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风荷载计算算例.doc

风荷载计算算例.doc

风荷载计算算例.doc
风荷载计算算例.doc

3.6. 风荷载计算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

w

kz u

s

u

z 0 ( 8.1.1-1)

u s——体型系数

u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z——风振系数

0——基本风压

w k——风荷载标准值

体型系数 u s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3.1 确定。本项目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查表8.3.1 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0.8(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0.5(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0.7(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u z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

照规范表 8.2.1 确定。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 3.0x30+0.6=90.6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 8.2.1 条地面粗糙度为 B 类。

由表 8.2.1 高度 90 米和 100 米处的 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1.93 和 2.00。

则 90.6 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

u z 90.6 90

(2.00 1.93) 1.93 1.9342

100 90

对于高度大于 30m 且高宽比大于 1.5 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 T1 大于 0.25s 的各种高耸结构, 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

30 层钢结构建筑。 基本周期估算为 T 1= 0.10~0.15 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

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

Z 1 2gI 10 B z

1 R 2

(8.4.3)

式中:

g ——峰值因子,可取 2.5

I 10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 ABC 和 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 0.12、0.14、

0.23 和 0.39;

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

B z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R

x 12

6

(1 x 2 )4/3

1

1

(8.4.4-1)

x 1

30 f 1 , x 1 5

k w 0

( 8.4.4-2)

式中:

f 1 ——结构第 1 阶自振频率( Hz )

k ——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

、 、 C 和 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

、 w

A B

1.28

1.0、0.54 和 0.26;

1 ——结构阻尼比, 对钢结构可取 0.01,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

0.02,对

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 0.05,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经过 etabs 软件分析,结构自振周期

f 1 4.67s

30 f1 30 4.67 x1

1.0 208.85

k w 0 0.45

x2 208.852

R 1 0.862

(1 x12 ) 4/3 6 0.02 (1 208.852 )4/3

6 1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B z kH 1x z 1 ( z)

(8.4.5)z

式中:

1 (z)——结构第1 阶振型系数

H ——结构总高度(m),对应A、B、C和D类地面粗糙度,H的取值分别不能大于 300m、 350m、450m 和 550m;

x——脉动风荷载水平方向相关系数;

z——脉动风荷载竖向方向相关系数;

k

、1——系数,按表 8.4.5-1 取值。

脉动风荷载的空间相关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 1)竖直方向的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10 H 60e H / 60 60

z H (8.4.6-1)

式中:

H ——结构总高度(m);对应A、B、C和D类地面粗糙度,H的取值分别不应

大于 300m 、 350m 、450m 和 550m ;

( 2) 水平方向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10 B 50e B /50

50

x

(8.4.6-2)

B

式中:

B —— 结构迎风面宽度( m ), B 2H 。

10 90.6 60e

x

90.6

10 23.4 50e

z

23.4

90.6/ 60

23.4/50

60

50

0.731

0.928

B z kH 1

x z

1 (z)

0.670 90.60.187

0.731 0.928

1.0

0.546

z

1.9342

振型系数

1( z) 应根据结构动力计算确定,对外形、质量、刚度沿高度按连

续规律变化的悬臂型高耸结构及沿高度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 振型系数可根据相

对高度 z/H 按照规范附录 G 确定。

本工程风荷载计算不分段,认为风荷载沿竖向倒三角形分布,沿结构竖向只需

计算顶点风压,本结构质量刚度沿竖向分布比较均匀,其第一振型的参与对风压脉动的影响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对顺风向响应仅考虑第 1 振型的影响。计算顶点的振型系数为z/H=1.0,则1(z) 1.0

Z 1 2 2.5 0.14 0.546 1 0.862

2 1.51

w u u

0 1.51 (0.8 0.5) 1.9342 0.45 1.709 k N/m 2

k z s z

由此,确定了该结构顶点风荷载标准值为 1.709kN/m 2,地面风荷载为 0,风荷载按照倒三角形分布,可将风荷载简化为集中荷载分布于楼层处,由风荷载的分布形式和大小可以计算得到分布于每个楼层处的风荷载大小。

结构顶层风荷载为:

W top w k Bh 1.709 23.4 3.0119.97kN

等效风荷载计算方法分析

等效静力风荷载的物理意义 从风洞试验获取屋面风荷载气动力信息,到得到结构的风振响应整个过程来看,计算过程中涉及到风洞试验和随机振动分析等复杂过程,不易为工程设计人员所掌握,因此迫切需要研究简便的建筑结构抗风设计方法。 等效静力风荷载理论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将脉动风的 动力效应以其等效的静力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将复杂的动力分析问题转化为易于被设计人员所接受的静力分析问题。等效静力风荷载是联系风工程研究和结构设计的纽带[3] ,是结构抗风设计理论的 核心内容,近年来一直是结构风工程师研究的热点之一。 等效静力风荷载的物理意义可以用单自由度体系的简谐振动来说明 [45, 108] 。 k c P(t) x(t) 图1.3 气动力作用下的单自由度体系 对如图1.3的单自由度体系,在气动力 P t 作用下的振动方程为: mx cx kx P t (1.4.1) 考虑粘滞阻尼系统,则振动方程可简化为: 2 00 2 22P t x f x f x m (1.4.2) 式中 12 f k m 为该系统的自振频率, 2c km 为振动系统的临界阻尼比。 假设气动力为频率为 f 的简谐荷载,即 20i ft P t F e ,那么其稳态响应为: 202 00 1 2i ft F k x t e f f i f f (1.4.3) 进一步化简有: 2 i ft x t Ae (1.4.4) 其中 02 2 2 1 2F k A f f f f , 2 2arctan 1 f f f f , A 为振幅, 为气动力和 位移响应之间的相位角。 现在假设该系统在某静力 F 作用下产生幅值为A 的静力响应,那么该静力应该为:

风荷载计算

4.2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所受的风荷载。 4.2.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1) 式中: 1.基本风压值Wo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 值确定的风速V0(m/s)按公式确定。但不得小于0.3kN/m2。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采用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对风荷载是否敏感主要与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有关,目前还没有实用的标准。一般当房屋高度大于60米时,采用100年一风压。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给出全国各个地方的设计基本风压。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s 《荷载规范》把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海岸、湖岸、海岛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城镇及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书P55页表4.2给出了各类地区风压沿高度变化系数。位于山峰和山坡地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系数还要进行修正,可查阅《荷载规范》。 3.风载体型系数μz 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表面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它表示不同体型建筑物表面风力的小。一般取决于建筑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等。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书中P57表4.2-2确定各个表面的风载体型或由风洞试验确定。几种常用结构形式的风载体型系数如下图

2012新荷载规范风荷载调整理解

2012新荷载规范风荷载计算及其在PKPM软件中的实现 引言 相对于上一版规范GB50009-2001(以下简称2001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以下简称2012规范)对风荷载的计算方法做了较大的修改。其中不仅调整了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体型系数等静力计算内容,而且对风振计算的内容与方法做了大量的改进和完善工作,这其中包括:修改了顺风向风振系数的计算表达式和计算参数,增加了大跨度屋盖结构风振计算的原则规定;增加了横风向和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计算的规定,增加了顺风向风荷载、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组合工况的规定;增加高层建筑结构顺风向及横风向风振加速度计算等内容。 在风荷载的计算中,除了少数工程通过风洞试验获得数据以外,大多数工程仍需要借助于软件的自动计算功能,这就需要由工程人员自行确定相关的参数,由于2012规范中风荷载计算涉及的参数较2001规范明显增多,且计算方法变得更加复杂,使得参数的选择和对计算结果的定性校核变得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各参数的选择和主要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 在本文中,依据2012规范提供的计算方法,结合PKPM的软件,讨论了不同的参数设置和结构的特征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对规范中的重要条文,如适用范围等进行了重点探讨。 1顺风向风荷载 2012规范关于顺风向风荷载的计算公式没有形式上的变化,仍然采用平均风压乘以风振系数的表达形式。对于主要受力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风荷载标准值(kN/m2); —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 —风荷载体型系数;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基本风压。 如果不考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则由平均风压引起的静荷载取决于体型系数、风 压高度变化系数及基本风压这三项因素,下面首先讨论顺风向作用下的静荷载计算: 1.1基本风压 2012规范在2001规范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统计,部分城市在补充新的气象资料重新统计后,基本风压有所提高。 1.2体型系数 2012规范中表8.3.1中增加了第31项,对于高度超过45m的矩形截面高层建筑需考虑深宽比D/B 对背风面体型系数的影响。当平面深宽比D/B≤1.0时,背风面的体型系数由-0.5增加到-0.6,矩形高层建筑的风力系数也由1.3增加到1.4 。 8.3.2条还增加了矩形平面高层建筑的相互干扰系数取值。

关于风荷载体型系数取用-2

关于门式刚架单层房屋体型系数的选用,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照《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一种是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如何选用这两种规范的体型系数和在结构设计软件PKPM中的具体应用成了结构设计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两种规范体型系数的区别和各自的适用范围通过算例进行验证,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以下简称GB50009)中,7.1.1条明确指出,计算主要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时,分别采用7.1.1-1式和7.1.1-2式,体型系数分别采用主体结构体型系数和围护结构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主体结构体型系数根据7.3.1条取用,而围护结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按照7.3.3条规定,考虑边角区的影响和有效受风面积的修正。在《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CECS102)中,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均采用相同的公式附录A.0.1式。刚架和围护结构等的体型系数按照表A.0.2中的相应数据。其中区分端区、中间区、边角区等,同样也有有效受风面积的修正。 GB50009已在我国沿用了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它是面对所有结构形式的建筑房屋,因此具有通用性,也是工程设计和软件应用的主要参考依据。CECS102是参考美国金属房屋制造商协会MBMA的相关试验数据和资料编制的,主要针对门式刚架低矮房屋,已为世界多个国家采用。CSCE102有其相对较强的针对性,也就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关于风荷载计算适用范围在CECS102附录A.0.2中已有明确表述,对于门式刚架轻型房屋,当其屋面坡度不大于10度、屋面平均高度不大于18m、房屋高宽比不大于1、檐口高度不小于房屋的最小水平尺寸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以按照CECS102附录A的规定进行取用。此时的风荷载计算结果是比较接近相关的试验数据的,用于工程设计是没有问题的。而试验分析同时也表明,当柱脚铰接且刚架的L/H大于2.3和柱脚刚接且L/H大于3.0时,按《荷规》风荷载体型系数计算所得控制截面的弯矩已经偏离试验数据较多,再按此风荷载体型系数取用已经严重不安全。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对于房屋高宽比不大于1的,应该严格按照CECS102的体型系数进行取用。 下面通过算例比较《荷载规范》和《门规》的风荷载体型系数的计算结果,对于主体结构,封闭式房屋中间区的体型系数: 算例一,跨度L=24m,高度H=8m,L/H=3.0, 50年一遇基本风压W0= 0.50KN/m2,地面粗糙度B类,恒载0.30KN/m2,活载0.50KN/m2。 1、按GB50009取用风荷载体型系数: 左风左柱弯矩图: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

按老版本规范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 1.1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方法 幕墙属于外围护构件,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006年版)计算: w k =β gz μ z μ s1 w ……7.1.1-2[GB50009-2001 2006年版] 上式中: w k :作用在幕墙上的风荷载标准值(MPa); Z:计算点标高:15.6m; β gz :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高度不足5m按5m计算): β gz =K(1+2μ f ) 其中K为地面粗糙度调整系数,μ f 为脉动系数 A类场地:β gz =0.92×(1+2μ f ) 其中:μ f =0.387×(Z/10)-0.12 B类场地:β gz =0.89×(1+2μ f ) 其中:μ f =0.5(Z/10)-0.16 C类场地:β gz =0.85×(1+2μ f ) 其中:μ f =0.734(Z/10)-0.22 D类场地:β gz =0.80×(1+2μ f ) 其中:μ f =1.2248(Z/10)-0.3 对于B类地形,15.6m高度处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β gz =0.89×(1+2×(0.5(Z/10)-0.16))=1.7189 μ 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 A类场地:μ z =1.379×(Z/10)0.24 当Z>300m时,取Z=300m,当Z<5m时,取Z=5m; B类场地:μ z =(Z/10)0.32 当Z>350m时,取Z=350m,当Z<10m时,取Z=10m; C类场地:μ z =0.616×(Z/10)0.44 当Z>400m时,取Z=400m,当Z<15m时,取Z=15m; D类场地:μ z =0.318×(Z/10)0.60 当Z>450m时,取Z=450m,当Z<30m时,取Z=30m; 对于B类地形,15.6m高度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 z =1.000×(Z/10)0.32=1.1529 μ s1 :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7.3.3条:验算围护 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 s1 : 一、外表面 1. 正压区按表7.3.1采用; 2. 负压区 -对墙面,取-1.0 -对墙角边,取-1.8 二、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0.2或0.2。 本计算点为大面位置。 按JGJ102-2003第5.3.2条文说明:风荷载在建筑物表面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檐口附近、边角部位较大。根据风洞试验结果和国外的有关资料,在上述区域风吸力系数可取-1.8,其余墙面可考虑-1.0,由于围护结构有开启的可能,所以

输电塔风荷载计算

输电塔架风荷载计算 1.输电塔基本信息 本输电塔架的塔身为干字型方形塔架,总高53.5m,地处B类地区,离地10m高处的风速为33m/s,整个塔身沿高度方向分为11个风荷载计算段。 图1 塔身立面图

2.风荷载计算 2.1投影面积的计算 不考虑塔身迎风面的倾斜度,将塔身分段投影到迎风面计算净面积,根据所给角钢以及圆钢管的尺寸,计算投影面积,并计算出塔身轮廓所围的面积,以便计算每一段的挡风系数。 2.2基本风压 基本风压是以当地比较空旷平坦的地面上离地 10m 高统计所得的50年一遇 10min 平均最大风速为标准,近似计算如下: 22 2 00330.68/16001600v w kN m === 2.3 体形系数的计算 塔架体型系数s μ如下计算 ?? ? ??+++=角钢、钢管混合 钢管 角钢)1(1.1) 1(8.0)1(3.1s ηηημ η——背风面风荷载降低系数。 故各塔架段的体形系数按上式计算可得表1 表1 体型系数的计算 2.4 顺风向风振系数 由于塔形为干字型,而且高度小于75m ,故干字型塔架一阶自振周期: 10.0390.657T s ===

故塔架的第一阶自振频率1f 为: 11 1 1.52f Hz T == 塔架一阶振型系数如下计算: 44 3221346)(H z H z H z z +-= φ 对于一般竖向悬臂型结构,例如高层建筑和构架、塔架、烟囱等高耸结构,均可仅考虑结构第一振型的影响。z 高度处的风振系数z β可按下式计算 210121R B gI z z ++=β 式中g 为峰值因子,可取2.5;10I 为10m 高名义湍流强度,对应B 类地面粗糙度,可取0.14;R 为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z B 为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R = 11305 f x x = > w k 地面粗糙度对B 类地面粗糙度分别取1.0;1ζ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0.01。 11()()x z a z z H z B k z ρρφμ= z ρ——脉动风荷载竖直方向相关系数; 0.795z ρ== x ρ——脉动风荷载水平方向相关系数,本算例此相关系数可取1x ρ=。 其中k=0.910,a1=0.218。

风荷载计算算例

.风荷载计算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 0k z s z w u u βω= () s u ——体型系数 z u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z β——风振系数 0ω——基本风压 k w ——风荷载标准值 体型系数s u 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u 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确定。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条地面粗糙度为B 类。 由表高度90米和100米处的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和。 则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 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层钢结构建筑。基本周期估算为()1T =0.10~0.15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 1012Z z gI B β=+ () 式中: g ——峰值因子,可取 10I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和;

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 z B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1f ——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 w k ——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和; 1ζ——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经过etabs 软件分析,结构自振周期1 4.67f s =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式中: 1()z φ——结构第1阶振型系数 H ——结构总高度 (m ),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度,H 的取值分别不能大于300m 、350m 、450m 和550m ; x ρ——脉动风荷载水平方向相关系数; z ρ——脉动风荷载竖向方向相关系数; k 、1α—— 脉动风荷载的空间相关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竖直方向的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H ——结构总高度 (m );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度,H 的取值分别不应大于300m 、350m 、450m 和550m ; (2) 水平方向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

按老版本规范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 1.1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方法 幕墙属于外围护构件,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计算: w k =B gz u z y si W 0 ……7.1.1-2[GB50009-2001 2006 年版] 上式中: w k :作用在幕墙上的风荷载标准值(MPa); Z :计算点标高:15.6m ; B gz :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高度不足5m 按5m 计算): 1. 正压区 2. 负压区 - 对墙面, - 对墙角边, 二、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 -0.2或0.2 本计算点为大面位置 按JGJ102-2003第5.3.2条文说明:风荷载在建筑物表面分布是不均匀的, 在檐口附近、边角部位较大。根据风洞试验结果和国外的有关资料, 在上述区域 B gz =K(1+2 卩 f ) 其中K 为地面粗糙度调整系数, 1 f 为脉动系数 A 类场地: B gz =0.92 X (1+2 卩 f ) 其中: ■0 12 1 f =0.387 X (Z/10). B 类场地: B gz =0.89 X (1+2 [1 f ) 其中: 1 f =0.5(Z/10) -0.16 C 类场地: B gz =0.85 X (1+ 2 1 f ) 其中: 1 f =0.734(Z/10) -0.22 D 类场地: B gz =0.80 X (1+2 1 f ) 其中: 1 f =1.2248(Z/10) -0. 3 对于B 类地形, B gz =0.89 X (1+2 X (0.5(Z/10) 卩Z :风压咼度变化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 类场地: ))=1.7189 类场地: 类场地: 类场地: 0 24 卩 z =1.379 X (Z/10). 当 Z>300m 时,取 Z=300m 当 Z<5m 时,取 Z=5m 0.32 卩 z =(Z/10) 当 Z>350m 时,取 Z=350m 当 Z<10ni 时,取 Z=10m 卩 z =0.616 X (Z/10) 0.44 当 Z>400m 时,取 Z=400m 当 Z<15ni 时,取 Z=15m 卩 z =0.318 X (Z/10) 0.60 当 Z>450m 时,取 Z=450m 当 Z<30ni 时,取 Z=30m 15.6m 高度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对于B 类地形, 卩 z =1.000 X (Z/10) 卩S1: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7.3.3条:验算围护 构 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卩 一、外表面 S1 : 按表7.3.1采用; 取-1.0 取-1.8 15.6m 高度处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风荷载计算

第二部分 风荷载计算 一: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计算 (1)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0k z s z W w βμμ=??? 其中k W 为垂直于建筑物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z β为z 高度上的风振系数,取 1.00z β= z μ为z 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s μ为风荷载体型系数,取 1.30s μ= 0w 为攀枝花基本风压,取00.40w = 该多层办公楼建筑物属于C 类,位于密集建筑群的攀枝花市区。 (2)确定各系数数值 因结构高度19.830H m m =<,高宽比19.8 1.375 1.514.4 H B ==<,应采用风振 系数z β来考虑风压脉动的影响。该建筑物结构平面为矩形, 1.30s μ=,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查表得0.8s μ=(迎风面)0.5s μ=-(背风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μ可根据各楼层标高处的高度确定,由表4-4查得标准高度处的z μ值,再用线性插值法求得所求各楼层高度的z μ值。 风荷载计算 (3)计算各楼层标高处的风荷载z q 。攀枝花基本风压取00.40/w KN mm =,取②轴横 向框架梁,其负荷宽度为,由0k z s z W w βμμ=???得沿房屋高度分布风荷载标准值。 7.20.4 2.88z z s z z s z q βμμβμμ=?=,根据各楼层标高处的高度i H ,查得z μ代入上式,可

得各楼层标高处的()q z 见表。其中1()q z 为迎风面,2()q z 背风面。 风正压力计算: 7. 1() 2.88 2.88 1.00 1.300.790.8 2.370/z s z q z KN m βμμ==????= 6. 1() 2.88 2.88 1.00 1.300.770.8 2.306/z s z q z KN m βμμ==????= 5. 1() 2.88 2.88 1.00 1.300.740.8 2.216/z s z q z KN m βμμ==????= 4. 1() 2.88 2.88 1.00 1.300.740.8 2.216/z s z q z KN m βμμ==????= 3. 1() 2.88 2.88 1.00 1.300.740.8 2.216/z s z q z KN m βμμ==????= 2. 1() 2.88 2.88 1.00 1.300.740.8 2.216/z s z q z KN m βμμ==????= 1. 1() 2.88 2.880.00 1.300.740.80.000/z s z q z KN m βμμ==????= 风负压力计算: 7. 2() 2.88 2.88 1.00 1.300.790.5 1.480/z s z q z KN m βμμ==????= 6. 2() 2.88 2.88 1.00 1.300.770.5 1.441/z s z q z KN m βμμ==????= 5. 2() 2.88 2.88 1.00 1.300.740.5 1.385/z s z q z KN m βμμ==????= 4. 2() 2.88 2.88 1.00 1.300.740.5 1.385/z s z q z KN m βμμ==????= 3. 2() 2.88 2.88 1.00 1.300.740.5 1.385/z s z q z KN m βμμ==????= 2. 2() 2.88 2.88 1.00 1.300.740.5 1.385/z s z q z KN m βμμ==????= 1. 2() 2.88 2.880.00 1.300.740.50.000/z s z q z KN m βμμ==????= (4)将分布风荷载转化为节点荷载 第六层:即屋面处的集中荷载6F 要考虑女儿墙的影响 6 2.306 2.216 3.3 2.370 2.306 1.441 1.385 3.3 1.441 1.480 0.5[( ) 2.306]10.5[() 1.441]19.92222222 F KN ++++=+?+?++?+?= 第五层的集中荷载5F 的计算过程 5 2.21 6 2.216 2.306 2.216 1.441 1.385 1.385 1.385 0.5[ ] 3.30.5[(] 3.312.002222F KN ++++=+?+++?= 4 2.216 2.216 2.16 2.216 1.38 5 1.385 1.385 1.385 0.5[] 3.30.5[(] 3.311.882222F KN ++++=+?+++?= 3 2.216 2.216 2.16 2.216 1.385 1.385 1.385 1.385 0.5[] 3.30.5[(] 3.311.882222 F KN ++++=+?+++?= 第二层,要考虑层高的不同: 2 3.3 4.252.216 1.385( )13.5922 F KN =+?+=

一般情况下的风荷载计算

参考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风荷载: 风荷载标准值 《荷载规范》8.1.1、《高规》4.2.1 0w w z s z k μμβ= (1)该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公式适用于计算主要承重(主体)结构的风荷载; (2)所求的风荷载标准值为顺风向的风荷载; (3)风荷载垂直于建筑物的表面; (4)风荷载作用面积应取垂直于风向的最大投影面积; (5)适用于计算高层建筑的任意高度处的风荷载。 基本风压 《荷载规范》3.2.5第2款 对雪荷载和风荷载,应取重现期为设计使用年限…… 《荷载规范》8.1.2 基本风压应采用按本规范规定的方法确定的50年重现期的风压,但不得小于0.3kN/㎡。 《荷载规范》E.5 《高规》4.2.2 ……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条文说明)……一般情况下,对于房屋高度大于60m 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计算可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烟规》5.2.1 ……基本风压不得小于0.35kN/㎡。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烟囱,基本风压应按10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荷载规范》8.2.1 地面粗糙度 A 类 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 类 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 C 类 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 类 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荷载规范》表8.2.1 对墙、柱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均按墙顶、柱顶离地面距离作为计算高度z ,查表用插入法确定。 风压体型系数 《荷载规范》8.3.1 围墙:按第32项,取1.3 《高规》4.2.3 1 圆形平面建筑取0.8; 2 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形平面建筑,由下列计算:n s /2.18.0+=μ 3 高宽比H/B 不大于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1.3; 4 下列建筑取1.4: 1)V 形、Y 形、弧形、双十字形、井字形平面建筑; 2)L 形、槽形和高宽比H/B 大于4的十字形平面建筑;

风荷载取值规范

3.1.3 风荷载 建筑物受到的风荷载作用大小,与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建筑物的形状和高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具体计算按照《荷载规范》第7章执行。 1、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垂直于建筑物主体结构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W K ,按照公式(3.1-2)计算: βz ——高度Z 处的风振系数,主要是考虑风作用的不规则性,按照《荷载规范》7.4要求取值。多层建筑,建筑物高度<30m ,风振系数近似取1。 (1)风荷载体型系数μS 风荷载体型系数,不但与建筑物的平面外形、高宽比、风向与受风墙面所成的角度有关,而且还与建筑物的立面处理、周围建筑物的密集程度和高低等因素有关,一般按照《荷载规 表3.1.10 建筑物体型系数取值表 注1:当计算重要且复杂的建筑物、及需要更细致地进行风荷载作用计算的建筑物,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照《高层规程》中附录A 采用、或由风洞试验确定。 注4:当多栋或群集的建筑物相互间距离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作用效应。一般可将单体建筑的体型系数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该系数可参考类似条件的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确定。 注3:檐口、雨蓬、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作用时,体型系数不宜小于2.0。 W W z s z k μμβ=)21.3(-

注4:验算表面围护结构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应按照《荷载规范》7.3.3规定,采用局部风压力体型系数。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设置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主要是考虑建筑物随着高度的增加风荷载的增大作用。 对于位于平坦或稍有起伏地形上的建筑物,其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场地粗糙程度按《荷载规范》7.2要求选用,表3.1.11中列出了常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取值要求。 表3.1.11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关于地面粗糙程度的分类: A类:近海海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类: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 C类: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有密集建筑群和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3)基本风压值W0 基本风压值W0,单位kN/m2,以当地比较空旷平坦场地上离地10m高、统计所得50年一遇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标准确定的风压值,各地的基本风压可按照《荷载规范》附录D 中的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查用,表3.1.12为浙江省主要城镇基本风压取值参考表。 2、基本风压的取值年限 《荷载规范》在附录D中分别给出了n=10年、n=50年、n=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标准值,工程设计中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与功能要求,一般按照下列方法选用风压标准值的取值年限: ①临时性建筑物:取n=1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标准值; ②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取n=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标准值; ③特别重要的建筑物、或对风压作用比较敏感的建筑物(建筑物高度大于60m):取 表3.1.12 浙江省主要城镇基本风压(kN/m2)取值参考表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1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 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ω(KN/m2)按下式计算: ω 风荷载标准值(kN/m2)=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1.1.1基本风压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通过计算确定数值大小。 按公式确定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0.3kN/m2,其中的单位为t/m3,单位为kN/m2。也可以用公式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0.3kN/m2。 1.1.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规范以B类地面粗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粗糙度类别 A B C D 300 350 450 500 0.12 0.15 0.22 0.3 场地确定之后上式前两项为常数,于是计算时变成下式: 1.1.3风荷载体形系数 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 (1)圆形平面;

(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n为多边形边数; (3)高宽比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 (4)V形、Y形、L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的十字形、高宽比,长宽比 的矩形、鼓形平面; (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 2)群体风压体形系数 详见规范规程。 3)局部风压体形系数 檐口、雨棚、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不宜小于 2.0。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规程。 1.1.4风振系数 对于高度H大于30米且高宽比的房屋,以及自振周期的各种高耸结构都应该考虑脉动风压对结构发生顺向风振的影响。(对于高度H大于30米、高宽比且可忽略扭转的高层建筑,均可只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 结构在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1g为峰值因子,去g=2.50;为10米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取值如下: 粗糙度类别 A B C D 0.12 0.14 0.23 0.39 ○2R为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计算方法如下: 为结构阻尼比,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 为地面粗糙修正系数,取值如下: 粗糙度类别 A B C D 1.28 1.0 0.54 0.26 为结构第一阶自振频率(Hz); 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可以由结构动力学计算确定,对于较规则的高层建筑也可采用 下列公式近似计算: 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风荷载作用-例题

[例题2-1] 某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上部结构为38层,底部1-3层层高为4m ,其他各层层高为3m ,室外地面至檐口的高度为120m ,平面尺寸为30m ?40m ,地下室筏板基础底面埋深为12m,如图2-4所示。已知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为2 /45.0m kN =? 建筑场地位置大城市郊区。已计算求得作用于突出屋面小塔楼上的风荷载标准值的总值为800kN 。为简化计算,将建筑物沿高度划分为6个区段,每个区段为20m ,近似取其中点位置的风荷载作为该区段的平均值、计算在风苛载作用下结构底部(一层)的剪力设计值和筏板基础底面的弯矩设计值。 [解] (1) 基本自振周期 根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经验公式,可得结构的基本周期 为: s n T t 9.13805.005.0≈?== ( n 是层数) 222210/62.19.145.0m s kN T ?=?=? (2) 风荷载体型系数 对于矩形平面,由《高层规程》附录A 可求得 80.01=s μ 57.0)40 12003.048.0()03.048.0(2=?+-=+-=L H s μ (3) 风振系数 由条件可知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 类,由表2-6可查得脉动增大系数 502.1=ξ 脉动影响系数v 根据H /B 和建筑总高度H 由表2-7确定,其中B 为与风向相一致的房屋宽度,由H/B=4.0可从表2-7经插值求得v=0.497;由于结构属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弯剪型结构,可近似采用振型计算点距室外地面高度z 与房屋高度H 的比值,即 H H i z =?。i H 为第i 层标高;H 为建筑总高度。则由式(2-4)可求得风振系数为: H H H H i z i z v z z v z ??+=?+=+=μμξμα?ξβ497.0502.1111 (4) 风荷载计算 风荷载作用下,按式(2-2a)的可得沿房屋高度分布的风荷载标准值为: z z z z z q βμβμ66.2440)57.08.0(45.0)(=?+?= 按上述方法可求得各区段中点处的风荷载标准值及各区段的合力见表2-9,如图2-4所示。

风荷载计算算例

3.6.风荷载计算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 0k z s z w u u βω= (8.1.1-1) s u ——体型系数 z u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z β——风振系数 0ω——基本风压 k w ——风荷载标准值 体型系数s u 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3.1确定。本项目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查表8.3.1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0.8(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0.5(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0.7(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u 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8.2.1确定。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3.0x30+0.6=90.6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8.2.1条地面粗糙度为B 类。 由表8.2.1高度90米和100米处的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1.93和2.00。 则90.6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 90.690(2.00 1.93) 1.93 1.934210090z u -=-+=-

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 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层钢结构建筑。基本周期估算为()1T =0.10~0.15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 1012Z z gI B β=+ (8.4.3) 式中: g ——峰值因子,可取2.5 10I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0.12、0.14、0.23和0.39; 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 z B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R = (8.4.4-1) 115x x => (8.4.4-2) 式中: 1f ——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 w k ——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1.28、1.0、0.54和0.26; 1ζ——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0.01,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0.02,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0.05,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经过etabs 软件分析,结构自振周期1 4.67f s =

风荷载习题

1、求单层厂房的风荷载 条件:某厂房处于大城市郊区,各部尺寸如图2.1.8所示,纵向柱距为6m ,基本风压 w 0=0.55kN /m 2,室外地坪标高为-0.150。 要求:求作用于排架上的风荷载设计值。 答案: 风荷载体型系数如图2.1.8所示。 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由《荷载规范》按B 类地面粗糙度确定。 柱顶处(标高11.4m 处) μz =1+(1.14-1)×[(11.4+0. 5-10)/(1 5-10)]=1.044 屋顶(标高12.5m 处) 1.075z μ= (标高13.0m 处) 1.089z μ= (标高15.55m 处) 1.14(1.24 1.14)[(15.550.1515)/(2015)] 1.151z μ=+-?+--= (标高15.8m 处为坡面且却是吸力,二面水平分力的合力为零) 垂直作用在纵墙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迎风面:21100.8 1.0440.550.459/k s z w w kN m μμ==??= 背风面:22200.5 1.0440.550.287/k s z w w kN m μμ==??= 排架边柱上作用的均布风荷载设计值: 迎风面:211 1.40.4596 3.85/Q k q r w B kN m ==??=

背风面:222 1.40.2876 2.41/Q k q r w B kN m ==??= 作用在柱顶的集中风荷载的设计值: 0() 1.4[(0.80.5) 1.075 1.10(0.20.6) 1.0890.5(0.60.6) 1.151 2.55]0.55624.3w Q si zi i F r h w B kN μμ==+??+-+??++????=∑ 2、求双坡屋面的风压 条件:地处B 类地面粗糙程度的某建筑物,长10m ,横剖面如图2.1.10a ,两端为山墙, w 0=0.35kN /m 2。 要求:确定各墙(屋)面所受水平方向风力。 答案:1、已知200.35/w kN m = 1 00 t a n (3/12)14.0415α-==<,相应屋面的0.6s μ=-。 100L m = 2、各墙(屋)面所受水平方向风力列表计算如表2.1.1所示。

5风荷载计算

5 风荷载计算 风荷载标准值 主体结构计算时,为了简化计算,作用在外墙面上的风荷载可近似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处的等效集中荷载替代,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注值按公式5-1计算。 0k z s z ωβμμω???= (5-1) 式中:k ω——风荷载标准值; s μ——风荷载体型系数; z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0ω——基本风压值,本设计中的基本风压取30.00=ω; z β——高度z 处的风振系数;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条规定:地面粗糙度可分为四类:A 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 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C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本设计中地面粗糙度取C 类。 高度z 处的风振系数z β的计算式见公式5-2。 1z z z ξν?βμ=+ (5-2) ξ——脉动增大系数; ν——脉动影响系数; z ?——振型系数; z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节可知:对于框架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可以近似按照()10.08~0.10T n n =(n 为建筑层数)估算,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本设计中自振周期取10.090.0960.54T n s ==?=,经过计算, 2 1200.300.54=0.087T ω=?。风载体型系数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节续表可以查得:8.0=s μ(迎风面)和5.0-=s μ(背风面)。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条规定:当结构基本自振周期s T 25.0≥时,以及对于高度超过30m 且高宽比大于1. 5 的高柔房屋,由风引起的结构振动比较明显,而且随着结构自振周期的增长,风振也随之增强。因此在设计中应考虑风振的影响,而且原则上还应考虑多个振型的影响。 由于本工程总高度为,自振周期虽已超过,但不属于高耸结构和大跨度结构,所以根据荷载规范,本工程不考虑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即本工程在高度z 处的风振系数z β近

风荷载计算算例说课材料

风荷载计算算例

3.6.风荷载计算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 0k z s z w u u βω= (8.1.1-1) s u ——体型系数 z u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z β——风振系数 0ω——基本风压 k w ——风荷载标准值 体型系数s u 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3.1确定。本项目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查表8.3.1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0.8(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0.5(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0.7(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u 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8.2.1确定。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3.0x30+0.6=90.6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8.2.1条地面粗糙度为B 类。

由表8.2.1高度90米和100米处的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1.93和2.00。 则90.6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 90.690(2.00 1.93) 1.93 1.934210090 z u -=-+=- 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 0.25s 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层钢结构建筑。基本周期估算为()1T =0.10~0.15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 1012Z gI B β=+ (8.4.3) 式中: g ——峰值因子,可取2.5 10I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0.12、0.14、0.23和0.39; 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 z B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R =(8.4.4-1) 115x x => (8.4.4-2) 式中: 1f ——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

风荷载计算

风荷载计算

4.2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所受的风荷载。 4.2.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式中: 1.基本风压值Wo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值确定的风速V0(m/s)按公式确定。但不得小于0.3kN/m2。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采用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对风荷载是否敏主要与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有关,目前还没有实用的标准。一般当房屋高度大于60米时,采用100年一风压。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给出全国各个地方的设计基本风压。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荷载规范》把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海岸、湖岸、海岛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城镇及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μz

高度(m) 地面粗糙类别 A B C D 5 1.17 1.00 0.74 0.62 10 1.38 1.00 0.74 0.62 15 1.52 1.14 0.74 0.62 计算公式 20 1.63 1.25 0.84 0.62 A类地区=1.379(z/10)0.24 30 1.80 1.42 1.00 0.62 B类地区= (z/10)0.32 40 1.92 1.56 1.13 0.73 C类地区=0.616(z/10)0.44 50 2.03 1.67 1.25 0.84 D类地区=0.318(z/10)0.6 60 2.12 1.77 1.35 0.93 70 2.20 1.86 1.45 1.02 80 2.27 1.95 1.54 1.11 90 2.34 2.02 1.62 1.19 100 2.40 2.09 1.70 1.27 150 2.64 2.38 2.03 1.61 200 2.83 2.61 2.30 1.92 250 2.99 2.80 2.54 2.19 300 3.12 2.97 2.75 2.45 350 3.12 3.12 2.94 2.68 400 3.12 3.12 3.12 2.91 ≥450 3.12 3.12 3.12 3.12 位于山峰和山坡地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度系数还要进行修正,可查阅《荷载规范》。 3.风载体型系数μs 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表面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它表示不同体型建筑物表面风力小。一般取决于建筑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等。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书中P57表4.2-2确定各个表面的风载体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