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案例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案例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案例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案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科学思考] 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主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状况,学生在探究其知识形成过程是在已有《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积累和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该节组织教学在中主要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并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9—31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教学难点是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3)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通过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来解决有关污垢洗涤、衣服干洗等问题,同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 [经验介绍] 该节课教学关键是在教师创设情景下学生能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使他们学会科学探究,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溶液的特征和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其他常见的溶剂,并知道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是有差异;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等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情感目标: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自身参与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不同物质分散状况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重难点分析: 重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及其区分;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难点:溶液概念的理解;准确区别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 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高锰酸钾晶体,固体碘、烧杯,水,酒精和玻璃棒。 学生学习材料准备:食盐、粉笔灰、水、色拉油、油、试管、滴管、药匙、玻璃棒、抹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7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知道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的能力也不同。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演示书上活动高锰酸钾和固体碘的溶解实验。) 在表面皿上分别展示高锰酸钾、固体碘,让学生仔细观察。 同时,出示投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才能使固体碘更快的溶解,有哪些方法? 2、在实验中:高锰酸钾、固体碘、水和酒精四种物质中,什么物质被溶解?我们把它称为什么?什么物质能够溶解其它物质,我们把它叫什么? (通过投影把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列出。) 1.溶质:高锰酸钾、固体碘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 问:我们把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物质叫什么呢? 答:溶液。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高锰酸钾溶液、碘酒溶液、食盐水、糖水)。 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 4、各种饮料,比如:可口可乐,它里面溶剂是什么?溶质有哪些? 通过对上面的4个思考,我们能了解到: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溶质;②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③溶液颜色不一定是无色的;④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教师拿出一瓶农夫果园,问:它属于溶液吗?为什么喝前要摇一摇? 答:不是。有固体颗粒沉在液体里。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记录现象。 (注意:)1、如何振荡试管? 2、如何用滴管滴加液体? 3、加的液体的量要适量。 表格1:(附实验单上,同时投影。)

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范文

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化学常见常见沉淀及溶解性口诀

常见沉淀 白色: BaSO4/BaCO3/CaCO3/AgCl/Ag2CO3/Mg(OH)2/Fe(OH)2/Al(OH)3/CuCO3/ZnCO3/MnCO3/ Zn(OH)2 Fe(OH)2 蓝色:Cu(OH)2 浅黄色:AgBr 红褐色:Fe(OH)3 沉淀鉴别 Cu(OH)2蓝色沉淀Fe(OH)3红褐色沉淀AgBr淡黄色沉淀AgI ,Ag3PO4黄色沉淀CuO 黑色沉淀Cu2O 红色沉淀Fe2O3 红棕色沉淀FeO 黑色沉淀FeS2 黄色沉淀PbS 黑色沉淀FeCO3 灰色沉淀Ag2CO3 黄色沉淀AgBr 浅黄色沉淀AgCl 白色沉淀Cu2(OH)2CO3 暗绿色沉淀B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C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不溶的碳酸盐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不溶的碱、金属氧化物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相关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盐酸盐银不溶 硫酸盐钡不溶 白色沉淀: CaCO3. BaCO3 . BaSO4. AgCL. Mg(OH)2 蓝色沉淀: Cu(OH)2 红褐色沉淀: Fe(OH)3 不建议死记硬背,只需记住每个阴离子里哪个不溶即可,钾钠铵硝都溶 溶解性口诀一 钾钠铵盐溶水快,① 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 氢氧根多溶一个钡④ 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⑤ 注: 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 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也是沉淀); 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碱性物质中除了钾离子钠离子铵离子锂离子还有钡离子也可溶 ⑤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 钾、钠、铵盐、硝酸盐; 氯化物除银、亚汞; 硫酸盐除钡和铅;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说明,以上四句歌谣概括了8类相加在水中溶解与不溶的情况。 溶解性口诀三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溶解性口诀四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重点难点:1、物质的溶解性 2、溶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溶液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消失了,水变成了甜甜的糖水,说明,蔗糖在水中被溶解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 盐水等) 【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 ――可以。举例:医用酒精中的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溶剂是水;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2、河水能用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 ―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得快。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相同;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3)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是混合物。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4.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浮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状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名称 特征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性) 均一不均一,下沉不均一,上浮 粒子大小直径>1纳米半径> 0.1微米半径> 0.1微米 举例海水、碘酒牛奶、洗衣粉水、原油浑浊河水、墙面涂料、 血液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1 4.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 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 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后,溶液仍饱和 C.t 1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图K13-3 (1)t 1 ℃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 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首先感谢市区教研室给我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八年级科学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浙教版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课题: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课型: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2、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3、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4、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水是重要溶剂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技能目标:1、学会操作实验:振荡;2、能记录实验现象;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生生交流; 增强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教学难点:溶解的概念 教学准备:高锰酸钾晶体、饮料、肥皂水、泥水、血液、食盐水、色拉油、汽油、粉笔灰、 教学设计备注 教学过程: 【引入】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_______,水变成了______,说明,蔗糖在 _____中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了。 【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用什么方法能 加快溶解? ――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深紫色的液体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 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象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被称 为溶剂,如水、酒精等,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溶在其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 得到的物质叫溶液。 【板书】 一、溶液 1、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思考】1、泉水是纯净水吗? 2、河水可以养鱼,说明了河水里溶解了什么物质?它是溶质吗? 3、果汁能溶于水,它是溶质吗? 【习题】分别指出下列各种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 A.碘酒 B.糖水 C.酒精的水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你还能举出哪些溶液,并说出溶质 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刚才同学们都举了许多溶液,那你能总结一下溶液的特点吗? 归纳: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科学思考] 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主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状况,学生在探究其知识形成过程是在已有《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积累和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该节组织教学在中主要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并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9—31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教学难点是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3)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通过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来解决有关污垢洗涤、衣服干洗等问题,同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 [经验介绍] 该节课教学关键是在教师创设情景下学生能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使他们

溶解度说课

溶解度说课 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全文请下载】 是………………………………………………………()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折液体是溶液D、溶液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分散到溶剂中而形成的7、将接近饱和状态的熟石灰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采取的方法有①蒸发溶剂②加入溶质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其中正确的方法是……………………………………………()A、只有①B、①和②C、①、②和③D、①、②和④8、将铁片分别投入下列溶液中,整个溶液质量减少的是…………………………()A、硫酸铜B、稀硫酸C、硫酸亚铁D、稀盐酸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肯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B、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则溶液变浓了C、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它相同质量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D、向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加大量的水,则溶液中的溶质减少了。10、计算某温度下了某物质的溶解度,溶液必须是……………………………………()A、浓溶液B、饱和溶液C、稀溶液D、不饱和溶液11、由固体溶解度曲线可知………………………………………………………………()A、在任何温度下溶质溶解的质量B、能溶解溶质的物质C、溶解溶质所需溶剂的质量D、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12、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冒出,此时气体溶解度减少的原因是……()A、温度变化B、液体蒸发C、压力减小D、压力增大13、20℃时8克某物质溶解在25克水中恰好制成饱和溶液,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A、8克B、32克C、24 .2 克D、25克14、为了使KNO3的溶解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A、加入大量的KNO3固体B、升高温度C、加入大量水D、降低温度15、60℃时,将某物质的饱和溶液12.5 克,蒸干得到 2.5 克固体,则6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A、25克B、20克C、20 D、2516、利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是……………………………………………………………()A、日晒可使氯化钠蒸发B、日晒可使水分蒸分C、日晒可使海水分解D、日晒可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17、t ℃时,A物质的溶液120克,若蒸发掉20克水或加入5克A物质,溶液均达饱和,则A物质在t ℃时溶解度为…………………………………………………………()A、5克B、25克C、105克D、125克18、现有A、B、C三种物质,在20℃时,分别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已知A物质1克溶解在20克水里;B物质200克溶解在1000克水里,C物质70克溶解在250克水里。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A、SA > SB > SC B、SB >SC>SA C、SC>SB>SA D、SA>SC>SB19、某温度下, a 克水中溶解某物质 b 克,溶液恰好饱和,此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为…………………………………………………………………………………………()A、B、克C、D、20、t ℃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Fe2O3+3H2SO4= Fe2(SO4)3+3H2O 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铁器除锈 AI2O3+3H2SO4= 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H2SO4=CuSO4+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H2SO4=Z n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H2SO4=Mg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蓝色固体溶解 Ca(OH)2+H2SO4=CaSO4+2H2O Mg(OH)2+H2SO4=MgSO4+2H2O 白色固体溶解 2AI(OH)3+3H2SO4=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2Fe(OH)3+3H2SO4=Fe2(SO4)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Ba(OH)2+ H2SO4=Ba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BaCI2+ H2SO4=BaSO4+2HCI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SO42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Na2O+2HNO3=2NaNO3+H2O CuO+2HNO3=Cu(NO3)2+H2O ZnO+2HNO3=Z n(NO3)2+ H2O MgO+2HNO3=Mg(NO3)2+ H2O CaO+2HNO3=Ca(NO3)2+ H2O NaOH+HNO3=NaNO3+ H2O Cu(OH)2+2HNO3=Cu(NO3)2+2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AI(OH)3+3HNO3=AI(NO3)3+3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Fe(OH)3+3HNO3=Fe(NO3)3+3H2O 3NaOH + H3PO4=3H2O + Na3PO4 白色固体溶解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蓝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小学科学《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准备:各组装水烧杯5个,高锰酸钾、食盐、沙、面粉各1小份,小药勺4根,滤纸1张,三角形玻璃漏斗1个,搅拌棒1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引导想象: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里,食盐哪里去了?谁来用语言描述一下食盐的溶解过程?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的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3、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它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的前后有何变化?并完成对书中表一的记录。 5、想象:学生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并描述食盐的溶解过程。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教师讲解: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选择了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 2、教师以高锰酸钾为例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作好记录。在做“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的实验时,要先讲清要求,再让学生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本课表二) 4、学生汇报,并思考: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了吗?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5、小结: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溶解是物质______地分散在水中,且_____(能或不能)用_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四、拓展延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的?把字写在本子上。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情况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情况 单质 1、【金属单质 ....】:所有金属几乎难溶于水(但一些金属由于很活泼,在常温下能够和水发生反应:例如K、Ca、Na等)。 2、【非金属单质 .....】:①(固态)C、S、P等难溶于水; ②(气态) N2、H2 等难溶于水,O2 不易溶于水。 化合物 1、【酸的溶解性 .....】 【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2、【碱的溶解性 .....】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的碱大部分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 ▲其中AgOH 为白色固体,属于碱,常温下AgOH极不稳

定,易分解为棕褐色难溶于水的氧化银固体.低温下可制得氢氧化银在水中的白色沉淀,Ca(OH)2为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3、【盐的溶解性 .....】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 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Ag2SO4、CaSO4微溶于水, 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绝大部分不溶于水,一些微溶于水或者遇到水发生水解。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CaCO3、BaCO3、Ag2 CO3等】 4、【氧化物的溶解性 .......】 ▲金属氧化物一般都不溶解,例如:CuO, Fe2O3, Fe3O4 ,MgO, Al2O3 ,MnO2等, 其中CaO能与水反应。 ▲非金属氧化物:①难溶于水,例如:CO、NO等。 ②可溶于水,例如:CO2(其中CO2 溶于水后又能与水反应)。 ③易溶于水:例如:SO2、NO2等。 5、【其他 ......】 ..物质的溶解性 ▲①难溶于水:CH4 ;②易溶于水: HCl、NH3 (其中NH3溶于水后又能与水反应)、葡萄糖、蔗糖等。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学生们都喝过糖水、饮料,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而且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 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 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探究活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 实践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从而使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教学难点 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 突破难点的策略:由于学生缺乏对微观事物变化的想象力,因此我 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过程中,准确的理解溶 液形成的微观本质。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 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课题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与实验探究,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2.了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通过探究影响物质溶解的可能因素等实验,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自身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 作风和良好的科学态度。 5.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由已知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和特征、溶液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溶液的特征的微观理解。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纯净物是由______种物质组成的,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是由______种物质组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各种 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 2、高锰酸钾溶液呈______色,硫酸铜溶液呈______色,硫酸亚铁溶液呈现______色 氯化铁溶液呈色,氯化钠溶液呈色,碘酒溶液呈色 【新知导学】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请把你所知道的填写到下表中 实例应用 洗衣粉分散到水中洗涤衣服 2、物质以______或______的形式______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在溶解过程中,除了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外,还伴随着______的变化 3、硫酸铜是由离子构成的其阳离子为Cu2+阴离子为SO42- ,下列物质也是由离子构成的,试写出其中的阳离 物质名称氯化钠硝酸银氯化铁硫酸亚铁氢氧化钙 阳离子 阴离子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物质在水中分散 实验1: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和食用油,分别放入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观察实验现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

《溶液的浓度》说课稿

第九单元课题3 《溶液的浓度》说课稿 马翠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 一、说教材分析 《溶液的浓度》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 3 第一课时内容。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本课知识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但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明确目标 课题引入:投影展示人们在死海里能尽情娱乐的图片引入----课题3 溶液的浓度 展示目标:(教学意图: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初探、合作释疑环节一: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1. 提问:同样多的红糖水哪杯最浓?同样多的两杯白糖水哪杯最甜?含糖多少?浓到什么程度? 总结:通过观察颜色、尝味道等方法来判断溶液的浓稀,仅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指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通过科学探究而不断发展。”可见,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要体现出科学本质,这是科学课程课堂教学基本特征,也就是说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要有“科学味”,否则就不是科学课了。 科学本质是什么?科学的本质可以大体概括为“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实证意识:讲求证据、实事求是,证据从何而来?一般来自观察和实验;逻辑思维:符合逻辑的思考,运用证据与结果的逻辑关系,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质疑精神: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要保护学生质疑精神(摘自喻伯军《小学科学课程解读》)。科学课程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出科学本质呢?科学本质不是教师讲授出来的,也不是学生想象出来的,而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渐让学生进行领悟。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是浙教版科学教材第三册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开始,是化学部分基础性知识。这一节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兴趣和后继学习至关重要,而这一节又是放在学生学习了水的密度、压强、浮力物理知识以后进行,是以水为主题融合了物理、化学等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主题性。 学生对于溶液的知识是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但认识还是不全面。如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来揭示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从中构建知识。设计探究活动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逐渐领悟其科学本质。 一、教学过程 教学片段一:演示实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实验1:观察蔗糖、水的颜色、味道、状态,然后将蔗糖放入盛有水的试管内,振荡。(注意:尝试物质味道必须在已知安全情况下进行,一般情况不要进行) 观察现象:先下沉,后逐渐消失,仍然呈无色液体。 学生分析解答问题: 问题 1:下沉原因。(重力大于浮力) 问题2:蔗糖晶体消失了,到哪里呢?(学生讨论分析:用分子观点进行解析——理论上进行分析,较抽象,部分学生会难以理解)

初中化学说课《溶解度》说课材料

《溶解度》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