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九章 认知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 认知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 认知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 认知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认知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治疗高度重视研究患者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Self_defeating Behacior)看成是患者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这些不合理是认知,从而使患者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样,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法,因为它重视目前患者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而精神分析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对潜意识的分析。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治疗者的任务就是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认知,使患者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患者的真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一、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Aron T·Beck)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

贝克论证说,抑郁症患者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而变成抑郁,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会被他看成生活以完全绝望的表现。因此抑郁症患者总是对自己作出不合逻辑的推论,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

贝克把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五种形式:

(1)、任意推断(Arbitary Inference):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

(2) 选择性概括(Selectinve Abstraction):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

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是,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

(3) 过渡引伸(Overgeneralization):或称过渡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

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印伸作出的结论。

(4)夸大或缩小(Magnification or Minimization):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

曲的评价。

(5)走极端的思维(All_or_none Thinking):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患者往

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

虽然认知疗法的历史比较短,仅仅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他它的发展很快,技术种类也很多。主要有:阿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五十年代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RET);迈肯鲍姆(Meichenbaum)在七十年代倡导的“自我指导训练”(Self_instructional

Training);戈弗雷特(Goldfied)七十难道初提出的“应对技巧训练”(Coping Skill Training);考铁拉(Cautela,J·R·)在七十年代初创立的“认识转变法”等。

二、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_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美国心理学了家阿伯特·艾里斯在五十难道创立并逐步发展成熟的一种新的心理疗法,它以认知理论为基石,并揉合了行为疗法的某些技术而自成一体。它与后来发展起来的认知行为疗法有相似之处,艾里斯认为,人的观念中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双重特征,故杂治疗过程中应使用理性的思考来对抗或消除非理性思考的治疗方法,亦即借助使用理性的思考方式来消除非理性思考导致的情绪困扰。治疗者的任务在于帮助患者认识自己非理性的态度和信念,代之以理性的态度和思考方式。

艾里斯RET

三、贝克认知转变法

贝克认为,抑郁症部分是由对客观经验的一种过分、消极性歪曲的结果,在信念形成过程中由于认知歪曲因而导致了情绪的抑郁。因此,他创造了认知转变技术不管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方式,进而导致整个综合症改变,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贝克认知转变法的基本过程为:

(1)检察消极的自动性思想;

(2)弄清认识、情感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3)检验这些不正确的自动性思想的真实性;

(4)学会自己认识和改变导致不正确情感的错误信念。

在治疗实施过程中,先给患者简单说明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然后让他学会识别、监察和记录消极的自动性思想,所谓自动性思想就是抑郁症患者的消极认识,自动地反复出现,表现在对自己、周围和未来世界三方面的消极评价,称为抑郁三联症。识别自动性思想的方法大多数根据患者自己的报告,询问患者对各种活动的结果所作的预测才很有用,也可询问患者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所持的态度和信念。患者监测自动性思想可有多种方式,如可按几个特定时间自由记录当时的任职,也可自由书写日记,记录情绪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和当时的任职。接着是设计一种严格的检测以检查这些消极任职的真实性。这是认知治疗的中心环节。首先要告诉患者这些认知只是预测、推论,并非事实,要求患者同这些认知保持一定的距离,日不要接受。一旦认知了一种歪曲的信念或一组信念,则可训练患者依下列顺序进行严格检验:(1)我的认识是什么?(2)对那个问题有无其他别的认识存在?(3)假设那是真的,结果是否就会那么糟?治疗者可以和患者共同制度一张日常活动表,要求患者记录自己完成的情况。如果事情完成了就记“M”(mastered),如果完成某件事后产生愉快体验或使原来的不愉快有所减轻,就记P(pleasurd)。在这里,愉快的定义很重要,因为抑郁症患者常将小的成功或轻度愉快与不成功、不愉快等同。一旦抑郁症患者能够认识和评价不正确的自动性思想和信念,随之而来的便是要求患者按照这些新的认知结构去实践,检验它是否现实可行。治疗者我往往通过给患者布置一定形式的家庭作业,让患者反复练习,以巩固新的认知结构。

贝克认为自我监察和自我评价过程对于帮助抑郁症患者认识到生活中更多的是欢乐,这对成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治疗者给抑郁症患者提供成功的反馈,使患者认知转变,认识到自己是个胜利者,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对行为的转变,它是打断并逆转抑郁症患者失败和自我贬低消极循环的关键因素。

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一、什么是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指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认知,并产生出不同的情绪。面对同一件事,人们会随着对该事件认识的改变而发生情绪上 的变化——左右我们情绪的并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观念。 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 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事例1: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活见 鬼,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 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另 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 材,噢!那不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 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 举高中。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棺材”真的好灵。 事例2:两个战士一起走路,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过去了。 这两个战友中的一个认为:“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 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却可能有不同的 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老总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 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 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 作。 二、如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 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 一)合理情绪理论的应用步骤 ?⑴分别列出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和认识 ?⑵找出对不良事件认识上的非理性观念 ?⑶通过对非理性观念的认识和纠正,找出合理的观念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低自我价值高自我价值 我想要被爱我被自己与他人所爱 应对姿态:不一致: 我会做每一件事情(讨好)我要让你感到愧疚(指责)我与现实疏离(超理智)我否则现实(打岔)应对姿态:一致:我做适合的事 我尊重我们的差异我将你和我函括进来我接纳情境 顽固的,批判的确认的,有能力的,有自信的即时反应的回应的 被家庭规条与“应该”引发动 机 对选择与负责的觉察 外在地界定防御压抑感受 留在熟悉里接纳自己与他人:信任与他人接纳感受、统整与人性 愿意为不熟悉作出冒险 以过去为焦点想维持现状以现在为焦点愿意改变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认知诊断测验编制的原则

认知诊断测验编制的原则 摘要:Tatsuoka 给出的实例表明,不同知识状态可能对应同一理想反应模式,即对知识状态产生误判。如果不是对测验进行事后分析,找出属性及层级,而是采用Leighton 等人所倡导的方法,在认知诊断测验编制之前确定所测属性及其层次,导出可达阵,这时可以证明只要将可达阵作为认知诊断测验蓝图的一部分,则可避免这一问题。这一原则不仅对认知诊断测验蓝图的设计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制定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选题策略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测验蓝图;认知诊断;可达矩阵;理想反应模式;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 1. 引言 通常把对个体知识结构、加工技能或认知过程(均简称为属性,attribute)的诊断评估称为认知诊断评估或认知诊断(cognitive diagnosis assessment /cognitive diagnosis, CDA,Leighton and Gierl,2007.) [1]。 一般的教育考试, 特别是大规模的考试,只提供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然而由单一的分数,既不能得到被试具体掌握或未掌握什么知识的结论,也不能得到被试做错试题的原因,以进行补救;对于相同分数的个体,更无法得到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知识状态和认知结构的差异。传统的考试提供的信息已不太适合个体发展的需要,认知诊断评估的主要任务是挖掘更多的认知加工信息。Leighton 和 Gierl(2007)[1]认为认知诊断是用于测量/评价个体特定的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和加工技能(processing skills)。CDA 通过测验获得被试在测验上(可观察)的反应而推知该被试不可观察的知识状态(knowledge state)。 Leighton 和Gierl(2007) [1]在他们所编写的书第一篇文章称CDA 仍处于萌芽状态(CD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表明对CDA 的研究,包括认知诊断测验的构造都是新的课题。Gierl(2007) [1]在注释中又指出,认知诊断测验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却很少,连Downing 和 Haladyma 编辑的由Erlbaum 在2006 年出版的测验编制手册(Handbook of test development)中也没有相应的章节涉及认知诊断测验编制,甚至找不到认知诊断评价的主题词条(subject entry)。Gierl(2007)[2]还认为只有Gorin(2007)[1]描述了认知诊断测验编制的原理。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限于篇幅和本文主旨,这里不讨论如何与命题专家沟通,打磨出好的试题的问题,而集中讨论认知诊断测验蓝图的编制问题。 在讨论认知诊断测验蓝图的编制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两个例子,一个是简化的用以解释原理性的例子;另一个是规则空间模型(rule space model,RSM)的开创者Tatsuoka(1995)给出的例子[2][3] [4][5],用以说明实际工作中考虑不周就很有可能编制出有问题的诊断测验。 下文中理想反应是指既不猜测也不失误的作答反应,只有被试掌握了项目所测的所有属性,才能正确作答。属性层级方法(attribute hierarchy method,AHM)[6][7][8]中称理想反应为期望反应模式;确定性输入,噪声“与”门模型(deterministic inputs,noisy ”and” gate model,DINA,如可参见Henson&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

第三讲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一:洗手的康康 十六岁,男,每天洗手三四十次,双手发白,皮肤浮肿。被诊断为强迫症。 急坏了父母。尤其是母亲,整个心都在儿子身上。 每次洗手必向母亲报告。母子之间的对话全围绕洗手或不洗手的话题。 太空人家庭 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 4.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结构\亚系统\界限 行为障碍的发展 僵硬界限-脱离\模糊界限-缠结 5.核心概念-结构 结构(structure):人际交往的循环模式,用来界定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形态。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它决定家庭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 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 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 在家庭成员之间反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 常见的家庭互动方式 妻子罗嗦丈夫逃避妻子更罗嗦丈夫更逃避…… 母亲严格,子女松散;母亲干净,子女邋遢;母亲紧张,孩子放松 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互动 互动模式规则强化结构 如何发现家庭的结构? 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结构才会凸现出来 不断变化:随家庭的发展,也需要形成新的结构 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6.核心概念-亚系统 亚系统(subsystem) 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 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夫妻亚系统: 亲子亚系统:父子亚系统、母子亚系统 兄弟姐妹亚系统 个体本身也是一个亚系统 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与执行功能 保证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孩子的需求常常让父母忘记了夫妻亚系统 亚系统的功能 保证个体自我分化,练习不同层次的人际技巧 每一个人隶属于不同的亚系统 有不同的角色\学习不同的技能\拥有不同的权力

咨商与心理治疗理论简介

《輔導原理與實務》補充資料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簡介 中央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任輔導老師夏允中壹?前言 目前國內的心理治療理論大多從美國引進,因此,本文心理治療理論簡介將以美國所發展出來的理論為主;但是在心理治療領域有非常多的學派與模式,Corsini(1991)曾列出240種不同的心理治療法,Herink(1980)整理出超過250種心理治療法,Karasu(1986)更整理出超過400種心理治療法(引自Corey, 1996)。雖然心理治療的理論有至少200種以上,本文以下將介紹九個主要的理論,分別是精神分析、阿德勒學派、存在主義、個人中心、完形、現實、行為、認知行為及溝通分析等治療法。 貳?九個主要心理治療理論簡介 一、精神分析治療法 創始人物,Sigmind Freud(1856-1939),對於心理學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幾乎所有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都與精神分析治療法有關係。其主要的觀點為決定論的認為行為是受制於心理能量與幼年時性心理事件的影響。潛意識是行為產生的驅力,會受到性衝動(生之本能)與攻擊衝動(死之本能)的驅使。Freud 宒襤吽]生之本能)與攻擊衝動(死之本能)的驅使。Freud提出了性心理發展階段,包含口腔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2-6歲)、潛伏期(6-12歲)、性徵期(12-18歲),而其中幼年時(六歲之前)的心理衝突會影響人格發展的健全。 依據Freud而發展出來的代表人物有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化發展階段論, Jung的集體潛意識;Klein, Wincott, Fairbairn, Guntrip, Balint, Mahler 等人所提出的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其中Mahler所提出的理論是客體關係理論中,很重要的理論之一,Mahler, Pine & Bergman(1975)有系統地提出分離─個體(separation-individuation)過程的理論,這個過程包含了分離與個體過程,為探討幼年三歲前與母親的互動關係。「分離」是指個體一開始與母親共生關係,就開始了分離的過程;而「個體」是個體在經歷「分離─獨立」過程,對自己特質假設的過程。個體必須經過這些歷程,個體才算是「心理上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並成一個真正的人,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穩固關係。而邊緣性人格異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就是發生在分離─個體歷程中的不順利,母親無法適應與忍受幼兒進行個體化的歷程,因而造成個體情緒不穩定、易怒、自我破壞行為及無法忍受焦慮等。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76 更新时间:2011-5-31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这个术语,表示治疗者综合运用了行为治疗(通过调节行为本身来直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和认知治疗(通过改变个人的评价和思考模式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两种方法。这两类治疗干预方法都基于同样的一种假设,即先前学习导致了当前的适应不良。治疗的目的是要通过消除这种学习来减少不适当行为或提供新的、更具有适应性的学习经验。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认知—行为治疗的实践者们大多相信,症状的改变是伴随著认知的改变而发生的,这种认知变化是由于各种治疗干预的后果。这些干预包括了对新行为的尝试、对不适当思维模式的分析以及帮助个人学会一些更为适当的自我谈话。虽然各种治疗干预(包括药物治疗)都可以附带地引起认知改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在行为治疗以及在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每一步疗效改进都与认知的改变密切相关。所取得的效果在后来的维持也经常与认知评价水平有关。[1][2]尽管认知改变与认知—行为治疗具有如此高的一致性,但是对于认知—行为治疗的实际作用机制的认识依然很有限,并且对于当事人经过治疗到底学到了什么以及其改变的发生机理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一、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 对一些心理症状的认识上,持续了比较长时间的争论,如在学习使用言语媒介时出现的相关焦虑障碍问题。传统上,行为主义者认为,这种障碍是由于学习造成了对一种恐惧刺激和一种回避反应之间建立了暂时联系的后果,并且这种条件性恐惧是不受个体意识中的信念影响的。[3]尽管看起来,焦虑障碍患者意识中的信念和愿望经常会在表面上表现出与其总的恐惧和强迫性回避经验无关。但大量的观察,尤其是对恐惧症及强迫症患者的观察,证明许多恐惧障碍的不合理性和治疗上的无效都与简单说服过程有关。[4] 在70年代的时候,西方绝大多数行为治疗者由于仅仅看到了这种强迫症状方面,从而导致他们拒绝推荐患者接受进一步通过对意识中思想的改变来影响其对行为体验的认知治疗。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认知治疗者们也只是刚刚开始感受到这一问题,比较泛泛地强调对患者一般的不满意状况进行关注,而在对这些恐惧情境作出觉察、解释以及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来进行治疗方面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尽管当时的许多经验性研究已经证明了意识中的信念确实时常会影响

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作者:窦斌, 陈青萍, DOU Bin, Chen Qing-ping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710062 刊名: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 年,卷(期):2010,10(1) 参考文献(19条) 1.王娜娜;汪建新Bowen家庭治疗模式评析[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5(08) 2.Irene Goldenberg;Herbert Goldenberg家庭治疗概论 2005 3.汪建新关系的探究与调整: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视角[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4.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 2008(01) 5.Michael P Nichols;Richard C Schwartz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2005 6.祝菡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评析 2007(3/4) 7.Ingrid D;Bloos;Thomas St;James O'Connor Ancient and Medieval Labyrinth and Contemporary Narrative Therapy:How Do They Fit 2002(04) 8.胡赤怡;李维榕;王爱玲试论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5(08) 9.Lisa C;Tuttle Experiential Family Therapy: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Resolution of Family Conflict in Genetic Counseling 1998(02) 10.Helen(Yuen)Ko Minuchin's Structural Therapy for Vietnamese Chinese Families:A Systems Perspective 1986(01) 11.易春丽;钱铭怡;章晓云Bowen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1) 12.William C;Nichols Integrative Family Therapy 2001(03) 13.李道林;刘谷珩;陈振华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的综合式家庭治疗疗效观察 1996(03) 14.胡雄;王玉玲;付慧鹏抑郁症综合式家庭治疗:76例单盲随机对照[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9) 15.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6.赵芳家庭治疗:一种分析人类行为的新框架[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7.Susan Saltzburg Narrative Therapy Pathways for Re-authoring with Parents of Adolescents Coming-out as Lesbian,Gay,and Bisexual 2007(1/2) 18.汪新建;吕小康叙事家庭疗法:以治疗解构文化[期刊论文]-社会科学战线 2005(05) 19.王琪;扬帆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评析 200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17832625.html,/Periodical_sjjbyjsws201001035.aspx

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途径_基于认知诊断的学习进阶方法_辛涛

第11卷 第5期教育学报 V ol.11,No.52015年10月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O ct.2015收稿日期:2015-02- 15作者简介:辛涛(1 968—),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心理测量、认知诊断、大规模测评领域的研究。E-mail:xintao@bnu.edu.cn;乐美玲(1990—),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郭艳芳(1990—),福州第十九中学教师;姜宇(1 988—),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 2JZD040)的研究成果之一。 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途径: 基于认知诊断的学习进阶方法 辛 涛1 乐美玲1 郭艳芳2 姜 宇1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 2.福州第十九中学,福州350001 ) 摘 要: 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学业质量标准描述和规定了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时所应该具备的与进一步升学或进入社会,乃至今后发展有关的关键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的具体水平。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是一个新课题,然而目前国内还未有学业质量标准建立的实证性研究。以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为例,将学习进阶与认知诊断结合并应用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中,充分利用学习进阶的优势来建立学业质量标准。结果表明,学习进阶可用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且结果更加科学有效、更贴合实际。 关键词:学业质量标准;学习进阶;认知诊断;热化学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5)05-0072-08DOI:10.14082/j .cnki.1673-1298.2015.05.009 随着从“ 应试教育”质量观到“全民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对教育输出结果的相关信息需求也不断增长,尤其需要一个权威的参照框架用以指导各学科开展教育输出结果信息的收集与报告,这有利于地区间教育结果的比较和经验的相互借鉴。课程标准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框架。然而,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描述比较笼统,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维度及标准,对于实际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亟须制定系统的学业质量标准,清晰界定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界定 建立学业质量标准,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学业质量标准,什么样的标准是高质量的标准。当前,世 界各国并没有与学业质量标准直接相对应的词汇,也没有对学业质量标准的概念内涵做清晰的界定。 (一)学业质量标准的相关概念 围绕学业质量标准这一概念,存在众多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包括教育标准(education-al standard)、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课程指南(curriculum guide)、教学大纲(syllabus)、学习计划(program of study)、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学习机会标准(opportunity-to-learn stand-ard)、成就标准(achievement standard)、表现标准(p erformance standard)、表现水平(performancelevel )等等。[1 ] 正确理解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以及建立学业质量标准,需要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业质量标准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综合各国的学业质量标准可以发现,各国的标准大都涉及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评价标准,但这几种标准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

第四讲_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1.Satir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挖掘来访者内心的力量 咨询师要开放和真诚 善于运用触觉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 NO.1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一、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 二、心理分析学说中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关的理论: 1、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基本概念: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小部分潜意识。 1)无意识的含义:一个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2)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部分中去; 3)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 4)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所保持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无意识之中的各种本能冲动或动机、欲望一直都在积极活动之中,力求在意识的行为中得到表现。但因其是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所以当其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因之加以抵抗。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动机都是向上运动的,向外推的,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紧压。这就是所谓的压抑。 5)压抑的功能:把主体的经历和回忆、各种欲望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他们在意识中出现。 2、人格构成学说 1)本我、自我和朝我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 特性:无意识、无理性、只遵循快乐原则;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的贮藏库;收容一切被压抑的东西。 自我: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 特性:从本我中分化来,一部分是无意识,一部分是意识的,主要为意识;合乎逻辑,受现实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在超我指导下,按现实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2)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同时受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控制,而且要使他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压力下会产生焦虑,并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可以调节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的机制——心理防御机制。 主要方式: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置换、抵消、反向形成 3、性心理的发展 1)性本能:人有两种本能自我本能和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性本能。本能背后还有一种潜力叫做力比多。力比多又称性力,是一种力量、一种本能。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理论

1、简述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1)帮助患者自立的原则 (2)客观中立的原则 (3)尊重患者的原则 (4)保密原则 (5)时间限定原则 (6)关系限定原则。 2、治疗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1)治疗关系具有独特性。这种治疗关系是治疗进行的载体,使患者有安全感、隐秘性,有利于患者自我探索的进行 (2)治疗关系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在心理治疗的全过程,治疗师应保持中立的立场,对患者的言行不加批判,不将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患者,这是治疗师所应保持的客观立场。主观性是指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尊重患者,使之感到温暖。这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有利于治疗关系的深入发展 (3)专业限制。包括治疗关系独特性的现状、职责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等。独特性在于治疗关系的建立需要患者有寻求帮助的动机;职责的限制是指治疗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改变的产生需要患者自身的努力,治疗师不能越俎代庖;时间的限制是指每次会谈有固定的时间约定,不能随意改变 3、简述移情的本质? 移情是指向现实中某人的感情、冲动、态度、幻想、抵抗等的不适宜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对过去早期幼年经历中重要人物的原发反应的重复,无意识中将这样的体验指向了现实中的人物,移情反应的两个特征就是重复和不适宜。 移情反映给精神分析师提供了极难得的机会去探索难以接近的过去和潜意识,移情的重复所带来的分析材料是以其他的方式无法获得的。如果能适当地控制,对移情的分析会引起回忆、重建和内省,并且最终停止重现。精神分析师正是通过系统地分析移情现象来达到为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目的。 4、什么是阻抗?阻抗有哪些常见的临床表现? 阻抗是指在患者内部所有对抗精神分析工作程序和过程的力量。阻抗可以是意识的、前意识的、潜意识的,可以通过情绪、态度、观点、冲动、思想、幻想或行动来表达。阻抗是病人身上反抗力量以及违抗分析进展、违抗咨询师、违抗分析进行和进程的根源。 阻抗的临床表现包括: (1)病人沉默 (2)病人“不想讲话” (3)表明阻抗的情感 (4)病人的姿势 (5)时间的固定 (6)琐碎或题外事 (7)回避话题 (8)刻板 (9)回避性言语 (10)迟到、失约、忘记付款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 一、行为主义理论 (一)发展阶段 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 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 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 可得性无助 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 归因理论(海德维纳) 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

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 (三)主要观点和评价 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该理论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二、认知理论 该理论源于阿尔佛雷德·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性冲动没有太大实质意义,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一)主要观点 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认知理论基于这样的观念:在我们想什么,怎么感觉和怎么行为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我们的思维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决定我们的行为。认知理论重视心里内部过程的研究,把人的心理功能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认为认知歪曲是引起情绪不良和非适应行为的根本原因,一旦认知歪曲得到改变或矫正,情感和行为障碍就会相应好转。 Greene(1999)认为社会工作中的认知理论包含以下内容: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积极心理治疗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取向、激发人积极的基本能力等特征,从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三个层面实施干预;积极心理治疗包括观察和保持距离、调查、处境鼓励、语言表达和扩充目标五个阶段。积极心理治疗中的感恩练习、生活喜事、利他行为、人际交往、积极品质等策略可用于增进幸福。积极心理治疗理念是对传统心理治疗的批判、反思、继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心理治疗途径,丰富了心理治疗理论。(一)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来访者尽可能以书面形式汇报自己什么时候对什么事、什么人感到烦恼,对什么事感到愉快。这样就开始了让来访者学习区分的过程。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规定冲突的范围,并对它们进行具体描述。在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来访者进行重新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其他的可选态度和行为方式。实际反应和可选反应比较法就是一种在治疗师指导下的来访者自我控制法。(二)调查阶段调查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来访者根据鉴别分析调查表,确定自己及冲突伙伴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积极品性,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消极品性,得到自己和伙伴在品性、行为方式和能力方面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图像。(三)场合鼓励阶段鼓励阶段的重点不在于消除有问题的行为,而在于改变习以为常的交往模式、促进伙伴之间的信任及改变来访者的态度。具体做法是放弃对冲突伙伴的消极行为的批评,只对对方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进行鼓励。这种与习惯相反的新做法有助于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为了让来访者同自己的伙伴建立起信任关系,来访者需要学着强化自己伙伴身上的积极品性,注意自己身上与之相关并容易引起冲突的消极品性。(四)语言表达阶段人际关系障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际沟通出现了问题,即作为沟通工具的语言造成了误解。语言表达阶段的 特点,就是让冲突伙伴们努力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误解。礼貌与诚实的关系是语言表达阶段的关键冲突。治疗师在这个阶段要帮助来访者确立一个以“礼貌—诚实”这个关键冲突为核心,并有具体内容的鉴别和练习规划。为了让来访者摆脱把冲突闷在心里不说或者曲解冲突的状况,指导来访者按照确定的规则,逐步练习同自己的伙伴进行沟通。他们既谈论自己的积极的品性和经历也谈论消极的方面。(五)扩大目标阶段限制自己的目标是心理障碍者最容易出现的做法,因此要有目的地消除来访者视野的狭隘性。要指导来访者学着不把冲突转移到其他行为领域,而是努力追求新的、过去从未体验过的目标。

认知行为疗法理论与技术

认知疗法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一、认知疗法概述 (一)什么是认知疗法 1、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对自己和对环境的看法及信念系统。认知类型:客观和主观;积极和消极;理性和非理性。 2、什么是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 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与当事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当事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当事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3、认知疗法的特点 原理明了,容易掌握;操作性强;短程,适应范围广;主动、定式、限时,强调此时此地治疗目标清楚,达到目标的过程有良好定义;接受实验评估;平等协作的医患关系;家庭作业的大量采用。 4、常用方法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二)认知疗法一般治疗原理及过程 1、认知疗法一般治疗原理 第一: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 第二: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负性认知和情感、行为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一个关键。 第三: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曲解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曲解得到识别和矫正,患者的情绪障碍必将获得迅速改善。 2、认知疗法一般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 (2)适应不良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三)认知疗法的适应症

家庭治疗的理论

家庭治疗的理论 家庭是我们诞生和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命运的重要依托。家庭常常以某周方式决定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给予我们幸福和痛苦。一般的治疗我们通常会选择一对一的个体治疗,但是如果来访者的问题和其家庭存在关联,当来访者回到家中,取得疗效将受到家庭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家庭将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面对由于家庭问题而产生症结的来访者或是患者,家庭治疗师要有不同于一般治疗师得理论和视角。人来源于家庭,成长于家庭,个体发生冲突或生病都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是我在看了相关书籍后总结出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对我们理解和帮助家庭有着很大的帮助。 1系统论 系统论通常是被认为由奥地利生物学家Bertanlanffy提出来的。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这种观点有别于以往的只重视个体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的一些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关系的产物。于是这就要求治疗师以“广角镜”的姿态来面对,将家庭这个纳入自己的视野,将所有家庭成员看作是一个整体,好比个体中的各个内环境,要从整体状体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和分析问题的所做。例如,孩子挑食,父亲很严厉的训斥他,要求他什么都要吃,这是母亲心疼孩子,比较惯这个孩子,则会出面制止父亲,不让父亲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以后孩子依旧会保持这样的行为,这个家庭也会因此经常的出现这样的互动关系。在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循环的,一个成员的变化会影响其他成员及整个家庭。家庭治疗师要有循环因果关系的视角,在治疗中探讨家庭的情况及其成长的历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控制论 最早由美国的数学家提出。一个系统哟啊维持自己的稳定就需要信息交流,借此对各子系统进行调控。这种心理反馈机制是控制论的核心。反馈可以是正向的同时也可以是负向的。在家庭系统中,负反馈抵制改变,是保持家庭稳定的一种机制,同时也可能引起冲突。例如,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开始寻求自主独立,开始不是一味的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个时候父母却依旧是用对待婴儿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以此来维持过去家庭的稳定,这个这种负反馈就会引起亲自冲突,孩子就会产生和父母分离的心理。正反馈是传递家庭需要改变的信息。对于系统具有挑战性,此时接受,可以在一个新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如果系统拒绝则会产生冲突。在家庭治疗中,当负反馈无效是就适时启用正反馈。 3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决定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眼前的事物,还有我们的经验,还有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从事的社会活动。 在家庭治疗中,如果采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治疗就成了重新建构的过程。这种治疗强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重点探究来访者对自己问题的假设,在谈话中寻找新意义和新观点,重新定义行为以改变家庭成员对它的反应。一个家庭有多种观点组成,治疗师不再作为旁观者,也一同参与一起建构被观察的事实。 4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探讨和分析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小时候起我们在和母亲及重要亲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就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依恋模式。良好的母婴关系是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的基础,他们在外界的交往过程中会非常自信。

第六章心理治疗练习题

【选择题】 (一)A型题 1.精神(心理)治疗的主要适应证是 A.神经症 B. 抑郁症 C. 躁狂症 D. 精神分裂症 E. 精神发育不全 2.从事特殊心理治疗的人员应为 A.具有医师资格者 B.心理学本科毕业者 C.经过特殊心理治疗培训的医师和心理学工作者 D.经过特殊心理治疗培训的各级人员 E.具有一定学历或自学成才者 3.某女性患者,25岁,诊断为癔症性抽搐发作。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患者的症状是对心理冲突“压抑” (或潜抑)而导致的,这种心理防御过程是 A.有意识的 B.潜意识的 C.有计划的 D.有目的的 E.没考虑后果 4.下列哪种情况不适用于特殊的心理治疗 A.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幻觉妄想状态 B.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C.恶劣心境 D.强迫症 E.恐怖症 5.在开始心理治疗时,哪项最重要 A.认真记录病人的谈话 B.树立治疗者的权威性 C.为病人提供治愈疾病的保证 D.制造神秘气氛,使病人容易相信 E.建立信任感 6.心理治疗中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关系应是 A.相互促进的关系 B.职业性关系 C.亲密无间的关系 D.互助关系 E.盈利关系 7.心理治疗时下列哪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A.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守职业道德 B.在任何情况下都尊重患者的人格 C.在任何情况下都严守保密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严格地执行原治疗计划 E.在任何情况下都强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8.心理治疗理论发展的趋向是 A.精神分析理论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通用理论 E.认知理论 9.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 A.情绪决定认知和行为 B.行为决定情绪和认知 C.情绪、行为与认知互为因果 D.认知决定情绪和行为 E.行为与认知关系不大 10.Beck的认知治疗首先是对哪种病人进行研究的 A.人格障碍 B.躁狂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E.精神分裂症 11.厌恶疗法的原理是 A.心理防御机制 B.交互抑制 C.人本主义 D.自我强化 E.条件反射 1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发现者是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治疗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和抑制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童年经验的重大影响。由于行为的动力隐藏于无意识之中,因此治疗必然包括对植根于过去的内部矛盾进行分析的漫长过程。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格重组的过程。 阿德勒治疗法 根据阿德勒治疗法的理论,人是社会性的,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和激发。人类本性是创造性的、主动的、决策性的。这一治疗方法注重个体的整体性以及对主观想法的了解。阿德勒认为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激起要奋发而起的愿望。他说,我们在童年得到自卑的情感,然后我们建立起一种生活方式以补偿这种情感并成为命运的主人。生活方式包括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生活目标时采取的独特行为。通过主动、大胆的冒险,并在后果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未来。来访者不被看做是有病的,需要治疗的,而被看做受到了挫折,需要用鼓励来改正错误的自我感知。咨询不是简单的由治疗专家开出改变的处方,它需要共同的努力,要来访者和治疗师朝着双方的共同目标积极工作。 存在主义治疗法 存在主义理论认为,我们通过自己的选择定义自我。虽然外部因素限制着选择的范围,但是生活的主宰最终是我们自己。我们进入的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持久战来自接受孤独,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存在,因为我们有觉察的能力,我们基本上是自由的。然而,与自由相伴随的,是我们做出选择的责任。存在主义的治疗师们认为,来访者经常有着一个“受限制的存在”,他们只有极少的应对生活环境的方式,常常感到限制或无助。治疗师的工作是面对来访者受限制的生活,帮助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对自己造成各种状况应负的责任。作为治疗的结果,来访者能够认识到错误的生活模式,开始接受改变未来的责任。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法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方法基本假设是:我们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而且,我们自己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 用这种观点看待人,意味着治疗师注重人的建设性的一面。以及人的正确的方面,这一方法把重点放在对自身的感觉上。使来访者通过观察自身而不是注重外部影响,来求得成长和完善。这样,他们不需要来自治疗师的过多干预和指导就能够发生变化。他们对治疗师的需要是理解、真诚、支持、接受、关心和积极的评价。 格式塔治疗法 格式塔治疗法的假设是,如果希望成熟人就必须打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个人的责任。治疗师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环境,使来访者充分认训到真实的自我,并认识到他闪是如何妨碍了自己的生活的。来访者通过参与旨在改变和发现生活意义的实验,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治疗。他们被鼓励直接体验冲突,而不是仅仅谈论它们。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将自己被分离的、未知的部分结合起来。 现实治疗法 根据现实治疗,治疗师的任务是让来访者面对自己当前的行为,评价其所作所为在什么程度上帮助他们实现了自我。一个基本的假设是:如果来访者能审视自身的渴望和需要,他们就会更好地确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效。这一方法另外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探索他们的认知,将他们的需求说出,并自愿参加咨询。然后来访者对行为指示的方向进行探索,并对所作所为进行评价。他们将创立一个希望得到改变的行动计划。由于来访者可以直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对情感的控制较少,行为就成为治疗的中心。来访者如果愿意接受行动的责任,就能对生活进行有效的控制。 行为治疗法 虽然行为治疗法假定人基本是由学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开成,这一方法的重点是令来访者消除不恰当行为和获取建设性行为的能力。行为治疗法是一种系统的方法,它在开始时对个体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目前的功能水平,这一评估是制定治疗目标的前提。在来访者建立了清晰和具体的行为目标后,治疗师通常会建议最适合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如果来访者在实际生活中愿意练习新的行为,他们就会取得进步。不断的评价是确定治疗步骤和技术效果的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法 根据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REBT)得知,我们的问题是由对生活状况的感知和思维造成的,而不是生活状况本身造成的,也不是由其他人或过去的事件造成的。因此,我们的责任是对自我打击的思维进行认识和改变,因为这种思维造成情感和行为障碍。(REBT)理论认为人们接受来自外部的行为障碍思维,并不断用主动和指导性的治疗步骤,包括教育、建议和布置作业。它强调教育意味着治疗师作为教师、以及来访者作为学习者的作用。(REBT)虽然它是教学式的和直接的,它主要还是让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去想、感觉和行动。它重新教育来访者进行自己的思维。治疗师的任务是不断鼓励和提醒来访者去做持续和大幅度改变所需的事情。其他认知-行为治疗法与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有一些同样的假庙。许多这样的方法假定人们容易学会错误的、自我击败的思想,但他们也能学会丢掉它们。人们通过自言自语使自己的困难持续下去。但通过指出和改正认知的错误,他们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更自我实现的生活。认知重建在这些方法中起着中心作用。通过倾听自己的自言自语,学习新的内部对话,以及学习行为改变所需的应对技术,就能够产生改变。 家庭系统治疗法 最后的这一治疗法所基于的假设,是个体离开家庭系统是不能被充分了解的。系统一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一系统其他部分的变化。如果家庭单位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个体产生影响。同样,如果系统中的个体发生了变化。整个单位会受到影响。因此,治疗包括在与家庭成员交往的背景下对个体的问题进行评估和治疗。个体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交往。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概念,与他人的关系和世界观。根据系统理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有属于一个家庭系统的感觉,也有分离和个体的感觉。来访者的问题通常被看作是系统功能的症状。家庭系统的模式与内部心理理论相反,那些理论将个体的问题看做内部冲突的结果。家庭治疗法的一些假设的观点包括来访者的行为:(1)也许是为家庭的功能或目的服务;(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