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严文井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严文井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严文井简介

严文井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1935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师,《东北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个人经历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941年在桂林出版的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1944年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个人主义思想。1945到东北,担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兼副刊部主任。写有反映土地改革的报告文学《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和童话《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

1951年到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为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为培养青年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严文井因病于2005年7月20日凌晨4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作品风格

他的作品以童话和寓言的影响为大。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干预(yù)贴切(qiē)前沿(yán) B. 膏药(ɡāo)剥削(bō)堕落(duò) C. 狡辩(jiǎo)扶植(zhí)阻碍(ài) D. 枯燥(zào)权威(quán)趋势(q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光辉点范不乏先例流里流气强词夺理 B. 论资排辈不以为然学术权威风险投资 C. 招摇撞骗狗皮高药多多益善马马虎虎 D. 豁然开朗跌打滚爬激光照排难已估量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 B. 傅雷曾坐在桌前对着家书流泪,龙应台更是在给儿子写信时潸然泪下。 C. “低碳”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乘公交、骑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式正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 D. 不要以为“亲情作业”举足轻重,孩子与父母交流越多,心就贴得越紧。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二个抉择,是l961年在24岁的时候,我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搞硬件经验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译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 B. 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 C. 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D.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 5.下列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 ②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 ③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 ④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 ⑤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A. ②⑤④①③ B. ②④①③⑤ C. ⑤②④①③ D. ②④①⑤③ 二、填空题 6.《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原题是《________》,作者________在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________”。 7.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原指带兵越多越能打胜仗,后泛指越多越好。________ ②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________ ③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________ ④形容所处的位置非常凶险且后果未卜,后引申为处在有争议的是非之地。________ ⑤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也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_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课堂指南A卷

海之南教育集团海口海之南外国语实验学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课堂指南(A 卷) 第56-61课时 评 分: 课 题:《 小草和大树》 备课人:六年级组 审核人: 晚修一 (总第 56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晚修 教师清点人数、每日一吼 (40分钟) 学习目标: 1. 会写6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霍金的精神和人格,知道写人的详略得当的写法。(重点) 4. 学习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难点) 流程:1、读课文,写收获。(10分钟) 2、学习生字词,请在课本上圈画出字词,在课后生字表上标出音序、部首、结构并组两 个词,了解霍金的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10分钟) 3、理解课文的重点词义。(10分钟) 4、再读课文,进行文本分析(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10分钟) 一、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0分钟)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的朗读收获是 。 二、学习生字词,请在课本上圈画出字词,在课后生字表上标出音序、部首、结构并 组两个词,学习作者和背景。(10分钟) 1、史蒂芬·霍金 : (国家)伟大的 (科目)科学家。他因患 ,被长期禁锢在 ,他身残志坚,克服了残疾之患而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3、1988年霍金写成科普著作《 》,被人们称为“ ”。 ★三、理解课文的重点词义。(10分钟) 顶礼膜拜: 神秘莫测: 禁锢: 景仰: 悲悯: 龇牙咧嘴: 众星捧月: 跻身: 鸦雀无声: 四、再读课文,进行文本分析(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10分钟)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有 自然段,可以分为 部分。 早读一 月 日 星期 第 节早读 教师清点人数 (30分钟) 早读任务安排:1、6:50-7:00朗读课文两遍 2、7:00-7:05检测课文的生字词 3、7:05-7:15背诵重点词语。 4、7:15-7:20检测 措施:1、对子互背。 2、组长检测。 3、老师抽测。 4、过关签名。 奖罚:1、按完成任务的名次进行加分8——1分。2、未完成任务的同学中午留下来过关。 正课一(总第 57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课 教师清点人数、每日一吼 (40分钟) 学习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了解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英文名 中文名 班级 学号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精品教案+类文阅读

1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3.阅读课文,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教学重点】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类文阅读-14 在柏林 战地钟声(节选) 在柏林 老妇人引来嗤笑 老兵说明原因 车厢一片寂静 厌恶战争 渴望和平

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听到枪声,而且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现在枪声逼近了,但是公路转弯处还是看不见车辆、坦克或者人。他朝桥头走了一半路,公路上还是没动静;走了三分之二路程,仍然没有动静。他手里的线也放得很顺利,没有缠上任何东西。当他手拿电线远远伸出桥外以免电线缠上桥架时,那边公路上还是没动静。他上了公路,对岸公路上还是没动静。接着他顺着公路内侧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小沟迅速地退着走,同时把电线轻轻地绷紧;他的动作就像棒球场上外野手退着接飞球一样。这时,他快到安塞莫藏身的路标石碑对面了。然而对岸还是没有动静。 后来他听见卡车沿公路开下来。他扭头一看,卡车已经驶上桥头长坡。他一甩手,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了一圈,对安塞莫大喊一声:“炸桥!”他双脚一蹬,又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一圈,同时往后一靠,把电线拉紧。卡车声继续从后面传来,前面是公路、打死的哨兵、长桥和对岸一段没有动静的公路。接着,轰然一声,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他把脸埋在布满鹅卵石的山沟里,两手紧抱着头,这时候才感到爆炸的气浪向他冲过来。他把脸贴着鹅卵石的时候,桥梁落了下来,就落在原来桥架的地方。一股熟悉的黄烟夹着辛辣的气味向他滚过来,接着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钢铁碎片下完以后,他还活着。他抬头往桥上看去,桥梁中段已经没有了。桥上和公路上散了一地缺缺凹凹的钢条铁片;由于是新炸断的,边子和头子都发亮。那辆卡车离桥一百码左右停住了,驾驶员和同车的两个人朝着一条排水沟奔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然——()迅速——()熟悉——()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A.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 B.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 C.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3.从文中找出罗伯特·乔丹布线的路径,用“”画出来。 4.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深刻的部分。 3、体会作者“一咏三叹”的表达方法。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领会人类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练习引课 1、填充合适的词语:()的土地 2、引课: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学习15课。 二、根据课题质疑。 “神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时候对谁说的?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解决以上问题:

2、简介印第安人、写作背景和西雅图。 四、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五、小组读课文,理顺文章顺序。 六、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部分写了哪写内容? 2、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 3、理解:为什么说“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 4、这部分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5、归纳小结: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七、作业:熟读第一部分,背诵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部分: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与大地的关系是那么密切,所以,西雅图对购买土地的白人提出那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小组学习,交流讨论:西雅图从哪几方面对白人提出要求?提出了哪些要求?为什么提出那些要求?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三、分段学习 1、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2、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一句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为什么说生命就是“奇迹”? 因为生命的消逝是暂时的,而不朽却是永久的。 6、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梁容若,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苞蕾、丰满、谚语、尽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好处。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懂得人一定要珍惜时间,也要用力成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从动植物、非生物和人的成长三方面来感受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优秀教案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教材分析: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次重要抉择,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课文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深入浅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自信、执着,流露出他的自强奋进、开拓进取,以及他甘做人梯,扶植新秀的崇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王选一生重要的抉择和贡献。 2.梳理演讲的思路,体会事例在演讲中的作用。 3.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研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思路,感知演讲者的精神品质。 2.品析演讲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选将一生的抉择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尚品质以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主旨,明白作者把大力扶植年轻人作为重大抉择的重要意义。 2.难点:体会演讲者的演讲特色,感受演讲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14年,方正集团总资产1521亿元,总收入748亿元,净资产483亿元。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吗?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 二、知识小窗 1.了解文体。 演讲词的概念和特点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的特点有: 1)内容上,鲜明的观点、具体的事例和清晰的思路; 2)语言上,运用说话的技巧使语言风趣幽默,魅力四射。 2.背景知识介绍。 本文是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每一次重大的抉择都预示着一个人未来要走的路,面对抉择时,要有智慧和勇气。本文作者王选的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3.了解作者 王选(1937.2.5-2006.2.13),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重点及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一、多音字 柏:bó(柏林)bǎi (侧柏)bò(黄柏) 数:shǔ (数一数) shù (数学) 假:jiǎ (不假思索) jià (度假) 二、近义词 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 大概——可能寂静——平静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三、反义词 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 奇特——普通寂静——喧闹指手画脚——沉默不语 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四、理解词语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五、句子解析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1.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2.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3.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六、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作者:茅盾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赏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象征手法和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理解,学习象征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本文写于1941年3月,《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因此写下了本文。 (二)、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提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阅读第二、三两段,思考下列问题:找出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作者笔下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 见到黄土高原时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的情绪变化。 3、阅读第五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各有什么特点?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4、反复朗读文章第七段后半部分,思考: (1)这一部分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知识点 及练习题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梁容若,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知识点 生字组词: 棚:凉棚车棚顶棚工棚牲口棚 蔓:瓜蔓藤蔓爬蔓压蔓顺蔓摸瓜 苞:花苞苞蕾苞米苞谷含苞待放 蕾:花蕾蓓蕾蕾丝吐蕾护苗保蕾 苔:青苔苔藓苔原苔斑苔痕 藓:苔藓 坪:坪坝草坪花坪停机坪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教案

课题:《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设计者:普兰店市实验小学王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反复阅读讨论等活动才能充分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能力目标 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 感受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学习文中人物的美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六、学习策略教师:讲授法。 学生: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3分钟)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设计意图】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回顾预习,交流收获(10分钟)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进行再学习,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设计意图】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索(2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画出具体语句体会,做批注。 (2)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解析 知识点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课内问题: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嗤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2.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答:(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截取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深刻地反映了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2)意想不到的结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3)情节上层层铺垫,为小说的结局蓄势。前文写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小姑娘的嗤笑,都是在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蓄势,到结尾处才揭示出老妇人奇特举动的原因。正是有了前文的蓄势和铺垫,小说的结尾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4)老兵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里包含了一股巨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多音字: 数:shǔ数一数shù数学 假:jiǎ不假思索jià度假 尽①jìn 尽头。②jǐn 尽管。本课读音同①。 假①jiǎ不假思索。②jià放假。本课读音同①。 词语解释: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反义词: 缓慢——迅速健壮——虚弱 停顿——继续奇特——普通 寂静——喧闹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近义词: 虚弱——孱弱沉思——深思 停顿——暂停大概——可能 寂静——平静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15课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无答案)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王选。2.整体感知主要内容,学习王选人生抉择的智慧。3.明白抓住机遇、正确抉择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王选,生于1937年2月,2006年2月13日于北京病逝。江苏无锡人,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董事,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 2.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作者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原题为《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这里节选的是第一、二、六个抉择的部分。 [学习建议]:本文作者王选是我们国家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尤其是其成功领导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了解这些历史,很难理解文中“抉择”的内涵,在课下可多多查找有关王选的经历及激光照排等相关信息,与同学分享。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演讲的激情。 2.给括号前的汉字注音。 枯燥()纳()闷丰硕()趋()势 堕()落出类拔萃()强()词夺理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出类拔萃: 阳奉阴违: 招摇撞骗: 风口浪尖: 强词夺理: 不修边幅: 4.整体感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三次重要抉择的时间和内容。 【合作探究】 1、请具体写出作者的三次重要抉择的原因或条件、影响或结果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 原因或条件: 影响或结果: 第二次 原因或条件: 影响或结果: 第六次 原因或条件: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15散文两篇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我研读生成新知 生字难字 臼齿(jiù) 茸毛(r?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a) 多音辨析 口号(hào) 颤栗(zhàn) 号颤 呼号(háo) 颤抖(chàn) 形似辨析 点缀(zhuì) 濒临(bīn) 啜泣(chu?) 频率(pín) 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写意(xiě) 倘若(tǎn) B.飓风(jiù) 遏制(a) C.松懈(xia) 俯瞰(kàn) D.频临(pīn) 震颤(c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B.谈论西青旅游及其影响力,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乐观。 C.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于游戏,他的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D.如果学生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随着京剧表演及脸谱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收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第10课

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复习检测 河南省汝南县金铺镇中心学校李宏伟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瘦削(xiāo xuē)挣扎(zhēnɡzhènɡ) 强制(qiánɡqiǎnɡ)瞥见(piēpiě) 立即(jíjì)冲着(chōnɡch?nɡ) 三、填字解义。

()之大吉:__________ 不()分说:__________ 刻骨()心:__________ 吱呀()响:__________ 一如()往:__________ 羞愧不():__________ 四、活学活用(用上本课的四字词语) 1.我现在__________,穷得买一口水的钱都没有。 2.这地方真美,令所有的游人都__________。 3.窃读时那种__________的心情,是无法言表的。 4.他是真伤心了,你看他__________的样子。 5.他这会儿__________的,样子挺吓人的。 6.经他一指点,我顿时__________,有了主张。 五、用“然”字组五个词,分别用在句子里。 1.()后面有人就住了我的衣领。

2.姑娘一脸(),不知他说的什么意思。 3.拿着马草换来的钱,我()地坐下来读书。 4.()抬头拭泪时,发现他正注视着我。 5.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做着自己的事。 六、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1.以后每天,当我背着马草来到书摊时,他便冲里屋叫道:“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这是课文中第__________次出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残疾青年这样说的目的是既是暗示碧云__________,更是说给“我”听的,目的是__________。残疾青年在给妹妹说这句话时语带双关,“那匹马”实际上指的是__________,“饿坏了”则是指__________。 2.对号入座(将人物及品质连线)。 乐于助人作者 善解人意父亲 酷爱读书碧云姑娘 善良正直残疾青年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练习7复习要点 一、辨析组词 铸()虐()摧()诵()卓()毅()豪()涛()虏()催()颂()桌()屹()毫() 虹()蹄()跤()渲()韧()殖()姜()红()啼()交()喧()忍()值()美() 哺()沼()涉()沛()谅()赴()恳()捕()召()徙()配()凉()赵()肯() 讥()浆()勘()竣()鉴()括()辅()肌()桨()堪()峻()签()刮()铺() 熊()兆()懈()即()秘()览()漫()雄()北()解()既()密()贤()慢()二、多音字组词: 薄bó( ) 载 zǎi ( ) 择 zé( ) báo ( ) zài ( ) zhái ( ) 悄qiǎo ( ) 似 sì( ) 蒙 méng ( ) qiāo ( ) shì( ) měng ( ) 补充: 三、理解下列词语意思或词语中重点字的意思。 1.望而生畏:畏:害怕。看了就让人害怕。 2.翠色欲流:欲:将要。 3.疾驰:疾:快速地。 4.珍异动物:异:新奇的,特别的。 5.日新月异:异:不同。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6.销声匿迹:销:去掉,使不存在。匿:隐藏。不出声音,隐藏行踪,指隐藏起来不再公开露面。 7.颠沛流离:生活困苦艰难,到处流浪。 8.赞叹不已:已:停。 9.争夺:争相夺取。 10.争持:争论得相持不下。 11.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12.陶冶:比喻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等以积极的影响。 13.回肠荡气:使气息震荡,肝肠回旋。形容(音乐、诗文等)十分动人。 14息息相关:息息:指呼吸。形容关系极为密切。 四、每课要点(要求会背诵和默写)。 1《青海高原一株柳》(1)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用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柳树的目的是:把青海高原的柳树和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更加衬托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柳树,同时也是在写人,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2.《草原》(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是:夕阳西下,碧绿的大草原一望无际,汉族客人与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依依惜别,久久不肯离去。话:话别。 (2)“……(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中的“回味”指的是吃过东西以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中的“回味”指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新体味。 3.《麋鹿》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文后句中词语的意思:“放养”的意思是:让动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自由生长。“饲养”的意思是:把动物关起来接收人工喂养。“陆续”指不断地。“相继”指一个跟着一个。 4.《给家乡孩子的信》 (1)这封信表达了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他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情感。 (2)读了巴金爷爷的这封信,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要将自己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解析 生命之谜 (1)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向往着“天上的世界”。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蟠桃盛会......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知道那都是古人编出来的神话。但是,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从古代神话的话题,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 命存在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1)提出地球之外的太空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 (2)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介绍宇宙的浩瀚,同时也说明人类对于宇宙的未知 还有很多,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 (3)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运用设问的手法,介绍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4)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