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治进展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治进展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治进展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治进展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疗进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 刘征堂

一、概述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 VaD )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患病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为3.96%,其中血管性痴呆占到了2/3,其发病率相当高,而且它的致残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血管性痴呆发病较为明确,具有潜在的可防治性,因而被称为可逆性痴呆,及早治疗对智能改善或者是逆转 尤为显著 ,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医药学在血管性痴呆的辨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延缓疾病的进展。

二、痴呆的概念和特点

( 一 ) 痴呆的概念

痴呆 ( Dementia ) 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是指由于大脑的器质性改变使曾经发达的智能再次低下,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的智能障碍,即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在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和人格等精神心理活动中,有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他至少一项缺损,同时伴有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的一种状态。并且上述症状和功能损害至少已经存在4-6个月才能诊断。

(二)痴呆的特征

它是后天获得的、有持续性、有多个认知功能的损害。大脑皮层的功能较多,大脑功能包括认知、记忆、思维、计算、定向等,由于这些功能的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能力减低、认知功能明显减退,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判断,明显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或者社会职业功能,并且与以往水平相比有显著的降低等。

三、血管性痴呆的概念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 VD) 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症,与老年性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但是由于受到诊断标准的限制,早期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从而丧失了治疗的机会。为使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之前能被发现,而产生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痴呆的早期状态。

四、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学认识

(一)病名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老年病呆病的范畴。祖国医学有呆病、文痴、痴呆、善忘等记载。其发生于中风病之后以老年人居多,病位在脑,涉及肝、肾、心、脾,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精气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

(二)文献记载

《灵枢海论》中有“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的记载,此后医家多有阐述。《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中汪昂指出“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稚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而在《辩证录》中陈士铎专立有“呆病门”,认为此病为痰气所致,提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的说法。《景岳全书》中明代张景岳首次提出的痴呆是独立的疾病,而清代的王清任又有“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之说。古人尚有“凡心有淤血也令人健忘”等记载。

(三)神的概念

在中医学中大脑功能可以概括为神,它的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统称为神,中医学中对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包括生理功能、心理活动和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精气血津液是化神养神的基础,是神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的产生还与机体与外界刺激的应答密切相关,从功能上看,神的功能主要是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四) 神与脏腑的关系

神与五脏六腑皆有密切的联系,但在中医的认识中主要是以心为主。

第一,心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内经》

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将精神、意识、思维统归于心,曰“心藏神”。明确了心与神的关系。中医学的心神论由此产生。在中医学中认为神的功能是为心所主,心脏作为君主之官也主宰着神明的意识活动。

第二,五神脏。五神脏是指人类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每个脏的重点不同,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谓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将神分属于心肝脾肺肾,在心的统领下发挥作用,曰“五神脏”。中医学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和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每个脏腑的表现也有不同。

(五) 脑的生理

在现代医学中认为神是大脑皮层活动,主要是脑的生理功能,而在中医学中对脑的生理功能有很多的认识和描述,如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诸髓者,皆属于脑”,认为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中的“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而且说明了髓与脑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头者,精明之府”。《医林改错》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把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都归于脑,认为认知、思维、记忆、计算、定向、概括、判断等功能均属于脑。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 “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同时,把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做了联系。

五、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认识

(一)文献记载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自古以来就有一套丰富的理论,散见于祖国医学文献中。

《灵枢?海论》中就有“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

卧”的记载;《医林改错》也认为:“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提出了“中风后善忘”的观点,明确指出了中风与认知障碍的关系;《临证指南医案》也有“中风初期神呆,遗

尿……” 。《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提到:“事物之所以不忘,赖此记性,记在何处,则在肾经。益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之于脑中”。脑为诸阳之会,其气下降,以助肾之佐强之用和技巧之所出。

总之,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髓海不足。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即功能减退,所以出现痴呆;第二,淤血阻滞;第三,痰浊内阻;第四,浊毒损络。所以,肾气实则精足髓充,髓充则脑健。“肾藏精、精舍志”,志者,识也、记也;可见血管性痴呆的发病

与“髓海空虚”、“血瘀于上”“中风”有关。这与现代医学的血管性痴呆病机有一定切合。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痴呆主要是血管病导致的认知功能的减退,包括缺血性痴呆和出血性痴呆,主要是缺血性痴呆跟脑梗死关系密切。

(二)近代医家的认识

近代学者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大体趋于一致,认为该病病位在脑,病变基础在肾,且涉及心肝脾等脏腑;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者不外乎精神、气血、阴阳等正气的衰少;标实者不外乎气、火、痰、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由于脏腑虚衰,阴精亏空,不能上充于脑,复加痰浊瘀血等毒邪内生,使虚痰瘀互结于上,损伤脑络而元神失聪。

王永炎院士等认为:本病与中风具有共同体质因素,二者发病机理密切相关,中风即成,脑髓受损,加之风、火、痰、瘀夹杂为患,闭阻脑脉,以至元神失养,灵机记性渐失,发为血管性痴呆 。

邓振明等认为,中老年人由于精气虚衰,使人体内外环境失调,终至风、火、痰、瘀相互为患,瘀塞脑络血脉,发为中风,脑络瘀阻,则气血精气不得上输,痰瘀浊气杂于脑髓而形成痴呆。

周文泉等认为:早期的血管性痴呆,以肾精亏虚为本,此阶段痰浊或瘀血未盛,两者交结不很明显,以一种病理产物为主邪。所以早期干预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能够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唐启盛等认为:血管性痴呆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临床以脾肾两虚、痰瘀阻窍和肝肾阴虚、痰瘀阻窍为最常见的两种证候。

谢颖桢等通过对10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了证候观察,血管性痴呆可分三个期,即平台期、波动期和下滑期,并认为肾精气虚、痰瘀阻络为血管性痴呆发病的基础,痰瘀蕴积,生风化火,酿生毒邪,浊毒伤络,败伤脑髓形体为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关键。

而现代医家里还有几个医家也有一些独到的认识。

沈宝藩认为本病发生以肾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痰浊内阻,真阴真阳不能上充于元神之府而致痴呆。林水淼指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心肾关系密切,认为心气不足、肾阳虚衰、神明失用、脑失所养为致病之本。许杰忠认为本病以肝肾阴虚、髓海失充、脾肾阳虚、脑髓失养为本虚,痰浊蒙蔽为标识。

总之,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肾虚精亏,痰浊蒙窍,瘀血阻络,气机不调等引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神机不转,神无所守,心神不明等病理变化。

六、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

中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肾虚精亏,痰浊蒙窍,瘀血阻络,气机不调等引起,以法统方。

1990年5月,中华全国医学会老年学会内科学会共同制定了《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曾经把血管性痴呆与老年性痴呆等合称为老年呆病,认为本病分为虚、实二端,虚证包括髓海不足、脾肾两虚及肝肾亏虚三型;实证包括心肝火盛、痰浊阻窍及气滞血瘀三型。但是从目前看来,该病的

辨证论治尚未统一,除上述六型以外,尚有心肾不交、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气阴两亏、肝气郁结、痰瘀痹阻、肾虚血瘀、气虚血瘀、阳虚水泛、脾虚痰浊等很多证型。

? 补肾填精法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是人体神明聚积之所。中医学认为衰老的基本成因在肾,人的思维活动依赖于脑,而脑的正常功能需要在髓海的充实下才能发挥,而髓海的充实需赖于肾精的充养和肾气的温煦。如果脑髓不能得到正常的充养温煦,势必导致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的异常。

《医方集解》中指出: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医林改错》也有记载: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血管性痴呆从肾论治是基于中医学对肾与脑关系的认识。但中医学认为肾主骨深髓而脑为髓之海,如果肾气不足,它充养脑海的作用会降低。

所以补肾填精法可以作为治疗血管性痴呆很重要的治法。

而在治法研究中,现代医家中对它也多有论述。

傅仁杰在概括老年呆病的辨证分型时,认为本病发型不一,有从肝、胆论治者,有从心论治者,但多数从肾论治;胡作亮指出本病为虚中有实,以虚为本,其根在肾,拟“补肾醒脑汤”(熟地、山萸肉、女贞子、何首乌、杞子、鹿角胶、黄芪、葛根、水蛭、地龙、全蝎、远志、胆南星、茯苓、石菖蒲)以补肾填精通络开窍。临床治疗3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王树国用填髓方(熟地、黑大豆、巴戟天、鹿角片、肉苁蓉、五味子、肉桂、通天草、人参、麦冬等)治疗血管性痴呆 54例,治愈9例,显效10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88.9%。

杨湘江用补肾方(熟地、何首乌、枸杞、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山茱萸、淮山药、蒲黄等)治疗血管性痴呆 40例,对照组40例用都可喜、尼莫地平,两组分别显效12、5例,有效20、18例,总有效率80%、57.5%(P<0.01)。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的信息传递的异常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补肾治疗能够改善实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提高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含量,对实验动物的实验性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因此补肾填精是中医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方法。

? 活血化瘀法

临床所见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常见老年斑叠见,巩膜淤丝累累,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有瘀斑等淤血阻滞的表现,由于老年人气血虚衰,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淤血随经脉流行于心、脑,阻滞心、脑经脉,蒙蔽清窍,癫狂乃做。同时淤血阻滞经脉,致使心、脑之气与脏气不相接,气血不能上注于心、脑,心脑失养,髓海枯萎,更加重了血管性痴呆的病情。所以活血化瘀法也是很好的治疗方法。

刘传珍用通窍活血汤和补阳还五汤治疗血管性痴呆36例,对照组28例用都可喜,两组分别治愈4、2例,显效9、5例,有效各9例,总有效率61.1%、57.1%(P<0.05)。李辰佳用痴呆汤(赤芍、郁金、菖蒲、丹参、当归、地龙、远志等)合并尼莫地平、脑复康、阿司匹林治疗血管性痴呆38例,基本控制4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78.4%。周建英用益气复智颗粒(含丹参、当归、水蛭、川芎、黄芪、远志等)治疗血管性痴呆32例,对照组30例用脑复康,两组分别临床控制3例、2例,显效9例、6例,有效10例、9例,总有效率68.75%、56.67%。周文强用健脑合剂(含水蛭、地鳖虫、地龙、丹参、菖蒲、远志等)治疗血管性痴呆 38例,对照组30例用舒脑宁、脑复康,两组分别基本控制1例、0例,显效8

例、4例,有效11例、9例,总有效率52.63%、43.33%(P<0.05)。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组织的缺血程度与神经细胞损害程度有关,红细胞压积高时梗死灶大,可能是高血黏度时脑血流量减少,侧支循环不易建立,故梗死灶大,而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梗死容积密切相关。活血化瘀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同时活血化瘀治疗能够增加动脉血氧分压,给脑组织更多的氧,改善脑循环的流速促进脑内DNA、RNA的生物合成,提高神经元的存活率,维持神经元的完整性,加快神经细胞的恢复,因此活血化瘀也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方法。

顼宝玉等对脑血疏通口服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脑血疏通大、中剂量组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避暗试验及穿梭箱试验的成绩,证实了脑血疏通的益智作用;可以明显降低血管性痴呆大鼠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浆纤维蛋白原(P<0.05),揭示脑血疏通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液流变学的粘、浓、聚状态,有抗脑缺血的作用;脑血疏通大、中剂组和都可喜组的梗塞面积及其与全脑面积的比值均明显减少(P<0.05),提示脑血疏通口服液有明显抗脑缺血和脑保护的作用;模型组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明显少于正常组(P<0.01),而脑血疏通大、中剂量组及都可喜组的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多于正常组(P<0.05),表明脑血疏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是该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张学文采用迷宫试验和跳台试验观察健脑益智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喜得镇和健脑益智汤对痴呆大鼠的行为障碍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中药大、中剂量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1),并发现该方能降低痴呆大鼠的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和全血粘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改善脑缺血,有助于智能障碍的恢复。

(三)涤痰开窍法

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人由于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气,脾气受损,不能化湿,聚湿生痰,痰浊水饮上犯于心,蒙蔽心窍,心智被蒙,神无所主,亦可出现神志的异常。陈仕泽就指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所以涤痰开窍亦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方法。

张燕用祛痰益脑方(陈皮、竹如、半夏、枳实、胆南星、菖蒲、川芎、茯神、丹参等)治疗VD 66例,对照组66例用胞二磷胆碱、脑复康、阿司匹林。两组分别显效41例、9例(P<0.01),有效13例、9例,总有效率81.82%、54.54%(P<0.01)。刘锁起用益智汤(陈皮、竹如、川芎、茯神、半夏、菖蒲、甘草等)治疗血管性痴呆82例,对照组40例用胞二磷胆碱、脑复康、阿司匹林,两组分别显效51例、11例,有效16例、11例,总有效率81.82%、54.54%(P<0.01)。付林安用益智醒脑汤(菖蒲、郁金、远志、陈皮、枳实、胆星、茯神、半夏、酒军等)治疗血管性痴呆40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进步8例,总有效率81.5%。郭增元用启智汤(半夏、陈皮、远志、川芎、胆星、菖蒲、郁金、丹参、桃仁等)治疗血管性痴呆38例,基本治愈6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76.3%。

现代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痰浊阻窍证患者常伴有三酰甘油含量升高,并且血管性痴呆患者多数伴血脂升高。孙建芝等发现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很可能ApoEε4基因通过血脂代谢异常加重血管因素造成的脑损伤并促进认知障碍进展。这提示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及血脂有可能为评估其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

(四)解毒法

王永炎院士提出了“浊毒损伤脑络”的病机理论,认为年迈之人,脏腑渐虚,髓海渐衰,水津失布,

痰瘀内生互结,郁蒸腐化,浊毒化生,败坏形体,络脉结滞,脑络痹阻,神机失用而发为脑病。任继学认为“脑中血海”受损造成血络瘀滞,轻者血凝痰生、热结、毒生,脑络瘀塞,损伤脑之神机。重者脑气不能束邪,内风统领热邪火毒、窜扰脑络,毒害脑髓,元神受损,神机不用。

在此基础上王永炎认为解毒法可以贯穿血管性痴呆治疗的全过程,但病情波动期多呈现浊毒壅滞、痰热内甚之象,故治疗上多以清热化痰、解毒降浊为法,可选用黄连、黄芩、山栀、胆南星、天竺黄、瓜蒌、大黄等药物;而在病情平稳期则以肾虚而痰瘀阻络、浊毒内蕴为主,治疗上多以益肾化浊、祛瘀解毒为法,可选用肉苁蓉、何首乌、熟地、山萸肉、泽泻、丹参、赤芍、黄芩、黄连、山栀等药物。

而郁艳秋在治疗血管性痴呆70例中用清热解毒法(药物主要是以葛根、薏苡仁、板蓝根、郁金、凌霄花等),对照组30例用尼莫地平,两组分别治愈2例、1例,显效9例和1例,有效率达到了90.01%。段红莉治疗血管性痴呆用清热燥湿法(苦参、黄连、连翘、地龙、茯苓、丹参等),对照组20例用都可喜,两组分别临床控制4例、2例,显效8例、4例,有效11例、7例,总有效率88.46%、55%(P<0.05)。陈新鑫治疗血管性痴呆 30例,用凉血开窍法(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分别显效8例、2例,有效13例、4例,总有效率70%、20%(P<0.05)。

田金洲等统计分析近年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42篇,认为血管性痴呆病机含有肾虚因素者占66.67%,含有痰浊或痰热因素者占44%,含有瘀血因素者占50%,这与古代认识相吻合。

七、血管性痴呆与五脏的相关性

(一)肾脏

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是主宰人神志活动的主要器官。肾主藏精生髓。因此,肾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响了脑主神明的功能。

方正龙等认为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神明失养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基础。肾阴虚,阴血不足,脉道涩滞可成瘀,肾气虚,无力行血,则血瘀。气化无力则津聚成痰,瘀痰痹阻脉络,损伤脑髓。

? 心脾两脏

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而气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心的行血和脾的运化统血功能。同时脾主升清,若清阳不升,则清窍失养。李志强等认为血管性痴呆患者肾精不足是在五脏之气不足的基础上发生的,与心脾的关系更为密切,神之所出是与心的机能分不开的。同时还指出痰瘀的生成也与心脾有密切关系。徐新春等认为血管性痴呆病位虽然在脑,但与心密切相关,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但从属于心主神明,同时指出,人到中老年,髓减气衰,血滞淤生,痰浊内留,在上则血脉不通,在下则弥漫心窍,脑与心气不相接,心火上扰以致心无所主,神无所依,而成痴呆。

? 肝脏

五行属木,主疏泄而藏血,应春日生发之气。老年人髓海渐空,又因情志相激,水不涵木,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扰乱神明而发为痴呆。刘秀蓉等认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虽然在脑,但病本在肝,情志失调,肝失疏泄为其基本病机,指出治肝为主,调整阴阳是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大法,临床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以疏肝气、柔肝阴、养肝血、平肝阳为主,佐以活血化痰、熄风开窍之法,常能取得满意疗效。而厉秀云等认为肝气郁结则心情抑郁,沉默寡言。肝郁化火则性情烦乱,急躁易怒。临床上也常见到肝肾阴虚,心肝血虚,肝脾不和的血管性痴呆患者。

? 肺脏

以往学者对痴呆与肺的关系认识不多,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似乎与肺也关系不大,实则不然。中医五脏

与精神思维活动均密切相关。肺脏的虚损及功能失调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肺主调通水道,肺虚则无力助脾运化水液而生痰。

唐农等认为肺主气,朝百脉,主治节。血管性痴呆症候分类中腑滞浊留证与肺密不可分。腑滞浊留主要指大肠传到功能失常,血管性痴呆时形成的浊毒或大肠中的糟粕不能及时排除,上扰清窍,损害智力。而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的通降功能,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肺气不足,宣降失司,从而导致大肠不能正常传导。

八、临证备要

一是治疗应当分清虚实的主次;第二,补肾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第三,结合辩证掌握病情演变。

治疗痴呆的常用中药有 : 补益类药如人参、黄芪、山药、灵芝、何首乌、当归、白芍、地黄、山萸肉、女贞子、黄精、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胡桃仁、海马、淫羊藿、肉苁蓉、桑椹子、五味子、刺五加、益智仁、鹿茸、冬虫夏草等。利湿药如茯苓、薏苡仁等。清热药如黄连、大黄等。开窍药如远志、石菖蒲、郁金、麝香。活血化瘀药如赤芍、丹参、红花、大黄、桃仁、川芎、三七、葛根、水蛭、土元等。化痰药如浙贝母、胆南星、天竺黄、陈皮、半夏、竹沥、僵蚕等。平肝熄风通络药如天麻、地龙、全蝎等。

九、总结

1. 血管性痴呆属临床常见病。其病因以情志所伤,年迈体虚等导致中风为主。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病性则以虚为本,以实为标,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

2.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证以痰浊蒙窍及瘀血内阻为多,治疗当化痰开窍,活血祛瘀;虚证以精、气、血、阴、阳亏虚为多,当据病情不同分别采用补肾填精、滋阴温阳、补益气血等法。由于肾与髓密切相关,因而补肾是治疗虚证痴呆不可忽视的一面。

3. 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又当重视精神调摄与智能训练。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的气道平滑肌收缩、管腔阻力增加和气流受限等典型AHR 表现.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激发浓度与小气道指标P 50 (!=42.99)及BMI 指数(!=-110.554)呈现显著相关性,说明小气道指标有重要临床价值.Dmin 代表诱发患者出现气道高反应的最小累积剂量,是Asto-graph 法中最重要的指标,该指标与反映小气道水平的P 50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6.说明激发试验阳性患者,其小气道因慢性炎症反应已经受损,出现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气道重建的等病理学改变,反映这部分病变的MMEF 等指标可先于FEV 1出现改变.因此,小气道功能异常在气道高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可为确诊CVA 提供有力依据,也符合CVA 患者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的病生理特点.5a 的跟踪研究表明,对于哪些CVA 患者会发展成为典型哮喘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提示指标,仅咳嗽的病程长短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9] . 有研究显示女性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患病率为男性的1.41倍,提示性别可能是影响慢性 咳嗽发生的因素之一[10] ,本试验未发现性别因素导 致的统计学差异.对于BMI 指数,一直存在超重人群与哮喘之间相关联系的怀疑,表2也表明激发浓度和PD 35,BMI 指数间存在相关联系.Thomson 将哮喘患者分为BMI 标准组、低于标准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后研究发现,所谓超重与哮喘之间的相关性,仅发现于女性患者中 [11] ,本研究未得出类似结论. 【参考文献】 [1]辛建保,向 敏,陶晓南,等.慢性干咳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即是 咳嗽变异型哮喘吗?[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3):138-14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 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8-744.[3]Toshihiko F ,Shuji M ,Takeshi U ,et aI.The effect of seratrodast on eosinophiI cationic protein and symptoms in asthmatics [J ].J Asth-ma ,2003,40(3):257-264. [4]Yoshida M ,Aizawa Y ,Inoue H ,et aI.Effects of supIatast tosiIate on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nd infIammation in asthma patients [J ].J Asthma ,2002,39(6):545-552. [5]杨志仁,胡杰贵,孙耕耘,等.234例慢性咳嗽患者气道高反应性 测定[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38(3):224-225. [6]狄洪震.支气管激发试验在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中的作用(附 123例报告)[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3):302-306.[7]罗 炜,赖克方,钟南山,等.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气道炎 症细胞及介质特征的探讨[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9):626-629. [8]朱 蕾,刘又宁,于润江.临床肺功能[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4:134. [9]Takeo N ,Yoshihiro N ,Teruaki N ,et aI.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ugh who deveIoped cIassic asthma during the course of cough variant asthma :a IongitudinaI study [J ].Respiration ,2005,72:606-611. [10]魏为利,邱忠民,吕寒静.性别对哮喘发病年龄的影响[J ].第四 军医大学学报, 2006,27(5):472-474.[11]Thomson CC ,CIark S ,Camargo CA.Body mass index and asthma se-verity among aduI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J ].Chest ,2003,124(3):795-802. 编辑 许昌泰 ?综述? 文章编号:1000-2790(2007)09-0860-04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石苗茜1综述,刘卫平2审校 (第四军医大学:1口腔医学系11队,2第四军医大学脑外科) 收稿日期:2006-12-28; 接受日期:2007-01-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512) 通讯作者:刘卫平.教授,主任医师.TeI :(029)84775328EmaiI :Iiuw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1425859.html, 作者简介:石苗茜.学员.TeI :(029)84777042 EmaiI :shi5791@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1425859.html, 【摘 要】血管性痴呆发病率日益增高,但发病机制不明确,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此各方面研究日益受重视,本文主要对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病理类型、发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病因病机;综述【中图号】R749.1 【文献标识码】B !"引言 血管性痴呆(VD )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外,尚有系列异常的神经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AD )后的第二大痴呆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VD 发病渐有上升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病员家庭、社会及国家增添了沉重的负荷.据国外资料报道,VD 是迄今为止唯一可防治的痴呆,如早期治疗会具 有可逆性[1] .因此探索VD 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发病机制,以期 寻求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的有效措施,已成为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危险因素 已有的研究成果已证实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与VD 的产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 一、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痴呆(TCD编码:BNX1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血管性痴呆(ICD-10编码:F01.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2.痴呆程度评定 参照临床痴呆评定表(CDR)。 3.病期诊断 (1)平台期: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波动,多见于发病早期,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2)波动期:感冒、感染及情绪波动常为诱因,在近期内(数日至数周)出现痴呆 原有症状(核心或周边症状)时有加重,与平台期比病情明显不稳定,呈波动状态,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 (3)下滑期:痴呆症状明显加重,呈急性下滑趋势,也可见渐进缓慢持续下滑。 基本证类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以风火痰瘀标实所致诸证类为主。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痴呆(血管性痴呆)临床常见证候: 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3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痴呆(血管性痴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 14 —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痴呆(TCD编码为:BNX100)和血管性痴呆(ICD-10编码 为:F01.9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出现较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神经心理学检查 (2)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3)HIS量表测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TCD,颈部血管超声,相关基因 检测,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血糖,血脂,维生素B 12水平,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补益肝肾,化痰通络。 (2)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健脾益肾,化痰通络。 (3)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清热化痰,通络开窍。 (4)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补肾填精,益髓增智。 2.针灸疗法 3.康复疗法 4.推拿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改善或延缓核心症状的发生、发展,减慢或阻止智能的减退,提高生活自理能 力。 2.减轻或消除周边症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出现并发症不能完成路径时,退出本路径。 3.由于患者自身原因无法完成路径时,退出本路径。 — 15 —

血管性痴呆中医药治疗进展_张玉红

血管性痴呆中医药治疗进展* 张玉红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中医医院,天津300450) 摘要血管性痴呆系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血管性痴呆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第2位原因,随着社会老龄化,血管性痴呆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血管性痴呆预后较好,治疗前景广阔,在一定程度可以预防。通过广泛检索近几年的文献,对文献中所记载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医通过中药和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在改善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现将近年来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中药,针刺 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87(2012)03-0076-0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于脑血管疾病的原因,造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1]。血管性痴呆是一种严重困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加,被认为是导致痴呆的第二位原因,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致残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0% 8.8%,每年每1000人中有1 3人发病[2]。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痴呆,血管性痴呆预后较好,治疗前景广阔,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的医疗实践,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且日益体现出在血管性痴呆防治上的优势。现将中医有关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中药治疗 1.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和优势,在血管性痴呆的诊治中也有较好的体现。早在2000年,许多学者对血管性痴呆的辨证分型进行了探讨,但临床分类存在着较大差异。200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延缓衰老委员会在安徽合肥制定的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治进行了规范[3],将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火热内盛证、腑滞浊留证和气血亏虚证等7个类型。陈维等[4]认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其始于肝气郁结,终因瘀血阻窍,而致脑失所养,灵机记性皆失,出现善忘痴呆等症状。周晓卿[5]认为中风后脏腑功能失调,运化失司,气血逆乱,风火痰瘀诸邪壅滞不解,化生浊毒,其最大特点是对人之形体和脏腑经络的损坏,其中最易损伤的是人之脑络,毒邪闭阻络脉,脑络不通,气血无以上奉至脑,清窍失灵,元神失聪进而灵机记性渐失,该病具有病急、病程长、缠绵难愈的临床特征。梅建伟等[6]将血管性痴呆分为3型:肝阳上亢肾精亏虚型,治宜平肝潜阳,补肾填精生髓,方用天麻钩藤饮合左归丸加减;痰瘀阻窍型,治宜健脾化湿,逐痰活血开窍,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心脾两虚型,治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取得明显疗效。 1.2分期论治郭明冬等[7]报道,将血管性痴呆分为早中晚期,早期实多虚少,以阴虚阳亢痰瘀阻窍为主,治宜化痰逐瘀,开窍醒神;中期疾病迁延,耗伤正气,虚实并见,以痰瘀阻窍与肝肾不足并重,治宜平肝潜阳,化痰逐瘀,气虚血瘀者以补阳还五汤化裁;晚期虚多实少,以肝肾阴虚为主,兼有痰瘀阻窍,治宜滋补肝肾,疗效明显。 1.3专法专方血管性痴呆多迁延起伏,虚实夹杂,证候表现多样,临床辨证分型不易统一,很多医家以专法专方治病,标本兼治,攻补结合,取得了明显疗效。主要有如下几种: 1.3.1补肾健脑法一些医家认为肾虚髓空,为血管性痴呆基本病理特征,病位在脑,病机主要与老年人肝肾已亏,水不涵木有关。补肾可以健脑,这是血管性痴呆从肾论治的基本理论依据[8]。黄太权等[9]探讨了补肾益精方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将6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石杉碱甲片,治疗组加服补肾益精中药,药物组成为枸杞子15g,肉苁蓉15g,石菖蒲10g,麦冬15g,茯苓15g,黄精15g,黄芪30g,鹿角胶15g,龟板胶15g,川芎10g,结果治疗组时间定向力、语言即刻记忆、注意力和计算力、物体命名、语言重复、图形描述能力均较 67天津药学Tianjin Pharmacy2012年第24卷第3期*收稿日期:2012-02-06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7月第16卷第21期 ·综述·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6No.21July 20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60751、81260504)。 *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杨树龙(1966.4-),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学生理学研究。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以及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被认为是除阿尔茨海默症之外最常见的痴呆形式[1]。痴呆引起慢性和进行性认知障碍很难被治愈,缓慢的病情进展难以诊断,进而突出了早期识别痴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临床前期[2]。近几年,中医学独到的理论体系,在治疗VD 过程中的效果和优势日益凸显,现 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VD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VD 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白质损伤,导致患者记忆力 下降和认知功能减退[3],增加患VD 的风险。Bornstein 等[4]研究报道糖尿病引起的低血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胰岛素抵抗等,最终导致VD 发生。大量数据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 是大脑、冠状动脉和其他血管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之 一[5]。进一步研究显示,HHcy 能改变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其细胞毒性作用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引起海马区细胞修复功能受损,进而导致记 忆功能减弱[6]。过度吸烟能够增加VD 发病率,每天吸烟2包以上的患者发生VD 的危险性加倍[7]。此外,VD 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VD 的发生率越高[8]。2VD 的发病机制2.1胆碱能系统受损 胆碱能系统几乎参与机体学习和记忆等神经系统所有功能的调节。大脑缺血可使胆碱能系统受损,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夹闭造模中,检测到在海马及脑白质中胆碱能通路明显受损[9]。2.2突触的改变 突触结构的可塑性是学习及记忆的重要生物学基础。在VD 早期,缺血缺氧导致突触结构的可塑性发生改变,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损伤后修复以及学习记忆等功能[10]。2.3氧化应激 细胞内氧化还原的平衡机制被打破,会发生“氧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邵亚兰1* 郑露茜2* 杨树龙1 1.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江西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摘要]血管性痴呆(VD)是一种因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综合征。目前该病的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导致国内外缺乏确实、有效治疗VD 的方法。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VD 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用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治疗、针药合用等方法来改善VD 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特点。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9)07(c)-0039-04 New progress in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O Yalan 1*ZHENG Luxi 2*YANG Shulong 1 1.Department of Physiology,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 2.Medical College,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Vascular dementia (VD)is a syndrome of learning and memory dysfunction caused by ischemic or hemor?rhagic stroke.At present,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clarified,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VD at home and abroad.In recent years,a lot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treatment of V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Chinese patent medicine,acupuncture treatment,and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VD.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afety and small side effects.[Key words]Vascular dementia;Risk factors;Pathogenesis;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39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治进展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疗进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 刘征堂 一、概述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 VaD )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患病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为3.96%,其中血管性痴呆占到了2/3,其发病率相当高,而且它的致残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血管性痴呆发病较为明确,具有潜在的可防治性,因而被称为可逆性痴呆,及早治疗对智能改善或者是逆转 尤为显著 ,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医药学在血管性痴呆的辨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延缓疾病的进展。 二、痴呆的概念和特点 ( 一 ) 痴呆的概念 痴呆 ( Dementia ) 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是指由于大脑的器质性改变使曾经发达的智能再次低下,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的智能障碍,即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在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和人格等精神心理活动中,有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他至少一项缺损,同时伴有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的一种状态。并且上述症状和功能损害至少已经存在4-6个月才能诊断。 (二)痴呆的特征 它是后天获得的、有持续性、有多个认知功能的损害。大脑皮层的功能较多,大脑功能包括认知、记忆、思维、计算、定向等,由于这些功能的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能力减低、认知功能明显减退,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判断,明显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或者社会职业功能,并且与以往水平相比有显著的降低等。 三、血管性痴呆的概念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 VD) 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症,与老年性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但是由于受到诊断标准的限制,早期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从而丧失了治疗的机会。为使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之前能被发现,而产生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痴呆的早期状态。 四、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学认识 (一)病名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老年病呆病的范畴。祖国医学有呆病、文痴、痴呆、善忘等记载。其发生于中风病之后以老年人居多,病位在脑,涉及肝、肾、心、脾,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精气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 (二)文献记载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予0.09%氯化钠注射液250nd加丹红注射液40m1静脉滴注,对照组予川芎嗪注射液320mg加入0.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64%(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流变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所有患者出院后随防半年。治疗组再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针刺治疗 王玲等¨纠选择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成2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选取双侧阴经腧穴。上肢:极泉、尺泽、内关。下肢:血海、三阴交、太溪、太冲。诸穴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缓慢出针,出针后紧按针孔。1次/d,连续治疗30d。对照组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汤药。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l%,对照组为55.8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表明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方惠等¨41采用中药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治疗组在用药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穴位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半身不遂上肢加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加阳陵泉、委中;语言不利加廉泉;吞咽困难加完骨;尿失禁加中极、关元。电针用疏密波15min,1次/d,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综合证候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尸<0.01);治疗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恢复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O.05)。 5讨论与展望 综上说述,中医药治疗消渴兼中风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有关实验室指标方面有显著性作用。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率的增长,利用中医药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优势防治本病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但目前中医尚无统一的糖尿病脑血管病诊断标淮、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文献报 ?19l? 道的许多资料之间差异很大,资料的可比性差,难以正确评估治疗方法及水平。制定全国统一的糖尿病脑血管病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董彦敏,倪青,李惠林。等.益气养阴活血合氨氖激光治疗糖尿病脑梗死77例分析.中医药学刊,2003,21(io):17-36. [2]赵晶,任可.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的cT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8):500. [3]鞠风芝.从痰论治2型糖尿病浅探.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1):22. [4]谢琪,刘琴,等.补阳还五汤联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糖尿病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16例.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28 (2):160-161. [5]李希言,高士清.中风与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盂庆玲。谭凤梅.苍蒺槐米汤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河南中医,1997,17(4):247. [7]李红卫,汪栋材.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3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2,34(8):29. [8]赵世珂,郭立华,等.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70例.江苏中医药,2002,23(1):17. [9】陈文娟。杨劲松.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48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3):194-195. [10]方建安.滋阴活血汤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87例.陕西中医,2006。27(7):818-819. [1I]黄倩倩,吴晓升.心脑宁颗粒冲剂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04,26(6):411-412. [12]李英,高建花.丹红注射液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l(3):17?19. [13]王玲,刘筱慧.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4(4.):9-10. [14]方慧,陈艺.中药合针剌治疗糖尿病脑梗死临床研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5):273-274.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侯玉晋康豪鹏薛芬芬张运克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治疗 回顾近年来的文献资料,阐述了中医对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由~系列脑血管因素(缺血或出血及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导致脑组织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在祖国医学属“呆病”范畴。由于痴呆造成患者记忆、认知等方面的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而该病已成为世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医学者在发掘和继承的基础上,中医理论为指导,对该病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索,经过反复大量的筛选和验证,创立了许多分类和治法,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现综述如下: 1治疗 作者单位:450008河南中医学院(侯玉晋康素鹏薛芬芬);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张运克)1.1分期论治周文泉u1根据痴呆的发病过程将其分为3期,早期多实,治以化痰逐瘀,用菖蒲郁金汤加减;中期虚实夹杂,治以平肝潜阳、化痰逐瘀,以镇肝熄风汤和菖蒲郁金汤化裁;气虚血滞和气滞血瘀者分别以补阳还五汤和柴胡疏肝散化裁;疾病后期以虚为主,可用一贯煎或八珍汤化裁。谢颖桢等旧。认为VD分为平台期,以肝肾精亏、痰瘀阻络、脾肾不足、痰瘀阻络、肝脾肾虚、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候,补虚通络祛痰并治,提倡通补兼施;波动期常见肝肾阴亏、风痰瘀阻、脾肾不足、痰浊瘀阻及痰火扰心、心肾不交等证候,予以化痰清热通络熄风,强调以通为主;下滑期风火上扰、浊毒阻络、痰浊蒙窍、痰火扰心、浊毒阻络证候常见,以疏散诸邪、调畅气机、降浊解毒、醒神开窍为主。 1.2分型论治近年的临床研究,仍以辨证论治为主,但临床辨证分型尚不统一。 傅仁杰口1将脑血管性痴呆归纳为虚实两大类,虚证因髓海不足者。用补肾益髓汤加味,因肝肾亏损者用定智汤加减;实证因肝阳上亢者用大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因心火 万方数据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的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病因较明确,若能早期诊断,预后相对较好。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原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和促进脑功能恢复两方面。 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目前VaD的诊断标准很多,以下是使用较广的4种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DSM-IV)、WHO疾病分类第10修订版(ICE-10)、美国加州AD诊断和治疗中心(ADDTC)标准及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这些诊断标准的共同特点都包括3个步骤:(1)先确定有无痴呆;(2)再确定脑血管病尤其是卒中是否存在;(3)最后确定痴呆是否与脑血管病相关。 1.1 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 1.1.1 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 (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

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 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1)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2)人格相对完整;(3)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4)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5)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1.2 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 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 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3.痴呆和脑血管病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 据不足。 1.1.3 确诊血管性痴呆 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研究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研究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一个综合征[1],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神经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为主,患者有明显的记忆、认知、思维、计算以及情绪和行为障碍。所有痴呆患者中血管性痴呆占25%[2]。目前西医尚未找到VD 的有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现讲血管性痴呆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1中药治疗 1.1经方治疗李红[3]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管性痴呆45例,1剂/d,3次/d,30d 1个疗程,结果显示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4%。吴天晨[4]等将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组32例采用还少丹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4w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0%,对照组为46.9%。赵勇军[5]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鳖甲煎丸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呲拉西坦片、尼莫地平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简易治疗表(MMSE)积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与行为能力量表(BBS)积分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组方治疗李敬会[6]认为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肾精亏虚是血管性痴呆病机,当以化痰开窍、活血化瘀、补肾填精为治法,自拟化痰祛瘀益智汤(治疗组)治疗血管性痴呆,治疗后,治疗组MMSE 评分增分,ADL 评分下降,血液粘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洁[7]等用天智颗粒(研究组)治疗血管性痴呆,对照组用奥拉西坦治疗。经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有效率为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定向力、记忆力及计算力均有改善,对应评分升高,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定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变形和红细胞压积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白晶[8]用芪参还五胶囊(治疗组)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与吡拉西坦片(对照组)治疗比较,治疗后治疗组ADL积分、BBS 积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或P<0.01),对照组ADL、IADL、BBS 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徐莹[9]等用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给予心脑通络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经治疗与治疗前相比,心脑通络液治疗后的MMSE 评分和HDS 评分明显提高,ADL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显效率(23.3%)和有效率(60%)相比,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60%、86.7%)明显提高。 2针灸治疗

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

0 近事遗忘[2] 远事遗忘[3] _____ 总分 腰酸[3] 腰酸腿软 [4]腰脊酸痛[5] _____ 耳鸣如蝉[2] 耳聋[3] 耳轮萎枯[4] _____ 盗汗[1] _____ 发脱[2] 齿动[3] 齿脱[4] _____ 1 ____/30 性功能减退[2] 阳痿[3] 尿后余沥[5] 夜尿频多[6] _____ 舌淡[1]舌尖红[2] 舌瘦而红干[3 ]舌瘦而红干多裂纹[4] _____ 舌薄白少苔[1] 无苔[2] _____ 脉细弱[1] _____ 表情淡漠或寡言少语[2] 神情呆滞或反应迟钝或嗜睡[3] _____ 口多黏涎[2] 咯痰或呕吐痰涎[3] 痰多而黏[4]鼻鼾痰鸣[5] _____ 头昏[1] 头昏重[2] _____ ____/30 2 体胖臃肿[5] _____ 苔腻或水滑[6] 厚腻或腻浊[7] _____ 舌胖大[3] 胖大多齿痕[4] _____ 脉滑或濡[1] _____ 痛处不移[4] 痛如针刺[6] _____ 爪甲色暗[3] 爪甲青紫[5] _____ ____/30 3 脸下青黑[2] 口唇紫暗[4] 口唇紫暗且面色晦暗[6] _____ 舌下脉络瘀张青紫[3] 舌紫暗[4] 有瘀点[5] 有瘀斑[6] 青紫[7] _____ 脉沉弦细[1] 沉弦迟[2] 涩或结代[3] _____ 性情急躁[3] 烦躁不安[5] 急躁易怒[7] _____ 面部微红[1] 面部潮红[2] _____ 头晕[3] 头晕目眩[6] _____ 耳鸣如潮[2] 耳鸣如雷[3] _____ 目干涩[1] 目胀[2] _____ 4 ____/30 口苦咽干[2] _____ 筋惕肉跳[2] _____ 舌红[1] _____ 苔黄[1] _____ 脉弦滑或细数[1] _____ 心烦[2] 心烦不眠[3] 夜间谵妄[4] _____ 面红目赤[2] _____ 声高气粗或气促[2] 呼吸气臭或口臭[3] _____ 发热[1] _____ ____/30 5 口唇干红或口苦[2] 渴喜冷饮[4] 口舌生疮或痔疮肿痛[6] _____ 尿黄[1] 尿短赤热[2] _____ 舌红[3] 舌红绛[4] _____ 苔薄黄[2] 黄厚[3] 灰黑干燥[4] _____ 脉数大有力或弦数或滑数[1] _____ 大便干结[2]不爽[2]2日或3日未解[3]4日或5日未解[5]6日或以上未解[7] _____ 排便时间延长≥15分钟[5] _____ 腹满[2] 腹胀[3] 腹胀且痛[4] _____ ____/30 6 食欲减退[3] 食量减半[5] _____ 苔厚腻[4] 黄厚腻[5] _____ 脉滑[1] _____ 神疲乏力或少气懒言[2] 语声低怯或咳声无力[3] 倦怠嗜卧[4] _____ 自汗[4] _____ 大便溏或初硬后溏[2] 小便自遗[3] 二便自遗[4] _____ 轻微活动即心悸[2] 安静时常心悸[3] _____ ____/30 7 面唇不华[2] 面唇苍白[3] _____ 爪甲苍白[1] 苍白变形[2] _____ 舌质淡[3] 舌质胖[5] 舌淡胖边有齿痕或舌淡舌体萎缩[6] _____ 脉沉细或迟缓或脉虚[1] _____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进展

综述·讲座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进展 翁映虹,黄坚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130) 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科技的进步和蓬勃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增长,全球人口老龄化到来了。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管性痴呆随之而来。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致精神和躯体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欧美,VD患者占痴呆总患者的10%~20%;VD在亚洲的发生率较高,在日本VD患者大约占老年期痴呆患者的50%,这主要与卒中高发率有关[1]。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约为5%,其中血管性痴呆占20%左右,AD合并VD占10%~20%[2]。VD患者不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VD是目前老年期痴呆中可预防和有希望治疗的痴呆之一,深入研究VD的诊断标准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本文尝试对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标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血管性痴呆打下基础,防止误诊、漏诊,为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1 VD的定义 疾病的定义通常包括疾病的病因或病理特点、性质、主要的临床症状等方面。通过查阅2005—2009年与VD诊治进展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其对VD定义的描述各不相同。 1.1 VD的病因描述不一致 大部分文章在VD的定义中均表明与脑血管因素相关,但均未详细说明相关危险因素[3-7]。部分文章在VD定义中详细说明了脑血管病的种类,如吴启伟[8]认为VD是由于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赵云云等[9]认为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包括梗死、出血和缺血相关性改变所致;王春菊等[10]认为VD是由脑卒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引起的广泛的或局灶的脑循环障碍导致;李瑾等[11]认为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欧世宁[12]、季永侠等[13]、陈慧芳等[14]、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15]认为VD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 1.2 VD的性质表述不一致 一些文章直接把VD定性为痴呆,而未对痴呆进行进一步分类或解释,如唐素霞等[16]认为VD是一种明显的皮质下痴呆。有的文章未明确区分血管性痴呆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4,8,11]。部分文章仅概括VD的性质为一种临床综合征[3,5-7]。一部分文章认为VD 是一种痴呆综合征[9-10,12-13]。陈慧芳等[14]认为VD是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15]认为VD是获得性认知损害综合征。 1.3 VD的症状描述不一致 汪皖君等[4]、欧世宁[12]认为VD临床表现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外,尚有系列异常的神经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所查阅的其余文章在VD定义中未提及具有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体征,部分文章 中未在定义中详细描述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种类,如王春菊等[10]认为VD表现为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进行性衰退;唐素霞等[16]认为VD症状是伴有执行功能障碍;贾建平等[7]认为VD症状是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陈春雷等[6]认为其症状除了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还有情感障碍;吴启伟[8]认为VD的症状是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可伴有语言、运动、视空间及人格障碍等;季永侠等[13]认为VD症状为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受损。有部分文章未描述其症状[3,5,9,11,14]。 1.4 VD定义的归纳总结 现VD的定义是以AD的定义为模板,较难体现VD的特征。且文献报道中VD的定义不一致,可导致相关研究的入选人群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故统一和完善VD的定义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VD定义为一种由各种脑血管病(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组获得性严重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外,还有执行能力、定向力、近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受损较为恰当。其危险因素[16]有与脑卒中相关的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卒中后脑血管损害因素),及其他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饮酒、吸烟、文化程度、心理与社会因素、感染、遗传因素)。 2 VD的诊断标准 在国内外,VD的诊断现尚无统一标准[9]。现有的国际诊断标准主要有DSM-Ⅳ(美国精神病协会的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版)、ADDTC(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心,1992年)、NINDS-AIREN(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所国际协会,1993年)、ICD-10(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1992年)等,目前最为常用的是前3个标准。 我国VD常用的诊断标准有2006年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提出的VD诊断[15]、2005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VD诊断标准[17]、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痴呆工作小组2002年制订的《VaD标准(研究版)》[18]等。 2.1 各类VD诊断标准的特点 现诊断VD必须具有痴呆和脑血管病的证据,且两者之间有明确相关性。但由于“痴呆”和“脑血管病”的诊断仍存在一些不一致[19],且两者之间相关性较难明确,故给VD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 现有VD诊断标准各具特色,如DSM-Ⅳ标准具备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症状及脑血管病证据;NINDS-AIREN标准则引入了病程呈阶梯性恶化的要素;ICD-10标准强调了

血管性痴呆诊断依据及研究进展

植床和实验医学毒志2009年1鼻第8基弟1期?139?血管性痴呆诊断依据及研究进展 刘人杰(综述)涂秋云(审校)(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21000)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诊断依据智能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v鹊cIllardementia,VaD)是一组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公认的VaD诊断标准的有几种,但由于各诊断标准侧重点不同,导致临床诊断欠清晰,特别是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鉴别时容易混淆,以致临床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仅为66.17%…。临床及神经病理学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是继AD之后导致痴呆的第二位病因【2J。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D与VaD在痴呆发病率和患病率的研究报道各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VaD在老年痴呆中占有重要比例,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不断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今天,VaD的诊断标准的明确,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就VaD近10年内国内外诊断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血管性痴呆概念的提出及其分类 20世纪50年代,欧美等国家根据痴呆发生的临床学表现首次提出了“缺血性痴呆”(hchemicdementia)的概念,1970年Tomlison将这种类型痴呆定名为“动脉硬化性痴呆”。1974年,Haehinski又提出“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的概念,直到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一10)中统一了“血管性痴呆”的概念。国际分类方案将VaD划分为:急性起病的VaD,包括卒中后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单个关键梗塞灶所致的痴呆和与内囊的下膝部腔梗相关的痴呆;亚急性起病VaD,包括腔隙状态、Bingswanger型老年性痴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和淀粉样脑血管病。 2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由于始终缺乏理想的生化指标,病理检查仍是唯一的诊断金标准。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标准必须具备痴呆症状,卒中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学证实脑内存在局灶性病灶,确诊需要病理检查或脑组织活检证实无老年斑及神经原纤维缠结。 2.I血管性痴呆的常用诊断标准 2.1.1国立神经系统疾病和卒中研究所与国际神经科学研究和教育学会(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31①痴呆:指记忆明显减退及至少2个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能力减退;②脑血管病:指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学上大或小血管梗死,特殊部位梗死或广泛的白质改变;③痴呆与脑血管病有关:指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突然或阶梯性认知功能障碍;④支持血管性痴呆的体征:包括早期步态障碍,行走不稳或易跌倒病史,早起出现排尿症状,而非尿路病变所致,假性延髓麻痹,个性和情绪改变。 2.1.2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1)可能的VaD,包括下列项目:①痴呆症状: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表现为记忆力损害及二项或二项以上认知功能损害(定向力、注意力、语言、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和行为)。有临床和神经心理测试证实。这些功能缺陷足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不单纯是由卒中所致的躯体障碍引起;排除标准:有意识障碍,谵妄,精神病,重度失语。明显感觉 运动损害;其它能引起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的系统性疾病和其它脑部疾病。②脑血管病:神经病学检查有局灶性体征,如:偏瘫、下部面瘫、巴宾斯基征、感觉缺失、偏盲、构语障碍等,脑部影像学检查有相关脑血管疾病的证据。③以上两个疾病诊断具相关性。(2)可疑的VaD,痴呆合并有局灶性神经体征,但没有脑影像学检查证实或痴呆和卒中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或隐袭起病和病程多变。(3)确诊的VaD,指临床上符合可能的VaD同时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或尸解)证实以及没有与年龄不符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老年斑。 2.1.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确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1995)①符合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一Ⅳ)H1痴呆诊断标准;②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③既往有脑卒中病史;④病程波动成阶梯型进展;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脂等;⑥Hachinski缺血量表计分大于或等于7分;⑦CT及MRI证实脑内多发的皮质或皮质下缺血性病变。2.1.4其他辅助诊断标准及量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一10)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一1V)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长谷川智能简表;美国加利福尼亚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心(ADDTe)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Haehinskin(1975)提出的(HIS)缺血量表。 2.1.5各诊断标准之间比较及评价DSM—IV、ADDTc、NINDS—AIREN、ICD一10等这些标准通过神经病理学证实,都是仅仅具有高的特异性而敏感性较低。对于DSM—IV标准需要具备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症状,及脑血管病证据;NINDS—AIREN标准则引入了病程呈阶梯性恶化的要素;ICD一10标准强调了局灶性认知损害特征;ADDTC标准完善了将影像学证据作为诊断依据。2.1.6VaD各诊断标准的局限性有研究表明由于诊断标准的不同所检出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之间有4—5倍的差异,各标准的可靠性和符合率评价发现,其差异主要与各个标准对VaD的卒中史、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要求不同有关。另一方面,VaD的诊断标准存在较高程度的主观判断,医生之间的诊断符合率也很低”J。影像学研究发现NINDS—AIREN标准与影像学的一致性低∞1。NINDS—AIREN的VaD诊断标准可操作性强,标准严谨,其记忆评估却采用AD的标准,而传统上公认VaD的发生是在卒中之后,但由于VaD是反复缺血发作造成的。有些患者表现为几年内逐步恶化的认知障碍,而并无卒中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据此标准常诊断为AD。ADDTC诊断标准中没有梗死的慢性缺血,同样也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而且缺血性改变可与其它病理改变同时存在。神经病理检查有脑小动脉(直径<200Lm)的血管病,有中到重度的动脉硬化,这些病例貌似AD,实际上却是"CaD…。ICD一10的VaD诊断标准对VaD亚型的划分没有考虑发病机制,难以分辨VaD的不同类型,难以制定有效的针对性治疗。DSM—IV的VaD诊断标准主观性因素太强,不便操作,没有发挥神经影像学的作用,仅根据l临床表现来区分VaD与AD相当困难。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