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docx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docx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docx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docx

主备课人:黄媛媛审核人:

使用时间: 2015年4月班级: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学习重点】

1、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变化,积累文言词语。

2、翻译课文,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学习难点】

1、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2、评价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解题并了解作者:

陶渊明:名,字,(朝代)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

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

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在动乱不安中,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

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 。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

往和

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

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记------------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

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 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感情和主张 ) ,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明朝诗人魏学洢的《核舟记》。

2、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yǎn()然qiān()mò()yì( bīn( )纷垂tiáo()叹wǎn()刘子语()云便要()还家

【自主尝学】

( 一 ) 、自读课文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 二 ) 、听读课文 :( 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注意朗( 三) 、朗读练习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 四) 、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全班齐读。

【合作助学】

(一)、参照书下注解翻译第一自然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师指导学生翻(二)、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请同学们一展身手默写一下第一段。

中考连接

齐桓公好服紫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

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日:“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②。’

.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③莫衣紫;其明日,国④中莫衣紫;三日,境内⑤莫衣紫

[注释]①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②臭:气味。③郎中:官名,此处泛指宫中官员。④国:都城。⑤

境内:国境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齐桓公好服紫()

(2)吾甚恶紫之臭()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寡人好服紫,紫贵甚

3、文中与“紫贵甚”相照应的句子是“”。

4、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作业:预习下文,并尝试背诵第二段

《桃花源记》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主备课人:黄媛媛审核人:

使用时间: 2015年 4月班级:

【自主学习】

(一)、生自主翻译 2、3、4、5 段课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二)师提问学生翻译课文

(三)师生共同翻译课文,并整理全文翻译。

(四)概括出每段课文的大意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习题

1、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怡然自乐:俨然:

所从来:相闻:

咸:问讯:

先世:邑人:

不复出焉:间隔:

皆:不足:

邑人:向:

扶:既:

诣:遣:

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2、掌握文章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3、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辨析:

舍 :便舍船()屋舍俨

然()

寻 :寻向所志()寻病

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6、找到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

汉();

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5、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导学案

第三

主备课人:黄媛媛审核人:

使用时间: 2015年4月班级:

一、合文,分小交流。

1、文以人出桃花源的行踪索,写了哪些情?

2、人怎桃花源的?你得桃花源在一个怎的地方?

3、文写了人的哪些所所,你找出来,并大声朗些句子,你从中出了什么?(小交流后明确)

境美宁静的句子:

生活安幸福的句子:

民淳朴的句子:

争、不外界生活与世隔的句子:

4、村人“皆惋” 什么?

5、“不足外人道”的原因是?

6、此中人云:“不足外人道也”。一情有何作用?

7、人出桃源,“ 志之”,可是再往,“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高尚士

也。之,欣然往。未果,病。后遂无津者。” 些明了什么?

8、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的地方呢?

9、用自己的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二、合作探究.

1、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的社会理想?我当怎看待的理想?

中考接

休相

唐玄宗以休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及相,甚允③ 望。上或中宴.

及后苑游,小有差,左右曰:“ 休知否?”言,疏已至。上④ ,默默不。左右曰:.

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曰:“吾貌瘦,天下必肥。嵩奏事常旨,既退,吾寝不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休,社稷耳,非身也。”

[ 注 ] ①峭直:峻直。②干:求取。③允:与??相当。④ [sh ǎn] :拿。

1.解文中加点的

( 1)唐玄宗以休.下侍郎()

( 2)及后苑游.()

2.用代解文中的画句。

休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3.唐玄宗什么要“以休相”?

【反】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犬相。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垂髫,并怡然自。

人,乃大惊,所从来。具答之。便要家,酒作食。村中有此人,咸来。自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无魏晋。此人一一具言

所,皆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不足外人道也。” 1.解下面句中加点字

的的含。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的意思和代相同的一是()

A .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犬相

C.率妻子邑人来此境D.乃不知有,无魏、晋

3.用代翻下面的句子。

(1)黄垂髫,并怡然自。文:

(2)此人一一具言所。文:

4.“便要家,酒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了桃花源中人的特点;他在送人离开嘱咐他“不足外人道也”是因。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的社会理想?

答:

【案】

二.( 2008 南充市)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 (10 分 )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溪行,忘路之近。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芳草美,前行,欲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垂髫,并怡然自。

(乙)陶潜,字元亮,少高尚,博学善属文,脱不,任真自得,之所。

著《五柳先生》曰:“ 堵然,不蔽日,短褐穿,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人之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大适①融然②。或无酒,亦雅咏不。性不解

音,而畜③素琴一,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而和之,曰:“但琴中趣,何弦》 ) [ 注 ] ①适:足。②融然:和悦快的子。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

1.解下列句子加点的( 2 分)

⑴ 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 脱不()⑷ 或无酒,亦雅咏不()

2.从 [ 乙 ] 文中摘出与“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的理想生活形成烈反

答: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 而和之”

?合全文看,反映了他怎的性格?( 3 分)

答:

4.翻下列句子。( 4 分)⑴黄垂髫,并怡然自。

文:⑵但琴中趣,何弦上声 ! 文:

三.( 2008 甘省金昌市)《桃花源》,完成8——12。(17分)

1.用代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文:

(2)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无魏晋。文:

2.本文的索是什么?一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4 分)

答:

3.用原文句作答:( 3 分)

(1)人“欲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表明桃源人听了人的之后,仍想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什么不愿离开?( 3 分)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乱繁、民不聊生的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

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 分)

答:

【参考答案】

第一1、( 1)喜好( 2)2、我喜穿紫色衣服,紫色衣服特昂。3、五素不得一紫4、榜的力量是无的(或:上行下效。或:欲正人,先正己)

第一

1.略2.要——邀:邀

3、古今:

美古:美今:(味道)新

交通古:交相通今:交通运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境古:与世隔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古:不要,更不必今;不管()

不足古:不得今:不充足,不

开朗古:开明朗今:性格

4. 一多舍:舍弃房子:找不久志:做是,就竟才遂:于是,就最,于

5、略

6、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无人津

第三1、文以人出桃花源的行踪索,写了哪些情?

以人行踪索桃花源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人怎桃花源的?你得桃花源在一个怎的地方?

溪行,忘路之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蔽、幽深)

3、文写了人的哪些所所,你找出来,并大声朗些句子,你从中出了什么?(小交流后

明确)

① 境美宁静的句子: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犬相。

②生活安幸福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垂髫,并怡然自。

③民淳朴的句子:便要家,酒作食。村中有此人,咸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④ 争、不外界生活与世隔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隔。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无魏晋。

“不足外人道也。”二. 1.( 3 分)( 1)(2)全,都( 3)邀(每1分)

4、村人“皆惋” 什么?2.( 2 分) A(古;B交相通:c 与世隔的地方; D 不用,更不用.今略)代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而惋。3. (4 分 ). (1 分 ) 老人和孩干个个都安快,或:老人和小孩都充喜悦之情

5、“不足外人道”的原因是?垂髻”1 分,“怡然自” 1分) (2 )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地告了他。

因他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个地方,乱、破坏他与世隔的和平安宁生活。地介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

各 1 分,其中“ 所”成“ 知6、此中人云:“不足外人道也”。一情有何作用?都得 1 分)

下念,使故事更加离奇;暗示桃花源步存在,下文“ 而未果”埋下伏笔。4.(2 分)情好客;他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与世隔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7、人出桃源,“ 志之”,可是再往,“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高尚士也。5.(4 分 ) 表达了作者和平(没有乱)的向往,平等和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之,欣然往。未果,病。后遂无津者。” 些明了什么?平”与“平等和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作者写的目的是使人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三. 1. ⑴ ??感到惊异⑵交相通⑶ 束,束⑷停止 (2 分 )

8、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的地方呢? 2. 堵然,不蔽日,短褐穿,箪瓢屡空(1 分 )

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境美、人民生活安宁的理想社会。 3. 不是,他只是作出琴的子。(1分 ) 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困的生活,自性格。

9、用自己的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意即可) (2 分 )

桃花源人的祖先了避秦的乱,妻子儿女和来到个与世隔的地方 4. 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

二、合作探究 .四. 1.( 1)着妻子儿女和来到个跟人世隔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1、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的社会理想?我当怎看待的理想?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朝,更不用魏、晋两朝了。2.第一:人的行踪。

桃林、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一种理想社会:里景色美,土地肥沃,源丰富,俗淳朴;里没有迫,桃源、桃源。 3.( 1)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芳草美,落英,人甚异之。

没有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垂髫,并怡然自。( 3)避秦乱 4.第一:不足外人道也。第二:( 1)源宁,(

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剥削迫、反争的愿望,也是当社会黑暗的批判。但他又有一定的,( 3)和睦相。 5.表达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迫,没有乱,人人,和富足,宁静淳复古向,在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的。朴的和生活境。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二一《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 与外人间隔()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桃花源记导学案 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用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又名,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浔阳柴桑人。(朝代)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二、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 ..间.隔 ..然阡陌 黄发垂髫.便要还 ..家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2、解释下列加点重点词语 第一段 捕鱼为.业:缘.溪行:夹岸 ....:甚异.之:欲穷.其林: ..:落英缤纷 第二段 仿佛 ..:桑竹之属.: ..:俨然 ..:便舍.船:豁然开朗 ....:平旷 阡陌 ..: ....:怡然 ..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第三段 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妻子 ..: ..:邑人 绝境 ..:延.至其家:语.云:为.外人道..:乃.不知:无论 第四段 既.出:扶向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寻向.所志.:遂.迷:第五段 欣然规.往:寻.病终:问津 ..: 3、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言知识 ①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②词类活用: 复前.行 欲穷.其林 ③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欲穷其.林: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既出,得其.船: 武陵人捕鱼为.业:忘路之.远近: 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甚异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闻之.,欣然规往: ④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交通: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不足:如此:

《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第1课 《新闻两则》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授课: 21、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会的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 积累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解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作家作品简介 ①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由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辞官。 ②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辞职。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1 桃花源记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东晋末年,士族地主把持朝政,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恭帝自立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南朝宋政权。饱经战乱的人民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作,代表了民众的这一心声。 第一课时 积累词汇,通译全文。 1. 读准字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及郡.下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太守 2.熟读课文及课下注释,解释词义。 ①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资料链接 课时要点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

交通指运输业等妻子指男子配偶 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不管 鲜美食物味道好俨然形容很像 如此这样仿佛似乎,好像 不足有欠缺,有缺点缘缘故,缘分 延延长津津液 ②一词多义。 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之:闻之()忘路之远近()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③根据意思,写出本文成语。 与世隔绝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没有人探求。()和世俗隔绝。()明确: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合作探究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巩固提升 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课后反思

《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 溃.( )退荻.( )港鄂.()豫.()绥靖 ..()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

【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西吉县实验中学主备人宋江珍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变化,积累文言词语。 2、翻译课文,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2、评价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 1、解题并了解作者: 陶渊明:名,字,(朝代)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在动乱不安中,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 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 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政权合作,不满黑 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 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明朝诗人魏学洢的《核舟记》。 2、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yǎn()然qiān( )mò( ) yì( )太守 bīn( )纷垂tiáo( ) 叹wǎn( ) 刘子jì( ) 语()云便要.()还家 3、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4、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1)、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2)、朗读练习: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3)、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全班齐读。 【合作交流】 (一)、参照书下注解翻译第一自然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师指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二)、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请同学们一展身手默写一下第一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9《桃花源记》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积累 3、熟读课文。 ■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 2、纠正预习错误。 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 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读出感情意味。 4、对照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段。 (1)重点词语。 捕鱼为.业缘.溪行 芳草鲜美 ..缤纷 ..落英 甚异.之欲穷.其林 (2)重点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再读课文,思考: (1)概括本段的意思。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课堂小测。(另附试卷) ■课堂教学。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熟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仿佛 ..若有光才.通人 屋舍俨然 ..属.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 阡陌交通 ..自乐 ..并.怡然 (2)重点句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再读课文,思考: (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2)本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 (3)本文中是怎样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 (4)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一《新闻两则》 (1) 二芦花荡 (10) 三蜡烛 (19) 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5)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31)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37) 单元达标训练题 (38) 六阿长与《山海经》 (45) 七背影 (52) 八台阶 (60) 九老王 (66) 十信客 (74) 第二单元复习课 (81)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88) 十一中国石拱桥 (93) 十二桥之美 (98) 十三苏州园林 (104) 十六大自然的语言 (111) 十七奇妙的克隆 (118)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25) 十九生物入侵者 (131) 二十落日的幻觉 (137)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44) 二一《桃花源记》 (151) 二二短文两篇 (155) 二三核舟记 (159) 二四大道之行也 (164) 二五杜甫诗三首 (168) 第五单元复习课 (174)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78) 二六三峡 (185) 二七短文两篇 (194)

二七记承天寺夜游 (200) 二八观潮 (205) 二九湖心亭看雪 (213) 三十诗四首 (221)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31) 参考答案 (240) 第一课 (240) 第二课 (242) 第三课 (246) 第四课 (249) 第五课 (250) 单元达标答案 (252) 第六课 (252) 第七课 (254) 第八课 (255) 第九课 (256) 第十课 (258)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59) 第十一课 (260) 第十二课 (260) 第十三课 (262) 第十六课 (263) 第十七课 (265) 第十八课 (267) 第十九课 (269) 第二十课 (270) 第二十一课 (273) 第二十二课 (275) 第二十三课 (276) 第二十四课 (276) 第二十五课 (278) 单元复习参考答案 (279) 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280) 第二十六课 (281) 第二十八课 (287) 第三十课 (291) 第六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293)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学案 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 古: ? ? 今: 仿佛若有光古: 今: 阡陌交通古: 今: 妻子邑人古: 今: 来此绝境古: ? ? 今: 无论魏晋古: ? ? 今: 3通假字便要还家: ?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6 一字多义 (1)此人 --- 为具言所闻 ( ? ) 捕鱼为业 ? (2)寻病终( ) ? 寻向所志( ) ? 便要还家( ? )刘子骥( ? )诣( ? ) 二、课中学习 1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 豁然: 俨然 平旷: 属: 怡然自乐: 悉 所从来: 咸: 问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虫 遣: 欣然: 扶向路: 为具言 无论: 阡陌 交通 )阡陌 ( ) ) 一、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3)后遂无问津者()遂迷, 不复得路(

(4)寻向所志( 三、研读课文 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 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 处处志之( 2、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 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而且害怕外 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些话表现桃花 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4、请写出本文成语至少4个: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思 想?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表达作者怎样的理想?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 图景? 7、 8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 ) (2) 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 。( 3 分)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习资料参考 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时代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师生共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资料链接】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 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 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 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 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 绝与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 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阡陌 ..交通( )() 便要.还家()黄发垂髫. ( ) 刘子骥.( ) 与外人间.隔()及郡.下 ( ) 诣.太守( )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八年级语文上21桃花源记导学案(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导学案(课时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基本的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通畅地翻译本文。 2.朗读、背诵课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中基本的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通畅地翻译本文。 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 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练习 教学媒体黑板导学案 ***作者及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初步理解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 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 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照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他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邑.人 间.隔语.云诣.太守刘子骥.问津.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其诗 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落英 ..缤纷欲穷.其林

(完整版)《桃花源记》导学案(正式有答案)

班别:姓名:学号:评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主备人:李聪协编:莫少波甘国定审核:梁健时间:2014.4.20 【学习目标】 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 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 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 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 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 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 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 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 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 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 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 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 一、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怡.然() 便要.还家()间隔 ..()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问津.()此中人语.云() 二、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如: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三读课文,读懂文意,注意课文注释和一些古今异义词。

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一 短新闻两则2

【学习目标】: 学习和借鉴细节描写。 珍惜和平生活,不要因为现在的和平幸福而忘记战争的残酷。 【学习内容】 一.情景导入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知识积累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据新华社电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三.信息筛选 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 2.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桃花源记》学案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一、导学示标 1、有感情地朗读、争取通顺流利准确的朗读全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会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 1?朗读课文。 ①读一读:小组合作,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②比一比:读课文第二或第三段, 小组成员之间接力式朗读课文,要求不 读错字,不露字,不添字,流利通顺的朗读。比比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 成任务。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三、展示交流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 气? 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7、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8、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9、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的 世界,那是因为 四、检测反馈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i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五、归纳总结 陶渊明虚构的桃花源虽然后遂无问津者,但那片地方的美丽景色,和谐的人文环境依然令我们心生向往。这样的理想社会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努力奋斗,努力实现。即使很难去实现,至少也要让我们身边的老人小孩,像桃花源中的黄发垂髫似怡然自乐的生活着。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13、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

2019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8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