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XX高中历史第5课新人教版选修1

、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

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废除“_____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_______。

普遍推行______。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A.齐国

B.魏国

c.秦国

D.赵国

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原因不包括

A.出身贵族家庭

B.在魏国不受重用

c.秦孝公求贤若渴

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

知识点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

D.改革社会风俗

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知识点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6.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8.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

请回答:

两则材料的措施有何相同之处?原因何在?

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

概括两则材料所述改革的结果,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三则材料中哪一则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一、1.法家学说

2.魏惠王

3.秦孝公治国平天下

二、1.土地私有土地买卖

2.耕织

3.度量衡

三、1.兼并战争

2.二十等爵世卿世禄制连坐法县制

国君

法经社会风尚习俗一夫一妻小家庭

2、课堂识真

-8BAAcBBDD

3、课后见功

9.削弱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的兼并战争中,政权与军队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

富国强兵。措施:用什伍等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奖赏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赏田,削弱贵族的势力。

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改革是强国之路,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传统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要顶住阻力,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达到目的。

解析解题关键要抓住两次改革的目的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要能够从所给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5、拓展空间

0.材料一完全肯定商鞅变法。

认为商鞅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商鞅个人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变法的历史进步性。

重视农业生产。

解析材料一主要强调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即富国强兵,对外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材料一中“民以殷盛”不符合历史事实,即使在商鞅变法时期,人民的负担和所受的政治、经济压迫仍然非常沉重。材料二主要从道德角度评价商鞅,很明显,材料二对商鞅的认识非常片面。材料三主要从商鞅变法中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的角度去评论,认为商鞅变法造成贫富差距过大、国力强盛、兼并邻国等,此认识基本正确。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难点】

图文转换复习导学案

图文转换复习导学案 编制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分析图画、图案、图表等有关材料的内容,理解其蕴涵信息的能力; (2)辨析或挖掘某些隐含信息的能力; (3)对材料进行综合性鉴赏评价或推断的能力; (4)准确概括、描述图画、图案、图表信息的能力。 【考情分析】 (1)综合性强。图文转换涉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及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 (2)紧扣时代脉搏。所选用的材料大多来自报刊、网络中反映社会现象或生活现象的漫画、新闻图片、调查材料,以及国内外某些节日或社团活动所采用的徽标,能紧扣生活或时代的脉搏。 【考点精析】 一、图文转换的特点 有内涵——所给材料均蕴涵一定的信息,或揭示某种现象,或表达某种寓意。 有规律——所给材料往往有特定的规律,由此可得出判断。 【特别提醒】做任何图文转换题,都要根据要求认真分析所给图画(徽标、图表),同时还要有主题(话题)意识,因为题目往往紧扣图画(徽标、图表)的主旨或主要话题来设置。 二、三种常见的题型 图文转换就是根据图(表)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它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表文转换和图文转换。其中,图文转换又分为图画类、徽标类和漫画类。 一、漫画类 所谓“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漫画一般主要由标题、画面、寓意三部分组成,标题和画面是显性的信息,而寓意则是隐性的信息。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语言表达的考查要求,命题一般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描述画面,(2)揭示寓意,(3)拟写标题,(4)综合考查。 1.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具体来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

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商鞅变法》

自主复习 一、背景 (一)历史大环境: 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经济:(1)发展,(2)瓦解,(3)确立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4)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总结:中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趋向统一)2、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二)秦国小环境: 1、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5)、(6)学说、(7)精神 3、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 4、主观因素:(8)雄心、商鞅来秦 二、措施、性质、特点: 1、措施:经济:为田(9);(10),(11);统一度量衡。 军事:(12),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13)。 政治:普遍推行(14);建立户籍制度,制定(15);制定秦律。 文化:(16)而明法令。习俗:改革(17)。 2、性质:(18)。 3、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19)”和“(20)”。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三、历史作用 积极影响:①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 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史料教学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学设计 2013级历史2班陈惠 201361010203 一、课标规定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这一时代特征;知道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通过对变法的评价,培养学生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作用,使学生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改革路上必然困难重重。 三、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教版)专题二“商鞅变法”中的第一课《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本课共有三个小节,分别为“大变革时代”、“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和“强国之术”,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计划用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四、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成效。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功过。 五、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和高一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对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井田制、分封制的瓦解等内容,对商鞅等历史人物较熟悉。学生对历史人物较感兴趣,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史料的能力,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较低。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图示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贾谊: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提问:后世对商鞅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 有正有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极化趋势?让我们详细了解本课的内容。 【第一节:大变革时代】 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提问:阅读史料,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儒家,道家,法家。 不同流派的思想各异,正是当时“百家争鸣”局面的体现。其中,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重视。 【第二节: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材料五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商鞅生平。 提问:商鞅意欲实行变法,可能遭到哪些阻碍? 旧贵族的反对,百姓的不信任。 那么商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阅读下面的材料。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通过本节课学习,引导孩子们理清商鞅变法的原因(背景)、内容、结果和历史作用 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南门徙木”的原因,通过分析“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的原因,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相关视频导入本节课 2 以教材为主线,帮助分析变法原因、措施和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感知商鞅变法的艰辛进程,体会商鞅变法坚韧不拔的精神 2 商鞅变法塑造了秦人“勇于外(公)战,而怯于内(私)战”的精神,这也是以后几千年中华民族不屈服外来侵略精神的源头! 学情分析 武屯镇是商鞅变法的始发地,我们武屯高中近几年生源基础薄弱,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融入课堂,本节课将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法-------即变法原因、变法内容、变法效果三部分,同时剪辑了相关的视频,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孩子们能直观领会商鞅变法的效果!从而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特别是军事与经济部分 难点:1 南门徙木的作用 2 为什么说商鞅虽死,但秦法未亡? 教学过程:基本教学过程分四步 第一步:课前准备,预习教材 通过视频导入本节课,在直观感知秦军强大威力中,激发孩子们在教材和本节课中去探寻秦军强大的缘由。 第二步:教学过程 一变法前夕 1 变法背景 1)国内因素 ①经济上: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农业经济落后 ②文化上:秦国社会风气十分落后,民风彪悍,诸子百家中竟没有一个秦国人 ③政治上:由于秦国经济、文化落后,在战国七雄会盟过程中,往往不被重视,刚刚即位的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发布《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 (让同学们明白,秦商鞅变法与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大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 2)时代因素 ①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宣扬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就有法家变法强国的思想 ②政治上: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打败别的诸侯国,纷纷走上变法图强的道路,魏文侯率先变法强国,拉开了各诸侯国变法自强的序幕-----

高三语文总复习提炼语意之图文转换教学案

提炼语意之图文转换 教学目标: 1.了解图文转换常见题型 2.归纳总结每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同教标“2” 教学过程 一、典题例析 (·江苏卷)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 ..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典题解析〗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此题以图表形式出现,要求归纳作家渐至成熟的一个结论。一方面要求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另一方面还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作家的“渐至成熟”。“不成熟”指的是“处女作”,“成熟”指的是“代表作”。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发表处女作的人主要集中在30岁前,发表代表作的人主要集中在26岁至40岁。这正好说明大多数作家要花上十年左右的时间不断创作,方能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参考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总结】:图表分析类的解题方法 图表分析类。 所谓“图表”,是指反映事物发展变化情况并注明各种数据的图和表的总称,如统计表、示意图等。“图表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图表相关元素的分析、比较能力,对图表反映出来的特点、规律的综合、归纳能力,根据图表信息作推断的能力,将解读的结论用合乎题干要求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因此,读图表时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要素: (1)注重整体阅读。 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

搜索出有效信息。 (2)抓住不同图表的特点。 具体而言,不同图表的构成要素不同,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遗漏信息。 (3)重视数据变化。 我们要重视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出观点的源头。 (4)注意图表细节。 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面的“注”。 (5)重视归纳概括。 这类题的转换点在于用文字语言对图表解读的结果作归纳概括。作答前要准确分析图表中所列要素的相互联系、数据变化的特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归纳概括为文字结论。 二、当堂练习 对点攻关P26 1.(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表格,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D (“所有人的阅读方式”表格中无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2.(扬州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对日美中三国7233名高中生进行的调查结果,下面对表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D (“要树立奋斗目标”,此说法在图表中没有依据。) 三、课后作业 单元集训P9 4—6题 教学过程 一、典题例析 (·全国新课标卷Ⅰ)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配套学案: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考纲要求:商鞅变法 §复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难点: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问题导读单】 ※复习回顾 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特征(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 解时期;战国: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年,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1)社会经济:①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 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 繁荣;②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并 且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例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出现。 (2)政治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 变革。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要求 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 贵族联合执政。各国纷纷开展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 (3)军事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一一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4)文化方面: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尤其是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复习新课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1.商鞅变法大的社会背景 (1)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习题精选三十六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习题精 选三十六 第1题【单选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但处于震区的如图所示工程虽然建于2000多年前,却没有损毁和垮塌,令人惊叹。该工程是( ) A、葛洲坝 B、三峡大坝 C、都江堰 D、灵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中的这段话是讲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夏令营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再现了西周时期成千上万奴隶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场景,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兴盛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劳动力的增加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有诗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这是对谁的称赞( ) A、李白 B、李冰 C、李商隐 D、李清照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这是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对都江堰的赞美。下列有关都江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组织发动民众修建的 B、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起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C、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设计科学 D、都江堰修建在咸阳附近,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填空题1、公元前1300年,商王(______)将都城迁到殷,所以商朝也叫(______)。2、在打败蚩尤后,(______)和(______)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______)和(______)。4、春秋的首位霸主是(______),他打出(______)的口号,借以号召其他诸侯。5、战国时期是我国(_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______)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

中考语文图文转换题型综合复习导学案

图文转换题型综合复习导学案 【课前反馈】 【学习目标】 1.了解图文转换题的相关知识,明确考点。 2.掌握图表转换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方法。 【自主学习】 阅读下面中考图表转换题,了解题型特点以及考点。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1)根据上图,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2)针对你得出的结论,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下表是2012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2分) (2)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2分) 题型特点: 考点: 阅读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传统报刊阅读率58.4% 50.1% 46.9% 45.6% 41.3% 数字媒介阅读率9.1% 24.5% 24.7% 32.8% 38.6% 时间

【合作探究】 一、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1)根据上图,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① ② (2)针对你得出的结论,谈谈你的看法。 学法指导: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第二步,认真思考,寻找规律; 第三步,准确归纳,简明表达。 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下表是2020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2分) (2)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2分) 阅读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传统报刊阅读率58.4% 50.1% 46.9% 45.6% 41.3% 数字媒介阅读率9.1% 24.5% 24.7% 32.8% 38.6% 时间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全章学案(含答案)

学案4 章末总结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乃至日常行为准则,是一次全方位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守旧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 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所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的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经济

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2)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2)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严苛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 四、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1.同 (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不利的形势。 (2)措施:经济上都涉及土地问题;政治上都涉及等级划分问题。 (3)作用:都促进了本国的富强;都有旧制度的残余。 2.异 (1)背景:①梭伦改革处于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②商鞅变法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2)目的:①梭伦改革是为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的严重危机;②商鞅变法是为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和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3)措施:①经济上,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政治上,梭伦改革确立了维护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确立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军功爵制;③特点方面,梭伦改革措施折中,商鞅变法则严刑峻法。 (4)性质及作用:①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巩固自身统治的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重农抑商,打击了奴隶制经济,促进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

2016湖北教师资格面试指导《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2016湖北教师资格面试指导:《商鞅变法》教学设计湖北教师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湖北教师资格笔试、面试资料。湖北教师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湖北教师考试面试资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产生的巨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推动的作用,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商鞅的历史评价 【难点】 商鞅变法一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图片辅助法、问答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图片)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芈月传节选)。再看视频的时候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视频中的人物叫什么名字?”好的,开始吧!时间到了,

老师现在提问一个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说:“视频中的人物名字叫商鞅”,视频中还讲述了什么事情?有同学说:“他被秦王处死”。那我有一个问题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商鞅变法》。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秦孝公求贤(课件) 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大屏幕上得三幅图,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冶铁技术和铁农具的出现说明战国会冶铁,而且铁器做的工具已经普遍使用,牛的鼻子套了一个圈环,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干活。 教师:西周时期,我国已经会制造铁器,在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田,在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提问: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学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教师: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变法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变法,所以也是对后世的影响是最大的。 (PPT 出示课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为,那时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个方面都是最落后的,所以大家看不起他,他甚至还要派兵侵占他的领土。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招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一部分土地。当然,对商鞅这样有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开始变法。 (二)商鞅主持变法(课件出示变法条例) 经济方面 1、土地改革(废经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 政治方面 1、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收于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11讲图文转换导学案

第十一节图文转换 一、预习目标 1. 了解中考语文对图文转换能力考查要求。 2. 掌握图文转换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二、预习要点 掌握图文转换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三、复习要点回顾 (一)图文转换题的题型 从所供材料角度分为:1、表(格)文(字)转换题;2、图文转换题;3(漫)画文(字)转换。 从表达角度分为:直接表述图表信息和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题两种 (二)解题指津 表文转换题 所谓表文转换是指把图表内容转化成文字表述。这是一种较新的题型。图文题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文解答题就是要求考生具备对图表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将图表中包含的信息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说到底仍是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综合能力。 “图表”类题目的常见题目有三种:一是概括或解读图表的内容,二是探析结论原因,三是与图表相关的开放性题目。具体解答此类题目,要抓住图表中每一栏、每一格中所透露出的文字和数字信息,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抓住图表中事物的主次,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整体阅读。应当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 ②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些问题,而这可能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③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 ④把握考题要求。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 ⑤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先从内容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 表文转换题解题思路及注意事项 答题技巧: ①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

商鞅变法学案(人民版)

专题二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具体措施。 2、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以及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从商鞅变法的结果分析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 请读材料思考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杜甫 “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可罪也。”——朱熹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似强服尔。”——《战国策》 后人对商鞅褒贬不一,你知道原因吗?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商鞅变法》。 【思考1】阅读课文,解释“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含义? 【思考2】人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你能说出理由吗? 一、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⑴社会经济的变化: 随着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破坏,奴隶逃亡垦荒, 逐步得到认可 ⑵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随着土地私有化, 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变法,之后楚国变法。 ⑶思想意识形态变化: ①表现:等各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形成“”局面。 A.荀子:“”,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B.墨家:“”、“”、“”,反映平民阶层利益。 C.法家:“”,主张除外,都要受法律约束。 ②意义: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和。 【思考】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变法?又为什么能变法? 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是变法内部动因 ⑴必要性:时代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⑵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 ①秦献公:废除的恶习;由雍迁都;允许活动。 ②秦孝公:发布,吸引。 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⑴游说:商鞅以之术游说,劝说他“,”,变法要坚决果断。 ⑵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得到秦孝公赏识。 ⑶立信:,取信于民;并打击破坏新法的人。 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力量壮大。 【角色体验】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秦国的旧贵族、新兴地主、农民、军士或国君,你支持还是反对商鞅变法,理由是什么? 二、变法的内容:强国之术 请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最低一级叫公士,最高一级叫彻侯,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依次类推。 材料二: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承担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拓展点拨】二十等爵制是商鞅变法时开始产生的,经过发展完善到秦朝时最终确立。军功是赐爵的根本条件,对象是军官和士兵,条件是斩敌首多少。这一制度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对秦国战胜六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条途径。这是与秦国的官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爵位大小与官职大小是统一的,爵位高的容易做高官,做高官的容易受高爵,但官和爵不是一回事,爵的地位实际比官高,它本身不是一种权力分配制度。 措施:第一阶段:公元前年,第二阶段:公元前年 1、军事方面: ⑴废除制,设立制度,奖励军功; →作用:①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⑵建立组织; →作用:①全民皆兵,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②保证了生产; 2、经济方面: ⑴废除井田:①表现:下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封建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质课教案_27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商鞅变法使中国历史发展与同期的西方海洋文明发展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它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适应了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不但奠定了秦王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基础,而且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第1课主要介绍了各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商鞅变法既具必然性同时具有可能性。对第1课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的学习为第2课商鞅变法内容和第3课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学习作了很重要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使商鞅变法具有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法家思想的特点。 2、知道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和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基本时代特征。 4、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探究分析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唯物史观。 2、秦孝公抓住机遇进行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使学生认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一个国家的振兴至关重要。引导学生坚定当今社会变革的信念,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四、教学重难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练习作业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时练习作业(四)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据《吴子·料敌》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而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而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赐田”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故选D项。 【答案】 D 3.“世代高官今不再,厚禄被削特权消。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诗中所描写的措施对秦国的影响有 ( ) 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③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④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根据诗句可知该措施是军功爵制度,与农业无关,故④错误。 【答案】 A 4.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解析】C、D两项说法存在绝对化,故排除;商鞅这种轻罪重刑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注意理解韩非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刑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 B 5.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及焚烧诗书等政策,故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 C 6.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①是主要原因,②③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④是理论基础。 【答案】 A [能力提升练] 7.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 10.3专题十 图文转换 技巧

技巧关 技巧精点 一?命题把握 图文转换题综合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求从原始材料中筛选出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图表的寓意?观点?从2020年考查情况来看,图文转换题涉及抗震救灾?农民工权益?节水?全民读书活动等内容,广东省则是我国不同民众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新生活?新问题?可见关注最新生活,关注地域特色应该为命题的重点,那么2020年我省高考在图文转换上最大倾向就是综合性变强,即使只有一问,也很可能隐含多种要求?同学们记住,无论题怎样变化,这类题型的解答技巧还是承传性? 二?应答技巧 1.概括寓意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歌颂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解答时,千万不要忘记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画面意义? 2.拟加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含有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分析出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 3.描述画面的原则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要遵循以下原则: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4.综合考查题的答题要领 这种题型是将图文转换和编拟公益广告语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简明得体的能力?答案必须涉及图文内容?主题和公益广告三个方面?解答时,要注意考查的角度和要求,可在理解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扣画面内容? 三?常见失误 图文转换题型常见失误是答案表述啰嗦,缺乏条理,最难最关键的就是怎样用语言来组织答案? 同学们往往不注意题目要求,或一五一十地把图表内容说明出来,其中夹杂着很多数据,语言不简练,思路不清晰,或过于笼统,不得要领甚至不着边际,但前者情况较为普遍?如对坐标曲线图的分析,同学们或以年份为主,或以产量?发展状况为主,或把两者交织在一起分析;又如复杂表格的分析,总是片面的就一个角度来回答?解题时,要综合分析三个角度:横向角度?纵向角度?斜向角度(主要是数据变化)? 总之,答案组织表述要全面准确反映图表信息,要有条理性,要符合题干要求? 高效作业 1.在课外科研活动中,一位中学生采用微波加热黄豆种的办法进行“发芽实验”,发现微波处理时间长短对黄豆芽长度有不同影响,并用曲线表示了这项实验的结果?请根据下图,用概括的语言,写出反映黄豆发芽状态的结论?

第4课商鞅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一

第4课商鞅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一) 【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3、认识商鞅变法是生产关系根本性调整,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宏观把握】:军事 对秦国 变法的前夕(背景)内容政治 影响 经济 对历史发展 思想文化 【知识结构与基础落实】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改革背景) 1、政治上: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上: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新兴阶级日益壮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3、军事上: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二、齐国管仲改革 1、背景: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赋税制度改革:“相地而衰”。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作用:①对齐国: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②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春秋时期改革特点: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改变社会性质,仍然是奴隶制国家。改革代表: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战国时期改革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彻底,根本任务是废除世卿世禄制。走进封建社会。代表: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三、战国魏文侯变法――战国最早进行的改革 1、李悝改革 ①政治上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改善了吏治,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