,他们不能在和别人偶然的交往中学会,此外,书面的形式往往选择和记录比较起来和日常生活不相干的事物,因而,一旦社会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在它自己领土以外和它自己直接的一代人以外的东西,它就必须依靠固定的教育机构保证其一切资源的适当传递,从而产生了学校教育。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从学校教育对实现民主主义理想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是实现民主主义理想的基本手段和工具。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唯一可靠的方法”。事实上,杜威也正式把学校作为医治资本主义百病的诊所,实验其民主主义理想的实验室。尽管他相信争取民主的斗争必须在多领域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科学与艺术的、宗教的战线,然而他选中的最主要的领域乃是教育。而且民主主义从道德上来讲就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如果没有我们通常所想的狭义教育,没有我们所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民主主义便不能维持下去,更谈不到发展,即社会无法生存和向前发展。“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 2.从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来看,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杜威看来,民主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概念,他指出,随着近100年来美国公立学校的迅猛发展,提出了一个较之以前更迫切、更困难的问题,这就是“如何使教育制度适应民主社会和民主生活方式的需要”。因为民主在其观念和外部表现上并不是某种固定的东西。民主主义的观念本身,民主主义的意义,必须不断地加以重新探究,必须不断地发掘它,改造它和改组它,同时,体现民主主义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制度必须加以改造和改组,以适应由于人们所需要与满足这些需要的新资源的发现所引起的种种变化。杜威认为,民主是现代生活的决定性表达。因此,当社会发展时,民主也在不断发展。他肯定地说:“没有生活方式站着不动或能够站着不动;它或者往前走,或者往后退,往后退的结果是死亡。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主义不能站着不动。它亦应往前走,去适应当前的和即将到来的变化。”这就意味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挑战。杜威认为,民主观念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他说,只有当学生在学校中了解到各种社会势力及其运动的方向、产生的后果时,只有当学校提供了这种了解时,学校才算真正地迎接民主

性格决定命运之薛宝钗

性格决定命运之薛宝钗——理想主义的象征 1、容貌美丽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气质内到外散发得淋漓尽致) 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如,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 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可见她聪慧过人,有自己的见地。 2、世事通明,人情练达;化险为夷,机巧过人 抱“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明哲保身之道,如,"未时交芒种节", 大观园的姑娘们都出来玩耍,独不见黛玉,宝钗要到潇湘馆去找黛玉,后来见宝玉 进了潇湘馆,宝钗想到黛玉好猜疑,这个时候如果跟着宝玉进去,一则宝玉不便, 二则黛玉嫌疑,想到这里就回来了。路上她见到一双玉色蝴蝶,引得宝钗去扑蝶, 并一直跟到大观园滴翠亭外,这时宝钗听到亭内宝玉的丫鬟红玉与坠儿在说贾芸的 事情,宝钗听到心中吃惊,因想到:"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 墙,不但生事,而且我没趣。"由于她已经到了亭外,躲不了了。所以使了个"金蝉 脱壳"的法子,故意喊"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还问红玉坠儿:"你们把林姑娘藏那 里了?"把自己和黛玉的困境化为乌有。 3、善解人意,端庄大体,收服人心 她关心弱者。如: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湘云贫寒、势单却要请 客的困难;她照顾命运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她暗中帮助家境贫寒的岫烟, 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诗会上,黛玉醉酒说出禁书《牡丹子》中的“良辰美景奈何 天”,宝钗为顾及她颜面私下警醒黛玉。。。。。。正是她如此体贴人意,才会有 了后来莺儿对她的夸赞: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模样儿还在其次。

论杜威哲学的辩证法缺失

第32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月 Vol. 32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0 ────────── 收稿日期:2009-12-27 作者简介:刘华初(1969-),男,北京人,博士,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西方哲学。 -76- ?哲学经济学研究? 论杜威哲学的辩证法缺失 刘华初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杜威哲学缺失辩证法,其历史原因是杜威在学习黑格尔哲学的时期深受春德林堡影响,而后者结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持自然化的黑格尔主义。杜威拒斥辩证法为一种方法,但同时接受辩证法中的相反的存在。他有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只是没有成熟的辩证法表述,而这只是导致其哲学受到指责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辩证法对于处理确定性-相对性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避免走向相对主义或者虚伪主义的精神武器。 关键词:杜威;辩证法;黑格尔 中图分类号: B 143; 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4-0076-03 On the Shortage of Dialectics in John Dewey's Philosophy LIU Hua-chu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Dewey’s philosophy lacks dialectics, and the historical reason is that he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Trendelenburg when he was studying Hegelianism; and the latter had combined the philosophy of Aristotle and held a naturalized Hegelianism. Dewey rejected dialectics as a method, but accepted the contrary existence in dialectics. He held a plain dialectics, but lacked mature demonstration of dialectics, which has been only on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accusation of his philosophy, because dialectics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problem of determinacy and indeterminacy, and also a spiritual weapon against relativism and false doctrine. Key words: Dewey; dialectics, Hegel 众所周知,现代辩证法是黑格尔的创造,古希腊的辩证法(柏拉图第一次正式使用该词)是指“对话的艺术”,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论证和发明真理的学问,亚里士多德只把辩证法当作一种逻辑论证方式。在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虽然海德格尔不像伽达默尔那样坦承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延续。杜威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许多养分:时间性、生长观念、整体观等,然而有个伟大的哲学方法却没有被杜威所继承,那就是辩证法。 杜威哲学缺失辩证法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杜威在学习黑格尔哲学的时期,深受春德林堡(F. A. Trendelenburg ,1802-1872)的影响,这发生在杜威的前期“黑格尔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杜威就没有接触到辩证法。所以,要说杜威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其绝对精神一起抛掉是冤枉的。春德林 堡试图复兴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时兴的达尔文进化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没有辩证法的黑格尔主义。在他看来,自然仍然是动态的,但被给予完全自然主义的解释,生物学的环境或者情境提供相互作用的实体的动态统一性。至此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春德林堡受到当时的唯物主义和实证运动的影响,用实证性来代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运动就是潜能加现实。结果要在有机体的环境中来理解。春德林堡的这种自然主义通过莫瑞斯(Morris )对杜威产生直接而持久的影响。莫瑞斯从来不认为知识的可能性或者外在世界的存在是个哲学问题,不讨论世界的存在,而讨论存在的意义[1];莫瑞斯也熟悉但反对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在杜威的第3阶段从莫瑞斯和黑格尔中走出以后,就返回到春德林堡和亚里士多德[2]。瑞安(Alan Ryan )也认为在格林和杜威的时代,他们所阅读的黑格尔只是2/3

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综合组研 讨资料 约翰·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生平与经历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恐怕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杜威对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与实施,有其深远的影响及无与伦比的贡献。杜威不仅是二十世纪中的一位 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而且在美国国内,也是一位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谓自由主义派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他的思想,不仅形成了美国继实用主义之后而起的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哲学体系,而且也是间接影响到新教育──所谓进步主义教育──实施与理论的一位教育哲学家。由于他毕生从事著作、教学,受业学生分居世界各地,故其影响是他人所不能匹敌的。他的门徒胡适,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和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健将。杜威(John Dewey)出生于一八五九年的十月二十日。这一年也是英国进化论的提倡者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发表其《物种起源》(Ori gin of Species)巨著的一年。杜威诞生在一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由于杜威的家乡,是新英格兰(New England)的维蒙特(Vermont)州的贝林顿(Burlington),人民生活习惯,娴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 杜威小时候,就显得有点害羞,天资并不聪慧,但是,却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喜爱阅读,是大家所共认的一位书虫。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学业。当时的维蒙特大学规模很小,那年跟杜威一起毕业的学生仅仅十八人。 凡是在维蒙特大学就读的学生,都得研修古典语文。他们都要学习希腊文,而且每个学生都要跟维大的每一位教授学习,因为除了工科的教授之外,当时全校只有八位教授。杜威在大学的前两年修读希腊文及拉丁文,西洋古代史,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第三年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包括地质学,动物学,进化理论;他尤其从当时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 Huxley 1825-1895)的生理学教本中,获得不少的启示,特别是关于进化的理论、生物与环境的理论,在在都使他有不少心智上的激动。在大学课程的第四年,他才更为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慧的领域;当时担任讲课的以哲学传授为主的泰锐(H.A.P. Torrey)教授,对杜威初期哲学思想的探究颇有帮助。 一八七九年,杜威从维蒙特大学毕业后,极想谋得中学教职,以发展他的志趣。但因他年纪轻,加以毫无教学经验,到秋季各校已经上课,而他的职业尚毫无端倪。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他一位在宾州南油城(South Oil City)担任中学校长的表兄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当时的月薪是美金四十元;一年之后转往贝林顿自己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并继续研读哲学史,这时他认识了哈锐士教授(W.T. Harris)。

十二生肖属羊人年月日生辰命运财运与爱情婚配大全

十二生肖属羊人年月日生辰命运财运与爱情婚配大全 属羊人出生年的命运 1955 年出生属敬重之羊,是沙中金命.为人容貌端正,少年勤俭,初年平顺,兄弟少靠,子女不孤,立家兴隆.晚年大有财聚.女人持家助夫.益子之命. 1967 年出生属失群之羊,是天河水命,为人喜怒无常,一生口舌能言善辩.有名有利.衣禄丰足.六亲无靠,子孙迟见.女人家景兴旺,助夫益子之命. 1979 年出生属草野之羊,是天上火命.为人心慈口快,财禄自来,前程发达.得朋友敬重,财帛兴旺.初年不顺,中年开始发达,女人持家助夫,福寿双全之命. 1991 年出生属得禄之羊,路旁土命.为人个性强,一生性宽心大.少年波折,中年渐发,夫妻和顺,男人建家立业,名显荣贵之命.女人持家兴旺.贤惠之命. 2003 年出生属群内之羊,是杨柳木命.为人心急口快,办事干净利落.只是救人无功,反招是非.有财无蓄,财来财去,应节俭,立大业.女人

贤德持家,晚年平安幸福之命 属羊人出生月的命运 正月出生的属羊人,文静高雅,聪明活泼,极富才华.只是祖业毫无.一生六亲无助.全靠自己的才能去打拼.此月生人,能有一个很高尚的职业,这职业会使羊人获益不少,此月生属羊人算是文儒之类的人. 二月出生的属羊人,性情温和,为人处世极有办法,能达到八面玲珑,众人附合的地步,生于此月的属羊人,一生衣食丰厚.在外有朋友贵人帮助.在家有父母兄弟支持,其财路可通四方,财源较好.此月生的的属羊人,算是社交场中最得心应手的人了,是个真正的社交家. 三月出生的属羊人,无论羊男羊女都聪明灵秀,敏捷过人,品德高尚,性格直爽,身体健康,此月生的羊人人缘很好,上有亲人帮助,外有朋友贵人支持,一生幸福安康,无大灾大难,在财源上,能进四方之财.所以此月生羊人能做出较大的事业来,达到名利双收的地步.一生逍?驮?享自然之福禄. 四月出生的属羊人,一生命运可以说是早年辛劳,中晚年幸福.这个月生的羊人,一生事业波涛起伏较大,起时,众人仰望.落时,无人侧目问津.这个月生的羊人,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能在困难灾

根据五行,看面相

自古到今,所谓的论相,一般指的是一个人的本性与命运,汇集成他的形和色,然后表露到外的相貌和神气,这就是「五行」之说。五行代表了天地间的各种元气,而人兼天地元气以生,因此若用五行来论人,就脱不了这个范围。五行为水、木、金、火、土的总称,在此做一简单的说明: 木形人: 木形人特征: 瘦长而直骨节坚硬,须眉多而清,目长而秀,腰细而圆,颜色带青。 古云:「棱棱形瘦骨,凛凛更修长,秀气生眉眼,须知晚景光。」 「木」原是仁的象征,仁者多寿,因此木形人一般长寿而有仁风,可一般而言,木形人大都发迹较迟,尤其是木形带金的人。 木形人与其它五行的关系: ?木形微带金: 所谓富贵非轻,总能有所大用,金是方白,木形带金就是微见方白,但切忌金重,因金能克木,金重则一生潦倒,诀云:「木形多金,一生潦落,父母早刑,妻子不成。」说的颇有道理 ?木形微带水:

木形人宜略带水,水能生木,因而生意盎然,诀云:「水木相资,富而且贵,文学英华,出尘之器。」这也就是指木要略带水的道理。相反的,水也不宜多,水多木就漂,反而会自小离乡背井,一生劳碌,甚至死无棺墩,理由是木形人以瘦真为主,突然周身肥胖,而且颜色转黑,这就是水份过多了。 木形微带火: 这在相学上说是「木火通明」以上所述是木形人相生相忌的道理,属于大吉之相也。 火形人: 火形人特征: 头长而下阔上尖,面色红晕,发须微赤,声音又急烈,筋骨俱暴露,甚至眉眼口鼻以至耳朵皆无不露,鼻上翘,耳尖又露廓。 相书云:「欲识火形貌,下阔上头尖;举止全无定,颐边定少髯。」又云:「火形主明,得其五露。」 「礼」为火之象征,火形人多能守礼,火性燥烈,故火形人担任武职较宜,而且发迹会很早,不到中年便大都能飞黄腾达,不过发迹的快,退的也快。

人的问题_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_陈子冰

第12卷 第5期教育学报 Vol.12,No.5 2016年10月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Oct.2016 收稿日期:2016-08- 18作者简介:陈子冰(1984—) ,女,内蒙古人,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桑志坚(1982—)男,内蒙古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研究。E-mail:sangzhijian@1 26.com;刘文霞(1960—),女,辽宁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人的问题: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 陈子冰1 桑志坚2 刘文霞3 (1.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北京100081;2.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3.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呼和浩特010022 ) 摘 要: 杜威的教育哲学是以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为参照,以时代和社会中“人的问题”为本的哲学。“人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活的关系、人的知识与行动的关系。在“人的问题”探索中,杜威完成了对哲学和教育的改造,构建了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因此,“人的问题”是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人的问题;逻辑基点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6)05-0032-05DOI:10.14082/j .cnki.1673-1298.2016.05.004 “ 杜威对教育问题的考察和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的批判进行的。”[1]89而且,他深悟批判的真谛,“批判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分析与思 考”[1]89 ,是一种修补和建构。他在其经典著作《民 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对历史上三种教育哲学的批判,不但实现了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更在康德式的调和论中构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他的教育哲学反对任何极端化倾向,具有“左右逢源”的和谐意蕴。因为,“一种教育哲学实际上是建构在一种个人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基础之上的。人生和社会是 建构教育哲学理念的两大参照系” [2] 。杜威的教育哲学鲜明地凸显了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视野。本文探讨的是杜威教育哲学的人生视野,即杜威关于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生活,以及人的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思想,人的问题是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 一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杜威首先批判了传统二元论哲学的立场。自笛卡尔以来,传统哲学一直推崇人至高无上的理性,强调人在世界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的就是征服、控制、独立。杜威反对这种把人与自然对立的认识,他对 传统哲学的这种观点做了系统性和发展性的改造,以调和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他说:“人的家乡是自然界; 人要实现它的目的,就要依靠自然的条件,离开这种条件,他的目的就变成空想和没有根据的幻 想。”[3]303 由此,他进一步说,“假如一个银元放在箱 子里面,一定与在外面时不生变动,这就是银元和环境的关系。人对于自然,却不是如此。人与自然,犹植物与所栽的泥土:植物的生长,与泥土的厚薄、肥瘠及日光、水分有密切关系,人的生长之过去与将来,也与自然有密切关系。……人与自然的分开,便 不能知道人的真相。 ”[4] 可见,杜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人征服、控制自然,也不是自然制约人的存在和发展,两者之间是“植物”与“泥土”的关系。人深深的依赖自然,自然提供了人之生长和发展的能量, 二者是“交互作用”的关系。他说:“即使一个人作建立空中楼阁的空想,他也是同他想象的事物 发生交互作用。”[5] 杜威“交互作用”理念的提出,超 越了传统哲学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认识,是构建其教育哲学理念的重要基点之一。 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经验的诞生,经验是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结果。杜威说:“一方面,事物改变着人们的行动,促进其中的某些行动而阻止另一些活动,对他们做了什么;另一方面,人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