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建史复习——名词解释

外建史复习——名词解释

外建史复习——名词解释
外建史复习——名词解释

朴素建筑观:原始社会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建筑理论,即注重建筑的功能,主要是防御侵害。祭祀建筑居中,居住建筑围绕其四周,有利于防御。原始社会末期,技术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无意间到有意的装饰环境,主要采用卵石、贝壳、植物、花卉,反映主人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原始建筑出现装饰受到功能、技术、形象三个因素影响。

古埃及

玛斯塔巴:古埃及早期的帝王台式陵墓。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为祭祀用砖砌厅堂,仿照上埃及住宅,像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在一端入口。地下为墓室。上下有台阶或斜坡甬道相连。后来的金字塔就是从此发展起来的。

古爱琴

美加伦室:最早见于古爱琴文化的王宫建筑中,很可能是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型制一般为一巨型房间,房间中心是一壁炉。围着壁炉,四根柱子支撑着屋面,墙壁饰有壁画。入口处为门廊,通常有两根柱子。这种建筑形式被认为是古希腊神庙建筑的起源。

古希腊

古典建筑:指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创造了以石制梁柱为基本构建的建筑形式,在文艺复兴及古典主义时期进一步发展,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成为历史悠久的建筑体系。严格的讲,指的是希腊的古典时期和罗马的共和时期的建筑。

柱式:古希腊、罗马的石制建筑的各个结构部分之间,以及各个构建本身的处理逐渐形成固定的做法,这种固定做法称为柱式。古希腊三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古罗马五柱式:塔司干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

古罗马

巴西利卡:一种综合用于法庭、交易所大厅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中间被2~4排柱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中间部分宽且高,有高侧窗采光。屋顶为木构架。对后来的基督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影响较大。

建筑十书:是对罗马建筑的总结,奠定了欧洲建筑体系,成为文艺复兴后建筑教学上的基本教材。

拜占庭

帆拱: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在券的定点作水平切口,余下的四个角上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

哥特

哥特:适合基督教思想的建筑。哥特本是欧洲的游牧民族,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家认为12-15世纪欧洲的艺术文化是对古典艺术的破坏,就蔑称这个时期为哥特时期。

飞扶壁:哥特建筑所特有,是一种飞券,在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角处抵住,从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将墙体所受到的压力传递到离此一定距离的墩柱上,解决水平分力的作用。

文艺复兴

帕拉第奥母题:维琴察巴西利卡的底部处理在每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而把券脚落在两颗独立的小柱子上。小柱子距大柱子1m多,上面架着额枋。于是,每个开间里有3个小开间,两个方的夹着一个发券的,而已发券的为主,在小额枋之上,券的两侧各开一个圆洞。

这个构图就叫帕拉第奥母题。

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要素的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8世纪古典主义理论家嘲笑17世纪意大利艺术、文学风格,认为他背弃了生活和古典传统。巴洛克成为风格的名称。特点:反文艺复兴盛期的严肃、含蓄、平衡,倾向豪华、浮夸。

古典主义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是指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等采用古典柱式、恢复古典建筑式样、比例的建筑风格。狭义的古典建筑主要是指法国古典主义及其他地区受其影响的建筑,即指17-18世纪法王路易十三、十四专制王权时期的复古建筑。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20年代,室内装饰艺术方面风靡一时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装饰细腻柔软,常有各种细线、涡卷、尤其爱用贝壳、卷叶作装饰主题,华丽而造作,排斥一切建筑母题。

复古建筑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中主义。

古典主义: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另一种主要思潮。既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又夹杂有消极的虚无主义色彩,它在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的同时,用中世纪手工业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用机器制造出来的工艺品,并以前者来和古典艺术抗衡。

帝国风格:

艺术与工艺运动:19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采用自然材料手工生产,力求创造工艺效果的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又叫青年风格派,是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诣在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的,努力创造出有别于历史式样,适合工业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运动。

德意志制造联盟:1907年,在德国由企业家、艺术家、技术员组成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质量的全国性组织。

表现派:认为艺术是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首先在绘画、音乐等领域出现,后影响建筑。代表作品:爱因斯坦天文台等。

未来派: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的文学艺术流派,赞扬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对其未来充满希望。否定文化、艺术、传统,提倡表现工业社会的特点——速度和运动。

风格派:1917年,荷兰青年艺术家组成名为“风格”的艺术团体,主要用基本的几何构图表现艺术思想。代表人物:蒙德里安、里特维德等。

构成派:一战后俄国的一些青年艺术家也用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空间表现绘画和雕塑作品,因类似工程构筑物,得名构成派。代表人物:塔特林等。

现代主义(派):①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②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③努力用最少的人力,强调经济性。④主张创造现代建筑新

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⑤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⑥废弃表面外加的建筑装饰。代表人物:三巨头: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

包豪斯学派:原为德国德骚设计学院简称,后指以德国德骚设计院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筑艺术学派。

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派建筑师的国际性组织。基本观点是:①建筑是与人类生活密切关联的基本活动;②建筑师的使命是用新建筑反应现代精神、物质生活;③建筑形式会随社会、经济的条件而改变;④要谋求调和各种不同的因素,把建筑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地位摆正。宗旨:坚持研究与创作的权利,树立独特见解。影响:歇会在传播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思想方面影响深远。

密斯风格:以“少即是多”为理论基础,以“纯净形式”、“全面空间”、“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手法被用到各类建筑中,在20世纪50、60年代德国、美国盛行,成为密斯风格。

赖特:①草原式建筑:1901-1909年间,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住宅类型,这种住宅不设阁楼和地下室,平面为十字型,中心为壁炉,底层高,小卧室,缓坡屋顶,大出檐,外部造型起伏,与草原韵律呼应。尽量采用当地材料,表现材料本色和建筑结构特征。代表作品:罗比住宅。②有机建筑理论:美国建筑师赖特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建筑是哲学意义的整体和与自然结合两方面。代表作品:流水别墅。

柯布西耶:提出新建筑物要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里面,横向长窗。代表作品:萨沃伊别墅、朗香教堂。

国际式建筑:在20世纪20、30年代,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风格特征接近,入平屋顶、白墙面、横方窗等。出现在许多国家,因此起名“国际式建筑”。

典雅主义:又称形式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复古主义。采用现代的材料和结构,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产生规整、端庄、典雅感。能使人联想到古典建筑或古代建筑形式。代表作品: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影响:用传统的方式表现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的精美。打破了钢筋混凝土材料生硬的感觉,在传统和现代架起了桥梁。

粗野主义: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一种设计倾向,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并把其粗糙的立面暴露出来,夸大沉重构建,使之产生碰撞效果。重视表现材料的结构本质。代表人物:柯布西耶等。代表作品:马赛公寓。影响:打破建筑方盒子的形式,形体稳定,特点突出,结构、功能、形式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一种批判现代主义建筑,寻求自我发展的建筑流派。后现代主义在现代风格的基础上发展新形式的同时,对现代理论加以修正,甚至基本上完全否定。

新理性主义:又称坦丹札学派,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新理性主义要寻找的是一种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的、合乎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代表人物:罗西。

建筑的原型:认为建筑是抽象的,是历史积淀下来的,非具体的,是人们公认的一种东西,是建筑最本质的东西,这种积淀的内容,称为建筑原型。

新地域主义:一种遍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与地域的文化、地域的特征紧密联系,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

高技派:20世纪50、60年代,科学技术领域得以飞速发展,直接影响到建筑领域。出现了高技派的倾向。主要特点:①积极在建筑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②认为功能可变,结构不变。③强调新时代的审美观应该考虑技术的因素

解构主义: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反传统的先锋建筑思潮,解构主义是结构主义的批判,

他们认为建筑的结构形式不一定真实的反应建筑的本身,通常用拆散、不连续的方式来表现对传统建筑结构形式的反对。把现代建筑的构成方式,推向极致,表现不稳定、不连续、错位、散乱的类型。

新现代主义:主要指那些相信现代建筑仍有生命力,并且力图继承和发展现代派建筑师的设计语言和方法。受柯布西耶影响较大,提倡理性和回归,推崇和谐的几何形体美。代表作品:史密斯住宅、卢浮宫扩建。

外建史名词解释高频词汇

历年外建史名词解释真题精华版 1.山岳台:又称观象台,古西亚时期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天象的高台建筑。特点是由高大的台基、台阶、坡道和庙宇组成。它是古西亚最有特色的建筑,可避水患,也反映了古西亚人对集中式高耸构图和纪念性的追求。 2.新巴比伦城:古西亚时期新巴比伦王国的都城,由旧巴比伦扩建而来。平面近似方形,横跨幼发拉底河。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相互垂直的道路。南北向大道上依次串连着,伊什达门、空中花园、观象台、庙宇、郊外园林等。 3.窣堵坡:佛教的纪念性建筑,主要进行圣骸崇拜。由基座、栏杆、门架、实心半球体和顶部(嵌有宝顶)组成。成为后来塔的原型。 4.支提窟:佛教中特指供奉窣堵坡和佛像的佛殿(石窟佛殿),主要用于举行宗教仪式。 5.米利都城:古希腊希腊化时期一次性规划的希波丹姆式的城市。它采用了方格网城市规划理论,将几何形式和棋盘式道路网作为城市骨架。广场取代卫城成为城市中心,周边有神庙、商店。 6.视差矫正法:古希腊造型艺术上的一种处理手法。将科学技术和艺术美感结合在一起。具体手法有:内部倾斜和柱子侧脚、柱子卷杀、水平中线升起、高处放大和角处加粗。 7.凯旋门:古罗马纪念性建筑之一,为炫耀对外战役胜利而建。一般由矩形厚重的体量、女儿墙、券柱式门组成。其上刻有大量铭文,常位于城市中心或重要出入口。 8.纪功柱:罗马帝国时期,为宣扬皇帝战功而修建的石柱。高度一般为20-30米,多由大理石建成,里面是空心,可以登上柱顶。柱身上叙述功绩和胜利的浮雕,柱顶上是被纪念的人的雕像。 9.巴西里卡:古罗马用作法庭、议事和商业贸易的综合性厅堂建筑。特点是平面一般呈矩形,端部设半圆形龛,内部由柱子分为中厅和侧廊,主入口在长边上。其建筑体量大,结构简单,对后来基督教堂和伊斯兰礼拜寺影响较大。 10.卡瑞卡拉浴场:古罗马时期一座以浴场为中心的建筑综合体,也是古罗马最发达、功能空间最复杂的建筑类型。特点是平面近似方形,有纵横轴线,对称布局。由中部结构空间(冷热温水浴大厅)、大型开敞空间(运动场、花园)、外围辅助空间(图书馆、商店)三个部分组成。结构为全混凝土砖石拱券结构。其规模庞大、空间丰富、装饰华丽、序列严谨。 11.罗马万神庙:古罗马时期的圆形神庙。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典范。由方形门廊和圆形神殿组成。集希腊式柱式与罗马式穹顶于一体。混凝土浇筑,砖和连续墙承重结构。内部光影变幻,外观雄伟壮观,是现代建筑结构出现之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筑。穹顶直径43.43米。

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纲要课主要名词 上编综述1个:1、买办 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2、黄祸论3、三元里抗英4、海国图志 第二章6个:1、《天朝田亩制度》2、《资政新编》3、天京事变4、中体西用 5、戊戌六君子 6、戊戌政变 第三章8个:1、清末新政2、三民主义3、黄花岗起义4、保路风潮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二次革命 7、护国运动 8、护法运动 中编综述1个:四行二局 第四章1个:1、北洋军阀 第五章5个:1、东北易帜2、八七会议3、井冈山土地法4、赣南会议 5、遵义会议 第六章8个:1、《论持久战》2、“三光政策”3、一?二九运动4、福建事变5、西安事变6、平型关大捷7、皖南事变8、“三三制” 第七章5个: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五四指示” 3、第二条战线 4、第三条道路 5、《中国土地法大纲》 第八章2个:1、“一化三改”2、“四马分肥” 第九章4个:1、《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3、“六又”政治局面 4、1959年庐山会议 第十章1个:1、“三步走”战略

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 上编综述1个:1、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睇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 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5、戊戌六君子:包括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个人。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对维新人士进行捉捕和残害。同年9月28日,其六人被处决,为变法壮烈牺牲。 6、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开始变法。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经过密谋,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新政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以外,其余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被放逐,史称戊戌政变。 第三章8个:1、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后期实行预备立宪;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1)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 直系军阀——冯国璋 奉系军阀——张作霖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公车上书:公元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失败。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虎门销烟:道光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的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

外建史复习——名词解释

朴素建筑观:原始社会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建筑理论,即注重建筑的功能,主要是防御侵害。祭祀建筑居中,居住建筑围绕其四周,有利于防御。原始社会末期,技术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无意间到有意的装饰环境,主要采用卵石、贝壳、植物、花卉,反映主人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原始建筑出现装饰受到功能、技术、形象三个因素影响。 古埃及 玛斯塔巴:古埃及早期的帝王台式陵墓。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为祭祀用砖砌厅堂,仿照上埃及住宅,像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在一端入口。地下为墓室。上下有台阶或斜坡甬道相连。后来的金字塔就是从此发展起来的。 古爱琴 美加伦室:最早见于古爱琴文化的王宫建筑中,很可能是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型制一般为一巨型房间,房间中心是一壁炉。围着壁炉,四根柱子支撑着屋面,墙壁饰有壁画。入口处为门廊,通常有两根柱子。这种建筑形式被认为是古希腊神庙建筑的起源。 古希腊 古典建筑:指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创造了以石制梁柱为基本构建的建筑形式,在文艺复兴及古典主义时期进一步发展,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成为历史悠久的建筑体系。严格的讲,指的是希腊的古典时期和罗马的共和时期的建筑。 柱式:古希腊、罗马的石制建筑的各个结构部分之间,以及各个构建本身的处理逐渐形成固定的做法,这种固定做法称为柱式。古希腊三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古罗马五柱式:塔司干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 古罗马 巴西利卡:一种综合用于法庭、交易所大厅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中间被2~4排柱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中间部分宽且高,有高侧窗采光。屋顶为木构架。对后来的基督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影响较大。 建筑十书:是对罗马建筑的总结,奠定了欧洲建筑体系,成为文艺复兴后建筑教学上的基本教材。 拜占庭 帆拱: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在券的定点作水平切口,余下的四个角上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 哥特 哥特:适合基督教思想的建筑。哥特本是欧洲的游牧民族,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家认为12-15世纪欧洲的艺术文化是对古典艺术的破坏,就蔑称这个时期为哥特时期。 飞扶壁:哥特建筑所特有,是一种飞券,在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角处抵住,从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将墙体所受到的压力传递到离此一定距离的墩柱上,解决水平分力的作用。 文艺复兴 帕拉第奥母题:维琴察巴西利卡的底部处理在每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而把券脚落在两颗独立的小柱子上。小柱子距大柱子1m多,上面架着额枋。于是,每个开间里有3个小开间,两个方的夹着一个发券的,而已发券的为主,在小额枋之上,券的两侧各开一个圆洞。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 ......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7、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8、《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9、“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0、《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

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清廷急调湘、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4月初,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遁。后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月创立于长沙,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外建史名词解释(最新版,古代+外近现)

63 ----------------------名词解释------------------------------------ 古埃及建筑 1——牌楼门(sjtu-07) 古埃及庙宇中,轴线上高大、做戒备用的高墙,中部凹下处为出入口,上置厚重的石板眉梁。墙身两面向内倾斜,中间留空,内有楼梯可通至门楣,墙面刻有象形文字及图画。 牌楼门高大雄伟,表达了国王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2——玛斯塔巴 古埃及早期帝王陵墓。长方形台状,形式源于对当时贵族的长方形平台式砖石住宅的模仿3——太阳金字塔 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形式来源于古埃及人对山体外观的理解——方锥形态,永恒的太阳神,太阳照射角锥形的光线 4——方尖碑 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最高50余米,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古西亚建筑 5——山岳台 又称观象台,是古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常建于一大平台,外形呈阶梯形,顶上有庙或祭坛。 实例:乌尔观象台 6——空中花园 新巴比伦城中,建筑在“梯形高台”之上的花园,被描述成“披着花木盛装的小山” 爱琴文明 7——爱琴文明建筑(sjtu-08) 即希腊上古时代,处于克里特岛和迈西尼城周围的爱琴海一带的建筑文化,创造了杰出的艺术成就。古爱琴建筑最早创造了“正室”的布局形式,成为后来希腊古典建筑平面布局的原型。 代表实例:克诺索斯米诺斯王宫,迈西尼城狮子门,阿托雷斯宝库 古希腊建筑 8——古典建筑(tj-97) 古希腊盛期的建筑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的建筑同称为古典建筑 9——古典柱式(tj-94,98,sjtu-01) 包含古希腊三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和古罗马五柱式(塔斯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组合柱式)。古希腊古典时期发展成熟的特定做法的石质梁柱组合的艺术形式,到了古罗马时期得以继承和发展扩充至五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10——雅典卫城(sjtu-05)

近现代史 主要名词解释

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 第一章4个 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章6个 1、戊戌六君子:包括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个人。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对维新人士进行捉捕和残害。同年9月28日,其六人被处决,为变法壮烈牺牲。 2、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开始变法。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经过密谋,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新政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以外,其余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被放逐,史称戊戌政变。 3、《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4、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1859年向天王洪秀全呈交的一份建议书,提出在太平天国推行多项改革,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等领域。洪秀全同意了许多建议,另一些建议则被否决或认为时机未成熟而不宜推行,实际上全部建议最后仍是没有落实。 5、天京事变:发生于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 6、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为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的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西方的工艺、科技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地位,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纳入中国封建社会的轨道里。 第三章8个 1、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后期实行预备立宪; 军事方面:各省裁汰练兵防勇,精选若干营,停止武科试,各省设武备学堂培养新军军营; 经济方面:颁布商会章程,奖励商人设立商会,颁布商标注册章程,保护工商业者利益;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g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 2、三民主义: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的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反掠卖华工】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掠卖人口的斗争。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在中国东南沿海掳掠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从事奴隶劳动,因而激起厦门、上海等地人民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1852年(咸丰二年)11月福建厦门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集众千五百余人示威,被英国海军枪杀八人、伤十六人。1859年.. 7、8月间,上海人民发现英、法、美各国掠卖华工,又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大批华工,即散发揭帖,并集众数百人殴毙英人一名,击伤英国领事,捣毁法国天主教堂匾额。被掠卖的华工也曾多次在船上暴动,在国外各地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魏源】(1794—1857)清末思想家、史学家。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后又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自设船厂、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0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14—1856)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教案】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强占民地,激起民愤。1870年(同治九年)6月.. 21日天津人民因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法国领事丰大业(1830—1870)持枪往见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并开枪恫吓,又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态开枪击伤随从一名。群众怒不可遏,打死丰大业,焚毁法、英、美教堂及法领事署。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示威。清政府派真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曾国藩又奏调李鸿章协同办理。他们主张避战求和,对侵略者屈服。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将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将爱国人民当作凶手惩办,杀死二十人,充军二十五人,并赔款建立教堂 【左宗棠】(1812—1885)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首领。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初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1860年(咸丰十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1862年初任浙江巡抚,勾结法国侵略者组织“常捷军”,先后攻陷严州(今建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年(同治三年)又陷杭州。旋赴漳州和嘉应州(今广东梅县)镇压太平军余部李世贤、汪海洋。1866年依靠法国人日意格开办福州船政局,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同年调陕甘总督,派胡光墉在上海借外债和购买军火,进攻捻军。后又率军镇压西北回民军,先后夺取董志原、金积堡、太子寺、肃州(州治今甘肃酒泉)等处,纵兵残杀。1875年(光绪元年)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讨伐*阿古柏,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有《左文襄公全集》。 【刘坤一】(1830—1902)清末湘军将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1856年(咸丰六年)随刘长佑在江西、湖南、广西与太平军作战,累升广西布政使。1865年(同治四年)任江西巡抚。1875年(光绪元年)擢两广总督。1879年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中日甲午战争时被任为钦差大臣驻山海关,节制内外陆军百余营,辽河一战,全军溃败。1896年回任两江总督。1900年在帝国主义策划下,参与*东南互保。有《刘坤一遗集》。 【曾纪泽】(1839—1890)清末外交官。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1878年(光绪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 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近代教皇为解决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提出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该线以西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使葡取得了绕非洲到印度航路的所有据点。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考前最终建筑史名词解释,问答题目及答案整理 1.巴西利卡巴西利卡原是古罗马用作法庭、商业贸易或会议厅的大厅或建筑,平面长方 形,被两排又四排柱子分成若干空间,它对后来的基督教建筑影响很大。 2.哥特式 12世纪形成于法国,使用了尖券、尖拱、骨架券、飞扶壁、束柱、花窗棂等, 典型实例是巴黎圣母院。 3.维特鲁威古罗马的御用建筑师,公元前一世纪完成《建筑十书》。 4.万神庙古罗马的庙字,曾是现代结构出现以前跨度最大的建筑(43.43米),内部空 间单一、完整。 5.建筑十书作者维特鲁威,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6.空中花园是古代西亚的杰出建筑,建于公元前7~前6世纪,位于新巴比伦内城。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王妃所建。是一座阶梯式的花园,被描述成披着花木盛装的小山。 7.帕拉弟奥母题是一种券柱式。具体作法是在两柱子中间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券脚落在两棵独立的小柱子上.上面架着额枋,小额枋之上开一个圆洞,每个开间里有三个小开间。 8.孟莎式屋顶孟莎式屋顶是方底两折式屋顶,这种屋顶的特点是,下部很陡,而上部坡度突然转折,变得很平缓,甚至做成小平顶,使内部空间好用。它是法国17世纪的独特屋顶 形式。 9.穆达迦西班牙八世纪被阿拉伯占领。十世纪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建筑中去,形成了特殊风格,叫做穆达迦风格。它的特点是用马蹄形券、镂空的石窗棂,大面积 的几何图案或其它花纹。 10.支提窟支提窟是印度石窟中有窣堵坡的佛殿。 11.数寄屋草庵风茶室盛行之后,出现了一种田舍风的住宅,模仿茶室,称为数寄屋。数 寄屋的传统形式在日本现代建筑中仍可见到。 12.柱式建筑中的檐部、往子与基座等构件的定型组合即为柱式。 13.帆拱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四个券的顶点之上作水平切口,水平切口所余下的四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这是拜 占庭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14.飞扶壁飞扶壁是哥持建风所特有的,它是一种飞券,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住侧推力。它实际上起撑子作用,解决了水平分力问题。 15.希腊十字中央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十字,得名为希腊十字式。威尼斯圣马可 教堂的平面即是希腊十字。

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的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兴办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主张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主张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等。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实施。 遵义会议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五四指示”《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 八七会议: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代表们在发言中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发言,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

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最后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和平谈判。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通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等之间进行。由于国民党本来没有和谈的诚意,没作谈判的任何准备,谈判的程序、议案均由共产党方面首先提出,才使谈判筹备工作得以基本完成。蒋介石对这次谈判的方针是,准备在政治上作出一些关于开放民主自由的空头许诺,但一定要在“政令军令统一”的名义下取消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因此他对于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地位,却坚决不予承认。这些问题就成为谈判中争论的中心问题。为使谈判能获得进展,中共方面先后作过多次让步,但国民党方面执意不作任何松动,以致双方无法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协议。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予以发表。《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双方仍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1.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赔款、设使馆、拆炮台、禁止反帝、设外务部等。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3.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4.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是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主要内容有统一政令、发展工商、兴办学校和平等外教等四个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它没有联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基础,因此得不到拥护,指导意义微弱,而且战争环境也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精简)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古希腊古罗马 1.柱式: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它的基本单位由柱和檐构成。柱可分为柱基、柱身、柱头三部分。由于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状的不同,加上柱身处理和装饰花纹的各异,而形成各种不相同的柱子样式,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造型手段。 2.古典建筑:特指古希腊和古罗马以柱式为主要设计出发点的建筑,被视为欧洲建筑的源泉。 3.古希腊柱式:即决定古希腊建筑形式的柱子,是古希腊崇尚人体美的美学观点在建筑上的典型反应。源于木结构,建筑的改进集中于柱子、檐部与基座以及各个构件本身的处理逐渐形成了稳定成套的做法,后被古希腊人称作“柱式”。主要包括三种:爱奥尼(古风时期)、多立克(古风时期)、科林斯(古典时期)。 4.古罗马叠柱式:是古罗马为解决柱式和多层建筑物的矛盾而采用的建筑手段,是在希腊晚期出现的叠柱式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上层柱式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为了稳定,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的叠加。5.巨柱式:产生于古罗马时期,为了解决柱式同多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采用的一种方法:一个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优点是能突破水平分化的限制,可使得建筑显得高大雄伟。缺点是尺寸失真。 拜占庭建筑 6.希腊十字教堂:产生于拜占庭时期。主要用于教堂类建筑。中央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称为希腊十字。它内部空间的中心在穹顶之上,但东面有三间华丽的圣堂,主要成为建筑艺术的焦点,教堂的纪念性形制同宗教仪式的神秘性不完全契合。代表作: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平面。 西欧中世纪建筑 7.拉丁十字: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圣品的日益增多,就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较大的教堂也分中庭和侧廊,高度和宽度都同正厅的对应相等,于是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竖道比横道长得多。叫做拉丁十字。由于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三湾改编 参考答案: 1927年9月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之后,在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改编。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2、《资政新编》 参考答案: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编》。《资政新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答案: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它的实施,使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三大战役 参考答案: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154万余人。三大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它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

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5、八一南昌起义 参考答案: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6、九一八事变 参考答案: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日军分别向沈阳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7、邓小平南方谈话 参考答案: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就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8、西安事变 参考答案: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飞抵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地区的红军。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等的努力下,经过和平谈判,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