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直觉主义强调或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思潮和学说,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学说或思潮通常带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倾向。

直觉主义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认识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学说带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的倾向。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重视直觉,但到20世纪初才真正形成为一种学说或思潮。典型的直觉主义者有柏格森、克罗齐、胡塞尔等人。其中柏格森《创造的进化》这本书中体现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驳,很快就有了不少的追随者,以柏格森为中心,一种叫做直觉主义的哲学开始形成。

直觉主义认为经验和理性不能给予人们真实的知识,只有神秘的内心体验的,才能使人理解事物的本质。没有直觉这种最重要的认识能力,就不能直接地去了解现实。直觉主义一方面把直觉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又把直觉与特别是理论分析对立起来。他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特殊的认识能力。直觉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直觉,可以不要抽象、概括和论证。

直觉主义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分支较多。主要包括: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柏格森把直觉和分析看作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方法。他指出,直觉是使人得以体验事物本身运动的精神状态和洞察终极实在的非概念性认识。柏格森所推崇的直觉带有一种反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

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克罗齐认为,是研究直觉知识的科学,正如逻辑是研究概念知识的科学一样。在他看来,直觉就是创作活动,所以它在其美学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觉即表现”成了克罗齐有名的美学公式。

胡塞尔的本质直观:胡塞尔认为直观是检验知识的最后标准。他把直观又分为经验直观与本质直观。本质直观就是对于事物的不变本质所进行的直观,这种直观是靠所谓“自由想象的变换”的方法完成的。

伦理学中的直觉主义主张善、义务、正义等行为价值只能以直觉作为可靠的判断依据,道德判断不能从得到经验证实的命题中推导出来。如代表人物、英国的摩尔就把善当做一种不可定义的、只能直觉到的物质。

直觉主义是一种的认识论,其根源在于不懂得认识过程中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的关系,把认识过程中的直线性绝对化,把直觉理解为一种非理性的认识活动,并用主观的直觉来代替作为人们认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贬低理论认识的作用。它错误地把直觉同理性思维对立起来,片面夸大前者的认识作用而贬低后者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反理性主义。实际上直觉并不是一种超理性或反理性的认识能力,而是与理性思维相辅相成的认识方式。

而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意识流是一种心理学的词汇,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加以详尽的阐发。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直觉主义的代表人物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唯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结构作品。

另一位深刻影响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

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类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作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

(邓鹏)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建筑学1班邓鹏学号:110350132 一..简介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环境。我们以为,人类城市化过程的这种尴尬局面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之一。 三.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设计影响

浅述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影响摘要:现代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以美国为中心把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带到全世界,影响世界设计界数十年,并形成一股“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当代中国设计最重要、最具有影响的设计活动之一。 关键词:现代主义功能简约理性科技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alist arose in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omplied with the need of the t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design of the modern socialist center thought to the world, affect the world industry for decades, and forming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style”. this kind of style to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influence is deeply rooted,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chinese design and most influential one of the design activity. keywords: modern socialist function contracted r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们回顾2008北京奥运会,相信“鸟巢”“水立方”的几何造型风格是再熟悉不过了。其简约而又流畅的造型设计正是当今“国际主义”风格完美呈现,是现代主义对当代设计影响的最好说服力。

柏格森直觉主义

论柏格森直觉体验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 正如科拉柯夫斯基在评价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时所说,保持直觉的活力对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直觉体验在人类历史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仍然要借助直觉来体验科学尚达不到的地方。但是我们并不是以提倡直觉体验来代替科学的努力,直觉体验只是对众多角度的直觉研究的有效综合,它只是众多教育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只是学习思维的冰山一角。它虽与理性的、逻辑的、分析的认识方法不同,但它又与其他各种认识方法相互补充;虽然它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与激发,更易于在青少年身上产生,但它又是长期以来被我们的教育所忽略的,所以重新审视它的价值时,觉得它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是有启发意义与推动作用的。 面向现实生活,挖掘生命冲动的来源。“直觉体验贯穿于整个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它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个体所具有,而非少数天才所独占”。因而要面向现实生活,面向所有人的生活,挖掘生命的冲动,展现出直觉体验的普遍性,让生活中的人在生活中产生直觉体验、进行直觉体验、享受直觉体验。用直觉把握现实,不是我们的天性,我们还必须通过心灵的努力才能做到这一点。通过心灵的体验来把握生命,理解生命,开发生命,使生命的活力真正展现出来,使生命的过程真正成为创造进化的过程。 开阔学生视野,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在反思学生的学习走向与学业负担上,批判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广大的中小学生减负,而且要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有所更新。分科式教学曾经发挥出并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但同时它也暴露出了它的许多不足,综合学校、综合学习、综合学科与综合课程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打开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掌握宽博的知识,要使学生具备生活学习的多种能力,就要放开学生 的手脚,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选修课程和真心实意的、开放的教育情境。 激发直觉体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当前的深化改革中,我们急需具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人。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我们也需要具有开拓奋进的先锋。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培养出我们所想得到的人才: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拓展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冒险精神、激发学生的直觉体验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正如柏格森所说,发现与实际存在的东西相关,它是某种迟早要发生的事情;而发明则是使不存在的东西存在,这种东西甚至从未存在过。因此,发明能力的培养比发现的激发更难,但发现又是发明的准备,没有发现就难有发明。我们的教育要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入手,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把握直觉体验,增强学生直觉能力。人人都会有直觉体验的经历,但常常因为不自信或不了解,而轻易地放弃或丢掉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和激发学生进行直觉体验,而且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直觉体验,引导他们将所体验到的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并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直觉体验产生的起因,检查与验证其所直觉到的内容,与他们一起共享直觉体验的快乐,使学生敢于想象,善于联想,乐于创造,勇于表露自己的直觉体验,在质疑中提高直觉体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想象力。

论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论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 性与局限性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作者:李墨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学系 2005年6月 论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李墨纯 人类追求自身尽善尽美的生活,是基于时代要求与物质基础前提下的不断推进与提升。无论何种主义、思潮还是流派最终都归结至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艺术,在其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漫长道路中亦不约而同的走向了现代主义,这是20世纪上半叶设计艺术领域巍巍壮观的一幕繁华景象,也是最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艺术理念之一。

现代主义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在穆特休斯倡导下于1907年10月6日成立的德国工业联盟(Deutche Werkbund),在荷兰风格派(De Stijl)、俄国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德国包豪斯(Bauhaus)等的发展和完善下,到20世纪30年代趋于成熟,50年代趋于衰落的一种设计艺术思潮。由于其在设计艺术理念上注重理性思考、注重产品的功能,因此又称为“理性主义”(rationalism)或“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欧洲,其代表就是集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于一体的包豪斯,它是现代主义的设计艺术发展到高潮的集中体现。随后,特别是1937年包豪斯的一些设计大师们到了美国之后,便以统一的设计艺术理念和设计风格在欧美,乃至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而被称之为“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当然,我认为这正是现代主义设计的最大成功之处,也是其最大局限之处,更是其走向必然消解的缘由。 起初,现代主义设计师们以诚挚与理性的思考取代“新艺术运动”那种狂热的设计艺术梦想,也就是以科学性取代艺术性,由此被称之为“机械时代的设计美学”。它那种“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思想与20世纪初一系列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密切吻合,因此,现代主义设计无疑成为工业车轮飞速运转的润滑油,为产品的机械化、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便是我要求证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性。 谈到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性,其时代背景仍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1996年出版的朱铭、荆雷所着的《设计史》中明确指出:作为设计领域的现代主义时期是从包豪斯的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是工业设计的成长期。此时工业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单就设计领域而言,现代主义第一次被系列化、规范化、标准化,并体现出理性、功能、实用的审美原则。而工业设计无论是在理论、实践还是教育上都已形成了统一体系。总之“形式服从功能”是现代主义设计的精髓。 从理性、功能、实用的审美原则出发,现代主义设计师们不仅摆脱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与束缚,而且达成了设计与工业艺术的密切结合,从而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紧密相连,以至技艺联手为大众服务,实现了时代发展的理想。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特点与历史意义

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特点与历史意义 班级:数媒1002 作者:陈水源 学号:0305100202

何为设计?在我看来,设计就是人们把自己心中的计划、规划、设想等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我们平时常耳闻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网站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机械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环艺设计等等都属于设计的范畴。 现代主义设计是兴起于19末20世纪初的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二战以后通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六七十年代走向衰落的一场国际性运动。设计学里的现代主义运动,是指一批建筑师、设计师、和理论家开始探求20世纪新的审美观。对大多数持这一审美观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是一种风格,而且是一种信仰。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理性主义,以及从19世纪起突然崛起的客观精神。而在这以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一直都是抱着风格复兴和装饰的概念。与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现代主义相信未来城市的一切都可能由机械时代的新发明和新产品制成。现代主义的另一个关键的含义是:“形式服从功能”。这一口号反映了此项运动理性的、有秩序的现代设计方式。现代主义运动中突出的代表有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法国的勒.柯布西埃,意大利的未来派,斯堪的纳维亚的阿尔多和阿斯普朗德的设计,以及美国的流线型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设计,它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点,

突出强调功能主义,即“形式服从功能”,又讲究设计的科学性。在形式上,现代主义设计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摒弃装饰来降低成本为大众服务;在具体设计上,现代主义设计重视空间的考虑,强调整体设计,提出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在设计过程中,现代主义设计又考虑经济问题,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这样,使得产品生产实现了标准化、批量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产品又存在造型单一化的倾向。 现代主义设计最早是在建筑界出现的。由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设计的萨伏伊别墅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位于巴黎近郊的普瓦西,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幢白房子表面看来平淡无奇,简单的柏拉图形体和平整的白色粉刷的外墙,简单到几乎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的程度,“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让光线射入。”而包豪斯校舍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作品,其设计者为包豪斯第一任校长、德国建筑师格罗佩斯,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从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出发,按各部分的实用要求及其相互关系定出各自的位置和体型。利用钢筋、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新材料以突出材料的本色美。在建筑结构上充分运用窗与墙、混凝土与玻璃、竖向与横向、光与影的对比手法,使空间形象显得清新活泼、生动多样。尤其通过简洁的平屋顶、大片玻璃窗和长而连续的白色墙面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更给人以独特的印象。 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曾说过:穷人没有设计。长期以来建筑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文学,从历史的眼光看,Modern一词始终是流动的,不确定的,估计到了22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术语会显得不合时宜,因为到那时候,“现代”不成其为“现代”,“反传统”将成为“传统”。 所谓现代主义文学,实际上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称,指的是20世纪蓬蓬勃勃出现的多种反传统流派,包括象征主义,意象派,意识派,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Bergson,1859—1941)的“直觉主义”:柏格森创用“生命冲动”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就是“绵延”,亦即“真正的时间”,是唯一的存在,而物质则是“绵延”停滞或削弱的结果。叔本华(Schopenhaur,1788—1860)的唯意志论认为自然界只是现象,“意志”才是宇宙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意志。人们利已的“生活意志”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故人生充满痛苦。尼采的“超人哲学”宣布“上帝死了”;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认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奴役群众。艺术家应该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弗洛伊德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认为人具有生和死两种本能,前者是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后者是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还有萨特(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虚无的,荒谬的;人是孤独的,无望的。人的生命是由既无过去又无未来的目前瞬息时刻所组成的时 间之流。他人就是地狱。――上述这些理论有力地支撑了现代主义文学,甚至可以说,这些哲学观点也就是现代主义文学想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在形形色色的现代派中,象征主义是资历最老的。19世纪中叶,波德莱尔发表了《恶之花》,这是第一部象征主义作品,他也因此成了现代派的先驱。波德莱尔受过爱伦·坡的影响,爱伦·坡关于纯艺术的主张是讲究唯美的,因此,19世纪出现的唯美主义已为传统文学与反传统文学搭起一座桥梁。 现代派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从波德莱尔到19世纪下半叶从事象征主义诗歌写作的魏尔伦、兰波、玛拉美,这是现代派文学的第一浪潮。文学史家习惯将这一时期称为前期象征主义。上述三位象征主义诗人都没有活到二十世纪,他们去世以后十多年间,现代派文学除了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梅特林克的《青鸟》,也没有大的动作。但到了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前后,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现代派,如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

论西方文论史上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创作

论西方文论史上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创作 摘要:直觉主义和意识流都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概念,通过分析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我们可以探寻作者对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直觉主义;意识流;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其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反科学的。是一种强调直觉或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思潮和学说。直觉主义认为经验和理性不能给予人们真实的知识,只有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直觉,才能使人理解事物的本质。没有直觉这种最重要的认识能力,就不能直接地去了解现实。 直觉主义一方面把直觉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又把直觉与逻辑思维特别是理论分析对立起来。他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特殊的认识能力。直觉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直觉,可以不要抽象、概括和论证。 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由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直觉主义这个哲学词汇与意识流这个心理学词汇产生联系,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两者都强调非理性的思考与认识。“意识流”文学产生的哲学基础是直接受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意识绵延”说的影响的。“伯格森的直觉主义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理论支柱之一,在柏格森和现代派艺术的精神之间有着完全的一致性,柏格森所讲的意识的绵延、直觉、非理性等因素正与意识流创作手法不谋而合。”[1]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马塞尔·普鲁斯特。他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普鲁斯特曾经这样描写他对一座教堂的感受:“这座教堂在我的心目中与城里的其它地方完全有别:这座建筑可以说是占据了四维空间——第四维就是时间,它象一艘船扬帆在世纪的长河中航行,驶过一柱又一柱,一厅又一厅,它所赢得、所超越的似乎不仅仅是多少公尺,而是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它是胜利者。”在这里,实际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他认为人占据的是四维空间,三维空间亦即现实世界的美是没有意义的,幸福是没有价值的,痛苦也不值一提,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这种感觉,也没有什么可以保留这种感觉,所以它并不存在,或者说已经消失。只有回忆才能建构起四维空间,使过去的感觉重现并与现时的感觉互相印证,从而产生更为真实的情感。举一个例子,对于一个初生的婴儿来说,他的母亲的脸孔与别的女性的脸孔并没有什么差别,他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可当他再次或多次熟悉他母亲的脸孔时,这张脸就给了他亲切感。多年以后,如果他从某位女性脸上发现了母亲的特征,美感就会油然而生。没有时间,就象欣赏一幅画而在人和画之间没有距离一样。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多次运用、表露了这一思想。 而这部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在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们能探寻到他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

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摘要: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科学观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全文共分为四章: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首先从建筑开始。长期以来,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权贵服务的,这一点从西方建筑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因为其建筑设计不是为王公服务,就是为教会服务,或者为国家服务。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hughes)所谓“穷人没有设计”。从20年代前后开始,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股势力,掀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新建筑运动。尽管这个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但是与现代主义的思想意识是相一致的。包括精神上、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包括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运用,也包括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以及功能主义倾向,从而把阶级社会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现代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开始,很快便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几乎所有的传达设计等领域,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设计运动。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发展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现代主义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单纯追求理性而忽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导致产品形式的千篇一律而感到厌倦,越来越受到批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 关键词:比较;区别;单纯追求 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简介: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设计,所以这里我也用建筑论述我自己所理解的现代主义风格。我觉得现代主义最主要的内容是设计为大众;强调功能性;反装饰;理性主义;经济主义;批量标准生产。像在1910年,格罗佩斯就开始提出探用工业手段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为大众的住宅,同时也提出构件的建筑方法的设想。还有一位现代主义大师,科布西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公寓就是明显的功能主义的,六个面,反装饰的。科布西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的公寓。 后现代主义设计一种具有明确宗旨的设计风格,而是一种在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的设计思潮与理念。首先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建筑的思想体系和设计方法,决定了后现代主义风格首先表现在建筑设计上,而后再影响到其他领域。其方式一是后现代主义已成为一股发展的潮流和一种时尚的象征,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则是这一时尚的代表,同时又跨越了设计领域的界线,成为其他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二是建筑师认为产品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同样投入极大的热情,从而带动了其他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 二、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背景: 现代主义设计是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二战以后通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六七十年代走向衰落的一场国际性运动。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设计,提出艺术与科技象相结合的“机——器美学”,反对因袭传统,厌恶附加装饰,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

后现代风格设计特点

后现代风格设计特点 后现代风格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后现代风格设计特点,欢迎参考阅读! 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歌德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 后现代设计将诗意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仓右四郎的金属沙发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月亮真高啊》,镂空的

金属框架在灯光的掩映下让人想起婆娑树影背后的一轮明月。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该考虑到人的情感问题。安德勒·伯兰滋将许多非设计师者的所知道的东西上升为理论。例如,“我们对产品的选择受到我们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愿望和我们朋友的影响,也受到我们在电视和博物馆中所看到的东西的影响”。。1987年,他设计了一系列名为“家养动物”的家具,把西欧人对意识的兴趣与北美人对某些宠物的兴趣融为一体。这些设计是非常有亲和力的,即不是设计适应人,也不是人适应设计,而是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 后现代设计中这种仪式化特征主要是针对过分强调功能而使生活变成了一种机器运转般毫无感情色彩的动作而引发的一种设计倾向。吃饭不仅仅是一个吞咽的过程,更是一种气氛:环境、餐具、食物的颜色和味道,包括进餐的动作,都是仪式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感受过程、感受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的交流、对话。 选择一件设计不仅是为了用,而且是为了寻找自我的象征性。安德勒·伯兰滋出版了一本名为《家养动物》的小册子,在书中他声认为我们现在的住宅几乎无法居住,因为我们要在那里度过更多的时光;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周围环境得到的仪式的、神话创作的以及不可思议的特征。安德勒·伯兰滋的话是十分隐晦的,但是他至少说明房

现代主义的影响

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美术作为商品走进市场,给艺术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眼睛延伸到宏观与微观世界。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现代哲学直接影响现代美术创造,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唯意志论观点导致认识上的直觉主义,这使艺术家的天才和灵感升华为艺术创造的根本。尔后的尼采、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领域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又成为现代艺术创造之源泉。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哲学”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和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和背叛,从此艺术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观世界的表现。现代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沿着必然规律运行的,西方艺术自远古产生始就注重实用、物质性的再现,经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完善,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达高峰。当照相术发明,再现的写实主义绘画已被摄影部分取代,绘画必然另择其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客观物质的形态走向表现画家自我内在精神为追求。绘画自产生起就以为别人服务为宗旨,原始社会为实用,后来为神、为人的生活、为政治斗争等服务。西方艺术家宣称他们不再为谁服务,艺术就是为完善艺术自身而独立存在。因此艺术的价值观与传统决裂了。所有这一切都是随着社会发展、思潮的演变,缓慢地由量变到质变的。现代美术的发端是从印象派开始的。印象派的出现是西方艺术划时代的里程碑。为了表现自然界丰富的瞬间即逝的光和色的变化,它忽视或否定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更是破坏或放弃了西方几千年完善起来的严谨造型,因此衍生出后来一系列的反叛画家、画派。首先起来与传统决裂的是塞尚,他要创造一种绝对的绘画,它不再是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是注入画家主观解释的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同时还有画家高更,他从强烈的主观出发,对客观事物获得的印象和感觉加以分析、综合,创造出一种突破时空制约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而荷兰人凡·高用明亮的色调与颤动奔放的线条传达了炽烈的思想,他们 共同开创了西方现代美术之先河。从他们的理论派生出尔后的众多现代流派。一部分追随塞尚的画家们确认画面的经营构造是画家的能力和权利,画家是画面的创造者,应该像上帝一样任意去安排画面,形成了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认为绘画不应该作自然对象的奴隶,也不应仅是画面的精心构造,而必须表现画家的心情意志,必须是画家内在情感的外在图像,从而诞生了法国的野兽派和德国的表现派。俄国人康定斯基纵览了这一画坛变化之后认识到,绘画已不是靠着物象的支持,而是靠色彩、线条与形状主宰整个画面,是这些绘画的元素赋予了画面生命与美,是他第一个创造了抽象绘画。上述几个流派都是对艺术作出思考后的探索表现。当艺术家面对社会和现代物质文明进行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传统已经过时,现代是不完整不健康的,产生了破坏一切、打倒一切的达达派,他们希望在纯粹空白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文明。当艺术家面对人生时,人的意识被过多的概念装饰得已经不真实了,唯有潜意识领域才是最真实的领域,这个领域从未被表现过,画家着意于这个精神世界,创造了超现实主义绘画,这种绘画以表现反逻辑常理的物象组合展现一个鲜为人知的潜意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美术中心由法国巴黎转向美国纽约,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和创造,更多地是以注重观念改变为特点。50年代兴起抽 象表现主义,只重绘画行为过程而不注重画面结果的行为绘画,体现了美国人自由创造的活力。当人们不满于偶然的发泄和主观对绘画的恣意所为,转而崇尚让画面自为地发挥出它的全部潜力,于是就出现了大色域绘画、极少主义绘画、硬边派等,这些艺术多以冷静、简单的大色块布置画面,不掺任何感情的表现。60年代波普艺术登上画坛,首先风行美国,它使艺术与现代文明互 相渗透,让艺术成为更为普及的交流手段,与现代人的生存息息相关。自70年代后,现代美术完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艺术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索艺术和艺术表现,自此以后再无风格 流派可寻,可谓一个人一个派,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从此西方美术走进一个远离常识世界的无尽的大千世界。

现代西方文论第三章直觉主义word

第三章直觉主义文论 ●唯直觉主义与唯美主义是两种主要的非功利评论方法论。 ●所谓非功利,即否认文学有任何功利目的。 ●文学就是美,就是形式,就是直觉,就是体验和表现。 ●直觉主义文论是“倾向于主体的关注”的评论,反对理性主义,反对逻辑主义,强调 无意识的力量。 ●广义上的直觉是指包括直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在内的一种心理现象。 ●狭义上的直觉是指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当把直觉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 式时,便称之为直觉思维。 ●特征:直接性、快速性、跳跃性、坚信感、或然性。 ●内容:直觉的判别、直觉的想象、直觉的启发。 二直觉主义文论的理论形态 (一)叔本华(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国唯意志论者和直觉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2、主要著作《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视觉与色彩》《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性爱的形而上学》 3、理论核心 (1)生存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规定,主要是人的内心或意志的产物。所以人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和核心。这里的人的意志主要指“生存意志”,就是追求生存的强烈欲望。可见,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基本内容。 (2)出路 叔本华企图解决的是人的生存困境问题,这就带有了现代主义哲学的意味。他认为,“人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诞生了”,既然人无法选择是否出生,生而为人又要解除痛苦,怎么办?他指出两条路: 1.第一条路:根本解决办法,立刻去死或象佛教一样修练,达到六根清净、清心寡欲。2.第二条路:通过哲学的沉思和艺术的观照得到暂时地解脱。 4、文艺观 (1)艺术本质论:无利害、超功利、抓理念 (2)艺术价值论:艺术是意志的暂时休歇和否定 A.叔本华认为,艺术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能导引人们步入上述境界,诱发那种摆脱意志束

西方直觉主义

论现在西方文学史上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创作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文字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对主人公内心意识活动的忠实记叙,因此本质上可以认为一篇完整独立的意识流文章属于记叙文体裁,但由于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较为高级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散文来看待。意识流文字先天优势让它更适用于现代诗的写作,以及短篇小说,长篇的意识流小说过于复杂,会加剧作品内容的理解难度,让人感觉隐晦以及阴暗。目前的绝大部分意识流文学作品体裁都是小说,但实际上中国古诗中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而且很多宗教经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意识流文学由于过于晦涩强调无秩序,难以被大众理解,所以无法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

英国伍尔夫的意识流名作《墙上的斑点》就给读者带来新颖别致的审美感受。小说描写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主人公一会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会从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一会从猜测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象,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小说打破传统既定俗套,通过人物头脑中的瞬间印象和冥想、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永恒真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浪漫主义和直觉主义、意识流是有着历史渊源的,只不过浪漫主义要受到一些规律范式的约束,意识流是完全意义上的天马行空。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法国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在小说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在思想方面,非常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的叛逆态度,在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分离,外在的世界作为人的异己的、陌生的、对立的环境包围了孤独无靠的人。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是许多现代主义作品中常见的主义。在艺术特征上,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里现实主义的理论吧内心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

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那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关系呢?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e15174286.html,/question/12248490.html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e15174286.html,/viewthread.php?tid=221168 超级调解(下) 宏大叙事(百度) 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用麦吉尔的话说,就是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惯性和统一性.文艺理论批评中,经常使用这个词语.史学借用这个词语,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 史学中的"宏大叙事"这一概念与历史认识论息息相关,与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史学家对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紧密相连,隐含着使某种世界观神化,权威化,合法化的本质.罗斯这样写道,"由于将一切人类历史视为一部历史,在连贯意义上将过去和将来统一起来,宏大叙事必然是一种神话的结构.它也必然是一种政治结构,一种历史的希望或恐惧的投影,这使得一种可争论的世界观权威化." 罗斯更加深刻地理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