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概论期末简答题整理

文学概论期末简答题整理

文学概论期末简答题整理
文学概论期末简答题整理

第十一讲:叙事性文学言语(一)

何谓“叙述”、“叙述者”、“叙述视角”?

“叙述”是一种行为,是叙述主体运用语言这种特定的媒介将信息传达给受叙者这样一个交流行动。

(1)叙述主体(叙述者):所谓叙述者,是指叙述作品中的讲述者,也就是体现在文本中的所谓“声音”。任何一部或长或短的叙事作品,至少有一个叙述者。(现实主体是作者本人,与审美主体间是断裂的,审美主体与直接叙述者之间有一个隐藏在书中的拟作者,即隐含作者,叙述角色又分为情节中的人物和不是情节中的人物)

1、叙述者 = 情节中的人物,故事参与者,第一人称

鲁迅《一件小事》

2、叙述者 = 情节中的人物,故事见证者,第三人称“他”

鲁迅《孔已己》、《呼啸山庄》旁观者

3、叙述者≠情节中的人物,不参与故事,用第三人称“他”

鲁迅《药》全知全能、上帝视角

(2)叙述视角:叙述的故事是随哪个人物的视点变化的,也就是由谁的眼睛看到的(感知或心理的视点)

—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

1、全知视角:叙述者不参与故事情节,但采用自由的角度描述事件和人物心理。叙述者无所不知(全知全能),叙述者大于角色。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红与黑》

2、内视角:叙述者就是人物。叙述者从内部分析事件和心理活动。只限于说出角色(叙述者)所知道的。叙述者等于角色。

叙述者的视角受到限止,不再无所不知,不再直接对作品中的人物、主题展开评述,提供意义;不再拥有将自己的思想和倾向强加给读者的特权。

借用情节人物的视角展开故事,故事展开的时间与读者阅读的时间是同步的,叙述更具现场感。

(包法利先生眼中的爱玛,莱昂眼中的爱玛,罗道尔夫眼中的爱玛)

3、外视角:叙述者从外部观察事件,知道的比角色少。叙述者可以在情节之外,也可以是见证者。叙述者小于角色。

叙述者只记录,不发表意见,是一种“客观的”或“行为主义”的叙事,又称为客观化叙事视角。

对读者而言,这种叙事方式制造悬念、引起猜测。

第十二讲:叙事性文学言语(二)

——叙述言语中的时间

叙事文本的节奏是由什么导致的?如何形成的?(概述和场景描写)时长——叙述速度和节奏

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还表现在时长上。如果叙述故事所用的时间长度与故事持续的时间长度不相对应,就会出现叙述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成四种节奏类型:快叙、慢叙、平叙、零叙。

时间的两种形态(时间观念):

?自然时间/物理时间:又称客观时间,是被钟表记录的时间。

?心理时间,又称主观心理时间,是个体对时间的内部体验形式。它受自然时间的制约,又体现体验者的个体差异。

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叙事节奏由叙事方法引起的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构成。同样是故事时长不变,当采用描写、详叙方法时,文本时间拉得很长和较长,叙述速度缓慢和较

缓;当采用概括叙述和省方法时,文本时间缩短和最短,叙述速度显快和最快;上述几种不同的叙述速度交替在文本中岀现,构成快慢有变的叙事节奏。(文本时间即叙述故事所用的时间)

1、快叙的节奏是如何构成的?

?叙事文本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语式。

?叙事再现生活,大多倾向于快叙,因为生活纷繁复杂,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文本内概括地再现生活景象。

?为了带动文本故事情节的发展,采用快叙。

?快叙一般采用概述性的叙事言语。(概述)

2、慢叙形成的原因之一:

?心理时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在很短的物理时间内展开大量的心理内容,心理活动的速度快,涉及的范围广,因此,将心理活动的内容用语言叙述出来,所需要的叙述时间就多于进行这一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

慢叙形成的原因之二:

?运用大量的篇幅详细描写某一段生活内容:场景描写是调整小说叙述节奏的枢纽。

?快叙和慢叙多由叙事所要达到的效果来决定。以老舍《断魂枪》为例。

3、平叙:

也叫分叙,指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事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用我们古典小说的行话来说,就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4、零叙:

指叙事上的空缺和省略。故事仍在进行,叙事者却有意忽略过去的一部分,被略去的部分,也就是被略去的时间,不一定不重要,相反,它可能是为了完成更为重要的叙述效果。

第十六讲: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了解什么是文学?(文学本体论)

一、什克罗夫斯基:文学是“其使用的所有文体技巧的总和。”

?文学是对语言的特别应用。

?诗歌是对语言的一种文学的应用。

了解:文学(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诗性语言VS实用语言:实用语言关注的是传达有关世界的知识,或者用于

自我表达,或者说服他人,或者建立社会联系。但诗性语言只关注语言自身。

二、罗曼·雅各布森:“文学性”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文学性”是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

?“文学性”文学科学研究的对象;

?构成“文学性”的核心范畴是“材料”和“程序”;

“材料”:语言是文学艺术的材料,“诗的材料不是形象,不是激情,而是词。”“程序”:又称为“形式”,即艺术手法。所谓艺术作品,“就其狭义而言,乃是指那些用特殊的手法创造出来的作品,而这些程序的目的就是要使作品尽可能被感受为艺术作品。”

语言的特点和结构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基础。

三、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

文学(艺术)的特殊任务:

?感觉“自动化”—“陌生化”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文学作品更新我们对现实生活的知觉方式。

(自动化存在于人的感受方式和各种活动中,由于反复会使这些感觉方法变成无意识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地去做事情,人的感受丧失了丰富性与诗意性。

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

如何才能达到陌生化?通过什么方法实现陌生化?

形式主义关注的并不是那“陌生的”感觉,而是能够产生“陌生化”技巧的性质。

·语言文字的陌生化。主要是通过语言方面的组织运用来达到的。

阻碍便捷理解的延异之法:迂回、重复、变形、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及视角的陌生化等,使人产生陌生的感觉,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

(1)迂回:描写一件事则好像它是第一次发生

(2)叙述视角;用通常并不使用的词语来说明和描绘事物;以影射的方式描绘事物;排比;重复

了解:陌生化的演变: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直白”(反串,暴露身份,让人重新思考现实生活)

?穆卡洛夫斯基:前景化:“前景化是对语言各部分有意识的审美扭曲”。陌生化的观念与文学史。文学史看作一个永远革命的进程。(本身未被淘汰,而是被背景化了)

第十七讲英美新批评

1、了解对于英美新批评来说文学是什么?(文学本体论)

文学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而又有机的客观实体,文学受这个世界内部的特殊规律所支配。强调文学的自足性和美学的自律性。文本中心论。“本文主义”。

(文学是有生命的,逐渐生长的,特殊规律只存在于在文学的内部,只遵从情感逻辑,不受叙述逻辑支配)

2、如何区分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

?科学语言(记号用法的代表):“在语言的科学使用中,不仅指涉物必须是正确的,指涉物相互间的联系也必须是符合逻辑的。”陈述、指称和逻辑是科学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感情用法的最高代表)“语言的情感性使用是件更为简单的事,即用语言来表达或激起情感和态度。”

3、诗歌陈述作为“伪陈述”的含义?

?“伪陈述”:诗歌陈述,由于它是一种感情的陈述,涉及到的是人的情感和态度,没有具体的指称客体,因而无法得到经验事实的证伪,所以称为“伪陈述”,但它却是“诗的真实”。

4、了解:文本的意义来自何处?(常识)

·意图谬误:“意图缪误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作者)文本意图=作者意图

·感受谬误:“感受缪误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读者)

5、理解:T·S·艾略特:诗歌的“非个人化”和诗人的“历史意识”

6、对于新批评来说,意义从哪里来?生成意义的方式是什么?

意义来自对文本的细读:对具体文本的细致分析,从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进而找出由悖论、反讽、隐喻、象征等形成的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

第二十讲接受反应批评

一、主要问题

1、何为本文?

2、何为读者?

3、何为阅读?

4、何为意义?

二、接受反应批评是如何看待本文的?

1、姚斯(认为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形式化倾向)

文学作品是“作品中运用的一切风格技巧的综合”,一部作品“特有的差异性,而不在于它与非文学系列的关系”。艺术形式的特殊成就不再被定义为模仿,它是“能够形成和改变感觉”的媒介。

文学的形式和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作者的意图“根源及范型”:“作者明确或不明确地假设他那个时代的读者所知道的诸多作品的背景之中。”(作者意识到有这种本文形式存在)

2、伊瑟尔

(1)本文是“图式化”的框架,有待读者现实化、具体化,从而使得意义产生;本文是“被经验的结果”。

(图式化是指作者意识投向的本文本身,和读者的意识相结合,两个意识和对象的结合,缺一不可。从现象学角度来看:意识具有意向性,是一种向外的反思的意象,意识总是要投向意识之外。文本是在意识的投向中完成的。)

英伽登现象学的文本理论:

文学作品的四个层次和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语音、意义单位、再现对象、再现对象得以呈现的图式化内容。

第二个维度:时间维度。文学作品中含有的句子、段落与章节的系列组成。本文的特点:

未定点、具体化;具体化的结果就是作品具有的具体化形态。

具体化形态:非读者的心理状态,读者的个人经验;也非作品本身。(是意识和作品之间相互结合产生的)

(2)“召唤结构”(为什么会对读者起召唤作用?):

文学作品有两极,艺术极和审美极。

艺术极即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存在许多空白,即本文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审美极指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文学阅读机制,是一种集体行为)

(3)“隐含读者”:

(作家写作时预想的作品问世后出现和应该出现的读者,由作家的创作动机、文本的思想内涵、选材、文体等决定。)

“作为一种概念,深深地植根于文本的结构中;隐含的读者是一种结构,而绝不与任何真实的读者相同。”(文本的框架结构是为了隐含读者进行的)“这个概念表明了一个由本文引起读者响应的结构组成的网络,它强迫读者去领会本文。它本身也是由各种各样的视野组成,这些视野概述了作者的观点(体现作者设定时的意义),也为读者实现本文预定要让他实现的东西指明了道路。”——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

3、斯坦利·费什:

文本等同于“意义经验的基本材料”,并不存在“客观性和文本自足性”。

识别行为和文学语言特征;诗和阅读:阅读所遵循的模式使得一段文字被读成诗歌。

(本文等待识别行为,即阅读行为赋予它文学意义。识别行为背后包含一定的识别能力,是大家共享的文学阅读机制,是一种集体行为。)

三、何为读者?读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1)读者的历史性(先有、先见、先概念—偏见)

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挖掘是带有偏见的。

“偏见属于历史现实本身,所以偏见不但不是理解的障碍,反而是理解的条件。”(伽达默尔)

视野:“一个限定了观察角度的立足点”。“视野便描述出我们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视野是‘我们将进入其中,而它则随我们而动的那种事物。’(偏见具体呈现为视野)

(2)在阅读过程中呈现为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在阅读之先或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

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往往会形成一个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即依据阅读外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

①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

活中形成的审美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比如一个有

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的读者,会期待着文学作品更富于豪迈乐观的情

调,可以更为充分的展现那些不畏艰险、奋勇进取的人生故事。

②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

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③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儿童们天

真活泼富于幻想,老年人处事冷静喜欢多思。

“从类型的先在理解、从已经熟识作品的形式与主题、从诗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中产生了期待系统……读者文学经验的分析就避免了心理学的可怕陷阱。”(姚斯)

“读者的期待视野由传统的流派、风格或形式形成……”

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是一种公共的集体的阅读机制。

“理解—观察的方式,不管它是何种方式,将绝不会仅是个别的或独特,因为其根源将总是存在于习惯化了的或者说业已制度化了的组织结构中;就此而言,‘理解—观察者’只不过是这一结构的一个延伸了的媒介罢了……没有谁作出的解释行为仅仅是他所独有的,相反,他总是根据自己在某一社会化结构化了的情势中的位置去进行解释的,所以,他的解释行为总是被普遍认可的。”(费什,结构主义)

“有知识的读者”、“文学能力”(读者是一个群体,背后是社会文化的阅读机制,读者是社会和文化思想模式的产物,不是个体,不是自我情绪的反映。每个人都拥有完美的功能,但是在具体运用能力时,仍由自己调控)

四、何为阅读?

(1)阅读行为中期待视野与文本的接受指令。(即意识和现象的结合)“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待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在审美经验的主要视野中,接受一篇本文的心理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只凭主观印象的任意罗列,而是在感知定向过程中特殊指令的实现。”(姚斯)

(2)期待视野运作的过程:预期与回顾

a、同一本文中相关语句及其期待,并在同一本文的后续阅读中得到满足,或被干扰,或被修正。(阅读是一种时间性活动。)

b、本文之外的期待进入本文的过程:记忆中的东西在新的背景中被唤起,原有记忆得到更新,同时对新的背景做出解释,并唤起更复杂的期待。本文显示出自身联系的潜在多样性。(童年情境的表述作为文本之外的因素在阅读中作为期待要素被激活,进行记忆上的更新)

五、何为意义?(读者意识和本文相融合,在阅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

?意义的客观说和主观说。

客观说:每一部作品只有唯一正确并确定的意义,该意义与作者的意图相吻合。(本文极)

主观说:意义是读者个体头脑的产物。(审美极)

?中立立场:本文的意义是读者在本文的引导下构成的。(伊瑟尔)

意义的形成是读者的再创造:文本中的“不确定点”和“空白”是沟通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读者意识和创作意识相互聚合的产物)它们留下大量的空白和缝隙需要读者去填充,去“具体化”,去“连结”。它们产生了一种动力,吸引读者参与到文本所叙述的事件中,并为他们提供理解和阐释的自由空间。(伊瑟尔)

意义生成的条件:

(1)创作意识

(2)读者意识

(3)读者带着“期待视野”,借助未定点和空白,通过本文这个平台进行填充、具体化、连结,从而产生意义。

意义即解释策略。“意义既不是确定的以及稳定的文本特征(本文),也不是不受约束的或者说独立的读者所具备的属性(个体),而是解释团体所共有的特性。解释团体既决定一个读者阅读活动形态,也制约了这些活动所制造的文本。”(费什)

六、如何解释“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意义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1)差异性具体表现为:

a. 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效果不一样

b. 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同一部作品的接受也会产生差异(阅读的时间性,分阶段)

1、读者具有历史性,在阅读过程中呈现为期待视野,即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期望,期待视野会发生变化,对当下的文本有预期和修正。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从作品了解作者的思想,更关注作品的情节与发展。还会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与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的具体化活动进行读者的再创造。

第一种,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对于小说或诗歌首先注意到的是故事和语言。

第二种,形象期待。形象期待是读者对于作品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第三种,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将自己的意志加于作品之上。)

2、本文有未定点和空白,由读者再创造。

(2)一致性的原因:

1、文本是确定的:召唤结构、接受指令,隐含读者。

(是一种被设定好的网络,要按照其叙述结构进行,指令虽然有多重阐述形式,但不会脱离本文的限定,本文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2、期待视野是群体性的,但也可以有个体性的特征。(姚斯)

3、读者是集体意义上的人,享有共同的阅读机制。(费什)

选择一种文学批评类型,尝试写一篇文学批评文章。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外国文学史》课后简答题 自己吐血整理

1.作为欧洲最早出现的文学,古代希腊文学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传统体现了早期西方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着原始的“人”的观点,它经由古罗马文化对后来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民族对人的重视,与该民族的自然观宇宙观有密切联系。古希腊人有强烈的个体意识,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蕴藏着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意识。古希腊文学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本精神。无论神话史诗还是喜剧,都满腔热情地讴歌生活,赞美人生,讴歌人类的勇敢聪明和智慧,占在宇宙的高度审视人和大自然的搏斗,礼赞人性的悲壮和崇高,体现出他们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勇于追求的乐观精神。这一精神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思想的主要来源 希腊人以为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无助地站立着的,且因为他时时地战胜阻碍,庄严的承受命运最严刻的判定,于是人道的崇拜便成了希腊生活与希腊宗教的主要特点。他们成就了简朴的直截的美:直白的真实的美。 2.希腊神话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点 1)原始、野蛮、未开化。希腊民族在原始公社和氏族社会就已经有了一套丰富而完整的神话。由于希腊神话起源很早,所以在希腊神话故事中往往会带一种原始、野蛮、未开化的气息。

2)人本主义与命运观念并存。希腊神话是原始初民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原始欲望的象征表述。在神话中,神的意志和欲望就是人的意志和欲望,神和英雄们的所作所为、恣肆放纵的行为模式,隐喻了希腊人对自身原始欲望充分实现的潜在冲动,体现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希腊神话里真正具有宗教意义的神是命运,而那些热热闹闹的、欢愉活泼的、喧闹不已的诸神却没有一点宗教的意味。在希腊神话里表现了一个不出场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命运。它决定一切,包括神的命运也同样是由它决定的。因此,在希腊神话里面就包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命运。3)人神同形同性论,处在核心地位是“人神同形同性论”,不仅使希腊神话较早的摆脱了兽型妖灵阶段,而且是深化体现了较强的民主意识和以人为本、注重现实的精神。希腊神话中的神不是有王或城邦统治者所垄断的,也不是高高在上,只供人们敬畏的神癨,而是属于整个希腊世界所有公民并生活与民众之中的神,神性与人性是相通的。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神和人都有男女的形态,但有时人完美的体现,神的形象体现着人的智慧和美之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但也和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 4)构建了一个多神系统。希腊人民以丰富、新奇的想象创造出了以宙斯为首的俄林波斯山众神,一般认为有十二主神。 5)赞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希腊人民通过创造神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展现自己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6)深刻的哲理意味。西绪弗斯滚石头,对一种看不见的终极目标的追求。 希腊神话故事是古希腊人民在努力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希腊神话故事

文学概论 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考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文学与科学、伦理学的区别:文学面向人们的情感世界,求美;科学面向人们的理性世界,求真;伦理学面向人们的道德世,求善。 刘勰把具体作品的风格归纳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致,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糜。二、解释下列名词(每词4分,共28分) ⑴人性:人性即人这一物种的本质特性。 人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由人的这个群体环境养成的。这一养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与文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动物的人”转化为“思想的人,道德的人,组织的人,说话的人和计划的人”,人性于是而能日趋完善,并按照“物种尺度”和“内在需要的尺度”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 ⑵文学学: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发展史三门学科的总称。文学学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广泛多样的文学现象。或者有称之为文艺学(文学学与艺术学的合称)的。 ⑶蒙太奇:蒙太奇,原意为构成、装配。作为电影术语,蒙太奇就是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又可叫做“镜头组接”。 ⑷灵感:是指人们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因偶然机遇而茅塞顿开,思路贯通,创造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 ⑸形象思维:是文学创造中认识和掌握世界、选取材料以及塑造形象等过程中一种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⑹主题:指作品描绘的全部生活现象即作品整个形象体系所显示的中心思想。 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三、什么是典型化?它与个性化、概括化的关系怎样?(13分)典型化是指作家对生活的素材按照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予以选择、集中、加工、创造,使之成为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的过程。它包括个性化和概括化这两个不可分割和同时进行的方面。 个性化和概括化同时进行,是典型化的基本原则,其中个性化是典型化的出发点,只有个性化,才能是典型人物以自己的思想、性格面貌呈现出来。 四、什么是陌生化?有人说“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试对典型化与陌生化的关系加以阐述。(13分)197页 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任务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只有真实的典型形象,才能取信于读者和观众,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典型形象逼真的本身,就是构成文艺作品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文艺家要写出典型形象的高度真实性,就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需要对生活的精密仔细、独具慧眼的观察和体验。 五、什么是悬念效果?试以《雷雨》剧情为例予以分析。(12)155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古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之简答题部分

古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之简答题部分 1、魏晋文的自觉的标志和表现 答案一:课堂笔记版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來,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南朝宋立四学,文学与儒、玄、史学并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文、笔之分 2)、探寻文学自身特点的文学批評的兴起与文学理论的繁荣 ◇从人物才性智德品评到人物审美品评到文艺批评 ◇文学批评论著大量涌现:(魏)曹丕《典论?论文》、(西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 ◇体现一定文学思想的文学总集的出现:(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 ◇努力探寻文学自身的特点,涉及到了文学的地位与价值、文学本身的分类及文体特点、文学创作的內部规律、文学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文学创作时代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的原则、方法、态度等问题。 3)、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 ◇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系统而细致的区分 ◇创作中体裁的发展与丰富:五言古诗、七言歌行、新体诗、骈文、骈赋、志人志怪小说 4)、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对技巧和形式美、音韵美的重视,体现了视文学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 ◇声律、对偶、用事、丽辞、比兴、夸饰 5)、文学创作由言志走向缘情,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文人文学发展,趋于个人性情化;文学主题的创新与人的主题的突出,文学题材、风貌的不断新变◇文人文学传统正式形成,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从东晋“玄言玄理”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再到梁陈宫体的文学风貌的不断新变 ◇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宫廷题材、边塞题材都出现6)、文人集团活跃,作家队伍呈群体涌现的态势 ◇曹魏时邺下文人集团、正始时“竹林七贤”、西晋时“二十四友”、东晋时以王羲之、谢安为中心的文学交游、齐“竟陵八友”、梁萧纲为中心的文人集团等。 答案二:教材整理版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表现同上1)。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 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表现同上2)3)。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表现同上4) 2、三曹诗风比较 曹操的诗歌多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与怀抱、反映动乱现实、抒发壮志理想与生命感怀,悲凉之中而有慷慨,语言古质朴茂,风格古直悲凉、雄健沉郁。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中国文学史论述简答题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 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如孔子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左传》中大量“赋诗言志”的记载,也说明《诗经》乃是他们进行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时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工具与手段。 第二章 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说。 2、一一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___三种形态。 4、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____、社会效果和____ 一效果。 5、“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____ 一》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6、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____、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 态。 7、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____ ,二是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典型 2、文学史眼光 3、文学情境 4、审美感受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将判断结果填在题于的括号中,正确的填“~/”, 错误的填“×”) 1.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 种类型,即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 2.叙事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 描写和议论。( ) 3.发生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 4.-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 图支配的形象,而且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 ) 5.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 ( ) 、、,____.-___一。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文学史简答题

文学史简答题 四、简答 186、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答: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已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 2、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押韵方式多种多样,采用重章叠句的复沓结 构,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3、反应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 187、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答:1、爱国主义情感。《诗经》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朦胧、原始的,其蕴含在《诗经》中宗国情感和乡土情结中,仅仅是自己的宗国和自己的故乡而已。 2、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诗经》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具有满腔政治 热情,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知识分子形象。 3、《诗经》文艺思想和审美意识对后世有影响。 188、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答:1.人物刻划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了一群势利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 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 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 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 德的虚伪性。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 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善于讽喻。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 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为其妻/妾/朋友所蔽,误以为自己貌美的故事,说明"兼听 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 民进谏. 3.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 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是,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 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 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189、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答: 1、(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每篇有一个揭示全篇主旨的标题,篇中围绕中心观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构思缜密、结构严整、论证周详、条理明晰。例:《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2、淳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其文风平易朴实,亲切自然。在讲道理的时候,荀子不以巧辩和气势取胜,而是侃侃而谈,反复申说,有一种温文尔雅,谆谆诱导的意味。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学)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观念悲剧、社会悲剧。 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①②③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④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①②③④ ①词语运用②体裁选择③结构安排④形象创造⑤社会状况 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②⑤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①②③⑤ ①反映对象②反映方式③作用特点④材料来源⑤思维形式 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②④⑤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读音chóng或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 (二)都有“开场诗”和“散场诗”。 (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讲叙方法。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与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三类。 5、人物就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与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就是席勒与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就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就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与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与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就是世界、作品、艺术家与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就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就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就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就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就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文学概论简答题

文学概论简答题 1、简要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境交融;(2)虚实相生;(3)感会于心;(4)韵味无穷。 2、简要阐释文学的基本属性。 ①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②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③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3、简单阐释再现型文本及其特征。 再现型文本是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有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 4.、简要说明文学媒介演变的主要历史阶段 1.口语媒介; 2.文字媒介; 3.印刷媒介; 4.大众媒介; 5.网络媒介。 5、简单阐释大众文化文本及其特征。 大众文化文本是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学文本。它的特征是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故事的类型化、观赏的日常性、效果的愉悦性。 6、简要说明文学文本层面要素。 (1)语言层;(2)形象层;(3)意蕴层;(4)余意层;(5)衍意层。 7、简单阐释表现型文本及其特征。 表现型文本是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它的特征有主观性、情感性和想象性。 8、简单阐释文学的特征。 ①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②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③文学要表情达意。 9、简单阐释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 象征型文本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 10、简单阐释高雅文化文本及其特征。

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的特征是语言形式创新、表现社会关怀、呈现个性化趣味。 11、简要回答文学意象的特征 ①指意性②暗示性③朦胧性 12、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 文学媒介的选择和运用在特定语境里总是关涉文学文本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特点:①涉义性;②物质性;③中介性;④语境依托性。 1、简述历史上的文学批评论。 ①第一,批评是艺术说。②第二,批评是科学说。③第三,批评是兼容说。 ④第四,批评是意识形态说。 2、批评者具备的主体条件是什么? ①审美感受力。②理性分析能力。③文学史眼光。 3、小说的时空情境是如何构成的? ①叙述时间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是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矛盾统一。②小说中的空间是叙述空间。叙述空间不是纯客观的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地域范围、景致器物、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③叙述空间与叙述时间紧密相连,叙述空间要在特定的时间段中伸张延展,叙述时间也要在特定的空间中连绵持续。叙述空间的各个因素和叙述时间的不同类型相组合,就创设建构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虚构性的动态立体的时空情境。 4、简要阐释文学阅读中读者的主体条件。 ①阅读期待;②语言阅读;③形象感受;④意蕴体味。 5、举例说明散文“结构形散神聚”的特点。 ①散文的“散”是“形散神不散”,“形散而神聚”。②“形散”指散文结构自由随意,不拘成法;“神聚”是散漫的材料、形式、手法等都被统一的主题、情感、意蕴所凝聚。所以,形散是散文外在的表象,神聚才是散文内在的精髓。③举例。 6、心理分析批评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第一,以揭示文学活动中潜伏的各种无意识动机为目的,文本语言的隐意内容成为批评关注的对象。②第二,心理分析批评的途径是“症候”分析。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A.独立说B.再现说 C.体验说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A.布洛B.英加登 C.荣格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A.童庆炳B.英加登 C.凯塞尔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A.制度文化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A.王维B.李白 C.司空图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A.本质特征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A.省略B.停顿 C.概略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

是( ) A.格雷马斯B.康德 C.歌德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A.个人气质B.人格情操 C.创作才能D.创作个性 13.在我国,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是( ) A.刘勰B.曹丕 C.曹植D.曹操 14.“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体现的是文学风格的( ) A.多样性B.单一性 C.稳定性D.独创性 1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学风格分为( ) A.八体B.十体 C.十二体D.二十四体 16.全面论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关系的是( ) A.刘勰B.苏轼 C.苏辙D.郑板桥 17.文学批评的对象是( ) A.各种文学现象B.各种社会现象 C.文学作品D.作家 18.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 A.小说B.诗歌 C.戏剧D.散文 19.作家文体成熟的标志是( ) A. 情节设计 B. 结构严谨 C. 文学风格 D. 语言精练 20.艺术想象的过程是( ) A.从具象到抽象B.从抽象到具象 C.从具象到具象D.从抽象到抽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文学创作过程,是一种( ) A.建构性活动B.追寻秩序的活动 C.内容追寻形式的活动D.形式创造内容的活动 E.纯粹创造形式的活动 22.文学语言组织的三个层面是( ) A.语音层面B.文法层面 C.辞格层面D.词法层面 E.意义层面 2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 ) A.前者依存于后者B.后者决定前者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复习题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复习题(附答案)□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答:春秋时期,贵族文化高度发达,社会盛行重礼尚文的风气。在外交场合要公平应对,需要表现出温文尔雅的风度以及贵国的文化修养,要讲究辞令之美。因此,在《左传》中便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 ①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如襄公二十五年,郑伐陈,郑国的子产向晋献捷,晋人三次责难郑国,都被子产巧妙地顶了回去。子产多次凭借辞令之妙,使大国不敢对郑非礼。优美巧妙而又体现了礼的精神与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左传》辞令的普遍特点。 ②论辩方式上,其辞令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对方折服。春秋时期,礼保持着一定的约束力,如果行为违礼,将会受到谴责,因此相互之交谈要以礼为依据。如名义与齐考公的对话,就是以道义为出发点,指责对方的不道义行为。前人称《左传》“婉而 多切”,就在于他不仅有彬彬有礼的外表,更有以礼服人的力量。 ③有些辞令真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时,就是采用直率而深入的方式,利用矛盾抓住秦不信晋的心理,讲晋国如何失信于秦,火上浇油,威言耸听,紧紧地抓住了秦伯的心理,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④《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

记言,都能言简意赅,意味悠深。 □简述《战国策》辞令的特点。 答:《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战国策》中的辞令引人注目。 ①《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战国策》的辞令与《左传》谦恭文雅、道德礼义的辞令有很大不同,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直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②《战国策》辞令在语言上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如《战国策?齐策一》中记录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文中极尽比喻夸张之能事,气势强大,语气强烈。又如《战国策?楚策四》中庄辛对楚襄王的说辞,层层设喻,气势之壮、辞采之富、描摹之工,都前所未有。 ③《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大多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战国策?楚策一》中就用“狐假虎的寓言说明诸侯表面上怕楚将昭奚恤,而实际是怕楚国。《战国”威.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等其它一些寓言也都”“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策》中,“画蛇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