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语法修辞

现代语法修辞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思考与练习
1、写出A、B、C三组的重叠形式,说明为什么不能依照同形的重叠形式归并词类。A组不能受“很”修饰,D组却可以,为什么A组为形容词,D组反而是动词? 2、“爱、恨、希望”等是动词,经常受程度副词修饰;“笔直、雪亮、红彤彤、绿油油‘等是形容词,却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为什么说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3、举例说明动词和形容词的关系 4、举例说明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差别 5、举例说明形容词和副词区别。 6、举例说明动词和介词的区别。 7、举例说明连词和介词的区别。8、如何辨别具体句子中的动词“没有”和副词“没有” 9、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助词“了“和语气词“了”10、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是”在具体的句子中的词性11、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助词“的”和语气词“的”。12.连谓句与兼语句的区别 13.兼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宾谓语句的区别 14、举例说明“把”字句的特点。15.存现句的特点 16、举例说明并列复句与顺承复句的区别 17、举例说明并列复句与选择复句的区别18、举例说明并列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19、举例说明转折复句与条件复句的区别 20、举例说明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21、举例说明假设复句与因果复句的区别 22、举例说明比拟和比喻的区别。23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24、举例说明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25、举例说明层递与排比的区别:26.顶针与回环的区别 27、举例说明对比与对偶的区别:28、举例说明映衬与对比的区别
七、简答
1、写出A、B、C三组的重叠形式,说明为什么不能依照同形的重叠形式归并词类。A组不能受“很”修饰,D组却可以,为什么A组为形容词,D组反而是动词?A、笔直、血红、滚烫、雪白B、干净、漂亮、马虎、文静C、打扫、布置、调查、整理D、同情、害怕、理解、担心
答:A组ABAB方式重叠,如“笔直笔直”,B组AABB方式重叠,如“干干净净”,C组也按ABAB方式重叠,如“打扫打扫”。虽然A和C在重叠方式这一点上相同,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更多:C组可以带宾语,A组不行;A组既不能受“很”修饰,也不能受“不”修饰,但可以进入“是……的”格式中,而C组这些及物动词虽然不能受“很”修饰,但却能受“不”修饰,不能进入“是……的”格式中。因此,不能仅仅只凭重叠形式相同这一点来把A和C两组归为一类。D组可以受“很”修饰的同时又可以带宾语,如“很同情他”,因此还是动词。
2、“爱、恨、希望”等是动词,经常受程度副词修饰;“笔直、雪亮、红彤彤、绿油油‘等是形容词,却不能受程度副词

修饰,为什么说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
答:一般动词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是“爱、恨、希望“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程度之别,所以可以手程度副词修饰。我们之所以判定这些是动词,是因为这些词都能做谓语中心,又能带宾语,如“爱祖国”、“恨敌人”。一般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但是“笔直、雪亮、红彤彤、绿油油”等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因为这些词本身含有程度深的意思。我们之所以判定它们为形容词,是因为它们都可以做定域和谓语,不能带宾语。例如“笔直的大道”、“眼睛雪亮”等。
3、举例说明动词和形容词的关系
这两类词共同的语法功能主要有两条:(1)大都能受到副词“不”的修饰;(2)都经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它们相对立的语法功能差别主要也有两条:(1)能不能带宾语,能带的是动词,不能带的是形容词;(2)能不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能加“很”的是形容词,不能加“很”的是动词,这两条要同时作鉴别标准。 4、举例说明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差别
这两类词的主要功能差别是:(1)时间名词可以修饰名词,时间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刚才”可以修饰名词(如“刚才的事”“刚才的话”),应归入时间名词,而“刚刚”只能归入时间副词。(2)时间名词前面可以加介词“在”、“到”或者“从”,构成介词结构,时间副词前面不能加这些介词。根据这个差别,可以确定“早上、平时、日前”之类是时间名词,“从来、时常、立刻”之类是时间副词。这两条标准只要满足一条便可以确定是时间名词,因为副词除了作状语外不能再作其他成分。由于部分时间名词跟介词组合有一定困难(即习惯上反而不用介词),如“在现在”,因此第一条标准最简单可行。
5、举例说明形容词和副词区别。
这两类词的主要功能差别也有两点:(1)形容词一般都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而副词则不能。“非常努力”“很亲切”中的“努力”“亲切”都应当确定为形容词;“大力”“亲自”不能说成“非常大力”“很亲自”,则应是副词。(2)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副词不能。“共同的生活”“静静的顿河”中的“共同”“静静”都修饰名词,应当确定为形容词;而“互相”“悄悄”不能修饰名词,则是副词。此外,要特别注意一部分同音同形的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它们是:“好、光、老、白、直、怪、硬、净、干、穷”等。由于它们在作状语和作定语、谓语时语义不同,因而应分别属于副词和形容词两类,它们是同音词。
6、举例说明动词

和介词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动词和介词不难确定,如“被、从、对于、关于、以、自”等从来不单独作谓语,即使带上名词也不作谓语,显然是介词。但是,现代汉语里,还有一批动、介兼类的词,如“在、为、比、到、给、通过”等,就容易发生界线模糊不清的情况。区别的办法是:凡句子里有别的词充当谓语的中心语,它就是介词;没有别的词充当谓语的中心语,它就是动词。他在教室里。 (“在”是动词)他在教室里读书。 (“在”是介词)
7、举例说明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甲组:和、跟、与、同
区分方法一:“和、跟、与、同”连接的两个单位可以变换位置,而意思基本不变,这是连词的用法。否则,便是介词的用法。例如:张三和李四都是武汉人。 李四和张三都是武汉人。(意思不变,“和”是连词)为了报告喜讯,王五跟赵六通了电话。 为了报告喜讯,赵六跟王五通了电话。(意思变了,“跟”是介词) 区分方法二:“和、跟、与、同”前边能插入修饰语的,这是介词的用法;不能插入的,便是连词的用法。例如:为了报告喜讯,王五已经和赵六通了电话。(可以插入修饰语,“跟”是介词) 张三已经和李四都是武汉人。(—)(不能插入修饰语,“和”是连词)乙组:为了、由于、因为区分方法是:后面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算介词;后面接非名词或非名词性短语的,算连词。例如:为了祖国,前进!(介词)由于有空调,不觉得热。(连词)
8、如何辨别具体句子中的动词“没有”和副词“没有”
(1)在汉语中,有两个“没有”:“没有1”是动词,“没有2”是副词。它们在语法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 “没有1”后跟名词性词组,“没有2”后跟非名词性词组。例如:[1] 我没有语法书。[2] 我没有借语法书。例[1]“没有”后接的是名词性词组“语法书”,所以是动词;例[2]中“没有”后接的动词性词组“借语法书”,所以是副词。如果我们把这两个例句变换组成相应的主谓谓语句,则也可发现这两个“没有”和它们的后续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不同的。[3] 语法书我没有。(例[1]的变换式)[4] 语法书我没有借。(例[2]的变换式)从以上的变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1”是支配后面的名词性词组的,因而是动词;“没有2”只是修饰限定后面的动词性词,因而是副词。
9、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助词“了“和语气词“了”
(1)有两个“了”容易发生混淆。从形式上看,一个必须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而且还必须紧挨着前面的那个动词或形容词。这就是说,如果

动词或形容词还带有宾语或补语,这个“了”要放在宾语或补语之前。我们把这个助词“了”叫做“了1”。例如:[1] 他批评了我。[2] 屋子里亮了起来。另一个“了”,是用在句子末尾。我们把这个语气词称之为“了2”。(2)“了1”紧挨着动词或形容词,语法意义表示动作完成或变化完成。如例句[1]中的“了1”是表示“批评”的动作已经完成,例句[2]中的“了2”则用以表示“原先屋子里是暗的,现在已经变得亮了”。所以,“了1”是时态助词。“了2”用在句末,紧跟在名词之后,语法意义表示一种新的情况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并起煞句作用,表示一个句子的终结。例句[3][4]中的“了”,就是起这个作用的。所以,“了2”是语气词。(3)“了”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而又紧挨着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例如:[6] 他终于来了。这个“了”既表示动作的完成,又起煞句的作用。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时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的重合体,即“了1+了2”。
10、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是”在具体的句子中的词性
(1)“是”也有两个:“是1”起判断作用,后接名词性词组作为它联系的对象;“是2”起强调作用,后接非名词性词组作为它修饰的对象。[1] 他是我的老师。(“是1”)[2] 火车是误点了。(“是2”)(2)因为“是1”起的是判断作用,而“是2”并没有起判断作用,所以它们的否定形式是不同的。试把上面的例句变换为否定句,就成了[4] 他不是我的老师。(例[1]的否定式)[5] 火车是没有误点。(例[2]的否定式)可见,“是1”的否定式为“不是”,而“是2”的否定式为“是没有”或“是不”(3)因为“是2”是表强调的,所以它可以被副词“的确”替换,例如:[7] 火车的确误点了。(例[2]的替换式)词性动词副词 表达作用判断强调肯定形式是+名词性词组是+非名词性词组否定形式不是+名词性词组是没有+非名词性词组 不是+非名词性词组
11、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助词“的”和语气词“的”。
“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附着在实词或词组后表示前面的成分是定语,也可以附着在实词或词组后构成具有名词性功能的“的”是结构。作宾语的“的”字结构中的“的”有时会和处在句末的语气词“的”发生混淆。我们把构成“的”字结构的“的”叫做“的1”,把语气词“的”叫做“的2”。(1)“的1”之前的实词或词组,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非名词性的;“的2”前的词或词组却一定是非名词性的。(2)“的2”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因此去掉后,原句的基本意思不会改变的,只是肯定的语气不那么强烈

罢了。“的1”是“的”字结构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标志,所以不能去掉。
12、“我催着他干活。”和“我瞒着他干活。”是同样的句型吗?为什么?
“我催着他干活。”是一个兼语句。“我瞒着他干活。”是一个连谓句。二者的区别是:
(1)连谓句前后两个动词为同一个主语,可以分化为“我瞒着他,我干活。”而兼语句的前后两个动词分别有自己的主语,可以分化为“我催着他,他干活。”(2)连谓句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只是受事,而兼语句中的兼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受事,又是后一个动词的施事。
13、“我们要求他唱了一段京戏。”和“我们听见他唱了一段京戏。”是同样的句型吗?为什么?
“我们要求他唱了一段京戏。”是一个兼语句;“我们听见他唱了一段京戏。”是一个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宾谓语句。二者的区别表现在:(1)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带有使令意义,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宾谓语句的第一个动词不带有使令意义。换言之,兼语句中前后两个动作之间有因果关系,可以分化为“我们要求他,结果他唱了一段京戏。”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宾谓语句中前后两个动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它不能分化为“我们听见他,结果他唱了一段京戏。”(2)从意义上看,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的对象是人,“要求”的对象是“他”,而不是“他唱了一段京戏。”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宾谓语句的第一个动词的对象是事,“听见”的对象是“他唱了一段京戏”这件事。
14、举例说明“把”字句的特点。
(1)“把”的后边一般是名词,表示有定的、被处置或受影响的人或事物。如:他把嗓子喊哑了。(受影响)你把衣服整理整理。(被处置)(2)“把”和后边的词语一起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的动词不能是简单形式的一个动词,特别是不能用一个单音节的动词。例如:我把信一看,简直气坏了。你把信交给领导!你把信复印一下!(动词性短语)你把信寄走!你把信撕了!(带动态助词)你把信看看!(动词的重叠形式)3)否定词“不、没”一般用在“把”的前面。
15、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殊之处,请归纳它们的特点。
车旁蹲着几位战士。
学校里出了一件大事。
早晨走了一批旅客。
这些句子都是存现句。它的主要特点有三个:(1)存现句的主语具有时间处所性。充当主语的词语一般是表示处所,有时表示时间。(2)存现句的动词具有存现性,即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意义。如第一个句子表示存在,第二个句子表示出现

,第三个句子表示消失。
(3)存现句的宾语一般是施事,但大都具有不确指性。宾语里常带“一个、几个”之类的数量定语,不能带“这个、那个”这样的指量定语。
16、举例说明并列复句与顺承复句的区别:
①公路冲跨了,树木冲断了,房屋冲塌了。②大堤决口了,洪水扑进村了。房屋冲塌了。例①几个分句前后可以互换而意思基本不变,分句间按雁行式排列,因而是并列复句;例②几个分句的顺序有先后,位置不能互换,分句间关系是相继的,按鱼贯式排列,因而是顺承复句。
17、举例说明并列复句与选择复句的区别:
①他不是老实,而是愚蠢。②他不是去苏州,就是去杭州。以上两个复句中,A分句和B分句都是对立的,但是,例①肯定B而否定A,说话者的意思明确无误,因而是并列复句;例②可能否定A肯定B,也可能否定B而肯定A,说话者在这二者之间选择未定,因而是选择复句。区别标志是:第一、并列复句关联词语“不是…而是”;选择复句关联词语“不是…就是”第二、分句间有“不是…就是”而能用“或者…或者”或“要么…要么”替换的是选择复句,不能替换的是并列复句。
18、举例说明并列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①他爱听音乐,不爱听京戏。②他爱听音乐,但不爱听京戏。例①是肯定A而否定B,两个分句意思虽然对立但无转折意思,A句和B句语意并重,因而是并列复句;例②也是肯定A而否定B,但两个分句之间有明显的转折意思,语意重心落在B句上,因而是转折复句。区别标志是:B句中出现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但是”、“可”、“却”等才承认它为转折复句,否则,即使A句和B句语义对立也只能承认它是并列复句。
19、举例说明转折复句与条件复句的区别:
①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②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表面上看,例①和例②的B句所表示的意思都是A句的对立面,但实际上情况很不一样。“尽管”表示转折,跟“虽然”相似,A是事实,“尽管”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如有两项事实出现,则不是选择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例如“尽管刮风下雨,他还是要去。”所以例①是转折复句。“不管”表示无条件,跟“无论”相近,A是假设,“不管”后面总是跟表示任指的词语,如果有两项事实出现,则一定是选择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如“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都要去。”因而例②是条件复句
20、举例说明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①即使天气很好,我也不去。②虽然天气很好,我也不去。例①和例②的A分句和B分句之间都有转

折关系,即B不是顺着A说,而是转到A的对立面去了。不同之处在于例①的A分句是假设性的,有的甚至根本无法实现的,例如“即使天塌下来,我也不去。”而例②的A分句则是事实,已实现或证实了的。区别的标志:假设复句B分句不能用关联词语“但是、可是、然而”等。
21、举例说明假设复句与因果复句的区别:
①如果天气不好,运动会就推迟一天举行。②因为天气不好,所以运动会就推迟举行。例①和例②都是由于A句的原因而产生B句的结果,A和B之间都有相承关系。但是,“如果”表示的是一种假设条件,B句表示在这种条件下可能推论出的结果;“因为”表示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对B句表示的结果的一种解释。
22、举例说明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在招引着我们。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比喻和比拟都将两个事物巧妙地关联起来形成的,都有使表达形象化的效果。但二者有明显的不同:从构成形式上看,比喻中喻体必不可少,而比拟中的拟体则不出现,只是把它所具有的情状或行为挂到本体上去。如上例的拟人中,拟体是“人”,但他没有出现,他的作用是用“人”所具有的“招引”行为来描述本体“绿色”。从表达的侧重点来看,在比喻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它是突出两事物的相似性;而在比拟中拟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说话者的想象而变通融合起来的,因而比拟重在突出两种事物之间的某些差异。
23、指出下列两个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归纳出它们的区别。
①正是这些剥削阶级留下的臭垃圾阻塞着我们的去路……
②一间阴暗的小屋子里,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一东一西。东边一个是马褂,西边一个是西装。
比较这两个例句我们就可以发现借喻和借代的区别:(1)构成的基础不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相似点,即要求喻体跟本体有某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跟本体有某种联系,如借体是本体的局部、形象上的特征、穿着、商标、产地、作者等。例②就是以穿着来代表人,“马褂”代表穿马褂的人,“西装”代表穿西装的人。(2)借喻着重在“喻”,用喻体来打比方;借代着重在“代”,干脆用借体称代本体。(3)借喻往往可以改变成明喻或暗喻,借代却不能换作明喻或暗喻。
24、举例说明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崖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

幽谷荒滩。(1)整齐排列的结构数目不同。排比是三项或更多项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分句和短语的平行排列;对偶只是两项的并列对称。(2)各结构的字数要求不同。排比每项的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对偶两项的字数必须相等。(3)排比常用相同的词语;对偶力避字面的重复。(4)各结构之间的意义联系有所不同。对偶的两个结构在意义上可以有多种联系,形成正对、反对、串对等不同格式。而排比的各个结构在意义表达上必须是平行或相关的,不能相反或相对。
25、举例说明层递与排比的区别:
(1)层递着眼于内容上具有等次性(级差性),构成层递的几个语句在内容上必须是递升或递降;排比具有并行性,各项是同一平面的扩展。(2)从形式上看,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常常体现为各项中某个有层次关系的词语,而且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不强调结构整体;排比在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往往要用相同的词语。
26、辨认下面的修辞格,并说明二者的区别。
大门朝东,对着大车路。大车路前面是一片沙滩,沙滩的尽头,横着一条小河。小河的那边又是沙滩……
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
第一个句子使用了顶真,第二个句子使用了回环。它们的区别表现在:(1)回环一般由两项构成,形式为A—B,B—A;顶真大多不只两项,形式为A—B,B—C。 (2)构成回环的两项只是语序不同,词语相同或基本相同;顶真所关涉的几项是前项之尾和后项之首的词语相同。
27、举例说明对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对称”(2)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
28、举例说明映衬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对举两个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彼此无主次之分,是一种并列关系;映衬的衬体可以不止一种事物或现象,同主体事物有明显的主次之别,是一种主从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