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人们意识到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都不能救了中国,国人开始寻求救国的真理。工人阶级的壮大。就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建立了无产共和国,给人带来了曙光。并且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从客观上说,中国的民主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2.经济上的原因:a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而迅速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

3.政治上的原因:a中国工人阶级是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仍然是封建经济制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那时, 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一定发展, 但还非常微弱, 与此相应的是工人阶级的力量也很微弱。随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 工人的斗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工人已经从实践中逐渐学会运用罢工这个武器, 并在斗争中开始意识到“共同反抗”的意义。尽管这个时期的工人斗争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 大多数还是自发性质的经济斗争。这时的工人阶级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阶级的历史使命, 仍然是一个自在的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

b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直到义和团运动, 可以说是前仆后继的, 但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悲惨境地。

c 辛亥革命失败后, 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并不是包治中国百病的灵丹妙药。

4.思想文化上的原因:a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自由、民主、个性,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有力地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各种学说竞起争鸣的形势下逐渐以它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五四运动爆发后, 随着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愈来愈大, 并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潮流。

c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便逐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正是在这一思想运动中,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逐步完成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并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

5.社会条件上的原因:a早在清末民初,一些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就在报刊上开始介绍和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马克思主义被零星、片断地介绍到中国来,中国人开始接触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传播者是从各自的立场和政治需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西方社会主义流派的一种,与其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混为一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介绍非常肤浅和片面,只是抓住其中的一鳞半爪便加以主观意会,错误和歪曲之处自然比比皆是。加上这一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阶级基础还比较薄弱,中国无产阶级虽然已经产生,但还处在自在阶级之中,没有实现向自为阶级的转变,缺乏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高度自觉性。因此,在十月革命之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既没有得到系统的说明、正确的阐释和广泛的传播,也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更不要说形成实际的运动.

十月革命以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逐渐多样化,除了早期主要通道——日本外,俄国、法国和德国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路径。这主要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日本、西欧求学或工作有密切关系,而俄国的传播渠道主要归功於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这几条渠道交叉配合,互相补充.

在此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主体大都是真诚尊奉马克思主义为经典的知识分子,後来大都成长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19年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在此之后,各种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宣传社会主义的期刊和团体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开始加快,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他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苏俄,试图从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通过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一历史进程中探寻中华民族摆脱列强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现实途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许多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工读思潮的影响下,纷纷远涉重洋,赴欧洲(主要是法国)勤工俭学,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法国逐渐成为五四运动后向中国输入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要途径

诞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过日本、西欧、苏联三条途径,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形成了一个群星灿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b.俄国十月革命前, 甚至在辛亥革命以前, 中国思想界中已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学派介绍到中国来。但那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 也没有为人民所重视。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就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一年半, 中国即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前后, 中国人民一方面看到的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地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另一方面看到的则是1919 年7 月和1920 年9 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两次发表宣言, 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放弃在华特权。这一鲜明的对比, 无疑更会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倾向于社会主义, 接受马克思主义, 从而也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1(高二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标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 ②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②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 ②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 2、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教师设问: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 3、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一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 (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的条件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一、十月革命前的中国革命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日益严重地陷入一种半殖民的被列强欺凌压迫的状态之中。为了改变国家的这种状况,中国的志士仁人曾经努力向西方学习和取经。但是,一直到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为止,中国的情况不仅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且因为军阀割据和战争不断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当国人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而再度寄希望于美国等国家能够主持公道的时候,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判决,终于使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以社会主义为走向的革命的俄罗斯。随着苏俄红军逐渐战胜了十四国武装干涉,布尔什维克的政权日渐巩固,俄国人也开始把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中国来。他们一面按照资本主义世界惯行的方式,通过外交的手段与中国政府打交道,一面却又坚持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信念,着手在中国各派激进势力当中寻找同盟者。他们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形成,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选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发动者——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 二、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当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布尔什维克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列宁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勇于修正不切实际的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编号:D002 开课单位:社科部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主讲教师:熊絮茸 【教学目的】 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启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比较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战略思维能力。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及要求】 导论 导论分析了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理论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并系统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第一讲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要变化,为认识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明确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基本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形势严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摘要:苏联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希望、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一个友好的苏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危难中的中国指明了民族解放的道路。 关键词: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 引言:俄历1917年10月25日,列宁领导赤卫队等大批武装人员对冬宫发起包围,并于次日凌晨占领冬宫,苏联十月革命正式爆发。这对当时正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来说无疑有巨大的指引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轨迹,为中国社会主义力量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一、带来希望 苏联十月革命对当时正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旧中国来说就像一剂强心剂,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找到民族出路的希望。 (1)给知识分子带来希望 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后,各路仁人志士便踏上了民族救亡之路,他们该往何处走———自然是向高速发展的西方看齐,知识分子纷纷留学西方,西方各种文化、科技迅速流入中国,在此期间也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和多种救国方案,这些知识分子大致了、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以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他们似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憎恶,要求全盘接收西方文化,企图让中国传统洗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他们试图在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复兴儒学、重建传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用结合”派,将文化重建和社会改造进行结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或者书本上,让思想启蒙运动在广大工农群众中扩散开来。当知识分子正激烈地争论中国该走何种改革道路时,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次重大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让这些改革的先驱不得不转而思考西方文化的正确性,他们看到了一战的残酷,看到了欧洲人民的疑惑,恐惧,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在世界面前暴露无遗,西方文明出现了危机,这使改革者们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如此先进的西方文明、叩开中国大门的西方文明都出现了如此重大的危机,中国还能往哪儿走?这个问题一直在改革者的心底回荡,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就在此时,苏联的一声炮响传到了改革者的耳畔,

华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答卷需抄题,请在姓名后面加上个人编号) 1、请根据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 义。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谈谈如何推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25 分)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 活的重大举措。为实现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不能再继续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劳动这三个要素,因为它违背科学发展观,是经济起飞初始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粗放的增长方式,依靠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 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同世界上的创新型国 家相比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和自给率低。③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 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提 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要让国内生产总值翻几番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这个国家 民族生存、发展、统一的需要。 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推动创新型国建建设的途径有:第一,国家和企业 应制定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规划,如发动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第二,制定和 ______ 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如国家给予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激励政策,提高研发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第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尤其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女口新能源汽车等;第四,推进国际合作。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因此,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在你的专业领域,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社会责任感?为什么?(25 分) 答: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有: ①践行科研诚信,净化科研氛围 诚实向来是一种美德,它更是科技工作者探索、治学的态度,是一个国家社会的保障。科技工作者要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遵守最基本的行业规范,从客观事实出发,严谨、真实的记录、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科技工作者做不到这些,不仅会影响科技的进步,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科技事业的信任度。 ②开展科学探索,创新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导学案)

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目标: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分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说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阅读内容)★自主学习: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20世纪初) 1)代表人物: ①1902年,______发表文章称________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1906年,朱执信发表《______________》,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③一些________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思考: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时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人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原因: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步开始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各种新思潮竞起。 3、十月革命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4、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对苏俄的好感。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2)思考: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有什么不同?(前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3)主要代表:________ ①1918年11月,发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___________”而奋斗。 ②1919年5月,《___________》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_________________》,介绍马克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③利用________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点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意味着近代中国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方向发生了转折,开始由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转向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由以欧美为师转向以俄为师,领导者开始由资产阶级转向无产阶级,从而知道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①成立:1919年12月成立,幻想通过__________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改造社会,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②失败原因:经济上入不敷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③影响: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开始接受__________,促使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三次论战 ①1919年,围绕“要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等分歧,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________”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本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查找本课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并收集相关史料,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1)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专业:10级历史学学号:201010200017 名字:李达铎 一、十月革命前的中国革命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日益严重地陷入一种半殖民的被列强欺凌压迫的状态之中。为了改变国家的这种状况,中国的志士仁人曾经努力向西方学习和取经。但是,一直到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为止,中国的情况不仅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且因为军阀割据和战争不断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当国人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而再度寄希望于美国等国家能够主持公道的时候,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判决,终于使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以社会主义为走向的革命的俄罗斯。随着苏俄红军逐渐战胜了十四国武装干涉,布尔什维克的政权日渐巩固,俄国人也开始把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中国来。他们一面按照资本主义世界惯行的方式,通过外交的手段与中国政府打交道,一面却又坚持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信念,着手在中国各派激进势力当中寻找同盟者。他们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形成,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选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发动者——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 二、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

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于不疑处有疑” ——以一位伟人的一段名言为例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这是一位伟人的一段名言。长期以来,国人大多耳熟能详,且对其概述的史事一直深信不疑。 宋人张载是主张“于不疑处有疑”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方是进矣”。我国的一位伟大的女政治家,是否受过张载的影响,老朽不敢妄肆揣测,而她却在“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的时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公开地对那段史事表示“有疑”。 宋庆龄话中有话 近代史家黎澍为《宋庆龄传》写的“序言”里说:“宋庆龄是近代中国最有个人特点的政治家。她在斗争的每个重要关头都以远见卓识做出了独立的判断。”“她独立于国民党,……指出…国民党以反共为名来掩饰它对革命的背叛,并继续进行反动活动。在中央政府中,国民党党员力争高位肥缺,形成私人派系,以巩固他们的地位;在地方上,他们同样剥削群众,以满足个人的贪欲。他们和一个又一个的军阀互相勾结,因而得以跃登党和政府中的高位?”;“她也独立于共产党。她曾经长时期是共产党的忠诚的朋友,但不是党员。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初期,她曾经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革命的胜利,歌颂革命带来了群众的幸福生活。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她的态度显然是有保留的。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紧跟政治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更是沉默不语,保留态度更显著了。这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态度。我们往往听到有人这样说,他违心地做了一些什么事。宋庆龄不是这样,她默默地从事她的工作,决不随声附和,做些什么违心的事。她坚持这个态度,一直到她停止呼吸”〔1〕。黎澍的这番话,很有历史的分寸感。宋庆龄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证实了她是独立于共产党及其领袖的。她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首先我们说说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阐述自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国内因素一随着一战的结束,五四运动的开始,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其一,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其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其三,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有利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古代中国人就有追求人类共同幸福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相似之处如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相似之处。 国际原因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 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的影响,即有利的“世界大气候”。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其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眼中黯然失色,使他们把眼光投向苏俄,投向马克思主义。 其三,世界工人运动的澎湃,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鼓舞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因素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它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马上把它付诸实践,用于指导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宣传和实践活动分不开。 由上所述可见自一战以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其他国际条件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些因素是第二位的,它们要通过中国国内的条件才能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韦燕指导老师:徐朝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 1、条件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师: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解

评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xxx a,xxx b (a.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武汉430063; (b.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制度反复较量中最深刻的影响因素。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制度变迁中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借鉴,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回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也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找到了借鉴。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市场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①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事实上还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即把科学和科学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带动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其精髓的抽象的反映”,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道理。②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 ①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2页。 ②Ю·А·奥夫钦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页。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1、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答:一、马克思主义初步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人。 1898年夏,李提摩太委托胡贻谷将英国人柯卡普撰写的《社会主义史》一书翻译成中文,题名《泰西民法志》,由上海广学会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讲述欧洲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也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及其学说的著作。1899年初在《万国公报》上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中所提及的“马克思”、“恩格斯”,只不过是在介绍颉德的社会进化论时的“夹带”而已,显然是西学东渐潮流中的附属品,不带任何的“阶级属性”和功利目的的。 在我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对马克思及其学说做了最早介绍与评论。孙中山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做了一定宣传工作。马君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单。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张继、刘师培等人发起,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 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让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希望,使他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之中。 苏俄政府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外交政策。苏俄政府曾连续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在华特权,放弃庚子赔款,建议两国建立平等关系,并表示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苏俄政府的对华态度与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压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好感,使他们同情十月革命,在感情上倾向于马克思主义。许多知识分子都认为俄国的国情与中国相似,中国革命应仿效俄国革命才能成功。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从1918年7月到1919年1月,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旗帜鲜明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在思想史上具有标界性的意义。文章中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的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由当时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决定的。这时,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它要寻找自己的“物质武器”,而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以后迅速发展的中国工人运动也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二者在实践中的有力结合,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广大青年与进步社团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明显趋势和思想主流,很快便涌现出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恽代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另外一批进步青年,如杨匏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等人在其留学期间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和依靠农民。列宁认为这一政策是 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 的惟一办法,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到1925年末,俄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739百万卢布,比1920年增加6329百万卢布;俄国谷物产量,1925年达到44.24亿普特,比1920年增加16.65亿普特,这 一产量甚至超过战前年平均产量4.45亿普特(战前年平均产量为39.79亿普特)。!由于照 顾了农民利益,从而使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经济状况的改善解决了紧迫的饥饿问题,同时也使布尔什维克增强了在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心。 再次,列宁所选择的道路,把俄国的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就世界范围来说,工业化进程从18世纪中期就开始了。俄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工业化的思想于19世纪初开始萌动,至60年代 大改革 时才正式步入轨道。此时,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已在阔步前进。尤其是70年代以后,英、美、德、法等国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迅速推进,科学、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日新月异。但俄国却老牛破车、步履维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的工业化已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造和变革,它将更加落后。列宁选择的道路不仅救俄国人民于水火,而且将俄国的工业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显著加强。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俄国工业生产水平超过1913年相应指标的7.2倍。按照工业总产量,革命前的俄国占世界第五位,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2 6%,而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苏联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 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达到了13 7%。?1913年,农业总产值为240 43亿 卢布,占国民收入的34 8%,工业和运输业仅为133 8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19 3%,#到 1937年苏联农业总产值为262亿卢布,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 ?苏联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走完了西方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进程,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所有这一切表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俄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惟一正确的选择,舍此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栾景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90年前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对俄罗斯,甚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有关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特点以及其影响和历史意义等问题,长期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讨论与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十月革命爆 ! ? #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笫4卷,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3页。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编:&1913年的俄国(文献资料集?,圣彼得堡1995年俄文版,第32、33页。 . .阿列克谢耶夫:&关于20世纪俄国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笫57页。参见姚海等&当代俄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2019高考历史复习1-5-9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5-9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选择题 1.(2012·青岛期末)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 A .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得到发展 B .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C .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 .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的“1825年”“欧文”“新和谐公社”等信息可知,“新和谐公社”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探索公平合理社会的活动,源自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 2.(2012·江西南昌一模)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 A .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B .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 .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D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答案] D [解析] 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历史发展必然的是《共产党宣言》,它预言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3.(2012·河北唐山一模)《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 ) A .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B.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各种设想 C.用统一的社会生产代替私人生产 D.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中“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4.(2012·海南海口模拟)晚清时期一个中国驻外使节在日记中写道:“昨夜叛勇已入巴黎,……并民勇将军、巴黎提督、按察司皆改用其党。各官畏惧,皆避往凡洒(凡尔赛)等处,巴黎遂无主矣。”这则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巴黎和会B.普法战争 C.巴黎公社革命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答案] C [解析]巴黎公社革命中巴黎人民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赶到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并且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 5.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B.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巴黎公社如果有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就能够获得成功 D.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答案] D [解析]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时候,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处于上升阶段,仍然代表着当时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这也是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据此判断,A、B、C三项都是错误的。巴黎公社革命只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一个偶然。 6.(2013·福建四地六校联考)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顾格曼的信内曾说过:“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因巴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管其直接的结果如何,一个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新出发点是已经取得了。”这里的“新的阶段”是指() A.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 B.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夺取并建立政权阶段 D.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答案] C [解析]A项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期。B项最早开始于工业革命当中。D项是无产阶级尚未进步到的阶段,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由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故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7.(2012·福建厦门模拟)“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二月革命B.七月流血事件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读书报告

读《共产党宣言》及感想 姓名:王磊学号:2016310492 组别:第3组组长名字:段小宇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对于当代世界的发展、当代无产阶级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与巨大推动作用。《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它指出了为共产党的目标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标之间的联系。自从1848年2月发表以来的160多年里,它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命运而抗争,为了人民的命运而奋斗。 1.《共产党宣言》的思维框架 在《共产党宣言》的正文框架上,引言部分主要讲的《宣言》的发表背景与目的;正文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互相矛盾、互相斗争,以及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与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与历史使命;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主要论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目的与理论原理;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阐述共产党的主义和指导思想,批判错误思潮;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讲无产阶级革命者在现实中的斗争策略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了科学,它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共产党整个理论的源头。自从发表以来,它就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拉开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帷幕,象征着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的开始,指出党在阶级斗争中要将坚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相结合,要建立广泛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同时指出所有制问题是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以及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共产党宣言》就是主要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通过论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而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最底层,受到剥削、压迫最为残酷,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同时与小农、小手工业相比,它与坚定的社会大生产相联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先进性,同时它能够组织起来,也具有组织性,同时人数众多、力量强大,具有广泛性。因此无产阶级肩负着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世界历史使命。 恩格斯曾强调过《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这说的实际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与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 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 Word版含解析

第11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 1.(2016·江西南昌模拟)《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他们(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 的进步而上升, 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上。工人变成赤贫者, 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马克思旨在表明() A.工业革命后, 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B.工业革命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C.工业革命使殖民者和殖民地的矛盾加剧 D.工业革命必然导致社会离心离德 解析据材料可判断出, 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使工人赤贫, 贫富分化加剧,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加剧, 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 B 2.(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1844年6月4日, 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指出, 工人们“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 他们反对私有制社会”。材料反映出() A.起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起义的斗争目标设定显然过高 D.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解析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31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已开始表明欧洲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们积极争取政治权利, 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工人们“反对私有制社会”, 表明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7·河北沧州模拟)巴黎公社成立以后, 规定:“中央委员会要在自己的机 关报上公布会议记录, 并以公告、法令、声明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汇报工作”此规定体现了()

A.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公仆精神 C.直接民主原则 D.社会契约理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材料中的“向群众汇报工作”体现了对人民负责, 这体现了人民公仆精神, B项正确;虽然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 但材料的主题信息没有体现这方面的内容, A项错误;直接民主和社会契约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D两项错误。故选B。 答案 B 4.(2016·广东惠州模拟)“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这体现了巴黎公社的目标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C.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D.建立工人阶级的国家机器 解析本题的核心信息是“由人民掌权”, 只有D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革命只是一个城市起义, 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也未波及整个法国, A、B两项排除;C项主要表现为经济方面, 故排除。 答案 D 5.(2016·吉林长春调研)1871年, 马克思成了伦敦“受诽谤最多、受威胁最大的人”, 因为他已经成了支持巴黎公社的“国际大首领”。这反映了() A.马克思无法阻止巴黎公社的失败 B.马克思给予巴黎公社以支持 C.资产阶级对巴黎公社缺乏预见性 D.英国企图出兵镇压巴黎公社 解析据材料“因为他已经成了支持巴黎公社的‘国际大首领’”, 可知马克思支持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6·贵州贵阳模拟)列宁曾针对发生在巴黎的某项事件说:“法国整个资产阶级、所有的地主、工厂主、大大小小的盗贼, 都联合起来反对“××”, 他们层层包围了半个巴黎(另一半被德军包围)。”据材料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