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支气管扩张症的常见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

本《标准》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临床实践、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及临床科学研究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研制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在所注日期的版本内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标准》。

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T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GB/T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ISBN 7-03-015154-2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

ISBN 978-7-03-032654-6 《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2010版

ISBN 978-7-5067-7273-0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支气管扩张症 Bronchiectasis

支气管扩张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树的病理性、永久性扩张,导致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性咳嗽、咳痰,有时伴有咯血,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

3.2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对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候的思维方法,是中医临床认识与诊断病证的重要方法。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术语及定义04.546]

1

4 西医诊断

4.1既往史

可有麻疹,百日咳,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脓肿,反复咳嗽、咳痰,反复咳血等病史;应注意童年期有无肺炎、鼻窦炎等疾患[4]。

4.2临床表现

4.2.1症状:咳嗽是支气管扩张症最常见的症状(>90%),且多伴有咳痰(75% ~100%),痰液可为黏液性、黏液脓性或脓性。合并感染时咳嗽和咳痰量明显增多,可呈黄绿色脓痰,重症患者痰量可达每日数百毫升。72% ~ 83%患者伴有呼吸困难,这与支管扩张的严重程度相关,且与FEV1 下降及高分辨率CT 显示的支气管扩张程度及痰量相关。半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咯血,多与感染相关。咯血可从痰中带血至大量咯血,咯血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并不完全一致。部分患者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临床上称为“干性支气管扩张”。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可出现非胸膜性胸痛。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常伴有焦虑、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及生活质量下降。支气管扩张症常因感染导致急性加重。如果出现至少一种症状加重(痰量增加或脓性痰、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增加、肺功能下降、疲劳乏力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发热、胸膜炎、咯血、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往往提示出现急性加重[3]。4.2.2 体征:听诊闻及湿性啰音是支气管扩张症的特征性表现,以肺底部最为多见,多自吸气早期开始,吸气中期最响亮,持续至吸气末。可闻及哮鸣音或粗大的干性啰音。有些病例可见杵状指(趾)。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绀。晚期合并肺心病的患者可出现右心衰竭的体征[3]。

4.3 诊断

应根据既往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胸部高分辨率CT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手段。当成人出现下述表现时需进行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以除外支气管扩张:持续排痰性咳嗽,且年龄较轻,症状持续多年,无吸烟史,每天均咳痰、咯血或痰中有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无法解释的咯血或无痰性咳嗽;“COPD”患者治疗反应不佳,下呼吸道感染不易恢复,反复急性加重或无吸烟史者[3]。

5 常见证候分类及特征

5.1实证类

5.1.1 痰热壅肺证

主症:咳痰,痰色黄,咯血、血色鲜红,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苔腻,脉数。

次症:痰黏难咯,痰质稠,脓痰,咳嗽,胸闷,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脉滑。

2

主症:咳痰,痰色白,痞满,食少,纳呆,苔白,苔腻,脉滑。

次症:痰质稠,痰易咳出,胸闷,周身沉重,舌淡白,脉弦。

5.2虚证类

5.2.1 肺气阴两虚证

主症:痰少,痰黏难咯,咯血,痰中带血,口干,咽干,手足心热,神疲,乏力,动则加重,易感冒,舌淡白,脉细。

次症:痰色黄,痰色白,痰质稠,胸闷,气短,口渴,自汗,盗汗,舌红,舌体瘦小,脉沉,脉弱,脉数。

5.2.2 肺脾气虚证

主症:咳痰,痰色白,咯血,神疲,乏力,易感冒,周身沉重,食少,纳呆,腹胀,舌淡白,舌体胖大,苔白,苔腻,脉细,脉沉。

次症:痰多,痰质稀,胸闷,气短,自汗,少气懒言,痞满,便溏,舌有齿痕,脉弱,脉缓。

5.3兼证类

络伤咳血证

主症:咯血,血色鲜红,血色暗红。

次症:痰中带血。

6常见证候诊断标准(见附表)

6.1实证类

6.1.1 痰热壅肺证

诊断依据:①咳痰色黄,或痰质稠,或脓痰;②发热,或口渴;③大便秘结;④舌红,或苔黄或苔黄腻,或脉数或滑数。

诊断标准:具备①项,加②、③、④中的2项。

3

诊断依据:①咳痰色白,或痰质稠,或脓痰;②痞满;③纳呆,或食少;④周身困重;

⑤苔白腻,或脉滑或弦滑。

诊断标准: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中的2项。

6.2虚证类

6.2.1 肺气阴两虚证

诊断依据:①干咳,或咳嗽痰少或痰黏难咯;②神疲,或乏力,动则加重;③自汗,或易感冒;④盗汗,或手足心热;⑤口干或咽干,或口渴;⑥舌淡白或舌红,或脉沉细或细弱或细数。

诊断标准:具备①项,加②、③中的1项,及④、⑤、⑥中的2项。

6.2.2 肺脾气虚证

诊断依据:①咳痰色白,或痰质稀;②气短,动则加重;③自汗,或易感冒;④纳呆,或食少;⑤神疲,或乏力,动则加重;⑥痞满,或腹胀,或便溏;⑦舌体胖大或舌有齿痕,或脉沉细或沉缓或细弱。

诊断标准:具备①、②、③中的2项,加④、⑤、⑥、⑦中的3项。

6.3兼证类

络伤咳血证

诊断依据:①咯血、血色鲜红或暗红;②痰中带血。

诊断标准:具备①、②中的1项。

支扩常见证候中各证候可单独存在也常兼见,如痰热壅肺兼肺气阴两虚证、痰湿阻肺兼肺脾气虚证等。急性加重期以实证为主常兼见虚证,稳定期以虚证为主常兼见痰热、痰湿[5];络伤咳血证常见诸于痰热壅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证,临床诊断时予以注意。

支气管扩张症常见证候诊断标准

4

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1《标准》中常见证候术语规范

1.1 痰热壅肺证Syndrome of phlegm-heat obstructing lung

痰热互结,壅闭于肺,以发热口渴,咳嗽气喘,吐痰黄稠,胸闷胸痛,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术语及定义04.709]

1.2 痰湿阻肺证Syndrome of dampness phlegm obstructing lung

痰湿蕴结,肺气阻滞,以胸闷、咳嗽气喘,吐白痰量多,苔白滑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术语及定义7.20]

1.3 肺脾气虚证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

又称“脾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脾失健运,肺失宣降,以咳嗽声低,气短而喘,吐痰清稀,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滑,脉细弱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术语及定义04.820]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术语及定义ZZFP20]

1.4 肺气阴两虚证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of lung

肺气虚弱,阴液亏虚,以干咳无力,气短而喘,声低或音哑,五心烦热,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术语及定义04.697]

1.5 络伤咳血证 Syndrome of hemoptysis due to collateral injury

肺络受损,血溢脉外所致,以咳嗽而出血,痰中带血丝,或痰血相兼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04.131]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ZZFZ41]

2《标准》中症状术语规范

2.1 咳痰 Coughing of phlegm

痰液由咳嗽而吐出。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术语及定义04.248]

6

2.2 痰色黄 Yellow phlegm

痰的颜色呈黄色。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2.3 痰色白 White phlegm

痰的颜色呈白色。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2.4 痰多 Excessive phlegm

咯痰量多,或较易咯出。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2.5 痰少 Less phlegm

咯痰量少,或不易咯出。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2.6 痰质稠 Sticky phlegm

咯痰质地稠黏,或咯痰量少,或多。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2.7 痰质稀 Thin phlegm

咯痰质地清稀,或痰量多,或不多。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2.8 脓痰 Purulent phlegm

痰液黏稠如涕如脓。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2.9 痰黏难咯 Phlegm and sticky cough

痰质粘,难于咳出,或伴痰少。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2.10 痰中带血 Bloody phlegm

咯痰中夹有鲜血或血丝。

7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2.11 咯血 Hemoptysis

咳嗽而出血,痰少血多,或大量咯吐鲜血的表现。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术语及定义04.130]

2.12 咳嗽 Cough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术语及定义04.247]

2.13 气短 Panting

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吸,似喘而无声的表现。

[《中医药学名词》2010版,术语及定义01.0416]

2.14 发热 Fever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虽体温正常,但自觉身热不适的表现。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术语及定义04.261]

2.15 咽干 Dry throat

咽部干燥或干涩,甚或吞咽不适。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2.16 口干 Dry mouth

自觉口中津液不足,但没有饮水要求,或饮水很少的表现。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术语及定义04.410]

2.17 口渴 Thirst

自觉口中干燥而欲饮水的表现。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术语及定义04.408]

2.18 纳呆 Anorexia

不思饮食,食量减少的表现。

[《中医药学名词》2004版,术语及定义04.428]

2.19 食少 Eat less

8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1)痰蒙清窍证: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证: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4)风火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5)风痰阻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数。 (6)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7)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额红,潮热,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月5日).pdf

附件1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 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

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 证候类中药新药立项开发时,应注意评估与已上市同类药品的临床价值差异,以明确其是否具备临床开发价值。 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应定位于消除、改善或控制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一组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等,也可定位于通过证候改善达到疾病治疗等目的。 三、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证候诊断 拟开发新药的中医证候确定应有与之相关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可以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等进行制定,如无适用的诊断标准,可自行制定并经专家论证达成共识。证候诊断构成要素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或主次症的方法,鼓励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诊断量表,并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辅以客观诊断指标。 四、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基本研究思路及试验设计 (一)基本研究思路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可有多种模式,如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或中医证统西医病的研究模式,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国家科委攻关项目 “85-919-02-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 一、风证 1. 起病 a. 48小时达到高峰(2分); b. 24小时达到高峰(6分); c. 病情数变(6分); d. 发病即达高峰(8分)。 2. 肢体 a. 两手握固或口噤不开(3分); b. 肢体抽动(5分); c. 肢体拘急或颈项强急(7分)。 3. 舌体 a. 舌体颤抖(5分); b. 舌体歪斜且颤抖(7分)。 4. 目珠 a. 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3分); b. 正常(0)。 5. 脉弦

a. 是(3分); b. 否(0分)。 6. 头晕头痛 a. 头晕或头痛如掣(1分); b. 头晕目眩(2分)。 二、火热证 1. 舌质 a. 舌红(5分); b. 舌红绛(6分)。 2. 舌苔 a. 薄黄(2分); b. 黄厚(3分); c. 干燥(4分); d. 灰黑干燥(5分)。 3. 大便 a. 便干便难(2分); b. 便干三日未解(3分); c. 便干三日未解以上(5分)。 4. 神情 a. 心烦易怒(2分); b. 躁扰不宁(3分); c. 神昏谵语(4分)。

5. 面目呼吸气味 a. 声高气粗或口唇干红(2分); b. 面红目赤或气促口臭(3分)。 6. 发热 a. 有(3分) b. 无(0分)。 7. 脉象 a. 数大有力或弦数或滑数(2分)。 8. 口中感觉 a. 口苦咽干(1分); b. 渴喜冷饮(2分)。 9. 尿短赤 a. 有(1分); b. 无(0分)。 三、痰证 1. 痰 a. 口多粘涎(2分); b. 咯痰或呕吐痰涎(4分); c. 痰多而粘(6分); d. 鼻鼾痰鸣(8分)。 2. 舌苔 a. 腻或水滑(6分);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容与适用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耳鼻喉科21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碰用。 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胀闷闭塞感为特征的耳病。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2.1 诊断依据 2.1.1 以耳胀闷不适,或闭气阻塞感为主要症状。伴有听力下降,或有低音调耳鸣,部分患者有耳痛。 2.1.2 耳胀起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耳闭多由耳胀迂延不愈而成,亦有缓慢起病者,病程在2个月以上。 2.1.3 耳部检查:鼓膜有陷,或行混浊、增厚、粘连,或有充血及鼓室积液表现。咽鼓管不通畅。 2.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有条件做声阻抗检查,有鼓室负压等表现。2.1.5 应与鼻咽肿瘤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 2.2.1 风邪犯耳:耳中胀闷,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2.2.2 痰浊积聚: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舌苔白腻,脉溺或滑。 2.2.3 气滞血瘀:耳胀、耳中闭气,或有刺痛感,耳鸣不聪。检查见鼓膜混浊、陷,或增厚、粘连,或有鼓室积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2.4 脾气虚弱:耳闭时轻时重,面色无华,食少腹胀,或有便溏。检查见鼓膜陷,或有鼓室积液。舌淡,苔白,脉弱。 2.2.5 肝肾阴虚: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耳胀闷、闭塞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 2.3.2 好转:耳胀闷、闭塞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 2.3.3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 脓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脓耳是因邪热上犯耳窍,血腐化脓所致,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 3.1 诊断依据 3.1. 1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听力下降,急性期可有发热及耳深部痛。 3.1.2 急性脓耳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或治疗不彻底者迁延成漫性脓耳,病

中医证编码TCD

摘要:从全国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12万余份出院病例中,遴选出78605份符合项目研究要求的病例,从中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通过对每一个病、证诊断所占有的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全国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标准为规范描述了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的层次结构,揭示了中医病、证的属性组合规律与因果关系,为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国家标准;疾病分布;中医病证;诊断 Applied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n“Classification & Code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Zhang Ruhong(章如虹),Mao Shusong(毛树松),Shao Qihong(邵企红),et al.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Information Center, Hubei 43006 1) (Dep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 hinese Me dicine, Beijing 100026) ABSTRACT: From the 8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pital s by random sampling from different grades, 78 605 out of more than 1 20 thousands of cases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hich conformed to the pr oje ct research requirements. By the analysis on the cases we found 5 908 diagnosis nam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n sequence we listed the numbers o f the cases occupied by each diagnosis, and then got a representative distributi on data of the diagnoses of TCM symptoms an d signs on the discharged TCM patient s. Taking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s rule, our research indicated the features, c ausality and combination regulation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t suggested a new path of th e TCM research. KEY WORDS: Disease Distribution; TCM Symptoms and Signs; Diagnos is 1资料来源 本资料来源于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病种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该调查是依据卫生部“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所采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综合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人口结构等项指标,以县(市或市区)为单元,进

(完整版)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外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五、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 2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 3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 4有头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 5颜面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 6手部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 7红丝疔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7) 8烂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 9发颐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8) 10丹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 11流注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0) 12瘿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1) 13肉瘿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2) 14瘰疬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2) 15乳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3) 16乳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4) 17乳疠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5)

18乳岩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5) 19乳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6) 20粉刺性乳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7) 21乳衄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 22乳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 23肠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 24水疝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0) 25子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致评定 (21) 26子痰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2) 27精癃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3) 28精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4) 29臁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 30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 31附骨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6) 32流痰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7) 33脱疽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8) 34青蛇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9) 35股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0) 36水火烫伤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 37冻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 38毒蛇咬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3) 39破伤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

证候规范化方法研究进展(一).

证候规范化方法研究进展(一) 【关键词】证候;症状规范化;量表;方法学;综述 笔者选取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7年文献,以症状、证候、规范化、定量化、量表、方法学和积分法等为关键词检索,筛选出100余篇文章进行综述。笔者主要分析目前中医诊疗疾病现状、中医诊病的特点、目前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阐明症状规范化的必要性。 1 中医诊病的特点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患者症状进行测量的过程,而影响每个测量指标的随机因素很多,如医学流派的不同、水平的高低、测量手段的差别、患者的心理状态,甚至环境(光线、声音、空气)的差异等,每个因素都可能对测量指标产生影响[1]。中医病、证的判定,主要取决于临床症状及其变化情况的全面考察,通常将其主、次症状的若干项作为诊断该病、证的必备条件。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由于忽略不计症状表现程度上的差别,故而不能对病、证的整体状况做出比较客观的度量[2]。 2 规范化的必要性 证候是中医学的特定概念,是中医对疾病反应状态认识的概括和临床处方治疗的依据,准确把握和辨识证候是正确诊断、合理治疗疾病的关键。然而,由于中医证候的广延性、中医判断证候“司外揣内”的暗箱操作方法,以及理论体系承袭沿革中存在的局限性,使得证候辨识多带有经验的成分,由于不同临床医师对证候的辨识水平不同,对证候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的判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继承及发展。而证候的辨识是通过对临床信息,即症的综合分析而实现的,临床信息是患者病理状况的外在反应,是一种纷繁复杂的现象,通过医生望、闻、问、切获得,而临床上由于医生应用四诊检查的技巧和经验各异,对症状和异常行为的概念理解不同,也会影响临床信息收集的一致性,从而直接影响证候的辨识。因此,如何准确全面地收集临床信息是正确辨证的关键环节之一[3]。 成氏等[4]认为,中医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因此,对于证的研究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证的本质研究与证的规范化研究两个方面,而证的本质研究亦离不开证的规范化。所以,如何对证进行规范化就成了首要而突出的问题[5]。耿氏等[6]提到中医症状由定性向定量过渡,使之客观化,是临床和科研的实际需要,是中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必然趋势。制定症状计分法的诊断评分标准,使之适用于任何症状,并能够规范化,要求分级明确、有客观依据、易于掌握、便于实施。李氏等[7]认为,通过量化,能象西医的疾病诊断一样,增加药证识别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对中医辨证用药的规范和统一,从量化的角度更能准确地把握识证、用方、用药。更重要的是为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提供量化的标准或量表,这样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医干预后的效应维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 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 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4. 1诊断依据 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4.1.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4.1.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4.1.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中医证候学新选.

中医证候学 目录 1证候概述 2辨证论治 3证候诊断 4证候分类 5中西互补 证候概述 中医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以相应的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的“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以说:单一的症状和体征无法表现一个完整的证候,证候一定是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证候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疾病而独立存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共同构成了证候的本质。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就是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一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就是在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我稳定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同一邪气致病,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可以导致疾病的多变性和证候的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的因素和机体反应的不同,可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候。只有辨别清楚感冒的症状是属风热或是风寒,才能确定采用辛凉解表或是辛温解表方法,给以适当的治疗。例如:用辛温解表方药麻黄汤来治疗风寒感冒,用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来治疗风热感冒。再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治法也不相同,夏季感冒,多挟暑挟湿,须用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故治疗暑月感冒时可用新加香薷饮方药来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又例如二个不同的病人,一个是患久泻脱肛,另一个是子宫下垂,这些都是不同的病证,但如果都表现为中气下陷,就可以用补中益气汤的方药治疗,补中益气汤能升举清阳之气,使中气旺盛,达到治疗脱肛和子宫下垂的目的,故可采用异病同治方法。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不同的病因可以导致相同的

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六、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骨伤科11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疗效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锁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1诊断依据 2.1.1有外伤史。 2.1.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2.1.3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2.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2证候分类 2.2.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弓形。 2.2.2横断型骨折:多见成年人,骨折端可具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下前方移位。。 2.2.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2.3疗效评定 2.3,1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断端无压痛,无冲击痛,功能恢复。 2.3.2好转:对位及对线尚可,或骨折对位不佳,但功能恢复尚好。 2.3.3未愈:骨折不愈合成局部明显畸形,功能障碍。 3肩胛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诊断依据 3.1.1有外伤史。 3.1.2主要由直接暴力引起,常见肩胛体部骨折。 3.1.3肩胛部常有皮下瘀斑,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时疼痛加剧,不能充分外展。 3.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部位。 3.2证候分类

3.2.1肩胛体骨折:肩胛部软组织肿胀明显,皮下瘀斑,压痛,活动受限,充分外展受限。 3.2.2肩胛冈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或可触及折端异常活动。 3.2.3肩胛颈骨折:多由间接外力所致。 无移位型:肩活动疼痛,肩部、腋窝有压痛。 移位型:肩外型变平,肩峰突出,锁骨下窝处饱满,呈固定畸形,从外向内顶压肱骨头可使疼痛加重。 3.2.4肩胛盂骨折:肩部肿胀,活动受限。 3.2.5肩峰骨折:肿胀,肩峰端压痛,外展上臂时疼痛加剧。 3.2.6喙突骨折:抗阻力内收肩及屈肘时疼痛加剧。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骨折对位满意,骨折线模糊,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3.3.2好转:对位尚可,或骨折对位欠佳,功能恢复尚可。 3.3.3未愈:骨折对位差,功能障碍。 4肱骨大结节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1诊断依据 4.1.1有外伤史。 4.1.2多发于成人。 4.1.3肩部肿胀,大结节处有压痛,肩外展活动明显受限。 4.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4.2证候分类 4.2.1裂缝骨折:大结节处轻到中度肿胀,压痛。 4.2.2无移位粉碎性骨折:大结节处肿胀,压痛,可扪及骨擦音。 4.2.3撕脱性骨折:大结节压痛,肿胀,肩前外方常可触及骨折块,肩外展活动受限。 4.3疗效评定 4.3.1治愈:骨折愈合,对位满意,功能及外形完全或基本恢复。 4.3.2好转:骨折愈合对位良好,或骨折对位欠佳,功能恢复尚可。 4.3.3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功能障碍。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发表时间:2009-06-09T14:06:04.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4月第10期供稿作者:马乾章丁原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辽宁沈阳 [导读]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标准化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034-01 【摘要】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标准化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方法。本文试图从现在临床经常参考应用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标准的制订规律和研究方法中寻求系统规范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制订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制订有所帮助。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标准化 慢性胃炎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于胃粘膜层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呕吐、嘈杂等范畴。慢性胃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病情变化比较复杂,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并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因此,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探索经济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在中医诊治疾病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辨证论治需要标准化,首先应该规范的是辨证分型标准。近年中医界在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制订了一些证候诊断标准。目前慢性胃炎中医仍存在多种辩证分型标准,需要进行总结,探索客观的临床研究方法,以达成相对统一的辩证分型。研究慢性胃炎的标准证型,为临床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证型标准,是一个漫长而具有重要意义的过程。 目前存在几个常被参考执行的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标准。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诊断包括: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和胃络瘀血。证候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并将症状分为主症和次症,而且对症状进行了分级量化。在2003年制订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慢性胃炎的标准证型诊断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和胃络瘀阻和脾虚气滞。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证候诊断不同,该证候诊断依据的次要证候为慢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证型的确定须要具备主症的X项加次症的Y项。戴晓玲 [1]等对于慢性胃炎的调查研究结果提示各类慢性胃炎均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为主,单纯虚证很少。各类慢性胃炎实证及兼夹实证的分布规律说明,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同时兼有2~ 3种证候,提示慢性胃炎病因、病机非常复杂。郁热证在各类胃炎中出现频率很高,提示郁热是慢性胃炎中普遍存在的征象,其发生可有两种机理,一是慢性胃炎病程迁延,日久伤阴生热,二是脾胃虚弱,痰湿饮食等阻滞,久郁生热,故治疗慢性胃炎应注意“胃热”这一证候特点。对于慢性胃炎中医证侯标准的确立方法,孟虹[2]等采用几种统计学方法相互验证结果和相互补充相关信息的思想,来筛选变量和寻找出对辨证贡献大的指标;同时还采用外部标准即多个有关专家对各证型症候群的评分,验证证候的标准,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筛选和标准的制定,为证型证候标准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同时认为证型辨证在缺乏金标准前提下,标准的建立应采用临床 流行病学的方法与专家问卷相结合,从大量研究对象群体角度上,结合统计学的方法,找出证候的分布和组合规律,客观的制定出证候标准,结果才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吕爱平[3] 在总结以往证候研究教训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以方剂疗效作为证候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使证候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首先检验证候正确与否的标准不再是以往的“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证候判断主观性给进一步研究带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将更可靠实用,其成果将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价值,解决了以往研究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难题。吕氏在其研究课题中主张采用严格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临床设计,通过临床收集患者的主观症状信息和服用方剂后的疗效信息。在研究过程中,强调病证结合、方证对应,并采用国内或国际公认的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疗效判断,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获取有助于疗效判断的主观症状,达到缩小方剂的适应证(即精确辨证),提高方剂临床疗效的目的。 目前,慢性胃炎的中医标准辩证分型还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确立的科学方法不是很明确和规范,证型标准的确立没有明确限定的统计学研究方法。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与专家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应该是确立证型较好的科学方法,但需要具体确定不同研究内容所适用的统计学方法。再者,专家问卷的设计应该包含中医一些基本特征的要素,诸如地域因素、体质因素等等。第三,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不够充分全面,没能阐明中医证型之间的互相演变关系,或者逆转还是进展的过程,这应该是重要的中医内涵。第四,中医的证型确立需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四诊的内容都不可忽略。在四诊的内容基础上,再通过流行病学的方法,确定主要的症状、体征和次要的症状、体征,才能为临床的辨证论治确立切实可行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戴晓玲,刘启泉,田军彪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规律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53-454. [2] 孟虹,贺宪民,范思昌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33-34. [3] 吕爱平.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要求—应重视中药适应症和中药药效评价的研究[J].首都医药,2003,(3):27.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

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 中医内科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 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 增多。 2.2 证候分类

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 1 )急性起病 ( 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 3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 4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 5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馈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中医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一、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指由外感风邪,客于肺卫所致。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打 嚏、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诊断依据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表: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 红。或目赤流泪,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高热不退,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痛,倦怠,泛恶,鼻塞 流涕,咳嗽。舌尖红,苔白腻,脉数。 兼证: 1.夹痰:兼有咳嗽,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浮滑。 2.夹食:兼有腹胀,不思乳食,或伴呕吐,口中气秽,大便溏臭或秘结。舌苔垢或黄厚,脉滑。 3.夹惊:兼见惊惕惊叫,甚至惊厥。舌尖红,脉弦数。 疗效评定 治愈:体温正常,各种症状消失。 好转:体温正常,各种症状均减轻。 未愈:发热不退或增高,鼻塞流涕及兼症未改善或加重。 二、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肺炎喘嗽由外邪犯肺,邪壅肺气而见发热、咳嗽、气喘、鼻煽为主症的疾病。若正虚邪恋,可迁延难愈。常见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迁延性肺炎。 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4.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5.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证候分类 1.风寒袭肺: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热壅肺:壮热烦躁,喉间痰呜,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阴虚肺热:病程延长,低热出汗,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细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