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oe’s Gothic Short Stories and its Aesthetic Implications

Abstract: The early American litterateur Allan Poe developed a school of his own in literati for his unique and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n short stories, poet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Poe’s recognition of the readers’ responses makes his horror and grotesque stories the tinge of aestheticism. At the same time, his stories have starting significance in light of the gothic fictions’ innovation in the New Continent and promote its taste of aesthetic implication.

Key Words: Allan Poe gothic fiction succession innovation receptive aesthetics

摘要:美国著名文学家爱伦〃坡因其在小说、诗歌及创作文论上取得的非凡成就而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坡的哥特小说与早期英国小说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其唯美主义的创作倾向及其作品在心灵深处与读者的审美契合,为哥特小说在新大陆的长足发展和在审美层面上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小说传承创新接受美学

哥特小说在英国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黑色性而犹如一株特异之花;在美洲沃土经爱 伦·坡精心培育,其特异之美则更加得到彰显。晏子使楚时曾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美国著名文学家爱伦·坡作品的接受过程正是如此。他的作品曾因阴郁的诗歌和具有黑色特性的哥特小说而在国内被认为格调低下,难以步入大雅之堂而被边缘化,对他的评价也曾争议颇多,毁誉参半。但是随着坡的诗歌、小说以及其创作理论在世界文坛得到认可,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尤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在坡死后的五十余年达到了顶峰。法国的兰坡,英国的斯文本恩、丁尼生、道生,西班牙的伊巴涅兹等人,都奉坡为文学大师,以至于给他带上了‘精神与文学主义’的桂冠”。[1]我国对爱伦·坡的研究近年来也有长足进展,既涉及对他的诗歌和小说的评介,又深入到对他的文艺理论的探讨;既考究了他的理论在自身实践中的运用,又触及他的作品与我国大文学家蒲松龄、鲁迅等人作品的比较研究。总体来说,国内对其研究前期多涉及坡自身与其作品中形象间的关系,近来研究又进一步深入其作品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而对坡在文学传统传承上的研究则鲜有述及。坡的创作取得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的原因很多,哥特元素就是其一。仔细研读坡的小说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在他的全部七十多部短篇小说中,《门泽哲斯坦》(Metzengerstein)、《厄舍古屋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陷阱与钟摆》(The Pit and the Pendulum)、《泄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黑猫》(The Black Cat)、《红死魔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丽姬娅》(Ligeia)等小说都属于哥特式小说之列。坡在哥特小说的创作上深深受到了英国早期哥特小说的影响;同时,坡的这些具有哥特元素的小说在继承英国哥特小说传统的同时,也有所创新与突破,在接受美学的层面上极大地拓延了哥特小说的审美阈限。

哥特(Goth)一词最初一般意指日耳曼民族的一些部落。其中居住在罗马帝国北部和东部边界的哥特人伙同伦巴族人、汪达尔人以及匈奴人频繁地越过多瑙河袭击罗马,并最终摧毁了辉煌灿烂的古罗马帝国,使那个文明的世界坠入了数个世纪的世事混沌黑暗之中。[2]因此,哥特一词当时含有“野蛮的”、“未开化的”、“粗鲁的”等含义。而后的发展中,“‘哥特’一词具有了三个主要内涵:野蛮的,如中世纪哥特人的行事风格,也暗含文艺复兴时期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朱振武(1963—),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英美小说美学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文化、英美小说美学、比较文学及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

具有的鼎故革新之意;中世纪的,这是与城堡、盔甲骑士以及骑士制度相联系的;还有超自然的意思,是与恐惧、未知及神秘联系在一起的”。[3]“哥特”一词的能指意义首先出现在艺术形式中时,它所指的是一种建筑风格。这种建筑是12世纪末时继罗马纳克斯建筑而兴起于法国北部的建筑风格,其以尖形拱门代替了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且以城堡和教堂为主,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然而,在英国,由于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抗衡,创办国教,导致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教堂、修道院之类的哥特建筑逐渐沦为废墟。英国人开始将一些彻头彻尾的伤风败俗行为与罗马天主教的某些思想和惯例相联系;与此同时,出没于这些断垣残壁中的僧侣和女尼头戴风帽,长袍飘飘,其形象与人们心目中典型的裹着尸衣的幽灵形象恰然相契合。这无疑成了触发作者与读者内心审美接受的一个扳机,从而催生了“哥特小说”这种全新的文学介质。

贺拉丝·华尔浦尔(Horace Walpole, 1717-1797)把他的《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 1764)第二版的副标题命名为“一部哥特小说”,从而开创了哥特式小说的先河。该小说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中世纪古堡内的故事:古堡主人曼弗雷德是位暴君式人物,其祖上早年以下犯上,弑君篡位,而累其子孙一直为一个预言所困扰;预言说如果他没有男裔继位,其后裔子孙将被合法的继承人赶出城堡。曼弗雷德为逃避预言中的厄运,就强迫15岁的儿子康拉德与伊莎贝拉结婚,而其子却在婚前遭飞来横祸,被飞来的巨大头盔砸死。曼弗雷德不甘就范,顿生自己强娶伊莎贝拉的念头;后来伊莎贝拉被城堡合法继承人西奥多拯救,曼弗雷德也受到了报应。这种恶有恶报的结局所反映出的惩恶扬善的创作主旨对爱伦·坡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继之而起的英国早期哥特小说家主要有克拉利·利弗、威廉·贝克福德、安·拉德克利夫和马修·刘易斯等人。这些早期哥特式小说家大都在不同程度上效仿华尔浦尔的《奥特朗托城堡》,描写恐怖、怪诞和悲凄之事,表现出对中世纪的向往。故事的主人公多是远古的中世纪人物,通常被幽闭在荒僻的古堡或寺院中,谜团交织着悲情,在“美女-恶棍”的人物模式中纯洁与邪恶相互映照,加之以恐怖离奇的情节和奔跑追逐的场景,悬念叠生,常能激起读者心中的凄美与痛恨之情。这一切都奠定了英国早期哥特小说的基本特征:在怪诞恐怖的场景设计中,恶棍英雄式的人物形象演绎着复仇的一贯主题。成就斐然的哥特小说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当之无愧地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并且影响深远,波及欧美的文学创作。

在美国,哥特式文学作品的创生出现在戏剧上,邓拉普(William Dunlap,1766-1837)的几部戏剧是美国作家具有开创意义的哥特作品。而美国早期具有开创意义的哥特式小说则有邓拉普的朋友查尔斯·布朗(Charles Brown,1771-1810)的《威兰或变形记》(Wieland; or the Transformation, 1798)等作品。随后,美国早期作家中深受英国早期哥特小说影响的主要还有萨莉·伍德、伊萨克·米契尔和爱伦·坡等人,而以爱伦·坡的成就最为显著,他的哥特小说艺术成就了其在哥特小说发展中继往开来的地位。

坡所生活的美洲大陆当时是一个异彩纷呈、成分复杂的新土地,极易使外来文化发生“物种变异”,生发出特定的“文明之花”,人们对熟知的文明特质有种亲切感,同时却更惊异于它的新蕴涵。坡立足的美洲黑土有其内在的特异性,没有中世纪式的欧洲古堡,没有国家支持的天主教堂,没有中世纪专制君主与贵族统治,也没有传统中令人仰止的幽灵游荡之地。但在这片新土地上,有开发中种族冲突造成的冤魂,有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新思想与保守的宗教理念相左时造成的早期居民的精神异化。因而坡扎根于这片沃土之中的创作,其文本的哥特性在承继的关系上就有了特异性,为哥特性小说在美国的本土化夯实了基础。

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坡小说的哥特特征主要凸显在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方面的生活化以及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而这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

感,他在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上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握上无不流溢出怪诞恐怖因子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我们也正是在这些方面的审美接受中能够透视出英国早期哥特小说传统对爱伦·坡在创作上的影响来。

英国早期哥特小说在静态场景氛围的营造上往往具有恐怖效果,而“恐怖因素总是与哥特式古堡相联系。古堡是权力、黑暗、岿然独立和难以侵犯的象征,高耸而又被堡垒加固的垣墙难以泄漏进丝毫的光线,它静默地孤单单耸立着,给人以崇高之感,蔑视所有胆敢侵入它独立王国的人”。[4]在坡的哥特小说中,这种恐怖最好的象征就是盘旋上升的楼梯、直驱海底的漩涡、荒宅古寺的破败地窖,甚或只是一间气氛诡秘的房间或其他类似恐怖之所。在《丽姬娅》中,丽姬娅死而复生的怪诞情节就发生在这样一间气氛诡秘的房子里。那个房间在城堡式的修道院中的一个高高的塔楼上,房间呈五角形,十分宽敞。朝南的那一面以窗代墙,镶着一块青灰色的威尼斯玻璃,透过玻璃照在室内物件上的阳光或月光都带有一种灰蒙蒙、阴森森的色彩;窗户的上部掩映着纵横交错的古藤;从阴郁穹隆垂掉下来的香炉的孔眼中那缭绕萦回的斑斓烟火上看上去宛如金蛇狂舞;房间里那张低矮的印度式样的新婚之床是用雕刻着花纹的实心乌木做成的,上方罩着棺衣似的床罩;房间的五个角落各竖立着一口巨大的黑色花岗石棺材,这些棺材都是从古城的法老坟墓中挖掘出来的,古棺盖上布满了不知年代的雕刻:最怪诞的装饰就是那些帷帘幔帐从墙顶到墙角,从床上到地面,上面都点缀着怪异的图案,在幔帐上形成各种黑乎乎的花样,但只有从一个角度望去,那些图案才能产生真正的怪异效果,经过一番当时很流行但实际太古时代早已有之的精巧设计,那些幔帐看上去便显得变化无穷,加上帷幔后面不断吹过的阵阵阴风,整个房间犹如一个充满魔鬼、幽灵、幻影的恐怖世界。

坡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门泽哲斯坦》(Metzengerstein)具有鲜明的哥特情节要素。这个发生在远古匈牙利的故事通篇充斥着骇人听闻的违情悖理之事:祖上的宿怨与家族的诅咒,伴之而生的冤冤相报,与闹鬼画像相似的灵异挂毯,以及浑身火红、威猛雄壮的神奇烈马。这匹马可以看作是伯利菲茨因伯爵的转世化身或灵魂再现,他欲借自己最钟爱的动物来为自己报仇雪恨。故事以这匹马最终将年轻的门泽哲斯坦毁灭而告终。显然,这是对门泽哲斯坦的复仇,他曾放火烧毁了伯利菲茨因的马厩并使老人葬身火海,而后他自身与日俱增的孤独、恐惧感乃至最后的死亡也正验证了那句诅咒:伯利菲茨因家族终将战胜门泽哲斯坦家族。

由此可见,这篇故事充分展示了坡对哥特小说中恐怖怪诞等诸元素的吸纳。文中那充满魔幻现实性的细节描述更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强化了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在熊熊燃烧、恣意肆虐的一片火海中,人们发现门泽哲斯坦府邸那巨大无比、雄伟壮观的防御墙正发出轻微而尖厉的爆裂声,它那坚固的根基正摇摇欲坠。”[5](141)读到这里,读者似乎听到了那烈火燃烧发出的嘶嘶声,看见火焰呼呼上窜的样子。而坡本人十分注重印象或效果的统一,他认为这是短篇小说艺术性的主要体现。这篇小说的题词,“活着我是你的灾难,临终我将是你的死神”,顺理成章地就引出了故事的开头:“恐怖和厄运在所有时代恣意横行”。[5](134)恐怖和厄运,伴随着迅速成为基本主题的关于生命轮回和灵魂转生的迷信,再加上门泽哲斯坦家族所受的诅咒,这一切一环套一环,在故事结尾部分得到了巧妙的升华。此外,场景的迅速交迭,以及每次交迭所呈现的越来越多的神秘事物,又使紧紧萦绕门泽哲斯坦左右的焦虑和厄运平添了几分怪诞恐怖的因子。

《门泽哲斯坦》中所蕴含的诸多哥特因素,为坡随后哥特小说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坡的小说如《厄舍古屋的倒塌》、《陷阱与钟摆》,甚至他的侦探小说,或者按坡自己所倾向的称呼,“推理故事”,如《泄密的心》、《黑猫》、《红死魔的面具》、《丽姬娅》等,无不建立在哥特传统之上。详加对照,我们不难发现,《门泽哲斯坦》中那匹异乎寻常的巨马,与十年后坡发表的《黑猫》中的黑猫相比,约略透露出某种共同的超灵特质。如门泽哲斯坦那样神经质的主人公也开了坡小说中系列类似人物的先河。门泽哲斯坦身上那肆无忌惮

的邪恶,发展到后来伤人害命的罪行,以及他在内疚、悔恨和混乱中的苦苦挣扎和继之而起的夸张言词和狂暴行为,在更多坡的主人公身上得以再现。门泽哲斯坦那过度紧张的思想状态在坡后来那些在故事中占中心地位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身上也有所体现,其中包括他的哥特小说《亚瑟·戈登·皮姆述异》以及众多诗歌。诗歌中最为著名的当数《乌鸦》和《乌拉吉姆》,它们或许可以称之为“诗体哥特故事”。坡小说中的门泽哲斯坦此类人物可以与许多哥特人物遥相呼应:科尔律治的老船夫,查尔斯·布朗的威兰以及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博士,甚至可以回望得更远一点,可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复仇悲剧和古典神话中浮士德式的人物身上。

可以说,坡不论在哥特场景的描摹上,还是在荒诞情节的营构中,都秉承了了英国早期哥特小说的怪诞恐怖等审美因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魔幻性与现实性的叙事能更强烈地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激起读者对黑暗、折磨、苦痛、饥饿、神秘和死亡等情感的自体保存意识。这一切无疑都深化了文本的审美张力。但坡的小说并不是在这些手法上止步不前,而是实现了本质上的突破和发展。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乔治·普莱(1902-)认为意识批评的始点和终点都是读者(批评者)与创作者的精神的遇合。而爱伦·坡的创作宗旨就具有唯美主义倾向,比较关注其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他认为“无论何种美的因素,在其通向完美的过程中,总能使善感之人热泪盈眶”。[6]正是基于此,坡比较注重其作品效果的传达,使其作品的设计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可,激起读者的反应。他的这一创作理论及其实践使其对哥特小说的发展具有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哥特小说人物模式的突破,对人物心理的挖掘,以及对死亡主题的唯美表现,无不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进而大大提升了哥特小说的艺术价值。

“英国哥特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可谓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不过,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四类,即暴君形象、教徒形象、不幸女子的形象和鬼怪形象。”[7]从这些形象中可大致看出英国早期哥特小说的人物模式:即“恶棍英雄”的人物模式。而在坡的笔下,人物模式有所继承,而人物形象则有所突破,多是日常居家式的平凡人物,就如生活在你我身边的人物那样,增强了现实真切感。而且坡又更进一步地深入到了这些人物的激情、愧疚、惊骇、恐怖等诸多心理情感之中,升华了哥特小说的心理审美诉求。正如理查德·威尔伯所说:“坡对心理状态的探索,那些心态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那些心态可能蕴含的意义和内涵,加之他对梦幻结构的采用,还有他字斟句酌的措辞,所有这一切造就了坡的卓越成就。”[8]坡的这种创新成就无不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兄妹二人平凡而又真实,但就厄舍对玛德琳的所作所为这一方面而言,他或许继承了那些凶神恶煞的哥特恶棍的特点;或许他曾与她发生乱伦。出于内心的愧疚和悔恨,交织着强烈的狂暴和迷乱,厄舍将她活埋了。厄舍作为艺术家的形象或许暗示着他不愿受世俗爱情或繁文缛节所束缚。然而他的心理却是病态的。他的诗歌阴森恐怖、他的音乐神秘诡异,他身上的处境反映在他画作的空白上,他选择的读物也甚是奇异古怪。这一切都表明了他心理和身体状况的日渐崩溃。而玛德琳从第一次露面就始终是一个幽灵般的形象。同时,他们的病态恰暗示出这位叙述者心灵的脱离常规,或许从他对自己在山池中的倒影所产生的厌恶情绪来看,也象征着他精神上的萎靡不振。玛德琳复仇似的复活致使兄妹二人死亡,厄舍古屋也在凄风苦雨中倒塌陷入山池,而叙述者却有幸逃过一劫。不过,他在经历了内心种种恐怖的骚动挣扎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情感上濒临疯狂。那座府邸石造部分的裂缝影射了厄舍兄妹间的决裂。叙述者由于在身体上和情感上与他们享有共性,因此,他的自我也同样被四分五裂。像坡笔下众多其他叙述者一样,他事后的自我反省,驱使他讲述一个诡异怪诞的哥特人物心理崩溃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情感的重压和感官疾病之间交互作用之下最终导致心理上的分崩离析。

《黑猫》和《泄密的心》中的人物是精神变态者,可以看作反英雄式的人物形象,他们厌恶现实,却被咄咄逼人的现实所压迫。在极端的矛盾状态中,他们变得多愁善感,神经过敏,几至疯狂。坡就这样刻画了一个极端荒谬却又栩栩如生、极具现实性的众生百态图。也正是对这样一些人内心的深层挖掘,坡拓延了哥特小说的发展阈限,使哥特小说具有了探索人类内心隐秘的深层艺术蕴涵。同英国早期哥特小说善恶道德探索的主题有所不同,坡的小说似乎并不把重心放在道德说教上,或者说至少不是单纯进行道德说教,“因为他所鼓吹的唯美主张带有病态和颓废的倾向。他心中的美,总是与死亡、恐怖、黑夜、梦魇、悲怆……联系在一起”。[9]从哥特小说的角度来考察,这正是坡对哥特小说进行艺术创新的又一贡献,使这种哥特小说具有了“坡氏特色”。在《黑猫》这样的一个哥特故事中,叙述者因酒精而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虐待狂,他对自己第一只爱猫极尽折磨并将其吊死,随之就匪夷所思地发生了一场火灾,摧毁了他的房子。这场大火使人想起了《门泽哲斯坦》中相似的不可思议的场面。这场大火在一面残存的墙上留下了一只猫的浮影,他百思不得其解。而他对这一现象的理性思索反倒使他陷入了更深的非理性之中。当又一只猫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自然就想起了他勒死的普路托(Pluto,象征着阴界冥神)。这只猫胸前那块醒目的白斑活象一个绞刑架,叙述者内心的邪恶冲动又被点燃了。他试图用一把斧子将其砍死,却误杀了自己的妻子。事后他将尸体砌进了地窖的墙里,而猫也突然销声匿迹了。警察前来调查,叙述者受邪恶良心的驱使鬼使神差地敲了敲墙壁,不想从里面传出猫凄厉的惨叫,露出猫蹲在尸体上的骇人景象,真相得以大白。猫在西方的传说中是与邪恶的女巫相通的,是超灵的女性反抗意识的表现。这篇作品与《贝蕾尼思》、《莫瑞娜》、《丽姬娅》、《厄舍古屋的倒塌》、《椭圆形画像》、《艾蕾奥瑙拉》一起,通常被称为坡关于女人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说,在《黑猫》中,如同其他几篇小说一样,叙述者是被一个曾受他虐待、复仇心切的女性所击败。然而,他妻子的死亡,没有任何明显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而只是这只活生生的猫导致的。由是观之,坡在这些作品中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善恶道德的探索,而是挖掘人物的内心,对死亡意象进行唯美表现,从而极大地拓延小说的艺术审美阈间。

坡在创作上对读者反应的重视虽有别于传统哥特小说,但却契合了审美反应接受理论。接受美学效应研究的基本论题之一就是“文学作品的本文在其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关系中具有何种功能”。[10]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把美和效应联系起来看,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11]18世纪的英国美学家休馍则认为美是对象映照在心灵之上所产生的效果。坡把英国文学传统中的哥特元素与心理分析手法结合起来所创生的这些哥特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恰巧映照了美国早期社会上所存在的病态因素。美国早期清教信仰盛行,“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上帝的话。他们宣扬‘原罪说’,强调人性的堕落,坚信人的命运生前决定,认为人只能靠上帝的恩赐才能获救。”[12]而美国早期社会中的人们渴望独立,渴望自由,渴望依靠自己去改变命运。再加上资本主义在新大陆的飞速发展与南方蓄奴制之间的明争暗斗,这一切都造成人们的社会心理失衡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也极具现实意义,它们映照了当下社会中人们已经异化了的心理状态:孤寂、恐惧、焦虑、烦恼、绝望等。孤寂而焦虑的人们基于“自体保存”的心理需求便自然产生了对崇高感的渴求:人们渴求能处于某种安全地带,在这里具有破坏力的对象对人们难以造成实际的威胁和伤害,与此同时又能享受因恐怖、惊险、黑暗等引起的审美快感。而文学作品就是满足我们这种情感需求的最好的一种介质。因为“文学作品就是一种用词语表达的和谐的音乐……总是能把我们的思想转向雄伟的、庄严的、崇高的和它所包容的一切事物,完全控制了我们的头脑”。[13]正是从这种精神生态的层面上看,爱伦·坡的这些小说虽然因带有阴郁、颓废的特点受到冷遇,但却对后人从文学艺术形式中了解那个社会的病态因素开辟了一个独特的窗口;并且因其表现出对文化问题的深层意识和对

人类生存困境的忧思而对满足目下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介质。

爱伦·坡的创作因其在美学上的蕴涵而曾对泼德莱尔、马拉美等法国象征主义大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哥特小说创作不但对传统哥特小说所具有的悬念、言情、凶杀、恐怖等通俗元素予以杂糅,还表达了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对美国早期本土文化、对受物欲驱使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非理性情感予以关怀,从而使得自己的哥特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严肃小说和通俗小说的界限,在更广阔的审美空间上实现了与读者的心灵沟通;“特别是爱伦·坡把哥特故事同侦探推测故事结合起来的成功尝试对后代作家影响极大”。[14]“伊迪丝·沃顿、威廉·福克纳、尤多拉·韦尔蒂、弗兰纳里·奥康纳、哈特·克兰、斯蒂芬·金以及其他众多作家的作品之中都借用了爱伦·坡的哥特风格”。[15]这一切无不说明了爱伦·坡的哥特小说创作在接受美学的层面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具有的强大的审美功能。

参考文献:

[1]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45.

[2]Ellis, Markman. The History of Gothic Fi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0.22. [3]Scott-Kilvert, Ian. British Writers: Volume III, Daniel Defoe to the Gothic Novel[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80.324.

[4]Varma, Devendra P. The Gothic Flame: Being a History of the Gothic Novel in England: Its Origins, Efflorescence, Disintegration, and Residuary Influence s[M]. London: Arthur Barker Ltd, 1957.18.

[5]Poe, Edgar Allan. Edgar Allan Po e: Poetry and Tales[C]. Ed. Patrick F, Quinn. New York: Library of America, 1984.

[6]Poe, Edgar Allan. “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 ”[A], 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 e[C]. Edited by George Perkins, Barbara Perkins. Boston, Mass: McGraw-Hill Companies, 1999.1314.

[7]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130.

[8]Wilbur, Richard. Conversations with Richard Wilbur[C]. Ed. William Butts.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0.151.

[9]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

[10]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51.

[1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

[12]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2):95.

[13]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6.

[14]朱振武.《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180. [15]Hayes, Kevin J.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91.

美国文学之爱伦坡

读爱伦·坡的短篇小说 上课时,听到老师讲起萧伯纳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因自己对爱伦·坡的陌生而深感惭愧,于是拜读了他的部分作品。 《黑猫》作为丝丝入扣、让人不寒而栗的“心理小说先驱”,读来毛骨悚然而又欲罢不能。明明《黑猫》中没有什么强烈的血腥恐怖场面甚至仅是以第一人称絮絮叨叨的讲述一个人杀了一只黑猫,后来另一只黑猫以奇特的方式复仇的故事。全文一字不及幽灵鬼怪,但在描述人內心邪恶的念头时,却令人不寒而栗。《黑猫》具有强烈的哥特式传奇色彩,以绚烂精致的文笔塑造出人内心的恶,以及人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带给人窒息的紧张感。 爱伦·坡一生写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说,虽然只写了四五篇推理小说,但是举世公认为推理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莫格街血案》、《玛丽·罗杰疑案》、《窃信案》和《金甲虫》都被奉为这类小说的先河,对后世起了很大影响。如今很多人认为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创造者柯南·道尔才是推理小说之父。我也不例外是先拜读的《福尔摩斯侦探集》,并且崇拜着那位睿智的近乎万能的福尔摩斯。然而,当我读了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却发现只需要粗略地对比一下柯南·道尔的首部作品《血字的研究》与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就能发现福尔摩斯的形象简直就是爱德加笔下那位西·奥古斯特·杜宾的翻版,甚至连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也跟杜宾的朋友,也就是那个以第一人称描述故事的人称惊人地相似——他们都是以自己的平庸反衬出那位让他们相形见绌的主角是多么的明察秋毫,多么的了不起。更惊人的是,福尔摩斯连出场方式都似乎是照搬杜宾的。甚至这形成了一种侦探小说的模式,即侦探多是具有超人智力、观察入微、料事如神的理想人物,为了衬托他的了不起,又借一个对他无限钦佩、相形见绌的朋友来叙述他的事迹,此外还写了一个头脑愚钝、动机虽好而屡犯错误的警探作为对比,而作案地点一般安排在锁得严严密密的暗室,埋藏赃物罪证则用明显得出人意外的方法,破案过程则用逻辑严谨、设身处地的推理,然后有条不紊的迫使罪犯就范归案,在读者陷入种种谜团时再由主人公洋洋自得、滔滔不绝的解释其全过程。而这一模式在一百四十年来已为全世界各国侦探小说家竞相师法,不少这类作品都是步他後尘,脱不了这个窠臼。没有纠缠烂俗的爱情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抽丝剥茧般严密的纯粹的逻辑推理,这就是爱伦坡的推理小说。而在他的推理小说中,他描写心理和制造诡异气氛的能力也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每每不寒而栗,却又执意的看到最后直至谜题的揭晓。

英语论文 爱伦坡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全手写

1. Introduction: Adgar Allan Poe is a productive American writer in 19th century. H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merican literary,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horror novels. H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ather of detective story. His stories were full of creative pace and attract readers impressively. With in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 all kinds of realistic schools rising, Poe attained unprecedented popularity. Although he was a famous writer in the literary of romantic period, his thought contained abundant modern meaning. Allan Tate said that for most modern people, Poe seemed like one of our unpopular cousin. Poe was isolated by us, but could not be removed from our mind. This almost was a kind of kin. We had to admitted this relationship: his things was destroyed, in the same way, which threatened us potentially. Another modernist poet Welber also issued the similar view. In the 1959 of his speech The House of Poe, he considered that Poe 's writings really contained abundant modern implied meaning. Poe created entirely new territory, meanwhile his waters was the best one.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implicit modern factor in his Gothic tale The Black Cat. So-called modernism is not only a kind of literary trend and literary movement, but is also the expressive form of literary style. Modernism start from the late of 19th century, decline from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It included so many literal phoneme, such as expressionism, futurism, surrealism, symbolism, and so on. a deliberate 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estrangement or divergence from the past in the arts and literature occurring esp. in the course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aking form in any of various innovative movements and styles. modernism actually is a kind of spiritual realism, which described dreamland and mysterious abstract moment world. Comparing to romanticism, it got rid of too much catharsis, showed more calmness and more reason. For realism, it disclosed the nature of matter and the truth of spirit directly, broke away from phenomenal shackles. In other words, modernism pursued the nature, discovered the mystery of human being 's inner heart, found person 's conscious activity. These pursuits showed so many aspects, also displayed the format of the novels creative, which pursued inner

爱伦坡哥特式风格在小说《黑猫》中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d9774003.html, 爱伦坡哥特式风格在小说《黑猫》中的体现作者:杨婷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 摘 ;要:美国埃德加艾伦坡堪称文坛上一朵奇葩,对美国文学史有着深厚的影响。特别是哥特式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荒诞的人物构造,独特的写作手法等等。每个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都能使人神经紧绷,惊恐过后不禁又会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正是其特有的魅力所在。《黑猫》堪称其中的经典之作。本文主要从主人公的人格,场景设置和超自然现象等方面展现爱伦坡对哥特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式;超自然;《黑猫》 指导教师:张艳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1 一、爱伦坡及其创作风格 爱伦坡是美国小说家,诗人以及文学评论家。尤其恐怖小说和短篇是里程碑式的,后人无法企及更难以超越的。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批判地继承了哥特式小说的要素,在承袭的基础上,把一直以来人们利用氛围制造恐怖而内化为人心理的扭曲,让人从内而外的感到恐惧。瑰丽的场景,精确的逻辑,阴郁的气氛,缥缈的想象,摄人心魄的死亡气息,充满张力的惊悚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爱伦坡的作品。爱伦坡的绝大多数小说迎合了哥特式小说在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鼎盛发展的潮流。加之他的小说又有别于其他的哥特式小说,树立了自己的一套风格,不仅当时广受追捧,在后辈作家的作品中,也能读出他的味道。 二、哥特式小说 哥特,大致可以可以追溯到以下几个时期:罗马时期的哥特蛮族文化,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十八世纪的文学和思想风潮以及现代以哥特为核心的哥特次文化。“哥特”起初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建筑风格,而后在17世纪英国人将其运用到文学上,从而催生哥特式小说。贺拉斯·华尔普是哥特小说的鼻祖,他的小说《奥特兰多城堡》开辟了哥特小说这条道路。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哥特小说依然小众,但是乘着文学思潮的东风,以及出现了几位名家,还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在美国这片沃土上开枝散叶,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勾勒出诡异的氛围,扣上主题,这是哥特小说最初的形态。荒无人烟的古老建筑,无法告人的秘密,难以捉摸的人性,面目狰狞的鬼魅等这些元素所构成的神

美国文学

绪论 美国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奇迹 美国文学的独特气质:多元化、平民化、充满对于生命的热爱、活力四射、充满阳刚之气。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9世纪前期,北美殖民地的发展建设十分迅速,但文学的发展却十分缓慢。这是因为移民到新大陆的欧洲人在无边无际的美洲大陆上豪情万丈、开疆扩土,现实生活上的需要太强烈,机会太多,使人无暇舞弄文字。不过,从更深层次上看,正是这种社会生活为萌芽中的美国文学奠定了精神基础,即:一望无前的开拓精神,一起皆有可能的乐观,无拘无束的野性,开放和包容的魄力。这种精神特质,一直贯穿在美国文学的历史中,或隐或现。 19世纪浪漫主义 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后,全新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因而,最初的美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家泉涌而出。 最早的代表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 特点:他们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文风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而文学性偏弱。富兰克林的创作以散文为主,文笔清新幽默集中探讨科学文化、民主精神、自力更生等,其中关于自学、修身、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的人生观、事业观、道德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杰斐逊曾担任美国第三位总统,其创作更具政治色彩,行文朴实无华,却字字击中要害。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1783--1859) 美国第一部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学作品是欧文1809年发表的《纽约外史》。它御用美国本土题材,文风诙谐幽默。已经出版,就使欧文成为美国文坛的风雨人物。欧文的代表作是《见闻札记》,包括小说、散文、杂感等32篇。行文优雅,清新精致,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美国和英国的古老风俗习惯,刻画了淳朴善良的人物群像。(《见》中影响最大的是小说《瑞普·凡·温克尔》)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见》最早的中文译本是20世纪林纾翻译的,译名为《拊掌录》,林纾在译序中写到“欧文气量宏广,而思致深邃而敏捷,行文跳踊变化,匪夷所思。”,评价甚高。 美国的孔子:爱默生(1803--1882)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散文家、诗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林肯尊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937年的演讲词《美国学者》宣告美国文学已经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并告诫美国学者拜托学究气,不要盲目追随欧洲传统。这篇演讲被誉为美国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爱默生是当时美国最受尊崇的演说家之一。他常谈论政治----比如强烈主张废除黑奴制,但他对政治的关心,更多是从思想文化出发,个人主义是他分析很多问题的切入点。他拒绝加入任何政治运动和团体,他希望超越小团体的局限站在普遍人性的角度独立思考。 爱默生的思想,保留在他的《论说文集》里。他的散文,注重思想内容,不讲究辞藻的华丽,说理深入浅出,说服力极强。行文简练,犹如格言,以至于有评论家说“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爱默生的散文综合了多种倾向,既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又宽容大度,具有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高雅,又有平民式的质朴;既简单明了,又隐含神秘主义气息。 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爱伦·坡(1809--1849) 爱伦·坡,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他的创作风格庞杂,总的来说,色彩瑰丽,非常奇特,带有一种阴暗而

浅析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Comparison between Tess and Hester’s Tragic Destiny 2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3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4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5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6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7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8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 9 文化背景下英文电影名称的中译 10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 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2 语言艺术与目的性操纵的杂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13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 14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15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16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7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 18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19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20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 21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22 (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 23 A Contrast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 24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25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写作技巧剖析 26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sfield Park 27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8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9 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30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旅游手册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3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 32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33 人力资源管理浅谈 34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35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36 《当幸福来敲门》和《肖申克的救赎》两部电影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37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38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39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40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爱伦·坡哥特小说的唯美主义分析

摘要:毋庸置疑恐怖是爱伦·坡哥特小说永恒的主题。但在坡的众多哥特小说里还潜伏着另一个深刻的话题就是对美的追求,并且这种美是和恐惧相依相存的哥特之美。坡不遗余力地创造美,又无情地摧毁它,并将这种重复着创造和毁灭的过程视为一种男类的美。这是一种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美,但放之到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中却又是如此的生动。 关键词:哥特;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唯美 1引言 现代以来爱伦·坡以及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哥特式小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评论家都争相参与到对他的研究队伍中,但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他的生平或者是生平和作品的联系上,很少有人单纯地将研究对象放在坡的作品上。爱伦·坡因侦探小说而著称,但他的哥特小说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哥特小说不仅内容奇异、神秘、远离现实社会、并且写作手法也独树一帜。修辞是爱伦·坡惯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其中又数重复和象征两种最为常用。重复和象征并非坡所独创,但在他哥特小说中的使用却别具一格,这两种修辞的使用对哥特小说中恐怖氛围的加强有很大推动作用。除了修辞的使用,坡哥特小说中还有更独特之处,就是对“唯美主义”的追求,本文又称之为哥特式唯美主义。毋庸置疑,恐怖是爱伦·坡哥特小说永恒的主题,不管是重复和象征的使用,还是对唯美主义的追求,都是在为这个主题服务,都只能沦为一种工具和客体。坡反对以说教为目的的写作,但在他的文章中善与恶、是与非都鲜明地对立着,是不可多得的另类小说。 2 “哥特”在文学上的内涵指向 哥特式小说(gothic fiction)是早期美国通俗小说的第三道风景线。“哥特”(gothic)这个词在英语里有多种解释,它既是一个文学词汇,又是一个历史术语,还可以是用于建筑和艺术方面的专门用语。 在历史意义上的哥特,指的是古欧洲的一个蛮族。他们原本居住在日尔曼民族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为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于八世纪被摩尔人征服,同依比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493年占领意大利,公元555年被拜占庭帝国吸收。 艺术风格意义上的哥特,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起源于法国巴黎附近,主要体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之所以被称为“哥特”,是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学评论在轻蔑地回顾前人作品时认为,“这种风格即它的尖形的拱棱状的穹隆和复杂的装饰等,看上去是那么乏味和野蛮,以致只有曾经摧毁了古罗马文明的哥特人才做得出来”。哥特风格确实借鉴了罗马技术,但又革新成为了完全对立的美学观点。哥特式建筑(主要是教堂),高耸且宽阔,有一种浓重的宗教气氛,其形象有直人云霄之感,所以也叫做“高直建筑”。中世纪的时候这种艺术曾经被认为是怪诞和蛮族的产物,但哥特艺术非哥特人所造,它出现的时候,“哥特人”早已熔化在西欧其它国家之中了,因此哥特式艺术决不能泣是“野祖”的。 内涵指向意义上的哥特也就是文学上的哥特,指向恐怖、黑暗、怪诞、野蛮,比如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就包含在内。1764年,贺拉斯·瓦尔蒲尔(HoraceW.1pole)出版了著名小说《奥特朗托城堡》( Fhe Castle ofOtranto)。小说出人意料地成功,在第二版上瓦尔蒲尔为书名加上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这种小说因此而被命名为“哥特式小说”。十七、十八世纪哥特小说首先流行于英伦,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复仇或志怪故事,后来又有了新的扩展,比如爱伦.坡

哥特文学的现实影响研究

哥特文学的现实影响研究 哥特文学,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另类文学模式。基本的哥特文学要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哥特式文学流派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拥有众多读者,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研究将从哥特文学的起源、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哥特文学与中国文化和哥特文学的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哥特文学,理解哥特文学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哥特文学的起源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的《奥特朗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在伦敦的匿名出版宣告了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的诞生。当年霍勒斯?沃波尔在《奥特兰托城堡》的副标题中加上“哥特式”一词。从此以后这一融合有“古代传奇”与“现代传奇”色彩的新型文学形式逐渐流传开来。自此,哥特文学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顺理成章地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的文学创作。 从文学史上来看,哥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是英国文艺

复兴时期的戏剧。这一时期英国的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加的影响,戏剧创作中充满了复仇、阴谋、暴力、凶杀、鬼魂出没等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二、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 18世纪是一段在历史上被称为启蒙时代的岁月。在这一时期,人们的观念从保守怀旧开始逐步向注重个人发展方向转变;妇女的行为在受到严格规的同时,开始有机会阅读与创作;在理性为主导的前提下,感性审美趣味开始堂皇登场……在这样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背景下,哥特文学以一种既反映矛盾又充满矛盾的姿态登上了文学史的舞台。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十八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在这样的情势下,哥特文学就作为一种挑战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尖锐武器应时而生。 到了1840年左右,英国哥特小说由于廉价作者的过度饱和及为迎合广大读者而仓促而作的低质量作品的问世而

爱伦_坡短篇小说的精神心理分析

令批评家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爱伦·坡对活埋题材和对活埋他人的有罪之人感兴趣。为什么作家早在他妻子逝世之前就那么热中于描写美女之死?为什么在他的有些短篇小说不是写某人折磨某人,就是写某人被某人折磨。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回顾他的早期生活经历,这对其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 爱伦·坡于1809年19日生在波士顿的一个流浪艺人的家庭里。艾德加是第二个儿子。由于父母关系不和,母亲携子出走,在1811年,她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就此凄然与世长辞。当时,爱伦·坡只有3岁。一位叫约翰·爱伦的商人收养了他。对他关怀备至,他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和其他孩子一样读书上学。我们并不完全知道他少年时代的恋爱经历,中学时代居然爱上一个玩伴的母亲简·斯蒂恩·斯塔那德,未几,她就病故。他伤心之余,写了一首悼诗:《致海伦》,流传至今。17岁时,坡进弗吉尼亚大学,就此结束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时代。他在大学里还没念满一年,就回到里奇蒙,当发现少年时代的恋人莎拉·爱弥拉·罗埃丝特已经准备另嫁他人,受的刺激就更大了。原来他俩早就相爱并私订终身,坡上大学后,两人不断有情书来往,但都被养父扣留,双方产生误会,才酿成悲剧。在他20岁左右时,爱上了表妹伊丽莎白·海尔林,还为之写过好些诗。他3岁时,母亲死了,他的受挫开始了;15岁时,他心目中的“第一个纯洁而理想的女人”斯塔那德,即他朋友的母亲死了;20岁时,他从小依恋养母爱伦夫人也死了。“而到23岁,他又先后被三个情人抛弃。这三个情人既然都弃他而去,他便觉得她们也死了”[1]。这一切无不表明,是早年生活的强烈影响导致爱伦·坡“里比多”受阻。所以说,他对死亡题材感兴趣并不是像众多的评论家所说的是因为弗吉尼亚的生病和去世,而是因为他在22岁之前就失去了六个女人。他对这一题材的兴趣继而又使他能克服或延迟死亡。“20世纪30年代波拿巴特(Marie Bonarparte,弗洛依德的学生)的心理分析以及60年代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者认为坡的作品意义在于,它是作者本人心理作用的外化,而这一心理活动又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坡在作品中以情节、人物等置换了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相应经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坡的小说作为‘心理自传’来解读”[2] 爱伦·坡对活埋题材和对活埋他人的有罪之人感兴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的一条注释里说:“我知道评价有关子宫内生活的幻想和潜意识的重要性还为时不久。它们包括了许多人对活埋感到极度恐惧的解释。也成了深刻信仰死后复生的基础。这不过是对出生前这种奇怪生活的未来的揣测。此外分娩行为是焦虑的第一次体验,因此,也是焦虑的来源和原型。”[3]王齐建先生在《试论爱伦·坡》一文中说:“坡几乎是兴信奉弗洛依德主义的人可拒以引证的最好例子:他的‘俄狄浦斯情欲综合体’所引起的仇父倾向和恋母情结,他的纵饮和吸毒所导致的性行为的不可能,他的被压抑的性力升华为文艺作品等等,无一不‘印证了’弗洛依德的理论。”[4]“认为坡是患了‘尸体恐怖症’、‘异性虐待狂症’者有之;认为《捧名士》里那不同凡响的鼻子是‘阴茎’的标记者有之;就连坡为赚钱而写的而且自己承认是‘一本愚蠢透顶的书’的海上冒险故事《亚瑟·戈登·皮姆》,竟也被人发现了灵性,认定是‘对自我的本性和自我达到认识的依赖方式的探讨’”[4]。变态恐惧或焦虑在爱伦·坡笔下—— —特别是在其《鄂榭府崩溃记》里—— —被描述的淋漓尽致。根据精神分析学,我们知道,变态恐惧即受阻的性欲;这是对“里比多”的一种抵制。一个人的性欲冲动不可能在受到压抑的同时而不以某些变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变化形式如果相互不协调,相互冲突,便产生恐惧。变态恐惧和一般恐惧不同,它是持续不断的,而非一时一事的,因为它的真正起因是一个人的无意识,而非现实生活中的某人某事。爱伦·坡从小饱受“里比多”受阻之苦,他就是《鄂榭府崩溃记》中的劳德立克·鄂榭,而且是在描写他自己的变态恐惧。读者不免觉得,小说里的故事叙述者“我”就是个神经错乱的人,因为他看见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想象的那栋房子被一股致命的毒气围绕着。他告诉我们说,劳德立克的状态影响了他,因而劳德立克那些胡思乱想也慢慢地出现在他心里。他当时肯定是神经错乱了,因为劳德立克的妹妹玛德琳死后已被钉进棺材,他却说他看见她从地窖里爬出来,还死死地拖住劳德立克。他还说他后来看见那房子裂成了碎片,并沉入水池。他的叙述,不说通篇都是幻觉,就是这些,也够虚玄了。 不过,真正的变态恐惧症患者是劳德立克。他生来脾气古怪,而且显得精神抑郁。他把自己的病因归之于他妹妹玛德琳,因为她生病而使他忧虑。其实,病因在他的无意识里。熟悉精神分析学和爱伦·坡生平的人都会觉得劳德立克肯定有和爱伦·坡一样的生活经历;早年失去母亲,后来又失去一个朋友的母亲,后来又失去养母。毫无疑问,他也和爱伦·坡一样失恋过三次,也可能酗过酒。同样,他始终生活在恐惧中,而且总觉得自己很快就会在恐惧的挣扎中死去;他惧怕未来,读一些希奇古怪的书,同时想象一些荒诞不经的事情。他妹妹死了,他竟然要“我”帮他一起把他葬在家里的地窖里。随后,他又陷入幻想,觉得他妹妹是被他活埋的,因而极度害怕,担心她会报复。所以,当“我”为他朗诵一个传奇故事时,就他把故事中的有些事情和他妹妹玛德琳联系在一起,说他听到她的棺材裂开来了,棺材上的铁链还在嘎嘎作响。他仿佛觉得她从地窖里爬了出来,然后又抓住他不放,还拼命掐他的脖子。就这样,他在恐惧中死去。显然,这一切是劳德立克和“我”的想象,因为玛德琳小姐是不可能从从上了钉的棺材和地窖里逃出来的,再说她躺在那里已有好几天没进食了,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掐死她哥哥。劳德立克·鄂榭是死于他自己制造的变态恐惧。 爱伦·坡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虐待癖。这可以解释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如《陷坑与钟摆》和《一桶白葡萄酒》等,不是写某人折磨某人,就是写某人被某人折磨。此外,任何人都能从另一方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精神心理分析 张永怀 (黄山学院外语系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结合精神分析学方法,以爱伦·坡的生活为依据,通过研读其作品,我们发现爱伦·坡的有些短篇小说的女主人公常常经历恐怖的死亡,她们或被活埋,或被损毁,或遭受精神吞噬;男主人公都经历了变态恐惧和焦虑,其作品中充分展现了爱伦·坡的虐待癖和受虐癖。 关键词:爱伦·坡精神分析变态恐惧焦虑虐待癖受虐癖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0-0057-02

The-Raven(爱伦坡作品)英文读后感说课讲解

Shavian once claimed that America had bred two magnificent authors, that is, Edgar·Allan·Poe and Mark Twain. After reading Edgar·Allan·Poe’s masterpiece---The Raven, it occurred to me that Allan·Poe lives up to his reputation which is the pioneer in Ameri can literature and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n Romantics. Edgar·Allan·Poe, born in a family of acting, has led a miserable life but came up with a great many works of art and have contributed a lot to American literature. Poe once said, “to me, the poem is not a purpose, but a passion.” And this poem—The Raven is a perfect embodiment of his literary theory. To achieve the beauty of rhythm, he adopted the “abcbbb” pattern, and the b rime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constant refrain, “Nevermore.” And every time I finish reading it, I couldn’t resist the excitement of appreciating such an article that blends with the beauty of music. This poem tells a story happened between a weary young man and a raven that kept repeating one single sentence, “Nevermore.” And wit h the raven’s repetition, the rhythm becomes stronger and more pronounced as the poem reaches its emotional climax. Through this story, we can see the grief in Poe after losing his beloved Lenore as well as his excellent skill in writing. Besides, in this poem, “…separate ember wrought its ghost upon the floor…” “the silken sad uncertain rustling of each purple curtain” and some other descrip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build a scene full of sadness

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

论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上) 内容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被誉为心理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的鼻祖;唯美主义的先锋;“美国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之一”,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在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中,语言和形式最为有特点,特别是在他那些具有哥特风格的小说中,诡魅幽婉的文风,以及对血腥和死亡的迷恋都不仅吸引了文学批评家们的注意,读者们更是为之侧目、流连忘返。爱伦·坡是哥特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开始复兴时的哥特小说家,他善于对人物心理加以描写并突出道德探索和人性冲突的主题,可谓在凄美的惊悚中写尽人类灵魂深处的善恶纠葛以及对死亡和惩罚的惧怕。本文将从爱伦·坡本人的身平着手,对其哥特小说创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哥特式风格的特点进行剖析,浅析其对文学文本接受和解读的影响以及此风格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小说;恐怖;荒诞;死亡 The Gothic Style in Allan Poe’s Novels Abstract: Allan Poe is an exceptional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poet,novelist and literature critic.He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y novels,detective novels and science fiction;the pioneer of aestheticism and one of the initiators of literature critics.So he has become an immort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llan Poe is recognized for his language and form of writing.Especially the dark and mysterious style of writing and the fascination for blood and death he exhibited in his gothic novels.Those drew the attention of many a literature critic,it also deeply impressed ordinary readers. Allan Poe is a gotjic novelist,when gothic novels began to revive as a half orthodox style.He is good at depicting people’s inner thoughts,and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moral exploration and humanity controversy.It describes the str uggle of good and evil in everybody’s soul and the fear of punishment and death.This thesis will start with Allan Poe’s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 discover the reasons for Allan Poe to creat gothic novels.Then it goes on to analyze the charactistics of gothic novels.Finally,the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how to evaluate gothic novels in general and how to appreciate their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 Allan Poe; gothic novels;fearful;fantastic;death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肖明翰 内容提要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 、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本文首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内容,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本文进一步指出,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被称为 “黑色浪漫主义”,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二百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哥特小说 黑色浪漫主义 壮美 恐惧感 道德探索 尽管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 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G 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据笔者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 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哥特”(G oth )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从公元3世纪 ? 09?

分析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变态心理因素

分析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变态心理”因 素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注重挖掘人类心灵和感情最隐蔽的角落,故事大都发生在诡秘恐惧的所在,如寂静的僧院、古老的城堡、幽闭的密室,甚至是潮湿的地下墓室,[1]如《黑猫》中,我在地窖里杀死了妻子并把其尸首砌在了地窖的墙中;《一桶白葡萄酒》中,蒙特里索把福特把福图纳托活活困死在家族墓穴中;《鄂榭府崩溃记》中,鄂榭与其妹妹随着古老、幽暗、于世隔绝的家族府邸的毁灭而结束了他们年轻的生命等等。爱伦坡的创作多涉及病态或变态的人类情感,他的短篇小说多伴随疯狂与忏悔﹑复仇与凶杀﹑走火入魔﹑死而复生的旋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果在我的许多作品中恐怖一直是主题,那我坚持认为那种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我一直仅仅是从这种恐怖合理的源头将其演绎,并仅仅是将其驱向合理的结果。 [2]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按题材大体可以分为四种,即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和幽默小说,其中死亡恐怖小说又可以依据主人公的心理变态状况而分成不同的类,下面就举一例进行分析。 这一类包括《黑猫》《一桶白葡萄酒》《泄密的心》等,首先,这一类故事的主人公都看似是正常的人,但内心的真实想法却不像外表那样光鲜亮丽﹑经得起推敲,如《黑猫》中的主人公我,从小就性情温良,软得出奇的心肠并且特别喜欢动物,从我的表现来看,看常理说我应该不会做出后文中所写的事情来:把我最心爱的猫普路托的一只

眼珠剜下来的事情;在地窖里我竟然失手杀死了妻子,并把她的尸首砌在墙里,我感觉到心安理得,并未有人发现此事而沾沾自喜;《一桶白葡萄酒》的主人公蒙特里索的家族可以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平时他的举动也没有什么异常,但他有一个无法打开的心结,他认为福图那托对他百般伤害,最后甚至侮辱他,他以及他的家族报复心很强,这一点从蒙特里索家族的徽章图案以及箴言就可以看出,于是蒙特里索本着这个原则预谋杀死了福图那托;在《泄密的心》中,我杀死老头亦如此。其次,故事中的主人公所伤害或杀害的动物或人都不是对其造成巨大人身或财产伤亡的,就算是《一桶白葡萄酒》中的福图那托也只是蒙特里索认为他曾经多次伤害或侮辱过自己,并没有讲清楚是一种怎样的伤害也没有尝试用别的方式去解决,仅仅以一条家族箴言为信仰而残忍地杀害了他;《黑猫》中的我因为酗酒而对普路托加以迫害,后因某种原因对第二只黑猫产生了厌恶心理从而对其产生了杀念;《泄密的心》由于我对老头眼睛的敏感而对老头下了毒手。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所刻画的主人公都具有一种病态的心理,作者并没有说明这种心理的造成因素,只是展示了巨大的潜意识能量推动主人公去干违法犯罪的事情,作者在描写主人公杀人与虐待动物之前以及之中的时候,主人公被一个完全的本我所控制好像完全生活在一个超脱理性制约的世界,把一时的仇恨与自我急剧放大,完全被仇恨与深刻的自我感觉冲昏了头脑。爱伦坡突出了主人公的反常心态,人类心灵原始冲动的一种,由于它的驱使,我们为了我们不应该为的理由而行动。最后,这一类作品的主人公在施虐或杀人之后都会对自己所

高中语文课后必读之经典小小说 告密的心〔美国〕爱伦坡素材

告密的心〔美国〕爱伦坡 不错,神经质,我是非常神经质的,现在还是如此!但是你们何以说我疯了呢?我的这种病并没有毁灭或迟钝了我的感觉,反而使我的感觉更加灵敏——特别是听觉更加灵敏了。 我听见天上地上所有的一切,我还听见地狱里的许多东西。那么,我何以会是疯了呢?你们仔细地听我看我是怎样稳健安闲的,把整个事件的原委都讲出来。我不能告诉你们这思想最初是怎样进到我的脑子里来的,但一旦有了之后,便日夜萦回于心中。我并没有什么目的,什么冲动。我本来是爱那个老头子的。 他从没有做过对不起我的事,也没有侮辱过我。至于他的金子,我毫无贪婪之心。我想仍是因为他那眼睛的缘故。是的,就是他有一只眼,好像兀鹰的眼——灰蓝色,上面盖着一层膜。每当我瞥见那眼的时候,全身的血便好像都冷了,于是久而久之我渐渐决意要置他于死地,我就可以永远不再看见那只眼睛。 在我枪杀这老头子前一星期当中,我待他再好也没有了。每晚大约到半夜的时候,我便转着他房间的门纽,轻轻地开着。开着的宽度可以容纳我的头的时候,我便伸入一盏四周紧闭一点不露光的灯笼,然后我把头伸入。 你们看了我伸入时那种异常小心的态度,一定觉得可笑的。我慢慢地移动,慢慢地,以免惊动了那老头子的睡眠。我花了一小时的功夫,才把头伸入,刚可以看他睡在床上的情形。哼!一个疯子会像我这样的机警么?等我的头都伸入之后,我便非常小心地,非常小心地(因为那灯笼的轴钮处转动时有响声)把灯笼揭开一个小孔,射出一线小小的灯光,刚刚照在他那如兀鹰的眼睛上。像这样我接连做了七夜之久,每夜都是在半夜的时候,但每次我发觉他那只眼睛总是闭着的,所以我不能动手,因为令我日夜不安的,是他那只可恶的眼睛,而并非他本人。 等到每天清早的时候,我便大胆地走到他房里去,泰然地和他讲话,很亲热地叫他的名字,并问他一夜睡得怎样。如果那老头子还疑心我每晚在半夜十二点去偷看他,那他一定是一个很深沉的人。到第八夜我去开门的时候,比以往更加小心了。我的动作,比一只表上的分针还要慢些。 在这晚之前,我自己也不知我有这样大的能力,这样的机警。我差不多忍不住这种胜利的感觉。你们想:我一点一点地开着门,而他作梦也没有梦到我这种秘密的行为和念头。 我差不多要笑起来;恐怕他听见了,因为他忽然在床上翻身,似乎被惊动了。你想我会退缩么——不。因为房里是漆黑的(四周的窗子都紧闭了,以防盗贼),所以他不会看见我开门,而我仍继续慢慢地前进着。我的头伸入了,正预备打开灯的时候,忽然我的大拇指挂在那锡钮子上,那老头子便从床上爬起来,喊着:“谁在这里?”我静默着一言不发。整整的有一小时之久,我连一下子都没有动,但同时我没有听见他睡下去。他一直坐在床上静听——正如我每晚在墙边守候一样。 忽然我听见一声小小的叹息,我听了马上就晓得这是一种极度恐怖的叹声。这不是一种痛苦或忧愁的呻吟,而是因着一种非常的恐怖从心灵的深处发出的一种生硬的低声。我很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