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肺通气功能障碍指标的研究进展

肺通气功能障碍指标的研究进展

肺通气功能障碍指标的研究进展
肺通气功能障碍指标的研究进展

肺通气功能障碍指标研究进展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内科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严重程度分级、治疗及预后评价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肺功能检查主要包括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检查两部分,临床上以通气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分为阻塞性、限制性和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这一标准沿用多年,也被大家广为接受。

然而,关于判定通气功能障碍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争论并没有停止。目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FEV1/FVC,但其存在早期诊断敏感度欠佳、老年或者病情较重的患者完成困难等问题;FEV1 占预计值% 主要用于判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但对于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FEV1 的降低受阻塞和限制两方面的影响,FEV1 占预计值% 难以准确评价其阻塞程度。

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对FEV3、FEV6 和校正的FEV1 等指标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弥补FEV1/FVC 和FEV1 占预计值% 的缺陷。此外,临床上经常见到非特异性通气功能指标异常的肺功能,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非特异性肺功能(nonspecific pulmonary function,NSPF) 的概念,并认为这是一种独立类型的肺功能,有一定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几年肺通气功能检查方面的一些研究报道进行综述。

一、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诊断

1.FEV3: 气道阻塞早期多表现为小气道功能障碍。由于小气道总横截面积大,对气流的阻力仅为总气道阻力的20% 以下,因此在病变的早期,FEV1 和FEV1/FVC 并无明显下降。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敏感可靠的检测轻度阻塞性肺功能异常的指标。大多数研究关注于FEF25-75,目前公认的

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判断也依靠于此,但由于FEF25-75 特异性欠佳,一直未能成为轻度肺功能异常的早期判断指标。

1984 年美国临床肺功能手册中推荐使用FEV3/FVC 及其95%CI,并认为其更优于FEF25-75。Lam 等对中国成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以FEV1/FVC< 正常低限作为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参照,FEV3/FVC< 正常低限的敏感度为78.5%,特异度为92. 6%,阳性预测值为65. 3%,阴性预测值为96%。

而进一步的分组研究结果提示,在FEV1 占预计值% 为70%- 80% 组和50%-70% 组,其敏感度更高,分别为95. 9% 和90%,因此作者认为

FEV3/FVC 可被用来做气道阻塞(尤其是轻中度气道阻塞)的筛选。Morris 等对13 302 例成人肺功能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FEV3/FVC 降低组较正常组TLC 占预计值%、RV、RV/TLC 增高,FEV1 占预计值%、深吸气量、弥散功能降低,提示FEV3/FVC 降低时已发生早期气道陷闭、过度充气和气体交换受损。

对于无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FEV3/FVC 与FEV1/FVC 相比,作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判定指标的敏感度为91. 0%,特异度为90. 4%,阳性预测值为83. 3%,阴性预测值为95. 1%,用FEV3/FVC 诊断阻塞的比例为92. 43%,而用FEV1/FVC 降低判断阻塞的比例仅为84. 34%。该研究认为FEV3/FVC 是早期识别气道疾病的敏感指标,应该成为一项常规测量的肺功能指标,当FEV1/FVC 比值正常时,FEV3/FVC 可以作为识别轻度气道阻塞的标准。

目前关于FEV3 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一些研究已经明确FEV3 可以用作气道受阻的筛选或早期气道受损的指标,但并没有相关对照研究充分说明

FEV3/FVC 较目前公认的指标(如FEF25-75)有何优势,因此现阶段FEV3 仍难以取代既往的指标。

2.FEV6:ATS/ERS 肺功能指南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是FEV1/FVC 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 标准则将FEV1/FVC< 70% 定义为气流受限。为保证准确性,ATS 指南中提出记录时间应该足够长从而达到容量平台(容量- 时间曲线容量变化< 25ml 持续≥1 s),成人呼气时间应不少于6s,但并未明确FVC 测试停止的时间。

患者完成一次合格的检查一般需要用力呼气20 s 以上,老年或者严重气道阻塞的患者很难完成,部分患者甚至有发生晕厥的危险。因此寻找一个可靠且安全的指标成为一项亟须解决的难题。

1993 年Schapira 等的横断面研究发现当用力呼气时间达6s 时可以最大程度正确诊断气道受限,且60 岁以上人群敏感度更高。1999 年,Hankinson 等通过第三次美国健康与营养协会调查(NHANESⅢ) 的肺功能资料得出

FEV6 的预计值公式及相关参数的参考值方程,提出了采用FEV6、FEV1/FEV6 替代FVC 和FEVl/FVC 的设想。2000 年一项国家肺健康教育计划的调查提出FEV6 与FEV1/FEV6 可以替代FVC 与FEV1/FVC 诊断气流受限。

由于FEV6 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并相继展开一系列研究,多数研究得到肯定结果。Kishi 等对日本成人肺功能的分析提示FEV6、FEV1/FEV6 与FVC 和FEV2/FVC 有明显相关性(r 值分别为0. 998、0.989,均P<0.01)。

采用FVC 占预计值%<80% 和FEV1/FVC< 70% 判断限制性或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EV6 占预计值% 敏感度0.995,特异度0.983,阳性预测值

0. 832,阴性预测值1.000; FEV1/FEV6 的敏感度0.942,特异度0. 971,阳性预测值0.787,阴性预测值0.993。

Aghili 等的研究提示FEV1/FEV6 判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临界点为71%,FEV1/FEV6 敏感度95.5%,特异度99. 4%,阳性预测值99. 3%,阴性预测值96.3%。Perez-Padilla 等的随访研究则发现FEV1/FEV6 在诊断气道阻塞方面较FEV1/FVC 更加稳定。

一项较大规模的荟萃分析搜索了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 和Cochrane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 Database 四个电子数据库并回顾了实证医学资料库,截至2008 年3 月共11 项包括31 333 例肺功能研究入选。结果FEV1/FEV6 在诊断气道阻塞方面的敏感度0.89(95% CI,0. 83-0.93);特异度0.98 (95% CI,0.95-0.99);阳性似然比45. 46(95% CI,18. 26-113. 21);阴性似然比0.11(95%CI,0.08-0.17);诊断比值比396. 02(95% CI,167. 32-937. 31);诊断评分5.98(95% CI,5.12-6.84),提示FEV6/FVC 可替代FEV1/FVC 评估气道阻塞。

但该荟萃分析发表没多久就有学者在Chest 上发表评论提出质疑:(1) 荟萃分析11 个实验中的5 个采用FEV1/FVC<70% 这一固定值来判断阻塞,降低了FEV1/FVC 的敏感度。(2) FEV6 必定小于FVC,因此可以预见

FEV1/FEV6 假阳性的数量值应为零,但在纳入荟萃分析的一项研究这个值达到了总样本的30%。

(3) 气道阻塞早期,呼气流速的降低多发生于用力呼气6s 以后,

FEV1/FEV6 降低早期诊断的敏感度。(4) 未发表的研究没能纳入荟萃分析,导致结果产生偏移。荟萃分析的作者回应造成假阳性数值不为零的原因是由于

FEV1/FVC 采用固定数值造成的,对于早期诊断敏感度差的问题,作者表示FEV6 的提出是基于部分患者FVC 完成困难,所以FEV6 更适用于这类患者。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持反对意见。Morris 等研究发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FEVl/FEV6 和/或FEVI/FVC 下降)中,仅表现为FEV1/FEV6 下降的占3.8%,而仅FEV1/FVC 下降的占14. 4%,两项均下降者FEVl 下降更明显。仅FEV1/FEV6 下降组较仅FEVl/FVC 下降组FEV1、DLCO 更低,RV/TLC 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作者认为FEV1/FEV6 在诊断气流阻塞上不如FEV1/FVC 敏感,FEV1/FEV6 不能替代FEV1/FVC 作为气道阻塞的诊断标准,但可以帮助判定受试者是否有严重的空气滞留和弥散功能异常。

虽然FEV1/FEV6 能否替代FEV1/FVC 判定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仍需进一步研究,但由于FEV6 的相对安全性,对于老年和严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仍是一个值得测量的指标。

二、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阻塞程度的判定

2005 ATS/ERS 肺功能指南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判定主要依靠FEV1 占预计值%。但是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FEV1 的降低受阻塞和限制两方面的影响,所以仅凭FEV1 占预计值% 来判断将高估气道阻塞的严重程度,导致临床分级过高,造成过度治疗。因此,准确判断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阻塞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上讲,FEV1 作为FVC 的一部分,应该与TLC 成比例降低,但是由于限制性疾病经常导致FEV1/FVC 升高,FEV1 实际降低是小于TLC 减低的。

为此,Gardner 等对已发表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平均AFEV1/ATLC 等于0.93。

于是Gardner 等提出使用上述指数校正FEV1 由于TLC 降低所减少的部分,那么剩余的FEV1 降低部分将完全由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造成,校正后的FEV1 将更准确地判断阻塞程度。作者使用校正公式(校正FEV.=1.07×TLC 占预计值%)计算出199 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FEV1,根据ATS/ERS 标准,校正前76% 的患者属于重度或极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1% 属于轻或中度,而校正后仅33% 的患者仍被划分为重度或极重度、45% 变为轻中度,高达83% 的分级结果发生改变。

为评价校正FEV1 的准确性,作者使用判断空气潴留程度的指标RV/TLC 来判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结果显示校正FEV1(r2=0. 42)、未校正FEV1(r2=0. 36,P=0.01),提示校正FEV1 能更正确地评价气道阻塞程度。

该研究为如何正确评价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阻塞障碍程度奠定了基础,但存在样本量小、校正公式的确定仅基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研究结果缺乏根据新的评价标准分级后治疗效果的临床资料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三、非特异性通气功能障碍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FEV1、FVC 成比例降低,其比率正常,且TLC 正常的肺功能。按目前公认的标准,这类肺功能既不属于阻塞性通气功障碍,也不属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有学者报道此类肺功能。近年来Hyatt 等提出非特异性肺功能的定义,即FEV1/FVC 和TLC 正常,但FVC 或FEV1 降低,或者两者均降低的肺功能。

既往,NSPF 虽然被观察到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ATS/ERS 在关于肺功能测试结果的解释中认为NSPF 发生率低,代表吸气或呼气不充分,在诊断流程中将其归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随着对这类肺功能研究的深入,NSPF 的一些特点逐渐被人们所认识。Hyatt 等研究发现符合FEV1 和FVC 均降低且弥散功能正常的NSPF 占同期肺功能结果的9.5%,Aaron 等的研究则提示符合FVC 下降的NSPF 占肺功能结果的6. 06%,提示NSPF 并不是一种少见现象。

Iyer 等对1 284 例NSPF 患者进行的一项平均随访时间为3.6 年的研究显示,随访结束时64% 的患者肺功能仍表现为NSPF。因此有学者提出,NSPF 是一类独立的、稳定的肺功能类型,现有指南将此类患者归类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是欠妥当的。

目前NSPF 的形成机制不详。现有研究已观察到NSPF 中FEV1 与FVC 成比例降低,最大呼气流量容积(MEFV) 曲线降支斜率平行左移,其斜率与FEV1/FVC 相同,故FEV1/FVC 仍然正常;RV、RV/TLC 较正常升高;TLC 虽然在正常范围,但属于正常低限;若采用缓慢呼气法测定肺活量,RV 将明显降低,采用FEV1/SVC 替代FEV1/FVC 作为判断标准,NSPF 的诊断将减少50%。

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NSPF 的形成可能与小气道功能障碍有关,同时存在限制因素。也有学者提出部分气道受累的理论,认为NSPF 患者用力呼气早期受累气道提前关闭,导致残气量增加,而剩余气道完全正常,呼气中期流速和容量均成比例性减低,从而产生正常的FEV1/FVC。

临床方面,国外的研究结果提示NSPF 与气道疾病及肥胖有关,吸烟者易发生。Hyatt 等对随机抽取的100 例NSPF 患者临床情况的分析显示,56% 的患者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或患有哮喘,68% 的患者患有气道疾病。非气道疾病组TLC 虽然正常,但属于正常下限,这类患者肥胖和吸烟者比例较高。

但是国内的研究认为肥胖对NSPF 影响有限,年龄和吸烟可能是其影响因素,且没有发现NSPF 在疾病及影像学方面存在特异性,NSPF 可以见于肺结构正常、没有肺部疾病的人群,也可见于严重肺部结构病变或各种肺部疾病的患者。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虽然证实了NSPF 较为常见且肺功能指标存在特异性,但其临床意义尚未达成共识,对于它的处理仍存在盲区。

综上所述,尽管肺功能检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虽然上述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量、深入的研究,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随着研究的成熟,新指标、新理论应用于临床,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早期发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准确判断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阻塞程度,指导NSPF 患者的临床处理,这将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文/摘自《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 年9月第37 卷

教你认识肺功能检查

教你认识肺功能检测 一、肺容量测定(静态肺容量) (1)潮气容量(VT):这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参考值:500ML(成人) (2)补吸气量(IRV):指平静吸气后再用力吸入的最大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2.16L左右F(女):1.5L左右 (3)补呼气量(ERV):指平静呼气后再用力呼出的最大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0.9L左右F(女):0.56L左右 (4)残气量(RV):为补呼气后,肺内不能呼出的残留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1.380+0.631LF(女):1.301+0.466L (5)深吸气量(IC):指平静呼气后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 (6)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能呼出的最大(全部)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3.5L左右F(女):2.4L左右 (7)功能残气量(FRC):指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含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2.77+0.8LF(女):1.86+0.5L 肺功能测定结果有助于判断有无通气功能障碍,以及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可作为某些肺疾患诊断的辅助手段。肺功能检查也可作为重要的疗效判断指标以指导和评价临床治疗;胸外科术前肺功能测定有

助于判断手术安全性;在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领域中可用于了解工作环境对肺功能的影响及劳动力鉴定。随着医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肺功能检查将日趋普及和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动脉血气分析是检测肺换气功能的重要项目,主要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标准碱、缓冲碱、剩余碱。根据上述指标可判断出有无缺氧及其程度,有无酸碱失衡及其失衡的类型、程度等,可为手术、麻醉、危重症的监护及抢救提供重要的依据。 肺功能检查是一个完全无创测定肺功能的方法。当肺脏发生病变时就会造成人体的缺氧,引起全身各脏器的损害,而通过肺功能的检查,医生就可以了解病人的肺脏是否正常或肺脏因病变受损的程度,这样有利医生采取积极的方法来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如何分析肺功能检查结果 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以流速 ( FEV1.0/F VC% ) 降低为主,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以肺容量(如VC) 减少为主,混合性则二者兼而有之。判断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的主要依据是肺功能检查,同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作出正确的结论。 分析肺功能检查结果可以参考以下的步骤: 步骤1:FVC

肺通气功能检查范文

肺通气功能检查篇(1):菜鸟上手教你快速识别肺功能报告 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教你如何快速识别肺功能报告。 首先看一份舒张报告患者,男,61 岁,因「反复咳嗽、气促 3 年余,再发加重 4 天」入院。 报告结果 极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 400 μg 后,FEV1% 上升<12%,且绝对值 < 200 ml。患者配合欠佳,请结合临床。 临床上常用肺功能检查项目包括肺容量检查、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小气道功能检查,而前两者最为重要和常见,故本文将着重介绍。 肺容量检查 肺容量的组成 注潮气呼吸均匀平静地呼吸;最大吸气在潮气呼气末,深吸气至肺总量(TLC)位;爆发呼气并持续呼气至残气量(RV)位;再次最大吸气从 RV 位快速深吸气至 TLC 位 PEF最高呼气流量;FEF25% 、FEF 50% 、FEF 75% 分别表示用力呼出 25%、50%、75% 肺活量位气体的瞬间流量。 肺通气功能检查 常用指标 用力肺活量(FVC)指最大吸气至 TLC 位后以最大的努力、最快的速度呼出至 RV 的呼出气量,正常情况下与肺活量一致,临床上常用来代替肺活量。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指最大吸气至 TLC 位后 1 秒内的最快速呼气量,简称 1 秒量,常用来判断肺通气功能的损害程度。 1 秒率是指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或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 或FEV1/VC),常用以区分阻塞性还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第一步区分限制、阻塞还是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临床上常用的指标是用力肺活量(FVC)

睡眠障碍症诊疗指南

现代生活众多的白领和年轻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出现晚上难以入睡形成失眠,白天会出现精神不振的情况,据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患有睡眠方面的障碍或者和睡眠相关的疾病,成年人会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 睡眠障碍由哪些原因引起 第一:不良的生活习惯 现代人其实都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作息不规律等等,具体如下: 1、喝太多咖啡。很多白领都喝很多的咖啡或者茶叶来提神,但是这些饮品喝多了容易影响睡眠质量,所以最好不要过量饮用,并且在睡觉之前的几个小时也不要喝; 2、睡前抽烟。香烟中含有尼古丁,这对我我们提高睡眠质量非常的不利; 3、过量喝酒。酒精中含有的一些物质会降低我们的睡眠质量,所以千万别过量喝酒,同时也不要在睡前喝酒,如果喝酒可以喝积安堂枣花蜂蜜水解酒; 4、睡前精神兴奋或者紧张。我们在睡觉之前最好能够放松一下,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安静的看一会书,最好不

要在睡前看球赛、吵架或者运动; 5、白天睡太多。白天睡太多,很容易晚上就会睡不着; 6、睡前吃太饱。太晚吃晚餐或者是睡前吃太饱,容易令我们睡不好。所以晚餐应该早点吃并且别吃太饱或者是过于油腻; 7、作息不规律。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时候睡觉,不要轻易打乱。 第二: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范围非常的广,常见的就有失眠症、多动腿综合症等等。 失眠症: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晚上难以入睡,白天精神萎靡。日常生活中郁结的负面情绪,例如焦躁、抑郁、身体疾病等等,都是引起失眠症的原因之一。 睡眠呼吸到暂停综合征:这种疾病指的就是在睡觉的时候患者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这个时候患者是没有感觉

常用肺功能指标-合格的肺功能指标(建议收藏)

常用肺功能指标 (一)、肺通气功能 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气体交换。 1.肺容积 肺容积指肺在不同呼吸水平所能容纳的气体量。由八部分构成,即潮气量(TV)、补呼气量(ERV)、补吸气量(IRV)、残气量(RV)、深吸气量(IC)、功能残气量(FRC)、肺活量(VC)和肺总量(TLC)。..。。。.文档交流 (1)肺活量(VC):指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VC%>80%。反映肺脏的扩张能力。降低见于:肺扩张受限(如间质性肺疾病)、胸廓扩张受限(如脊柱侧突)、呼吸肌疲劳(如重度COPD)和神经肌肉病变(如脊髓灰质炎)等。。.....文档交流 (2)残气量(RV):指最大呼气后剩余在肺内的气量。正常RV%为80%~120%。增加见于阻塞性肺疾病(如COPD),降低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文档交流 (3)肺总量(TLC):指最大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量。正常TLC%为80%~120%.增加见于阻塞性肺疾病,降低见于限制性肺疾病。..。...文档交流 4.残总比值(RV/TLC):指残气量与肺总量的比值,正常RV/TLC<35%。肺气肿时RV/TLC增加。.。....文档交流 2.通气量: (1)用力肺活量(FVC)

、一秒量(FEV1。0)和一秒率(FEV1。0%):FVC指最大吸气后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呼气所得到的呼气肺活量。FEV1.0指做FVC时第一秒内所呼出的气量,实测值与预计值之比>80%为正常。FEV1。0与FVC之比为一秒率(FEV1。0%),FEV1。0%是反映气道是否阻塞的指标,正常>70%,降低见于气道阻塞和/或肺气肿.。....。文档交流 (2)最大自主通气量(MVV):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快的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重复最大自主努力呼吸所得到的通气量。正常MVV%>80%.它是反映肺通气功能的综合指标,降低见于:肺扩张受限、胸廓扩张受限、呼吸肌疲劳、神经肌肉病变、气道阻塞和肺气肿等。。。。.。.文档交流 3.小气道功能 小气道功能的主要测定方法为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即受试者在最大用力呼气过程中,将其呼出的气体容积和相应的呼气流量描记成的一条曲线。它主要反映在用力呼气过程中,胸内压、肺弹性回缩压、气道阻力对呼气流量的影响。曲线升支的最大呼气流量与受试者的呼气用力有关,降支的最大呼气流量则取决于肺泡弹性回缩力和周围气道阻力,而与用力无关。。.。...文档交流 根据曲线形态和不同肺容积水平的呼气流速评价小气道功能。正常流速-容量曲线升支陡直,降支斜行下降,最大流量逐渐降低。小气道病变时,曲线降支凹向容量轴,坡度变小。在COPD患者,随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的发展,最大呼吸流量进行性降低,曲线降支的坡度进行性减小。常用指标为:①。V50:呼出50%肺容积时的最大呼气

肺功能判断标准

肺功能判断标准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判断标准的选择、问题和应用:由于LLN和ULN的局限,目前评估肺功能损害程度的主要临床指南仍然采用传统实测值占预计值%的老标准。劳动力鉴定也是如此,即在绝对值参数中,残气容积(RV)、功能残气量(FRC)、肺总量(TLC)在±20%以内为正常,其他≥80%为正常。 FEV1/FVC(或FEV1/FEV6或FEV1/VC)和RV/TLC是常用的两个相对值参数,不能采用实测值占预计值80%的比例,目前也没有公认的正常百分比标准,其中后者主要用于阻塞性通气障碍的辅助诊断,对标准的要求不严格;但前者是判断气流阻塞的必备指标,无评价标准则比较困难,实际肺功能报告多参考总体肺功能情况进行判断。比如TLC和VC正常(提示肺容积未下降),FEV1占预计值%<80%(通气功能下降),若FEV1/FVC也下降(不考虑下降幅度),则诊断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若VC和FEV。占预计值%皆轻度下降(提示肺容积和通气功能皆下降),FEV1/FVC也下降,则诊断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因为在轻度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慢呼吸时可以充分呼出气体,VC不应该下降;若VC下降则应合并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反向分析亦如此,因为在限制性通气障碍患者.肺容积下降,呼气时间缩短,FEV1/FVC应正常或升高,下降则提示合并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肺疾病的临床指南也采用其他评价标准,如COPD诊断的GOLD标准和我国的指南均采用FEV1/FVC<70%的固定值。气道激发试验的标准之一也是FEV1/ FVC≥70%的固定值。 众所周知,小儿的肺容积小,呼气时间短,FEV1/FVC常在90%以上,甚至达100%;健康年轻人的FEV1/FVC也多在85%以上;随年龄增加而下降,70~80岁老年人可降至70%。由于FEV1/FVC在我国没有任何公认的正常值标准;而GOLD标准的影响广泛,较多地区也以FEV1/FVC<70%的固定值作为阻塞性通气障碍的标准,这必然在低年龄段人群中造成大量漏诊,而在高年龄段人群中导致过度诊断。这种以同定值诊断的方法简单方便、易于推广,但也失去一定的准确性。有学者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流行病学诊断而不是临床诊断。由于COPD是老年疾病,故该固定值诊断的准确率相对比较高。但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大气污染严重,吸烟率高,COPD的发病年龄降低,年龄较轻者的漏诊率高.对预后的影响比较大。气道激发试验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的辅助诊断。则问题更多。由于年轻人居多,正常FEV1/FVC较高。若降至70%则多已有明显的阻塞,进行激发试验的风险增高.此时宜选择气道舒张试验。 5.目前国内肺功能参数的正常值标准: *RV、FRC、TIC在±20%以内为正常,其他≥80%为正常。 *TLC下降是诊断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主要标准,但该指标测定较繁琐,影响因素较多,故常选择VC<80%作为标准。 *FEV1/FVC下降是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必备条件,但无公认标准,原则上结合病史和其他肺功能参数、检查图形进行诊断,综合国外资料和我们的研究结果推荐≥92%为正常。避免与COPD诊断的GOLD标准混淆。 *RV/TLC主要用于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辅助诊断,可以无严格的标准。 摘自:《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年3月 二、肺功能诊断 1.通气功能障碍的诊断与分型:

肺通气

肺通气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呼吸道是沟通肺泡与外界的通道;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气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而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实验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的原理 完成从鼻腔到肺泡,和肺泡到鼻腔的气体传送,需要动力克服阻力。 肺泡与外界环境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的舒张收缩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肺泡的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 (一)肺容积 (二)肺通气量 (一)基本肺容积 肺的四种基本容积,它们互不重叠,全部相加等于肺的最大容量。 1.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tidal volume,TV)。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400-600ml,一般以500ml 计算。运动时,潮气量将增大。 2.补吸气量或吸气贮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为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正常成年人约为1500-200ml。 3.补呼气量或呼气贮备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为补呼气量(es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正常成年人约为900-1200ml。 4.余气量或残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量为余气量(res idual volume,RV)。只能用间接方法测定,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患者,余气量增加。目前认为余气量是由于最大呼气之末,细支气管,特别是呼吸性细支气管关闭所致。 (二)肺容量 是基本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图5-5右)。 1.深吸气量从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量为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它也是潮气量和补吸气量之和,是衡量最大通气潜力的一个重要指示。胸廓、胸膜、肺组织和呼吸肌等的病变,可使深吸气量减少而降低最大通气潜力。 2.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为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年人约为2500ml,肺气肿患者的功能余气量增加,肺实质性病变时减小。功能余气量的生理意义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氧和二氧化碳分压(PO2和PCO2)的过度变化。由于功能余气量的稀释作用,吸气时,肺内PO2不至突然升得太高,PCO2不致降得太低;呼气时,肺内PO2则不会降得太低,PCO2不致升得太高。这样,肺泡气和动脉血液的PO2和PCO2就不会随呼吸而发生大幅度的波动,以处于气体交换。 3.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作肺活(vital capacity,VC),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肺活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与身材大小、性别、年龄、呼吸肌强弱等有关。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为3500ml,女性为2500ml。 肺活是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但由于测定肺活量时不限制呼气的时间,所以不能充分反映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气道的通畅程度,即通气功能的好坏。例如,某些病人肺组织弹性降低或呼吸道狭窄,通气功能已经受到损害,但是如果延长呼气时间,所测得的肺活量是正常的。因此,提出时间肺活量(timed vital capacity),

癫痫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癫痫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8-04T15:58:15.09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4期作者:师佳1 李云2(通讯作者) [导读] 癫痫是一类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机理主要是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诱发中枢系统短暂性的神经功能失常[1]。 (1大理大学临床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 (2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癫痫的发作类型、部位、时间及抗癫痫药的使用,严重影响着癫痫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此同时,癫痫患者的睡眠问题也能诱发癫痫发作,两者相互影响、紧密相关。 【关键词】癫痫;睡眠障碍;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002-03 癫痫是一类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机理主要是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诱发中枢系统短暂性的神经功能失常[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五千万癫痫病人,而我国约占全球的1/5,有900多万人患有癫痫。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由于癫痫起病急骤,形式多种多样,发作时症状比其它类疾病严重,给患者及患者家属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及心理压力。另外,癫痫患者常常合并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癫痫发作是导致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引发睡眠障碍;同时睡眠问题也可以反过来加重癫痫发作,增加癫痫发作频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正常睡眠是由非快速眼动睡眠(英文全称,NREM)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英文全称,REM)睡眠两个不同睡眠时相构成,NREM睡眠分为1、2、3、4期,其中NREM睡眠的3期和4期合称慢波睡眠。REM睡眠又称快波睡眠。在整个睡眠过程中,NREM睡眠与REM睡眠交替出现。以正常成人8小时的睡眠期为例,睡眠起始首先进入的是NREM睡眠期,依次分别为1期、2期、3期、4期。在两个NREM睡眠期之间会出现一次REM睡眠,每次持续约数分钟,然后就进入到下一次NREM期,从而形成了NREM睡眠和REM睡眠的循环周期。据统计,在成人每昼夜总睡眠时间中,NREM睡眠时间共约占75%~80%,而REM睡眠时间仅仅约占20%~25%。NREM睡眠是促进生长、缓解疲劳及恢复体力的重要时相。研究发现在NREM睡眠期间,脑垂体的各种促激素分泌增多,特别是生长激素,其主要是在NREM的Ⅲ期和Ⅳ期分泌。与之不同的,REM睡眠则与神经系统发育、记忆、体温调节等有密切的关系[2]。 1.癫痫对睡眠的影响 癫痫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取决于癫痫的类型、发作部位、发作时间以及抗癫痫药物的作用等多种因素,上述因素能通过影响调节和控制睡眠中枢,如脑干、间脑、下丘脑以及大脑皮质的电活动,或通过影响这些神经系统结构所分泌的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3],从而进一步使总体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夜间睡眠质量的下降。 研究表明,癫痫患者的睡眠结构异常包括睡眠潜伏期延长、片段睡眠增多、觉醒和睡眠期转换增大、NREM1期和2期增加、REM睡眠减少、慢波睡眠减少和浅睡眠增加。大量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成年癫痫患者睡眠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睡眠潜伏期正常,没有明显的入睡困难,REM潜伏期、REM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和觉醒次数也正常,但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下降,NREM1期和2期增多,NREM3+4期减少,清醒期增多,患者比较难进入深睡眠从而导致睡眠障碍。 1.1 不同发作类型对睡眠结构的影响 1885年Golde发现癫痫与睡眠周期的关系以后,人们逐渐开始了解并关注癫痫患者的睡眠障碍,从而发现不管是部分性发作还是全面性发作,睡眠障碍都是影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实,复杂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都能立即引起患者的觉醒或1、2期睡眠的转换。在癫痫发作的患者中,尤其是在继发全面化发作上,能发现存在明显的REM期比例下降,如果该发作发生在REM期以前,还可出现REM潜伏期的延长。同没有癫痫发作的患者相比,原发性全面性发作的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后觉醒时间会增加,主要表现为:REM期减少,NREM睡眠的1、2期睡眠增加,3、4期无明显改变,而在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者中,并没有发现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REM 潜伏期、NREM睡眠次数的明显变化。但即使癫痫患者在没有发作的时候,仍然可出现睡眠结构的不稳定,存在觉醒次数和觉醒时间的增加、睡眠效率的下降、睡眠各期之间互相转化的增加。于是,无论是全身性发作还是部分性发作,对睡眠结构影响都具有相似性,即睡眠潜伏期的延长、觉醒次数和觉醒时间的增加、NREMI-Ⅱ期的延长等[4]。 1.2 不同部位痫样放电对睡眠结构的影响 研究发现,发作部位对睡眠有不同的作用,额叶与颞叶是最常见的局灶性放电的部位。相对于颞叶癫痫,额叶癫痫更倾向于夜间发作,故夜间放电者明显多见于额叶癫痫患者,这是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同时颞叶癫痫的患者,在睡眠中存在觉醒次数增多、觉醒时间延长、睡眠时相的转换次数增多、NREM期比例增加、总睡眠时间减少及睡眠效率下降的问题[5]。新皮质病灶的部分性发作的3、4期睡眠有一个明显的减少;杏仁核海马病灶患者的觉醒次数和觉醒时间增加、睡眠效率减低,颞叶癫痫比非颞叶癫痫存在更严重的睡眠障碍[6]。 1.3 不同发作时间对睡眠的影响 癫痫患者的痫样放电多发生在睡眠期,尤其是睡眠Ⅰ-Ⅱ期,其发生的机率明显高于清醒期,一般癫痫患者在REM睡眠变化较小,有研究表明,癫痫发作频率的减少不会伴随REM睡眠有显著性改变[7],即使REM睡眠得到恢复也与癫痫发作频率减小无关。REM睡眠期在脑电波的产生及传导中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因为脑电波在REM期内会产生去同步化反应。而在NREM期睡眠中,是以丘脑皮质传人冲动介导的大脑皮质弥散性同步化为特征,神经细胞的同步化和过度兴奋是将癫痫发作间期状态转化为发作状态的主要因素,因此NREM期睡眠能容易诱发癫痫发作[8]。 1.4 抗癫痫药物对睡眠的影响 抗癫痫药对癫痫患者睡眠的影响重大,其主要与有效的血药浓度、稳定的剂量和规律的生活方式相关,当然同时必须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的背景下[9],研究表明抗癫痫药物对睡眠的影响并不相同,包括正面、负面两方面。一方面是,多次服用传统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和丙戊酸时会打断睡眠,诱发癫痫发作;部分患者服用抗癫痫药后还能引起易激怒、睡眠不实等现象[10]。另一方面,有些药物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特别是加巴喷丁。其中苯妥英钠会通过增加1期睡眠、减少慢波睡眠和REM睡眠而影响癫痫患者的睡眠结构。苯巴比妥可缩短睡眠潜伏期、睡眠中的翻身和觉醒次数,增加2期睡眠,减少REM睡眠,提高睡眠效率。卡马西平能增加总睡眠时间、慢波睡眠,而不影响REM睡眠潜伏期和REM睡眠所占的比例。拉莫三嗪能显著增加2期睡眠,降低慢波睡眠。乙琥胺在全面性癫痫发作的患者中能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一、睡眠障碍对健康的危害 据近年的全球睡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因失眠、易醒、多梦等睡眠时间不足与睡眠质量问题而存在睡眠障碍者高达42.5%。面对4成国人睡眠障碍的严重局面,已引起有关部门与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对睡眠障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观察研究表明,长期睡眠障碍对人体健康影响是多层次的且危害深远。常见的危害有: (一)导致各种疾病:睡不好觉,不仅仅带来第二天的精神萎靡、眼胞浮肿、头昏胀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还能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如肥胖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恶性肿瘤、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糖尿病和性功能障碍等。研究发现,睡眠缺乏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40%,长此以往会增加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可能是普通人

的两倍。在一些心理门诊里,有90%的患者因为睡眠障碍而引起精神疾患。 (二)加速机体衰老:长期睡眠不足容易造成脑神经衰弱,同时体内的器官因无法获得适度的休息而过度消耗与功能衰退,在人体肌肤颜面外观上则呈现未老先衰的现象,如黑眼圈与皮肤晦暗、粗糙、皱纹、头发枯萎易脱、精神萎靡、头昏心悸、腰膝酸软、易寒易热,抵抗力差而容易感冒与慢性感染等老化现象。研究表明,经常失眠者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一天睡眠不足,76%的人第二天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因此,睡眠不足易催人衰老。 (三)破坏记忆能力:失眠病人常有记忆力减退,做事丢三落四,忘记物品的存放地方,想不起来熟人的名字,上课的内容记不住,看完书后没什么印象。当长期失眠或失眠症状严重时就会出现健忘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脑神经衰弱,大脑长期处于弱兴奋状态,导致精神疲惫、情绪低落或忧郁、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走神,同时对自身的病情或症状过于关注,而对工作、学习、生

肺功能检测判断

如何分析肺功能检查结果 (2013-08-10 15:53:27) 转载▼ 标签: 健康 如何分析肺功能检查结果 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3.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以流速 ( /FVC% ) 降低为主,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以肺容量(如VC) 减少为主,混合性则二者兼而有之。 判断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的主要依据是肺功能检查,同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作出正确的结论。 分析肺功能检查结果的步骤: 步骤1:FVC FVC正常,基本上可以排除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若有降低,则需要鉴别是阻塞性还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步骤2:FEV1 正常:可以除外明显的限制性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降低:提示存在有通气功能障碍。由于限制性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均可表现出FEV1降低,故需要评估FEV1/FVC,判断是否存在阻塞。若有条件,应检查TLC。TLC增加大于15%,提示阻塞;TLC正常或增加可除外限制;若降低,提示限制,对于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TLC偶可正常。步骤3:FEV1/FVC 正常:通常可排除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FEV1/FVC正常或增高,结合FVC降低,常常提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若有疑问可检查TLC或DLCO,同时可以结合胸片检查有无TLC减少的依据。 FEV1/FVC降低,高度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是判断阻塞性通气工能障碍的重要指标。 步骤4:呼气流量值 FEF25-75与FEV1的改变一致,但更为敏感。 步骤5:MVV MVV与FEV1的改变一般一致,但更为敏感。临床上可以通过FEV1来计算MVV值。在正常情况下,预计MVV=FEV1×40,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利用

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摘要】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形式不同的睡眠障碍,包括发作性睡病、失眠、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等,严重时威胁生命。但由于目前临床上对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认识仍相对不足,同时缺乏统一的诊治标准作为指导,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本文将围绕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概念与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治。【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睡眠障碍;机制;诊断;治疗 近年来,免疫机制参与不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成为研究热点,根据异常免疫反应攻击靶点的不同,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中,免疫相关的睡眠障碍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在免疫、遗传、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睡眠及相关神经递质的区域出现功能障碍时,临床可有发作性睡病、失眠、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等表现,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临床上容易忽视。本文将提出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概念,对其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一、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概念与分类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是指与免疫因素有关的睡眠障碍。目前国内外暂未对其进行明确和统一的分类。Iranzo在2020 年发表的文章中建议将其划分为免疫介导的睡眠障碍及神经免疫性疾病的睡眠异常两大类。前者免疫因素是睡眠障碍的主要成因,机制相对明确,睡眠障碍是疾病最主要的表现,包括:发作性睡病、抗IgLON5抗体相关脑病及克来恩-莱文综合征(Kleine-Levin syndrome,KLS);后者睡眠障碍是由免疫和其他因素共同参与所致,机制未完全明确,睡眠障碍多作为疾病的伴随症状,主要包括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SOD)、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副肿瘤综合征[抗Ma2 抗体相关脑炎、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 蛋白(leucine-rich glioma inactivated 1,LGI1)抗体相关边缘性脑炎、莫旺综合征、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 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副肿瘤性小脑变性]等。两种分类之间无绝对界限,可能存在重叠的地方,此外,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出现分类上的调整。二、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睡眠障碍间是复杂的多因素关系,不同疾病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也有所不同。目前有关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机制可能为:(1)异常的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导致神经系统调控睡眠/觉醒的区域(如下丘脑、脑干、大脑皮质等构成的上行激动通路,蓝斑核、中缝核等核团)及相关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受损;(2)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睡眠存在共同危险因素,如遗传易患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疫苗接种、潜在肿瘤、代谢异常等,增加了两者间的关联;(3)疾病进程(如疼痛、痉挛、瘙痒、麻木等临床症状)、社会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治疗(如药物、器械)干扰睡眠;(4)不同睡眠障碍之间的相互影响;(5)其他未知的免疫学因素作用等。三、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可表现为发作性睡病、过度睡眠、失眠、阻塞性或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or central sleep apnea,OSA/CSA)、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周期性肢

肺功能检测指标

潮气量检测报告参数指标 TV 潮气量 RF 呼吸频率 TV/Kg 每公斤潮气量 Vpef/TV 到达潮气呼气峰流量时的呼出气量/潮气量=达峰容积比(VPF) Pef/TV 潮气呼气峰流量/潮气量 F75%/Pef 呼出7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量/潮气呼气峰流量 ME/MI 潮气呼气中期流量/潮气吸气中期流量 Tex Pef(sec) 到达潮气呼气峰流量时的时间/呼气时间=达峰时间比(TPF) Tex(sec) 肺通气功能检查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机体与外界的气体代谢,包括吸入体外的氧气和呼出体内生命活动代谢后产生过剩的二氧化碳。要完成气体代谢需要2个重要的过程,即肺的通气和换气,其中肺的通气是机体呼吸生理的第一步。肺通气功能是指呼吸气体的流动能力,涉及肺功能的改变以及相应所需要得时间,因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随呼吸运动的时相改变而发生的肺容积的变化,即与时间有关的动态肺容积,包括每分钟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最大分钟通气量、时间肺活量、通气储量。 肺通气功能的检查指标 1.每分钟静吸息通气量(MV或Ve)是指静息状态每分钟所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反应基础状态下机体所需的通气量。MV=潮气容积x呼吸频率;正常值约为6-8L/min, MV>10-12L/min为通气过度;MV<3-4L/min为通气不足。 2.肺泡通气量肺通气包括肺泡通气和死腔通气2个部分。 1)肺泡通气量(V A ):每分钟吸入气量能到达肺泡并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V A =MV-V D 呼吸浅快时潮气量(V T )若 2)死腔通气量(V D ):包括解剖死腔量和肺泡死腔量,后者也称生理死腔量。成人的平均解剖死腔量140mi左右。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 A )=MVX(100-V D /V T )% 3.最大通气量(MVV)是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重复最大自主努力呼吸所得到的通气量。MVV一项负荷试验,其大小与呼吸肌的力量和气道阻力均相关;是 一项综合评价肺通气功能储备量的可靠指标。MVV和FEV 1呈正相关。MVV(L)= FEV 1 X35 或, MVV(L)= FEV 1 X33+9 成人平均值约为:男:(104+2.7)L/min 女:(82.5+2.2)L/min 危险性:12秒最大通气试验是较剧烈的呼吸运动,凡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及咯血患者均不宜做次项试验。 4.通气储量百分率:是反映肺通气储备能力的指标。 通气储量%=(MVV-V E )/MVVX100%。正常值大于等于93%,低于86%提示通气不佳,胸部手术须慎重考虑;在70%-60%时为手术相对禁忌;60%以下一般为手术禁忌。 5.气促指数:是反映呼吸困难性质的参考指标之一。对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气促指数<1.0为阻塞性;>1.0为限制性。 6.呼气峰流量(PEF)是反映通气功能的常用指标。可由微型呼气峰流量测定仪测出,是反应通气功能的常用指标。 7.时间肺活量:是在用力呼气过程中各呼气时间段内发生相应改变的肺容积(FEV)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区别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区别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特别是以流速(如FEV1.0/ FVC%)降低为主,如COPD; 限制性通气障碍则以肺容量(如VC)减少为主,如间质性肺疾病。 阻塞性是指呼吸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所致的肺泡通气不足。 可以理解为气体进出受阻。就好比气球的口被堵上了。多见于肺气肿。 见于喉头水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限制性是指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可以理解为肺扩张受限制或肺不容易扩张。就好比用双手包住气球,膨胀的空间受限。多见于肺间质纤维化,胸廓畸形,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或肺切除术后等。常见原因1呼吸中枢受损2呼吸机运动障碍3胸廓或肺顺应性降低 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是指最大吸气末作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是受试者从最大吸气末开始进行快速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最大气量。 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旧称时间肺活量(timed vital capacity,TVC),是指在进行用力肺活量测定时,某一指定时程内的呼出气量,可以用FEVt占FVC的百分比来表示,即FEVt/FVC%。 临床上以FEV1/FVC%在80%以上为正常,低于70%为异常。阻塞性肺疾患时FEV1/FVC%降低。FEV1/FVC%不能反映有限制性通气障碍患者的肺通气功能。 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代表吸气肌处于松弛状态时的肺容量。 最大通气量(maximal ventilation volume,MVV):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尽量用力快速呼吸时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最大通气量减去平静通气量,其差值与最大通气量的百分比,称为通气储量百分比。 通气储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一平静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也称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在用力呼气曲线从最高到最低点之间,按坐标轴分为四等份,取中间两分段,即在用力呼气曲线的中间25-75%,求得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FR),以L/s表示。正常值为3.5L/s,。小于正常值为阻塞性通气障碍,大于正常为限制性通气障碍。 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MEFVC)

肺通气功能检查

第五章肺通气功能检查(肺量计检查)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郑劲平 肺通气功能是单位时间随呼吸运动进出肺的气体容积,显示时间与容量的关系,并与呼吸幅度、用力大小有关,是一个较好的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动态指标。凡能影响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和气体流速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影响肺通气量。 肺通气功能包括分钟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最大分钟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等,以后者最为常用。 肺量计(Spirometer)是最常用的肺通气功能检查设备,除肺泡通气量外其余参数均能直接测定,因而肺量计检查(Spirometry)亦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一.分钟通气量 1.定义: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 E)是指静息状态下每分钟所呼出的气量,即维持基础代谢所需的气量。正常值:约6~8 l/min。 2.测定方法:坐位,上鼻夹,经咬口器连接肺量计,平静呼吸30sec~1min,测定Vt及呼吸频率(RR),则V E=V T×RR。 3.临床意义:V E是常用的肺通气功能指标,其与最大分钟通气量的函数关系是反映通气代偿能力的指标之一(后述),更是危重监护人工通气时的关键指标之一,对人工通气参数的设置至关重要。V E >10 ~12 l/min为通气过度,V E<4 ~3 l/min为通气不足。 二.肺泡通气量 1.定义: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V A)是指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气能达到肺泡并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正常值:成人约4~5.1。 正常呼吸中,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气道仅起气体传导作用,不参与肺泡气体交换,是为解剖无效腔和死腔,部分进入肺泡的气体因无相应的肺泡毛细血管血流与之进行气体交换则亦无法进行气体交换,是为肺泡无效腔,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合称生理无效腔(生理死腔,dead space ventilation, V D)。正常情况下,因通气/血流比例正常,肺泡死腔量极小,可忽略不计,因此生理死腔量基本等于解剖死腔量。解剖死腔量一般变化不大(除支气管扩张以外),故生理死腔量变化主要反映肺泡死腔量的变化。 2.测定方法:受检者取坐位,休息15min, 加鼻夹, 含咬口器, 待呼吸平稳后,收集呼出气,测定呼出气CO2分压(P E CO2),并在收集呼出气之末取动脉血或动脉化耳血测定PaCO2。依改良Bohr公式: V D/V T=(PaCO2—P E CO2) /PaCO2可计算出无效腔通气比值,则V A=V E×(100-

肺功能检测指标

潮气量检测报告参数指标 q po 一 <\ °il PF | \?oV 一忡 临-込r\%T PF 喘联 j 25/ri-- r^V-PF4% 1.-1 两内熠上代握視凰⑥ /^fl* p ]--- 1 MrAlJ 4).7 V-Mt/MI 网定里ziifi 枚mi 严I ME^ff LO 一―r KIE:F/VI叫购咖应性毎¥.■,-jVr- ?24-6潮咒呼股逋■-審稅曲线[T0FV}的几珅类型 338 潮气容量环正常预计值 达赊时问比%(门1TEITTE)ii蛛容枳比% (VPEF.-VE) 潮%竝 (TV/Kg) 吸汽讨间呼*x恫间吸呼比 (TVTE) TEF75 .TEF50 1 TEF25 M3丹22.42 a#3?.5K24 #37,25,44#7.580-62090.66-LW6U.73#L073M#67.533-9^63.7253W-? 觸月23.08 W7.122451#3W 5.5?#SJ0 皿 099 = O.78-L22Q r67#0.99453^76.744.2UT1A3彌5氐$ U9月24.09 A3B.311543*37-67 5.84#au0,76-1J6O.&Hfll.O52.2*94.25l.om.4 12月23.NN 烘■25.39fl3S.2l6JS#9.?6fl.71-L09Q H884.52。成3肖 也;59 51.Ztf9L65L3WStS,939M9,^ 13月24.59 #42J12^11*41.29 6.83#9.410.R-1J41-04-1,560,?3M).8753.6m5M覘石a沁? 23月26.93 ML2726,翔幅八6B?5#9,550.84-1.24 1.11-L750*63 轴.8753加乩356,HW4.5■H.3"呦#2岁25.S4 *41.7627.43^41),77弘卿Q0,8&*L28 1.13-L750.64^(1.3?56J#110,5?6-5/M08,9 26.73^41.6728.2M417.7#9,940.89-1.29 I LI4-L720.67#(k?764.9# 1225633ffl2L7 S2J#14i . - F匚 硒d \

肺功能检测指标

潮气量检测报告参数指标

TV 潮气量 RF 呼吸频率 TV/Kg 每公斤潮气量 Vpef/TV 到达潮气呼气峰流量时的呼出气量/潮气量=达峰容积比(VPF) Pef/TV 潮气呼气峰流量/潮气量 F75%/Pef 呼出7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量/潮气呼气峰流量 ME/MI 潮气呼气中期流量/潮气吸气中期流量 Tex Pef(sec) 到达潮气呼气峰流量时的时间/呼气时间=达峰时间比(TPF) Tex(sec) 肺通气功能检查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机体与外界的气体代谢,包括吸入体外的氧气和呼出体内生命活动代谢后产生过剩的二氧化碳。要完成气体代谢需要2个重要的过程,即肺的通气和换气,其中肺的通气是机体呼吸生理的第一步。肺通气功能是指呼吸气体的流动能力,涉及肺功能的改变以及相应所需要得时间,因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随呼吸运动的时相改变而发生的肺容积的变化,即与时间有关的动态肺容积,包括每分钟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最大分钟通气量、时间肺活量、通气储量。 肺通气功能的检查指标 1.每分钟静吸息通气量(MV或V e)是指静息状态每分钟所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反应基础状态下机体所需的通气量。MV=潮气容积x呼吸频率;正常值约为6-8L/min, MV>10-12L/min为通气过度;MV<3-4L/min为通气不足。 2.肺泡通气量肺通气包括肺泡通气和死腔通气2个部分。 1)肺泡通气量(V A):每分钟吸入气量能到达肺泡并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V A=MV-V D呼吸浅快时潮气量(V T)若 2)死腔通气量(V D):包括解剖死腔量和肺泡死腔量,后者也称生理死腔量。 成人的平均解剖死腔量140mi左右。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 A)=MVX(100-V D/V T)% 3.最大通气量(MVV)是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重复最大自主努力呼吸所得到的通气量。MVV一项负荷试验,其大小与呼吸肌的力量和气道阻力均相关;是一项综合评价肺通气功能储备量的可靠指标。MVV和FEV1呈正相关。MVV(L)= FEV1X35 或,MVV(L)= FEV1X33+9 成人平均值约为:男:(104+2.7)L/min 女:(82.5+2.2)L/min 危险性:12秒最大通气试验是较剧烈的呼吸运动,凡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及咯血患者均不宜做次项试验。 4.通气储量百分率:是反映肺通气储备能力的指标。 通气储量%=(MVV-V )/MVVX100%。正常值大于等于93%,低于86%提 E 示通气不佳,胸部手术须慎重考虑;在70%-60%时为手术相对禁忌;60%以下一般为手术禁忌。 5.气促指数:是反映呼吸困难性质的参考指标之一。对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气促指数<1.0为阻塞性;>1.0为限制性。 6.呼气峰流量(PEF)是反映通气功能的常用指标。可由微型呼气峰流量测定仪测出,是反应通气功能的常用指标。 7.时间肺活量:是在用力呼气过程中各呼气时间段内发生相应改变的肺容积(FEV)

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海南医学2019年9月第30卷第18期Hainan Med J,Sep .2019,Vol.30,No.18 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高斌,顾慧,游咏 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脑卒中是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高的一种常见疾病之一,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 PSSD)是卒中患者发生率高但较少引起重视的并发症之一,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降低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卒中复发的危险。卒中后睡眠障碍表现形式多种,而且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在制订治疗策略时应综合考虑。本文就PSSD 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发病特点、发病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做一综述,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卒中;睡眠障碍;发病特点;影响因素;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350(2019)18—2418—04 Progress on 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GAO Bin,GU Hui,YOU Yo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angyang 421000,Hunan,CHINA 【Abstract 】Stroke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with high morbidity,disability rate,mortality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It causes serious harm to people's health.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 (PSSD)is one of the complications with high incidence but little attention.It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s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nervous function and reduces their quality of life,but also increases the risk of recurrence of stroke.PSSD have many manifestations.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SSD is complicated,and its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numerous.Therefore,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taken in formulating treatment strategie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y,influencing factors,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and pathogenesis of PSSD in order to arouse widespread concern of clinicians. 【Key words 】Stroke;Sleep disorder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Influencing factors;Pathogenesis ·综述·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9.18.0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编号:81771170);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8JJ2359)通讯作者:游咏,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E-mail:652797262@https://www.wendangku.net/doc/8d2224089.html, 脑卒中是目前中老年的高发疾病,而卒中后睡眠 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 ,PSSD)是其发病率高且会导致较差预后的并发症。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 -3)将睡眠障碍分为八类,包括失眠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性过度嗜睡障碍、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独立症状,正常变异及尚未定义的项目、其他睡眠障碍。而随着我国老年化的进程,对PSSD 的关注和重视刻不容缓。故本文以PSSD 为中心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PSSD 流行病学 PSSD 的发病率常常被忽视,CHEN 等[1]学者通过对10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卒中后患者发生睡眠障碍高达77.23%。此外研究报道表明在298例急性脑卒中急性期出现睡眠障碍的概率是45.97%[2]。而既往研究显示PSSD 临床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PSSD 发病率有所不同,SONJA 等[3]和李秋红等[4]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睡眠呼吸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9%和62%。TANG 等[5]研究发现卒中后失眠症的发生率为56.7%,与此相似的是CHEN 等[6]报道超过1/3卒中患者伴发失眠。这些研究都表明PSSD 的发病率不容小窥。KLOBU ?N íKOV á等[7]研究显示卒中后日间嗜睡发生率约为20.6%。而MARQUEZ-ROME-RO 等[8]研究显示卒中后发作性睡病发生率为0.5%,此外对于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研究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缺乏大样本及详细的病案报道,因此这也可能下一个研究的方向。LEE 等[9]则发现在卒中发生后,不宁腿综合征发病率为12.4%,而另一项研究显示约为6.9%[10]。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约为20%~78%,这一区间跨度很广的原因可能是评估方式的多样、睡眠障碍的不同亚类(睡眠障碍、呼吸障碍、失眠等)以及患者年龄范围的差异[11]。故可见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病率居高不下,临床研究工作者诊断脑卒中后应引起重视并及时预防。 2PSSD 发病特点 蒋安杰[12]通过对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无意识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在入院后7d 内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高,而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发生睡 · ·241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