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

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

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
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

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

【摘要】: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是近代以来对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的理论探索的最初阶段,蕴涵着未来思想发展的丰富的理论生长点。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内容丰富,观点深刻。斯密以人性论为基础,以“经济人”为逻辑纽带,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主基调,以“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命题,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经济伦理思想。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但又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是我们研究经济伦理的最宝贵的初始理论资源,可以使我们获得极为有益的启示与教益。

关键词:经济伦理斯密难题经济人看不见的手仁慈同情自利他利

一、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焦点:斯密难题

近代西方古典经济学奠基人18世纪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给后人留下了两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出版于1759 年的《道德情操论》和出版于1776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为《国富论》),这两部巨著奠定了斯密在伦理学和经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从人的同情心出发,考察了个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的伦理关系,论述了他的利他主义道德观。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自利本性为基础,阐述了他的自由主义经济观,并由此确立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观。

所谓“斯密难题”,是指斯密的这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的主题观念相互冲突的问题。它最早由19世纪德国的斯卡茨在其《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及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在《道德情操

论》中,斯密从同情心出发,认为人性是利他的;而在《国富论》中,斯密又从物质利益出发强调人性是利己的,这样二者就产生了矛盾。

在“斯密难题”论争中,主要形成了“对立论”和“统一论“两种不同思想和观点。对立论认为:斯密在伦理学上称颂的道德变成了经济上的非道德,反映了其前后思想上的碰撞和矛盾。统一论认为:斯密在《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的思想是统一的,并指出从写作过程看,斯密在写《情操论》的过程中《国富论》的构思就已形成,它们都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构成道德哲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二、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人性论”

斯密经济伦理思想构成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是人性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集中反映在《情操论》中的利他思想;另一个是集中反映在《国富论》中的利己思想。这是人性的两重表现。

(一)《情操论》中的利他思想

斯密在《情操论》中把同情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并从同情这一人类“原始情感”入手,进而论证正义、仁慈、优点、缺点、责任感、美德、自我控制等问题。仁慈是合于道德的一切行为的动力,而同情心为其具体的表现。同情心是《道德情操论》的轴心思想。具体来说:

第一,关于同情心。斯密指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外一无所得。这

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①“因此,正是这种多同情别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感情,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②

第二,关于仁慈。斯密指出:“我们认为仁慈和慷慨的行为应该施予仁慈和慷慨的人。我们认为,那些心里从来不能容纳仁慈感情的人,也不能得到其同胞的感情,而只能像生活在广漠的沙漠中那样生活在一个无人关心或问候的社会之中。”③“因此,由于仁慈是唯一能使任何行为具有美德品质的动机,所以,某种行为所显示的仁慈感情越是浓厚,这种行为必然能得到的赞扬就越多。”④第三,关于自爱。斯密指出:“虽然对他来说,自己的幸福可能比世界上所有其他人的幸福重要,但对其他任何一个人来说并不比别人的幸福重要。因此,虽然每个人心里确实必然宁爱自己而不爱别人,但是他不敢在人们面前采取这种态度,公开承认自己是按这一原则行事的。”“那么,在这种场合,同在其它一切场合一样,他一定会收敛起这种自爱的傲慢之心,并把它压抑到别人能够赞成的程度。”⑤

斯密在《情操论》中虽然突出了人性利他的一面,但这种道德人也是具有自利动机和要求的双面人。同样,斯密在《国富论》中虽然强调了人性的自利,但并没有否定人性利他的一面。这一点典型地反映在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中。

(二)《国富论》中的利己思想

在《国富论》中,斯密把他在研究道德世界时加以抛弃的利己主义又重新提了出来,作为他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和基础。这种利己主义在经济生活中所追求的完全是个人利益,它是经济生活中的自然的和正当的原动力。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怜悯,或出自他对公众幸福的恩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在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无论地主、资本家、还是个人,无论其本身经济行为的动机,还是在交换原则中,都反映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利己本性,作为一种非理性因素,这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按照斯密的观点,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人类统统是利己主义者。人所追求的不是别的,而是私人的利益。私人利益的追求既然是从人类的本性中产生的,那么这种追求就是完全合法的,有它存在的权利。斯密认为,一个人的私人利益仅仅受到别人的私人利益的限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或有权限制它。

但是斯密并不否认社会和社会利益。正因为斯密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信赖性,所以他强调人们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社会是由许多个人构成的,许多个人的利益构成社会利益。追求自身利益与追求社会利益是一致的,不矛盾的。原因在于:由于市场的调节作用,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为自身利益的活动,必然会导致最有利于社会的结果。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自动地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统一,盈利就意味着个人对增进社会公共福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样,通过“看不见的手”,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就能够协调好。

①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②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页

③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1页

④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8页

⑤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8页

三、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逻辑纽带——“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明的出现。它是斯密经济伦理思想中一个有理论特色的重要内容。经济人并非狭隘范畴。“经济人”是斯密《国富论》理论体系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实际上,在斯密那里,经济人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是利己和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还蕴涵着利他的含义。否则,既不能实现“利己”,更谈不上“利润的最大化”。“利己”是目的,“利他”是手段,因而经济人范畴也蕴涵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这一假设首先肯定了两个伦理前提: 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正义性,因而肯定人们遵守这一制度是所谓理性的表现。二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正义性,因而肯定人们在道义上追求自身满足的天性。

首先,“经济人”是利己的。斯密认为,人的行为要受到自我利益的驱使,因此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它“构成“经济人”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层面。其次,“经济人”是利他的。斯密认为“经济人”在实现自利的同时,不仅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且还需要别人的帮助,要利他,成为一种互利的行为。由此也就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同时,个人利益不仅不同社会利益相矛盾,而且是一致的。在这里斯密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经济人的利他是通过分工和交换来实现的。最后,斯密认为“经济人”是借助于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利己和利他沟通起来,并增进社会公共福利。

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命题——“看不见的手”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著名命题,它既是经济学,也是伦理学的命题,是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斯密的“经济人”的利己和利他的统一是借助“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调节的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斯密极力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打破关税壁垒、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认为它违反了“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原则”。在斯密看来,自利与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基于利己心的经济自由思想,始终贯穿在斯密的《国富论》中。

“看不见的手”对于斯密来说,是作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术语先行出现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在写作《道德情操论》时就已经意识到了社会所具有的特定的经济过程、特定的运行方式所具有的巨大功能,他在《道德情操论》中着力描述了富有的地主们不可能消费完由他们所占有的大量的土地生产物,即便他们予以出卖而获取交换价值—货币,他们还是主要地把它们用于消费。地主通过自己的奢侈而把自己消费不了的东西分给那些为他服务的人。也就是说,地主的私欲和奢侈,使穷人们得以生活,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富人们被看不见的手所引导而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分配,这种分配同在自然平等的状态中将会存在的分配几乎一样。

综观斯密在这两本书中论述的思想,我们可以抓住“看不见的手”的实质:它隐喻的是一种建立在利己行为基础上的调节私利与公益关系的市场力量。按照斯密的理解,“看不见的手”是具有伦理特性的。《道德情操论》中的“看不见的手”激发了富人们的同情心,使得他们能够与穷人们分享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完全地将生活必需品据为己有;《国富论》中的“看不见的手”在个人追逐私利的同时,无意识地、自发地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的扩展。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沟通了私利与公益,表明了他对市场自身伦理调节力量的信任。

五、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主基调——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被视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典型代表。其经济自由的思想,包含着经济自由主义的萌芽,也可以说是经济自由主义观念的最初阶段。

斯密作为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在他的《国富论》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经济自由主义。斯密认为,经济自由是经济正常顺利地运行的必要条件,但这一条件不是先在地被给予的,而是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努力获得的;经济自由,它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斯密对经济自由的主张采取了非常灵活务实的态度,他认为,对经济自由所施加的不正当的限制,在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要求与之相应的活动权利和内容时,是极不合理的;在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相应地程度而限制其还不存在的、还未提出的自由要求时,那就是不必要的、多余的。斯密明确主张一切听其自然,取消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允许资本家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当然,斯密的这种政府放任自行发展的主张不是对经济的绝对放任自流,他为政府的放任行为设定了三个前提性原则,即(1)否决伤害原则;(2)公平对待原则;(3)有效权利原则。

斯密把人的自利追求动机视作自由经济行为的心理基础与推动力。斯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归纳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指出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然的、和谐的经济,要想保持自然和谐,世界经济秩序必须是自由、平等、公正,只有公平竞争才是实现分工、完成交换、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国家干预私人经济生活往往会起妨碍作用。

六、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亚当·斯密作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他在《国富论》中所提出的许多结论或观点在当今的场经济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对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研究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创新或修正。斯密著作中所含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观点是现代经济学得以发展的理源泉,因而,对于斯密的经济理论的研究历经200多年仍然绵延绝。

斯密不仅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位巨匠,而且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伦理学家。经济学家们的经济伦理思想不仅构成了经济思想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决策和经济生活产生着程度不同的影响。研究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已逐步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只有深人、完整地把握斯密的伦理思想,特别是其经济伦理思想,才能更深刻完整地理解斯密经济理论的精髓,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提出切合实际的经济决策与理论指导。(二)现实意义

斯密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道德的创建时期,斯密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进行理论辩护的过程中,在经济理论和伦理思想上都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斯密处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伦理体系建构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上,而我国现则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建设的历史起点上和逻辑起点上。就市场经济与其伦理道德体系而言,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为我们现时代的经济伦理研究提供了最初始的理论资源。对我们把握和区分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所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及其伦理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于我们正在行的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文明的建设,尤其是经济伦理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1]白跃世.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述略[ J]. 西北大学学报,2002,4: 43

[ 2]林仙果,彭芳. 论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J]. 邵阳学院学报,2009,8:4

[ 3]徐青英.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初探[ J].南京师人学报,2:21一23

[ 4]王初根.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探析[ 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23一27 [ 5]张琴. 经济学的伦理思考一—从“斯密问题”谈起[ J] .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1: 65.

[ 6]刘喜珍.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6:67一72

[ 7]陈太福.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从亚当·斯密难题说起[ J].广西大学学报,2002,4:1一5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述评 “看不见的手”是我对亚当斯密最深刻的映像,在学西方经济学中最初了解到这个经济学家,后来通过学习知道他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古典经济学派是他的学派,他的著名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在学习国际经济学中,我接触到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他认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不是看其拥有的金属的多寡,而是看其社会拥有的工农业产品总量水平的高低,这是对重商主义财富的否定,因而增加一国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是在于提高社会拥有的劳动产品的总量。亚当斯密认为一国的财富取决于其生产能力,即生产最终产品及劳务的能力,而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金属水平,因此增加一国财富的重要的途径是提高该国的生产能力,在经济资源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生产能力的途径就是通过社会分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这本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换言之,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作为一个经济原动力的利己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交换的基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必须给别人以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就有分工、有交换、有价值、有货币等等现象产生。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从而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将经济活动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一切经济现象是客观的,都受某种自然规律的支配。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此乃自然秩序的本质。 亚当斯密的主要贡献是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同时还指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并经过分析得出了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得结论。这实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和剥削本质。 亚当·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他对比了一些工艺和一些手工制造业分工前后的变化,对比了易于分工的制造业和当时不易于分工的农业的情况,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在研究经济现象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经济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利己主义目的。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的利益,但是每个人的利益又被其他人的利益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由此产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并进而发展为社会利益。可见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这种认为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人”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也是早期管理思想的重要表现。

税收学原理复习归纳

1、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都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 2、税收产生的原因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二是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三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四是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3、税收产生的四个阶段 ①自由贡献时期。在奴隶时期,国家的赋税主要来自诸侯、藩属自由贡献的物品和劳力。从税收的法制观点看,这种以国家征税权和纳贡者自由纳贡相结合的方式所取得的税收,只是一种没有统一标准的自愿捐赠,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税收,只是税收的雏形阶段。 ②请求援助时期。随着国家的发展、君权的扩大,财政开支和王室费用都随之增加。单靠自由纳贡已难以维持,于是封建君主设法增加新税。特别是遇有战争等特别需要,封建君主更需要开征临时税以应急需。当时,由于领地经济仍处主导也位,王权有一定的限制,课征新税或开征临时税,需要得到由封建贵族、教士及上层市民组成的民会组织的承诺。 ③专制课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封建国家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常备军制度。君权扩张和政费膨胀,使得国君不得不实行专制课征。一方面笼络贵族和教士,尊重其免税特权,以减少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另一方面则废除往日的民会承诺制度,不受约束地任意增加税收。税收的专制色彩日益增强。 ④立宪协赞时期。取消专制君主的课税特权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神权统治,实行资产民主制和选举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采取君主立宪制,还是采取议会共和制,一般都要制定宪法和法律,实行法治,国家征收任何税收,都必须经过立法程序,依据法律手续,经过由选举产生的议会制定。君主、国家元首或行政首脑不得擅自决定征税,人人都有纳税义务,税收的普遍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公众有了必须依照法定标准评定课征的观念。 4.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现代社会政府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政府征税依托的是公共权力并借助法律形式来进行

浅谈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及其现代价值

题目:浅谈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及其现代价值 关键词:经济、分工、市场 内容摘要:亚当斯密是经济学之父,他的一系列主张例如分工、市场、利益等值得我们深刻的研究。 主要观点:我觉得斯密的有些观点非常值得沿用,但有些也需要辩证的去看。 正文:我们在去年学完了经济学常识这本书,其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亚当斯密。所以我决定浅谈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政治学的建立者,他的很多主张对现代都有深刻的影响。首先,斯密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并且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这个观点与当时西方流行的重商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的美好愿望,也使得大家都开始关注斯密的主张。而且,斯密主张通过富国裕民的方式增加财富,人民自然也就支持他的观点。所以斯密关于财富的定义,指引了西方很长一段时间。 其次,斯密的分工理论也作用明显。他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便是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并且较少时间的损失。在这个基础上,斯密又提出了绝对成本学

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而且各国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用过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两国之间均可收益。也就使我们经常说的优势互补。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对后来西方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再次,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认为,社会成员可大致分为三大阶级,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划分大致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与以前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这个基础上,斯密又提出了收入分配理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对当时黯淡的资本主义经济打入了一只强心剂。 最后,我想谈谈斯密关于市场的主张。斯密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斯密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而且总有“看不见的手”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只手不是别的,就是市场,他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这个可以说是开创了社会资源优化的先河,能够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灵敏地传递供求信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趋减缓的时候,斯密的市场主张令西方看到了曙光,为西方经济带来了复苏。 然而,斯密的主张也有很多错误。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由交换价值决定的,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的关系。斯密的收入来源理论认为,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

完整word版,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2005级世界史专业谭天宇 内容提要:本文从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出发,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对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 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因为英国首先具备了其物质方面的前提,而且英国也具备了理论上的条件--工业资产阶级为此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对英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偏重于物质方面,而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显得薄弱。本文即从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出发,试图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作出粗浅的分析。 一 每当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诞生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相应产生新的学说为其服务。英国工业革命即如此,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为它的产生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大量理论准备。这种准备是从摧毁重商主义经济学说体系对资本主义发展束缚开始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重商主义实际上成为英国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随着工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资本逐渐取代商业资本而占据了优势地位,重商主义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新的经济学说即古典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 最早阐述这种经济理论的学者是威廉·配第等人,他们虽然提出了与重商主义相反的理论, 但并不彻底,系统地进行论述的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斯密生活的时代,英国工场手工业已高度发展,正值工业革命前夜。但封建残余仍然存在,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权、消灭封建残余,巩固地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形势要求他们证明资本主义经济的优越性。斯密的研究就是适应这种要求进行的。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紧紧抓住了18 世纪中叶英国工场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以此为基础,批判地继承了先辈经济学家的成果,创立了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说体系,从而在理论上斩断了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蓬勃进行。 二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就是工农业生产的商品的总和;为增加国民财富就必须实行自由竞争。 贯穿于《国富论》全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自由主义思想。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 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利用这类产物从国外够进来的物品。”《国富论》开篇即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即 大机器生产的采用方面打下了深深印迹。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由此出发,斯密把劳动分工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加以系统论述,以此来增加生产,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欲望;而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对重农学派有

国富论(亚当斯密)

《国富论》导读活动 时间:2014年5月25日星期日19:00时 地点:重庆工商大学兰花湖校区,第二教学楼,315室 参与者:唐路元老师,易淼老师,读书群学员。 主题:《国富论》导读 活动进程:首先由唐老师讲解《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的生平,然 后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再做阅读指导。最后由学生提问,两位老师解答的形式结束活动。 主要内容:唐老师介绍亚的当·斯密是一个富有 传奇色彩的人,他出生于1723年,幼年早慧, 酷爱读书,曾就读于牛津大学,早年曾致力于研 究逻辑学和道德哲学,于1759出版《道德情操论》, 此书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后来他的工作 重心转移到经济学上来,于1776年出版了著名的《国富论》,此书的影响由英国迅速扩展到全球,一时间洛阳纸贵,深受新兴资产阶级的喜爱,该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亚当·斯密也被称为经济学“鼻祖”。

《国富论》内容丰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总共分为 五篇,第一篇的重点是提出了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 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熟练了劳动者的 生产技能,二是缩短了工序间的转换时间,三是促 进了机器的产生在该篇中,斯密还提出了他自己的 劳动价值说,认为价格有工资,利润和地租组成。第二篇介绍了信贷,商业银行的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资产管理理论,该篇也是现代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第三篇考察了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和衰落的原因。第四篇探讨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这两大政治经济学体系,斯密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第五篇讨论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现代财政学的基础。斯密的《国富论》中比较突出的展现了人性自私论和货币理论,他的思想影响了李嘉图,马克思等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是文化史上的瑰宝。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摘要 1、西方税收理论综述 2、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3、亚当斯密税收理论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西方税收思想》许建国中国经济出版社 2、西方理论的发展《湖北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3、亚当斯密与傅玄思想的分析比较《产业科技论坛》2006年 4、亚当斯密税收原则的重新解读《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5、《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商务印书馆 6、《中国经济问题》1990年第一期

西方税收理论的综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和垄断统治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出理了不同的税收理论学派 1重商主义税收理论 这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税收理论。产生于15世纪,流行于16、17世纪,衰弱于18世纪下半叶,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托马斯?曼,法国的财政总监柯尔培尔,意大利的斯卡卢非等。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商业是致富之源。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把税收作为政府干预经济、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2 重农学派的税收理论

这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时期的资产阶级税收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认为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农业是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只有农业才能使物质财富增加。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废除包税制的征收制度,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 3 古典学派的税收理论 这是17世纪中叶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税收理论。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配弟,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最后由大卫?李嘉图完成。认为国家经费属于非生产性费用,要压缩经费,实行廉价政府。主张经济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出了税收转嫁与归宿的理论。 4 庸俗经济学派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将政治经济学看作是一门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他们认为属于财富分配范畴的赋税的影响范围自然而然不会仅仅局限于财富的分配领域,而是同时影响到生产和消费。因而,萨伊对赋税原则的讨论融合了赋税对生产、分配、消费的广泛影响.他认为税收基本上是有害的,都会妨碍社会的再生产。但同时税收又是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的。所以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着重强调税率要低,以将其对再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此外,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其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1723~1740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色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 亚当·斯密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亚当·斯密以人性论为基础,以功利论为“心照不宣的前提”,以“经济人”为逻辑纽带,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主基调,以“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命题,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他的自由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

0世界十部经济学名著

世界十部经济学经典著作 1、亚当.斯密《国富论》。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都睥睨古人,下开百世。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理论经济学领域做出不朽贡献,真是绝顶的天才。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索罗斯在投机之余,也写些《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之类的书,不过其理论造诣比之李嘉图,则相距太远。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撇开学理而言,就其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够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4、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作为严密科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5、费雪《利息理论》。在我看来,此书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的报酬。张五常认为本书驳倒了《资本论》。 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我看来,尽管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对个人理性通过自由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只是其建设性的部分即国家干预政策争议很大。 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关于企业家的“创新”是经济增长之源的理论,已经预见到我们这个知识和信息社会的兴起。熊彼特也许是所有经济学家中知识最渊博的人,读他的《经济分析史》足可印证。 8、萨缪尔逊《经济学》。把一本教科书选为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本书作为最成功和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把经济学知识标准化、体系化方面的贡献比当代任何一个人都多。就其改变经济学知识的传播和复制方式的力量之大,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9、布坎南《同意的计算》。本书开创的“公共选择”理论,使宪政民主制可以用数理工具定量分析,为经济和政治的制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10、科斯《企业的性质》。在经济学数学化的年代,科斯的著作甚至连最简单的微积分都不用,就其思考方式和写作方式而论,堪称当代的斯密。他著作很少,但篇篇都是开风气之作,其关注真实世界经济运行的理论取向,是改变主流经济学思考和写作方式的alternative。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五个经典原理解读与阐述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五个经典原理解读与阐释 钟锴涵 (金融学院金融学2班学号2016111324) 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许多经典理论,思考着经济行为当中的哲学问题,从了解和剖析中来吸纳其经典理论的精髓,经济现象背后的哲思启蒙着经济学者,亚当斯密的理论让我们倚着他深邃的思想,重新审视当今的经济世界。 关键词:五个原理;解读与阐释 引言:亚当斯密生长在市场社会变革的时期,从小受到的启蒙教育加上成人后的哲学学习,亚当斯密站在一个更加睿智的立场开始看待经济社会中的哲学问题,经济现象中的哲学思考,理论上的更进一步,经济思想与哲学理论的交织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不少更加贴近真理的经典理论,他的态度与思考在经济行为的哲辨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国富论》一书尽管让一切价值走向还原为交换价值,但是其亦塑造了市场逻辑,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拓展优化了资源分配,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跃,从社会生产进步的角度来说,亚当斯密的这本《国富论》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两百多年来的历史进程。 原理(一)人人都是商人,社会即市场 “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的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1] 在社会市场中,人人都要依赖于市场交换才能生存,从这种角度上说,每个人都是商人,这样就让人与人之间变成了利益支配的相互作用对象,利己主义的本性浮现,社会成员的行为也开始符合商人的身份属性。 “社会本身发展成为一个地道的商业社会。”[2] 当社会分工和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每个个体对于社会中其他成员将产生极大的依赖,商人属性进行的经济活动和行为让社会往商业社会的方向加快成长,社会中的市场特性也会随之增长。 “人人都是商人,社会即市场”深刻的表达了市场社会的特点,区别于古代社会,市场社会通过自觉的商品交换来达到解决生产与分配的经济问题,并有着完整的市场体系来支撑,市场社会的出现实则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但人人都从自身利益出发,逐步变为被利益支配的工具,一切价值都变为了交换价值,资本开始走向垄断,存在即是资源,社会关系也幻化为了货币关系,金钱至上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利己行为变得正当化,以利益为目的的商品交换变为主流。 原理(二)劳动分工=社会普遍富裕

最新习题及参考答案《经济学说史》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第六章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一、填空题 1、斯密的——的出版,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斯密的研究方法并用了归纳和演绎,这使得他研究方法具有——的特点。 3、斯密在价值尺度问题上提出了——和——两大规定,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错误的。 4、“斯密的教条”认为:——、——、——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 5、在货币起源问题上,斯密认为货币是适应经交换需要而产生的“——” 6、在剩余价值的分析上,斯密最早把剩余价值的源泉归为——。 7、斯密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正确观点是从劳动的——性出发的得出的结论。 8、根据“斯密的教条”,商品总价值可分解为——,于是不变资本C不翼而飞。 9、在斯密看来,生产资料在——形式上可以归入纯收入,在——形式上则无法归入纯收入。 10、斯密的国内及国际贸易理论中均明显地反映了他的——的思想。 二、名词解释 1、斯密的教条 2、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3、生产性劳动 三、问答题: 1、斯密对于价值提出了几种规定? 2、怎样评价斯密对生产性劳动的双重划分? 3、斯密再生产理论最大的缺陷及其根源是什么? 四、辨析题 1、亚当斯密认为,只有耗费在商品中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2、亚当斯密的再生产理论,其根本错误在于对于价值构成的理解。 3、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现了他思想中的重商主义残余意识。

第六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2、二重性 3、耗费劳动创造价值;购买劳动创造价值 4、工资、利润、地租 5、共同衡量标准 6、劳动 7、社会规定 8、V+M 9、价值;实物 10、经济自由主义 二、名词解释 1、斯密的教条: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不再由耗费劳动量决定,而是由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这种购买到的,所能支配的劳动量不仅包括工资,还包括利润和地租,因而,商品的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 2、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斯密从价值的两种意义出发,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指特定的效用,交换价值指占有某物而对他物的购买力。 3、生产性劳动:斯密对生产性劳动有双重见解,一方面认为是创造m的劳动,即直接同资本相交换并为雇主带来利润的劳动;另一方面则认为是能够带来有形商品的劳动。 三、问答题 1、(1)第一种价值规定: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即耗费劳动决定价值。(正确) (2)第二种价值规定:交换中所能购得的或支配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即购买劳动决定价值。(错误) (3)第三种价值规定:工资、利润和地租共同构成商品的价值,即收入决定价值。(错误) 2、(1)第一种见解:从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出发,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第二种见解:脱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单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出发得出的结论。 (2)斯密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首先,在思想方面,斯密既是重农主义的反对者,又常常不自觉地接受重农主义的观点。其次,在方法论方面,斯密一贯坚持二重性的研究方法。 3、(1)缺陷:根据斯密的教条,他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不会单独存在,最终要还原为三种收入,从而把任何商品的价值看作v+m两部分。于是,斯密就把对于不变资本C的说明排斥在外了。 (2)根源:第一,这和斯密对资本积累的错误理解有关,他没有认识到剩余价值是同步追加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上的。第二,斯密没有劳动二重性理论,混淆了商品的总价值c+v+m与新创造价值v+m.。

古典经济学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古典经济学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西方经济学说史 与 期末考核 古典经济学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学院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10 级国贸(2) 班学号1002013089 姓名 许洋洋时间2012 年6月8日 摘要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经历200 多年的 发展,特别是20 世纪三次大的革命,已经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其杰出代表 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 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关键字: 古典经济学国民财富增长国家干预自由放任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200 years of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third revolu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classical economy has become a lot spectacular subject. Its distinguished representative, and is the founder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Adam Smith, his book the wealt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a complete system of capitalism, critique of mercantilism in one-sided view of foreign trade as the only source of wealth, Smith

亚当斯密理论分析及意义

亚当?斯密理论分析及意义摘要:亚当?斯密被称作“经济学之父”,其理论影响着18世纪后的两百年,斯密的“经济人”思想更是被称作现代的经济学的基石。本文从整体分析斯密的理论开始,说明斯密理论的统一性,排除掉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再进一步简述《国富论》一本,简单说明其根源和内容意义上的缺陷,最后得出对理论的现实意义。当然,受限于作者的阅读范围,文中例如对《国富论》理论的分析都只是将前人的归结此处,点明而已。 关键字:理论统一,经济人,国家干预,自由经济 一、剔除明显的阶级对立观念 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至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在农业中确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巅峰,土地所有者,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等三大阶级已经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点此时初步体现。这也正是亚当?斯密生活和著书的时代。所以有人说“这个时代造就了一大批为新兴资本主义社会效力的社会科学家和思想家,斯密就是其中之一,斯密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1 斯密向往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但不能认为斯密即资产阶级的代表,不能认为斯密的学说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学说。斯密的学说可分为三部分,分别在《道德情操论》、《国富论》、《法学讲稿》三本书中体现,其中《法学讲稿》是斯密未完成的部分。“斯密的计划是分别研究和写作道德哲学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以揭示作为自然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的本性极其生活的最终目的、过程和形态,从而建立起其心目中的人类社会大厦”2。选择资本主义制度,只是斯密对时代背景观察的结果。如果将斯密想象成一个独立的学者,那他只是在观察和描绘这个社会,并规划一个更完善的社会,即他心目中的那个新兴资本主义制度。 斯密学说也有其局限性,但受制与社会背景。18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并不突出,斯密仅仅发现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矛盾,但不能预料到矛盾的升级,到了19世纪,马克思那个时代,两种阶级的矛盾被突出、放大,才有了对斯密的批判。所以可以认为斯密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但不能认为斯密是为现实中全部的资产阶级服务,因为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不

经济学派及主要观点

1、重商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贸易差额论”,即强调国际贸易的盈余。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孟、配第、戴维南特、马林斯、米塞尔登等。他们普遍的共同理念有:实行外汇管制、限制进口刺激出口、重视国家利得、认为外国的损失就是本国的收益、反对国内关卡收费、鼓励人口增长等。他们的不同点有:孟并不认为货币扩张对国内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他反对米塞尔登主张货币贬值的观点,也不同意马林斯的外汇平价说;配第并不赞同贸易差额论,戴维南特也在某种程度上反对对进口的限制,并且反对其他重商主义者将金银视为一国最重要财富的观点。 2、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杜尔阁。所谓“重农”,其意就是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秩序。重农学派坚持经济个人主义、尊重私有财产、在鼓吹自由放任的同时却又支持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干预。不同点:魁奈提出了“基础价格”即生产成本的客观价值论;而杜尔阁的“估计价值”则隐含着主观价值论。 3、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密、萨伊、马尔萨斯、李嘉图、穆勒等。他们的共同信念是:坚持自由放任、反对贸易保护和政府干预、自由市场经济将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认为劳动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最重要条件、持二元的客观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生产成本价值论。不同点有:马尔萨斯不同意斯密的温和乐观主义,认为人口增长将给人类未来造成灾难性影响;与斯密的生产成本论不同的是,李嘉图将地租排除在生产成本之外,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并且与斯密忽视分配理

论不同的是,李嘉图是将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相结合的第一人,而且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李嘉图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4、边际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杰文斯、门格尔和维塞尔。他们共同的理念是: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彻底反对劳动价值论。 5、新古典学派是对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二者的继承和综合,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威克塞尔和费雪等。他们秉承了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的理念,采用边际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将二者的生产成本论和效用价值论综合成均衡价值论。不同点:与马歇尔单纯看重国民收入不同的是,庇古更重视社会福利,并且成为福利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反对政府干预,庇古却支持为了社会福利的国家干预,与其他新古典学派的自由主义信念不同的是,庇古倾向于费边社会主义

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影响

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影响 (2007-12-16 17:19:59) 一、亚当斯密的生活及时代背景 亚当斯密是苏格兰籍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所著的《国富论》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生于苏格兰伐夫郡的可可卡地(Kirkcaldy),在大约14岁时,斯密进入了格拉斯哥大学,在“永恒的”(斯密如此称呼他)哈奇森的教导下研读道德哲学。斯密在这个时期发展出他对自由、理性、和言论自由的热情。在1740年他进入了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但他后来说“在牛津的时期对他后来的毕生事业没有多少影响”,他在1746年离开了牛津大学。1748年他在亨利·霍姆·卡姆斯(Henry Home)的赞助下开始于爱丁堡演讲授课。最初是针对修辞学和纯文学,但后来他开始研究“财富的发展”,到了他年近30岁时,他第一次阐述了经济哲学的“明确而简易的天赋自由制度”,他后来将这些理论写入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里。 《国富论》一书是斯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对于经济学领域的创立有极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世界,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学所发行过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国富论一书成为针对重商主义(认为大量储备贵金属是经济成功所不可获缺的理论)最经典的反驳,在这本书于1776年出版后,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许多要求自由贸易的声浪。这些声浪还认为当时经济的艰难和贫穷是因为美国独立战争所造成的。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被说服相信了自由贸易的优点:英国政府和议会依然继续维持重商主义多年。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长生和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到斯密生活的时代,英国已经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十八世纪中期和后期,英国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经济领先地位。而此时手工业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但这个时期手工技术向及其生产过渡的端倪已经日益明显。斯密的理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结构和内在规律在理论形态上的科学的反映,亚当斯密对当时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可估量。 二、亚当斯密的主要经济理论

理论经典之一 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

理论经典之一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英国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第四篇中严厉批判了重商主义所推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他把重商主义的实质概括为“限制和管理的学说”。他认为这种学说不让个人在平等自由和公平的条件下按照各自的意愿追求各自的利益却给某些产业部门以特权而给其他产业部门以限制其结果只能是违背自然规律阻碍经济发展。他在批判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学说和政策之后根据“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资产阶级原则把国家的职能缩小到仅为抵御外国侵略、维持社会秩序和建设一些公共工程的最低限度。国家既然缩小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也随之缩小为国防费用、司法费用和建设费用三项。他主张国家财政支出应当尽量节省以建立“廉价政府”。理论经典之二新古典财政学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财政学是20世纪西方财政学发展的重点这一传统发轫于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奥意财政学者和瑞典学者对公共产品问题的研究。公共产品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公共支出分析中的应用这一应用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地。奥意财政学者提出了系统的公共产品理论虽然这只是很初步的。奥意财政学者塔莱奥尼、马佐拉、马尔科、萨克斯等人对此做出了贡献。潘塔莱奥尼在1983年发表的《对公共支出理论的贡献》一文中对公共支出作了分析。马佐拉在1980年出版的《论财政科学》一书中对公共产品价

格的形成作了系统的表述。马尔科把国家活动视为一种特殊的受资源稀缺性约束的生产性活动。奥意财政学者的观点虽存在差别但这只是细微的。他们都用边际效用理论来说明公共产品理论。他们都认为边际效用理论除了适用于私人产品外还适用于公共产品。但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不可分性人们无法通过消费数量的调节来改变边际效益因此只能通过改变成本税收价格来适应同一数量的公共产品这就具体表现为不同的个人支付不同的税收价格。瑞典学者也在公共产品理论的形成阶段作出了贡献其中主要是威克塞尔和林达尔。威克塞尔主张将公共产品带给人们的好处与个人为公共产品供应所作出的贡献结合起来即征税应按受益原则进行。他还指出了意大利财政学者简单地模拟市场而忽视了政治程序对公共产品有效供应的影响的倾向并强调了政治程序在公共产品供应中的作用。他认为理想的政治程序是由消费者对若干由预算支出和税收份额组成的选择方案进行投票政府依据获得一致支持的方案来提供公共产品但这种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因此他提出以“近似一致”原则来取代一致原则。威克塞尔从市场到政治的论述指出了公共产品供应不仅仅是一个市场问题而且还是政治问题。威克塞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政治程序的角度指出了公共产品供应的实质。林达尔正是在威克塞尔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关于公共产品供应的模型。在模型中林达尔分析了两个政治上平等的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这两个理论是如何发展成为现代贸易理论以及如何对世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 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各自拥有某种技艺的工匠都具备其他工匠所没有的优势,它们都认为互相交换彼此的产品比自己制造更为有利一样”,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也都具备各自为他国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只要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各国就都能够获得贸易利益。 在斯密看来,追逐贸易利益是各国参与贸易的根本动因,因为“对外贸易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它们都有两个明显的利益:动员了闲散、剩余、国内没有需求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获得比它们所要求的更大收益”。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是原料生产,还是制成品生产,剩余的产品,或者是在国内没有需求的产品,的确都必须向外国出口,以换取国内需要的某些产品”。 由此看来,亚当?斯密所以极力主张自由贸易,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自由贸易能够动员社会的闲散资源,增加生产和出口,使社会的各类经济资源都能借对外贸易之功,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得到最佳的充分利用。这样,对外贸易就能够使国内的经济活动更为活跃,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亦随之提高,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李嘉图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比较成本说揭示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 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浅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哲学思想

浅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哲学思想 在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心中,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他有两部著作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这两部耗尽他毕生心血完成的著作就是《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 很多人以为亚当?斯密先创作了《国富论》,从而推进了西方资本垄断,其实《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首次在1759年4月出版,之后又反复修改了五次,一直到1790 年3月,《道德情操论》的第六版才出版。而《国富论》是亚当?斯密在1764年开始创作的,1786年正式定版。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本书是最能体现亚当?斯密的经济哲学思想的。中西方多国在研究亚当?斯密时都是从《国富论》着手,而对《道德情操论》没有重视,但是《道德情操论》是《国富论》的基础。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阐述的是利他主义的伦理观,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论述的的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的经济哲学思想不仅对西方,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思想。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系统地阐述了“经济人”假设思想,这个思想是他的经济理论的基本立足点。人们把他描述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称为“经济人”。亚当?斯密认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瓦解后,人们开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并且分工越来越细致,越来越职业化,所以“经济人”是商业社会的产物。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有三大要点:第一,利己是“经济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他在《国富论》中论述,个人的利益和对财富的追求驱使人们劳动,并且这种为自己谋求利益的行为是自爱的表现,是一种能激励人们的美德。但是利己不同于自私,自私是“当你自己的需要与别人的合法权益相冲突时,对自己的需求的利己主义考虑。”他认为利己也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和利益最大化,从包揽一切工作发展为专门从事某一工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满足了各种需求。 第二,对个人利益追求的利己行为能促进社会利益的增加。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会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使用方法,而这也是最有利于社会的使用方法。比如经济分工增加了“经济人”的个人利益,但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人”的素质与能力,提高了劳动产量,因而也提高了社会整体素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斯密说“雇佣大量劳动的资本所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极力将工作做适当的划分和分配,使之能生产出数量可能最大的产品。为了同样的原因,他力图向工人提供他自己或工人们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机器。在某一个广场的劳动者中所发生的事情,出于同一原因,在整个社会的劳动者中也会发生。工人的数目越多,他们就更加自然地划分为不同的职业和工种。有更多的头脑用于发明完成每一工作的最适当的机器,这就更有可能实现这种发明。因此,许多商品由于这种改进,能比以前用更少的劳动生产出来。”所以,很多在利己动机的驱使下做出的事情往往对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经济人”在实现自己的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别人的自利,不能自私。社会中的人会通过他人的帮助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但这不是单向的,在得到他人帮助的同时也要提供他人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双向的过程就是交换。在实现利己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利他,并且必须利他,从这点来看,利他其实是为了利己,但是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利了。所以,斯密说,“人总是需要有其他同胞的帮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