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结构技术标准

结构技术标准

结构技术标准
结构技术标准

第三章结构专业

一、工程概况:详建筑专业

二、设计依据:

2.1、国家及地方现行主要设计规范、规程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设计公司需与审图公司沟通决定是否可不执行。

2.2、主要结构分析计算软件

《SA TWE(墙元模型)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和设计软件》

三、结构设计总则

3.1、必须满足建筑功能、建筑净高及相关规范要求。

3.2、结构设计开始前应编写统一技术措施,其中充分考虑各种节省造价的措施,

并经甲方讨论确认后作为设计的指导文件,特殊用途的区域(如泳池等)的荷载需与甲方协商后确定。

3.3、结构方案应合理优化,设计应兼顾质量与成本,在保证结构安全和满足国

家及地方的相关规范、规程、标准及规定情况下应控制含钢量力求节约,坚持成本最优原则。构件尺寸及配筋若不是计算和概念设计需要,应取最小值。

3.4、结构选型阶段必须进行各种结构类型的经济性比较,选择结构模型必须贴

近本工程,经甲方认可方可进行下一步设计工作。

3.5、基础设计应提供不少于两种基础形式的经济性比较。超高层部分基础在同

一种基础形势下也应进行几种布置方案布置比较,得出最优结果。

3.6、可适当采用新技术,但应进行经济性比较,并经甲方认可后方可使用。3.7、负责本工程的相关钢结构设计(特别约定的二次设计除外),如出屋面层高

较高的幕墙内支撑结构;负责本工程加层部分的结构设计;负责审核与本工程相关的二次设计图纸。

3.8、本工程如果存在钢结构部分,应设置预埋件,避免事后打凿砼。

3.9、建筑如果考虑日后加层或封板应预留必要改造措施(预埋件等)及考虑相应

的加层荷载。

3.10、地下室或单体建筑体积大,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混凝土裂缝(此条出图前

需与甲方沟通)。

3.11、后浇带的钢筋不应断开。

3.12、构件配筋不可过多层数归并在一起,如计算配筋有大于10%差别,应分开

配筋。

3.13、对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交叉部分(例如泳池底部做法,挡土墙),结

构专业应给予配合出图。

3.14、结构受力构件上的留洞需表示在结构图上并精确定位。

3.15、对于甲方和顾问公司提出的技术要求或意见,如果设计方未提出异议,应

配合使用。

3.16、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如甲方提出功能调整或其他修改要求,应给予积极配合。

3.17、由于本项目建筑功能较为复杂,后期涉及的二次改造较多,故要求结构专

业充分考虑该因素,在方案阶段,进行合理的结构布置。

结构优化部分

1、塔楼基础设计时,请根据地质情况做多方案基础选型比较,并提交业主审核

确定基础形式。地下室裙房部分基础,桩基与独立基础(包括根据地质条件考虑换填的部分)做对比方案,并提交业主审核确定做法。

2、地下室止水板+承台做法与常规梁板做法做对比方案,并提交业主审核后确定

底板做法。

3、地下室中间层楼板常规梁板做法(包括井字梁、十字梁、单向等间距平行梁

等)与带柱帽无梁楼板做法做对比方案,并提交业主审核后确定做法。

4、地下室顶板的单向等间距平行梁布置与井字梁,十字梁,带柱帽的无梁楼板、

加腋大板等各种方案做比较,并提交业主审核后确定做法。

5、计算参数的选取应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计算结果较节约的参数。

6、结构计算宏观指标如轴压比、周期、位移、剪重比、刚重比等应控制在合适

的范围内,既符合规范的要求,同时也不要有太大的富余。

7、结构布置及计算尽量避免超限。

8、地下室顶板、屋面(住宅屋面除外)建议结构找坡,节省建筑垫层。

四、结构设计细则

4.1、材料具体要求

4.1.1、墙体材料

与土不直接接触的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9KN/m3,与

土直接接触的墙体采用灰砂砖。

4.1.2、混凝土

4.1.2.1、外墙、底板、基础应根据不同部位环境类别及耐腐蚀性要求采用最小

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4.1.2.2、超高层部分在保证可顺利施工的条件下尽量提高混凝土标号,以节约

钢材

4.1.2.3、竖向构件应严格控制轴压比,保证轴压比接近规范上限,同时满足配

筋大部分为构造配筋的要求。

4.1.3、钢筋

4.1.3.1、HPB 235直径=6的钢筋应用在板分布筋、剪力墙拉筋。

4.1.3.2、HPB 235直径=8的钢筋应用在墙分布筋及边缘构件箍筋。

4.1.3.3、HRB 400直径=6的钢筋应用在板受力筋及圈梁。

4.1.3.4、HRB 400直径≥8的钢筋应用在各种受力构件。

4.1.4、型钢、钢板、钢管:Q345

4.2、荷载具体要求

4.2.1、荷载取值必须严格满足《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及其他规范、

规程、标准及规定;荷载取值尽量考虑《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

第4.1.2条的折减。

4.2.2、地下室顶板(一层室外)无覆土处施工堆载:取5KN/m2或10KN/m2,应

与审图公司沟通。

4.2.3、消防车道、消防登高面处消防车荷载应根据不同的覆土厚度做折减。4.2.4、计算梁上荷载时应扣除门窗洞口范围隔墙重量。板上荷载应根据实际情

况修改程序的传递方式(如楼梯板、悬挑板、电梯间、隔墙等)。

4.2.5、电算输入楼面荷载时,对于每个梁格应按实际的计算荷载取值。不得随

意放大或将整个楼面统一取用一个值。

4.2.6、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地面活荷载:在计算地下室外墙时,一般民用建筑的

室外地面活荷载取5 KN/m2(包括可能停放消防车的室外地面,非消防

车道和消防登高面);消防车道和消防登高面处室外地面活荷载取

10KN/m2;当地下室有基坑支护的时候,应先与审图公司进行沟通,考虑

支护的有利作用,静止土压力系数Ka乘以0.66折减系数。

4.2.7、地下室底板上垂直荷载直接由地基土承受,不再传递到基础梁及承台(淤

泥土或扰动土时除外)。

认真区分恒荷载和活荷载(活荷载一般是强条、且分项系数大),例:公

共卫生间活荷载按规范取值,卫生间内台阶等其它按恒荷载取值。

填充墙开窗门洞处,应尽量精确选取线恒载,不得随意加大。

4.2.8、标准层楼梯板等大量重复构件应认真计算和设计,不要无理由放大;4.3、结构具体技术要求

4.3.1、结构体系

4.3.1.1、结构计算扭转周期为第三周期,前二振型的平动周期的平动因子应在

0.80~1.0。

4.3.1.2、结构计算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应尽量接近规范限值,且不宜

大于规范限值1.1倍。

4.3.1.3、建筑一般不考虑设置转换层,如因建筑下部大空间等需要设置转换层

须经甲方认可方可进行下一步设计工作;局部转换不定义为转换层结

构,按照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补充规定进行设计。

4.3.1.4、“设计信息”中,选“按单偏压计算”(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角柱按双

偏压复核);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含框架基础梁或承台梁);

如需选取双向地震作用计算,应经甲方同意。

4.3.1.5、地面结构范围内以下的地下一层抗震等级同地面一层,地下二层及以

下的抗震等级为三级或四级。纯地下室部分抗震等级均为三级或四级

裙楼的抗震等级应按《广东省高规补充规定》确定,不得随意按塔楼

取。

4.3.2、技术要求

4.3.2.1、结构设计的空间控制

1)梁柱截面尺寸:

a、框架梁高度

地下室及地上部分控制在0.8米之内;(人防区待定)

b、次梁

地下室及地上部分控制在0.7米以内;

2)剪力墙

位置不影响裙房大商业的布局,与框架梁相交处满足搭接及墙体稳定

要求,尽量减少局部突出的构造柱。

4.3.2.2、各业态的结构空间控制要求

1)影城

放映厅内不能出现柱子。

2)健身中心

游泳池(如有)内不能出现柱子。

3)会展大厅

会展大厅内不能出现柱子。

4)梨香路主入口

梨香路主入口不能出现柱子。

5)宴会厅

宴会厅内不能出现柱子。

4.3.2.3、特殊结构形式的应用

考虑到本项目要求的施工工期短,在结构布置时必须考虑施工方便、缩短工期的要求。因此结构设计时以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超

高层除外),一般不采用混凝土芯柱、钢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

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特殊部位由于跨度或柱截面过大,

用普通混凝土结构无法解决空间控制要求时,才可采用其它结构形式。

4.3.3、基础

4.3.3.1、基础形式应根据地质条件及上部结构,另行在基础方案论证会上确定。

4.3.3.2、对于天然基础,如果基岩埋深变化剧烈,在沉降值允许的前提下,可

考虑将同一单元的基础置于不同持力层。

4.3.3.3、预应力管桩承载力取值应恰当,对短桩承载力取值也应恰当,必要时

可通过静载试验确定。

4.3.3.4、应考虑天然基础与桩基础的沉降差,避免底板裂缝。

4.3.4、地下室及挡土墙

4.3.4.1、地下室不设缝。设计上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裂缝的产生。

4.3.4.2、地下室外墙及顶板上挡墙,墙内外两侧分别按计算或构造配筋(含水

平分布筋),不得对称配相同的钢筋。且负筋应考虑通长筋(构造配筋

率)加附加支座负筋配筋。

4.3.4.3、地下室外墙不设置墙暗梁,底板外挑≥500。

4.3.5、墙柱

4.3.

5.1、首层墙柱平面图中应标注沉降观测点。

4.3.

5.2、墙柱布置间距、数量、长度应合适,墙柱轴压比尽可能与规范接近,

避免因墙柱过密过长而造成浪费。

4.3.

5.3、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可取低至Φ10/Φ8间隔布置,水平分布筋可取低至

Φ8。

4.3.

5.4、填充墙构造柱的具体平面位置(可与建筑相商)标注于建筑图上,结

构配合出配筋大样。

4.3.

5.5、一些尺寸较小的填充墙垛(尺寸小于200时),预留水平拉结筋,可采

用现场二次浇注。

4.3.

5.6、塔楼投影范围内地下二层及往下各层的剪力墙,不设置剪力墙约束暗

柱,仅设置构造暗柱;塔楼投影范围外的地下各层一律为构造暗柱。

4.3.

5.7、一般情况下,剪力墙加强区内,分布筋可不加强(规范未要求加强)。

4.3.

5.8、剪力墙长度≤2LaE时(LaE:梁钢筋锚固长度),梁钢筋在剪力墙范围

内拉通,梁为同一编号。

4.3.6、梁

4.3.6.1、为防渗水,卫生间隔墙处做200高(相对于结构面)素混凝土反槛,

宽同墙厚,且与梁板一起浇筑。出屋面和露台的墙体设置的钢筋混凝

土反槛高于建筑完成面150mm,宽同墙厚且与梁板一起浇筑。

4.3.6.2、梁端部负筋与架立筋应分别配置、搭接处理,架立筋满足规范最低要

求即可,不应用端部负筋拉通作架立筋。

4.3.6.3、主次梁相交处以加密箍为优先,吊筋设置与否应根据计算结果文件中

剪力包络图为依据,如不需要,不应随意设置,以减少施工麻烦。4.3.6.4、梁截面有效高度减去楼板厚及梁底筋保护层厚度后的腹板高度,应尽

量<450(例:板厚100时,梁截面高度取580mm,不取600mm)。

4.3.6.5、梁底筋不一定全部伸入支座锚固或拉通,次梁的第二排底筋可不拉通。

(03G101-1第26、29页)。

4.3.6.6、尽量用板底附加钢筋代替小次梁。小次梁截面高度应按计算选取,最

小高度可取250mm(不要一律按400)。

4.3.6.7、梁集中荷载处的附加横向钢筋应严格按计算设置,一般情况下,附加

箍筋每侧2排可满足绝大多数次梁的集中荷载。

4.3.6.8、次梁支座面筋一般不得全长拉通,另设置架立钢筋。

4.3.6.9、框架梁支座面筋需要全长拉通时,支座面筋应减小直径、增加根数,

但要满足拉通钢筋的截面面积等构造要求。

4.3.6.10、梁截面宽度选择时,应尽量避免四肢箍筋的梁宽。

4.3.6.11、梁截面高度受到限制时,可采取变截面高度梁、竖向加腋、水平加腋、

加牛腿等措施。

4.3.6.12、梁钢筋面积选择可±

5.0%:

1)支座梁面钢筋面积尽量不要+(正);

2)跨中梁底钢筋面积尽量不要-(负)。

4.3.7、楼板

4.3.7.1、楼板负筋不应大面积拉通,但小板块如卫生间、建筑平面薄弱处抗震

需要、突出建筑之外房间抗温度应力需要则属例外。

4.3.7.2、异形板设计应进行有限元分析,对跨度较大的异形板应验算弹塑性下

挠度和裂缝。

4.3.7.3、对于小板块,如板上砌有隔墙,在板厚及配筋值不变的前提下,可以

不设置两根加强筋。

4.3.7.4、楼板中穿管线不应有大量集中的地方及相互交叉超过3层的情况,否

则应予以加强处理,防止砼开裂。

4.3.7.5、荷载不大时,尽量布置成单向受力板;板跨应按经济板配筋选取

如果需要双层双向拉通配筋时,拉通钢筋的面积尽量小(一般可小于

最小配筋率),另附加钢筋的面积尽量大。(钢筋直径相差不得大于2

级)。

4.3.7.6、核心筒范围内的双层双向加厚楼板,一般按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的最小配筋率.

4.3.8、屋面

4.3.8.1、塔楼屋面板厚度取≥120mm,按最小配筋率双层双向拉通,计算不足处

另设置附加筋且间隔放置。

4.3.8.2、裙房屋面板不采用双层双向拉通配筋,板面未配筋处仅配置构造钢筋

Ф6@150(与支座附筋搭接150mm)。

4.3.9、其他(如有与建筑专业要求相抵触的以建筑为准)

4.3.9.1、过梁

室内门窗等洞口上设钢筋混凝土预制过梁。当过梁预留高度小于150mm

时,采用梁下挂板或将梁高度增加。

4.4、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指标详见设计合同,乙方应通过基础方案、结构方案的比选优化,使设计成果的材料含量指标控制在限额设计指标之内。

五、设计管理

5.1、设计管理实行过程管理

5.1.1、如甲方有需求,设计院需无条件提供最新过程图纸。

5.1.2、在每一阶段开始前,应向甲方提供该阶段的输入文件,该阶段结束时,

应向甲方提供该阶段的输出文件。文件交流应以书面材料(含传真、电

邮)形式进行。

5.1.3、每一阶段结果须经甲方审核通过。

5.1.4、在阶段设计过程中,当出现未曾预料到的问题而导致诸如结构方案改变、

成本上升等等时,应及时与甲方沟通,以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5.2、初设及施工图阶段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院为本项目编制的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2)荷载取值,包括面层、墙体等恒活荷载。

(3)建筑方案确定时,结构构件的平面布置图及尺寸。

(4)计算设计参数(Wmass.out文件前半部分)。

(5)计算输入模板尺寸及荷载图形文件(面荷、线荷、点荷)。

(6)计算宏观指标结果文件:Wmass.out,Wzq.out,Wdisp.out,柱轴压比图形文件,柱底内力图形文件。

(7)天然地基承载力取值及单桩承载力取值。

(8)天然基础沉降计算。

(9)结构计算模型完整电子版及图纸。

(10)其他所有未列出的计算书。

5.3、提交正式施工图前7天,必须提供全套白图(打印图纸)给甲方。

5.4、对以上各阶段内容,设计单位应向甲方提供合理的进度计划,每一阶段

内容完成时,应及时向甲方提供。

5.5 图纸绘制应采用国家标准平法图集《03G101》表示,深度满足建设部《建

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及《深圳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5.5.1、结构楼层标高应与建筑楼层标高分开表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3 基本设计和规定 1.1.8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2..1 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 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 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 3.2.1 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表 3.2.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 破坏后果 建筑物类型 一级 很严重 重要的建筑物 二级 严重 一般的建筑物 三级 不严重 次要的建筑物 注: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其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1.1.3 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ck 、?tk 应按表 4.1.3 采用。 表 4.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 N/mm 2 ) 强 混凝土强度等级 度 种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类 ? 10.0 13.4 16.7 20.1 23.4 26.8 29.6 32.4 35.5 38.5 41.5 44.5 47.4 50.2 ck ? 1.27 1.54 1.78 2.01 2.20 2.39 2.51 2.64 2.74 2.85 2.93 2.99 3.05 3.11 tk 、?应按表 4.1.4 1.1.4 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c 采用。 t 表 4.1.4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 N/mm 2 ) 强 混凝土强度等级 度 种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类 ?c 7.2 9.6 11.9 14.3 16.7 19.1 21.1 23.1 25.3 27.5 29.7 31.8 33.8 35.9 ? 0.91 1.10 1.27 1.43 1.57 1.71 1.80 1.89 1.96 2.04 2.09 2.14 2.18 2.22 t 注: 1.计算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时,如截面的长边或直径小于 300mm ,则表中混凝土 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 0.8;当构件质量(如混凝土成型、截面和轴线尺寸等)确有保证时,可不 受此限制; 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1.2.2 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 95%的保证率。热轧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 根据屈服强度确定,用? yk 表示。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 准值系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用? ptk 表示。 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 4.2.2 -1 采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

结构专业的规范

结构专业的规范、标准、规程、图集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2.《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 准》(GB50001-2010) 3.《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1) 14.《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149-2006) 15.《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 16.《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17.《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 18.《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 1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2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21.《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11) 22.《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 2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24.《高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4-99) 25.《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 2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27.建设部令第111号《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 28.建质(2010)109号《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 要点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及专项工程质量标准化图集(图文并茂)ser

《质量标准化图集(第一版)》编制组 主任: 副主任:刘 编制组: 1

前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现场整体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公司依据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典型做法》及公司优秀项目做法,特编制《中建二局东北分公司质量标准化图集(第一版)》(以下简称《图集》)。 《图集》共包括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专项工程五大分部,旨在突出现场细部节点做法及规范中未表述或表述不清的地方。在编写过程中公司相关领导、专家及部分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了许多相关资料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2

目录 一、钢筋工程 (6) 1.1箍筋加工 (7) 1.2钢筋直螺纹加工 (8) 1.3墙体定位钢筋、柱定位箍 (10) 1.4线盒预埋施工 (12) 1.5预制垫块 (13) 二、模板工程 (14) 2.1轮扣式脚手架 (15) 2.2对拉螺杆 (16) 2.3洞口模板搭设 (17) 2.4阴角控制 (18) 2.5墙体定位线 (19) 3

中建二局东北分公司质量标准化图集 三、混凝土工程 (20) 3.1混凝土浇筑标高及收面控制 (21) 3.2施工缝处理 (22) 3.3混凝土试块标养室 (23) 3.4混凝土试块制作 (24) 四、砌筑工程 (25) 4.1卫生间防水坎台 (26) 4.2构造柱模板 (27) 4.3马牙槎做法 (28) 4.4砌体混凝土腰带及圈过梁模板做法 (29) 4.5过梁模板做法 (30) 4.6机电线管开槽 (31) 4.7砌体顶部砌块斜砌 (32) 4

4.8二次结构墙体验线以及排砖图 (33) 4.9抗裂网片铺设基本规定 (34) 4.10砌体墙与墙侧连接 (35) 4.11砌体墙开槽处网片铺设做法 (36) 五、专项工程 (37) 5.1后浇带 (38) 5.2梁柱接头不同等级混凝土控制 (39) 5.3下沉板 (40) 5.4楼梯施工要点 (41) 5.5定型钢楼梯 (42) 5.6外墙、电梯井接茬 (43) 5.7框架柱模板支设 (44) 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为方便了解规范修订的变化并提出意见,将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为方便了解规范修订的变化并提出意见,将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简述 1 完善规范的完整性,完善规范的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补充结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 构方案”和“结构抗倒塌设计”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构方案”结构抗倒塌设计” 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3 完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内容,增加以构件分项系数进行应力设计等内容。 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 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 4 增加楼盖舒适度要求,规定了楼板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制。 5 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 6 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7 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 8 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及相关规定。 9 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适当得到扩展, 10

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10 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 11 完善了连续梁、连续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内力调幅的设计方法。 12 补充、完善材料本构关系及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的内容。 “ 任意截面”“ 简化计算”13 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任意截面”移至正文,简化计算”移至附录。 截面设计中完善了构件自身挠曲影响的相关规定。14 截面设计中完善了构件自身挠曲影响的相关规定。 修改了受弯构件的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15 修改了受弯构件的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改进了16 改进了双向受剪承载力计算的相关规定。 17 补充在拉、弯、剪、扭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框架柱设计的相关规定。扭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框架柱设计的相关规定 修改了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18 修改了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19 补充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疲劳验算的相关公式。 20 增加按开裂换算截面计算在荷载效应准永久或标准组合下的截面应力。 21 宽度大于 0.2mm 的开裂截面,增加按应力限制钢筋间距的要求。 22 挠度计算中增加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长期刚度的计算公式。挠度计算中增加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长期刚增加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长期刚度 23 增加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裂缝计算方法。增加了 24 考虑耐久性影响适当调整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一股情况下稍增,恶劣考虑耐久性影响适当调整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一股情况下稍增,恶劣适当调整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一股情况下稍 环境下大幅度增加。

加固方式及适用范围

(一)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 一、增大截面加固 增大截面加固法,也称为外包混凝土加固法,它是增大构件截面面积并增配钢筋,用以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和刚度的一种直接加固方法。根据不同的加固要求,此法又可分为增大断面为主的加固和加配钢筋为主的加固,或者两者兼备的加固。 特点: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结构可靠性好,结构承载力、刚度提高幅度大,增加了结构稳定性。但该法施工周期长;湿作业,往往需要停产;结构尺寸的增大可能影响使用功能;加固后易引起地震力的增加和薄弱层的转移,要注意结构自振频率的改变;施工时要注意接合面的处理。 适用范围:增大截面加固法的加固效果显著,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加固梁、板、柱、墙、屋架等。 二、粘贴钢板加固 粘贴钢板法是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用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使其如同原构件受拉(受压)钢筋一样,参与混凝土构件共同工作,以提高构件承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 特点:粘钢加固法施工简便、快速,增加原结构的重量较小,基

本不改变结构外形,不影响建筑使用净空。但打磨混凝土表面时,粉尘和噪声较大,为提高其耐久性,延缓胶层老化,防止钢板锈蚀,粘贴完工后,需在钢板及邻接混凝土表面进行防水防腐处理。 适用范围:粘贴钢板加固适用于承受静载作用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斜截面受剪、受拉及大偏心受压构件的加固。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包括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低于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小配筋率的构件加固。粘贴钢板加固一般用于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超过60摄氏度、相对湿度不大于70%、无化学腐蚀且无放射性环境的地区。处于特殊环境(如高温、高湿、介质侵蚀、发射环境等)的混凝土结构,采用粘钢加固时,应采取特殊防护措施。 三、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 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技术是通过树脂胶结材料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粘贴于混凝土表面,通过两者的共同作用达到加固补强、改善受力性能的一种结构外部加固技术。用于建筑工程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简称FRP)主要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即由连续纤维和树脂基体复合而成。常用纤维种类有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常用树脂有环氧树脂、聚酯树脂和乙烯酯树脂。根据纤维种类的不同可将FRP材料分为三类: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和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AFRP)。 特点:首先,FRP最突出的有点是具有高比强度,即轻质高强,FRP加固基本不增加原结构重量、不影响结构外形。其次,FRP具有

结构专业设计要求及控制要点(结构必备)

90(一)住宅结构设计控制要点 原则:经济、合理、安全、优化 一.选用的标准图集及技术措施: 为统一出图的质量,建议采用以下标准图集、技术措施: 1.《混凝士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士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 剪力墙结构)》03G101-1。 2.《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 3.《广东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二十条》。 二.设计单位注意事项: 1.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需向甲方提供各专业至少3次以上过程文件(以图形、表格或文字方式),时间为方案确定、初步设计提交正式文件前、施工图设计提交正式文件前,结构专业提供的内容包括:1)分析与设计参数定义; 2)设计荷载取值; 3)结构计算的总体控制要求; 4)基础选型(内附基础埋深的相对标高和对应的绝对标高以及室外地坪的原貌、标高和设计绝对标高); 5)地下室及上部结构的结构布置方案(包括各层竖向、水平构件的定位、截面尺寸和主要连接节点构造大样、阁楼及坡屋面结构布置方案); 6)地下室底板和顶板的结构找坡(排水)方案(要求地下室各部位地坪特殊标高处注明结构标高与建筑标高的 关系)、后浇带(包括底板、顶板和外墙、楼盖等部位)布置方案、地下室层高、各设备用房(如发电机房、高低压配电房等)的层高和净高要求、上部结构层高要求等结构技术过程文件,供甲方掌握和确认。 以在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合理、经济和优化设计,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2.项目组各结构设计人员应始终保持技术措施、设计概念的一致性:在结构布置、构件选型、材料选用以及构造 做法等结构技术措施上应协调一致,避免差异,否则必然造成施工成本及设计工程量增加。 3.设计单位需及时协助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完成本工程的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合格后需向甲方提供各专业施工图 最终版电子文件一份,并协助施工单位完成本工程的竣工图设计。 4.地质勘察成果涉及的技术指标如钻孔深度、抗浮水位(标高)、场地地震动参数、安全性评价等内容及要求需 经设计单位确认或补充。 5.施工图设计前,设计单位需书面提供楼面活载取值供甲方确认。 三.基础设计 1.根据结构状况(结构类型、柱网、荷载、有无地下室)、地质条件(地层分布、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地下水、 地震情况)、施工条件(场地周围环境、地方污染限制、当地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条件)三个方面从技术上初步确定二个比较适合的方案: 1)基础形式的选择次序:扩展地基→高强预应力管桩基础→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钻(冲)孔灌注桩基础→筏板基础; 2)常用桩基础选型原则:高强砼预应力管桩→人工挖孔(混凝土护壁)→钻(冲)孔(泥浆护壁,水下灌砼); 3)高强砼预应力管桩施工选择次序:锤击→静压; 4)对高层建筑≥18层,预应力管桩优先选用大直径Φ500、Φ600。 2.设计时应对初定的二个基础方案进行经济比较,包括桩、承台、工期和施工现场的影响。对预应力管桩基础, 应增加比较大直径与次直径情况下的桩与承台造价。 3.选择一个技术可靠、经济性好、工期合理的方案呈报批准后,进行基础施工图设计。 4.对场地复杂或大面积楼盘的基础设计,应根据岩土分布,在满足沉降等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分块(分栋)采取 适用的基础形式、桩径,以节约造价及满足工期要求。 5.采用桩基础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及R a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在轴心竖向力Q k作用下:Q k≤R a,在偏心竖向力Q ikmax作用下,尚应满足Q ikmax≤1.2R a; 2)竖向荷载与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在轴向竖向力Q k作用下Q k≤1.2R a,在偏心竖向力Q ikmax作用下,尚应满足Q ikmax≤1.3R a; 3)竖向荷载与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 在轴心竖向力Q k作用下Q k≤1.25R a,在偏心竖向力Q ikmax作用下,尚应满足Q ikmax≤1.5R a; 设计时应按满足第1)条要求后,进行第2)、3)条验算,同时除按地基岩土条件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a外,桩身尚应满足截面承载力设计值的要求。 6.对高强砼预应力管桩: 1 2)对非抗拔桩,可利用桩的纵向钢筋或另加插筋锚入承台,两者无特殊情况不应同时采用; 3)对管桩承台,底筋50%上弯即可; 4)采用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管桩(PHC,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80)基础时,如无特殊要求,应采用A型管桩;5)设计中应明确管桩节间的焊接(满焊)要求(尤其对抗拔桩,否则按最后一节管桩计算抗拔力),并注明壁厚、桩尖构造等; 6)桩顶与承台的连接须区分抗拔与非抗拔的要求; 7)根据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31-2003第10.3.3条规定,桩顶嵌入设有混凝土垫层的承台的长度为50mm即可; 8)对预应力管桩基础,要求提供静压和锤击两种工艺标准; 9)对先开挖后打桩的施工顺序,若施工中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标高时要求提供桩顶接驳大样; 10)对采用管桩基础的地下室,其外墙中的单层柱子以单柱单桩为宜,同时可在外墙的拐角处视墙体跨度大小情况布置一管桩; 7.灌注桩的配筋率为0.2~0.65%。地质条件差,桩径小取大值,地质条件好,桩径大取小值。 8. 基础(地下室)的埋深设计: 1)根据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第 6.1条以及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1.2、5.1.3条规定,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宜浅埋。对桩基础,其埋置深度取建筑物高度的1/20。此外还应比较场地地貌的原始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关系,以确定填土或挖土两者对基础埋深不同的处理要求; 2)由于塔楼基础(承台)与底板结合,设置在同一标高平面,有更好的基础整体性,受力传递明确,同时避免出现延性差的小剪跨比剪力墙(柱),亦简化施工工序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故高层结构在有地下室的塔楼基础(承台)与底板应取同一标高(无地下室部分按第1)条设计; 9.电梯井剪力墙基础与地下室底板不能一次浇筑时应处理好施工缝问题:电梯底坑井壁与电梯基础不能同时浇筑 时建议于基础以上300mm处增设止水钢板(厚度3mm,宽300mm)。 注:电梯底坑井壁与基础不允许以“采取扩宽至基础边的做法”来达至一次浇筑。 10.对‘T’形或‘I’形墙柱截面,有条件的尽量设置三角形、矩形或菱形基础以增强基础的纠偏能力,避免设 置‘T’形或‘I’形基础。 11.对桩基承台,除单桩、双桩、两柱(或多柱)联合承台、电梯承台以及体积超过15m3的桩基承台需要设置面 层构造钢筋外,其余承台一律不需设置。当基础面与地下室底板面标高一致时,底板面的贯通筋应视为基础面层的附加构造筋。 六.结构选型 1.本工程为32F或33F高层住宅,建议采用剪力墙(局部短肢剪力墙,但其面积<50%,抗倾覆弯矩<40%)结构,电梯井应根据计算需要设置剪力墙; 2.地下室顶板:本工程地下室层高为 3.2米,需要采用预应力平板结构形式,该层梁板选用C35混凝土。七.塔楼平面布置原则

二次结构工程实用标准做法

二 次 结 构 质 量 标 准 化 注意:此标准施工包括安装工程、屋面工程

1目的: 明确砌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流程,提升砌筑工程实体及观感质量。2适用围: 所有在建及新建楼栋。 3编制说明 本标准做法要求所有在建及新建楼栋均按此做法执行。 4、砌筑工程标准做法 4.1 原材料 1:对砌筑原材料要求:不得出现断裂砌 块,砌块缺棱掉角:长边长度小于70mm, 短边长度小于30mm,深度小于20mm;原材 料防护棚。 2:砌体同一加工、保证切面规则、美观 平整。 3 :主控线标识。 4 :建筑控制线(墙体线、双控线、放大 角)。

5:皮数杆的设置、拉墙筋定位设置。 6:十字控制线、确保房间的方正度。 7:吊占线控制墙面垂直度。8:拉水平控制线、保证灰缝平直、墙面平 整。 9:墙体根部水平凿毛处理。 10:墙体接头处竖向凿毛处理。

11:反坎支模支设:模板定位筋、采用定 型木制夹子。 12:反坎成形质量:截面无大小头、无蜜 窝、麻面。 13:墙根部200防潮层的设置。14:灰缝饱满度控制:一砖、一满灰、一砌 筑。

15 :连接片设置:每隔 500 设置一道, 每边三个固定点。 16:墙体顶部塞缝:采用C20砼塞缝,塞 缝分三次:先中间、后两边。 17:灰缝控制:砂浆砌筑水平灰缝大小为 15、竖向灰缝大小为18;粘结剂砌筑灰缝 大小为3-5;排版合理:灰缝错开不小于 1/3砖、错缝成一线、顶部塞缝高度为 30-50。 18:洞口预制块设置:两头离端部200开始。 设置、中间预制块间距一块砖高度。 工 19:二次砼粘双面胶防漏浆。 20:构造柱模板支投:模板抱墙支设;对 拉螺杆不得随意对砌块开洞穿墙设支、设在 构造柱设有下料口;顶部设下料口模板高 出梁底50、保证顶缝砼密实。

建筑结构加固方法汇总

建筑物加固技术概述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的技术。 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加大截面加固法该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4、粘贴钢板加固法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但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5、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除具有粘贴钢板相似的优点外,还具有耐腐浊、耐潮湿、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耐用、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但需要专门的防火处理,适用于各种受力性质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和一般构筑物。 6、绕丝法该法的优缺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不足的加固,或需对受压构件施加横向约束力的场合。 7、锚栓锚固法该法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C60的混凝土承重结构的改造、加固;不适用于已严重风化的上述结构及轻质结构。 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预应力加固法该法能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不仅使加固效果好,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但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适用于大跨度或重型结构的加固以及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但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不能用于温度在600C以上环境中,也不宜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结构。 2、增加支承加固法该法简单可靠,但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可能减小使用空间;适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与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术一般有: 1、托换技术系托梁(或桁架,以下同)拆柱(或墙,以下同)、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的概称;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对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熟练工人来完成,才能确保安全。 2、植筋技术系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钢筋或钢筋偏离设计位置的补救,构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补筋,上部结构扩跨、顶升对梁、柱的接长,房屋加层接柱和高层建筑增设剪力墙的植筋等。

万科结构设计100条标准(2015收藏版)

第一部分结构形式与材料限额标准第一节住宅 以上备注: A. 住宅层高为2.9米,无地暖

B. 钢筋含量的调整:抗震等级为6度时,钢筋含量降低3~5kg ;抗震等级为8 度时,钢筋含量提高5~7kg 。 C. 结构限额设计变更指标:别墅、多层为已完工作量 1.1% ;小高层为1.0% ; 高层为0.8%。 D. 地上指标列入设计合同条款,若低于限额指标,则按比例奖励设计人员;若超过限额指标的5~7%,则根据实情对设计单位及项目公司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罚款条款在签定合同时确定。 E. 表中地下指标为参考指标,具体工程应根据地勘报告和设计管理中心审定的基础形式加以调整,调整后的数额列入设计合同补充条款。 第二节会所 第三节商业步行街

第四节酒店式公寓 第五节独立地下车库

酱注:1<2000平方米的车库钢涼碗调整菲数为1.03 2特犬型车库{车也多500辆)例筋二程扇藍系为0幻, 第二部分结构设计总则 第一节结构设计一般原则 1 ?必须严格执行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不得有任何违反。 2 ?结构形式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3 ?结构方案应合理,应兼顾安全与成本,即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成本最优原则。 4 ?构件尺寸及配筋若不是计算和概念设计需要,应取规范中较低值。 第二节各业态活载取值要求 除严格执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外: 1. 商业步行街中独立商铺楼面使用荷载取4.0kN/m2。 2. 会所中健身房、舞厅使用荷载取4.0kN/m2,其余取2.0kN/m2。 3. 独立地下车库顶板荷载应根据景观布置图或文字说明分块计算,并满足《种 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取值标准。顶板活载取值:绿地取1.5kN/m2 ;小型广场取 4.0kN/m2 ;机动车道一般兼做消防车道,可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相关条文取用。4. 公共建筑的种植屋面填土厚度为500mm,活载取值:绿地取1.5kN/m2 ,观光处取3.0kN/m2 ;住宅的入户花园及露台有填土要求时,填土厚度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4186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主要修订内容 1.完善规范的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补充结构抗倒塌设计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2. 完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内容,增加以构件分项系数进行应力设计等内容。 3. 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 4.增加楼盖舒适度要求,规定了楼板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制。 5. 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 6. 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7. 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 8. 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 9. 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 10. 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 11. 完善了连续梁、连续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内力调幅的设计方法。 12. 补充、完善材料本构关系及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的内容。 13. 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任意截面”移至正文,“简化计算”移至附录。 14. 截面设计中完善了构件自身挠曲影响的相关规定。 15. 修改了受弯构件的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16. 改进了双向受剪承载力计算的相关规定。 17. 补充在拉、弯、剪、扭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框架柱设计的相关规定。 18. 修改了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19. 补充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疲劳验算的相关公式。 20. 增加按开裂换算截面计算在荷载效应准永久或标准组合下的截面应力。 21. 宽度大于0.2mm 的开裂截面,增加按应力限制钢筋间距的要求。 22. 挠度计算中增加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长期刚度的计算公式。 23. 增加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裂缝计算方法。 24. 考虑耐久性影响适当调整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一股情况下稍增,恶劣环境下大幅度增加。 25. 提出钢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考虑厚保护层、机械锚固等方式控制锚固长度。 26. 框架柱修改为按配筋特征值及绝对值双控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稍有提高。 27. 大截面构件的最小配筋适当降低。 28. 增加了板柱结构及现浇空心楼板的构造要求。 29. 在梁柱节点中引入钢筋机械锚固的形式。 30. 补充了多层房屋结构墙体配筋构造的基本要求。 31. 补充了二阶段成形的竖向叠合式受压构件(柱、墙)的设计原则及构造要求。 32. 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以及装配式楼板、粱、柱、墙的构造要求。 33. 提出了预制自承重构件的设计原则;增补了内埋式吊具及吊装孔有关要求。 34. 补充、完善了各种预应力锚固端的配筋构造要求。 35. 调整了预应力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及新材料、新工艺预应力损失数值计算。 36. 调整先张法布筋及端部构造,后张法布筋及孔道布置的构造要求。

碧桂园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碧桂园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2014-05-26點右側加我《建筑结构》杂志 本文来自【房地产经理人联盟】 一.总则 一.【目的】 1.为更有效的加强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图纸审查,明确及强调我司的相关技术要求; 2.本技术要求在满足国家设计规范和地方相关设计规程的前提下,以保障实现结构设计最优、经济利益最大为工作目标; 3.对设计中的有关做法及常见问题进行必要的统一与明确; 4.总结项目开发的经验,指导设计更加合理; 二.【适用的范围】 1.本系列产品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二级城市:如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城市。 2.本技术要求仅对集团住宅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对于国家设计规范及广东省、广州市的地方标准已有的要求本技术要求不再列出,设计时应遵循国家、广东省、广州市有关住宅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 3.在执行本技术要求时,应考虑住宅所在地区政策、法规要求,当地习惯做法及审图单位意见等,灵活掌握。对和本技术要求不一致或相矛盾之处或有改善建议,请报设计中心备案。 【实施日期】2013.11.25 二、结构原则 1.1.本指引是遵照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并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图等编制的。 1.2.本指引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抗震设计的钢筋砼结构。 1.3.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概念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加强构造措施。

1.4.结构计算是结构设计的基础,计算结果是结构设计的依据,“需要设计的结构构件、节点”必须进行计算,且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保证计算假定、计算简图、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符合实际的受力情况。对于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节点,应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分析、计算。 1.5.施工图设计时,均应执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现行版)”要求,各阶段设计尚要考虑设计指导书的有关技术要求。 1.6.设计院应参与分项工程验收项目。 1.7.施工图的钢筋实际测算重量不允许超过计算书配筋重量的10%。 1.8.对本指导书中相关条文如有不同意见,应提前与我方沟通。 1.9.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单方含量应控制在设计合同指标范围内。 三、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沟通的事宜及设计应提交的资料 2.1前期设计必须把结构方案向我司汇报,经过我司认可方可进行下一步设计。 2.2对于有人防工程的结构设计,在建立地下室底板、顶板、梁模型时,应将人防墙考虑入计算模型。 2.3施工图设计之前,设计院必须将自认为合理的结构计算模型发送给我司确认。 2.4设计单位在结构设计各阶段(包括前期方案阶段)须提交我司提供的《技术评审表》的答复意见(在评审表内填写并由结构审核人签名)。 2.5项目结构初步设计前,设计单位结构负责人针对各单体结构设计做统一技术及绘图要求,并将《结构技术统一措施》提交我司设计部一份。 2.6初步设计资料送审前,应将电子版先发我司设计部技术组一份。 2.7户型大样图中,要求能体现结构的梁、板尺寸及标高(可另设图层,将结构相关信息放在此图层内)。 2.8对甲方提交的《审图意见表》应做及时回复(回复意见可在意见表内填写)。 2.9正式施工蓝图出图前,应提交设计部完整的电子版图供我司进行成本测算。 2.10提供给我司的电子版图纸,必须按目录顺序将图纸布置好。一张图纸对应 一个电子文件。 2.11出确认图时,提供给我司完整的计算书: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修订简介 徐永基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二○一○年九月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修订简介 依照原建设部建标(2006)7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打算(第一批)〉的通知》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研、总结工作经验、地震震害经验和研究成果,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本规程进行了修订。 本规程包括13章,6个附录,13章为: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3、结构设计差不多规定; 4、荷载和地震作用; 5、结构计算分析; 6、框架结构设计; 7、剪力墙结构设计; 8、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9、筒体结构设计;10、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11、混合结构设计;12、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3、高层建筑结构施工。 共有三十一条强制性条文,即:3.8.1条;3.9.1条;3.9.3条; 3.9.4条; 4.2.2条;4.3.1条;4.3.2条;4.3.12条;4.3.16条; 5.4.4条;5. 6.1条;5.6.2条;5.6.3条;5.6.4条;6.1.6条;6.3.2条;6.4.3条; 7.2.17条; 8.1.5条;8.2.1条; 9.2.3条;9.3.7条; 10.1.2条;10.2.7条;10.2.10条;10.2.19条;10.3.3条;10.4.4条;10.5.2条;10.5.6条;11.1.4条。 本规程要紧的修订内容为: 1、修改了适用范围。 2、修改、补充了结构平面和立面规则性有关规定。 3、调整了部分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增加了8度(0.3g)抗震设防区房屋最大适用高度规定。

密封结构设计技术规范

密封结构设计技术规范

前言 本技术规范起草部门:技术与设计部 本技术规范起草人:何龙 本技术规范批准人:唐在兴 本技术规范文件版本:A0 本技术规范于2014年8月首次发布

密封结构设计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灯具外壳防护使用密封圈的静密封结构设计。包括气密性灯具密封结构设计。 2引用标准或文件 GB/T 3452.1-2005 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第1部分:尺寸系列及公差 GB/T 3452.3-2005 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沟槽尺寸 GB/T 6612-2008 静密封、填料密封术语 JB/T 6659-2007 气动用0形橡胶密封圈尺寸系列和公差 JBT 7757.2-2006 机械密封用O形橡胶圈 JB/ZQ4609-2006 圆橡胶、圆橡胶管及沟槽尺寸 《静密封设计技术》(顾伯勤编著) 《橡胶类零部件(物料)设计规范》(在PLM中查阅) 3基本术语、定义 3.1密封:指机器、设备的连接处没有发生泄露的现象(该定义摘自《静密封设计技术》)。 3.2静密封: 相对静止的配合面间的密封。密封的功能是防止泄漏。 3.3泄漏: 通过密封的物质传递。造成密封泄漏的主要原因:(1)机械零件表面缺陷、尺寸加工误 差及装配误差形成的装配间隙;(2)密封件两侧存在压力差。减小或消除装配间隙是阻止泄漏 的主要途径。 3.4接触型密封:借密封力使密封件与配合面相互压紧甚至嵌入,以减小或消除间隙的密封。 3.5密封力(或密封载荷):作用于接触型密封的密封件上的接触力。 3.6填料密封:填料作密封件的密封。 3.7接触压力:填料密封摩擦面间受到的力。 3.8密封垫片:置于配合面间几何形状符合要求的薄截面密封件。按材质分有:橡胶垫片,金属垫 片、纸质垫片、石绵垫片、塑料垫片、石墨垫片等。 3.9填料:在设备或机器上,装填在可动杆件和它所通过的孔之间,对介质起密封作用的零部件。 注:防爆产品电缆引入所指的填料在GB3836.1附录A2.2条中另有定义,指粘性液体粘接材料。 3.10 压紧式填料:质地柔软,在填料箱中经轴向压缩,产生径向弹性变形以堵塞间隙的填料。 3.11 密封圈:电缆引入装置或导管引入装置中,保证引入装置与电缆或导管与电缆之间的密封所使 用的环状物(该定义摘自GB3836.1第3.5.3条对防爆产品电缆密封圈的定义)。 3.12 衬垫:用于外壳接合处,起外壳防护作用的可压缩或弹性材料。(该定义摘自GB3836.1第6.5 条和GB3836.2第5.4条对防爆产品密封衬垫的定义)。 3.13 压缩率:密封圈装入密封槽内受挤压,其截面受压缩变形所产生的压缩变形率。也称作压缩比。注1:上述术语除 3.1、3.11和3.12条外,其余均摘自《GB/T6612-2008静密封、填料密封术语》。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Ⅰ)柱 9.3.1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 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5%; 2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 50mm;且不宜大于300mm; 3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 600mm 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 10mm 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4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 8 根,不应少于 6 根;且宜沿周边均匀布置; 5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注:水平浇筑的预制柱,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9.2.1 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 9.3.2柱中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d/4,且不应小于 6mm,d 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400mm 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 1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3柱及其它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 8.3.1 条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 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5d,d 为箍筋直径; 4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 400mm 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 3 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 400mm 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 4 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5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 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间距不应大于 10d,且不应大于 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 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5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 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间距不应大于 200mm,且不应大于 10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箍筋末端应做成 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d,d 为箍筋直径;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背景 在过去的50多年间,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一直没有停过,并且发展很快,尤其是近几年,发展极为迅猛,整个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大的建设工地,新的高楼大厦、展览中心、铁路、公路及桥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 可是,在我们大搞土木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关心已有建筑的维护问题,己有建筑物及构筑物常常因设计或施工的缺陷以及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老化、破坏,甚至自然灾害,造成混凝土结构承载力不足、开裂以及抗震性能不良等,影响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功能,从而不得不考虑结构的修复加固问题。 当今社会在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新建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已进入或即将进入老龄化阶段,修复加固在建筑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人们预测,如果没有根本性的技术革新,不能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几十年以后社会将负担不了庞大基础设施的维修和管理费用。据权威机构调查,预计在今后的十年中我国的建筑业重点将逐步转向已有建筑的修复加固。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当前,各种类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构造是复杂多样的,在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变更、追加、加固也成为很平常的问题,通过工程实践及设计经验,本文将一些加固方法进行总结比较。 1.碳纤维加固法 近年来,碳纤维材料以其轻质、高强、抗腐蚀、耐疲劳及其温度稳定性而受到土木工程界的日益关注,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工程实践和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碳纤维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抗震加固;可以有效约束混凝土的变形,增强耗能能力,从而使其承载能力及延性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可取得良好的抗震加固效果。碳纤维片材由于其强度高,弹性模量大,用于横向包裹钢筋混凝土柱时,可以有效提高柱的承载能力和延性性能,其作用机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碳纤维片材横向包裹,其作用类似受剪钢筋,协同钢筋承受剪力。由于碳纤维的抗拉强度远远大于钢筋的抗拉强度,相当于配筋率大大提高,使其抗剪承载力得以显著提高,斜裂缝出现以后构件的变形性能也得以明显改善;另一方面,横向包裹碳纤维,还会对其内部的混凝土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当受压区混凝土达到峰值应力后,具横向膨胀变形急剧增大,碳纤维环向应变显著增大,环向约束力增大,这就使得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下降变得平缓,极限压应变得以提高,因而推迟了受压区混凝土的破坏过程,充分发挥了纵向钢筋的塑性变形性能,显著改善构件的延性。

碧桂园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整理版)

碧桂园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一.总则 一.【目的】 1.为更有效的加强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图纸审查,明确及强调我司的相关技术要求; 2.本技术要求在满足国家设计规范和地方相关设计规程的前提下,以保障实现结构设计最优、经济利益最大为工作目标; 3.对设计中的有关做法及常见问题进行必要的统一与明确; 4.总结项目开发的经验,指导设计更加合理; 二.【适用的范围】 1.本系列产品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二级城市:如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城市。 2.本技术要求仅对集团住宅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对于国家设计规范及广东省、广州市的地方标准已有的要求本技术要求不再列出,设计时应遵循国家、广东省、广州市有关住宅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 3.在执行本技术要求时,应考虑住宅所在地区政策、法规要求,当地习惯做法及审图单位意见等,灵活掌握。对和本技术要求不一致或相矛盾之处或有改善建议,请报设计中心备案。【实施日期】2013.11.25 二、结构原则 1.1.本指引是遵照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并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图等编制的。 1.2.本指引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抗震设计的钢筋砼结构。 1.3.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概念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加强构造措施。 1.4.结构计算是结构设计的基础,计算结果是结构设计的依据,“需要设计的结构构件、节点”必须进行计算,且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保证计算假定、计算简图、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符合实际的受力情况。对于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节点,应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分析、计算。 1.5.施工图设计时,均应执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现行版)”要求,各阶段设计尚要考虑设计指导书的有关技术要求。 1.6.设计院应参与分项工程验收项目。 1.7.施工图的钢筋实际测算重量不允许超过计算书配筋重量的10%。 1.8.对本指导书中相关条文如有不同意见,应提前与我方沟通。 1.9.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单方含量应控制在设计合同指标范围内。 三、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沟通的事宜及设计应提交的资料 2.1前期设计必须把结构方案向我司汇报,经过我司认可方可进行下一步设计。 2.2对于有人防工程的结构设计,在建立地下室底板、顶板、梁模型时,应将人防墙考虑 入计算模型。 2.3施工图设计之前,设计院必须将自认为合理的结构计算模型发送给我司确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