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实验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价值

生态性课堂是一种微观的生态环境,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生态特征,是教育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和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内存空间,也是师生群体和谐共生、互动双赢的生命舞台。它包括课堂生态硬环境与课堂生态心理环境(软环境)等。其中,课堂生态心理环境具有核心的生态位价值,在生态位中居于顶层,是影响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要素。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是师生生命体及其交流所必须的情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共生性、社会性、动态性、开放性四大特征。上述四个特征也决定了和谐式课堂生态具有愉悦的学习氛围等目标取向。而共生性是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生态特征。

但纵观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结果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并不和谐,制约着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一是快乐教学的虚化。教学依然追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整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引导;追求精英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差异指导;追求教学即时效应,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二是主体地位的弱化。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为此,建构生态性课堂,营造以生本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生态,既可以为学校德育提供阵地与途径,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与目的;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真正实践与建构“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建设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对学校教育实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为课堂教学寻找到更具成长性的教育目的,避免学生因为短期内学科知识的学习障碍而退出受教育过程;第二,全面考虑学生的成长要素,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丰富课堂教学中的成长氛围,提高师生的课堂满意度;第三,营造有利于师生可持续成长的课堂教学生态,探索生本化的生态课堂的基本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国内外生态学理论,特别是教育生态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适度借鉴国内的生态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成果,如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如确定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使教育生态学真正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如生态学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的适切性的确证。

适度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律如生态位原理、生物节律、动态平衡等生态学理论成果,探寻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遵循生态规律,对课堂上主要的生态因子重新定位,构建具有低碳、自然、健康、多样、和谐、共长等特质的生态课堂。

2.运用案例研究理论。案例是一种以对实际情景的描述而引起的分析、讨论、演绎、归纳、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案例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研究是指对运用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提出生态教育教学案例的衡量指标体系,通过案例研究开发生态课堂教学案例群。

3.借鉴其他相关的理论学说。如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以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古代的“道法自然”思想,《学记》中的“善喻”教育策略,当代的中央教科所刘惊铎先生的“三重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等。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总结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机制。

2.通过本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得到较大改观,合作学习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课堂文化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合作学习效果好。

3.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有新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四、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分主体诊断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管理者的角度,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系统问题进行调查,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各自认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再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从学生生活质量出发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全面调查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在学校与班级中的自我定位与他人期待、在学科学习中的经验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个性成长的课堂教学计划,形成成长性课堂教学生态。

3.从教师生活情趣出发建构成长性教师专业品质。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素质,因为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本身就会远离应试教育,也只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因此,学校与教师自我更有必要从教师生活情趣上着手,既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而注重教师的生活品位,既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又注重教师的合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成长性教师专业品质。

4.建构促进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建设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学校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与诊断性,而过程性与诊断性的前提是要适应性。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是为了保障教师有实施生本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诊断评价是能够科学地帮助与引领教师建设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课堂教学生态文献的查阅与分析,了解与总结当前关于课堂教学生态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观点;问卷调查法,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分卷调查,了解当前师生对课堂教学生态的实际感受与变革的基本想未能;

2.行动研究,提出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实施方案,并在学校相应年级与班级开展预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对方案进行修正与优化;

3.案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每个研究人员跟踪一位教师或者一个班级的学生,收集研究活动对他们的实际影响,加深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课题共分为四个阶段,包括课题设计与文献收集阶段、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阶段、方案优化与研究总结阶段、研究成果的形成阶段。

课题设计与文献收集阶段(2014年5月——2014年8月),对课题予以全面的设计,并广泛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整理与学习;

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9月),设计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具体方案,并在学校特定班级与年级进行行动研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方案优化与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在对生态课堂建设进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制定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在学校进行初步运转,并根据运转情况进行调整与优化。

研究成果的形成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5月),收集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材料,对课题研究全过程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成果。

七、预期研究成果及推广预测

1.研究报告

2.论文

3.系列案例

如果成果显著,在县内推广。

八、主要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02年

教学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教学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一、什么是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 说明这个课题应该实行研究,自己有条件实行研究,准备如何展开研 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 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是再 次论证研究课题的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 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 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 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能够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 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实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 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实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 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 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 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能够看出今 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 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实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准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问题的提出 ①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②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③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 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实行了那些研究? ④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 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 有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 什么贡献? ⑤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 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 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关键词的界定。 (3)研究设计

浅析小学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浅析小学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在现如今越来越注重教育的年代,小学教育也成为人们颇为关注的话题。那么小学应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呢?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52-02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1)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它也是教师考量自己教育方式和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研究不是为了给自己增添压力和负担,而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教学方式及手段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不仅仅是要去寻找和构建合理、科学的理论观念和教育方法,而是为了能够让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他们从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种无意识及非理性的茫然状态中跳脱出来。通过其他老师在教育成果中的总结和归纳及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中获得的领悟体验,使他们最快地寻找到教育的真实需要,也促使教师能够将外在的教育理论与内在的思想观念相结合,最后变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育理念,以达成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目标,开展创

造性教育。因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也不仅仅是教师成熟与发展的一个手段,它还是当前环境下一种新的生存模式。 从外在看,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紧张繁重,会在教学上耗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空闲的时间来做研究,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开始研究的时候,教师可能会比较费力气,但是一旦当研究进入正轨以后,教师就会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到最快也最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很可能很熟练地就把遇到的问题给解决了,这样就会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在工作时间固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事实证明,凡是工作效率低下且耗费精力多的教师,都是学生过重负担的制造者。 (2)研究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水平的一个过程。从某种程度来讲,小学教师做教育教学研究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帮自己研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发展和提升自己,他们就是要通过这个过程来获得实践体验,然后使自己不断成长和发展。其实当前的教育现实是很复杂的,就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研究,结果也是包含了高度的个人化及情境化的,因而,每一位教师本身都是其所探究项目成果的使用者,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别人研究而是为了自己。教师的研究成果就是为了与他人分享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体验,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或是某一个人。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2002年11期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对话、语言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化。 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 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建立起新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活动方式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评价方式探究课题结题报告1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评价方式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菜园三小吴晓萍朱妙芬(转载) 一、问题的提出 构建生态课堂,是我校改革课堂教学提出的一项新举措。生态课堂,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不同潜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拥有轻松、愉快的好心情。 但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才高八斗、侃侃而谈,面对学生的回答很不耐烦,责怪连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来?”“你真笨,笨得像……”有的教师小心“呵护”,对学生的回答不假思索,一律加以笼统表扬:“说得好”,“真好”,“非常好”,“太好了”……语言单调,评价语贫乏。这样的课堂评价语已司空见惯,对前者我们已认识到了它的不足,而对后者我们也许缺乏一定的认识,常常持肯定的态度。但这种评价语一旦在一个班级上用久了,学生听了就会味同嚼蜡、耳根生茧,还会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机械、程序化,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此下去,创设生态课堂的“生态环境”犹如泡沫。 要改变课堂上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及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一种良好的、正确的课堂评价方式,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以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良好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的评价语应该是丰富的、多彩的。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如果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内也总是洋溢着勃勃生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生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 式研究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生态课堂考查与评估 一、生态化课堂教学背景 1.现实依据 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遭遇困难,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推进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担负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历史使命。中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高要求不相适应。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依然存在围绕单纯的分数提高,满堂灌、满堂练、课后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而产生学生的辍学、失学现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等,仍然是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疑难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中小学教学研究需要找到新视角、新思路;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探索新策略,新方法。因此,“中小学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适应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可以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生长点。 2.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本课题研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以人为本,把关注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以期通过对中小学生态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中国教学史中曾经有发达的“自然之教”的传统,这个传统缘自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尔后由孟子、柳宗元、陆九渊、王阳明、龚自珍等发扬光大。孟子以“揠苗助长”影射“人为之教”的弊病,柳宗元主张教育要“顺天致性”;龚自珍则对“病梅”之举大加挞伐。“自然之教”的传统使教

开题报告.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课题

一、研究背景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2006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达了由中央教科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后,中央教科所在全国遴选课题实验区。2007年4月,合肥市教育局组成课题组积极向中央教科所申报“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2007年4月13日,该课题经中央教科所“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总课题组批准立项。为了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结合我校教师教育实际,2007年11月,我校整合研究力量,组成有研究能力的课题组,积极向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申报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很快得到了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课题组批准立项,这是上级领导对我校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市、区课题组对我校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也使我们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能否在思想上、行动上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切实搞好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本次课程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探索并最终构建适合我校实际、有效促进教师专业

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式,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目标 (一)全面提高我校教师专业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在我校催生一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拔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二)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再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成为学习型学校。 四、研究内容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指标是什么?有效教 学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反思如何进 行?如何重建有效教学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被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在课题研究中要深入研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小学教师教学研究(4篇)

小学教师教学研究(4篇) 第一篇: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学改革以来,小学英语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如今的小学英语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这些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很多老师身上都有出现过,比如新旧教学方式的区别不清楚,重教轻学依然存在,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满堂灌也是老师惯用的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进行发现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老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注意自身教学行为的能力提高。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1.不足 (1)没有改革学生的课堂角色,学习兴趣无法提高。老师在英语教学时,还是让学生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老师讲解让学生听,师生之间没有互动,老师运用单一传授的方法占多数,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2)教师角色还是处于主导,不能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老师多角色意义。个别老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深入,导致教师角色过于单一,其多样性没有得到执行新课程标准要求。 2.原因 产生上面两个不足之处的原因有三:第一,英语老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快。由于他们用习惯了旧的教材,开始是人教版,后来是牛津版,又到了现在的译林版,甚至有的老师用了几个不同教改时期的教

材。他们简单地认为无论怎么改,但最终目标还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并且也尝试到了这样做的甜头,也有的老师在这种老的方式下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又因自己的教学习惯不好改干脆就不愿去改革,甚至还对新课程心存疑虑,并且产生抵触心理。第二,当地教育部门还是以中考成绩为目标,小学英语教学时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老师具有升学率压力,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改革。第三,没有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甚至产生误解。有的老师理解以学生为中心时,就会把权力过多放给学生,或者加入了很多的游戏来活跃气氛以至于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3.对策 (1)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方法参与到整个学习中。(2)老师的定位应该从一个单一知识传授者(teacher)的角色走向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participant)、学习的指导者(instuctor)、促进者(facilitator)等多种角色,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当多种角色,教学时得心应手。 二、教学评价的改革 1.不足 (1)评价结构单一。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只是以一张试卷来说明一切,这种评价内容不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有些学生在英语学习时表现出了超强的口语能力,却在评价中没

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作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学校,面对生源的参差不齐,教师的结构老化,公办学校的升学压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课堂民主停留在表层。不少学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被动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们冷静思考,确定了“科研先导”的意识,提出了“以课题促进教学,让教学催生课题”的解决策略,因此,产生了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九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具体阐述见研究内容一节)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教学因此诞生。 有效教学研究有影响的国外以赫斯特为代表,他认为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

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

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 发表时间:2016-10-11T10:03:45.1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5月作者:刘伟 [导读] 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可持续发展”一词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回归原始,追求自然和淳朴,让自由和灵动激活语文课堂。如此,教师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们的身上,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重视他们的探讨状研究,灵活应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本文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课堂教学 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可持续发展”一词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发展理念,也同样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借鉴。语文教育,重在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是学生的品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语文教育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种对学生长期的培养。事实上,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意识到,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生态的课堂。所谓“生态”,即是说教师要尊重每位嘘声的个性和差异,能够因材施教,做到让学生有自我特色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一刀齐”。真正的生态课堂,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个体,让他们能够通过自我思考、领悟进行成长,而不是培养数以万计相同的学习机器,要让学生学会体会,学会表达,做一个思想丰满,性格健康的人,将来能够获得长足发展,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一、合理设置目标,实现人人提高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课程中的基础性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大家常常赋予其过多的使命:语感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言语素养的提供、精神世界的丰富等等。因此,使得大多的语文课呈现千头万绪之状态,缺乏简明的目标。实际上,小学语文课堂最忌"蜻蜓点水"教学,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形式,最终的结构将使孩子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把握"三个维度"与阅读课程的阶段性目标,按照单元培养的要点及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拟定简洁、明了的课堂目标。 譬如,就《天鹅的故事》这一课来看,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定向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述天鹅破冰的场面;(2)掌握课文生字,学习生字的组词;(3)体会文中天鹅勇于奉献与团结拼搏的可贵精神,树立孩子保护人类朋友鸟类的观念。这样不仅符合了年段的学习目标,还有效融合"三个维度";不仅抓住了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还实现简洁明了的目的。此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但应遵循孩子的接收规律以及孩子的年段特征,而且还应该根结合每一篇文章的详细情况来设定。一些课文适合于朗读训练,一些课文适合于写作训练,还有一些课文则适合于想象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有所侧重。如此科学合理地进行设置,使孩子"一课一得",照顾了所有孩子的学习需要,让他们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提升。 二、巧妙解读文本,感受"趣"之灵动 于漪先生曾经说过:"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如我们所知,课堂时间是一个常数,孩子的学习精力又有限。所以,科学编排教学内容便显得特别的关键。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深入研究文本,结合教学的目标,控制孩子的学习热情激发点以及知识提升点,有效利用问题,使孩子们重点地进行体会与感悟。譬如,在对《赶海》这一课进行教学时,笔者为了能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便以"趣"作为课堂的"抓手",在上课的一开始,笔者便引导孩子直奔课文的第3自然段,使孩子们借助"摸"、"抓"、"咦"、 "嘿"等的相关词语来感受赶海的有趣之处,促使孩子体会赶海之前课文作者的期盼与兴奋以及赶海之后的作者的留恋和不舍,达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目的。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也使笔者深深地明白了:深入钻研文本,找到突破点,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再创,详略得当,轻重有序,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课堂教学之效率。 三、选择得当手段,突出"语"之朴实 陶行知先生曾讲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显然,尽管教无定法,可最具价值的依旧是"贵在得法",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大家一定得不断寻找最为简便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 笔者曾走进一位新教师在教学《生命桥》这一课的时候,他先展示羚羊的图片,接着介绍羚羊,之后让学生合唱《爱的奉献》,然后又播放羚羊活动的映像,最后拓展延伸浏览《斑羚飞渡》。如此五花八门,环节一个接一个,孩子们自主读文以及思考的空间非常的少。就这方面,有很多的名家教师的做法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在他们的教学中既没有课件,也没有表演,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而却能够得到满堂喝彩,这就是思维和方法上的魅力。实际上,好的课堂并非依靠花样百出的游戏及表演而堆砌成的,也并非借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而包装出来的,其需要的是在听、说、读与写等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常言道:"语文姓语",这四个字便形象地表明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大家应该引导我们的孩子用最语言性的办法来获取语文素养──"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使孩子充分地读,引导他们读出文本中蕴含的内在情感,读出文本所具有的高品质语感。 生态课堂能解决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课堂生态失衡的问题,并且能够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发展的人。在生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其进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并用激励式的评价达到教学的生态平衡。通过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统一。 生态课堂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智慧的展开,将生态课堂的种子种在学生的思维力,学以致用,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姚丽君,张嘉欣.绿色课堂.回归本真――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05):64. [2] 薄敬花,李晓军.论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J].学周刊,2013(04):192. [3]王小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建议.小学教学研究,2011(23)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朱开炎 摘要:对教育真谛的深度追寻,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的教学模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知识、 学生生命在生态课堂环境中的共振共生,整体提升。其基本流程必须经历“领受──领悟──提升”三个阶段。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预示着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随着人们对教育真谛认识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教学模式的利弊,重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模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经曲折道路,终于确定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小学教师确立新的课程思想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缺失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达到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1]并在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中对此作了深刻的理论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参与该课题部分研究的实践和思考,对课堂的生态模式进行探讨。 一、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2](23)传统教学伦理观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关系:人──人”,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3]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

教研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指导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批准号: 学术顾问:XXX XXX 课题承担人:XXX 所在单位:XXX中学 2012年8月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时间:2012年8月10日上午9时地点:XXX中学会议室参与人员:校长XXX、副校长XXX、教务主任XXX及XXX中学语文教研组老师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 (一)、课题的提出 2009年,语文新课改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新课程理念如雨后春笋,遍布语文教学百花园,语文课堂从此尝试力改一言堂、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广大语文教师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社会舆论责难声中进入更新一层的学习、实践、总结。于不断深刻的反思中丰富着新课程改革之理念,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专家因此脱颖而出,他们以炽热的激情诠释着语文教学的理论、实践,书写着语文教学的华美篇章。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广大语文工作者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有建树而具有实践性的成果仍不多,故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基于以上的认识,也鉴于目前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情势,我们课题组同仁觉得有必要探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效率之一系列途径,构建师生之间知识的良性互动模式,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而尤为重要之处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喜爱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意义在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科学组织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实验假设

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报告

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好教育,关系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的 前途命运,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着民族能否早日复兴。只 有把我国的人口优势多成人才优势,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而基础教育为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基础。作为我们农 村学校,必须学习先进经验,在传统教学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办学特色,我校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注重习惯养成和 细节落实,精细化管理不断深入,教师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学生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校风正,学风浓,教风硬,教育 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不断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学校面临生存的危险,只有质 量立校,才能留住学生,促进学校生存的发展,倒逼我校迎难而上,在安全、卫生、教学管理中积极研究,在领导、教师、学生诸关系中,不断做强、做细、做实,调整政策,协调关系,让师生释放工 作学习积极性,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识,在学校和班 级管理,时时处处、方方面面,定位准确,无缝对接,不留死角, 不留漏洞。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学生必须有 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学校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 个性,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师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我校在安全工作日常管理中,注重常规管理,强化空间职责,时段 职责的落实,强调教师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学生一心一意认真 学习,不断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这就为学校安全工作作出了贡献,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保障,卫生工作,实行责任制管理,空间分 片到班级,班级交片到人,定时打扫,专人检查。同时树榜样、抓 典型,在好与坏的对比惩戒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校园 确保整洁亮丽。 学校工作,重在管理,发展人,成就人。我校提出的口号“工作找 着干,别等人安排;抢着干、别等人催促。”以教师学有榜样,赶 有目标。工作过程时时刻刻都有记载,我校在传统

2020年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是现代诗歌作为特殊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化。以下是为大家的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希望大家能喜欢。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北大教授钱理群十分关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他曾说“引导孩子读诗,写诗,用诗来陶冶心灵,营造诗的家园,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带有根本性的。” 但是,现实中的中学语文教育却因多种原因过多地奉行着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致使原本激情四溢的中学生在应试制度挤压下、快餐文化冲击中,泯灭了尊贵的思想,钝化了丰富的心灵,丧失了审美和创新的多种语文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确立了“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是现代诗歌作为特殊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化。但跟古典诗词教学比,现代诗歌教学不但艰难,甚至已经到了整个语文教学的最边缘。因此,在高中学段,研究现代诗歌教学意义重大。

恢复现代诗歌作品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所应具有的神圣地位;补充高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丰富高中语文优秀现代诗歌作品思想内涵,细化选修课程系列1“诗歌与散文”的操作实践;引导广大青少年在阅读大量优秀现代诗歌作品过程中,学习掌握高效鉴赏现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最终能诗意地把握语言、感受生命、彻悟生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名称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二、界定解读 1、现代诗歌:主要指中外诗歌宝库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名家名作和流传广影响大的名作。故所选诗歌,在地域上涵盖中外,时间上侧重现当代。 2、教学研究:在充分考虑现代诗歌文体特点基础上,侧重两方面研究:一是现代诗歌在语言、意象、手法及思想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二是引导学习掌握读诗、品诗、悟诗乃至尝试创作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设想 1、掌握方法: 以《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所选的《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鉴赏现代诗歌的方式方法。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 ●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尊重、唤醒、激励生命 生态课堂的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 生态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学生感兴趣的,想知道的,想做的,都可以在生态课堂里畅所欲言,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有效解决。 ●生态课堂的特点: 1.民主平等。这包括生生平等,师生平等 2.自然和谐 3.自主与合作。生态课堂并不是传统课堂的满堂灌,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方案。做到先交后学,能学不教,以学促教。 4.探究与生成 5.开放与选择 6.多元的评价方式与个性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树立信心,勇于表现自己。 ●如何构建生态课堂

1.改变观念 生态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着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通过培训、专题会议和学习理念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涵养,提高教师对生态课堂理念的认识。 2.转变教案的设计思路 教案设计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传统的教案设计基本依据课本从头讲到尾,贯穿始终的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能够参与的练习较少。生态课堂强调学生全程参与课堂学习,决不能把学生排除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的同时了解学情,认知备课,设计学案。让学案、探究、谈论等活动贯穿始终,学生全程参与。 3.改革教学评价标准,改变课堂教学行为 4.建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构建小组文化、帮扶模式 5.设定缓冲期,允许教师适当介入、适应。 6.适当改变教学时间的安排,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展示学习成果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目的 “三五五”教学模式真正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可是就中学生课堂来说,提问意识弱、提问水平低、对老师的话不敢有任何的质疑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改变不了。尤其在中学物理课上,表现的很突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一系列新问题。其实新课程呼唤会问的学生、会质疑的学生,更呼唤有心于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教师。但是,在本人长时间的观察和调研当中,无论是“新课改”还是“传统教育”都只是涉及到了现代教育的皮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在物理课程中表现明显。 教师过多的提问压制了学生发问的欲望,阻碍了学生发问的机会。正是在老师的这种精心诱导下,学生慢慢散失了自己探究知识的动力,正是在老师的这种层层逼问中,学生逐渐失去了疑问的主动权。多元思维被一元思维所替代,致使学生没有发挥自己质疑能力的空间和动力。手段被目的化,教学成了一种过场,学生根本散失了自己的思想。 “三五五”教学模式下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质疑精神。只有敢于疑别人之不疑,不满

足已有结论,不迷信权威的仲裁,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有创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问题——探索——解决”强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研究的意义 在现有的对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中,往往侧重理论性的分析,操作性不强。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丰富教师教学的研究,促进该研究的全面化、深入化;具体研究不同类别的高中生的需求特点,为教育 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论对教师激励学生问题意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高中生质疑意识的发展和思想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创 新性人才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能不懈地探索答疑的能力。对于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这些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了解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因教师授课情况、态度、时间等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反应特点。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离不开质疑,问题意识的提高可促进学习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 提问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在融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合集5篇 (31)

浅谈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摘要:当前数学教育课程中兴起了一门新课程——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孩子们带着好奇心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的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在很大程度上,动手操作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由此而激发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下,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数学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为什么要在数学课堂中提倡动手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中有乐呢?这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去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实验动手操作价值体现策略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1.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适当活动,他们才能轻松有趣地投入学习。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则能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加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调动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把教师为学生准备的

学具袋中的小圆片平均分给几个人,分到的结果相同。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玩中不知不觉就把抽象的“平均分”意义和平均分的方法牢牢掌握住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意犹未尽。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慢慢感受到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是充满趣味其乐无穷的。2.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真正地融入集体,学会与人团结合作,在合作中善于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彰显自己的个性,乃立足社会之本。所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是学校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倡导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动手操作能很自然轻松地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9的分与合时,引导孩子通过摆小棒探究进行小组合作操作,谁来摆、谁来组织、谁来记录、谁来展示学习成果、谁来总结就需要小组中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学习。在这种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团结,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在和谐的氛围中参与探究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主体性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数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了贴近实际,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学习内容,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使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4、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