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铎书法艺术创新之面面观(改稿)

王铎书法艺术创新之面面观(改稿)

王铎书法艺术创新之面面观

徐平

在明末清初的书坛上,就有一位最具有个性,都领风骚的书法大师-王铎,他彪领一代书坛,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可以说王铎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其创新的过程。王铎的确是一位推陈出新、集之大成的书法家。本文试就王铎书法艺术创新意识及成就试作浅探。

一、王铎其人及书法艺术创新的动因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字觉之、觉斯,号嵩樵,亦号痴庵,生于1592年,卒于1652年,别署烟潭鱼叟。祖籍河南孟津。明朝天启年间的进士,充经筳讲官,官至翰林院的少詹事、编修。清初,在南京任福王朝廷的次辅、东阁大学士。1645年,也就是顺治二年,升至礼部尚书,并封太子太保衔。

王铎的书法成就与其丰厚才学密不可分。王铎知识渊博、学问深厚,富有才华且思维敏捷,尤其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诗,词,赋,古文是其所擅长的。他主张要像做衣服一样来做文章,要把握好尺度来裁剪,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思想也贯穿到王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

书法是王铎造诣最高的一项才能,成就之高堪称一代宗师。所以如此与其经历息息相关,王铎生活在明清易代更迭的特殊时代,社会剧烈动荡,使他的内心世界,处在极度矛盾之中。特别是江山易帜后,王铎降清,作为贰臣,被视为气节有亏。王铎始终处在被鄙视的环境中,他负疚自责,在仕与隐的现实中寄书为情,以求解脱,也由此造就了他的书作表达了一些当主体和命运抗争时感受到的砥砺感及苦难感。审美趋向于沉郁顿挫的风格。王铎降清后备受冷落,使他得以把大部分时间拿出来舞文弄墨,他把内心的压抑和被人的鄙视,转化为艺术的人格化,激发了他对艺术的呐喊和创造力,因而创作出了前无古人的技法和作品,形成了“使人目怖心震"狂放崎峭的艺术风格。

二、王铎书法艺术创新体现

王铎书法作品崇古宗晋,推陈出新,实现了尚韵法到尚势力的

转变,达到了标新立异的创我之意,构筑了明代书法创新的巅峰。在王铎书法作品中,其笔致、章法、墨色、图式等等,都达到开宗立派的境界,“于明季书坛可谓是中兴之主”。纵观王铎存世的书法作品,其创新之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古而不拘。王铎书法无论是楷书、行书、草书都可以看出其师成有序,传统书法功底十分深厚。13岁王铎开始临习“二王”,准崇法度,凝练飘逸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境界。后又习颜、柳、米,黄,广泛取法,沉着笔墨。特别是米芾对王铎书法艺术的创新影响尤大,奠定了王铎书法艺术创新的基础,那苍老雄健,取势侧欹对王铎书法艺术创作影响至深。正如王铎所说:“书不师古,便落俗野一路”。但是王铎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不仅仅是继承,更主要的是能够发扬广大,他师古而不泥,舍其貌而取其神,取其精而用其宏,臻而自化,形成了雄劲的书法风格。在笔势、笔法、墨法和谋篇布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终成大家,其书法作品的雄壮之气、泼辣之风、完美之形扑面而来,给人们以强烈、奇特的艺术享受和感染。

2、以力取胜。王铎对书法艺术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但是最突出的特点则是菖郁雄畅,以力取胜。在审美观的追求上,他讲求怪,狠,胆,气,力等艺术表现形式。王铎在博古宗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历代书法家的艺术风格,鼎创了雄强力感之风,强化笔画骨力的锤炼,舍其温润,取其刚健,弃其飘逸,扬其雄强,无论其真,行,草书作品,无论其大,中,小幅作品无不透着勃发的生机,势不可遏的力感,观之给人一种荡胸抒怀的享受,似乎可闻点画运动中崩雷坠石的砰然之声。

3、触类旁通。王铎是明代书法家之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并非一般意义上仅限于在书法艺术上的继承和发展,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王铎善诗文,精书画,在其书画作品中无不体现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他以求新的开拓精神,博广的艺术积累,超人的感觉领悟,寄情于诗书画,以诗入画,以画入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中又有诗和画,能够把诗书画溶为一体,融汇贯通,自然天成。可以说王铎在书法艺术的创新上获得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因为他作为一代宗师对书法艺术本身的继承和发扬上,更重要的是他把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加以阐释和发扬。

三、王铎书法艺术作品创新的表现

王铎作为明末清初书坛的一面旗帜和一代宗师,追求个性的独特,张扬,倔强,以至于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把创新意识贯穿到各个方面。

1、笔法

王铎书法作品在用笔和笔法上博采众家之长,取精存要,杂各家笔法与一炉,加以改进、拓展和夸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笔法和笔势。我们从王铎书法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王铎较多的继承了米芾的用笔,从平和温润逐步转向了刚健挺拔,以中锋行笔,八面出锋,圆转中折笔,含蓄中张扬。特别是在起笔的笔画处,改传统的用笔方法,变侧锋为圆入,翻毫平铺,增加了线条的圆润和丰满,行笔中参以方折,圆点,枯笔,淡墨,外拓的用笔方法,增强了笔法和笔势的层次感,厚重感,这种用笔上的方圆正侧,富于变化,刚狠典雅,加上笔画上的挺拔劲直和跌宕起伏的用笔节奏,使书法艺术的感染力更加增强。有如一曲交响乐,有舒缓,有激越,有缠绵,有刚劲,可谓是“风樯阵马,笔走龙蛇”,给人以强烈的顿挫、抑扬、奇肆、仰侧的夸张跳跃,一泻千里的美感。

2、章法

在王铎作品中能够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当属其巨轴成行草书作品,他不仅以其气大磅礴而充满张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灵动,充分展示了王铎作品在章法布局上的狂蹈和传统审美上的突破。其匠心所至,使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帧长轴的书法形式,在图式上对传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巨帧长轴的特性和草书的丰富表现力相契合,正符合王铎本人所追求的那种天风海浪的境界和他长期以来处在极度的苦闷,抑郁不安的状态下挣扎宣泄的现实。王铎巨幅行草书大气磅礴,意趣昂然。巨帧长轴开拓了恢宏博大的图式,为其书法创作提供了肆意挥洒驰骋纵横的空间,使之能够泼墨挥毫,信马由缰。这样就使得王铎的书法作品能够荡人心扉,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点与线之间,线与面之间,上与下之间,前与后之间,文与款之间,字与印之间疏密错落,灵动多变,飞腾跳跃,似莽原驭马,如天空游龙,若江河狂泻,极富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3、墨法

王铎善于用墨。在笔墨的浓淡交替,湿枯相映,燥润有间,酣畅淋漓之中,给书法作品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展现出王铎对书法艺术的悟性和丰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更值得秉笔一书的是,王铎在其书法作品的创作中开“涨墨”之宗,创造性的完成了书法艺术的视觉转换,这种技法使用润笔和掺了水的墨渗晕点画,合并线条以及将笔触和渗晕相交叉的方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意趣功能。“涨墨”法的创就,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极大发扬,充分展示了王铎在书法创作中所始终贯穿和遵循的创新原则,同时也充分显示出他依据敦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意识和能力。他从传统绘画当中悟得用墨之道并尝试应用于书法创作当中,作品显现出浓淡干湿的强烈对比,使色彩更加分明,层次更加清晰,点面更加和谐。这种大胆的嫁接和创新,寓画于书,融画入书,使得其书法作品满纸烟云,酣畅淋漓,进一步增加了书法作品的厚重感、层次感、色彩感、意趣感和关联度,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印证了中国书画同源的道理。

4、气韵

中国草书,从张芝到献之,从张旭到怀素再到黄山谷,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即增强书法艺术的气韵和节奏。这一追求到了明末清初,有王铎把它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赋予了新的形式和风格。特别是王铎的“一笔书”,可谓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开了宗,立了派,成为草书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王铎的“一笔书”最多一笔可写十几个字,血脉相连,相互呼应,这不仅体现在文字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它还以线条的形式把人们带入纵深跳跃,动人心魄的艺术境界。王铎的“一笔书”可以说是将百炼钢变成了绕指柔,笔势连绵不断,承上启下,左冲右突,放纵自如,如浩浩荡荡的江河势不可挡。可以说王铎的“一笔书”是一种流淌的艺术,它充分运用了线条的缠绕和弹性,增加了作品的气韵和节奏,如潺潺细流斩而不断,似缕缕清风丝丝相连,遇障而跃,逢缓而畅,那种清新和静谧使人掬手可触,感人至深。

纵然如此,王铎在他的“一笔书”中仍然注意了线条的变化,丰富运用了正侧,虚实,轻重,圆折,有如神力遣使,运用于如,线的丰富,气的流畅,韵的可意,使人耳目一新。王铎的“一笔书”成就了其在书法艺术历史中的地位,并为狂草定位了新的语汇。

5、取势

王铎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以势取胜的典范,无论是从图式,还是从技法,无论是从排列,还是从组合,无论从运笔,还是从用墨,无论从结体,还是从破体,无论从单字,还是从整体,其间都贯穿着取势的创新。在其作品中能大能小,能浓能淡,能疏能密,能沉着能快捷,极力变化,动感丰富。舒缓时如锥画沙,急促时振讯快捷,茂密时风不可透,疏朗时宽可信马。这种结体上的正与破,布局上的疏与密,节奏上的快与缓,布局上的挪与让,造成了书法作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文与款之间,字与印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相互映衬,相互盼顾的强烈的对抗和明快的对比关系,造成了一种险峻,一种气势,一种酣畅淋漓,一种激荡起伏,一种雄厚豪迈。在王铎书法作品的方寸之间,人们可以体悟到高山大川,江河湖海,浮云行天,雷鸣电闪,其作品独标气骨的艺术效果一览无余。

四、结语

王铎在明清书坛上独树一帜,是中国书法史上超越传统的革新人物,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世无完美之说,在王铎作品当中依然存在着一点微瑕,当然,这与其成就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探索王铎书法艺术的创新意识,宗旨在于从王铎对中国书法艺术创新获得的成就中的得到一点启示。当前我国书坛潜心书法的人甚多,然而也存在着一些浮躁之气,动辄就想自立门派自创风格,殊不知要想创新自我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建立起扎实的基本功。王铎创新书法艺术给我们的启发是:师古而出,就是要综合历代书法家的成就,在笔墨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集各家之长创新自我;博学多闻,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正所谓直书胸臆,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力,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只凭惨淡的点墨片字徒谈创新和发展,这是一种幼稚;创新自我,不仅要扎实功底,增强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长处寻找创新的亮点,有的放矢方能成功。因此我们期待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更期待在政通人和的当今中国,书法艺术再迎来一个创新发展的巅峰。


王铎部分书法释文

王铎部分书法释文 1、《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张抱一公祖招集湖亭 有酒沧池对烟丘,相招者谁任意游。晋人唐人曾几度,泉水溪水还同流。钟鼓此城鸣白露,戎兵何处领高秋。芦花今古依然在,羡尔无声眠野鸥。 登岳庙天中阁看山同友 四围紫逻坐相望,突兀高峰划大荒。谁复凌空呼帝座,我今乘胜挹天浆。香烟古庙通灵气,石路神丘点太阳。冻草暮云无限意,汉京封禅旧山房。 牛首山同堪虚静原 一樽绝巘放高歌,回首禅房忘坎坷。旦树晴分天目近,午帆气挟海风过。山吞吴楚犹新燕,寺趁齐梁只故萝。莫管星辰朽不朽,吹箫何处倚嵯峨。 频入 频入长安过九衢,谁知幽梦在髭须。只今人路何从说,渐审岩居不可无。屈指箸筹赊日月,伤心戎旅满江湖。此生休外韬真处,锦瑟琪华待醐。 汴京南楼 夷门萧瑟俯晴空,万事欷献向此中。梁苑池台新萑苇,宋家

艮岳老苔丛。牧人壕外时驱犊,猎骑天边晚射鸿。旧月多情依汴水,滔滔东去更朦胧。 崇祯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铎具草抱翁公祖教正 2、《草书杜律卷》: 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 蝉声集古寺,鸟影渡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 老夫贪佛日,随意坐僧房。 生死论交地,何繇见一人。 悲君随燕雀,薄宦走风尘。 绵谷元通汉,它江不向秦。 五陵花满眼,传语故乡春。 秋窗犹曙色,木落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随)转蓬。 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 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 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 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丙戌三月夜岩荦廷尉过访闲观大观佳帖戏书子美诗为二弟 仲和王铎时五十五岁 3、《王屋图诗卷》 送自玉 六载宅频移,汝归不必悲。笙镛俱歇处,哭泣独存时。有鹿堪为伴,河淡不可期。 微官终代谢,村酒带品篱。 自玉归寄题王屋解嘲 云峰久与(“无”点去)别,薄禄复燕都。落日空原上,幽山似怨吾。花林春事早,鱼浦兴情孤。寄语西王屋,茗华举举无。人事多遗虑,终朝独静吟。敢言巢父逸,空负食牛心。伊洛风尘扰,衣裳虮虱侵。火山与瘴土,翻觉林深远。 梅公临行,邀予过斋中 归心去已久,行色更如何?徐孺曾相吊,柴桑又一过。鼂声彭蠡静,猱路弋阳多。 料得怀思处,岩云欵乃歌。 其二 待到秋江日,(“到”点去)秋江到处花。戍旗无海盗,村庙下神鸦。湓浦橙香熟,鹅湖月影斜。安安垂骨健,休忘送驴车。

林散之草书《杜牧 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杜牧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作品内容好,诸多名家专家称赞,入选南京台城碑林,先后4次出版,百度百科收入相关词条。 2003年9月28日,艺兰斋在南京五星级金陵饭店举行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拍卖林散之先生不同时期的50幅精品之作,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作品全部来自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和知名藏家,所有拍品全部保真。中国首席拍卖师刘新惠专程飞到南京,亲自掌槌。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济南等地买家纷纷赶到南京。浙江一个房地产的老板要买断所有拍品被婉言拒绝。面对林散之的件件真品,不少人感到后悔:1985年,林散之一幅草书不到100.00元,现在即使一般化的作品,一张三尺条幅至少也要15,000.00元。精品升到8,000.00元一尺。如果以前买几幅就好了。现在拍价格太高了,承受不了。 一转眼,整整10年过去了。2013年9月,林散之草书价格已涨到80,000.00元左右一平方尺,精品一平方尺在130,000.00元左右。稍微好一点的一张三尺条幅,少说也要300,000.00元以上。10年,林散之草书精品涨了15倍,还拐了一个大弯。看到这种情景,又有人在后悔:要是2003年多买几幅就发了。现在还能不能买?估计要下跌,因为涨

王铎诗稿

王铎《行草诗稿》作者:众如居士 释文: 京中望北山,苍苍得要领。每于僧舍中,延眺臻此境。人声响已息,颇尔众虑屏。禅林无一物,树闲籁复静。冥默似有合,白云流晚影。离家赖此山,相对有馀景。吾生不能言,深坐忽然省。 投柱明因寄沆庵 与我共行游,翩翩多俊彦。京国览物华,随时有闻见。人生少相知,之子重

颜面。绸缪多远意,耿耿回音盼。红梅苞丹荣,欲邀偕式燕。冬尽气徐周,春立阳思扇。勖我以所敦,期我坚狂狷。草木倦未舒,相风不急卞。念君相爱情, 释文: 忘忧生遐眷。空斋重离思,容与自组练。殷勤桃李时,相与襄芳蓿。 愧古 中原非无事,燕地久滞淫。丑风日夜来,肃肃有凄音。出户一聘望,云苦结浓阴。故里今何如,怛然感我心。鹿门能偕室,侩牛晦其身。翡翠羽光彩,虞罗多见寻。珊瑚美枝柯,不复安深沉。思之悄无寐,能不愧古人。

岁晏 夜长不能寐,蚤起端龟蓍。不疑何为占,人境不可 释文: 知。今日趋桑乾,前日涉清淇。明月入我怀,幽意安能持。骨肉路以远,折梅斟酌之。□□改燠寒,相去才几时。括囊在遵养,居安欲思危。原缺经世道,胡为滞子斯。悠悠露花白,此中可对谁。 芳桂 芳桂何不实,修兰一时荣。伯齐与颜回,皆为好其名。大道则不然,嗜好奚

以盈。高山凌崖壑,大海就卑平。多病有所全,无名冲不盈。 吾欲尊柱下,可以逸吾生。 赠曰葵带黄简括苍 华冈被秀草,灵芝不竞辉。仰视驰云光, 释文: 吾子善自持。感物念孤挺,铮铮已不私。漱彼神泉水,手拂花木枝。君子信在独,玄造元无私。徘徊古今事,言之不免悲。愿各保遐尚,忉怛亦何为。 其二

相暌虽不远,若彼江沾蘅。采采隔远道,能不萦中情。良玉切磋需,玛墦有经营。石与兰同宅,原非慕其荣。子洵行古谊,使我道心生。神鳌海水潜,应龙藏光灵。嗟哉口艰难,岂独为嘤鸣。此外不敢言,有言谁与听。 其三 释文: 令名不易居,视履惟周行。素心鉴明月,不与浮飙翔。流景照烟海,咸池有馀光。濛汜立受荣,终古获永臧。池浍与溪睹,被荧及菰蒋。辉辉山上月,念尔不能忘。黾勉策同贯,展厝日方长。芳徽匪一时,无以怀自伤。

试述王铎书法风貌的成因及技法表现

试述王铎书法风貌的成因及技法表现 姓名:孔研 【内容提要】:王铎书法面貌的形成,求其源,是他不同于时人的美学思想;寻其本,得力于他对古人书法的学习。将其美学思想和学古语言融入到作品中,加之技法上的独特性,最终形成了布势连绵,苍健跳跃,神气挥洒的风貌。【关键词】:王铎;中庸;学古;技法 王铎一生博学好古,工诗文,尤善绘画与书法,以书法闻名于世。明季书坛以王氏为代表的一派提倡取法高古,与当时的董派书风迥然不同。他刻意融合新机,形成自己的特色,给整个沉闷滞塞的书坛带进新鲜的活力。其论艺语曰:“……神气挥洒,不主故常,无一定法,乃极势耳”1,这“神气挥洒”的风格与他的美学思想、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其学书渊源、学书方法密不可分。 一.挥洒之源 仍是处在封建社会的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对当时人们思想的专制统治依旧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集中表现儒家思想的,便是这早被皇家法定为《四书》之一的“中庸”。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作为政治伦理的同时也成为艺术审美的规范。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行为上循规蹈矩,在情感上温柔敦厚,从而维持人际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但却压抑了人的个性创新和活力的表现,导致艺术领域的模式和守旧,谁也不敢离经叛道,机械重复,惰性模仿。 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禅宗思想的流行,泰州学派的崛起等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使得思想是比较自由,艺术也是比较发达的。所以便有了李贽的评论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苦必得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他还嘲讽“千古一词”、“千年一律”的尊孔思想,无异于“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的随声附和之犬,他对尊孔言论和理学的批判,是对封建卫道者们的有力鞭挞……。 处在这个时代的王铎也必然会受到明代哲学与文艺思想的左右,受到那些果敢进行艺术实践的大师们的影响。王铎是如何面对这部教条的“法典”的?王铎承认“中庸之理”吗?“心浮,多分外求奇,而中庸之理反失。”2,这也许就是王铎的“中庸之理”吧,也可以说他是认同的,但却是矛盾的“中庸”,因为读一读他的文论,《拟山园选集》卷八十二《文丹》便可得知,文论中的语句显示了和程颐的截然不同的境界,充满了“奇”、“变”、“胡乱”,讴歌“怪”、“怒”、“沉雄”。 如他赞美“怪”:“怪则幽险狰狞,面如贝皮,眉如紫棱,口中吐火,身上缠蛇,力如金刚,声如彪虎,长刀大剑,劈山超海,飞沙走石,天旋地转,鞭雷电而骑雄龙,子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2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3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4 草书的表现主义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

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诗四帖》等。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韩*F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林散之论书

林散之论书 论书二首 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整整齐齐如算子,千秋人已笑书奴。月中斜照疏林影,自在横斜力有馀。 又论书四首 天际乌云忽助我,一团墨气眼前来。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回首当年笔阵图,卫夫人去海天孤。既笑古人又笑我,苍茫墨里太模糊。始有法兮终无法,無法还从有法来。千古大成真辣手,都能夺取上天才。书法谁人似墨猪,垢衣赤脚一村夫。横撑竖曳芦麻样,不古不今笑煞余。 论书六首 满纸披纷夸独能,春蛇秋蚓乱纵横。强从此处看书法,闭着眼睛慢慢睁。更羡创成新魏体,排行平扁独成名。自夸除旧今时代,千古真传一脚蹬。午夜磨砻实苦辛,墨池水涨自通神。千秋饿隶犹成诮,何况戋戋吾辈人。法乳相传有素因,蔡中郎后卫夫人。却怜未识兰亭面,自诩山阴一脉真。自谓平生眼尚青,层层魔障看分明。莫言臣字真如刷,犹有天机一点灵。狂草应从行楷入,伯英遗法到藏真。锥沙自见笔中力,写出真灵泣鬼神。 论书绝句十三首 春来湖上坐坡陀,日日随人看水波。风水相生浪自涌,文章皱起一天罗。山之高兮水之深,芳草萋萋兮好鸟音。我亦有诗出肝鬲,追随众响作春吟。风林有力天然得,水净沙明画几圈。狡狯平原具独解,沙锥深处悟真诠。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肯随人脚后尘。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锺王。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吾人用尽毛锥笔,未入三分即罢休。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能於同处不求同,唯不能同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立功立德各殊途,打破樊笼是丈夫。竖子成名山鬼笑,风萧萧兮一木孤。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虿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学我者死叛我生,斯言北海镂心铭。奈何世俗斤斤子,辜负芸窗十载灯。千载斯人已陈迹,唯馀真理曜乾坤。请看雨湿墙头处,月影参差照漏痕。乾乾几案笔头奴,窗月娟娟冷笑余。犹不甘心於寂莫,当门濡墨写桃符。

《 中国书法全集》108卷目录 启功 主编

《中国书法全集》108卷目录       启功主编 《中国书法全集》目录 01、中国书法全集(1)甲骨文卷 02、中国书法全集(2)商周金文卷 03、中国书法全集(3)春秋战国金文卷 04、中国书法全集(4)春秋战国刻石简牍帛书卷 05、中国书法全集(5)秦汉简牍帛书卷一 06、中国书法全集(6)秦汉简牍帛书卷二 07、中国书法全集(7)秦汉刻石卷一 08、中国书法全集(8)秦汉刻石卷二 09、中国书法全集(9)秦汉金文陶文卷 10、中国书法全集(10)三国两晋南北朝碑刻摩崖卷一 11、中国书法全集(11)三国两晋南北朝碑刻摩崖卷二 12、中国书法全集(12)北朝摩崖刻经卷 13、中国书法全集(13)三国两晋南北朝墓志卷 14、中国书法全集(14) 15、中国书法全集(15) 16、中国书法全集(16)北朝造像题记卷一 17、中国书法全集(17)北朝造像题记卷二

18、中国书法全集(18)王羲之王献之卷一 19、中国书法全集(19)王羲之、王献之卷二 20、中国书法全集(20)魏晋南朝名家卷 21、中国书法全集(21)欧阳询虞世南卷 22、中国书法全集(22)褚遂良卷 23、中国书法全集(23)李邕卷 24、中国书法全集(24) 25、中国书法全集(25)颜真卿卷一 26、中国书法全集(26)颜真卿卷二 27、中国书法全集(27)柳公权卷 28、中国书法全集(28) 29、中国书法全集(29) 30、中国书法全集(30)隋唐五代墓志卷 31、中国书法全集(31) 32、中国书法全集(32)蔡襄卷 33、中国书法全集(33)苏轼卷一 34、中国书法全集(34)苏轼卷二 35、中国书法全集(35)黄庭坚卷一 36、中国书法全集(36)黄庭坚卷二 37、中国书法全集(37)米芾卷一 38、中国书法全集(38)米芾卷二 39、中国书法全集(39)

书法作品释文

书法作品释文及其赏析 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原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鉴赏】 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高路

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1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2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3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4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5 草书的发展渊源: 从古到今,草书的典籍异常浩繁。南宋高宗赵构手中的《草书韵典》,又名《草书礼部韵宝》,是编按宋仁宗时所颁《礼部韵略》纂辑,其字形采自古帖,皆赵构一人所书。明神宗朱翊诏辑特颁的《草韵辨体》,是编按《洪武正韵》纂辑。金张天赐《草书韵会》、清陶南望《草韵汇编》等书皆集历代草书家之字形,全以韵部排字。清石梁集《草字汇》、现代洪钧陶编《草字编》等书都以偏旁部首为属部分类编排,便于读者查找。不管是韵部分类,还是偏旁分类,皆“采聚群帖,仅便检寻,省变所因,初未疏解”,其用意在于提倡草书,遗传名家的手迹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充其量只是集字的汇编,对于草书的组织系统及结构规律尚未认识。符号在草书中的作用也未被认知。 清李滨《草说》十四卷以部首编排前人草字,少数字国以笺注解说,即该书《草书编类序》中所说的疏解。第十五卷着文叙

文字之演变,草法之源流。书末附《草书编类》,其中“一笔”“省点”“省戈”“缺左”“删损”“籍笔”等是例举草字的删繁省变之法;“篆变”叙草字借用篆体形势而立;“起手同”“辨微”“半体同形”等辨疑似之微同。主要栏目“偏旁同文异形”、“偏旁异文同形”则例举各家之字说明偏旁草书之混乱。此《编类》虽触及草法之皮毛,亦认识到草法之混乱,但对此状况却表现得无能为力。这个时期,尽管草书符号已经形成并在书写中普遍地使用,但编纂者却毫无知觉。这个集字时期也就是草书符号的盲知时期。 我们也看到,在集字时期中还涌动着一股可喜的潮流。宋人佚名撰《草诀百韵歌》(或简称《草诀歌》前人伪托王羲之撰),是编专叙草书作法,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偏旁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以启初学。是编虽未言明“符号”,却把相近的符号(偏旁)以及疑似字加以辨别。如“宀头无左畔”,“长短分知去”等等。但其中也多有使人惶忽费解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但是“水”字的草书字形却无点,仅比“言”字略短一点,造成“水”与“言”无别的错觉;“左阜页丁反,右刀寸点弯”,也造成了学者草书字形“阜、贝”无别,“刀、寸”无别的错误遂后又多书与之“商讨”。首先,明范文明《草诀辨疑》就《草诀百韵歌》举例所未及者,列举古代书家其他字例不同写法进行辨疑,意在告知学者不必拘泥于一法,与《草诀百韵歌》唱了对台戏。清朱宗文(学古)《草圣汇辨》,取《草诀百韵歌》逐字辨明其误。汪由敦撰《草诀偏旁辨疑》,则增订改编《草诀百韵歌》为四百言。民国初,王世镗曾修订《草诀百韵歌》作《增改草诀歌》(后又加以删定,易名《稿诀集字》),纠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见,并在汉

洛阳旅游景点大全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南临伊厥,背靠邙山,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四周为群山环绕。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巨龙般的黄河穿过山陕峡谷,奔腾咆哮,经洛阳之北滚滚东流,而洛阳恰似一颗珍珠系在这条巨龙的腰间。 自古以来,洛阳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历代帝王争相建都之地。 一、洛阳市内旅游线路: 市内游:天子驾六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潞泽会馆)、洛八办纪念馆、洛阳都城博物馆(周公庙)、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牡丹公园、洛浦公园、明清老洛阳十字街(含鼓楼)、丽京门 东线:白马寺、神州牡丹园、汉魏故城、玄奘故里、洛阳商城博物馆、唐恭陵、双龙山 西线:千唐志斋、汉函谷关、龙潭大峡谷、青要山、荆紫山、黛眉山、始祖山、鹰嘴山、郁山森林公园、奇石山庄 北线:洛阳古墓博物馆、樱桃沟、郁金香园、洛阳国家牡丹园、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万佛山风景区 南线:关林、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含香山寺、白园)、程园、范园、陆浑水库度假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池山、木札岭、鸡冠洞、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重渡沟、养子沟、老君山、通天峡、白石崖、倒回沟、鼎室山 东南线:西泰山、铁顶山、玉马湖、杜康仙庄、大虎岭风景区 西南线: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山寺风景区、神灵寨国家森林公园、洛河漂流、“洛书出处” 二、洛阳周边游线路: 洛阳+登封(嵩山少林寺、塔林、中岳庙、观星台、嵩阳书院、三皇寨、法王寺) 洛阳+三门峡(黄河大坝风景区、黄河白天鹅观赏区、虢国车马坑博物馆、黄帝铸鼎原、宝轮寺塔) 洛阳+山西运城(盐湖、永乐宫、关帝庙) 洛阳+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陕西历史博物馆、骊山华清池、黄帝陵、唐乾陵、唐昭陵、法门寺) 洛阳+济源(王屋山、九里沟、曲阳湖、五龙口、西滩、济渎庙) 洛阳+山西晋城(皇城相府、鹳雀楼、普救寺) 洛阳+安阳(殷墟博物苑、羑里城、岳飞庙、红旗渠风景区、林滤山太行大峡谷) 洛阳+鹤壁(云梦山风景区、大伾风景区) 洛阳+南阳(武侯祠、医圣祠、内乡县衙、恐龙蛋化石遗址、老界岭、宝天曼森林生态旅游区) 洛阳+开封(清明上河园、中国翰园碑林、铁塔公园、龙亭、大相国寺、开封府、延庆观)洛阳+平顶山(石人山风景区、昭平湖风景区、风穴寺、石漫滩、三苏坟)

王铎及写像秘诀

人物简介 王铎(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 王铎画像 能一日两粥”的生活。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赏识推荐,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坎坷多艰。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岁的王铎曾一度避难于苏州浒墅关袁枢寓所,二人交情笃厚,往来间以诗文书画相唱和。袁枢之父兵部尚书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铭就是王铎亲笔撰文书写的。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殉国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清朝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永历六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绘画 杨竹西小像图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关,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 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荆浩和关仝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书法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归来》赏析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归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

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作品取意高古,平淡优雅,禅意浓烈,布白疏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珍品。作品传承有序,先后 5次出版。圆霖是南京江浦狮子岭兜率寺主持,林散之先生的挚友,著名画家,有“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马、圆霖的观音像”之美誉。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归来》 70×40㎝ “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作品《自作诗归来》,立轴,尺寸为70×40㎝,约 2.5平方尺。落款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大年”(朱文)。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九品。正文内容是: 万里我归来,诗稿携满袖。 口口阿弥陀,佛光照大地。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林散之先生创作时的心情非常愉快。作品中既没有过去很浓的浓墨,也没有往常很淡的淡墨;既没有对照强烈的情节,也没有大疏大密的布白,作品从开头到结尾,基本上处于一个水平面,这与林散之先生用水破墨的风格明显不同,应该说这是先生有意而为之。这是送给圆霖大法师的作品,佛家追求的是清静、淡雅和空灵。 这幅充满了禅意的作品显得十分淡雅,特别是后一部分墨色偏淡,带有枯笔。明代董其昌经常用淡墨书写,人称“淡墨宰相”,淡墨有禅意。这幅作品融书理、禅意和作者的心意于一体。从章法上来看,布白疏朗,字畅气通,与作品的内容、被赠人圆霖的身份十分吻合。作品前紧后疏,“万里我归来”,字与字之间相对衔接紧密,第二行也是如此。“佛

中国书法兰亭奖简介

中国书法兰亭奖简介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综合性书法专业奖项,与中国戏曲梅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一样,都是艺术门类的最高奖,是授予在书法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编辑出版等领域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 中国书法兰亭奖活动的宗旨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的艺术导向;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遵循艺术规律;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增强评审工作透明度;全面检验书坛成果,综合考察作者成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提升人文精神;推动中国书法事业全面繁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奖,不同于一般全国书法展,也不仅仅是评艺术奖,而是除了书法艺术奖外,还要评出书法理论奖、教育奖、编辑出版奖、终身成就奖等。为区别于其他书法展览和比赛,从第

二届开始,书法艺术(创作)奖只限于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征稿。为综合考察作者水平,重视和维护作者利益,凡参评者,不仅要提供本次参评的作品,还要提供自己曾在中国书协举办的活动中获得的成果资料,从而强化综合考察作者艺术成就的力度,更准确、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参评作者的实际水平,使兰亭奖与届展、单项展区别开来。为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愿望,兰亭奖还设有“书法新人新作展”,向年满18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侨中(非中国书协会员)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征稿。 兰亭奖标志

兰亭奖标志说明 1.主体图案是书圣王羲之所写的草体“书”字,标明该奖的主体是书法。 2.对该草书略加改造,使上半部成为一个草体的“中”字,代表中国。 3.兰亭奖奖名来源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以《兰亭序》墨迹局部作背景,兰亭二字亦在其中。强化了主题,增强了历史感,与其它书法奖项拉开了距离。 4.以上三点代表了中国、书法、兰亭奖三个要素,圆形寓意圆满成功,兰色沉稳古朴,极具高雅浓郁之文化品味。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名单 终身成就奖(1名):启功 理论奖(15名): 王玉池《二王书艺论稿》(著作)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著作)

王铎草书唐人诗九首

王铎草书唐人诗九首 (创意源自草根=> )日期:______________ 阅读小页@ 草书唐人诗九首 王铎《草书唐人诗九首》(局部)654×34.5 cm 绫本首都博物馆藏 附录:首都博物馆相关资料 其书师承古法,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开创出自己独特的书风,有"神笔王铎"之美誉。其书法具有"四美 "的特点:一、纵中有敛(形质美);二、草中有楷(情性美);三、错落有致(节奏美);四、今中有古 (韵味美)。王铎"雨加雪"(草中有楷)的章法和"错落有致"的体势,对后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释文: 1) 岑参《寄杜拾遗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薇。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2) 王维《送刘司直往安西诗》 绝域阳关道,胡烟(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今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3)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秋日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九》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乾(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5) 杜甫《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璧,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 阅读小记 第 1 页共 10 页: (创意源自草根=> )日期:______________ 阅读小页@ 6) 杜甫《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7) 杜甫《洞房》 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 系舟今夜远,青漏往时同。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 8) 杜甫《骊山》 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 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万岁蓬莱日,常悬旧羽林。 9) 王维《终南山》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

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此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鸿篇巨制,先后在南京、北京参展,相继 5次发表。主要特点有三:多体并存,尺幅巨大,影响深远。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印章。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 360×192㎝十竹斋收藏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著录于 1997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1999年出版的《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2000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精品集》、2012年出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和2013年10月《华人时刊》杂志第10期。作品是镜片,1987年作,尺寸为 360×192㎝,约 62平方尺。落款林散耳,水墨纸本,生宣纸有暗条纹,长锋羊毫笔,宿墨,品相十品。正文内容是: 青峰两岸万千重,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悬北斗,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光芒遍照大江红。 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气势雄伟,令人震憾;多体并现,相互映衬;布白疏朗,流畅自然,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精品之作,解读这幅佳作要把握三个看点。

王铎书法欣赏

王铎书法欣赏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

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兰竹石,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的靳浩和关

同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浅析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摘要:书法是单色的艺术,林散之运用独到的墨法和玄妙的用虚用白,打破了其原本单一的局面,使墨色出现显著的干湿浓淡变化,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效果,我们可以舍汉字的可读性而观墨法。他在破坏中革新,正所谓不破不立,使墨色在作品中达到高度统一。 关键词:林散之;用墨;画影响书 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别署左耳、散耳,晚号聋叟。安徽和县乌江人。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代会委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南京书画院院长等。 林散之少年时家境尚好,但13岁时父亲的病逝,给予林散之及母亲以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林家家道骤落,一贫如洗。林散之过早的体会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的含义。迫于生计,经父亲的好友介绍林散之拜师于南京画工笔人物的张青甫,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之后又与乡贤范陪开学习书法,授之以包安吴的双钩悬腕之法和唐代碑帖的练习,随后,又拜识张栗庵先生学习诗文,使林散之受益匪浅。 先生作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早年曾自号为“三痴”,在他17岁的《自慨》诗里写到“平生为痴诗书画”这大概就是命名为“三痴”的主要原因。“散之”或由“三痴”谐音而来。赵朴初称赞他“三绝”,成就最高的当数书法。一生中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到晚年时笔墨出神入化,开创林家笔法,自立门派,取得了丰硕成果,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书法艺术研究是多方面的,现在只谈他的用墨。 经张栗庵先生的推荐,林散之拜师于黄宾虹的门下,所以林散之的用墨首先得益于黄宾虹。1929年他负笈到上海,拜见黄宾虹先生,黄宾虹感其学艺的真诚,非常赏识,说:“君之书画,略具才气,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①接着又示之用笔用墨之道。又曰:“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人们常说,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

戴字行草书法_戴字行草书法图片欣赏

戴字行草书法_戴字行草书法图片欣赏 中国书法文化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思维及其精神特征,与中华民族具有尊道重德、贵和尚中、偏向阴柔、运用心智等主要特征的处世性格有着不能剥离的联系。下面带给大家的是戴字行草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戴字行草书法欣赏 巨轴行草的笔法特征 随着巨轴行草作品数量的增加,大字书写技法经验的积累,前述书家写大字不善用笔的情况,在徐渭、张瑞图、王铎、倪元璐等书家的手下,终于得以改观。而王铎是这一笔法变革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彪炳巨匠。后人甚至因此又有“后王(铎)胜前王(羲之)”之说。现择《方石书话》书论数则,以此对王铎巨轴行草笔法特征略作剖析。 笔势奔放咫尺千里 书必有气以贯之,气大而长短大小皆宜。然气非可以劲直为之,须于顿挫起伏处蓄远势,方能咫尺千里。巨轴行草一旦挂入厅堂,与观者的距离拉远,就不能再以含蓄隽永为能事,必须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力。“气大”则作品充满张力,“势远”则气脉贯通。写大字必须在用笔上做到“顿挫起伏处蓄远势”,方能纵横开拓、咫尺千里。纵观历代书法,在笔势、结体上可分为两种形式:即外拓与内擫,而草书强调笔势贯串,书写速度较快,多用外拓之法,所以在王献之以后,书家行草笔法,多以外拓为主,而以鲁公、觉斯、青主尤着。巨轴行草幅式拉长,尤其强调纵势,这一点,外拓笔法又体现其独特的优势。如果说鲁公将外拓笔势在小笔行草这一领域作了最淋漓尽致的阐释的话,那王铎和傅山的贡献,就是将外拓笔法的开张奔放的特点在巨轴行草这一子敬、鲁公从未涉足的领域推向了极致。另一方面,王铎作书有胆气,用笔刚猛肯定,狂蹈大方,笔势奔涌,一气呵成,似大江东去,浩浩荡荡。? 极笔势而不失控制 竭骥奔泉,怒猊抉石,形容奋猛,亦极笔势。然于奔腾不可遏抑时,陡然一勒,鞭入正路,及与狂怒劲张不同。王铎自称“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生不易。”翻开《王铎书法全集》,其临书作品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每个时期,可见此言之不谬,其长期临古浸淫阁帖所积聚的深厚功力,为其“放手”和“撒手”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观王铎大草,理法兼备,狂而不野,其跳掷飞动的纵笔挥洒不失令人叹为观止的控制,快速流畅的行笔仍能将提按顿挫交待得准确到位,无懈可击,显示出其激情与理性的卓越平衡。马宗霍的《岳楼笔谈》说:“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当为确评。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的内容,具体内容: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欣赏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当代草书的艺术理论 当今人研究草书与古人研究草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王羲之把用笔的方法变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表现,在写字的时候根本用不着思考笔法,在写上一字和下一字的映带的时候用不着考虑这里映不映带,上一笔和下一笔怎么连接也是不用思考的。从阁帖,手札里去分析,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实在很轻松,或者是很沉闷,很痛苦的状态下书写,心情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他是绝不会把怎么样写这一封信或者是一个手札作具体考虑。这是王羲之的情况。再来看怀素。怀素完全是把技巧转换成

了下意识的笔势,他是通过了非常严格的强化训练,比如说在蕉叶上写。他已经把草书的笔法熟悉到用不着思考的程度,不然的话,怎么会出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是内心激动的一种外化,一种激情的抒发,这种激情的表现是不可能去思考技法的。所以,王羲之也好,怀素也好,他们书写的状态是和今人不同的。 从王铎开始就不一样。王铎已经把草书作为一种表现,虽然他采取了一种极端浪漫主义的表现情绪,但他在具体的处理时都有自己的思考,在书写时都加以处理。有一件作品,是临张芝的一件草书,你分析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草书看起来是一笔书,很放浪,他把草书拓而为大时,展现成大字书写的时候,是不可能一笔完成的,他用接笔。在临张芝的帖的那件草书里,有十几处接笔,在接的时候,他都不用光滑的顺接方法。比如说一个笔法,他都把两边接的很光洁,用错位的大姐方法,这是王铎处理的一个技巧。仔细去观察他的原作,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由于他在用力的时候,如果不那样的话,他就很难做到顺利的转折,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进行搭接,而且是用错位的搭接方法,以增加线条的变化。如果是线条变粗了,字型变大了,还是用顺接就将呆板,王铎在处理的时候是用错位搭接的方法。这是王镛先生在研究王铎作品中发现的。而且王铎为了使自己的字体量增加,他有意识的在墨法上进行了改革。徐渭在写大幅草书的时候,为了让他的字能够增加大字的效果,加强了线条中的丰富变化,顿挫更明显,比起王羲之、怀素他们的顿挫更狠猛,这是徐渭的处理当中的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明朝人是如此,到了今天,在写草书的时候,变化就更不一样了。因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