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上半年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上半年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上半年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上半年大作业

201409 吴睿 1、我们应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端哲学概括,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在人类社会发展领域建树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自身仍是物质自然界就的

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了自然环境的人类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工具、手段、客体乃至结果都是物质的产物。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生产方式的物质性的客观性与自然存在的物质性的客观性完全一致。

综上所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人的意识、观念也是来源于物质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也是物质的。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类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也应该努力摊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握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2、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请你谈谈对其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看法。

答:首先,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

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四个全面”是要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以及生态环境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已经涉及到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必须突破既得利益团体的垄断。全面深化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是确保深化改革的必要保障和手段。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其次,还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关键时期,这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从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至今的36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变化已经初见成效,为了能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地延续下去,就必须再接再厉,将改革进一步深化。要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尊重改革规律。

201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深化改革”部分中,一共有十个论点,个人认为在此不必一一列举,我就其中的部分论点进行一些引用并谈谈理解。

1、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是十个论点中的“改革任务论”中的观点。

过去讲的现代化,主要内涵是“四个现代化”。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单纯的实现“四化”的任务要求已不能满足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因此需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即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用30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主观上看,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基础;从客观上看,这是改革进程向前拓展的必然要求。把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表明我们党对改革任务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2、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需要有目标,习近平同志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改革根本方向与根本路径的有机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的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是改革的根本路径。深化改革,不能只注重经济制度改革,国家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是否成熟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与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通的。

3、尊重改革规律。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这些论述,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重要遵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展开的“大跃进”运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十分重大的损失。究其原因,是没有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盲目追求产量、效益。我们的改革前无古人,因此需要不断摸索,但是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不能忽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也吸取了一些教训。这些都是我们如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参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