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近代史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近代史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中国

时间:1840-1949年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反侵略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

近代中国两大任务: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经济工业化、机器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民主化、科学化)

一、近代中国的政治

(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⑴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①背景:

a、战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政治上清朝统治,君主专制强化,封建落后;思想上文化专制,禁锢思想;对外实行闭关政策。

世界:19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对外加紧殖民扩张。

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b、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口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中国处于入超地位,大量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利用商品无法打开中国大门。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掠夺中国的白银,英国向中国大量的走私鸦片。

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同时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英国和美国走私贩的鸦片一百一十多万公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领导禁烟运动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火线)

②结果: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关税要与英国协定。

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赁土地房屋永久居住。

③影响:

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在思想领域还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①背景:西方工业革命的深入,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与丰富的原料,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修约要求被拒绝。

②结果1858年《天津条约》—公使进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军舰可在长江各寇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款。

1860年《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赔款。英法火烧圆明园。

③影响: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体西用”兴起洋务运动。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多中国的侵略

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①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894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是导火线。

②经过:1894年丰岛海战标志着战争爆发;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取得制海权;1895年,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③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严重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满足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需要)

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了。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步伐★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步伐:政治: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了救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开始了政治近代化。

经济:出现办厂,振兴实业的热潮,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思想: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重要性,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①背景:19世纪末列强向帝国阶段过渡;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影响;

②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设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允许列强驻兵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惩办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的团体或组织。

③影响: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

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邓世昌等奋勇抗敌;《马关条约》鉴定后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

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

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

④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留下的宝贵遗产: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高等教育、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

⑵败因: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与镇压 (客观原因);②主观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根本原因):采用改良的办法,急于求成。脱离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⑶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与反专制斗争

1.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⑴历史背景:

①甲午战后,尤其是《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经济、阶级基础;

③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改良到革命;

④革命派在组织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⑤革命时机成熟: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⑴清政府的“新政” 1901年

①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②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③结果: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因加重对人民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⑵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①目的: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②步骤: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它实际上是“皇族内阁”。

③《钦定宪法大纲》有何特点?

把“君上大权”放在首位,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有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臣民”的权力十分有限。

④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结合时代背景,如何评价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评价:清政府的目的是遏制革命、消除危机、巩固专制,主观上是反动的。

但客观上预备立宪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的产物,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革命经过

①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②革命派为革命做得充分的准备:

a.成立政党: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中国第一个全国统一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

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c.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前革命党领导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起义。

③革命高潮:

a.武昌起义: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与同盟会保持联系,策划发动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各省相应宣布独立,清统治瓦解。

b.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

c.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②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国民有人身等自由;民国实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为防止总统独裁,约法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③反映启蒙思想的主张: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④评价: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用法律的形式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以后制宪提供了蓝本,推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法制化进程。

⑶革命失败: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①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政治上(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一次巨变):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b.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c.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里程碑。

②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立宪派旧官僚的分裂和袁世凯的篡权。

主观上: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的革命纲领,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发动群众;没有自己的军队)。

③教训: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三民主义旗帜下反专制斗争(1912——1919年)

⑴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和平、合法的斗争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1912.8,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目的:获得大选的胜利,组织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⑵武力反袁

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革命党,开始专制独裁。1913.7,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专制独裁。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袁世凯复辟帝制:a.解散国民党、国会;b. 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代议共和制破坏殆尽;c. 1915年,复辟帝制。

②护国运动:1915年,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各种反袁、反专制势力纷纷响应,形成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帝制复辟草草收场。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⑷护法运动:段祺瑞继续破坏民主共和制,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1917年,孙中山发起了恢复民主共和象征的《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护法运动。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社会的巨变:

1.建立中华民国,取代清政府;君主专制政体结束,确立民主共和制;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3.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纷纷涌现。出现了形式上的代议制民主。

5.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6.社会风气随之发生变化。剪辩之风、礼仪习俗等。

革命引起的变化是有限的:

1.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民初政治形同闹剧;

2.国民的选举权、监督之权并未兑现,地方权力操纵在旧官僚、地主手中;

3.广大市民、农民对革命不甚了了、诚惶诚恐;

4.孙中山所构想的土地国有,妇女的参政权在临时政府的政策和《临时约法》中没有丝毫体现;……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

五四运动

⑴背景:①政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独裁专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国内阶级矛盾加深。(根本原因)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④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⑤外部: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导火线: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⑵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⑶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6月5日,上海工人的罢工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⑷结果:初步胜利。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⑸五四运动的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②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④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将承担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

中国共产党成立

⑴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思想基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陈独秀上海。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意义: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领导。

⑶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大会指出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中共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原因:①中共方面: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共“二大”正式确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②孙中山方面:接受建议,同意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开展起来。

⑵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国民革命运动高潮

在国共两党推动下,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全国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广州的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成果:打击了帝国主义,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1928年底。

⑶国民大革命失败

1927年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汪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

失败原因:

客观:帝国主义联合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主观:陈独秀的右顷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