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管性痴呆的诊治

血管性痴呆的诊治

血管性痴呆的诊治
血管性痴呆的诊治

血管性痴呆的诊治

李作汉

痴呆是一种后天智力功能及认知功能持续性障碍的综合征。根据WHO统计,在老年期痴呆中,老年性痴呆(AD)占50%~60%,血管性痴呆(VD)占15%~20%,混合性痴呆占15%~20%。

VD系指由于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所引起的智能及认知障碍的综合征。现介绍临床上常见的VD。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

病因可分为全身性血管疾病和颅内血管疾病所引起的两类。全身性血管疾病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腔隙状态、Binswanger病、白质疏松等)、低血压(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层坏死等)、多栓塞(瓣膜心脏病、心房纤颤、附壁血栓、黏液瘤等)、血液病(镰状细胞病、黏滞性过高、血小板增多等)、系统性炎性血管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病、Wegener肉芽肿病等)。颅内血管疾病有脑出血和颅内血管病变(炎症性:肉芽肿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等;非炎症性:淀粉样血管病,伴有皮质下梗死和脑白质病变、脑显性常染色体动脉病变等。)

危险因素有种族(俄罗斯、中国、日本人VD多于AD)、年龄(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加)、性别(男性多于女性),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梗、血脂异常、吸烟、酗酒等,还有梗死的大小、部位、数目、双侧多发的底节、丘脑、顶颞叶、优势半球、白质脑病、脑萎缩者发生率高(梗死脑组织大于80~150ml时,

由于神经元大量缺失和脑萎缩使脑容积减小临床可出现痴呆),及基因与遗传。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局部脑血管损害

1?郾多部位、局灶性:多发性梗死、多发性腔梗,其梗死体积在50cm3以上,出血性脑损害,缺血性白质损害。

2?郾大面积:大于80~150ml梗死。

3?郾关键部位:梗死小、部位重要,又称“要害性梗死”。皮层主要为海马回、角回;皮层下主要为丘脑、扣带回、穹窿、尾状核、苍白球、内囊膝部及前肢。

(二)低灌流综合征低灌流脑损伤取决于低灌流的程度、受累组织对缺血的敏感性及侧支循环。如继发于心跳骤停、低血压、颈动脉病变等引起的急、慢性脑部低灌流、分水岭梗死、局灶或弥漫的白质缺血、不完全性缺血脑损伤等。

病理改变:(1)多梗死性痴呆:其主要病理为多发的脑腔隙样梗死病灶,是由于大脑前、中、后动脉、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直径100~400μm的穿通动脉的阻塞,而导致2~20mm直径的圆形梗死灶,常影响上行激活系统,而引起痴呆。2/3病灶的病因是高血压引起的,伴有纤维蛋白沉着,后者导致小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性和动脉壁变薄弱,小动脉变长、弯曲和产生内膜下夹层和微动脉瘤。Fisher在1 042例尸检中发现11%有局限性小软化灶,多数直径为5mm左右,最大直径可到18mm,其边缘有薄层胶质纤维和胶原纤维,腔内组织稀疏,

神经细胞大多消失,胶质细胞增生,新鲜软化灶内残留少数格子细胞,绝大多数腔隙分布在壳核、尾状核、丘脑、脑室旁白质,也可见于脑桥、小脑,但大脑皮质甚少见。Hachinski在鉴别痴呆病人的病因时,发现不少病人主要病理改变是这种多发的腔隙性梗死,其梗死的体积在50cm3以上,称为多梗死性痴呆。(2)大面积的脑梗死多发生于颈动脉颅外段和颅内动脉主干阻塞可导致同侧顶叶、颞叶和部分额、枕区分水岭梗死,基底动脉主干阻塞可见脑干、颞、枕区及丘脑大面积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可导致包括痴呆在内的脑功能障碍,病灶多累及双侧大脑半球和优势半球。(3)其他部位的梗死:①白质疏松和Binswanger病:白质疏松和Binswanger病,有时统称为Binswanger 白质疏松。病理改变主要是脑室旁白质变性,但不影响弓形纤维、视放射、胼胝体、内囊或颞叶。显微镜下可见伴有海绵样变性水肿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坏死灶。白质的小穿通动脉可见玻璃样变性。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白质和灰质核水平可见腔隙性梗死,而皮质区却是正常的。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大和脑皮质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②丘脑性痴呆:丘脑性痴呆主要是由于双侧丘脑或优势半球梗死所引起,也称为重要部位梗死灶所引起的痴呆。③分水岭区梗死性痴呆:是较少见的痴呆类型,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40%。脑动脉末梢分支多而细,并与邻近的动脉分支互相吻合,以保证该区脑组织的正常血液供应。若其中一动脉管腔狭窄时就难以保证该动脉灌流,首先会影响动脉末梢互相吻合的边缘地,即分水岭区出现严重的脑梗死,常发生于顶叶、颞叶或枕叶处。

三、VD临床症状和体征

(一)VD临床分型(1)多发性梗死性痴呆;(2)大面积梗死性痴呆;(3)重要部位梗死性痴呆;(4)低灌流性痴呆:(5)皮质下小血管病变:多发性腔梗、Binswanger病;(6)遗传性血管性痴呆;(7)出血性痴呆:淀粉样血管病、慢性硬膜下血肿、SAH、脑出血;(8)混合性痴呆。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为构成痴呆的临床症状;第二类为脑血管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第一类构成痴呆的核心症状是记忆力减退。病人有近记忆力、远记忆力和即刻记忆力减退,最早期出现的是近记忆力减退。随着记忆力的减退,逐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间定向力、计算力和理解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减退。第二类脑血管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局灶症状,这对VD和AD的鉴别是很重要的。VD病例中,由于不同部位脑血管病变引起不同的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如优势半球病变,可能有失语、失读、失写、失算等症状。非优势半球病变可导致视空间障碍、体像障碍等症状。双侧大脑半球病变都能引起脑神经麻痹、偏侧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有时也可伴有偏盲和肢体共济失调等。

在多梗死性痴呆病人中上述症状和体征却是阶梯式发展,可突然起病,也可隐匿起病,每次发作症状有所加重,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最后进入痴呆。

大面积脑梗死痴呆多急性起病,病情严重,存活者多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病人留有重度瘫痪,卧床不起,丧失独立生活

能力,也可伴有较严重的痴呆。

丘脑性痴呆以遗忘、情绪异常和嗜睡为主,并伴有脑干病变的症状。可出现眼球垂直注视困难以及其他中脑和脑桥等症状。

分水岭梗死性痴呆在临床上是较少见的,主要靠影像学检查才能确诊。

(三)临床特征(1)起病急,男多于女,发病年龄较早,与受教育无关。(2)伴随脑血管病而发生,有明显脑血管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影像学证据。(3)斑片状认知缺损:表现一种或几种认知功能障碍与受累血管及受损部位一致(非全面认知障碍),而AD为全面认知障碍。(4)与AD相比:在时间、地点、定向,短篇故事即刻和延迟回忆、命名、复述方面损害较轻,在执行功能如自我整理、计划、精细运动协同方面损害较重。记忆损害早期不明显,晚期可主导。(5)人格改变轻,进展慢,自知力保持较久。(6)病程波动/阶梯性进展。认知功能随脑血管病的病情恶化和好转而波动。如发病之初,认知障碍重(一周时61%),随脑循环改善,6个月时仍有37%。若反复多次多灶梗死,则认知障碍呈阶梯性恶化。(7)认知功能恢复不均衡且与梗死部位、并发症有关。脑卒中3个月,信息加工、搭积木、MMSE(简明智能量表)总分显著提高,视觉即刻及延迟回忆、逻辑回忆无明显改善;脑卒中1年时,认知改善率36%,合并糖尿病改善比为12%;左半球/优势半球,改善可能性5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VD的诊断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痴呆;(2)有脑血管

病的证据(危险因素、症状、体征、影像改变等);(3)痴呆与脑卒中相关:痴呆一般在卒中3个月内发生,病程呈波动/阶梯样加重,排除其他疾病。

(二)诊断标准对VD的诊断第一步是确诊痴呆,第二步是确定是不是VD。临床上为了确诊痴呆,可采用DSM-IV(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中痴呆的诊断标准:1?郾发生多方面认知缺陷,表现为下列二者:(1)记忆缺损(学习新信息的能力受损或不能回忆以前所学到的信息。(2)至少有下列认知障碍之一:①失语;②失用;⑧失认;④执行管理功能障碍。2、认知功能缺损导致明显的社交或职业功能的缺损,并可发现这些功能较以前的水平明显降低。

痴呆诊断也可用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的痴呆标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于2002年提出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VD定义:系指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诊断标准如下:

1?郾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IV-RD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识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识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影

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识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认识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②人格相对完整;③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④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⑤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郾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3)痴呆和脑血管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据不足。3?郾确诊脑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实不含超过年龄相关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数,以及其他变性疾患组织学体征。4?郾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1)意识障碍;(2)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4)精神疾病(抑郁症等)。注:当VD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时,建议用并列诊断,而不用“混合性痴呆”诊断。

(三)鉴别诊断

1、AD与VD鉴别:这两种痴呆的鉴别中VD起病迅速,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较轻,呈阶梯样病程进展,有局灶性和定侧性神经系统体征,多并存控制欠佳的其他疾病,多有假延髓性麻痹症状和容易波动的情绪改变。

2、抑郁症:VD必须与抑郁症作鉴别很重要。后者也称假性痴

呆。抑郁症具有以下临床特点:迅速出现智力障碍,病程很少有进展或完全不进展,有明显的个人或家族的抑郁症史,仔细检查记忆力比病人所诉说的要好的多,同时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3、正常颅压脑积水:VD进入脑萎缩或脑室扩大时,应该与正常颅压脑积水作鉴别诊断。正常颅压脑积水的主要三个症状是进行性智力减退、共济失调性步态和尿失禁,易与VD混淆。正常颅压脑积水起病隐匿,无明显的卒中史,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脑梗死,是鉴别诊断的依据。

五、防治

(一)脑卒中的三级预防VD的防治首先应进行脑卒中的预防,可分为三级预防。一级预防的目的是防止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具体办法为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合理饮食、不吸烟、适量饮酒和开展适量的运动。二级预防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存在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减轻危险因素的危害。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控制危险因素等。三级预防就是在发生脑卒中后应及时治疗,防止脑卒中机体功能丧失、导致残疾发生和脑卒中的复发。特别是急性期尽量减少脑卒中所致的危害程度和降低脑卒中的复发,对预防VD的发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药物治疗1?郾选择性胆碱酯酶抑制剂:(1)他克林:肝毒性大,每天服四次;(2)安理申:无严重副作用,每天服一次;(3)石杉碱甲:又名哈伯因、双益平;(4)艾斯能:可改善认识及日常生活能力;(5)加兰他敏:可改善认识功能、日常活动及行为,费用低。

2?郾NMDA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易倍申)。3?郾脑细胞代谢衍生物:吡西坦、阿尼西坦、奥拉西坦、奈非西坦等。4?郾脑循环促进剂:海得琴、脑通、都可喜。5?郾钙拮抗剂: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嗪。6?郾肽类激素: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加压素、雌激素。7?郾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8?郾抗氧化剂:维生素E、司米吉林。9?郾非甾体消炎药。10?郾脑活素类:施普善。11?郾中药:银杏、人参皂甙、芹菜甲素、复方海蛇胶囊等。

(三)非药物治疗1?郾认识训练:各种学习和技能训练。2?郾经皮神经电刺激:可改善认识功能,使日常活动能力增强。3?郾光治疗:增加白天环境光强度,可改善昼夜节律和行为紊乱。4?郾高压氧治疗。5?郾心理和行为治疗。6?郾社会干预:加强社会、家庭支持,提供专门服务。

(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原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8066686.html,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作者:王琳莹马英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9期 摘要:在老年期痴呆中,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是两种主要疾病,其中前者有较明 确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而且治疗途径广泛,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血 管性痴呆的治疗。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治疗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衰退以及高级认知功能减退。其预后相对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目前,VD 无特效疗法,关键在于预防脑血管疾病。该文对VD 的治疗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提高人们的认识,为VD 治疗提供一个客观依据和新的思路,并为VD 治疗寻找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法。 一、血管性痴呆的西医治疗 (一) VD的药物治疗 1.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的一种,与其他钙通道阻滞剂不同的是,降压作用较弱,具有极高的脂溶性,极易穿透血脑屏障,所以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尼莫地平对脑部血管及中枢神经具有双重保护作用。其治疗VD的作用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扩张小动脉及微循环血管,防止血管痉挛性收缩,改善脑部血供;②抑制神经元细胞钙内流引起的钙超载,保护脑部神经元;③抑制缺血区脑细胞过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产生,保护缺血区神经元。本试验通过组内比较也印证了尼莫地平能够改善VD患者高级认知功能。 2.银杏叶提取物是一类天然的抗氧化剂,其在调节免疫、清除自由基以及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银杏叶提取物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强有力的拮抗剂,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和抗过敏等。对于VD 患者的临床治疗,在改善患者的智力精神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银杏叶提取物优于氨酪酸类药物及丹参制剂;在改善患者痴呆水平方面,银杏叶提取物优于胞二磷胆碱;在疗效方面,提示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VD 上有显著作用。 3.吡咯脘类此类药物属于益智类药物,主要增加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使神经细胞的反应性和兴奋性提高,可选择性作用于大脑皮层和海马,促进并增强患者记忆力,同时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代表药物为吡拉西坦、奥拉西坦。吡拉西坦为脑代谢改善药,属于γ-氨基丁酸的环形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 一、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痴呆(TCD编码:BNX1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血管性痴呆(ICD-10编码:F01.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2.痴呆程度评定 参照临床痴呆评定表(CDR)。 3.病期诊断 (1)平台期: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波动,多见于发病早期,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2)波动期:感冒、感染及情绪波动常为诱因,在近期内(数日至数周)出现痴呆 原有症状(核心或周边症状)时有加重,与平台期比病情明显不稳定,呈波动状态,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 (3)下滑期:痴呆症状明显加重,呈急性下滑趋势,也可见渐进缓慢持续下滑。 基本证类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以风火痰瘀标实所致诸证类为主。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痴呆(血管性痴呆)临床常见证候: 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3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痴呆(血管性痴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 14 —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痴呆(TCD编码为:BNX100)和血管性痴呆(ICD-10编码 为:F01.9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出现较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神经心理学检查 (2)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3)HIS量表测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TCD,颈部血管超声,相关基因 检测,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血糖,血脂,维生素B 12水平,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补益肝肾,化痰通络。 (2)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健脾益肾,化痰通络。 (3)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清热化痰,通络开窍。 (4)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补肾填精,益髓增智。 2.针灸疗法 3.康复疗法 4.推拿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改善或延缓核心症状的发生、发展,减慢或阻止智能的减退,提高生活自理能 力。 2.减轻或消除周边症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出现并发症不能完成路径时,退出本路径。 3.由于患者自身原因无法完成路径时,退出本路径。 — 15 —

(完整word版)中国血管性痴呆诊治指南解读

中国血管性痴呆诊治指南解读 医脉通2013-08-22分享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是我国第一部痴呆的中西医结合循证指南。在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23次学术会议上,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田金洲教授对其中的血管性痴呆诊治部分做了解读。 痴呆流行现状 近年来,我国痴呆患病率明显增高。传统认为,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位常见的痴呆原因。但目前数据显示,单纯血管性痴呆占仅所有痴呆的3%-5%,而混合性痴呆占比例较高。 我国目前大约有73.8%-93%的痴呆患者未被诊断。服药治疗的痴呆患者仅占所有患者的21.3%,服用一线抗痴呆药物的仅2%,多数痴呆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VaD认识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认为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高于阿尔茨海默病;(2)认为有卒中和痴呆就可以诊断为血管性痴呆;(3)认为在筛查痴呆时MoCA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的敏感性优于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4)把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当成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此外,欧美指南很少引用中国的文献,其诊断和治疗的推荐意见并不适合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制定了中国的痴呆诊治指南。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VaD的诊断标准有ICD-10、NINDS-AIREN和DSM-Ⅳ等,其中1993年Román等制定的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使用最广泛。它强调3个基本要素:(1)符合痴呆诊断,推荐ICD-10、DSM-Ⅳ和DSM-Ⅳ-TR诊断标准;(2)要有脑血管病的证据,推荐CT或MRI影像学检查证据;(3)两者必须有相关性,至少有以下中的一项:①在明确的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痴呆,②突然认识功能衰退,或波动性、阶梯样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 2000年DSM-Ⅳ-TR痴呆诊断标准:(1)发生多个认知领域功能障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记忆功能障碍;②至少同时具有以下认知功能损害之一:失语、失用、失认和执行功能障碍;(2)上述认知功能障碍必须严重到足以干扰社会或职业功能,而且与以往相比明显下降;(3)认知功能障碍不只是发生在谵妄过程中。 血管病证据强调:(1)梗死部位非常重要;(2)重视对血管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血管性痴呆包括6个亚型:(1)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占75% ;(2)重要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例如丘脑梗死;(3)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微梗死性痴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可伴出血);(4)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6)其他,如CADASIL(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骆迪,毕齐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毕齐biqidoctor@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8066686.html, 【摘要】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相 关的药物治疗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 体抑制剂、尼莫地平、他汀和尼麦角林等。多奈哌齐治疗VD的试验效果尚有争议;加兰他敏对于由阿 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引起的痴呆和脑血管病导致的痴呆同样有效;利凡斯的明对年老 可能有伴发的阿尔海默氏病的VD在认知方面有明显的疗效;美金刚治疗轻到中度VD具有较好的疗效 和耐受性;大多数试验结果显示尼莫地平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效,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辛伐 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对VD有治疗作用;尼麦角林能改善VD的认知功能。目前尚无证据证实抗血小板 制剂和降压药物对VD有阳性治疗作用。 【关键词】 痴呆,血管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尼莫地平;尼麦角林 Research of Drug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LUO Di, BI Q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BI Qi, Email:biqidoctor@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8066686.html, 【Abstract 】 Vascular dementia is a kind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clinical syndrome caused b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Relevant drug therapy includes anticholinesterase, N-aspartic acid methyl-D-receptor inhibitors, Nimodipine, statins and nicergoline etc. The effect of donepezil is controversy; galanthamine is effective to the dementia caused by both Alzheimer disease (AD)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rivastigmine in vascular dementia those who are old and may have AD has the obvious effect in cognitive; memantine in mild to moderate vascular dementia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and tolerability; most tests show nimodipine in vascular cognitive dysfunctio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have good safety; simastatin and atorvastatin are effective; nicergoline can improve cognitive functions in vascular dementia patient. At presen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antiplatelet agents and antihypertensive drugs have positive treatment function. 【Key Words 】 Dementia, vascular;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Memantine; Nimodipine; Nicergoline ?综述?血管性痴呆(v a s c u l a r d e m e n t i a,V D )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和路易体痴呆,是痴呆第3位常见的病因,V D多有卒中史,常表现波动性病程或阶梯式恶化,智能损害多呈斑片状缺损。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等部位血管源性病变更容易导致痴呆,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或由于皮质下白质、基底节或丘脑多发性腔隙梗死所致[1]。随着V D发病率的升高,对此类疾病药物治疗更为关注,现将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胆碱酯酶抑制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利凡斯的明3种药物上。1.1 多奈派齐 关于多奈哌齐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王玉芬等[2]进行的多奈哌齐治疗V D 的随机对照研究(r a n d o m i z e d control led trial,RCT)评价了多奈哌齐在治疗V D方面的疗效,治疗24周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 <0.01),临床痴呆评定量表分显著降低,试验结果显示多奈派齐治疗V D 安全有效。D em aer s ch a l k等[3]认为,一般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治进展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疗进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 刘征堂 一、概述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 VaD )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患病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为3.96%,其中血管性痴呆占到了2/3,其发病率相当高,而且它的致残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血管性痴呆发病较为明确,具有潜在的可防治性,因而被称为可逆性痴呆,及早治疗对智能改善或者是逆转 尤为显著 ,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医药学在血管性痴呆的辨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延缓疾病的进展。 二、痴呆的概念和特点 ( 一 ) 痴呆的概念 痴呆 ( Dementia ) 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是指由于大脑的器质性改变使曾经发达的智能再次低下,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的智能障碍,即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在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和人格等精神心理活动中,有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他至少一项缺损,同时伴有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的一种状态。并且上述症状和功能损害至少已经存在4-6个月才能诊断。 (二)痴呆的特征 它是后天获得的、有持续性、有多个认知功能的损害。大脑皮层的功能较多,大脑功能包括认知、记忆、思维、计算、定向等,由于这些功能的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能力减低、认知功能明显减退,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判断,明显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或者社会职业功能,并且与以往水平相比有显著的降低等。 三、血管性痴呆的概念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 VD) 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症,与老年性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但是由于受到诊断标准的限制,早期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从而丧失了治疗的机会。为使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之前能被发现,而产生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痴呆的早期状态。 四、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学认识 (一)病名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老年病呆病的范畴。祖国医学有呆病、文痴、痴呆、善忘等记载。其发生于中风病之后以老年人居多,病位在脑,涉及肝、肾、心、脾,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精气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 (二)文献记载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2016-05-19 中华神经科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为了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相关专家的多次讨论,达成此共识。 脑小血管病定义 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1]。 脑小血管病病因 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①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⑤静脉胶原化疾病;⑥其他脑小血管病[2]。 值得注意的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3,4]。本文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其他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可参照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建议。 流行病学资料 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显著高于西方国家[5]。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在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D)是引起老年期痴呆的第二病因,在痴呆中占10%~50%[1]。VaD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不同的血管病理变化均可引起VaD症状,包括大、小动脉病变,弥漫性缺血性白质病变,心脏脱落栓子的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出血,血液学因素和遗传性疾病等[2]。 目前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不能发现非痴呆的认知障碍及促进血管性痴呆的防治。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可以涵盖所有与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变有关的各种程度的认知障碍,促进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3]。 1 血管性痴呆(V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VCI)[3] 血管性痴呆(VaD)是一种明显的皮质下痴呆,并伴有执行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将脑血管病(CVD)确立为痴呆的一个直接或间接危险因素。VaD的临床诊断标准逐渐建立。目前国际上常用的VaD诊断标准DSM-Ⅳ是特异性最高的,分“可能”、“可疑”和“肯定”3种诊断。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中卒中研究所与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4]VaD诊断标准由于特异性很高,已被普遍接受,目前广泛用于临床试验中单纯性VaD病例的筛选。各种VaD诊断标准均强调必须有痴呆和CVD的证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证据)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发生痴呆),这使得VaD的诊断被分为两步:首先要确定为痴呆(符合以Alzheimer’s Disease,AD

为模板的痴呆定义),然后再与AD相区别(根据血管危险因素、缺血评分和影像学变化等)。许多临床和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按照AD型痴呆的诊断标准不能发现许多CVD导致的认知障碍,尤其是未达到痴呆标准者,也就不能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同更宽泛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DI)概念来代表VaD,目的是将VaD诊断标准从传统的痴呆标准中摆脱出来[5]。目前应用的VaD诊断标准所发现的患者都是认知损害已不能恢复的晚期患者,不能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因此,VCI概念的社会和医学意义就在于摆脱了传统痴呆定义的束缚,强调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障碍能早期诊断和干预,以避免损害加重而达到影响职业、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能力的程度。 VCI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组疾病。根据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可将VCI分为血管性遗忘型认知障碍(MCI)、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和VaD。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可能是最常见的VCI类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皮质型(大血管性、栓塞性和低灌注性)、关键部位型(大血管性、栓塞性、小血管型和低灌注性)和皮质下型(小血管性、低灌注性和不完全梗死性);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的认知障碍,同时具有血管病变的依据。 VCI诊断标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脑血管疾病的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呈波动性发展;记忆力相对保留或较少损害,注意和执行等认知功能受损较重;脑血管病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并除外其他疾病;不够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及治疗进展 作者:魏居瑞编辑:studa20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血管性痴呆发病的相关因素和治疗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神经干细胞治疗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系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研究显示[1],血管性痴呆被认为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第2位原因,发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随着社会老龄化,Va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上升,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之后第3位的致死性疾病,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1 VaD发病的相关因素 到目前为止,引起脑血管病的某些危险因素与痴呆的关系尚不确定,而痴呆的危险因素还包括与卒中无关的一些因素。多数研究显示:VaD往往是自身危险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因素包括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非遗传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低教育水平、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病、血脂异常、吸烟、大量饮酒、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等[2]。最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激素、微量元素、神经免疫因素及神经递质等遗传因素主要表现遗传异质性及基因多态性。 1.1个体因素 各个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认为年龄在VaD的发病中是一个比较确定重要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VaD的发病率亦成倍增长。有研究报道,55岁以上人群中,年龄每增加5岁的相对危险度增多1.35倍[3]。种族不同,其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亦不同,一般认为,血管性痴呆更多见于俄罗斯、日本、中国,而欧洲和北美洲AD多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愈高,其VaD的发病率愈低。但是,教育作为痴呆的一个保护因素,同时还受到其他一些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如职业、收入或早年的生活经历等。心理因素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非常密切,患抑郁症与不患抑郁症的老年人中,前者患VaD的相对危险度是后者的1.91倍,抑郁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一个早期预兆。 1.2血管性危险因素 就血管性危险因素而言,脑血管病可以引起认知功能损害。一项关于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流行病学调查中,76 %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的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病因较明确,若能早期诊断,预后相对较好。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原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和促进脑功能恢复两方面。 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目前VaD的诊断标准很多,以下是使用较广的4种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DSM-IV)、WHO疾病分类第10修订版(ICE-10)、美国加州AD诊断和治疗中心(ADDTC)标准及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这些诊断标准的共同特点都包括3个步骤:(1)先确定有无痴呆;(2)再确定脑血管病尤其是卒中是否存在;(3)最后确定痴呆是否与脑血管病相关。 1.1 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 1.1.1 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 (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

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 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1)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2)人格相对完整;(3)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4)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5)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1.2 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 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 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3.痴呆和脑血管病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 据不足。 1.1.3 确诊血管性痴呆 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

血管性痴呆诊疗指南

血管性痴呆诊疗指南 在我国,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位引起痴呆的原因。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卒中病灶的大小和部位等。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引起的脑损伤均可导致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特点包括:出现记忆障碍和至少两个其他认知领域,包括定向、注意、语言词汇功能、视空间能力、计算、执行功能、习惯动作、抽象、判断能力的障碍,且这些障碍足以引起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缺损。 尽管卒中可以增加痴呆的危险性,但目前就脑血管病与痴呆的关系之间如何确定,还非常模糊。卒中的次数、卒中的部位、梗死脑组织的总容量到底要达到多大的量,方能引起痴呆,目前尚无定论。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很难确认卒中是否是痴呆的唯一病因。总之,通过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的证据,说明痴呆患者没有血管病基础;反之,发现了血管病变并不能说这就是痴呆的病因,尤其是在另一个引起痴呆的病因,如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病并存的情况下。 【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临床亚型。 1.皮层综合征特点是临床反复出现脑血栓形成或栓塞,伴有明显的局灶感觉和运动缺损症状和体征,失语更为严重,认知障碍的起病急骤。

2.皮层下综合征伴有深部白质病变的皮层下综合征的特点是有假性球麻痹的体征,锥体束征。抑郁或情绪不稳,额叶释放症状。记忆障碍相对较轻。定向力障碍,对新鲜事物反应减少,兴趣减少,判断事物间关系的能力下降,在交谈时难于将焦点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注意力不集中。刻板语言和动作。 3.常染色体显性皮层下白质脑病的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所致的血管性痴呆一般在30~50岁起病,与19号染色体上的notch3基因突变有关。由于皮层下多发梗死导致腔隙状态,突出的临床特点是假性球麻痹,伴有情感障碍和尿失禁,双侧锥体束征。步态平衡障碍、步距小,病史中有偏头痛史。家族史常阳性。 【辅助检查】 头颅MRI检查可以发现皮层下多发腔隙性梗死灶。此外,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Binswanger’s病)的患者,还可以在更广泛的皮层下白质发现脱髄鞘病变。MRI的敏感性比CT高。 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除外外源性栓塞、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脑膜血管梅毒所致的多发性脑梗死,这在较年轻的患者、尤其是没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尤其重要。 【诊断】

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护理

时间:2014年7月日 地点:医护办公室 主持人:护士长 内容:血管性痴呆的护理查房 血管性痴呆的护理查房 一、护士长: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护理查房,查房对象是406病室15床王恩启,查房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血管性痴呆护理及相关知识,提高我们科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检查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了解病人对我们护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以便及时给予解决,下面就有责任护士汪妹为大家介绍患者病情。 2、介绍病史:15床王恩启,男,71岁,1.血管性痴呆2.高血压病 3.脑梗死后遗症,入院主诉:认知障碍4-5年,加重一周。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入院时神志清楚,双侧臀部见陈旧性疤痕。查体:T37.3,P88/min,R21次/min,BP130/9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专科情况:反应迟钝,强哭强笑面貌,双侧眼球运动会正常,左侧鼻唇沟浅,伸舌不合作,左侧肢体肌张力轻度增高,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双侧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平衡试验不合作。入院后按神经内科常规护

理遵医嘱予完善各项检查、改善循环、补液等对症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现神志清楚、构音不清、营养一般、时有强哭强笑貌,仍有吞咽困难及认知障碍。皮肤情况良好。无发热。 二、主要护理问题及措施 1、有压疮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有关。 措施:○1、勤翻身:是预防褥疮最为有效、关键的措施。一般卧床病人每1-2小时翻身一次,并用水枕、软枕、气枕垫于骨隆突处,可起到局部悬空、减轻压力的作用。 ○2、经常给患者按摩拍背。 ○3、卧床患者的床褥要通气、软硬适中,吸水性好,可用气垫床、高密度海绵床垫等。床单保持平整、干燥、清洁、无褶皱、无渣屑、无杂物。气垫床充气软硬适度,过度充气反而使皮肤压力增加。为病人更换床单时应防止拖、拉、拽,以防损坏皮肤。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温水擦浴每天1-2次。擦洗时不可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不可用力擦拭,以防损伤皮肤。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清洗肛周皮肤,涂上强生婴儿护臀霜或护臀粉。 2、有受伤的危险:与认知障碍有关。 ○1、嘱家属加强陪护,注意安全防护。 ○2、予保护用具,如:床档。必要时行保护性约束。 3、潜在并发症:感染 ○1、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被,及时更换湿汗衣被。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咽分泌物,加强翻身拍背,必要时

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

0 近事遗忘[2] 远事遗忘[3] _____ 总分 腰酸[3] 腰酸腿软 [4]腰脊酸痛[5] _____ 耳鸣如蝉[2] 耳聋[3] 耳轮萎枯[4] _____ 盗汗[1] _____ 发脱[2] 齿动[3] 齿脱[4] _____ 1 ____/30 性功能减退[2] 阳痿[3] 尿后余沥[5] 夜尿频多[6] _____ 舌淡[1]舌尖红[2] 舌瘦而红干[3 ]舌瘦而红干多裂纹[4] _____ 舌薄白少苔[1] 无苔[2] _____ 脉细弱[1] _____ 表情淡漠或寡言少语[2] 神情呆滞或反应迟钝或嗜睡[3] _____ 口多黏涎[2] 咯痰或呕吐痰涎[3] 痰多而黏[4]鼻鼾痰鸣[5] _____ 头昏[1] 头昏重[2] _____ ____/30 2 体胖臃肿[5] _____ 苔腻或水滑[6] 厚腻或腻浊[7] _____ 舌胖大[3] 胖大多齿痕[4] _____ 脉滑或濡[1] _____ 痛处不移[4] 痛如针刺[6] _____ 爪甲色暗[3] 爪甲青紫[5] _____ ____/30 3 脸下青黑[2] 口唇紫暗[4] 口唇紫暗且面色晦暗[6] _____ 舌下脉络瘀张青紫[3] 舌紫暗[4] 有瘀点[5] 有瘀斑[6] 青紫[7] _____ 脉沉弦细[1] 沉弦迟[2] 涩或结代[3] _____ 性情急躁[3] 烦躁不安[5] 急躁易怒[7] _____ 面部微红[1] 面部潮红[2] _____ 头晕[3] 头晕目眩[6] _____ 耳鸣如潮[2] 耳鸣如雷[3] _____ 目干涩[1] 目胀[2] _____ 4 ____/30 口苦咽干[2] _____ 筋惕肉跳[2] _____ 舌红[1] _____ 苔黄[1] _____ 脉弦滑或细数[1] _____ 心烦[2] 心烦不眠[3] 夜间谵妄[4] _____ 面红目赤[2] _____ 声高气粗或气促[2] 呼吸气臭或口臭[3] _____ 发热[1] _____ ____/30 5 口唇干红或口苦[2] 渴喜冷饮[4] 口舌生疮或痔疮肿痛[6] _____ 尿黄[1] 尿短赤热[2] _____ 舌红[3] 舌红绛[4] _____ 苔薄黄[2] 黄厚[3] 灰黑干燥[4] _____ 脉数大有力或弦数或滑数[1] _____ 大便干结[2]不爽[2]2日或3日未解[3]4日或5日未解[5]6日或以上未解[7] _____ 排便时间延长≥15分钟[5] _____ 腹满[2] 腹胀[3] 腹胀且痛[4] _____ ____/30 6 食欲减退[3] 食量减半[5] _____ 苔厚腻[4] 黄厚腻[5] _____ 脉滑[1] _____ 神疲乏力或少气懒言[2] 语声低怯或咳声无力[3] 倦怠嗜卧[4] _____ 自汗[4] _____ 大便溏或初硬后溏[2] 小便自遗[3] 二便自遗[4] _____ 轻微活动即心悸[2] 安静时常心悸[3] _____ ____/30 7 面唇不华[2] 面唇苍白[3] _____ 爪甲苍白[1] 苍白变形[2] _____ 舌质淡[3] 舌质胖[5] 舌淡胖边有齿痕或舌淡舌体萎缩[6] _____ 脉沉细或迟缓或脉虚[1] _____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 (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脑小血管病常见的病因类型包括: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变、炎症和免疫介导的脑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其他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可呈现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改变,包括腔隙、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病变、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功能等认知域的损害。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为提高诊疗水平,减轻疾病负担,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疗指南中国撰写专家组依据国内外科研成果及前沿资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写《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治指南(2019)》(以下简称“指南”)。

据一篇发表在2010年Lancet Neurol杂志的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减退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注意力、转移能力方面,而非记忆力,“就是给人反应慢慢的一种感觉”,执笔专家彭丹涛教授解释道。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伴随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括约肌功能减退、步态不稳或僵硬、假性球麻痹等运动障碍,最终发展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或完全丧失。2017年Clinical Science杂志发文指出,临床表现与损伤部位相关,如皮层下梗死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但多数脑小血管病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为明确诊断,指南推荐采用适合中国居民的神经心理测验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域评估,评估的认知功能域包括记忆功能、执行/注意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行为等,着重进行执行/注意功能的评估;并通过神经影像学方法辅助诊断,头颅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手段。 此外,还应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脑小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有些患者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维生素B、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7月第16卷第21期 ·综述·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6No.21July 20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60751、81260504)。 *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杨树龙(1966.4-),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学生理学研究。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以及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被认为是除阿尔茨海默症之外最常见的痴呆形式[1]。痴呆引起慢性和进行性认知障碍很难被治愈,缓慢的病情进展难以诊断,进而突出了早期识别痴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临床前期[2]。近几年,中医学独到的理论体系,在治疗VD 过程中的效果和优势日益凸显,现 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VD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VD 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白质损伤,导致患者记忆力 下降和认知功能减退[3],增加患VD 的风险。Bornstein 等[4]研究报道糖尿病引起的低血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胰岛素抵抗等,最终导致VD 发生。大量数据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 是大脑、冠状动脉和其他血管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之 一[5]。进一步研究显示,HHcy 能改变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其细胞毒性作用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引起海马区细胞修复功能受损,进而导致记 忆功能减弱[6]。过度吸烟能够增加VD 发病率,每天吸烟2包以上的患者发生VD 的危险性加倍[7]。此外,VD 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VD 的发生率越高[8]。2VD 的发病机制2.1胆碱能系统受损 胆碱能系统几乎参与机体学习和记忆等神经系统所有功能的调节。大脑缺血可使胆碱能系统受损,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夹闭造模中,检测到在海马及脑白质中胆碱能通路明显受损[9]。2.2突触的改变 突触结构的可塑性是学习及记忆的重要生物学基础。在VD 早期,缺血缺氧导致突触结构的可塑性发生改变,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损伤后修复以及学习记忆等功能[10]。2.3氧化应激 细胞内氧化还原的平衡机制被打破,会发生“氧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邵亚兰1* 郑露茜2* 杨树龙1 1.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江西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摘要]血管性痴呆(VD)是一种因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综合征。目前该病的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导致国内外缺乏确实、有效治疗VD 的方法。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VD 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用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治疗、针药合用等方法来改善VD 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特点。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9)07(c)-0039-04 New progress in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O Yalan 1*ZHENG Luxi 2*YANG Shulong 1 1.Department of Physiology,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 2.Medical College,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Vascular dementia (VD)is a syndrome of learning and memory dysfunction caused by ischemic or hemor?rhagic stroke.At present,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clarified,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VD at home and abroad.In recent years,a lot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treatment of V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Chinese patent medicine,acupuncture treatment,and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VD.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afety and small side effects.[Key words]Vascular dementia;Risk factors;Pathogenesis;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39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逐渐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和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 一、VCI的分类 根据病程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1. 危险因素相关性VCI; 2. 缺血性VCI; 3.出血性VCI; 4. 其他脑血管病性VCI; 5. 脑血管病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D)。 推荐:采用病因分类方法,对VCI进行诊断。 二、VCI的诊断 从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支持VCI分类诊断的证据,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诊断。 ㈠临床评估 推荐:应详细了解认知障碍的起病、发展过程,及其与脑血管病或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应对患者进行一般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寻找脑血管病的证据,同时排除其他可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 ㈡神经心理学评估 推荐:应当采用适合国人的测验对VCI患者进行多个认知域的评估,包括记忆力(如词语学习测验)、注意执行功能(如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和数字符号测验)、视空间结构功能(如积木测试)等。 ㈢神经影像学检查 推荐:应当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脑结构影像检查,首选头MRI 检查,包括T1WI、T2WI、FLAIR,在没有条件的医院,亦可行CT检查。 ㈣实验室检查 推荐: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应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VCI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在有些患者常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VitB12、甲状腺素水平、梅毒血清学检测、HIV、伯氏疏螺旋体等。 怀疑变性疾病或需要鉴别诊断时可行脑脊液检查,总tau蛋白、异常磷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