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比如在航海业尚不发达的时代乘船遇雾,如果不能摆脱现实的利害,抛弃患得患失的心理,由海雾所造成的景象就会成为我们精神上的负担,使我们除了忧虑自身的安危之外,再也顾不了别的。反之,我们如将自身的安危置于度外,尽情观赏海雾所造成的奇观,眼前的奇景便可使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布洛还指出,在日常的经验之中,事物总是向我们显示其实用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弃绝自身的欲望,以纯然不计利害的眼光来静观事物的客观特性。透过距离看事物的方式是特殊的观物方式,不使事物与我们的需求相钩搭,在这种情况下事物才单纯地为我们所观赏。由于一般人缺乏保持距离的能力,极容易达到距离的极限而产生失距的现象,所以他们每每不能像艺术家那样,不起利害不起意欲,但以纯粹无杂的审美眼光来观赏对象。叔本华指出,在审美观照之时,人“自失”于对象之中,“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置身于这一直观中的同时也不再是个体的人了,因为个体的人已自失于这种直观之中了。他已经是认识的主体,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

8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心理距离说阅读答案

篇一:心理距离说阅读答案 距离①当我来到继父家时,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我与那个家是有距离的。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发出沉重的响声。墙用石灰新刷过,隐约还露出凌乱的稻草。②为了不影响我读书,继父把我安置在条件最好的西厢房,自己和母亲住到了阴湿的东厢房。他还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盏台灯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天晚上,他都拿着一本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坐在我对面,陪着我学习。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翻一下书。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每晚我都看书到很晚,然而不论多晚,他都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替我关上灯。我知道,干一天农活下来是很累的,而且我很不愿意他坐在我对面,我便对母亲说:“叫他以后晚上不要再到我房间里来。”母亲嘴唇动了动,没有说话,眼睛红红的。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③以后我便没介意他陪着我看书,只是他又放了一张桌子在我房里,跟我书桌的距离正好足台灯光线的边缘。每天晚上,他依然陪着我一块看书,只是更安静了,翻书声也更小了.偶尔声音稍大一点,他便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惊恐地抬起头看看我,见我没在意,才会继续安心地看书。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④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我没说什么。坐在后座上,看着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已经缩短了.考试结束那天,他又骑了三十多里路来接我,却一点没问我考得怎样,就像来的时候一样,默默地骑着车,但我知道,我跟他的距离更近了。⑤发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正在别人家玩。当我飞奔回到家门口时,他正和邮递员面对面站着。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⑥夏日的阳光照着家门,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1.文章第②段中,“我”为何“很不愿意他坐在我对面”而又不直接向他说?2.结合全文看,(1)第③段中,继父不识字,却“陪着我翻掉了厚厚个几本书”说明了什么? (2)第⑤段中,知道继父不识字后,我为什么会“跪在他面前”?3.试概括文中继父这一人物的主要特点。4.结合全文分析,(1)第①段写到冰凌、冰水,衬托了“我”什么样的心境? (2)文章首尾呼应巧妙,举例说说它是如何呼应的。《距离》答案1.不喜欢继父,且要和他保持距离。 (2)非常感激继父和愧悔自己过去的行为,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 (2)①季节上变化的呼应:从寒冷的冬天到温暖的夏季; 发布时间:2015-9-22 上一篇:下一篇:篇二:心理距离说阅读答案 《“心理距离”说》 “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提出来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1912年他提出了完整的“心理距离”说。布洛所规定的“心理距离”的概念,是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布洛所说的“距离”,不是实际的时空距离,而是一种比喻意义上使用的“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

美学复习笔记

绪论 重点:美学学科的建立 人物:鲍姆嘉通(德国)时间:1750年 行为:发表《感性学》,将感性视为一种低级认识能力加以研究,美学学科从此开始确立。感性学(Aesthetik)也因此被译为“美学” 美的本质 1、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解。 儒家:以仁为美 仁的含义(1人与周围世界关系中的最高的德行境界 2万物生息、变化且富于生息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 ;孔子:里仁为美(仁为真善美的共同本体,因此里仁为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荀子:“全”“粹”与“伪饰”之美 道家:以道为美 道的含义;老子:“玄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涤除玄 鉴”;庄子:“游”,“心斋”、“坐忘” 玄学或禅宗美学:“空无之美” 美是幻相的空灵本体,也是佛性[空]的自我表现。 苏格拉底(美是效用,A 美善一体,在于功用。一切事物,对它们所适合的东西来说都是既美而又好的,对于它们所不适合的东西则是既丑而又不好的。B形式美也在于有用。C人之美在于合乎社会目的性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 a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美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匀称的、确定性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通过事物的体积安排表现出来。 b 美的本体是善,最高的美是神的善,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的生长形式显现出来。 c 美的对象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名解】①“美是难的”: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西方第一部美学著作)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提出的观点,认为对美的本质的判定很难,人们说出的美大多是美的对象或现象,而不是美的本质; ②“美在理念”: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口吻表明,任何事物只要分享了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美的。因此,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后来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中的理念是指宇宙中自主运行的绝对精神。 ——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美的三个标准是完整、符合比例、色彩鲜明。) 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美是快感,但美作为一种区别事物要为它进行界定。区别事物的美与不美,并不凭借知性将想象联系到客体,而是凭借想象力联系到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美是普遍、共通性的趣味: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黑格尔、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美的本质就是生活。他认为每个人都愿意活着,都喜欢生活。所以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充分显现生活的都是美。反之,不利于生活的就是丑。)浪漫主义时期以及以后:尼采(美即一种权力意志的升华。美是权力意志在人身上彰显的

审美与距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8458010.html, 审美与距离 作者:叶楠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以审美与距离的关系为核心,从距离对审美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以及把握好距离的尺度追求和谐之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说明距离对审美的重要性,强调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追求和谐之美。 关键词:审美距离度和谐 当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欣赏某一客观对象时,主体与客体之间便产生一种介质,这种介质就是距离。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布洛认为:“许多审美观点和审美看法,可以在更基本的概念‘距离’上取得综合。”由此可见,距离是审美的前提条件,对审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距离究竟对审美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审美的距离呢? 一、距离对审美的积极作用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布洛的“距离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当他运用这一物理学的术语来表达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特殊的审美关系时,则恰恰反应出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在物理上和心理上的这两种“距离”的联系,认识到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合适的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纵观古今中外从审美的角度对距离的不同解释,无外乎以下几种: 1、空间距离。在特定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要善于与审美客体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小,使主体离客体太近,就会造成主体对客体认识的误区。一是客体的各个部分互相遮挡,那么主体就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只有退到一定的距离,审美主体才能从全局把握住客体的整体风貌。另一个是感受美的角度发生了偏离,使审美主体看不到客体原来真实的面貌。当然,审美欣赏的空间距离也不能够太大,倘若超出了足以使主体进行审美欣赏的距离,那么主体就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人们就会放弃欣赏。比如要欣赏一尊雕塑,作为审美主体就应该注意调整与雕塑的实际距离,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如果离的太远,主体的眼前只可能是一堆泥土;如果离的太近,观者所看到的也只可能是模糊的一片。审美需要空间距离,就是因为美感的意义就是要使人们产生接近客体的欲望,创设一定的意境,没有距离也就没有接近。 2、时间距离。首先,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审视不可能瞬间完成,而有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需要审美主体在知识和情感方面的时间积累。另外,从审美客体的角度而言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不是一下子毫无保留地展现在

美感与移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美感与移情 摘要: 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 何为美感 “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 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 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他研究美学。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立普斯认为,审美就是移情,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移情造就了一个审美对象,又为进一步审美提供了心理前提。所谓美感,起因在于主观情感移入了对象后,使主体在对象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移情说的核心是主体本质对象化以及由此

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原型理论 2艺术美 3审美(美学) 4审美意识 5美学思想 6美学学科 7美学关系(审美关系)8美 9美感 10审美形态 11审美需要 12审美理想 13审美趣味 14审美活动无功利 15自律性 16审美体验 17游戏说 18审美意识 19艺术传达 22崇高 21优美 20审美活动(形态)的二重性 21优美 22崇高 23《论崇高》 24利奥塔德 25悲剧26《悲剧的诞生》 27罪孽说 28焦虑说 29喜剧 30丑 31荒诞 32“狂欢化” 33人本主义美学 34审美经验 35本质直观 36超验世界 37感知 38想象 39接近联想 40类似联想 41对比联想 42再造性想象 43创造性想象 44审美态度 45审美距离 46游戏说 47集体无意识说 48模仿说 49表现说 50有意味的形式说 51符号说 52艺术品 53载道说(或教化说)54娱乐说

55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 56艺术作品的意境超验层 57意象 58仿象 59兴象 60喻象 61抽象 62意境 63有我之境 64无我之境 65艺术的审美功能 66艺术的认识作用 67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 68灵感 69美育 70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 71《美育书简》 72审美教育 73柏拉图的美育观 74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 75席勒的美育观 76马克思的美育观 77化育 78怡情养性79化性起伪 80完美的人 81审美的人 82消融查滓 83”观“ 84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85西方接受美学认为86艺术敏感 87艺术想象力 88形式符号性 89开放性 90他律性 91意象的物态化 92意象世界层 93悲剧性 94.反思判断力 95先验想象力 96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同化--调节律)97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 98人本主义美学 99焦虑说 100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 101利奥塔德 10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103审美的感官直观性

美学复习

第一章美学的对象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归根结底与三种基本活动联系在一起: 求真——探索(知识理性) 向善——信仰(信仰理性) 爱美——情感(感性中的价值理性)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①从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上看,它是古老的。因为,自有审美符号产生,就蕴含有美学思想。 西方:古希腊金苹果的传说、荷马史诗、古希腊雕塑、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 中国: 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 河姆渡出土陶盆、彩陶鹿纹盆(半坡类型) 甲骨文的拓片——甲骨文的复原图 孔子(公元前551—479):里仁为美。意为与仁义(之人、之地)为邻里是美好的。 ②从独立的学科形态上看,它是年轻的。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写了一本书《Aesthetic 美学》,标志着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近代的事,所以是年轻的。 “Aesthetic”一词源于希腊文,词根含义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故有人称其为“感性学”。 鲍姆加登根据人的意识活动的三个层面“知、情、意”分别对应“逻辑学、 Aesthetic 、伦理学”而设立的,因为对应“情”的主要是现实中的感性情感活动以及以情感表现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所以,有人就将这种以研究感性情感和艺术的学问称为“美学”。 2.西方美学发展概况 (1)准备阶段: A 、古希腊美学:(前六世纪——五世纪) 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命题。 从数学和声学观念研究音乐的节奏和谐,发现声音的质的差别(长短、高低、轻重等)都是由数量差别决定的——“寓整齐于变化”的和谐思想。“事物是由于数而显得美” “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而无序和缺乏比例则是丑的和无用的” 亚里斯多德:美是客观事物的属性。 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明确”。 “无论是活的物体还是任何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若要显得美,就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不仅本体各部分的排列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不是得之于偶然的体积,因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 柏拉图: “美是理式”的命题。 理式世界、感性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的世界观 “美是难的”——《大希庇阿斯篇》 音乐对人心的净化作用 “迷狂”说——文艺才能源于神灵附体 B、古罗马美学贺拉斯:“寓教于乐”(最早的美育思想) C、中世纪美学:(公元五世纪—十五世纪)——神秘主义(宗教神学)美学 普洛丁:“放射说”和“分享说”:神发射光辉,众物分享,美亦如此。 奥古斯丁:《忏悔录》记录美学言论:一般美的定义是“整一”或“和谐”,物体美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但使人感到愉快的那种整一或和谐是上帝在上面打下的烙印。

中英文化空间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一)

中英文化空间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一) 摘要]与言语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在人们的交际中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地域的不同,中英人的归属、个人观不同,使得两种语言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会产生交际之间的误解。因而分析文化心理距离、研究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使得我们能进一步了解非语言交际行中文化距离行为以消除交际中的障碍。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文化心理距离文化习俗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国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点不同,人们的空间领属观念因此而不同,其影响往往就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心理空间距离着手,解析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东西方心理空间文化行为以说明心理空间文化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心理距离 人的文化心理及行为是一种行为有机体的表现形式。当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成为社会中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它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为寒暄方式、待人接物中的心理距离、身体接触距离、领属观念以及与时空有关的态度、观念及感受。 二、文化心理距离与人的关系 由于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东西方人们表现出的亲和关系在文化上就有差异。以下为其所反映的几个方面。 1.个体观与集体观。英美人一般重个体,中国人重集体,这就形成了中西

文化交际上的差异。“美国人把自我看作是与其他人、与整个世界分离的独立整体”(萨姆瓦,1988:98跨文化传通)。英美人重视个体价值,认为人类是构成社会秩序中的独立成员。他们讲究个体主义,保持自我主体地位。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其他人分开,包括家人。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尊重的是“儒家的道”,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家制”思想。于是形成了横向大家族结构。中国从古到今“同族”思想相当强烈。儒家的群体原则与其它主张观念相结合,取得了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使中国文化观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中国人把自己和“自家人”视为一体。这表示了中国人的亲切及亲和。说明中国人重视群体关系,群体距离近。这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界限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比起英美人要小。 2.安全归属。英美国家主要靠工商业和航海业生存。他们为了利益而交往,人们为了竞争相互算计,于是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防范与利用。他们认为人是不可依附与依靠的。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与心态,表现在心理空间上便是在相互交往中下意识地拉开体距,互相排斥,表现出了独立与个性。所以他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上,这样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中国人向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儒家认为社会由家庭组成,家里有父母、子女,相互之间产生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家庭伦理扩大为社会中的君臣政治等级关系。仁强调在保持社会等级的基础上,人们要发自内心的爱人,不受外力强迫。因而,中国人是从

受众的审美心理阐释

受众的审美心理阐释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参考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引进的一档明星亲子互动的户外真人秀节目,由制作《变形记》的谢涤葵团队打造,《我是歌手》金牌制作人洪涛监制。节目中明星爸爸带着子女进行三天两晚的户外体验,单独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并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任务。 2013年10月11日在湖南卫视播出了《爸爸去哪儿》节目第一季的第一期。第一季的明星嘉宾阵容为演员兼职业赛车手林志颖和儿子Kimi、奥运跳水冠军田亮和女儿Cindy、演员郭涛和儿子石头、导演王岳伦和女儿王诗龄、国际名模张亮和儿子天天。互动地点选择了灵水村、大漠、普者黑、海岛、白寺村、雪乡,进行农村放羊、野外放鸟、海上捕鱼等活动。节目中孩子们的天真、懂事、勇敢、善良给观众印象深刻,节目增加了爸爸和子女的情感交流,锻炼了孩子们的独立性、团队意识、承受能力。引起了观众对儿童教育、父性教育的关注和思考。节目获得了高收视率和社会的高关注度,本文力求去梳理、思考这档节目为什么如此受欢迎,试从受众的心理去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一、受众对嘉宾的审美认同

(一)对嘉宾身份的仰慕认同――引起关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中会有自己崇拜、仰慕或效仿的对象,有一种尽可能向他们靠近的心理欲求。针对人们的心理特征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受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巧妙借用名人良好的公众形象、社会地位、知名度、美誉度可以大大缩短电视节目的市场导入期。 《爸爸去哪儿》中选取了在不同领域相对优秀的明星爸爸以及备受关注的“星二代”作为出镜嘉宾。有演员兼职业赛车手林志颖及其子kimi、奥运跳水冠军田亮及女儿cindy、演员郭涛及其子石头、导演王岳伦及女儿王诗龄、国际名模张亮及其子天天。父亲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较好的表现,不论是他们的职业身份还是性格特征、教育观念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知名度、影响力较大的嘉宾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心、关注,明星优越的生活状态与节目中特殊状态下艰苦日子进行强烈对比,对家庭日常事务大多比较陌生的明星、难以预料的情节让受众期待。在众多仰慕者心中和广大观众眼里,对明星的仰慕和认同使电视节目的审美效果得到很好的实现。 (二)对嘉宾体验的相似认同――置身其中 形成相似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嘉宾所体验的生活与受众的体验接近,嘉宾与受众有相同之处,能够唤醒受众对以往生活的记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处境等是受众所熟悉的,

论“心理距离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论“心理距离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说”这一美学理论,充分肯定了“心理距离”在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在语文教学中,与艺术鉴赏相对应的就是是语文的阅读教学。本文主要从“心理距离说”的核心概念“心理距离”入手,阐述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运用“心理距离”的重要性以及主要策略。 【关键词】“心理距离说”;艺术鉴赏;语文阅读教学 “心理距离说”这一美学理论是布洛在《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的,他指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即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从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1在这一理论中,布洛详细阐述了核心概念“心理距离”的内涵和特征,充分肯定了“心理距离”在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心理距离说”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上颇有启发。因为在语文教学中,与艺术鉴赏相对应的就是语文的阅读教学,将对鉴赏有积极作用的“心理距离说”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定能在阅读教学中产生积极的效应。 一、“心理距离说”的主要观点 “心理距离说”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美学的流派之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布洛。“心理距离说”的理论观点主要有:1、人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是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2、心理距离就是人的非功利态度;3、对象的美源于这种审美心理距离。在“心理距离说”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指“在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活动中,作文主体的人的审美心理能力,或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心理状态。”2简而言之,“心理距离”是指人的审美心理与功利心理之间的距离,所以它是指脱离现实、脱离功利、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 布洛为解释“心理距离”的概念举过一个例子。“假设海上起了大雾,对于一个水手来说,这是极不愉快的事情,预示着危险,引起他的烦躁不安。但如果抛开一切实际利害的考虑,把注意力集中在现象本身上面,这场大雾就成了赏心悦目的美景。那使水天一色的透明的薄雾,那远离尘世、陌生孤独的感觉,还有那既给人安恬、又令人感到几分恐惧的一片沉寂,这一切都使浓雾中的海变成一幅格外美的画。”3在这个例子中,一个普通的大雾海上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了一段心理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人跳出了功利的需求和目的而客观地看待某一事物。“心理距离说”的核心就是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保持这样一种适当的“心理距离”。因此艺术成功的秘密在于心理距离的微妙调整。布洛说:“在创作和鉴赏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地缩短距离,但又始终有距离。”朱光潜先生在分析布洛的“心理距离”时提到,“‘距离过度’是理想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它往往意味着难以理解和缺少兴味;‘距离不足’则是自然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它往往使艺术品难以脱离其日常的实际联想。”4因此,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也就是说心理距离在艺术鉴赏中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心理距离说”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心理距离”作为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应保持的适当审美距离,对于艺术鉴赏来说不可忽视。艺术鉴赏的“心理距离”简而言之,就是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这个“心理距离”在我们欣赏一部作品时是普遍

017师大漯河青海2018级中文本科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美学》作业题 1.解释名词: 美在理式;美在生活;美在比例和谐;移情说;审美距离说;审美积淀;净化说; 自然人 关于美学对象有哪些说法? 什么是审美关系? 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美的本质如何界定? 什么是审美想像? 审美想像和科学想像有何区别?审美标准与道德规范的区别何在? 什么是“悲剧”? 化;审美感受;审美理想;表现说;“寓教于乐”;美是关系 2. 3. 4. 5. 6. 7. 8. 9. 10.谈谈“崇高”的规定性。 11.“丑”作为美学范畴有何特点? 12.谈谈“优美”的规定性。 13.审美形态转化的内在依据是什么? 14.社会美在审美中的地位是什么? 15.简论自然美的实质。 16.艺术的审美本质是什么? 17.简论柏拉图的审美教育思想。 18.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 19.简论孟子的美育思想 20.异化劳动能否创造美?异化劳动本身美吗? 21.试分析论述马克思下列论断的深刻内涵:“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 物。” 22.为什么说审美关系是美学的中心范畴,试论述之。 1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 东门行 迢迢牵牛星 四、简答题 1. 神话可分哪几类? 2. 《诗经》的内容可分哪 几类? 3. 周民族的史诗有何特点? 4. 《诗经》语言有何特点? 5. 什么叫做《春秋》笔法? 《庄子》的寓言有何特色? 16 ?司马相如的散体赋有哪些特点? 17 .《孔雀东南飞》铺张描写有何意义? 18 .汉乐府民歌思想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 1. 《诗经》的艺术特点 2. 《左传》的艺术特点 3. 《庄子》的艺术特色 4. 《离骚》的艺术特色 5. 《史记》是如何刻画历史人物 6 .汉代散体赋的特点 、名词解释 神话 四家诗 毛传郑笺 赋比兴 风雅颂 尚书 春秋三传 春秋 笔法 战国策 晏子春秋 九章 九歌 西汉鸿文 史记五体 世家 汉书艺文 志 骚体赋 散体赋 二、 作品思想内容分析 七月 逍遥游 三、 作品艺术特点分析 东山 兼葭 抒情小赋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离骚 李将军列传 七月 齐桓晋文之事章 殽之战 湘夫人 山鬼 陌上桑 6 . 《国语》是怎样一部史书? 7. 《左传》的外交辞令有何特色? 8. 《战国策》有哪些出色的寓言? 9. 《论语》有哪些名言警句? 11 . 《庄子》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12. 《离骚》结构是怎样组织的? 13. 《九歌》与《九章》是两组怎样的诗? 14. 《李将军列传》的结构有何特色? 15. 《魏其武安侯列传》有何特色? 李将军列传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提纲 1. 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 “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 “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艺术 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 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 答:1.中国古典美学 ——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 2.“美学在中国” ——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 3.“中国美学”的重建 ——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 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 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 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社会(客体) (3)人文科学——人(主体) 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2.美学与心理学 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 (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4.(1)请列举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答: ?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更高理想境界。 (2)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充实”“气”“气象”“圣人” ?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 ?“道”“无”“大象”即“象罔”“神人”与“至人” ? 3.佛家“境界”观念强化对感性表象的超越与区别。

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摘要文艺欣赏作为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欣赏者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这里主要从欣赏者的角度去解释和阐述对心理距离学说的认识,去探究文艺欣赏中的这种独特的艺术模仿形式,从而得出对第二美感的认识,以此来诠释心理距离在文艺欣赏中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心理距离; 第二美感; 欣赏者 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第二美感 李沣霖 美,无时无刻都在对人们说着谎言,尤其是在文艺欣赏的过程中,然而正是这样的谎言才会给人最真挚、最纯粹的美的感受,也因此,作为审美者就会不可避免的在审美过程中产生自己对文艺作品的新的感受,尤其是第二美感。而这种感受又因审美者本身的社会生活阅历的不同而不同,因为这样的不同变化在文艺欣赏中便产生了心理距离。 一、心理距离的传统内涵 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它起源于20世纪初对美学的研究。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在他的文章《作为艺术因素和美学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首次提出了心理距离说,正因此他被称为“心理距离说之父”。国内学者对这一学说的熟悉,源自于朱光潜先生的推重,我们可以从其作品《悲剧心理学》中看到距离说的影子。 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美学从审美趣味说逐渐向审美态度说的角度过度。康德、席勒和叔本华的美学,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审美态度说产生并取得主导地位的变化历程。而布洛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美,他认为美是不存在纯粹客观性的,因此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美,就会让我们失去许多美感的事实,美感是人们对艺术品进行观赏时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这个效应来自于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并不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而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用布洛自己的话说,“心理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①为了更好的解释清楚这一抽象的概念,布洛用“雾海行船”的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当

《距离》阅读及答案

距离 ①到继父家时,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我与那个家是有距离的。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发出沉重的响声。墙用石灰新刷过,隐约还露出凌乱的稻草。 ②为了不影响我读书,继父把我安置在条件最好的西厢房,自己和母亲住到了阴湿的东厢房。他还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盏台灯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天晚上,他都拿着一本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坐在我对面,陪着我学习。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翻一下书。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每晚我都看书到很晚,然而不论多晚,他都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替我关上灯。我知道,干一天农活下来是很累的,而且我很不愿意他坐在我对面,我便对母亲说:“叫他以后晚上不要再到我房间里来。”母亲嘴唇动了动,没有说话,眼睛红红的。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③以后我便没介意他陪着我看书,只是他又放了一张桌子在我房里,跟我书桌的距离正好是台灯光线的边缘。每天晚上,他依然陪着我一块看书,只是更安静了,翻书声也更小了.偶尔声音稍大一点,他便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惊恐地抬起头看看我,见我没在意,才会继续安心地看书。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④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我没说什么。坐在后座上,看着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已经缩短了.考试结束那天,他又骑了三十多里路来接我,却一点没问我考得怎样,就像来的时候一样,默默地骑着车,但我知道,我跟他的距离更近了。 ⑤发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正在别人家玩。当我飞奔回到家门口时,他正和邮递员面对面站着。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 ⑥夏日的阳光照着家门,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

立普斯、谷鲁斯“审美移情说”与中国“物我浑融观”

立普斯、谷鲁斯“审美移情说”与中国“物我浑融”观 文学院07本九20071110317 李霞摘要:19到20世纪,由于心理学的发展,德国美学界有一个被誉为似“生物进化论”的重大发现,这就是以立普斯、谷鲁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移情,既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前者的代表人物为立普斯,后者即以“内模仿”著称的谷鲁斯。而中国早就有“物我浑融”的说法,即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卷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叶有“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区别正与此合。此文即将对此展开论述。 正文: 什么是移情呢?朱光潜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中说“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修辞学》就有论述,他说:“荷马也常用隐喻把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活的”,如,“矛头兴高采烈地闯进他的胸膛”,这里就把事物变成活的,即所谓的移情。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把移情现象看做形象思维的一个基本要素,认为“人心的最崇高的劳力士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而19世纪美学史家洛兹用“设身处地”和“外设”来解释移情现象,“我们的想象每逢到一个可以眼见的形状,不管那形状多么难驾驭,它都会把我们

移置到它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洛兹《小宇宙论》第五编,第二章)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最早使用“移情作用”这一术语,他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为“移情作用”。在立普斯,将其发扬光大。 在中国很早就有类似的论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就有“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就阐释了主体与创作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也是以这种方法写成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提到关于“神与诗者,妙合无垠”的论述。近代学者王国维关于“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物我浑融”观正与西方移情说有其相似之处。 立普斯的“移情说”的贡献是巨大的,以至于一提到移情说人们往往想起立普斯,其理论基础是英国休谟的同情说和费肖尔的理论。他把“从力量、运动、活动、倾向等方面来看待对象的方式叫做‘机械的解释’”,把“从人得物,把物看成人的解释定义为‘人格化的解释’”。作为移情说的两个方面,把后一种用立普斯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照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即把物化为人,从而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更容易理解。他的审美移情说的两个特征,一是从主观反应方面来说,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活动”以及这种活动所伴随的“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二是从对象形式方面来说,审美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形式。 谷鲁斯象立普斯一样,也是一位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去研究美学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经验论)模拟试卷3.doc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经验论)模拟试卷3 一、名词解释题 1 审美经验 2 直观 3 感性直观性 4 感知 5 对比联想 6 移情说 7 审美态度 8 审美距离 二、简答题 9 审美经验的性质。 10 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原因。 11 与一般的感知活动相比,审美感知具有一系列自身的特点。 12 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 13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思想。

三、填空题 14 古希腊美学的核心是________问题。 15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_________。 16 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_________的探讨,这在英国________表现得尤为明显。 17 经验主义美学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_____,他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 18 现代美学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出现了很多的分歧,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型。 19 西方现代的人本主义美学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两大传统。 20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1)______;(2)________;(3)______。 21 审美经验通过______的方式来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构成审美经验的几种基本要素。 23 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一种_________的经验。 24 想象活动包含着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态,其初级形式是________,又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多种形式;想象的高级形式则包含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 25 在审美经验中,________是一个核心因素。

心理学 术语解释

1.格式塔心理学:(视觉造型心理学)1912年产生与德国,它强调了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单纯的视觉、听觉等,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都是一个整体,整体不决定于个别的元素,相反局部却决定于整体的内在特性。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视觉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经过复杂的处理过程,重新造型的结果,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叫视觉造型心理学。20世纪30年代它是德国心理学的主流力量。它的含义:是把视觉看到的形式通过思维进行了有含义的组合,并且发现了一些视觉造型规律。 代表人物:惠特海姆考夫卡,苛勒登尔卡 格式塔心理美学: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考夫卡的代表作是《艺术心理学问题》(1940年),阿恩海姆的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1954年,《走向艺术心理学》(1966年),《视觉思维》(1971年)等,在中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以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主要依据,直接针对艺术作品及其形式要素的感知规律加以研究,全面细致地分析,阐述了处在知觉活动水平上的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 2.实验心理学的难题——(内省法) 心理学属于经验科学,除了仔细观察外还需要让被实验者陈述自己的内心过程,这种方法叫内省法。3.心理学在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①从“工程心理学”到“人因素”。20世纪40年代,飞机速度超过人的心理极限。 ②以“机器为本”到“以人为本”1974年德国开始实行全国性的“公正对待人的技术”项目。80年代中期美国在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中提出了“对用户友好的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念。 人因素:人们认识到行为主义,而应该设计的社和人的心理和生理特性,由此把工程心理学改为人因素,但学科主要特征是研究人的生理特性和机械关系。 工程心理学:雷达观测员,往往漏报工程目标,导致在美国出现工程心理学,又叫人工学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机器为本”到“以人为本”1974年德国开始实行全国性的“公正对待人的技术”项目 4.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①从狭义上讲心理学可以作为“人因素”的代表思想去设计人机界面。 ②从广义上讲心理学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去改善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5.有声思维:用户操作的同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6.能源电动车,谁消灭了电动车 本片是一部探讨电动车兴衰的记录片,1996年问世的电动车,拥有燃油车,混合型动力车和氢燃料电池车所不能比拟的环保节能费用低廉等优越性,但是不知为何,这种车却最终没能推广起来,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结果呢?本片导演通过调查揭示,原来电动车的陨落是一场谋杀。 本片详细记录了EVI从出生到神秘设落的历程,以及其在生能源中扮演的角色,在国家的未来的生活中发挥的支撑作用,并对其在文化和经济方面产生的层层影响,以及对从进步的自由主义蜕变为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政府和重要产业的回应进行了深刻的探究。 影片走访调查了汽车制造商,立法者,工程师,消费者和洛杉矶底特律的汽车爱好者,从动机到证据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最终得出电动车的陨落,原来是一场谋杀,因为它威胁了石油巨头们的结论。 美国作为汽油的头号消费者,拥有埃克森美孚,雷佛龙德士和康菲等世界顶级石油巨头,他们在整个经济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大家都去购买电动车,每年将节省下1000多的亿加仑的汽油……… 7.设计艺术心理学: 设计艺术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8.美学与美感: A:美学:美学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的关系。 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来自三个方面,即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并以此将美学分为三个研究部分,即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 B:美感:设计作品不论在购前的鉴赏和选择或者购后的使用过程都能引起人们的各种情感体验——美学

审美距离1

审美距离1.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收稿日期:2001-09-08 论审美距离 林素君1 谭思健2 (1.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2.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布洛提出审美“距离说”时,肯定认识到了审美中主客体之间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相 似性、可比性,应当从物理与心理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审美距离。物理距离指主客体之间的物质远 近,主体能保证将客体认识清楚的空间、时间是合适的物理距离,主体对客体的利害已经有所认识, 但在欣赏的当下却不加注意和考虑是合适的心理距离。 关键词:审美距离;物理;心理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01)04-0030-03 OnAestheticDistance LInSu-jun TanSi-jian (1.JiangxiBlueskyProfessionalTechnologicalInstitute,Nanchang330029,China 2.Chinesedepartment,JiangxiEducationalCollege,Nanchang330029,China) Abstract:Whenheadvanced“TheoryofDistance”inaesthetics,Bloorwassuretohaverecognizedthe resemblanceandcomparabilityofthephysicalandpsychologicaldistancesbetweensubjecta ndobject,and aestheticdistanceshouldbeseenfromtheangleoftheunityofphysicsandpsychology.Physic aldistance meansthedistanceofmatterbetweensubjectandobject.Theappropriatephysicaldistanceme anstime andspaceforsubjecttobeabletoguaranteetoseeobjectclearly,whiletheappropriatepsych ological distancemeansthatsubjecthasrealizedwhattheconsequencesofobjectwillbe,buthasn’tpaidattention toandtakenthemintoconsiderationwhenappreciatingit. Keywords:aestheticdistance;physics;psychology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是学术界不断讨论 的话题。审美“距离说”的“距离”实际上是一 个物理学概念,当布洛借用这一物理学术语 来表达审美中主客体的关系时,他肯定认识 到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物理的与心理的 这两种“距离”的相似性与可比性,肯定认识 到了主客体之间具有合适的距离,审美才能 进行是普遍规律。因此,不把审美距离局限 为纯粹的心理问题,而是从物理与心理统一 的角度来把握它,也许更能将审美距离的研 究引向深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