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7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7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7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7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选文第1、

2、

3、4则;

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4、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方法指导】

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

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

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一位古圣贤人的语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位圣贤是谁呢?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

二、老子及《老子》

老子的有关情况在教材第3页和第73页均有介绍,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勾画出主要的信息点。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1、简介老子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2、简介《老子》思想

(1)思想的核心是“道”,即“道”就是自然,路,法则,规律。

(2)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3)哲学精髓是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

三、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斯恶(è)已

(2)音声相和(hè)

(3)共一毂(gǔ)

(4)埏埴(shānzhí)以为器

(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

(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

(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

(8)强(qiǎng)行者有志

四、研读文本

1、研读第1节。

(1)诵读。

(2)梳理。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补足),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

(3)翻译。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4)分析。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总结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问题探究:“美丑相对”“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有无相生”该如何理解呢?

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

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那么对于“有无相生”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有表示多,表示大,无表示少,表示小。西瓜籽小,可以长出大西瓜。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籽。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世间最终极的对立莫过于有无了,所以在第十一章,老子用车辆、器皿、房屋作喻,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关系。

2、研读第2则

(1)诵读。

(2)梳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翻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4)分析

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后两个好理解,多媒体展示车毂的图片。

联系生活,请同学讨论生活当中的无用之用。

问题总结

结合一二两则,我们了解到老子是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辩证)老子在两千多前,就辩证而客观的看清了这个世界,这样的卓绝的早慧不得不让我们叹服。我们读老子的文章,只要你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已经足够。请同学们齐读选文3-4则,看看你有何思,有何悟。

3、研读第3则。

(1)诵读。

(2)梳理。

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老子》二十四章)

(3)翻译。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人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牲畜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4)分析。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

《老子》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4、研读第4则。

(1)诵读。

(2)梳理。

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áng,刚强)。知足者富。强(qiǎ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

(3)翻译。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仁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的人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4)分析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理解:人不要自以为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也正是人们经常难以做到的。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透彻地了解别人难,其实自知更为困难,而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因此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

讨论思考一下如果把选文中的某一句送给一个人,你会选择哪一句,又把这一句送给谁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呢?这个人,可以是你自己,同学,老师,家人,陌生人,甚至是古人。请5个左右同学谈谈。

最后让我们怀着虔诚敬畏之心,大声诵读1到4则向老子致谢,感谢他让我们更清醒地看世界、看自己,感谢他带给我们恬淡自然的潇洒态度。

五、总结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3、4则选文。

2、预习第5、6、7则选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综合测试3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齐民要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阶级斗争激烈 B.民族矛盾尖锐 C.民族融合加强 D.对外交流频繁2.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B.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C.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3.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治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①科技文化进步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民族融合的作用④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的作用是() A.加强了同日本的联系 B.加强了台湾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C.占领了夷州 D.促进了夷州同内地的经济的发展 5.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呈趋势 B.“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嵩山之阻”的地理条件 C.赤壁之战结局的影响 D.曹操、刘备、孙权都善于用兵 6.杜甫这样评价他的功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他是() A.刘备 B.诸葛亮 C.周瑜 D.曹操 7.汉末三国时期的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顾茅庐②.蜀汉建国③.赤壁之战④.东汉灭亡 A.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8.从东汉末到东晋的三次著名战役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南方政权战胜了北方政权B.战败一方的统治都迅速土崩瓦解 C.都有保护南方相对安定局面的作用D.都对当时统治格局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9.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A.以少战多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精粹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及名句默写检测 一、文学常识: 1、孔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称四大圣人。孔子思想核心是“”,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孔子张扬之德,即。反对“过”与“不及”。其代表作是语录体著作,此书与、、并称为“四书”。 2、《民为贵》选自,作者,被后世称为亚圣,和他均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在人性论方面的主张却刚好相反。其学说包含三个内容:其一,在人性上他张扬;其二,在君、国、民方面,他宣扬;能反映此思想的语句是,,。其三,在治民方面,他提倡。在《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课中,能体现此思想,并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意相近的语句是:,。,。,,,。 3、在先秦诸子中,最奇特的一部著作是,又称,此书充满了意出尘外的想象,善用异彩纷呈的 来说理。作者庄子,是的另一位巨擘,他继承了的思想学说,他主张人要,。其基本底蕴是对。此书共33篇,分为,,。相传《内篇》是其本人所作,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超脱。在《无端崖之辞》一课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比如成语,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如成语,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在此则寓言故事中,他举匠石和郢人的故事,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感慨,请再举几个相似的例子,, 。 4、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核心思想是,他鼓吹天有意志,人间有鬼神并且灵验,其宗旨是促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 5、韩非子,是先秦学说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荀子的,常常用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来论证、以及势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6、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有极强的,他弘扬了孔子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7、提出“有无相生”观点的人是,姓,名,字,著有一书。此书又称,分上、下篇。上篇三十七章,又称,下篇四十四章,又称。《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它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创造了万物;同时它还是一种的东西。9、先秦诸子的议论文之所以富有魅力,首先一个原因是,其次一个原因是。 二、名句默写: 1、子曰:“,则远怨矣!” 2、子曰:“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4、子曰:“,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何以行之哉? 6、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8、,非道弘人。 9、子曰:“,是谓过也。”10、岁寒,。 11、子在川上曰:“,。”12、君子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3、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天时不如地利,。 1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7、,。敬人者,人恒敬之。18、,,天下可运于掌。 19、,,:此之谓大丈夫。20、,。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1、故有之以为利,。22、,跨者不行,,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 23、知人者智,。,自胜者强。24、大小多少,,,为大于其细。25、,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千里之行,。26、是以兵强则灭,。,柔弱处上。27、,。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28、民之从事,。,则无败事。29、其安易持,,,其微易散。 30、默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1、《论语》中体现小人和君子学习礼乐后有差异的语句是,。 2、在《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

先秦诸子选读要背的带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要背的(带翻译)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3.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7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10.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简案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简案 一、课前预习 1. 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语句,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 2.认真阅读“引入话题”和“相关链接”,初步解答“思考与练习”二、三提出的问题,初步领会《老子》的思想。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切入文题) 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的体验出发,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谈谈“苦”与“乐”的感受,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由此过渡到选文的内容。(学习生活中的“苦与甜”也可以) 三、研讨选文内容 (一)研习第一则 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斯恶(è)矣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2.问题 (1)这一则中出现了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 (2)选文对这些相反或相对概念间关系的表述,你难以理解的是哪些?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举例: 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没有“有”,就没有“无”,同样,没有“无”,也就没有“有”。 分析:第2则《老子》从生活中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无”对“有”的生成。用无肯定了有的价值。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车子是由辐条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所以“无”生成了“有”。其他两个例子同理。 (3)这则选文告诉我们什么?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会不断发生转化。 (二)研习第三则 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伐者无功: 通假字:自见者不明(现) 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2.问题 (1)这一则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人不能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尊自大,因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是探讨目的与态度的关系,。“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后一种。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 命题人:宝鸡铁一中沈静 班级 ------------- 姓名------------ 第Ⅰ卷(28分) 一、(1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颛臾(duān )后羿(yì)社稷(jì)鳏寡孤独(guān )B.阙如(quē)期功(qī)弑君(shì)鲜为人知(xiān)C.忝居(tiǎn)怃然(wǔ)击磬(qìng)荷枪实弹(hè)D.孝弟(tì)忠恕(shù)左衽(rèn)被发行吟(bèi)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狩猎修葺钻燧改火及及可危B.渎职沮丧礼崩乐坏克己复礼C.迂阔肇始譬如北辰治丝益棼D.陪臣轻裘始作俑者待价而沽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B.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迂腐。C.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他都以坚定的信心克服了困难。 D.无论历史条件还是自身条件,孔子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其困难都比汤、武大得多。

4、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保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远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5、对下列古代文化知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国力强大的国家。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一乘。 B.“萧墙”指国君官门内当门的照壁,“有国者”、“有家者”分别指国君和诸侯。 C.古代认为大伦有五条,即君臣有思、父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头、手、身、脚;“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 6、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今女安,则为之 C.使子路反见之 D.泛爱众而亲仁 8、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A.愿无伐善,无施劳 B.既来之,则安之

(完整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课

课题:第一单元课型:导读课课时:1 总时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另外配合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一生。 二、设计理念 1.整合教学资源。 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内容的整合,有利于集中精力突破重点,整合以后,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效率更高了。 2.优化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虽然会有多种收获,但对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应该以感悟理解文本,获得方法为主。 3.注重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是语文课极其重要的任务,。语言积累要靠背诵和记忆,但是又不能单纯靠记忆和背诵来检验积累的情况。 三、学习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读准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会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本好书,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组课文“我爱阅读”。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组单元要求。 2.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完成读书单。 3.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林语堂如是评价老子:这样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美字体轻诺必寡信小人计其功 赏美文 颠倒的世界与哲学 鲍鹏山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他对我们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的自信与自尊受挫吗?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我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堕落得万劫不复了吗?真的是不配由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吗?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辐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

先秦诸子名句默写

先秦诸子选读情景式默写 1.孔子说要用启发式教学,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句子是:,。,。 2.君子无论是急促、仓促中,还是受磨难、挫折时,都会按照仁的要求去做:,,。 3. 孔子说做人不能不讲诚信的句子是:,。 4.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强调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的两句是:,。 5. 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是:, 。 6.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7.《论语·卫灵公》中阐述儒家对人与道的基本看法的两句是: ,。 8.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达做事要勤勉,做人接近有道德的人的句子是:,。9.《论语·子罕》中颜渊对孔子之道赞叹的两句: ,。 10.孔子告诫读书人须有远大抱负和坚强意志,因为他社会责任重大,前路漫长的句子:,。 11.《论语·卫灵公》中表达有志于仁德之士,把仁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的句子:,,。 12. 曾皙描绘暮春咏归图的句子:,,, ,,,。

13.孔子是如何指导弟子颜渊学习的:,。 1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化用了《论语》中的“,”,表达以往的不能挽救,将来的还可以补回。 15.《论语》中,“”一句告诉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失去主见。 16.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告诫人们要向有德行的人看齐,同时认真反省自身缺点的句子是:,。 17.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强调有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的句子:,。 18. 孔子以大车小车为喻,阐明为人治国要讲诚信的句子是: ,,。 19. 能表现孔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句子是:,。 20. 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 21.《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 。 22.《论语》中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 23.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说明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4. 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自勉。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训练: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迁徙 明察秋毫 车毂.(ɡǔ) 强大处. 下(chù) B.奏效 轻诺寡信 户牖. (yǒu ) 余食赘.行(zhuì) C.功用 穷形尽相 矜. 持(jīn ) 木强则折.(shé) D.脆弱 略见一般 枯槁.(gǎo ) 欲盖弥彰. (zhāng ) 解析:A 项,“处”应读“chǔ”。C 项,“折”应读“zhé”。D 项,“般”应为“斑”。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伐. 者无功 伐:自我夸耀。 B.强. 行者有志 强:勉力,竭力。 C.其未兆.易谋 兆:预兆,征兆,迹象。 D.柔弱者生之徒. 徒:通“途”,路途。 解析:D 项,徒:同类。 ★答案★:D 3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②是以圣人犹难之 {③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④是以兵强则灭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以:①介词,表凭借,用;②介词,表原因,因。则:③④均为连词,相当于“就”。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

B.知足.. 者富 C.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D.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解析:C 项,坚强:古义是僵硬;今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老子》第三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 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 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 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死而不亡者寿. 寿:寿命。 B.报.怨以德 报:回报。 C.是以圣人犹难.之 难:以……为难。 D.轻. 诺必寡信 轻:轻易。 解析:A 项,寿:长寿,指活得长。 ★答案★:A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死而不亡者寿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 .{图难于其易师不必贤于弟子 C .{人之生也柔弱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草木之生也柔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解析:B 项,介词,表由来、来源,从/介词,表比较,比。A 项,连词,表转折,可是。C 项,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D 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B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单元图示 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双方:袁绍与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 经过: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

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3.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4.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5.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西晋—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6.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7.西晋的灭亡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②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③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亡西晋。公元317年—司马睿—东晋—建康。 8.淝水之战 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时间:公元383年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同历史上战争相似(以少胜多):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的影响: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9.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①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主要原因)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10.江南发展的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11.江南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2.北方的统一: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13.北魏孝文帝迁都与改革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1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人服饰(穿汉服)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成汉姓(用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与汉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汉制)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学汉礼)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15.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北朝包括的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答案

《论语》选读名句 1、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6、子曰: “当xx,不让xx。” 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10、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11、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人能xx道,非道xx人。 1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岁寒,然后知xx之后凋也。” 17、子在xx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9、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1、xx曰: “士不可以不xx,任重而道远。”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3、君子xx,小人xx。 2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5、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126、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0、子曰: “xx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论语》名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b5E2R。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为以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地方法了.)p1Ean。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地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地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地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地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DXDiT。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RTCrp。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道不同,不相为谋.”“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人家地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一、单元学习内容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1、培养我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我们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组,要会写19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3、整体感受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4、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丰富课堂内容。 2、运用多种朗读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趣。 四、单元学习方法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学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进入情境,浮现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单元课时安排 学习本组课文建议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二、老子及《道德经》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

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 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 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事类赋》卷26引) 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库艺术。 2、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也比较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塑造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3、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点。 4了解这个时期文化的辉煌成就。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祖冲之和圆周率。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正却认识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4、圆周率及推算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 三、学习过程 (一)、 1、三国鼎立是哪三国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 (二)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 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 2、淝水之战: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如何 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概述 一、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 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它们都是空前的绝后的。 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 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 二、“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政治风云多变。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有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以招揽人才,壮大目己的势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计献策,陈述己见。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各派学者荟萃,竟达上千人,他们论学议政,著书立说,盛况空前。 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简称,它相对于经学、史学子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研究这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