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柴可夫斯基作品《四季》

浅谈柴可夫斯基作品《四季》

浅谈柴可夫斯基作品《四季》
浅谈柴可夫斯基作品《四季》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 三月 五月 八月 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三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在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内,重属增六和弦常进行到经过的主四六和弦,或置于两个相同形式的主和弦之间,形成辅助和弦而使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整体音乐作品来看,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灵魂。在钢琴套曲《四季》Op.37之一《一月——炉边》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特色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新奇的和声音响。 《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音乐停留在第28小节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中部从第29小节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的VI级和弦(C大三和弦)上突然闯入,C大三和弦即是E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E大调的属七和弦解决到降VI级大三和弦时,第一部分形成阻碍终止的特殊形式,和声有意外进行的音响。第29小节的第3拍,当旋律声部分进行到#A音时,下方声部保持,和声转化为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该和弦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到下一小节e小调的主和弦(e小三和弦),这里的和声进行为:tsVI -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用柱式和弦奏出,主和弦用大山型的琶音式旋律奏出,二者构成织体对比。力度设计为P到PP的循环进行,形成力度层次的对比。tsVI-b3DVII56/D -t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之后,第35-36小节,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交替进行。如果将德国增六和弦看成是II级和弦的附属七和弦(即C属七和弦)的等和弦,那么,这两小节即构成同根音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和声音响富有戏剧性变化。整个中部开始的和声使用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以及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的连接,音乐柔和、抒情,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第36小节,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各个声部以半音上行的方式进行到bA大调的下属和弦(bD大三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根音成小二度关系的大三和弦对置,和声色彩对比强烈。 第95小节,音乐在A 大调的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其后是由下中音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构成的变格补充终止,其和声序进为: tsVIb3DVII56/D-T-tsVI-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位于降VI级大三和弦与主和弦之间。降VI级大三和弦与其后的德国增六和弦相差一个音级,二者的转换就像同根音的大三和弦向大小七和弦转换一样平顺自然,这两个和弦用在音乐的结尾处形成协和的三和弦与不协和的七和弦的音响对比,而主和弦与降VI级大三和弦亦形成鲜明的对置。降VI级大三和弦之上漂浮着A旋律大调的旋律,与第99小节主和弦之上所附加的变化音级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随后,旋律以琶音进行的方式从低音区向高音区延伸,用PPP的力度演奏,音乐在柔和、梦幻般的音响中结束。德国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作为变格进行用在该作品的结尾作为补充终止,增强了音乐作品中的浪漫气质。 二、主和弦中的附加音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各种形式的和弦外音点缀其中,附加音以留音和倚音方式出现在主和弦中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这种附加音主和弦既给音乐增添了神秘的和声音响,显现出柴可夫斯基大胆、别致的和声思维。 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有时可能被误当七和弦看待,不过,如果从前后和声进行的功能关系来推断,便可以清晰地判断其是否为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第7-9小节使用终止式建立和巩固E大调,在这3小节音乐中,每小节前两拍均为主四六和弦,其后接以属七和弦,低音声部为属持续音。这里的主和弦均含有附加六度音(c2音),第7小节为留音式的附加音,位于下属和弦与属七和弦之间,是含有附加六度音的终止四六和弦。第8-9小节中主

柴可夫斯基作品列表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Scherzo à la russe 降e小调即兴曲Impromptu Op. 2哈普萨的回忆Souvenir de Hapsal, 3 pieces for piano (1867) Op. 3The Voyevoda, opera (1868) Op. 4随想圆舞曲Valse-caprice in D major, for piano (1868) Op. 5f小调浪漫曲Romance in F minor, for piano (1868) Op. 6 6 Romances (1869), including "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 Op. 7谐谑圆舞曲Valse-scherzo in A, for piano (1870) Op. 8降G大调随想曲Capriccio in G-flat, for piano (1870) Op. 93首钢琴小品 3 Morceaux, for piano (1870) Op. 102首小品 2 Morceaux, for piano (1871) Op. 11第一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1871) Op. 12The Snow Maiden(Snegurochka), incidental music (1873) Op. 13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Winter Daydreams(1866) Op. 14Vakula the Smith, (revised as Cherevichki), opera (1874) Op. 15Festival Overture in D on the Danish National Anthem, for orchestra (1866) Op. 166首浪漫曲 6 Songs (1872) No. 1Lullaby (Cradle Song) No. 2Wait! Op. 17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little Russian(1872) Op. 18The Tempest, symphonic fantasia in F minor, after Shakespeare (1873) Op. 196首钢琴小品 6 Pieces, for piano (1873) 1. Rêverie du soir [Вечерние грезы] (G minor) 2. Scherzo humoristique [Юмористическое скерцо] (D major) 3. Feuillet d'album [Листок из альбом] (D major) 4. Nocturne [Ноктюрн] (C-sharp minor) 5. Capriccioso [Каприччиозо] (B-flat major) 6. Thème original et variations [Тема и вариации] (F major) Op. 20芭蕾舞剧《天鹅湖》Swan Lake, ballet (1876) Op. 216首单主题小品 6 Morceaux, for piano (1873) Op. 22第二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 in F (1874) Op. 23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1875) Op. 24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 opera (1878) Op. 25 6 Songs (1874) No. 2As When Upon Hot Ashes (Over Burning Ashes)

柴可夫斯基《四季》的音乐题材特征

柴可夫斯基《四季》的音乐题材特征 柴可夫斯基一生都保持着敏感的态度,情感十分丰富。他的音乐充满了无尽的忧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本人不太幸福的情感生活和独特经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音乐中涵盖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题材和深厚的感情。我们能够从他的音乐中洞察到感情痛苦的心音,而且也能够感受到他当时那个时代所发出的痛苦呻吟,也涵盖了他对俄罗斯的深厚情感。笔者以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钢琴套曲《四季》为研究案例,深层次地分析了《四季》的音乐题材特征,希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这首钢琴套曲。 一标题音乐的杰出代表 柴可夫斯基于1876年创作了著名的《四季》钢琴套曲,其副题名字是“性格描绘12幅”。他所创作的这部作品是人类钢琴音乐题材中的重要精品。《四季》中的12首曲子分属于12个月,体现了俄罗斯当时的生活风俗、气候以及自然风光,富有强烈的诗情画意特色,这首乐曲的整体风格是自然纯朴、清新恬淡,不但素描般地刻画了俄罗斯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画面,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这首音乐具有显著的俄罗斯情调,既质朴又非常优美,不但存在着开朗般的欢乐,而且隐隐地表现了淡淡的忧伤。从这12首作品来看,所拟定的每首乐曲标题都带有季节性特征,这种音乐以及文学的巧妙组合形式,不管是当下抑或是之前,这种创作钢琴音乐的方式都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从标题音乐的具体发展过程来看,西方著名音乐家李斯特把标题音乐界定为“展示文学概念、讲述故事或者描绘相关场景、画面的相关器乐作品”。在西方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贝多芬创作的《田园交响曲》具有较强的描述性,而且还能够带给听众纯音乐的强烈愉悦,被看做是标题音乐的最佳典范。李斯特、柴可夫斯基和柏辽兹等诸多作曲家早在19世纪已经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标题音乐,比如《罗密欧与朱丽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崔 昊 ? 彼得 伊里奇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 古典 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 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 正常 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 强力集团 ,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 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关于第五交响曲 ? 小调第五交响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于 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 西欧派 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 命运 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 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年,柴可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 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 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 与命运斗争 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第一乐章

雨的四季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3雨的四季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能力目标,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 第1课时 1.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重点) 3.赏析本文的语言。(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我”喜欢雨,以及喜欢雨的原因;第二自然段:写春雨;第三自然段:写夏雨;第四自然段:写秋雨;第五自然段:写冬雨;第六、七两个自然段:赞美雨。 2.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喜雨;第二部分:(2—5)绘雨;第三部分:(6—7)赞雨。 目标导学二:把握雨的特点 1.思考并找出描写四季的雨的句子,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美丽、娇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粗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端庄、沉静) 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自然、平静) 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明确:①树:“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3.如果把“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一句中“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为什么? 明确:影响。“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4.作者在描绘四季的雨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1)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2)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

和声曲式分析柴可夫斯基《四季》十一月《雪橇》November-----Troika

(二)十一月《雪橇》November-----Troika 《雪橇》又译作《在马车上》,关于这首小品,还有一段小故事。1876年,每月一个固定的日子,柴可夫斯基的管家就会提醒他:“先生,又该寄邮件了吧?”这时候,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把当月的曲子完成。写这些钢琴小品成了他每个月定期的音乐游戏,写过就放下,直到下个月仆人提醒之前,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创作灵感不可能随呼随到,在六月和十一月,到了“寄邮件的日子”,柴可夫斯基腹中空空,找不到理想的表达方式,于是拿两首平时写好的性格小品来充数,这就是:《船歌》和《雪橇》。注① 《雪橇》,复三部曲式,快板,四四拍。这是一首描写冬日欢乐的乐曲,钢琴模仿马拉雪橇上铃铛的叮咚声,轻快活泼,雪橇在茫茫雪原上逍遥自在地奔跑,一路洒下欢愉快乐的铃声。柴可夫斯基性格忧郁,冬天却能给他带来欢乐,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他写到:“……俄国的冬天风光对我来说美妙无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雪像无数钻石般闪耀光芒。从我住房的窗口可以视野开阔地眺望远方,多么美好自在,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畅快自由地呼吸吧!”注②十一月《雪橇》表现的正是晴朗的冬日里自由欢畅的心情。 1、主题分析 首部(1-27)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明朗、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赶车的人和坐车的人的心情都格外欢畅,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A段](1—8)为两个同头异尾乐句构成的方整性乐段,四四拍,E大调。主题由中庸的快板和五声音调组成,质朴而宽广,使人联想到车夫哼唱着俄罗斯民歌,赶着三套马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的情景。 谱例7 在这段中,主题由高声部及次中声部的八度重复展开,并在整个A段中持续,使主题的旋律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节奏型由两个八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组合而成,使四四拍的节奏带有切分节奏的特点,但在二分音符长音停顿处加入了四分音符音程的填充,使切分节奏得以打破。在A段的最后两小节转入升g小调,经属七和弦,结束于升g 小调主和弦。整段旋律十分鲜明,线条婉转悠长,音调亲切自然。

历史科_表格式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Ⅲ) 科目:历史必修(Ⅲ)教学对象:高三复习课 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来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的专题八《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学习价值体现在①世界文化时代性 和多元化,②各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交流,③世纪年文学艺术、科技及人类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学生养成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欣赏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学生养成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等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列举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养成科技与生活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比较:对比各类艺术流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利用互联网手段同学们收集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学生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教师整理利用收集到的经典材料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美术和音乐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文学艺术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托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统 、感受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避免娱乐色彩掩盖历史教学目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也能通过网络收集到资料。但大多仅停留在语文常识上的认识。本课题目的在于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文学艺术,如:利用政治和经济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雨的四季》课文解析

《雨的四季》课文解析 一、整体把握 本文以“雨的四季”为题,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全文共7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概述,表达作者对雨的欢喜之情,点明雨是美丽的,为下文作准备。 第二部分(第2至5段)是文章主体,生动细致地描绘各个季节的雨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作者对四季雨的细致的观察、奇妙的想象,以及对四季雨的喜爱之情。 1. 春雨:清新、润泽、甜美。这段共有五层意思:(1)树发芽,经春雨洗礼后有着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神态;(2)花苞沾上雨滴分外娇媚;(3)小草像复苏的蚯蚓翻身,发出一种沙沙之声;(4)空中挂着水雾丝帘,空气变得甜润;(5)春雨驱走冬天。 2.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这段大致分两层意思:(1)直接描写夏雨的状态和特点,由云而雨,急速而来,把人浇个透,驱走酷热; (2)描写夏雨的结果,大地显得丰茂,暑气廓清,到处奏响夏雨交响曲。

3. 秋雨:沉静、端庄、深情。这段可以分成三层意思:(1)秋雨的背景,是在一个成熟的金黄季节,丰收的季节;(2)秋雨的形象和特点:静谧、深情、又有些凄冷; (3)秋雨高邈、悠远,引发人的感悟,净化人的灵魂。 4. 冬雨:自然、平静、纯洁。这段可以分成两层意思:(1)写冬雨的化妆变身,成为雪花,成为一年中最后的礼物;(2)写南方的冬雨,变得“吝啬”稀少,平静,像一种特殊的温暖。 第三部分(第6、7段)是文章收尾,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四季雨的赞美、喜爱。 本文围绕大自然的雨在四季中的不同形象、形态来写,中心明确,层次清晰。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基本上一段一个中心意思(结尾除外),中间四段是文章主体,写得最充分。 本文是作者的精心之作,也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在观察、布局、设喻、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篇幅不算长,内容不太深,语言规范优美,适合初一学生学习。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对大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对熟知事物的深入体会,还可以学到如何展开联想想象,学到在作文中合理地安排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素养提升 进一步巩固前两课教学所养成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向更高目标发展: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公开课教案)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公开课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本课生字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理解内容,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感情朗读课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体会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领悟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自主鉴赏文章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的的相关资料及雨的相关诗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雨的四季》面向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与生活有一定的认识,不能够自主的去发现美,赏析美,因此,老师要做引导分析,教授赏析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动态雨景,同时配以轻微的雨声,营造一种美妙的雨境。 同学们,雨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沟通天地的精灵。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沾衣欲湿

柴可夫斯基-四季-作品37

柴可夫斯基-四季-作品37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副题为“性格描绘十二幅”。全曲由十二首附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这些诗篇又与十二个月的季节特点相关联,故乐曲以“四季”为名。其中第六首《船歌》和第十一首《在马车上》最为流行,第三首《云雀之歌》及第十二首《圣诞节》也常单独演奏。 柴可夫斯基写四季钢琴套曲是应一个杂志编辑的邀请,为他杂志的副刊编写的。每月写一首符合当月特点的曲子。 1875 年,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的编者尼古拉·马特菲耶维奇·贝纳德从俄国的诗中选出十二首适合于1876年1~12月各月份的诗,按月在刊物上登出。同时,他请柴可夫斯基每月为该杂志写一首能描写各月份性格的钢琴曲。柴可夫斯基嘱咐他的男仆,到了每月的某日提醒他做这件事。每逢应该写这样一首钢琴作品的那天,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创作,写完就寄给杂志社。他一共写了十首这样的小曲,只有6月和11月引不起他的创作灵感。因此他用他先前创作的《船歌》作为6月的一曲,用《雪橇》作为11月的一曲。这两曲竟成为了十二首作品中最著名的两首。柴可夫斯基在这些乐曲中,不但生动地描写了每一季节中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深刻地刻画了俄罗斯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反映着俄罗斯民间音乐语言的音调。这些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现实主义创作的优秀范例。 俄罗斯的音乐月历 这一部钢琴作品,是柴可夫斯基于1875~1876年,在创作芭蕾舞音乐「天鹅湖」,受到委托所写的钢琴小品集。在诸多钢琴小品当中,舒曼的「森林情景」是以大自然的描写为宗旨,而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则是以对诗的印象,转化成音乐。在创作的笔法上,可以感受到他所流露出对俄罗斯土地的情感,以及对于爱的歌颂。这部曲集共有12首,以每一个月份、并冠以标题作为主旨,从这种种素材看来,祖国的每一项自然与风土民情,都是他创作的原点。 《四季》The Seasons Op.37b ,副标题是“十二种性格的小品”,全曲由十二首富有标题的独立小品组成。 1、一月——壁炉边 January—At the Fire Side 不太快,用琶音造成幻想气氛。阴沉忧郁的旋律和徐缓单调的节奏把人们带进孤寂愁苦的寒冬之夜 “在那宁静安逸的角落,已经笼罩着朦胧的夜色,壁炉里的微火即将熄灭,蜡烛里的微光还在摇曳闪烁……”——普希金 作品采用升f小调,3/4拍,朴素而有表情的中板,阴沉忧郁的旋律和徐缓单调的节奏把人们带进孤寂愁苦的寒冬之夜。中段速度渐慢,用琶音造成幻想气氛。 炉火边:这是描写冬天的夜里,在屋内的火炉边取暖的安静气氛,曲风也带有民谣的风格。曲式结构: 三段体,A + B +A +尾声: A 段旋律优美如歌, 给人以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作曲家作品目录_柴可夫斯基_钢琴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钢琴音乐作品目录 Pyotr Il'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Catalogue of Works Piano Music 安娜斯塔西-圆舞曲(1854年)(Anastasie-Valse (1854)) 在河边,在桥旁(1862年)(By the River, By the Bridge (1862)) f小调小快板(1863年-1864年)(Allegro in f minor (1863-64)) 主题和变奏(1863年-1864年)(Theme with Variations (1863-64)) b e小调即兴曲,作品第Op. 1号之2(1863年-1864年)(Impromptu in e flat minor, Op. 1, No. 2 (1863-64)) #c小调奏鸣曲,作品第Op. 80号(1865年)(Sonata in c sharp minor, Op. 80 (1865))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作品第Op. 1号之1(1867年)(曲Scherzo á la russe, Op. 1, No. 1 (1867)) 回忆哈普萨尔,作品第Op. 2号(1867年)(Souvenir de Hapsal, Op. 2 (1867)) 随想圆舞曲,作品第Op. 4号(1868年)(Valse-Caprice, Op. 4 (1868)) 浪漫曲,作品第Op. 5号(1868年)(Romance, Op. 5 (1868)) 歌剧《市长(又译“总督”、“司令官”)》中的集成曲(1854年)(Potpourri from the opera The Voyevoda (1867-68)) 谐谑圆舞曲,作品第Op. 7号(1870年)(Valse-Scherzo, Op. 7 (1870)) 随想曲,作品第Op. 8号(1870年)(Capriccio, Op. 8 (1870)) 小品3首,作品第Op. 9号(1870年)(Three Pieces, Op. 9 (1870)) 小品2首,作品第Op. 10号(1871年-1872年)(Two Pieces, Op. 10 (1871-72)) 小品6首,作品第Op. 80号(1873年)(Six Pieces, Op. 19 (1873))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 三月 五月 八月 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在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内,重属增六和弦常进行到经过的主四六和弦,或置于两个相同形式的主和弦之间,形成辅助和弦而使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整体音乐作品来看,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灵魂。在钢琴套曲《四季》之一《一月——炉边》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特色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新奇的和声音响。 《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音乐停留在第28小节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中部从第29小节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的VI级和弦(C大三和弦)上突然闯入,C大三和弦即是E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E大调的属七和弦解决到降VI级大三和弦时,第一部分形成阻碍终止的特殊形式,和声有意外进行的音响。第29小节的第3拍,当旋律声部分进行到#A音时,下方声部保持,和声转化为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该和弦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到下一小节e小调的主和弦(e小三和弦),这里的和声进行为:tsVI -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用柱式和弦奏出,主和弦用大山型的琶音式旋律奏出,二者构成织体对比。力度设计为P到PP的循环进行,形成力度层次的对比。tsVI-b3DVII56/D -t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之后,第35-36小节,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交替进行。如果将德国增六和弦看成是II级和弦的附属七和弦(即C属七和弦)的等和弦,那么,这两小节即构成同根音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和声音响富有戏剧性变化。整个中部开始的和声使用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以及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的连接,音乐柔和、抒情,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第36小节,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各个声部以半音上行的方式进行到bA大调的下属和弦(bD大三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根音成小二度关系的大三和弦对置,和声色彩对比强烈。 第95小节,音乐在A 大调的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其后是由下中音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构成的变格补充终止,其和声序进为: tsVIb3DVII56/D-T-tsVI-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位于降VI级大三和弦与主和弦之间。降VI级大三和弦与其后的德国增六和弦相差一个音级,二者的转换就像同根音的大三和弦向大小七和弦转换一样平顺自然,这两个和弦用在音乐的结尾处形成协和的三和弦与不协和的七和弦的音响对比,而主和弦与降VI级大三和弦亦形成鲜明的对置。降VI级大三和弦之上漂浮着A旋律大调的旋律,与第99小节主和弦之上所附加的变化音级形成强烈的色彩对

柴可夫斯基 《六月船歌》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六月船歌作品曲式分析作品分析一、概述这是一首采用对比式插部,有引子,有尾声的复三部曲式二、音乐分析(一)呈式部(这是一个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g 小调,旋律深情,委婉,略为伤感)引子A B A 〔+〔+〔+〔...... (注:图中的数字代表小节数)2 4+6 4+6 4+6 ①第一部分开始的行板如歌(Andante contabile)这一抒情如歌、有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第二句以重复前一乐句的主题材料开始,由于在第8 小节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因而延迟了之前一乐句相应部分音乐的下降,使得第二乐句成为一个扩充了的乐句,较第一乐句长度增加了三分之一,主题开始的前两小节是引子(采用“船歌”特点的固定律动,出现了本曲的基本的伴奏音型,为整曲做织体上的预备)例:(第1 小节——第12 小节) 开始乐段扩充了第二乐句,其结果是一个2 小节之后两个1 小节,形成了结构的分解,单继之以一个2 小节的片段来结束,从结构上看又恰恰是前面两个1 小节的综合,成为:↗分解↖ 6=2+1+1+2 ↘综合↙②中部中部是前面主题的展开,情绪显得较为明朗,但就整个中部来说,调性及音乐材料的处理都仍然是不稳定的,特别是调性随即转入属调,逐步酝酿再现部的进入。中部的结束是半终止,再现部的开始是以终止在主调上的解决,再现部分准确再现开始的乐段。例:(第12 小节——第24 小节)左手采用基本伴奏音型,右手是主题的展开。③再现部这是第一部分的完全重复(二)插部(在同名大调G 大调上进行。采用对比原则加以展开,从如歌的行板转入稍快的速度,简明轻快的旋律交替进行)中间部分是情绪的真正展开阶段,对比的新主题又更多发展的趋向,并逐渐引出另一个更积极的对比材料,调性转到同名大调,显得较为明朗、开阔。两个新主题材料的开始片段分别如下:例:(a)(第32 小节——第36 小节)(b)(第40 小节——第45 小节)在这一部分的开始,伴奏声部还继续保持基本伴奏织体,情绪逐渐发展到高潮,固定的节奏也配合着发生变化,第二个新主题的片段动机不断向上模进,转调,连续的琶音减七和弦仿佛水波汹涌,使音乐的发展骤然中断。例:(第50 小节——51 小节)高潮之后以反向的主要主题动机材料片段来衔接再现部。例(第52 小节)中间部分结构由于没有明确的终止式,因此显得不稳定,不完整。中间部分本身的速度变化也对结构的不稳定发生影响使得这一部分难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段落。(三)再现部再现部和第一部分没有显著的不同,只是加强了内声部的复调处理,在每个分句末尾加进了呼应的声部,把原来的“独唱”变成了“二重唱”,犹如两人在船上倾心对话,使有较深的情、景融合之感。(四)尾声(第83 小节——结束)连续的琶音和弦,“摇晃”的音响渐渐弱了下来,有如小船在水波轻微的拍击声中消逝。规模很大的结尾加强了再现部意图的体现,将整个曲式的对比主题材料加以适当的概括,进一步强调作品的主要乐思,给予作品更完满的结束。三、总结这首作品没有采用船歌特有的音乐节拍6/8 拍子,但4/4 拍子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的节拍,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音乐采用了旋律小调的形式,用平稳的节拍表现出俄罗斯平底船均匀滑行的节奏,悠长的旋律则象一首俄罗斯民歌那样带有淡淡忧郁的表情,刻划出辽阔国土上的人民宽厚,深沉而诚挚的性格。六月船歌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的乐曲。船歌运用的是三生中部的负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呈式部式部(第12 小节——第24 小节),这是一个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g 小调,旋律深情,委婉,略为伤感。它又分为。1 第一部分开始的行板如歌,这一抒情如歌、有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第二句以重复前一乐句的主题材料开始,2 中部这一句较前一句更为明朗,但在全曲的色彩来看,还是没有脱离小调的控制,之后,余缺回到了3 再现部,和主题大致相同。整个第一部分旋律深情婉转,略带忧伤歌唱性极强,最开始的旋律是一节上行,小调的赋予了这一主题黯淡的色彩,在小船在这一旋律中缓缓前行。乐曲在再现部和主部之间出现了插部,在同名大调G大调上进行。(第32 小节——第36 小节)(第40 小节——第45 小节)采用对比原则加以展开,从如歌的行板转入稍快的速度,简明轻快的旋律交替进行)。小船好像加快了行进的速度,音乐更具有流动性,

雨的四季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雨的四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是这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写景散文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习写景的手法,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二、说学情: 经过前两课《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学生对写景散文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一部分写景的手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赏析品读,但他们还不具备独立阅读赏析的能力,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三、说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学习专抓住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领悟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 四、重难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品味语言,学习方法,感受画面美。 在教学中,采取讲授法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雨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但是你注意过,在不同的季节里雨也是不同的吗?(出示图片,配雨声音乐)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一篇描写四时不同之雨的散文《雨的四季》。 设计意图:创造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为下面环节的展开做铺垫。 2.检查预习: 找同学上讲台听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听写完同桌互换纠错,讲解完重点字词以后留一个小组作业,每个人纠错两遍,写完连带听写的原稿交给组长检查。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很重要,要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字词的好习惯,同时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负责的意识。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请学生思考问题:文章划分为几部分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为学生营造意境,并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

这篇文章层次清晰,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结构划分的问题。 1 喜雨总 2-5 绘雨分 6-7 赞雨总 (2)文章描绘的是四季的雨,那为什么题目反而是雨的四季呢? 设计意图:品味文章的题目,初步体会作者的语言运用之妙。 4.研读赏析: (1)作者在第一段中就说到:“任何时候的雨都是美的”,接下来他是以什么顺序来描绘雨的美呢?(时间顺序)接下来咱们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再来读一下课文。女生读春雨秋雨,男生读夏雨冬雨。 设计意图:范读以后学生分组读,在朗读中对语言有直观认识。不同的朗读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那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的雨?(预设回答是春季)那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一个段落。 设计意图:教师讲授第二自然段,复习学习过的写景手法,并为学生营造赏析语言、研究方法的学习气氛。 明确:春雨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方法这样的景物和写法体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老师带领大家分析了第二自然段,那剩下的三幅雨景图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分析一下?还是小组合作,大家集思广益,五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2)雨的特点大家都清楚了,那对于这样的雨作者是什么态度呢?(喜欢爱恋)你从哪些地方最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明显这篇文章的抒情和前两篇有差异。 设计意图:由景到情,通过回忆前两篇文章的抒情方式,引导大家了解本文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明确:写景的语句中开头结尾的段落 (3)“她”到“你”人称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补充作家的知识,刘湛秋是“当代抒情诗之王” 5.类文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在炉边》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在炉边》 分析说明:本曲为复三部曲式,原诗对炉火的描述,描绘出一幅寂静冬日的夜晚,壁炉边恬静的休息和沉思画面。一级曲式结构的各部分均为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B乐段的模进带来一系列调性游离,三声中部琶音的音型手法,隐伏在织体中的间断、半音花下行的旋律,赋予音乐以交响化的效果,更多地渲染着宁静的气氛,烘托出幻想的意境。C乐段和声意外进行,既体现了柴可夫斯基和声语汇的特点,也给调性分析带来了一定难度。结尾部分在A乐段再现的基础上扩充,代替了独立的尾声。 1.第一部分(1~28):单三部曲式,发展中段,A乐段简单再现,有一小节缩减。 A乐段(1~10):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4+6不对称结构的扩展乐段,主调为A大调,后乐句转入属调(E大调),并在E大调收拢。前乐句可分为两个2+2的乐节,后乐节是前乐节材料分裂、模进演变而来,开放在属和弦。后乐句是平行结构,7小节转入E大调,8小节是7小节的重复,低音属持续,9~10小节在扩展中完满终止于E大调。 B乐段(11~20):发展中段,由4+6两个对比乐句组成的转调乐段,展开性写法,后乐句在模进中形成一系列调性游离。前乐句先从E大调开始,由两个重复乐节组成,前乐节是a乐句材料的倒影,后乐节是前乐节的原样重复,收拢于E大调。后乐句从15小节开始,bA大调开始;16小节是15小节的三度模进,C 大调;扩展后19小节转入B大调,经过一系列属—主变化,21小节收拢于B大调。 A乐段再现(21~28):简单缩减再现,仅再现了4+4的基本结构,省略了扩展的两个小节,开放于属调(E大调)属和弦,为同主因小调做准备。 2.三声中部(29~51):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再现乐段为缩减再现。 C乐段(29~36):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4+4方整性结构,分解和弦式织体e小调(主调属小调)。每个乐句又分解为两个平行乐节,属于双重平行结构。29~30小节和声进行为:tsⅥ—错误!未找到引用源。—t,这是柴可夫斯基典型的和声进行模式。 D乐段(37~45):对比中段,4+5不对称结构,隐伏在强拍的乐律与C乐段形成对比,保持了C乐段的织体,乐句划分不明显。前乐句从b A大调开始,40小节转入c小调,以37~38小节为变奏主题,39~40小节变奏重复,40小节是39小节的模进。后乐句从41小节开始,C大调,41小节是后面模进音组的主题。 C乐段(46~51):只再现了C乐段的一个扩展乐句。 3.连接部(52~60):4+5两个平行乐句组成,B大调(C乐段再现的属调)。低音主持续,持续音为再现部分A大调的Ⅱ级音。 4.再现部分(61~101):第一部分简单再现,87小节开始与27小节的初始陈述形成变化,使A乐段的最后一次再现为主调的单一调性再现。88小节开始,因终止式的开放导致扩充,使88—101小节由扩充代替尾声。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编号:82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姓名:聂俊毅学号:20113576 学院:会计学院一、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 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月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 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从芭蕾音乐《天鹅湖》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

雨的四季阅读答案

篇一:雨的四季阅读答案 雨的四季刘湛秋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热爱)和对人生(生命)的追求。 2.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描述的四季的雨的特点。 答: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3.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了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 答: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 4.文章的第三段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答: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革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响曲。 5.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以第四段为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答:本段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或拟人,或比喻,或排比……无不形象逼真,引人人胜。 6.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附: 阅读提示:1.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2.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活泼。4.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题目: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热爱)和对人生(生命)的追求。2.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了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答案: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3.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答案要点: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革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响曲。刘湛秋《雨的四季》阅读答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