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跟骨综述

跟骨综述

跟骨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足部骨折,占足部骨折的60%[1],约占全身骨折的2%。当跟骨发生骨折时,如果骨折线累及到跟距关节面时称为关节内骨折。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5%[2]。

由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 骨折移位多种多样,其治疗较复杂, 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也很多,尽管很多学者为改善治疗效果做了大量工作, 但跟骨骨折,特别是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合适的骨折分型、治疗方法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跟骨骨折损伤机制、分类方法、治疗方法、并发症及疗效评价等作一综述。

1.损伤机制:

跟骨骨折大多是由距骨在跟骨上的直接垂直暴力造成的, 少数可能由于扭转力造成。最常见的原因是高处坠落, 常伴有脊柱骨折。近来车祸原因也有升高的趋势。低能量损伤导致无或轻微移位的骨折, 高能量损伤常导致粉碎性或关节内骨折。这些骨折由剪切力和(或)压缩力引起。

1.1 剪切力产生骨折的机制

距跟的偏心性负载形成剪力, 可引发关节内骨折, 骨折线与距骨后外侧缘平行地将跟骨分成后外侧骨折块和前内侧骨折块两部分。由于坚韧的距跟骨间韧带不易受损, 前内侧骨折块与距跟一体, 很少移位。而后外侧骨折块常向外、下及外翻旋转移位。其他位置的骨折线

均在原始骨折线基础上出现,并取决于损伤时足的位置。

1.2压缩力产生骨折的机制

轴向负荷在Gissane,s角[3]产生一种楔形挤压作用, 导致另一种基本骨折线。导致丘部骨折, 骨折块的大小取决于后侧继发骨折部承受的水平分力或垂直分力的大小。水平分力所致的骨折,骨折线位于后关节面的后上方;垂直分力所致的骨折, 骨折线位于跟腿附着点的上方。于跟骨外侧壁矢状位产生Y形骨折, 其骨折线的后支水平延伸到跟骨结节, 形成Essex-L presti 描述的“舌型骨折”。若垂直延伸, 则形成关节的压缩骨折。

1.3剪切力和压缩力共同作用产生的骨折

跟骨外侧受剪力作用发生粉碎性骨折,距跟将跟骨丘部的骨折块压入跟骨体部, 形成更为严重的关节内骨折。骨折类型依跟骨受剪力作用的部位和继发压力对各骨块压缩情况而有所不同, 基本可分为:①通过跟骨后距下关节外侧,不发生继发性压缩,形成跟骨体部的关节外骨折,由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支持柱骨块和跟骨结节块组成。②通过跟骨后距下关节面,产生两部分骨折,即部分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支持柱骨块和跟骨结节骨块。继发压力在以上骨折基础上产生, 包含后距-下关节面的跟骨外侧块。③通过跟骨沟, 继发压力产生两部分骨折, 包含完整的跟骨后距下关节面的结节骨块和载距突骨块。

2.分类方法:

目前,跟骨骨折的临床分类方法超过20种,均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及优、缺点。其分类主要依据X线及CT表现。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是

Essex-Lopresti及Sanders分型,而多数骨科医生认为后者对于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1 Essex-Lopresti分型。于1952年提出,是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分型。基于X线片表现, 根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分为两型: Ⅰ型未累及距下关节;Ⅱ类累及距下关节。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线的走向,又将其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用,但关节压缩性骨折太过笼统,不利于不同骨折类型的评价和临床预后[4]。

2.2 Sanders分型。于1990年由Sanders提出。这种分型主要反映了跟骨后关节面的损伤程度, 被证明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基于冠状位和轴位CT表现[5], 根据后关节面骨折的情况,将跟骨关节内骨折分为四大类型。Ⅰ型: 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移位<2mm),不考虑后关节面骨折线的数量。Ⅱ型: 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即有一条骨折线两个骨折块), 移位≥2,根据原发骨折线的位置又分为ⅡA、ⅡB和ⅡC 型。Ⅲ型: 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三个骨折块, 又分ⅢAB、ⅢBC及ⅢAC三个亚型。各亚型均有一中央塌陷骨折块。Ⅳ型: 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骨折块及以上的移位骨折,包括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2.3跟骨骨折其他分类方法(据统计有20余种):

比如:Zwipp等根据CT表现制定的骨块-关节分类法;Burdeaux 等结合X线片和CT表现的分类法;Brunner等提出的Munich六型分类法;Crosby等和Eastwood等的三型分类法,

这些分类方法对选择手术方法及手术入路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外,AO分类法:跟骨骨折的AO分类方法的局限性:强调了软组织的损伤程度,但难以了解跟骨后关节面的损伤程度,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判断预后帮助不大。

3.治疗:

跟骨骨折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适合于移位小的骨折,对于移位大或粉碎性骨折可用手术治疗。

3.1治疗原则:基于生物力学和临床的研究,跟骨骨折的复位固定应满足以下要求: (1)准确复位,对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应解剖复位,(2)恢复跟骨的整体外形和长、宽、高等几何参数,(3)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和三个关节面之间的正常解剖关系, (4)恢复Gissane角、Bohler角和后足的负重轴线。另外,固定应可靠,稳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和负重, 减少术后疼痛和关节僵硬,同时应减少软组织损伤及切口并发症。

3.2非手术治疗:

①休息、冰敷、牵引、加压包扎及抬高患肢。优点:损伤小,可保留后足部分功能。缺点:错位的跟骨骨折可发生畸形愈合,常要进行矫形等治疗。主要适用于骨折粉碎严重而无法复位,局部软组织条件差,有手术禁忌,患有严重全身性疾病或年龄较大的患者;②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优点:损伤小,可达到一定的复位。缺点:多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易发生再骨折。适用于无移位或移位很小的关节内骨折,部分关节外跟骨骨折。

3.3手术治疗:

回顾性临床研究表明:手术可获得比保守更优良的效果,优良率达75%以上[6]。

①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绝大多数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尤其是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适应症的选择:1)关节面不平整, 台阶≥1 mm ;

2)跟骨长度短缩明显;3)跟骨宽度增加≥1 cm;4)跟骨高度降低超过1.5 cm;5)Bohler‘s ≤15°;6)Gissane 角≤90°或≥130°7)跟骰关节骨折块的分离或移位≥1 mm;8)伴有跟骨周围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9)跟骨外膨明显影响外踝部腓骨长、短肌腱的活动。10) 跟骨轴位X线片示内翻畸形成角≥5°, 外翻≥10°。手术禁忌症:末梢血管病,末梢神经病,老年患者长期静坐的生活方式,没有足够的软组织包裹,其中后三项都是相对手术禁忌证[7]

不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 (1) 跟骨体骨折, 有较严重的压缩、移位、短缩、增宽或后跟轴线异常等;(2) 跟骨体外侧壁的剪切骨折; (3) 跟骨粗隆后上骨折块分离≥1 cm; (4)前突骨折发生疼痛性骨不连; (5) 鸟嘴型骨折(跟骨结节水平撕脱性骨折, 关节外骨折的一种类型)。

此外,正确评价局部软组织情况及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3.3.1手术时机的选择:1)急诊手术:适用于跟骨严重粉碎、就诊早、伴骨筋膜室综合征、有软组织嵌入的闭合性骨折、软组织受伤不严重,6h内的开放性骨折。2)伤后3~7d 手术: 适用于骨折不很严重、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好、肿胀不显著的患者。同时也适用于跟骨骨折的

微创手术。3)急诊延迟手术(伤后1~2 周):适用于就诊较晚, 出现局部肿胀但无开放性伤口的患者, 以及存在其他部位损伤、全身情况不稳定或因其他原因而不宜急诊手术的患者。4)延期手术(伤后2周以后):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或存在明显污染而不允许早期手术的严重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

3.3.2手术入路的选择:1)外侧入路。Benirschke等[8]主张应用外侧扩大“L”形切口。外侧扩大“L”形切口虽然较长, 创伤相对大, 但损伤外侧血管、腓肠神经及腓骨肌腱等结构的机会少, 比较符合跟骨外侧解剖的特点, 目前最为常用。钟世镇等[9]认为切口的近端在外踝上3~5 cm 处,在腓骨的后缘与跟腱的前缘连线的后1/ 3 处(此处切口可以避免损伤足外侧动脉、小隐静脉以及腓肠神经。2)内侧入路。跟骨内侧入路适用于以跟骨内侧为主的关节外骨折、载距突骨折、简单的关节内骨折和部分内侧壁膨出者, 单独内侧入路不适用于跟骨前部骨折、跟骰关节骨折、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和外侧壁明显粉碎并有外膨者, 但可与外侧切口联合应用。3)载距突入路。载距突入路仅适用于单纯载距突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 也可作为外侧入路的辅助方法, 用于治疗伴有载距突骨折和内侧关节面骨折的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4)内、外侧联合入路。内、外侧切口联合应用适用于同时伴有跟骰关节、距下关节及载距突的骨折及跟骨内、外侧柱均损伤严重的骨折。缺点是对脚具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具有较严重的疼痛、肿胀和创口愈合困难的危险。

3.3.3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内固定物包括钢针、螺钉、钢板等, 临

床应根据具体情况, 结合1)可靠性2)微创性3)实用性4)组织相容性等原则综合考虑, 选用合适的材料, 以达到更佳的固定效果。钢板内固定:经典的钢板三点固定:即固定载距突、跟骨结节和跟骨前部或骰骨。俞光荣等认为对于SandersⅠ、SandersⅠ、Ⅱ型和部分III型骨折、单纯的舌形骨折块, 压缩型骨折和剪切骨折, 局部软组织条件相对较差等情况,可用小蝶形钛钢板。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对SandersⅡ型或部分Ⅲ型骨折钢板体形过大,术中软组织剥离较多。可用2枚螺钉打入载距突方向, 1或2枚长螺钉沿跟骨长轴固定。

②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

1993 年, Forgon[10]首次报告,该方法的优点是:手术切口很小,可早期行功能锻炼,缺点:对复杂骨折难以有效的固定。

③关节融合术

该方法可降低后期距下关节炎的发生率, 但近来研究发现融合距下关节可明显减少后足活动范围, 造成周围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 长期可导致中后足关节过早发生骨性关节炎。目前, 多数学者认为该方法仅适用于部分严重的SandersIV型跟骨骨折[11]。由于该类患者常存在严重粉碎性骨折及骨和软骨缺损, 所以骨折的良好复位固定和关节软骨面修复几乎不可能,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足踝部的功能, 在融合时应注意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和宽度[ 11,12]。另外, 为使患者保留一个具有功能的距下关节, 对这些病例可在初期先实施标准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如后期出现疼痛性距下关节炎后再行二期融合[12]

4.足部功能疗效评分

表1 跟骨骨折评分系统

跟骨骨折评分系统分数疼痛36 日常工作25 行走25 是否需要支撑物14 总计100

表2 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

足部功能分数疼痛45 功能55 行走距离10 稳定度 4 是否需要支撑物 4 是否跛行 4 鞋型10 能否上楼梯 4 行走的地形 4 外观10 关节运动 5

总计100

表3 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的踝与后足评分系统

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分数疼痛40 功能60 活动受限10 最大行走距离 5 行走地形 5 步态8 跖屈背屈运动8 内收外展运动 6 踝部稳定性8 对线10 总计100

5.并发症、注意事项及预后

1).肿胀和骨折水泡通常发生在骨折后24~48h,这种水泡常常使手术治疗延迟,有报道在水泡产生时仍行手术治疗, 术后感染率明显增加[13]。2). 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在10%-50%。临床症状与体征:持续疼痛( 超过伤情的疼痛表现) 、严重的肿胀、屈指无力和伸趾疼痛、跖部感觉减退、骨折水泡或瘀斑出现。而足跟部严重张力性肿胀是为确切的体征表现,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是由于对足部肌间隔综合征的认识不足引起的。此外,还有软组织修复延迟、感染、骨折复位不佳、畸形愈合、螺钉松动和神经损伤等[14-16]术后常规负压引流24~48h。负压吸引可以随时有效地排出骨折部位的渗出液,减轻渗出液在局部对皮瓣形成的压力, 增加血液供应[18]口边缘皮瓣坏死最为常见, 要求:手术操作要求切口一直切到骨面,锐性剥离皮瓣,避免使用电刀以免热灼烧加重血供危机[19],老年人皮肤弹性差,常伴有血管硬化、糖尿病。皮肤的血供较年青人差,术后皮肤坏死的机会增加,因此术中更要注意无创操作,足部手术应采用手外科器械和技术[20]。

慢性疼痛也最常见,术中尽量解剖复位和减少周围组织损伤是关键, 但仍不能完全避免, 疼痛明显可用止痛治疗,而骨刺和内固定均可取出。创伤性关节炎多发生于关节复位不良或是软骨损伤严重,所以术中良好的复位是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最好方法。

综上所述, 目前有关跟骨骨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骨折分型、治疗选择、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仍有较多分歧。这是因为跟骨骨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骨折分型、疗效评定标准和治疗方

法的多样性。随着对跟骨的生物力学, 病理机制及治疗结果观察等进一步研究,对跟骨骨折的分型会有一个全面、实用的标准;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 会结合病人的全身和局部状况, 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是治疗的总趋势。而手术治疗的方法将更加完善、合理, 在跟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和艳红,孙永强,张云彬, 等.跟骨弹力固定支架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骨伤, 2009, 22( 2) : 100-101.

[2]俞光荣, 燕晓宇.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 . 中华骨科杂志,2006, 2: 134 .

[3]王亦璁,刘沂,姜保国.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45-154.

[4]梁绍雄,跟骨骨折的治疗及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3):54.

[5] Sanders R,Gregory P.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 J Orthop Clin North(AM), 1995, 26(2): 203.

[6] Rammelt S, Zwipp H,Calcaneus fractures: facts, controversi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jury, 2004, 35:44-46.

[7] 白晓东,邢更彦.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 6) : 412 - 416.

[8]Benirschke SK, Sangeorzan B J. Extensive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foot: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3, 29(2): 128-134.

[9]钟世镇,王增涛,王一兵, 等.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图谱[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675- 681.

[10]Forgon M,ed.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osteosynthesis: technique and results in 256 calcaneal fractures. Springer - Verlag, 1993, 207- 213.

[11] Clare MP .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primary subtalar arthrodesis for sanders type IV calcaneus fractures[ J] . Tech Foot Ankle Surg, 2004,3: 250-257. [12] Zwipp H, Rammer S. Posttraum atic deformity correction at the foot[ J]. Zentral blChit , 2003,128:218-226.

[13]Lim EVA, Leung JPE. Complication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 ture[J ] .Clin Orthop, 2001, 391: 7~ 16. [14]竺湘江,赵勇,王纲祥,等.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症早期诊断与治疗[ J] .中国骨伤, 2009, 22( 11) : 866- 867.

[15]胡志毅,任永信,张宁,等. 后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J]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11) :1020- 1022.

[16]王晓东,张建华,李玉前, 等.波及距骨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 .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 12) :1284.

[17]王慧, 朱珉珞,程鹏, 等.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 J] .浙江创伤外科, 2008, 13( 2) : 112- 113.

[18]毛治湘,王明全,张梦,等. 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策略[ J] .江苏医药, 2008, 34( 8) : 849- 850.

[19]陈滔,王子明.减少跟骨骨折术后皮缘坏死和疼痛的手术技巧[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8):722- 723.

[20]周家铃.老年跟骨骨折的特点[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5) : 336- 339.

荐读:跟骨骨折的早期微创手术治疗最新综述

荐读:跟骨骨折的早期微创手术治疗最新综述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式目前还存在争议。大量文献报道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跟骨骨折经保守治疗后,二期行距下关节融合的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6倍。而且对于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经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显著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鉴于跟骨外侧扩大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许多学者提出采用微创入路和经皮复位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对于跟骨结节撕脱骨折和伴有脱位的跟骨骨折则需要进行早期固定,常用的手术入路包括:小切口或经跗骨窦入路。本文主要对跟骨骨折的微创治疗技术进行综述。 后足的骨折脱位 跟骨关节内骨折中涉及后关节面2部分骨折脱位时,通常向上方和外侧脱位。该类型骨折占Sanders IIC型跟骨骨折的一小部分。如果骨折块向外侧脱位,那么腓骨肌建就会从腓骨肌的上支持带上分离。而且通常会合并腓骨骨折。腓骨骨折的类型包括撕脱骨折或跟骨向外侧脱位撞击导致腓骨远端骨折(见图1 A-D)。 该类型骨折属于Sanders IIC型跟骨骨折,通常涉及整个跟骨后关节面的外侧部分,标准的扩大切口很难达到复位和固定。对于该型骨折通常需要行早期复位和固定。如果延迟治疗,那么骨折向上方或外侧脱位会导致外侧的软组织和腓骨肌腱发生挛缩,增加了手术复位和固定的困难。如果患者的整体情况或周围的皮肤软组织条件较差,则不适合行早期手术治疗,可以使用临时外固定架进行复位和固定。 采用跟骨外侧直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切口起自外踝尖端,然后稍

微向上方沿着腓骨肌建切开,再越过跗骨窦的表面(见图1 E)。根据术中需要,可以适当延长切口,对跟骨和腓骨进行复位和固定。沿着腓骨肌腱切开后,可以直视下复位跟骨结节外侧骨块。术中注意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前脱位的腓骨肌腱。待骨折线周围的血肿清理干净后,将跟骨的外侧部分(跟骨结节和大部分的跟骨后关节面)复位于距骨下。术中可以借助固定于跟骨结节的斯氏针进行协助复位。也可以沿着内侧柱切开一个小切口,在点式复位钳的帮助下对骨折块进行复位(见图1 F)。大多数的跟骨骨折使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见图1 G,H)。 图1所示。外伤导致跟骨骨折脱位。(A)X线片显示距下关节重叠;(B)跟骨外侧部分脱位造成腓骨骨折;(C和D)冠状面和轴向CT检查显示跟骨后关节面外侧部分脱位;(E)术中在复位钳的辅助下进行复位;(F)术中沿着腓骨肌腱切开显露术野;(G和H)拉力

跟骨综述

跟骨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足部骨折,占足部骨折的60%[1],约占全身骨折的2%。当跟骨发生骨折时,如果骨折线累及到跟距关节面时称为关节内骨折。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5%[2]。 由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 骨折移位多种多样,其治疗较复杂, 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也很多,尽管很多学者为改善治疗效果做了大量工作, 但跟骨骨折,特别是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合适的骨折分型、治疗方法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跟骨骨折损伤机制、分类方法、治疗方法、并发症及疗效评价等作一综述。 1.损伤机制: 跟骨骨折大多是由距骨在跟骨上的直接垂直暴力造成的, 少数可能由于扭转力造成。最常见的原因是高处坠落, 常伴有脊柱骨折。近来车祸原因也有升高的趋势。低能量损伤导致无或轻微移位的骨折, 高能量损伤常导致粉碎性或关节内骨折。这些骨折由剪切力和(或)压缩力引起。 1.1 剪切力产生骨折的机制 距跟的偏心性负载形成剪力, 可引发关节内骨折, 骨折线与距骨后外侧缘平行地将跟骨分成后外侧骨折块和前内侧骨折块两部分。由于坚韧的距跟骨间韧带不易受损, 前内侧骨折块与距跟一体, 很少移位。而后外侧骨折块常向外、下及外翻旋转移位。其他位置的骨折线

均在原始骨折线基础上出现,并取决于损伤时足的位置。 1.2压缩力产生骨折的机制 轴向负荷在Gissane,s角[3]产生一种楔形挤压作用, 导致另一种基本骨折线。导致丘部骨折, 骨折块的大小取决于后侧继发骨折部承受的水平分力或垂直分力的大小。水平分力所致的骨折,骨折线位于后关节面的后上方;垂直分力所致的骨折, 骨折线位于跟腿附着点的上方。于跟骨外侧壁矢状位产生Y形骨折, 其骨折线的后支水平延伸到跟骨结节, 形成Essex-L presti 描述的“舌型骨折”。若垂直延伸, 则形成关节的压缩骨折。 1.3剪切力和压缩力共同作用产生的骨折 跟骨外侧受剪力作用发生粉碎性骨折,距跟将跟骨丘部的骨折块压入跟骨体部, 形成更为严重的关节内骨折。骨折类型依跟骨受剪力作用的部位和继发压力对各骨块压缩情况而有所不同, 基本可分为:①通过跟骨后距下关节外侧,不发生继发性压缩,形成跟骨体部的关节外骨折,由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支持柱骨块和跟骨结节块组成。②通过跟骨后距下关节面,产生两部分骨折,即部分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支持柱骨块和跟骨结节骨块。继发压力在以上骨折基础上产生, 包含后距-下关节面的跟骨外侧块。③通过跟骨沟, 继发压力产生两部分骨折, 包含完整的跟骨后距下关节面的结节骨块和载距突骨块。 2.分类方法: 目前,跟骨骨折的临床分类方法超过20种,均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及优、缺点。其分类主要依据X线及CT表现。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是

局部解剖综述

坐骨神经的应用解剖与临床 坐骨神经是骶丛中最大的神经,亦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因其远离靶器管,局部解剖复杂,当发生外伤(如骨盆骨折、髋关节脱位、药物注射伤及手术误伤等情况)时,易造成该神经的损伤。本文结合坐骨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分析坐骨神经损伤发生的情况,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现综述如下。1坐骨神经的组成、分支及自然分束 1.1坐骨神经的应用解剖 1.1.1坐骨神经的组成及分支 坐骨神经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它由腰骶干、s1、s2、s3神经构成,可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其中腓总神经起于腰骶干及骶1、2后股,胫神经起于腰骶干及骶1—3前股,两种神经合并包于一个总的结缔组织鞘内,约在梨状肌上缘平面合成扁而宽的坐骨神经干。1.1.2坐骨神经的自然分束在坐骨神经鞘内,胫神经与腓总神经之间有较厚的结缔组织分隔,没有任何的神经纤维的交通往来,为两条相对独立的神经。胫神经位于后内侧,腓总神经位于前外侧,胫神经较腓总神经粗大,据闫乔生等研究表明,臀部胫神经自然分束数为20±2.87;腓总神经为11±1.70[1]。腓总神经内部的神经束较细小,数量少且排列紧密,束间的结缔组织少;而胫神经内部的神经束较粗大,数量也较多,束间的结缔组织较多,排列疏松[2]。

1.2坐骨神经的分段、直径及分支部位 1.2.1坐骨神经的分段 于第一骶前孔至臀大肌下缘测量坐骨神经,将坐骨神经分为三段:梨状肌上缘以上为盆段;梨状肌覆盖至该肌下缘为梨状肌段;梨状肌下缘至臀大肌下缘为臀段,各段的长度分别为:盆腔段为9.33±0.74cm,梨状肌段为3.67±0.62cm,臀大肌段为l7.03±1.37cm[。坐骨神经自臀大肌下缘至胭窝上份为股后段。 1.2.2坐骨神经的直径及分支部位 根据闫乔生等的测量,坐骨神经的最大直径盆腔段为7.9±1.97mm,梨状肌段为l5.10±2.29mm,臀大肌段为11.02±2.16mm[1]。刘均民报导坐骨神经穿梨状肌部位直径为12.6±0.28[3]引。一般情况下,坐骨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后,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在下行至胭窝,分为胫神经及腓总神经,其分支部位在胭窝上份者占69.29±2.32%,在梨状肌下缘分支者占21.32±2.06%,在大腿上、中份分支者占9.39±1.47%[4]。腓总神经自坐骨神经分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缘向外下行,至腓骨颈处穿腓管达小腿前面分为腓浅、腓深神经。而胫神经续于坐骨神经行于胭血管浅面,下行于小腿后群浅、深层肌之间至内踝后下方,穿踝管至足底,分为足底内、外侧神经。 1.3坐骨神经盆腔出口

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提交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的注册申报资料,同时规范该类产品的技术审评要求。 本指导原则是对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的一般性要求,注册申请人应根据申报产品的特性提交注册申报资料,判断指导原则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不适用内容应详述理由。注册申请人也可采用其他满足法规要求的替代方法,但应提供详尽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并参考了国外法规与指南、国际标准与技术报告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修订。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包括审评、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量骨密度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管理类别为II类,分类编码为06-01-09。 按照测量部位不同,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分为中轴骨双能X 射线骨密度仪和外周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中轴骨双能X射

线骨密度仪主要用于测量椎骨和股骨,外周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用于四肢和/或跟骨的测定。 二、综述资料 (一)工作原理的描述 应提供X射线骨密度仪的工作原理,描述双能产生的方式,如:脉冲电压方式、双能曝光方式(高低压切换)、恒稳电压方式(K-缘过滤器)、双能探测器方式,可提供工作原理图进行说明。 (二)产品描述 应提供该器械的完整描述,包括: 1.整机完整描述,应包括组件描述、产品图示,图示中应清楚地标识关键组件及必要注释。应注明选配件。应列出预计与X 射线骨密度仪配套使用的所有附件,并对每个附件提供完整描述,包括照片、结构、材料。 2.系统功能及参数描述。 系统参数包括但不限于:X射线扫描方式(笔形束扫描、宽角扇形束扫描、锥形束扫描、窄角扇形扫描);扫描信息采集方式(点采集、线采集、面采集)、高低能KV值、扫描角度、扫描模式、扫描范围、测量部位、准确性、精确性、扫描时间、辐射剂量。 产品的功能描述,包括 基本功能:骨密度测量功能; 附加功能(如适用):如,非典型股骨骨折功能、FRAX评

临床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新进展

临床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新进展 【摘要】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占跗骨骨折的60%~65%,而涉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内 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0%【1】。因治疗不当,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引起跟部疼痛及功能障碍,从而演变成陈旧性骨折。对此文章对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最新研究进展实行综述。 【关键词】陈旧性;跟骨;骨折;手术治疗 1、陈旧性跟骨骨折的病理及分型 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后主要病理改变有:跟骨丘部平坦或消失;距下关节不平整;后跟 增宽穿鞋困难;跟腓撞击及前胫距撞击;跟腱短缩,小腿三头肌肌力下降;距下关节或跟骰 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后足力线异常;距骨倾斜角缩小或消失致胫距撞击;关节面硬化或关节 面缺血性坏死;腓骨肌腱脱位;创伤性扁平足;后足的内外翻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疼痛及 功能障碍。当前,临床上对于陈旧性跟骨骨折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使用的是Stephens和Sanders【2】分型,根据CT分类,简单实用:I型:包括一个大的外侧骨突起, 有或无关节炎以及腓骨肌腱撞击。II型:有外侧骨突起合并距下关节炎及腓骨肌腱撞击。III 型:有外侧骨突起、严重的距下关节炎并有内或外翻畸形。 2、手术治疗 2.1外侧壁隆起切除、腓骨肌腱松解术 对于跟骨外侧壁隆起的疼痛患者,只需切除突起的外侧壁、松解卡压或粘连的腓骨肌腱即可。该种手术治疗方式比较适用于关节面没有明显塌陷且平整、Bohler角及跟骨高度无明显改变、无或有轻微的的跟距关节炎的陈旧性跟骨骨折、腓骨肌腱发生撞击的患者。将腓骨肌腱牵开后,从跟骨结到骰关节凿出外侧的骨突,有效解除对腓骨肌腱造成的挤压,腓骨肌腱的复位 在外踝的下部,缝合腓侧的支持带和腱鞘以及切口下边缘跖腱膜。在1921年Cottonon【3】 就跟骨骨折出现后的遗留性问题。他注意到,跟外侧出现了突起的骨块,对距下关节的活动 以及造成腓侧的撞击征实现了阻碍。这些都是造成疼痛的主要原因,骨突的切除可以有效减 轻疼痛.李引钢等有选择的对39例患者采取腓骨肌肌腱松解术加以跟骨外侧骨突切除治疗, 结果:术后经1-4年随访,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总优良率92.8%【4】。高明堂【5】等人使用蛋壳技术治疗StephensI、II型跟骨畸形愈合,通过矫形形成横向“压缩骨折”,避免 松质骨外露,不使用骨蜡止血,避免异物体内存留保留外侧骨皮质,增加了跟骨轴向载荷能力,取得了较好疗效。陈柯[6]等认为该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优良率最高。Braly认为这 种手术简单有效,声称可以取代距下关节融合术【7】。 2.2保留距下关节的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 国内外很多专家认为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金标准就是切开复位固定手术,该手术同样适合陈旧 性的关节内跟骨跟骨,但前提是骨折尚未愈合,跟距关节面完整,周围软组织挛缩不严重。 该手术通过过骨折原位复位或截骨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重建丘部、跟距关节的对合,恢复Bohler角及跟骨的高度、宽度,达到了治疗新鲜骨折的效果。在陈哥海和郑建河等人的研究 中得知,针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II~III型骨折之后,患者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平均值 都在正常范围内,II型骨折患者的优良率是84.2%,III型的骨折优良率是68.2%,且术后的半年、1年、2年和3年的Maryland评分明显要高于手术前【8】。结果显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II~III型的陈旧性跟骨骨折效果较为满意。但是在余文君等人对SandersII 和III型的陈旧性 跟骨骨折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之后,患者的优良率仅有58.5%;对于IV型的陈旧性跟骨 骨折使用同样方法之后,治疗优良率仅为37.5%。并且对于I型是否需要采取手术治疗也存 在较大的争议。宋涛、潘文杰等人认为选择一些骨折移位较大,负重时间短,无明显距下关

医用骨黏合剂的发展及应用进展

医用骨黏合剂的发展及应用进展 肖海军 【摘要】应用骨黏合剂固定骨折越来越受到关注.寻求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无不良反应作用、在常温下能实现快速粘合以及不影响骨折愈合特性的骨黏合剂已成为医学和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医用骨黏合剂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α-氰基丙烯酸酯类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发展为近年来具有生物活性的骨水泥以 及多糖类骨黏合剂,它们的性能得到了不断改善.现就这些医用骨黏合剂的粘接机制、理化和生物学特性、骨折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The application of medical bone adhesives fixing bone fracture is draw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Finding ideal bone adhesives with good biocompatibility, degradability, rapid adhesion in normal temperature,no adverse effect and no influence on fracture healing features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materials.The performance of medical bone adhesives in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had improved from initial α-cyanoacrylate glues and polymethylmethacrylate to bioactive bone cement and polysaccharid glues in the past few years.Here is to review the medical bone adhesives in the aspect of adhesive mechanisms, physi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pplications in fractures fixation, and so on.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1(017)010 【总页数】4页(P1510-1513)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综述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缘故分析及其计谋综述 【摘要】: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且大部份为关节内骨折。跟骨为人体负重骨,手术医治为其要紧医治方案。跟骨骨折有明显规律,本文从跟骨解剖特点、手术复位原那么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评判,在跟骨骨折医治中,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把握手术机会,提高手术技术。本文还全面综述了分析可能显现的并发症,显现并发症时依照情形作出相应处置。【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折内固定;并发症 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累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占全数跟骨骨折的83%,以青壮年伤者最为多见[1]。连年来对其采纳保守医治仍是手术医治一直有较多争议。最近几年来较多学者主张手术医治,但在手术医治后有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皮瓣坏死、骨髓炎、距下关节炎等并发症。有文献报导高达30%~50%[2]。因此,对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计谋的探讨十分重要。 跟骨骨折的解剖学特点:跟骨为最大的附骨,呈不规那么长方体,其上有3个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后关节面最大,为要紧繁重区及活动区。前方有以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临床解剖观看发觉,关节面下部软骨下骨质比较致密,专门是跟骨后关节及Gissane角部,跟底远端关节部;另外,跟骨结节部骨质也比较致密,因为共为负重区,生物力学也决定了它有较高的强度。梅焗等[3]对30例成人跟骨样本进行解剖学观看,发觉跟骨骨小梁散布特点为跟骨内、后、上部致密,外、前、下部稀疏。同时发觉载距突部骨质、内侧骨皮质均较厚且较致密,这使得跟骨结节及载距突成为跟骨骨折内固定靠得住的固定点,而跟骨体部及外侧部成为跟骨骨折塌陷最为常见的区域。梅焗等[4]在另一篇研究中发觉,这些结构周围有着顽强的肌腱、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当跟骨骨折时,这些结构限制了载距突的移位,使得它维持正常的解剖部位,这也为其外侧关节面塌陷移位的骨折块解剖复位提供靠得住的参考点。 跟骨骨折多数是由距骨在跟骨上直接的垂直暴力造成的,包括有剪切力及紧缩力,前者造成纵行的骨折线,由上方斜向内下方,纵贯或斜贯后关节面或嵌于跟骰关节。手术中发觉最多的骨折位于后关节面下部,即跟骨突部,骨折线呈纵行走向,有1~2条骨折线乃至更多。紧缩力在Gissane角产生一种“楔形挤压”作用[5],致使后关节面骨折处再次骨折,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常见的足部骨折,也是较复杂的骨折之一。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类型多、情况复杂、处理方法多样,手术治疗是重要的方法。尚未形成一致的手术治疗的标准方法和评估解剖重建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对跟骨骨折创伤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外科手术在有移位的跟骨骨折的治疗手段有了较大进展。笔者经过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文献,就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跟骨骨折;外科手术;进展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由跟骨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构成的跟距关节,在人体负重与行走方面起着重大作用,承担着人体约45%左右的体重[1]。跟骨骨折(fracture of calcaneus)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占跗骨骨折的60%~65%,约占全身骨折的2%左右[2]。跟骨骨折的发生多是因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由于跟骨血运丰富,骨折愈合较好,但若骨折线进入关节面或复位不良,后遗创伤性关节炎及跟骨负重时临床患者疼痛很常见,若处理不当常引起严重的患肢功能障碍[3],常遗留后遗症,致残率高达30%左右[4]。跟骨骨折是临床较难处理的一种骨折,其损伤机制和分型复杂,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目前多趋向手术治疗[5,6],但尚未形成一致的手术治疗的标准方法和评估解剖重建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对跟骨骨折创伤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外科手术在有移位的跟骨骨折的治疗手段有了较大进展。笔者就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提高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1手术适应证 跟骨骨折后骨后关节面1~2 mm的移位能够改变距下关节载荷,使关节功能的恢复受到影响。准确重建跟骨关节的几何关系,能够大大减少患者远期距下关节疼痛和僵硬的发生率[7]。因此,在临床上对骨后关节面>2 mm移位的关节内骨折需进行手术复位。包中民[8]研究报道,跟骨关节内骨折有明显移位的和跟骨关节外骨折具有严重塌陷、短缩和增宽的,都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张金海等[9]通过对跟骨关节内骨折20例手术治疗分析,认为Sanders Ⅲ、Ⅳ型骨折进行手术复位固定,能最大限度地使关节面恢复,特别是对后关节 面的平整,能恢复跟骨的高度、Bohler s角及跟骨的长度(Gissane s角),复位 跟骨腓骨间隙以恢复腓骨肌腱的功能,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开放性跟骨骨折,或伴有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闭合性骨折及关节骨折脱位等需行急诊手术治疗。 2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手术的操作和临床疗效。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应取决于骨折类型、骨折周围软组织一般条件及患者全身状况、伴发并发症

跟骨骨折从解剖到诊断(范本模板)

跟骨骨折从解剖到诊断 许多跟骨骨折病例均会出现距下关节僵硬,并导致功能严重受损。通常,通过 X 线检查即可对跟骨骨折进行诊断,而 CT 扫描的诊断准确性更高。在过去的岁月里,跟骨骨折的病理生理学和手术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术界仍在非手术治疗或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方面存在争论。基于此,来自西班牙 Enrique Guerado 等对既往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相关内容发表于最近的Injury 上,现介绍如下: 跟骨解剖非常复杂,在三维上,存在多条关节轴线(图 1).跟骨后关节面呈凸起状,并向后内侧倾斜以支撑距骨体。前、中关节面则呈扁平状,分别支撑距骨头和颈部。载距突位于前中关节面的内侧,为一坚硬的骨性凸起,在进行内固定时,是理想的螺钉拧入位点(图 2 和 3)。 图1 跟骨后面观(如图所示,在三维空间中,包括跟骨结节、距下关节和跟骨内外侧皮质的轴线走行方向各异。a: 跟骨结节;d:距下关节后部;f:跟骨—距骨颈关节的内侧面;g: 载距突;k: 外侧皮质;m:内侧皮质。)

图2 跟骨内侧面观。a:跟骨结节;b: 前凸;d: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关节面;g:载距突;h: 拇长屈肌腱沟;m: 内侧皮质。 载距突把持住内侧关节面,并通过三角韧带(虚线)与内踝(实线)相连。发生跟骨骨折后,载距突及内侧关节面通常会与跟骨体分离,但在三角韧带作用下,仍可保持与胫骨的贴附。拇长屈肌腱走行于载距突下方的沟槽中,发生骨折时此沟槽可能会裂开而使肌腱嵌入骨折端。当骨折涉及跗骨窦时,可使走行其间的胫后神经血管束发生损伤.

图3 跟骨外侧面观。a: 跟骨结节;b: 前凸;c: 跟骰关节;d: 距下关节后部;e:跗骨窦;f: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面;f’:跟骨—距骨颈关节前关节面;i: 骨间韧带;k:外侧皮质。 骨间韧带止于跗骨窦的更偏内侧部分,从而将关节面分为内侧面和前部,在采用外侧入路时,由于韧带的阻挡将很难显露载距突区域。若不切除部分骨间韧带,及时采用外侧延长切口,也很难在直视下复位载距突区的关节面。跗骨窦位于跗骨沟的外侧区域(箭头),跗骨沟将跟骨结节与前凸分隔开,同时也是前侧和内侧关节面的分界。 跟骨后关节面和更为复杂的前、中关节面之间存在一个凹陷,为骨间韧带的止点.此凹陷的外侧部构成了跗骨窦的底部(图3和4)。

生物力学视角个性化运动鞋垫的研究综述-运动生物力学论文-体育论文

生物力学视角个性化运动鞋垫的研究综述-运动生物力学论文-体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个性化鞋垫可以提供良好的舒适度,提高运动表现并且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故被专业的运动员所接受。文章简要介绍了个性化鞋垫对鞋垫舒适度的影响,对一些特殊疼痛的缓解;分析了足弓支撑垫对扁平足过度外翻控制以及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分析了楔形鞋垫对膝关节力线调整以干预膝关节慢性损伤的研究;对比了预制型鞋垫与缓震鞋垫对损伤的干预和功效;总结了主流的个性化鞋垫的制备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个性化; 鞋垫; 生物力学; Abstract:The custom-made insoles could provide optimal comfort, 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lower the risk of some kind of sports injuries, so custom-made insoles are approbated by professional athletes. This review summarize the effects of custom-made insoles on subjective comfort, relieve the pain underneath, analyzing the use of

arch support insoles on flatfeet populations to control foot over-pronation and redistribute concentrated plantar pressure. We also expound the effect of lateral wedge insoles for medial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the effect of custom made insoles vs. prefabricated ones. We also conclude some new custom-made platforms for functional insoles and fast manufacturing, which may give som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ies. Keyword:custom-made; insole; biomechanics; 0、前言 观看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的时候,现场的某些幸运观众在赛后能收到球星赠送的比赛球鞋。但是很多球员在送鞋前都有一个小动作,那就是先抽出鞋垫。为什么作为顶级球员对一双小小的鞋垫会如此吝啬,其有何特殊功效?不仅仅是针对专业运动员,对于业余运动爱好者,鞋垫的个性化又能提供哪些帮助?一般认为,一双优质的运动鞋垫应满足以下几项基本要求:①防止足在鞋腔内的滑动;②辅助后跟承托,限制后跟着地时冠状面过度位移,提高步态稳定性;③提供一

跟骨赛佛氏病(跟骨骨突炎)

跟骨赛佛氏病(跟骨骨突炎) 定义 经典跟骨塞佛氏病常被报告为发生在跟骨后突起的骨软骨病。作为一种有明显症状的骨软骨病,塞佛氏病的定义近年来遭到全面驳斥。如果这种疾病是一个离散的临床实体,那么它应当被视为牵拉性或撞击性骨突炎。 流行病学 最常见的发病年龄是青春期前至青春期早期(10- 12岁),男孩的患病率更高。塞佛氏病在好动和/或肥胖儿童中尤为普遍。 临床表现 塞佛氏病的临床表现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等典型特征以及后跟跖面和后侧周围的疼痛、压痛相关。疼痛通常在活动时恶化,直接触诊有压痛。这说明压迫跟骨内缘和外缘(跟骨压迫试验成挤压试验)时产生疼痛是塞佛氏病的诊断特征,用来可区分其它形式的跟骨疼痛。然而,在实践中,这样的试验几乎都不是决定性的。塞佛氏病可能是单侧或双侧的。跟腱通常紧绷,需要全面评估屈肌张力。影像检查也不是决定性的,超声和MRI也很难解释。X光平片上的表现也有争议,骨突增厚(过去被视为诊断特征)是健康跟骨的常见表现。 病因 塞佛氏病这类疾病的病因难以准确查明。已经提出的病因包括反复的跟骨轻度创伤(撞击伤),通常可发现跟骨骨突炎患儿在脚跟着地时较为沉重。跟腱紧张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已经有人提出张力增大会增加骨突区的创伤。已经提出了有明显症状的炎性反应在促使症状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但尚未明确。 病理 传统观点认为局部骨突变化是缺血性坏死引发的,但这一观点现在已经被否定。在一篇关于骨软骨病的精彩综述中,Ippolito将塞佛氏病比作胫骨粗隆的Osgood-Schlatter病,其症状可能是因为过度使用、牵拉或反复创伤。过去被判定为塞佛氏病诊断和病理放射影像表

骨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综述

骨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综述 关键词:骨囊肿;诊断;鉴别诊断 骨囊肿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约2~3:1。发病年龄多为4~42岁,平均约为16岁左右。20岁以下发病率约占80%。好发部位:肱骨最多见,其次为股骨上端,胫骨两端,桡骨远端,腓骨上端。少数见于掌骨、蹠骨、跟骨等。下面将笔者近几年来诊断的21例骨囊肿总结介绍如下。 本组21例骨囊肿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发病年龄:10岁以下1例,11~21岁14例,28~31岁3例,31~35岁2例,41岁1例。具体 发病部位:发生在肱骨上端的11例,股骨上端8例,腓骨上端2例。 1、2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较轻,仅有隐痛或间歇性不适。在运动和疲劳后可出现酸痛。病变发生在下肢的,可出现跛行或局部肿胀。 1、3线检查表现 本组21例骨囊肿患者中,有11例病变发生在左侧肱骨上端,其线表 现为左侧肱骨上端见卵圆形阴影,阴影中有透光区,病变与肱骨长轴平行,局部骨皮质膨胀变薄;有8例病变发生在右侧股骨上端,线表现为在股骨 上端可见椭圆形阴影,阴影与股骨长轴平行,阴影内有透光区,骨质轻度 膨胀,骨质变薄;还有2例病变发生在左侧腓骨上端,线表现为界限分明,边缘光滑,呈中心性生长的透光区,囊肿向外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有 菲薄的硬化边。囊肿内透光度较强,囊内可见少许纤细的条状骨性间隔。 2鉴别诊断 2、1与骨巨细胞瘤相鉴别

巨细胞瘤多见于20岁以上骨骺融合后的患者,好发于骨端的骨松质骨,偏心性呈扩张的多囊或泡沫状结构。在股骨上端的巨细胞瘤与骨囊肿 鉴别较困难。 2、2与单发骨性纤维异常增殖症相鉴别 该症骨质膨胀和骨囊肿相似,惟前者病变范围较广泛,不一定呈中心 性生长,囊状区内可见有不全骨化的或磨砂玻璃样的病灶阴影。 2、3与嗜伊红肉芽肿相鉴别 嗜伊红肉芽肿一般病变比骨囊肿小,临床上白细胞计数增高,嗜伊红 细胞增多有参考价值。一般有明显骨膜增生,中心偶有死骨。HTtP、、: 2、4与动脉瘤性骨囊肿相鉴别 该病变多呈偏心性生长,膨胀程度较骨囊肿为大。常发病于扁骨如骨盆、肩胛骨、脊柱骨和长骨干骺端,囊多呈半圆形,囊内有斑点状钙化影,边缘呈虫蚀状,不光滑。 2、5与血管瘤相鉴别 该瘤偏心生长,呈肥皂泡沫状,边缘硬化不明显。 2、6与非骨化纤维瘤相鉴别 该瘤位于骨皮质处,偏心性生长,成分叶状边缘有明显硬化。 3讨论[1,2] 骨囊肿多发生于长骨的干骺区的髓腔内,由于长骨的不断生长,囊肿 也逐渐移向骨干中部,局部骨皮质受压膨胀,成壳样变薄,囊肿呈圆形或 椭圆形,周围有一层纤维薄膜,囊内含有黄色或褐色液体,病程较长,囊

陈旧性跟腱断裂的常见诊断与治疗方法综述

陈旧性跟腱断裂的常见诊断与治疗方法综述 张飞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省兰州市,730000 摘要: 陈旧性跟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通常由于急性断裂的误诊或漏诊所致。起诊断与治疗方式多样个,暂无系统方法。临床常见专科诊断和影像学诊断,治疗多采用手术方式。本文就当前临床领域常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作一综述,提 出降低陈旧性跟腱断裂发生的一些意见,以期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一些临床思路。 关键词:损伤、诊断、治疗、检查 1.前言: 跟腱是是踝关节最主要的屈肌腱,占小腿跖屈力量87%[1]。跟腱断裂是一种 常见的运动创伤,常见于体育运动爱好者。而陈旧性断裂通常为急性跟腱断裂误诊、漏诊所致。关于陈旧性跟腱断裂的具体时限尚存争议,陈旧性断裂的诊疗方 式亦无统一结论。本文就当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诊断与治疗方式作一综述。 2.诊断: 跟腱断裂误诊或漏诊率较高,其原因是:跟腱断裂出现在腱鞘内,外部瘀伤 和肿胀较轻微而跟腱纵向断裂或断端出血肿胀后导致断端不明显[4]。患者常诉: 体育运动中似小腿后部被踢伤。查体常见断裂部位明显凹陷、小腿肌萎缩等。患 者通常跛行、提踵无力,但无明显病理征存在[5]。故医生临床经验不足也易造成 误诊。 临床方面跟腱断裂诊断方法通常可分为两种:专科检验与影像学检查。 2.1专科检验:

2.1.1Thompson试验:患者俯卧位,双足悬于床外,分别挤压健侧和患侧小 腿腓肠肌下方,健侧踝关节跖屈,患侧跖屈消失,提示跟腱断裂[5]。 2.1.2Matles试验:患者俯卧位,主动屈曲双侧膝关节至90°,踝关节跖屈位,如跟腱断裂患者,患侧出现中立位或背伸位[7]。 2.1.3O'Brien针刺实验:患者俯卧位,用一皮下针插于离跟腱附着于跟骨处 的近端10cm处,后试者用将患者的足部跖屈或背伸。背伸时,如针能向近动, 则说明针到跟骨处的肌腱连接;反之可能断裂[8]。 如有上述两个实验或以上呈阳性,则可明确诊断为跟腱已经断裂。 2.2影像学检查: 2.2.1高频超声:超声检查具有以下优点:(1)易操作;(2)高效率;(3)动态检 测性[11]。 2.2.2磁共振:MRI优点在于:(1)不受跟腱断裂部位、跟腱周围软组织肿胀 以及断端较大血块影响(2)对操作者要求较低(3)可采用不同回波序列和多维断面 成像[12]。 超声及MRI诊断跟腱断裂的准确性分别为77.3%~100.0%及96%~100%[13][14]。故MRI的误诊率更低。但MRI价格昂贵、金属异物影响等缺点,难以普及,而超 声有经济实惠可重复性强、实时动态观察、利于随访等优点。故高频超声可作为 首选,但在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上,磁共振成像更具优势。 3.治疗: 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3.1保守治疗:适用于有手术禁忌,对功能恢复无较高要求等患者。原则是 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踝关节于跖屈位,

踝关节损伤骨折临床治疗新进展综述论文选题题目

台山职称改革职称论文发表-踝关节损伤|骨折|临床治疗|新进展|综述论文选题题目 台山职称改革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踝关节损伤|骨折|临床治疗|新进展|综述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数据搜索对比精心整理而成,各职称论文发表题目均为近年来所发表论文题目,可供踝关节损伤|骨折|临床治疗|新进展|综述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也可以作为踝关节损伤|骨折|临床治疗|新进展|综述毕业论文撰写选题参考。 更多论文选题,论文发表题目可登陆“云发表”网站自主选择! 关键词:环保节能论文,小区规划设计论文,医学论文快速发表 1……儿童踝关节旋后位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2……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3……后踝骨折分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4……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的意义 5……BTE Primus RS训练联合Maitland手法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 6……非刚性与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比较 7……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探讨 8……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观察9……内、外侧双切口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同侧踝关节骨折的Hawkins Ⅲ型距骨颈骨折 10……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Maisonneuve损伤并后踝骨折 11……跟腱旁后内侧入路治疗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 12……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13……多维与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14……不伴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的特点及治疗 15……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后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 16……经趾长屈肌和(踇)长屈肌间隙人路联合前侧入路治疗累及后Pilon的Rüedi-Allg(o)wer Ⅲ型骨折 17……老年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康复治疗现状 18……后踝骨块占胫骨穹窿比例的X线和CT三维重建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19……丝攻应力试验在术中诊断急性三角韧带损伤的价值 20……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与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效果对比观察21……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小腿下段断肢再植术后肢体短缩 2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球蛋白(IGFBP)与骨质疏松症相互关系的探究简 23……胸腰段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相关研究进展 24……距骨软骨损伤的治疗

跗骨联合的影像学分型及应用

跗骨联合的影像学分型及应用 徐霞;韩雯雯 【摘要】跗骨联合被定义为一种不规则的骨性联合,即指两块或者多块跗骨之间相互联合形成并且是形成扁平足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可以分为3种联合形式,即纤维性、软骨性和骨性.距跟联合是足跗骨联合中最常见的一种先天发育变异.随着距跟联合 解剖学分型的广泛应用的同时,不同的影像学分型也随之出现,并逐渐应用于临床,为临床作出正确的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5(021)024 【总页数】3页(P4502-4504) 【关键词】跗骨联合;距跟联合;影像学分型 【作者】徐霞;韩雯雯 【作者单位】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济南250021;东营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东营257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3;R816.8 跗骨联合又称跗骨桥,它是一种不规则的骨性融合,即指两块或多块跗骨之间相互联合形成,从本质上可分为3种联合形式,即纤维性、软骨性和骨性。跗骨联合 通常被认为是足背部疼痛和僵硬性扁平足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跗骨联合可以为单侧发生,也可以双侧同时出现,但是根据其发生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距跟联合、

跟舟联合、距舟联合、跟骰联合、骰舟联合、多块联合和全部联合。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跗骨联合的发生率为4%~10%,其中,距跟联合的发生率为 2.3%~2.8%,是足跗骨联合中最常见的先天发育变异之一[1-7]。目前,国内外对其影像学分型的研究较少见。现以跗骨联合中的距跟联合为例,对几种不同影像学分级及其应用进行阐述。 1.1 发病原因跗骨联合的发病原因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意见。Wähnert等[8] 认为载距突后方有载距小骨的存在,是此联合形成的主要原因,即载距小骨与距骨内侧结节联合而成。Mosca和Bevan[9]却认为小骨学说是形成该联合的主要原因,即原始中胚层细胞在胎儿期的分化和分裂不全导致关节形成受限。还有学者[10]认为,分股和距骨原基间软骨未完全分离是形成联合的原因。因此,对于该种融合形 成的原因没有具体的定论。 1.2 解剖学基础跟骨位于距骨的下方,其后1/3形成足跟部的隆突,跟骨上面 有3个关节面,其后关节面与距骨后关节面相对应,并组成跟距关节,跟骨的内 侧面为载距突,使距骨高居于其他跗骨之上[10]。目前,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冯 氏分型法,将其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完全型联合是指发生在中关节面的距跟联合完全是骨性的,将跟骨载距突和距骨体的内侧面形成联合;不完全型则可以是韧带或者软骨性的带状物将其联合起来,或者是发育不全的骨块从距骨体的内面向下或从载距突后缘向上形成联合[11]。 2.1 分型一目前,距跟联合的解剖学分型应用比较广泛,与此同时关于距跟联 合的影像学征象以及放射学分级在不同的文章中进行详细的阐述。近年来,随着CT和MR可以多层面成像的影像设备应用于距跟联合的研究中,其解剖学特征以及影像征象更加清晰明了[12-15]。在3D图像重建的基础上,相关学者例如Rozansky等[16]在文章中将儿童的距跟联合分成5种类型,并将该分型用于临床,为外科治疗计划提供帮助。但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一部分成年患者出现距骨或

LISS技术治疗89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LISS技术治疗89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LISS技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78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观察组采用LISS技术治疗,术前常规根据跟骨X 线片及CT进行分型。对照组患者采用DHS进行治疗;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5.8±1.2)个月。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跟骨后关节面复位情况,跟骨的高度及宽度复位情况。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足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无一例发生钢板外露,所有切口均完全愈合,且无一例患者需二次手术来达到切口的愈合,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7.64%。且术后观察组随访时的跟骨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后关节面移位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美国足踝关节评分标准(AOFAS)评分,优51足,良37足,中15侧,综合优良率达85.4%。结论LISS技术适用于大多数的跟骨骨折,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clinical effect of LISS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 Methods 178 patients with calcaneal fracture,who were recevi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January 2015,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8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ISS technology,was separated routine type according to bone x-ray films and CT,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HS technology,to follow-up 6-25 months with the average of (15.8±1.2)months. To observe the incision healing condition,the reduction condition of facies articularis talaris posterior,the reduction condition of calcaneus height and width after operation. To evaluate the foot function of pre and post operation according to ankle-metapodium marking standard of America Orthopae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 Results The treatment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100%)without infection occurrent,without plate exposure occurred in one case,with all incision complete healing without the second operation,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87.64%). And the calcaneus width,height,B?hler angle,Gissane angle,and the displacement of facies articularis talaris posterior in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operation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which before operation,and bett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5). Referring to AOFAS score,the compositiv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5.4% with optimal 51 feet,good 37 feet,medium 15 feet. Conclusion LISS technology is appropriate to most calcaneal fracture,is a safety and practical treatment methods.[Key words] Calcaneal fracture;LISS;Tarsal sinus incision;Poking reduction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跟骨骨折的75%波及关节面[1]。尽管跟骨骨折的治疗存在较多的争议,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已被大多数术者所接受,并被认为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金标准”[2]。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