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

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

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

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

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

演绎式归纳式

线性圆周式

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

重形合重意合

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

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在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严格遵守人伦界定的规矩,不可越雷池一步。人们要求做到“克己守道”,“贵有自知之明”,“循规蹈矩”,“安于现状”,避免“锋芒毕露“,因为“枪打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先烂”,个人主义被视为无父无君无友的表现,严加防范。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文化I-less culture.

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延伸,表现在中国人在做事时首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人言可畏”。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如:self-control,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lf-reliance, self-dependence, self-respect…他们是自主独立的实体,是一部机器,一个小宇宙,完全不依赖别人,包括父母。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在别具一格中出奇制胜,他们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享受,

也包括个人意志、个性自由以及自我实现、自由进取的追求。

3. 求稳与求变(The Seeking of Stability vs. the Seeking of Change)

美国文化的真谛在于“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无停顿。他们尽力使英语变化,而不执着于传统的秩序,不甘受制于家庭、经济、教育、乃至个人能力的条件。对美国人来讲,变化、发展、改善、进步,成长与未来几乎都是同义词。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没有未来。

美国人的变化还表现在不同形态的流动方面,包括职业、社会地位、地域等方面的流动。当然变化还体现在家庭危机、家庭分散、婚姻解体等方面。

相对而言,在儒家思想的印象下,中国人的生活则被“万物不变”,或“万变不离其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精神所笼罩。尽管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稳定中求进步,求发展。人们习惯于在一派和平景象中“相安无事”,“知足常乐”,“安分守己”, “安居乐业”….

4. 做人与做事(Being vs. Doing)

在道家与佛家的影响下,中国人讲究“虚静”,“修身养性”,“谦虚自律”,自我压抑。可以讲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强调如何做人,而不尚做事。做好人成了人生最高理想。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力图“无为而有为”。因为有为意味着矛盾、冲突,会破坏人间和谐,“无为”才能防止对立,防止矛盾产生。因此人们性格内向、省身独慎,好静顺从,含蓄包容,相互依赖。

中国人好静不好动,尚静之根源,是老子的影响?静是事物的根。

而西方从古代希腊的海洋文化起,就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富有冒险精神;在个人奋斗中客克服常规,求变,求动是他们精神的动力,并在做事中发展这一动力,因此“做事”、“有所成就”、就自然变成了他们重要的文化取向或价值观念。

5.性本善与人性本恶(Innately Good vs. Innately Evil)

中国人传统的人性论是性善为本,渊源于孔子思想,他指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性本善说,注重发扬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等与生俱来的善性。“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人性论。

与“性本善”的人性论相反,影响西方的基督教的人性论是“人之初性本恶”。人们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这就是被西方学者广泛称之为的“原罪说”。

人性本源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人们要从善性出发,并固守其性本善就可以了。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安于现状”,“安分守己”,“知足者常乐”,“仁者静”….

然而以原罪为起点的西方文化,为改变原罪,人们不断忏悔,设法改变罪的本性,奋起变化,以期待世界末日的审判,从而到达彼岸,这就造成了西方人为什么求“动”,求“变”的心态。

6.时间取向: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Past vs. Future Orientation)

1)过去取向还是未来取向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儒道两家思想相反相成,二者都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可以讲中国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在时间上中国是一个过去取向的社会,或者重视过去的社会。人们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

与中国文化的时间取向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因此未来

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对他们来讲,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2)对时间的使用方面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而美国人则是时间的奴隶,相对来说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强,而美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间。美国人认为时间的铁腕(iron hand)有时会残酷无情,操纵我们的生活,社会生活、商业活动以及个人生活。

Homework:

Ca n you think of any idioms which reflect American people’s values (in English) or Chinese people’s values (in Chinese)?

For example,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静水流远

枪打出头鸟

。。。。。。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the captain of my fate.

The word impossible is only in the dictionary.

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A Poem :

The Road Not Taken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载体,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其影响和作用十分广泛。本文试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对中美家庭价值观作一粗浅的比较,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这一论题奠定基础。 关键字: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婚姻模式中美家庭价值观 家庭可称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人存在的寓所。因此,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本文试图通过语言揭示人的家庭的序曲,着重探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奠定基础。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中美两国家庭处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受到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成员在家庭中表现出的观念、行为也不尽相同,那么到底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寻找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家庭模式 在中美文化中,家的概念有天壤之别。传统的中国家庭大多几代同堂,祖孙几代住在一起,尊卑长幼非常明确。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家的义务———父母尽责、儿女尽孝———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传统家庭模式的结构依据如下原则:以家中最年长的人为起点,其所有男性后代及其配偶、未出嫁的女性后代必须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父祖在,子孙不许别籍异财,是三世同堂家庭的法律和伦理保证。尊老爱幼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希望也需要获得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子女也需要退出生产领域的父母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自己的孩子,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仍然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因此,三世同堂仍然是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模式。 传统的美国家庭所包含的仅仅是父母及未成年的子女,成年子女无论结婚与否一般都会选择搬离父母的家。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成员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整个家庭为中心。美国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它是个人、家庭或群体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之一。有时它又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暂时需要的心理态势。 二、家庭教育 中美两国的父母对家庭教育都很重视,但两种文化下的人们采取的是不同的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原因

第八章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及原因 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 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即在特定的时间!地 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价值观不仅可以影响个人的 行为,还会影响到群体行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即使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人 们在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价值观是人们后天习得而来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人们形成了截 然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观反映的也正是时代精神"价值观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各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当跨文化交际发生时,价值观的差 异必然会带来文化冲突,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由于历史发展的道路和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自的价值观在本质上存在着极大差异"而我们知道, 价值观构成了文化的核心与社会结构的基干,人们可以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 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第一节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原因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 于古代生产力低下,以集体农耕为主,人们很少迁徙,产生了氏族制度,并慢慢 产生了封建家族制度"血缘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成员居住得比较集中,三代甚至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是最常见的家庭结构"因此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家庭制度之上,以/家0为基础"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家庭是 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结构"/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离不开日积月累 的生产经验,,有没有丰富的农时农事经验,对于农业收成的丰欠多寡,起着十 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农业社会,老人既是德的楷模,更是智的化身"后 辈敬重和爱戴具有丰富经验的前辈长者,年轻者服从!侍奉老年人,乃是顺理成 章的事,对有生产经验的长者的尊从,对父亲!曾祖父的服从,内化为心理情感 第二节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原因 美国开放性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和航海业!工商业的发展对美国文化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新的个体生产取代了原始的集体协作生产,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法治公平意识,人们迅速摆脱了血缘关系的束缚,家庭成员居住得比较分散,家 庭结构多为核心家庭,人们更强调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历史来看,美国人民原本来自世界各地,是许多不同的文化!种族和宗教 在长期的共存中逐渐融合而成的"17世纪以前,美国的原著民多为印第安人, 但在经历了百余年的移民之后,这里己成为来自欧洲各国人民的新家园,最主要的是英国人建立的13州殖民地"后来为脱离英王的殖民统治而进行的独立战争(1754一1784)结束后,美国人民组成了新政府,以立法形式表达了他们的政治 观念,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制衡而防止中央权力过大"19 世纪初期,为寻求更好的生活,开拓者们向西扩张(1820一-1949)"之后,经历 了南北冲突(1850一1%9)的美国全国各地不再实行奴隶制度,,美国工业化与改革(1870一1916)开始,美国由一个农村化的国家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机器代 替了手工,工商业经营扩大"#美国因为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君主!等级!效忠概念,文化中的个人意识相对强烈,占据了文化的主流"

中美友谊

中美友谊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一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国际人才洋务运动时期,开明人士为推动教育进步,奏请朝廷挑选聪慧幼童赴欧美留学。在大臣容闳的极力推动下,清廷决定派遣幼童赴美,学习外语、科学以及技艺。1872年夏,第一批留学生到达美国,30名幼童平均年龄不足15岁。清朝前后共派遣四批共120人,计划完成学业时间为15年。抵美后的幼童,先由美国老师负责教养监护,英文合格的直接进入美国学校。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会长高宗鲁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借由这120人,美国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国际人才。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民国初期国务总理唐绍仪皆在此列。后因顽固派官员的阻挠和破坏,清廷于1881年9月下令召回全部留学生。仅有2人完成学业,其中有一名耶鲁毕业生,他的名字叫詹天佑(前左三)。二庚款留学生和清华大学1900年义和团拳乱,北方多省掀起杀人狂潮,引发11国联军占领北京。签订《辛丑条约》时,美国遏制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并主张减免中国的赔款。按条约规定,清朝赔偿各国损失共计4.5亿两,其中美国3200万余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1904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清朝驻美公使梁诚表

示:“美国得到的赔款过多”,愿意退还,但这笔钱不该交由中国官员使用,而该用于赞助中国教育。1908年1月,美国国会批准总统罗斯福的请求,将赔偿减至1300万,余款退还中国。清朝外务部回函予以致谢,表示将用赔款派遣留学生。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陆续减免中国赔款。胡适自1909年开始,中国以此款项资助留美学生,史称“庚款留学生”,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梅贻琦均在此列。为培养留美预备生,建立清华学堂。自此,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三为中国兴办学校1949前中国有许多大学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的,其中有几所当时的世界级大学。美国基督教团体堪称最大功臣。1.燕京大学:1919年由英美两国基督教教会创办于北京,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享誉世界。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冰心、周汝昌出自燕大。国民政府迁台后,燕大香港分部并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在大陆的资产由中央政府接管,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1952年院系调整,燕大停办。文、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1936,司徒雷登与学生会成员2.齐鲁大学:诞生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英、美、加拿大基督教教会筹款开办。老舍、钱穆、顾颉刚、马彦祥等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医科实力最强,和燕大并称“南齐北燕”。1952年因院系调整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是一种社会范畴, 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 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 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 1]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 有各自文化体系。下面主要总结一下: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1)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勤劳、勇敢、热情而又积极进取。然而中美民族性格上是有差异的, 它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看重的是群体意识, 注重整体价值。个人应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 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 因此, 便形成了传统的公私义利的观念。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意识, 注重个人价值。美国的个人主义表现在:追求个人自由、个人自立、自由思考和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 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 就不会有人去干涉, 即使父母、兄长也无权干涉。这一点有其明显优越性, 它使美国家庭比中国家庭民主、平等得多, 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 而是与其协商或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2)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 傅雷曾经说过:“中国人和西方人之思维有基本分歧, 我人重综合, 重归纳, 重暗示, 重含蓄;而西方人重分析, 细微曲折的挖掘惟恐不尽, 描写惟恐不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综合的, 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个体的、抽象的、独特的。 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1)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和“内向性主体精神”与美国人的“征服欲望”和“外显性客体精神”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而成的。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 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 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 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 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 所以与此相适应, 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 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2)民族历史的影响。 中国历朝历代推行的是一种“重农抑商”的政策, 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不像商品经济下的财富积累暴起暴落, 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分化和差异不那么显著。人们之间的连结容易趋于稳定, 再加上小农生产的特点, 形成了个人对于群体的依存关系, 这些都与中国人的群体意识的形成不无关系。与此相反, 美国人看重的则是个体的人。另外, 美国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 人口流动性比较大, 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逐渐削弱。 (3)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 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孔子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 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 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 是一种以个人主义

中美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美核心价值观比较 童海玲222009313011026 摘要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经济核心价值观、政治核心价值观、文化核心价值观、生态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人本核心价值观。美国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包括经济价值观、政治核心价值观、文化核心价值观、生态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人本核心价值观。中美两国除了在生态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共同点之外,其他的核心价值观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美国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美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其中价值观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了解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势在必行。下面我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人本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1、经济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最高抽象是“发展”和“富强”,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主线是“富裕”和“私有”。发展和富强是现今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所追求的富强,包括富裕和强大,美国式的“富裕”也隐含着发展,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但是两者有着原则上的差别。首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发展的,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础之上的发展,这是两者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高度社会化发展这一必然要求上来看,中国社会生产力必将比美国式生产力发展得更高更快。中国不仅要强调发展生产力,同时也强调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美国资本主义的“私有”性质则决定了美国式富裕是有差别的富裕,这是两者的根本界限所在。 2、政治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和灵魂是“民主”和“法治,美国资本主义政治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要求是“民主”和“人权”。民主法治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系。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又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中国的民主法治与美国的“民主”“人权”虽然从字面上看意思差不多,但是两者的实质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国的民主,固然尤其进步的一面,但它却是以私有制为前提、以资本为前提的民主,人民的话语权往往被资本的话语权所淹没,是金元政治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它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社会主义民主则是以公有制为前提、以平等为前提的民主,是真正代表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它从制度和情理上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而美国式的“人权”,则是具有两面性、欺骗性和反动性的人权,代表的是整个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人权,是典型的美国式虚伪民主和政治幌子。 3、文化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主题和内在要求是“文明”和“先进”,美国资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西友谊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 “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 “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 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 “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

二、“友谊”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三、“友谊”延伸的范围及领域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 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此,和老外做朋友,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 四、交友目的的差异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 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 在美国,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独特信念,这种实用主义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美国人的友谊观上,美国人找工作时的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认识谁”这反映了美国人“交朋结友”,其意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预留机遇和空间,以及增加自己的收入方面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美家庭价值观对比-英文版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US, which appeared in many fields, for instance, the American emphasis the individualism but Chinese focus on the collectiv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their attitudes to each other are also quite different,the life style influenced by family values are varied.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are complex, including different customs, cultures and social backgrounds and so on. Key words: family values, life styles, cultures, differences. Ⅰ.Introduction Family is the most basic unit of all human society. It reflects the ethical values of a society,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nique features of a nation. People begin to learn anything about the world and their culture through the family they are brought up in. What you think, how you act, even your language, are all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family from the wider cultural context. Family values are the core in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values, and it has a huge influence on people’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So if we want to get a glimpse of the cultures of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ir different family values.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ze family valu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the decisive family values, the attitude to the family memb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fluences of family values. Ⅱ.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A.The individualism VS. the collectivism The American emphasize the personal independence, while Chinese emphasize on the whole family, not any individual member. Children in America have more freedom than that in China. Their parents rarely interfere with their private affairs, and usually try to enhance children’s all-around abilities when they are young. They

关于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价值观比较调研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940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价值观比较 调研报告通用范本

关于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价值观比较调 研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价值观比较研究报告》。据悉,该研究调查对象为高中1—3年级的在校生,2507名中国高中生、1560名美国高中生、1845名日本高中生和1833名韩国高中生完成了调查问卷。数据发现,四国高中生认为对自己人生观影响最大的是父母,把爸爸和妈妈排在第一位合计最高的是中国(75.7%),其次是美国(62.4%)、韩国(49.2%)和日本(39.8%)。 这组数据启示我们,作为父母,责任重大。价值观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要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2011年第01期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黄永媛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载体,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其影响和作用十分广泛。本文试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对中美家庭价值观作一粗浅的比较,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这一论题奠定基础。 关键字:家庭模式 家庭教育 婚姻模式 中美家庭价值观 家庭可称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人存在的寓所。因此,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本文试图通过语言揭示人的家庭的序曲,着重探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奠定基础。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中美两国家庭处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受到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成员在家庭中表现出的观念、行为也不尽相同,那么到底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寻找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家庭模式 在中美文化中,家的概念有天壤之别。传统的中国家庭大多几代同堂,祖孙几代住在一起,尊卑长幼非常明确。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家的义务———父母尽责、儿女尽孝———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传统家庭模式的结构依据如下原则:以家中最年长的人为起点,其所有男性后代及其配偶、未出嫁的女性后代必须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父祖在,子孙不许别籍异财,是三世同堂家庭的法律和伦理保证。尊老爱幼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希望也需要获得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子女也需要退出生产领域的父母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自己的孩子,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仍然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因此,三世同堂仍然是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模式。 传统的美国家庭所包含的仅仅是父母及未成年的子女,成年子女无论结婚与否一般都会选择搬离父母的家。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成员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整个家庭为中心。美国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它是个人、家庭或群体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之一。有时它又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暂时需要的心理态势。 二、家庭教育 中美两国的父母对家庭教育都很重视,但两种文化下的人们采取的是不同的方法,也有着不同的期望。美国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教育观念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在: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规矩、服劝导、不要有异见。中国孩子的选择权、自主权较小,许多事情都按父母的意愿去办或由父母包办代替。中国父母在家庭里往往以权威出现,因此与孩子的距离较远。中国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望子成龙”,因此教育以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美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在: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固执”、“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是指思维上的“不听话”,据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孩子特点之一就是淘气、处世固执。美国父母“望子成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实际锻炼,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是说教。父母经常利用节假日、周末带领孩子外出游玩,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能如感知、想象、判断、推理和人的交际和情绪的调节等。 由于重视实践,美国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我们应该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结晶的同时,也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自觉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扩展家庭教育的领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三、婚姻模式 自由选择对象在张扬“个性”的美国人的婚姻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于恋爱、择偶,美国青年自然会有自己的要求与标准。他们找异性朋友,根本用不着别人介绍。尤其是在中学和大学的校园里,在学生活动中心随便坐坐就可以搭上一个周末出游的异性伴侣。当然由于社会习俗的原因,双方都不易得到向别人宣泄的机会,这种情感上的伤痕便无法弥合而全面崩溃,最终离婚也就不可避免了。 中国人与美国人对结婚的态度不同。中国人之所以与美国人的择偶方式不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结婚的态度有显著的差异。对他们来说,结婚既是对家庭应尽的一种义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一种个人权利。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有权利对自己的未来和各种需求负责。中国人一旦结婚一般或绝大数都要“从一而终”。 通过以上三方面对于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性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家庭在价值观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不同点。中国家庭的价值观更趋于聚合性,注重集体主义。而美国家庭价值观更趋于离散性,注重个人主义。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某些细微的变化。但是根本的观念仍然未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梅任毅,美国研究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魏章玲,美国家庭模式和家庭社会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学者的探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 误解。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一、范围不同 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 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 深厚的、 长久的。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对于美国人来讲,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有不同的朋友,有打高尔夫球结识的朋友,有车子加油时认识的朋友,有旅游时认识的朋友,有的是家长会上结交的朋友,,有的是修理汽车时认识的朋友等,但这些朋友都不会干涉到彼此其他的领域。姚明在2009年12月10日接受美 国著名的男人杂志《君子》 的专访中,以自己的经历诠释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谈及比赛时,他说:“中国有句老话是,友谊第一,比 赛第二。” 可是在美国这句话必须改成,“比赛是比赛,友谊是友谊。”对于人情味很重的中国文化,在比赛中要兼顾友谊,而以理性著称的美国人认为比赛和友谊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方面,比赛是一回事,友谊是另一回事。 二、时间不同 首先是确定朋友关系的时间不同。中国人建立朋友关系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最初的时间,中国人一般很少打开心扉,但是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对彼此的逐渐了解,双方才变得亲密。西方人可能在一分钟内就能交到朋友,但是想要达到至交的水平却很困难。这也容易造成误解,因为中国人以为已经同西方人成为朋友了,可是却发现西方人已经忘记上次热情的谈话了。 另一方面,中西方维持友谊的时间不同。中国人更期望长久不变的朋友关系。朋友可能一辈子都是朋友。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怀有传统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态度,故友谊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消失。然而,西方人友谊往往同特定的条件与情况有联系。一

中美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结合本课谈谈中美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导致中美核心价值观的差异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我对其大致的分析讨论,得到了其下几个要点。 历史文化遗留。中美两国有着极大的历史文化差异。其一是: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人民主要的思想来自于亚洲的民族,历史上统治中国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经过多个朝代道德思想的统治,儒家学说的思想已经深入中国民族的文化,拘束的思想难以得到改变。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本地居民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者,所以思想极其具有多样化。为了稳定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美国演变出来了崇尚自由、民主的思想,这样便会相互尊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使其和谐相处。其二是:欧美国家受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影响极为深重,认为物种优胜略汰是大自然发展的规律,优秀的人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变的富有,而不优秀的人着这处于社会的低端。富有的人享有更高的社会待遇,而穷困的人享有较低的社会待遇,这样富有人的基因就得到了传承,也就是优秀的基因得到了传承。而中国接触现代科学的时间极短,并且没有参与欧洲多次的文化运动,且中国的儒家思想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具有否定效应。所以产生了一定的价值观差异。 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同。美国以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主体,有资本家的出现必定就会存在被剥削和压迫的群体。而全部美国人作为一个利益团体,作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最大利益的发展战略便是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压迫。共产主义的思想是最下化化剥削与压迫,共产主义的思想得到传播美国的利益也便会受到损失,所以美国会极力反对以共产主义为最终发展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建国只有几十年,落后的旧中国是资本主义成分极重,下层人民是在旧中国受到压迫的群体,而这个群体便是中国最大的利

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0期 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 陆欣王小芳 (长春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对友谊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同。本文从范围和层次不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交谈话题不同和责任理解不同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对中美友谊概念差异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发展和巩固跨文化友谊。关键词:友谊;范围;层次;深 浅;牢固程度;价值观;责任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06)04-0076-04 在任何文化中,友谊与人际交流关系密切。友好的交流会促进友谊,友谊会促进信息的交流。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这句英语习语所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美德。但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却持有不同的交友观。美国人的交友观与 中国人的交友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人的所结成的友谊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认识的人。第二种是朋友,这和英语中的friend含义有差别,中国人所称的朋友一般是志同道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可在感情上依托的人,这是一种亲密的、有深交的人际关系,可以自由自在的谈论彼此心中深层次的思想。“朋友”在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一个是指“恋爱的对象”(《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一般熟人多,但朋友不多。前一 美国人的友谊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真诚和信任、社会和心理的支持的基础上的。美国人一般把友谊关系分为泛泛之交、好友、密友和深交。美国人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深交友谊关系也包括男女两性,但是数量较少,以志趣相投为基础。在许多国家,朋友必须是同性的,然而,大部分美国人认为可能存在异性朋友,他们通常也不认为男女单独相处就会发生性行为。因此,男性和女性同事可以结 美国人的这种普遍友好但却表面化的关系在“最好的朋友”这个称谓上倒有点例外。所谓“最好的朋友”常常会是某人在高中或大学期间认识的朋友,这种友谊可能延续几年甚至一辈子,维系它的不是相互之间的礼尚往来和患难与共,而更多是一种怀旧和感伤的情愫。美 国人对“最好的朋友”的定义甚至也和美国人交友方式的轻松随意遥相呼应。 中国人与朋友的友谊关系一般比较长久。中国有句俗话:“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一般来说,美国人交朋友快,忘记朋友也快,彼此感情淡漠。这从friend一词的词义中也

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 2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3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4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5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6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7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开题报告+论) 8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9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10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 11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12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13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 14 浅析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格式与文体风格 15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16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 17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 18 分析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9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 20 Hip-Hop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21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22 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 23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24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25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26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Young Learners 27 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8 从《大卫科波菲尔》的女性人物塑造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29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 30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31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32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33 体态语和跨文化交际—体态语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作用 34 《苍蝇》的叙事艺术及悲剧主题探究 35 论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36 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37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 38 科技英语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探析 39 从电影《阿甘正传》分析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40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41 浅析美剧台词中幽默的翻译——以《绝望的主妇》为例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一、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一) 个人隐私 西方人强调尊重个人隐私, 即一个人怎样生活在不造成对他人危害、没有干扰别人的情况下,谁也管不着。如私人信件不能随便拆阅, 私人的事情不能随意打听, 更不能随意传播。在中国, 朋友可以不敲门就“登堂入室”, 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 他们也需要先打个电话, 问主人是否方便。 (二) 个人自立 即个人的生活自己负责, 不依赖父母和他人。子女年满18 岁, 多数开始自立生活, 即使家里很富有,也要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还有一个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就是无论吃饭、购物, 甚至是买票, 也都各自付款。美国人并不认为这是人情淡漠, 而认为是尊重个人作用和价值以及不坐享其成的表现。他们从小就受到独立自主精神的熏陶。这正是西方人独立自主、白手起家、个人奋斗精神的体现。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卑微却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平等作出了贡献, 因此备受美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这正是美国梦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个人表现 美国人具有爱冒险、爱新奇的特点。中国古语中有这样的说法: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对的是中国传统中的集体主义, 也有人称之为家族主义和放大了的家族主义价值观。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 强调集体的利益总是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要融入到集体利益中去, 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个人的荣辱和成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当然, 中国文化传统也认为个人应有个性, 有个人信念, 个人利益和追求, 但不把其至于社会之上。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是统一的,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但从另一角度来看, 过于强调“集体”确实容易导致忽视个人权利、自由, 影响个性发展及个人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 从前面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几个方面的对比中便可清楚地发现这一点。而过于强调“个性”, 有时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冷漠, 亲情淡漠, 甚至以酗酒、吸毒来发泄心灵压抑和孤独寂寞。 二、道德价值观的差异 道德价值观念是对各种涉及他人利益的行为的价值的概括化, 任何人都是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道德价值内容受不同文化背景的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科技信息 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 误解。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一、范围不同 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 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 深厚的、 长久的。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对于美国人来讲,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有不同的朋友,有打高尔夫球结识的朋友,有车子加油时认识的朋友,有旅游时认识的朋友,有的是家长会上结交的朋友,,有的是修理汽车时认识的朋友等,但这些朋友都不会干涉到彼此其他的领域。姚明在2009年12月10日接受美 国著名的男人杂志《君子》 的专访中,以自己的经历诠释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谈及比赛时,他说:“中国有句老话是,友谊第一,比 赛第二。” 可是在美国这句话必须改成,“比赛是比赛,友谊是友谊。”对于人情味很重的中国文化,在比赛中要兼顾友谊,而以理性著称的美国人认为比赛和友谊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方面,比赛是一回事,友谊是另一回事。 二、时间不同 首先是确定朋友关系的时间不同。中国人建立朋友关系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最初的时间,中国人一般很少打开心扉,但是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对彼此的逐渐了解,双方才变得亲密。西方人可能在一分钟内就能交到朋友,但是想要达到至交的水平却很困难。这也容易造成误解,因为中国人以为已经同西方人成为朋友了,可是却发现西方人已经忘记上次热情的谈话了。 另一方面,中西方维持友谊的时间不同。中国人更期望长久不变的朋友关系。朋友可能一辈子都是朋友。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怀有传统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态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