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对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进行说课。【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其中,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属于了解层次的内容,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则属于运用层次,但如果对前两方面的史实一无所知,那么探讨也将成为缺乏史实支撑的无源之水。同时,对于如何开展探讨,必须明确一个基本观念,即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过程形成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教师主要担负引导作用。探讨的落脚点应放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

二、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艰难探索进程中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上承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由此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中国人民革命洪流汹涌澎湃。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他们在学习之前通过影视作品对辛亥革命已有所了解,但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不足。此外,经过七年级一年的积累,他们在学习能力上有所提高,但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历史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等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等史实,理解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资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历史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图片、文字、视频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度思考,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2)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2)通过学习孙中山、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的革命活动及武昌起义,引导学生感悟辛亥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社会责

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辛亥精神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确立依据: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精神更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前进的重要力量源泉。而八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是比较欠缺,全面、客观地认识、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辛亥精神有一定难度。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材料分析、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问题教学法等。

2、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图配乐的情境设置,播放《走向共和》主题曲,多媒体打出歌词,并展示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图片。让学生的思绪随着音乐进入学习情境,回忆起所学过的近代屈辱史和探索史,理解辛亥革命背景,激发学习欲望。

二、学习新课:共分为三个环节:重温辛亥革命、体味辛亥精神、追寻辛亥理想

第一环节:重温辛亥革命

主要学习辛亥革命的准备、经过和意义

(一)辛亥革命的准备:主要学习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局势,并补充一段反映孙中山思想转变的材料,从而感受孙中山追求共和之路的必然性。

2、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学习有关两个方面的内容。

(1)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和同盟会: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提取整理信息,并利用表格的形式将兴中会和同盟会进行对比。

(2)关于三民主义:补充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谈谈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并用连线的方式明确三民主义与十六字纲领的关系。

关于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教师可利用大屏幕展示地图,简单加以说明。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主要学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对于武昌起义这一事件,学生在学习之前通过影视作品已有所了解,我要做的是如何能让学生将这一事件讲述或展示出来。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方案:

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武昌起义的经过。(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之后,教师可利用大屏幕结合地图进行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武昌起义后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成立:可让学生自学,归纳相关知识点。(时间、都城、总统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难点。为突出、突破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

1、材料呈现: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2011年10月9日)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认识辛亥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2、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四个角度去去寻找当时中国发生的变化。探究辛亥革命究竟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得出“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为四个小组提供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以引导为主。

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和交流,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辛亥革命促进了政治民主化、促进了经济工业化、促进了思想解放、改变了陈规陋习,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政治组: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摘自《人民网》材料二:清帝退位图片。

问题:从以上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政治方面什么变化?

通过宣统皇帝退位,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经济组:

材料二: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一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摘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问题:从以上材料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经济方面什么变化?(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工业化。)(3)思想组:

材料: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在人们的唾骂声中忧愤而死,而张勋的复辟闹剧只有十二天就收了场。

问题:为什么国人不能接受袁世凯做皇帝呢?(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组:

材料:出示辛亥革命前后服装、缠足、称呼、发型等的对比图片

问题:这些变革反映了什么?(说明辛亥革命对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巨大影响,革除旧俗,追求平等。)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为中国全面近代化打开了大门,从共和制度的确立到废除跪拜、废止缠足,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巨变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中国终于主动与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接轨,迈出了实现民族独立与繁荣富强的坚实一步。

第二环节、体味辛亥精神

教师出示中山公园、中山路、中山装图片,使学生认识,一百年来,孙中山以各种方式活在全世界华人的心里。中山公园、中山路、中山装,这些名词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脉搏。

学生发布全国各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图片。通过一幅幅图片联系现实,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今天我们仍在用种种方式缅怀纪念伟大的孙中山先生,纪念辛亥革命。引发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悬念,引出辛亥精神。)

为了让学生对辛亥精神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播放《武昌起义》视频,再现起义经过。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谈谈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

发”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2、播放林觉民《与妻书》节选内容。思考:是什么让林觉民放下至爱的妻子和家庭的责任,以必死的决心参加起义?从而感受到革命烈士为了救国、为了民主共和的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

3、出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节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

让学生思考归纳辛亥革命“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仁爱精神。

4、出示材料: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立即发表《讨袁宣言》……接着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不久,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大洋网体会辛亥革命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奋斗精神。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对辛亥精神形成全面的认识。

虽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未在中国实现,但中国人并未气馁,而是继续沿着孙中山先生的足迹勇往直前!

第三环节、追寻辛亥理想

展示图片:中国共产党诞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三个代表、和谐民生、十八大。

教师解说,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之路上不断实现和发展着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抱负,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当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100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经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现在传承到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青年学子的肩上,我们重温辛亥革命,就是要思考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体味和发扬伟大的辛亥精神,沿着前人的脚步继续去追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重温辛亥革命、体味辛亥精神、追寻辛亥理想。旨在以知识为载体,以学法渗透为依托,着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注重情境创设、灵活设置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注重知识有效落实,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注重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但由于时间限制,有些问题预设的未必深入,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1-2:导入新课 导入:第二单元的主题线索是“近代化的探索”,讲述的是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前面我们学习到了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制度的腐朽而破产,也学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日本为模板希望引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因封建顽固势力派的阻扰而最终喋血京城。 戊戌变法以血的教训证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推翻腐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在中国领导了一场革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辛亥革命。 幻灯3:课题 师:辛亥革命有两个定义,我们来看看,我们常说的是哪个含义呢? 幻灯4:辛亥革命的狭义和广义 生:广义的辛亥革命。 幻灯5-6:孙中山简介 师:要说到辛亥革命,一定要说到孙中山,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孙中山。一个人的思想主张和他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他出生在广东香山贫苦的农民家庭,目睹农民的贫苦和所受的压迫,要决心做“洪秀全第二”说明从小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13岁时,随兄长到了檀香山,先后进了英、美人办的学校,后回到广州入医学校,后又转入香港继续学医,成为医学博士。他的青年生活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他与外国人接触较早,13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都是外国人设立的学校,他对西方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等人之上,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大幸事,因为我们要从近代化找出路,我们的领袖人物就应该对近代文化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第二,他所受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革命的至宝,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中山先生的一切方案都是具体的、精密的。 甲午中日战争给了他刺激很大,曾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遭到冷遇,此后他完全放弃行医,专门从事政治。 过渡:我们说要革命,革命的前提,要有什么? 生:革命的团体、组织等等 师:那我就先了解孙中山创建的革命团体。 幻灯7:兴中会 师:孙中山建立的革命团体名称、时间、地点?(指导学生看书本) 生: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 师:兴中会的成员是哪些人组成呢? 生:反清志士 师:你们觉得兴中会的斗争矛头指向谁?他们和康梁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有什么区别?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想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第8课辛亥革命

第8课 辛亥革命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41题,题分合计45分)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的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华兴会 D.同盟会 2.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的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华兴会 D.同盟会 3.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质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兴中会 B .中华革命党 C .国民党 D .中国同盟会 4.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A.檀香山 B.武昌 C.日本东京 D.南京 5.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华兴会 D.同盟会 6.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A .民权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生主义 D .三大政策

7.孙中山把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刊物 A.《苏报》 B.《游学译编》 C.《万国公报》 D.《民报》 8.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团体是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兴中会 D.华兴会 9.中国同盟会的总理是 A.黄兴 B.孙中山 C.蔡元培 D.宋教仁 10.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民报》 B.《国闻报》 C.《中外纪闻》 D.《新民丛报》 11.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 A.黄兴 B.宋教仁 C.孙中山 D.廖仲凯 12.标志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皇朝结束的事件是 A.武昌起义胜利 B.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13.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的时间.地点是 A.1911年12月25日南京 B.1911年12月25日北京 C.1912年1月1日南京 D.1912年1月1日北京 14.中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开始于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15.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是在 A. 1911年10月 B. 1911年12月 C. 1912年1月 D. 1912年2月 16.1911年10月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下列城市不属于武汉三镇的是 A.汉中 B. 汉阳 C. 汉口 D. 武汉 17.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指的是 A.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 B.提倡国货,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平均地权,并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D.把地主的土地平分给贫苦农民 18.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标志着 A.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B.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 C.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D.资产阶级维新团体的形成 19.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和维新派的兴民权主张,其相同点是 A.建立国民的政府 B.设议院,开国会

《洋务运动》说课稿正式版

《洋务运动》说课稿 09历史教育一班王维跃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川教版初中历史第二主题第一课《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主题第一课。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该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与教材下一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好奇心,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辩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2、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经典习题 北师大版

《辛亥革命》经典习题一、选择题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东京(日本) 2.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保国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3.中国近代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维新变法运动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三民主义 B.三大政策 C.中体西用 D.自强求富 5.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清军已无力抵抗 B.同盟会的有力领导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各省的革命党人支持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共同纲领》 7.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以资产阶级立宪派为主体的政府 C.以工农革命群众为主体的政府 D.资产阶级和清政府联合政府 8.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9.下列有关武昌起义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新军 B.四川保路运动日益扩大,清政府加强了对武汉的控制,形势对湖北革命党人不利C.起义由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发动 D.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并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10.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1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 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8.辛亥革命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8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

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五、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对本课教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2、本课与前后知识的联系。3、本课的主要内容。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8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而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为近代化留下的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因此本课与前后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本课分两目:第一目介绍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第二目介绍了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或历史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课前布置) (2)通过图表,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通过电脑绘制简表,课件展示) (3)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一代伟人为振兴中华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成败。 重难点确定的依据:根据新课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辛亥革命的意义比较深刻、抽象,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首先我谈一谈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学生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异常复杂,具备了革命所需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武昌起义之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这是历史的进步。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学生的情况及教法】我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所以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这些是不利因素。所以我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设置问题,启发思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史实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辛亥革命说课稿3 人教版(优秀篇)

《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

第8课辛亥革命

第8课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8、(06年徐州市)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C.三民主义 D.社会主义 3.2008年“两会”的主题是“关注民生”。下列人物中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 A.李鸿章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1、要参观辛亥革命的历史足迹,最理想的去处是:() A 广州上海 B 天津北京 C 延安遵义 D 武昌南京 7、(06年福州市)今年是辛亥革命95周年,小张想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先爆发的地方,他应该到 A.上海 B.北京 C.天津D.武昌 32.(07南京市)某年的1月1日,南京城内张灯结彩,民众欢庆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年是 A.l905年 B.l91l年 C.l912年 D.I915年 4.“民国元年”是指() A.1905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27年 5.历史课上,围绕“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最主要的功绩”这一话题,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最赞成以下谁的观点。() A、小宇:创建同盟会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B、小强: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C、小华: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D、小丽:推行社会改革促使社会文明进步 6.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是() 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都主张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D.都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9、(06年安徽濉溪)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下列对辛亥革命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 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 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 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 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和观察图片,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 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7.doc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7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重要史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必要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盟会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二、教法建议 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一目,教师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图,让学生身临其境想象宣誓的场景,然后指出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讲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二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不必讲得过于详细,可按照课文中的一段小字内容进行解释。强调指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三是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对于“政党”的概念,教师不必讲述。但要讲清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四是三民主义。应向学生讲清,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同步习题1 北师大版

第8课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A.广州B.上海 C.北京D.东京(日本) 2.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保国会B.兴中会 C.同盟会D.国民党 3.中国近代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维新变法运动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三民主义B.三大政策 C.中体西用D.自强求富 5.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军已无力抵抗 B.同盟会的有力领导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各省的革命党人支持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D.《共同纲领》

7.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以资产阶级立宪派为主体的政府 C.以工农革命群众为主体的政府 D.资产阶级和清政府联合政府 8.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9.下列有关武昌起义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新军 B.四川保路运动日益扩大,清政府加强了对武汉的控制,形势对湖北革命党人不利C.起义由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发动 D.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并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天门市2001年) 10.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B.华兴会 C.光复会D.同盟会 1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 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 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依据: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而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无法拆分,故将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作为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依据:教材两目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提出来的,而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提供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考历史复习八上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03新人教版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事迹,学习制作大事年表。 2、过程与方法: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理念: 初中生在知识的积累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施教者运用精彩、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和生动、全面的授课来形成学生的历史观。本课正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而运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来开展教学。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可通过影视作品展示,使学生对孙中山先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媒体: 1、运用多媒体教学,放映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孙中山革命活动大事年表,了解他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教学策略: 运用讨论法、归纳列表法等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

辛亥革命说课稿(初中)

辛亥革命说课稿(初中)

辛亥革命说课稿(初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它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

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