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硬膜下血肿

一、定义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

二、分型

(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伤后3日内出现血肿症状者。多数伴有较重的对冲性脑挫裂伤和皮质的小动脉出血,伤后病情变化急剧。

(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病人。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血肿有一黄褐色或灰色结缔组织包膜,血肿内容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液体,晚期为黄色或清亮液体。

三、诊断

(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1.头部外伤病史

2.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血肿,伤后仅1-2小时即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病理性呼吸的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变化中有中间清醒或好转期者少见,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

(3)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出现较早,其间呕吐和躁动比较多见,呈进行性加重。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不久,对侧瞳孔亦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偏瘫、失语、癫痫等(伤后早期可因脑挫裂伤及某些脑功能区);若是在观察过程中有新的体征出现,系伤后早期所没有的或是原有阳性体征明显加重等,均应考虑颅内继发血肿的可能。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应激状况。

2)血气分析在迟缓状态可有血氧低、高二氧化碳血症存在。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可能有红血球或血性脑脊液。(合并脑挫裂伤时)(2)神经影像学检查

1)头颅X线平片半数病例伴有颅骨骨折

2)头颅CT扫描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有助于诊断。(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1.头部外伤病史

2.临床表现

(1)病史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已无法回忆。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受伤2-3个月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有时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症。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所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3.辅助检查

1)头颅X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一新月形、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中线移位,脑室受压。

3)头颅MRI扫描对本症可确诊。

四、治疗

(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

(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2)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原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进行性加重。

(3)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4)除颞区外,大脑凸面血肿量<30ml,颅后窝血肿<10ml,无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5mm)、环池和侧裂池>4mm。可采取保守治疗,止血,降颅压,对症支持治疗。

(5)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行头颅CT复查。若发现病情变化或血肿增大,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1)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的颅内血肿。

(2)CT扫描提示明显脑受压的颅内血肿。

(3)幕上血肿量>30ml、颞区血肿量>20ml、幕下血肿量>10ml。最常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首选钻孔因流。

1.非手术治疗:对不适和手术的病人,可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2.手术治疗

(1)颅骨钻孔闭式引流术(首选)。

(2)骨瓣开颅血肿摘除术,适用于:

1)闭式引流术未能治愈者。

2)血肿内容为大量血凝块。

3)血肿壁厚,引流后脑组织不能膨起者,手术旨在将血肿及血肿壁一并切除。

【免费下载】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I62.006)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ICD-9-CM-3:01.310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 社) 1.临床表现:(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2.辅助检查:(1)头颅CT 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1.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A.形态:新月形,月牙形;;梭形,双凸镜形,内缘境界清楚。 B.分布范围:广,可越过颅缝;;较窄,不越过颅缝。 C.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较少见。 D.占位效应:明显;;范围大者较明显 2.肾癌的CT表现:表现为肾实质内缘不规则肿块,可向外突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癌肿多为不均匀强化,癌肿向外侵犯可致肾周脂肪消失 3.胃癌:早期X线表现:低张气钡双重造影,胃小弯和胃小沟破坏消失。中晚期:1.胃腔变窄,广泛受累时呈现“皮革”状胃 2.充盈缺损,呈现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的充盈缺损,与正常的胃壁分界清楚3.粘膜皱襞消失,破坏,结节状增粗 4.龛影,见于溃疡型,癌肿向腔内突出形成大而浅的不规则碟形溃疡 4.结肠癌:1,肠腔偏心性或环形狭窄,轮廓不规则2.粘膜皱襞破坏,消失和中断3.龛影较大,形状不规则,龛影边缘有尖角极不规则结节状充盈缺损 风湿性心脏病的二尖瓣狭窄的X线表现:左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淤血及肺循环高压征象,心底部可看见双心房影,非业内出现肺纹理增强,模糊,肺野透亮度降低,支气管分叉角度加大 5.二尖瓣关闭不全的X线表现:轻者心影大小形状无明显改变,或仅见左心房,左心室轻度增大,二尖瓣较重,左心房可明显增大,搏动增强,左心室也增大,主动脉结正常或略小 6.左心室增大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

不全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 7.右心室增大见于二尖瓣狭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狭窄,心房或心室间隔缺损以及法洛四联症 8.左心房增大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功能衰竭和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9.中央型肺癌于周围型肺癌的X线,CT表现: 中央型肺癌:早期癌肿局限于黏膜内,可无异常发现,病变发展,癌组织从支气管黏膜表面像腔内生长或沿支气管壁浸润生长,使管腔狭窄CT表现为:肺门区分叶状肿块影或病变支气管腔内的结节及息肉样阴影,支气管关闭不规则增厚,引起支气管官腔的狭窄与截断 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以下较小支气管的肺癌,由于管壁结构薄弱,易侵入肺内或经局部淋巴管播散在非小叶内生长,形成肿块 10.胸腔积液的X线表现:游离性积液;少量积液是,液体首先聚积与后肋隔角,立为表现为患侧肋膈角变钝、变平,透视下液体可随呼吸及体位改变而移动,中量积液时表现为患侧下肺野均匀致密影,肋隔角消失,隔面及心缘被遮盖,由液体形成的致密影其上缘呈外高内低的斜行弧线,大量积液是指液体上缘达第二前肋间以上,患侧肺野均为致密,有时仅肺尖透明,肋间隙增宽,纵膈向对侧移位 11.化脓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径和X线表现:血源性,外伤性,临近软组织或关节化脓性感染直接延伸所致。急性化脓性骨髓炎:1.软组织弥漫性肿胀2.骨膜增生3.骨质破坏4.死骨慢性:骨皮质增厚和骨干增粗,轮廓不整,骨髓腔狭窄或消失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 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2)头颅X线平片:约90%的病例合并有颅骨骨折;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病历考核标准:硬膜外血肿(颅脑外伤) 一、病史询问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在不能直接向病人询问病史的情况下应尽量向陪同人员了解情况: (1)确切致伤时间; (2)致伤原因; (3)受伤部位; (4)伤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有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5)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6)在伤后至入院前一段时间曾受过那些处置,使用过那些药物; (7)病人的既往史,特别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排尿性晕厥、心脏病及精神病史等。二、体格检查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原则是迅速、准确、有重点的检查,其要点为: (1)生命体征的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 生命体征改变:当硬膜外血肿形成时,由于产生脑压迫,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早期即可出现Cushing 氏反应:四曲线,表现血压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脉搏缓慢;呼吸缓慢,严重时且不规则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2)意识状态的评估根据GCS(Glasgow-Coma Scale)评分方法记录意识障碍的程度; 意识障碍: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意识变化可有三种不同情况: (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往往因伤员可自己到医院看病或回家,也就是说伤员原发脑伤很轻微,头皮也可能无明显伤痕,颅骨平片无骨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误诊机会较多,应予以重视。 (b)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有短期原发昏迷,以后逐渐有意识好转或完全清醒,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c)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也可以在原发脑伤较重的基础上,继发颅内血肿,这病例易误诊为脑挫裂伤,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当出现脑疝时,始想到颅内血肿的存在。上述第(a)(b)种意识改变的特点在硬膜外血肿比较常见,而第(c)种多为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为多。 (3)瞳孔大小的检查,双侧是否等大等圆以及对光反应情况; (4)对头颅的检查应注意有无开放性伤口,伤口范围、深度及有无异物残留,颅骨有无凹陷,眼、耳、鼻及口腔有无出血和脑脊液样液体溢出; (5)对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特别注意有无合并伤的存在 (6)神经反射的检查确定生理反射消失与否,病理反射是否出现,有无锥体束征; 神经系统废损体征:单纯的硬膜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废损体征。仅在伴有脑挫裂伤或因血肿形成压迫功能区时才出现相应的阳性体征。如果病人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偏瘫或失语等症状和体征时,应归咎于原发性脑损伤。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神经体征更较少,小脑体征偶尔可见。 当颅内压增高的程度超过其代偿能力时,位于天幕上的硬膜外血肿即可表现颞叶钩回疝的症状.其典型表现:1)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2)生命体征紊乱。3)患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消失。4)对侧偏瘫,常呈硬瘫,肌张力增加,病理反射阳性。 不典型者:因出血速度快,血肿量大,造成急性脑干移位,扭曲,致使对侧的大脑脚嵌压在小脑幕切迹缘上,而引起同侧肢体瘫痪,和对侧瞳孔散大的相反体征,使血肿的定位诊断发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I62.006) 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ICD-9-CM-3:01.3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

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6 2.00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急诊经常遇到颅脑损伤的病人,脑外伤经常伴有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如何区分呢?看看下面的图片你就知道了!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 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 时诊断,贻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人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 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 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 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40%左右,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较低。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和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行硬膜外血肿清 除手术治疗诊疗规范 (神经外科)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4.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新发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应当立即复查头颅CT,并重新评价手术指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40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实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蛛网膜之间血肿,出血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好发于老年人。 【护理评估】 1.病史:重点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的原因、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损伤的部位,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等。 2.评估意识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有无明显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症状。 4.观察头痛、呕吐的严重程度。 5.心理社会反应: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对功能恢复的疑虑,家属对病人的支持能力及程度。 【护理问题】 1.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自理缺陷与出血压迫神经引起的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疝。 4.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 2.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听取不适主诉。 4.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应遵医嘱定期给予缓泻药物,并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术后护理 1.术后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体位:术后24~48小时宜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其目的是利于引流,促使脑组织膨胀,消除死腔,使受压组织回弹。 3.引流管护理: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的通畅,正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4.补液原则:禁用脱水剂,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适当补充低渗液体,但注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心肺、肾脏的功能。 5.功能锻炼:术后即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术后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活动应给予指导并在旁陪伴,注意患者安全。 6.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调节其负面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8.饮食与营养:应给予易于吸收、富于营养的饮食,进食上采取少食多餐。 【健康指导】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宜,适量进食水果粗纤维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压增高。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4.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护理评价】 1. 患者主诉头痛减轻,病人的舒适感增强。 2. 患者未出现脑疝。 3. 患者情绪乐观,能积极面对各种治疗及康复锻炼。

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患者教育: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Written by the doctors and editors at UpToDate 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该主题有一个新的英文版本。 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脑部表面的出血。该出血发生在脑部坚韧的外层覆膜(即,硬脑膜)下方(图1)。 大多数硬膜下血肿是由头部损伤引起的。这些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包括: ●车祸 ●跌落 ●身体攻击 硬膜下血肿有2种主要类型: ●急性–这种硬膜下血肿发生在头部损伤后的最初数小时。如果出血继续,硬膜下血肿可在

损伤后数日持续增大。 ●慢性–这种硬膜下血肿最常发生在脑部因老化而有轻微缩小的老年人。在这些人中,轻度的脑部损伤即可导致脑部表面出血。该损伤可能轻微到患者自己都未注意到。血肿在数日或数周期间缓慢增大。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是什么?—部分患者在发生严重脑部损伤和大面积急性硬膜下血肿后会失去意识。其他时候,症状稍晚才出现,可包括: ●头痛 ●呕吐 ●无力 ●麻木 ●行走困难 ●言语不清或不能言语 ●比正常人警觉性降低 ●头晕 ●意识模糊或思考困难 ●困倦 ●癫痫发作 我需要接受检查吗?—需要。检查包括脑部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这些检查将显示出硬膜下血肿及其大小。 如何治疗硬膜下血肿?—治疗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您的症状。您可能需要接受手术以引流血肿和缓解脑部所受压力。 如果您在使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商品名:Coumadin、Jantoven等),医生可能会让您停用这些药物。务必要询问当初给您开具这些药物的医生您是否应再次使用它们,以及何时使用。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慢性硬膜下血肿应用临床路径效果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5200542.html, 慢性硬膜下血肿应用临床路径效果评价 作者:高强李敏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7期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5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作为实验组,采取临床路径;选取46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诊治。结果住院费用实验组为(8710.06±498.12)元,对照组为(10216.20±765.63)元;平均住院天数实验组为(10.10±1.20)天,对照组为(12.40±2.10)天;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为96.2%,对照组为89.1%;术后并发症实验组为0%,对照组为10.8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钻孔引流术;效果评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3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26-0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诊疗及医疗管理模式。它是一种多学科共同协作、医院综合管理的整体医疗工作模式。是由医疗、护理、医技等多个相关专业人员对某一特定的疾病做最恰当的有序性诊疗计划。从而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控制医疗经费、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医疗质量[1]。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指外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其是发病隐匿和发展较为缓慢的一类疾病,多数为老年人,目前,钻孔引流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2]。近年来,伴随我国医疗卫生体 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已在国内众多医院推行,本院从2010年6月开始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患者52例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2008年5月——2010年5月未实施临床路径的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为减少临床路径的变异,规定: 1.1.1两组患者的纳入标准为①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且行单侧钻孔引流术;②若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 1.1.2排除标准为①行双侧钻孔引流术;②合并偏瘫、意识障碍的;③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影响其进入临床路径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费用支付方式和术前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硬膜下、外、脑内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头部内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 中医护理常规 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是指头部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如钝击、穿透伤、爆炸或下坠的间接损害所造成的。等。其特点是病情急、重、危、变化快。按损伤程度分轻、中、重三型。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属中医的“头部内伤”范畴。 【临床表现】 1.较轻的病人可表现为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轻度头痛、头晕、呕吐。 2.稍重者可有较剧烈头痛、头晕、反复呕吐、精神淡漠、不愿说话甚至嗜睡。 3.重者昏迷或深昏迷,严重躁动或完全不动,频繁呕吐,频繁或持续癫痫发作或去大脑强直发作,表现出运动区及脑干的损害;如有偏瘫或截瘫,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提示脑疝形成;严重损伤者对刺激完全无反应,接近或已进入脑死亡。 4.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瘫痪、肌力减退、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 【护理】 一、临证护理 (一)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注意有无昏迷,昏迷时间的长短,有无中间清醒期,以及口、鼻、乳突部有无出血瘀斑、脑脊液漏,并注意有无合并其他脏腑、躯体损伤症状,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性状等。 2.病人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 (1)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等。 (2)意识进行性障碍:如昏迷逐渐加重,或原发性昏迷,清醒后不久又进入昏迷。 (3)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 (4)脉搏洪大而缓,微细欲绝,呼吸深慢或浅促,血压骤升或骤降。 (5)使用甘露醇脱水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尿量等变化。 (二)一般护理 1.按神经外科疾病常规护理。 2.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室温宜22℃~25℃。 3.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声光等刺激。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和脑肿胀,降低颅内压。颅前窝骨折病人神志清醒时,采用半坐位,昏迷者抬高床头15℃~30℃,患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病人,采用患侧卧位。 4.安慰病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躁、恐惧等不良情志刺激。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呕吐及呕吐物、肢体活动等情况,做好记录。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下活动性假牙,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血块。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及指南

附属医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适应症】 凡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诊断,伴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症状者。 【禁忌症】 血肿量小,未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者。 【术前准备】 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位置、范围或血肿密度。 【操作方法及程序】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适于血肿属液体状态,包膜不甚肥厚,无钙化者。 (1)体位: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采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下垫枕,减少颈部的扭曲。 (2)钻孔:根据血肿位置,通常选择顶部钻孔引流,硬脑膜往往呈青紫色,质地较厚,十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壁层,将其切开即可见陈旧性血溢出。 (3)置管冲洗:用吸引器将流出的血肿慢慢吸除,然后将硅胶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位为止。 (4)留管引流:以病人术后体位为准,将高位的导管退至距钻孔处3~4cm处,外接已排除空气的灭菌软塑料密封袋,缝合钻孔切口,将引流管缝扎固定在头皮上,引流管一般于术后3~5天拔除,以空针边吸引边拔出,以排出囊腔上部的空气。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指南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病人。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血肿有一黄褐色或灰色结缔组织包膜,血肿内容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液体,晚期为黄色或清亮液体。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已无法回忆。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受伤后2-3个月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有时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了解机体状态。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了解凝血因素是否正常。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X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对本症可确诊。

颅内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 颅内血肿健康教育 颅内血肿是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病变,发生率约为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如不能及时处理,多因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危及生命。颅内血肿按症状出现时间分为急性血肿、亚急性血肿和慢性血肿。按部位则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 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

(1)头痛加剧,恶心、呕吐频繁,视盘水肿、躁动。 (2)以急性颅内血肿比较显著,表现为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减慢,即“两慢一高”的库欣综合征。 (3)伤后立即出现的昏迷称为原发性昏迷,为脑直接受损所致,昏迷时间一般由数分钟、数十分钟、数小时或数天以上,然后恢复清醒,临床上称为中间清醒期。但由于颅内血肿再继续,血肿体积不断增大,颅内压逐渐升高或脑疝形成,又出现昏迷称继发性昏迷。 2.局灶症状颅内血肿的局灶症状是伤后逐渐出现的,运动区血肿常出现轻度偏瘫、失语和癫痫等。顶叶血肿可有轻度偏侧感觉障碍,颅后窝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 3.脑疝症状表现为意识丧失,血肿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和对侧偏瘫等。晚期则出现两侧瞳孔散大、固定和去脑强直。 检查项目 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行尿便常规、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功能、血型、感染筛查、心电图、超声心动、X线胸片、头颅CT、颅骨平片。 围术期护理 1.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术前一天剃头、沐浴 (2)术前禁食水8小时。 (3)术前一天晚保证充足睡眠。 2.术后注意事项 (1)心电监护:使用心电监护期间禁止随意调整心电监护仪参数。如有心慌、呼吸困难,电极片及导线脱落,监护仪报警,及时告知护士。 (2)吸氧:吸氧期间禁止自行调节氧流量,室内严禁明火及放置易燃品。 (3)自我观察:如出现剧烈头痛、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防止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呕吐时头转向一侧,防止误吸,造成肺部感染。 (5)伤口引流:勿抓挠伤口,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牵拉、打折,防止引流管脱出,不可自行牵拉或拔出引流管,如出现敷料渗血过多、敷料松动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不可随意调节引流袋位置。 (6)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神经外科单病种临床路径

慢性硬膜下血肿 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以有轻微外伤史。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食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度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术,需要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需要向家属交代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该履行签字手续,给予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标准住院日为9天-进入临床路径。 术前准备2天 术前评估一天。 【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4、感染性疾病的筛查(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 5、心电图、胸部x线片。 6、头颅CT检查。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 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镇痛;患者无法配合者,可以酌情考虑全麻。 2、手术方式: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3、钻孔置硬膜下持续引流。 4、术后保持硬膜下持续引流,观察性状及计量。 术后住院恢复8天 1、术后回病房,患侧卧位,引流袋低于头部平面约20cm,观察性状及计量,继续补液。 2、术后1天复查头颅CT。 3、术后2-3天切口换药一次。 4、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拔出引流管;或根据引流量和头颅CT复查情况酌情延长引流时间。 5、拔除引流管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化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正常后停用抗菌药物。 6、术后8天头部切口拆线或酌情门诊拆线。 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恢复正常饮食,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体温正常。 2、复查头颅CT显示颅内血肿基本消失,切口愈合良好后,予出院。 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于不适合手术者,可以适当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硬膜外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外血肿健康教育处方 【病因】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占颅内血肿25%-30%,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 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块,几天后血块液化并被逐渐吸收,周围有薄层肉芽组织形成,l 个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内含血块液化之液体,混有柔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饮食指导】 1、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清醒患者术后1?2天给流质,无呕吐等情况后逐渐改半流食、普食。昏迷、吞咽困难者术后3?5天给鼻饲,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腹泻。 2、兴奋性饮食如酒、咖啡、浓茶等应忌用。 3、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绿豆、黄瓜、冬瓜、芹菜、荸荠等应忌食。 4、油腻食物食后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病情加重,故应忌食。 5、辛辣食物如辣椒、辣油、芥末、韭菜等应忌食。 【休息与活动指导】1、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 ~30° , 头偏向一侧,可减轻头部淤血和脑水肿,防止呕吐物呛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翻身时尽量避免搬动头部。头部置冰袋冷敷,保持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减少探视。 2、恢复期的护理对于失语患者,应进行语言训练,对于肢体乏力或偏瘫的患者,可适当地扶起做一些离床活动,或在床上做一起屈、伸、抬上抬下的动作,以促进功能的锻炼。训练患侧上肢的功能: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效果远比下肢差,要使患侧上肢功能恢复,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还要有坚强的毅力。病人要主动用健肢帮助患肢活动,或家属帮助活动,或手掌撑在椅子上,肘关节伸直,尽量将身体的重力压向患肢,以增强肌肉张力。同时嘱病人用健肢自己进食,自己刷牙,使病人意识到自己已快独立了术后有肢体偏瘫或活动障碍者,要保持肢体于功能位置,急性期过后要尽早给患者按摩、推拿,帮助患者活动肢体,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足下垂、肢体僵硬及失用性萎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 肿鉴别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急诊经常遇到颅脑损伤的病人,脑外伤经常伴有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如何区分呢看看下面的图片你就知道了! 是常见的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时诊断,贻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人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发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的30~40%左右,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较低。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