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最新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最新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最新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増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増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増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増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

—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増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的増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増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増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増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増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増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増长理论到新増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

三亿人口,为经济増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増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増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増长率高达9. 6%,综合国力大大増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増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増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増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2. 模型的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 )这个经济指标作为研究对象;用总就业人员数(XQ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XJ衡量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3)去代表消费需求。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这里的被解释变量是,Y:国内生产总值,

与Y-国内生产总值密切相关的经济因素作为模型可能的解释变量,共计3 个,它们分别为:

X|代表社会就业人数,

X,代表固定资产投资,

X)代表消费价格指数,

“代表随机干扰项。

模型的建立大致分为理论模型设置、参数估计、模型检验、模型修正儿个步骤。如果模型符合实际经济理论并且通过各级检验,那么模型就可以作为最终模型,可以进行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通过变量的试算筛选,最终确定以以下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被解释变量Y :国内生产总值,

解释变量X,:代表社会就业人数,

X,:代表固定资产投资,

X3:代表消费价格指数,

另外,从经济意义上来说,社会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价格指数这三个宏观经济指标基本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因此也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増长水平。单从经济意义上讲,变量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且,就直观上来说,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都是相关的,这三个解释变量都是经济増长的“良性”变量,它们的增长都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可以作为模型经济意义检验的依据。

表1 :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1980-20009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首先,检查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成立。观察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散点图。

图1 :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的散点图

由图中趋势线可以判断,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

图2:被解释变咼Y与解释变量X.的散点图

由图中趋势线可以判断,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

Y

图3 :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j的散点图

由图中趋势线可以判断,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3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再通过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判断。

表2 :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相关系数表

Covariance Analysis: Ordinary

Date: 1/7/15 Time: 13:05

Sample: 1980 2009

Included observations: 30

Covariance

Correlation Y X1 X2 X3 Y 8.85E+09

1.000000

X1 8.91 E+08 1.33E+08

0.820679

1.000000

X2 5.05E+09

0.981058 4.52E+08

0.717394

2.99E+09

1.000000

X3 ?197583.1

-0.325058 -20469.67

-0.274607

?102814.7

-0.291137

41.73889

1.000000

125

120-

115-

52 110-

105-

100-

95

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看到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 X2,兀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通过散点图和相关系数表的判断,可以判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线性关系。同时通过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相关图形分析,设置理论模型为:

y = P\ +卩+03X2 +"4X3+“

2. 2建立初始模型一LS

2. 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表3:普通最小二乘法参数估计输出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7/15 Time: 14:23

Sample: 1980 2009

Included observations: 30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1 1.934840 0.215990 8.957997 0.0000

X2 1.382559 0.045823 30.17169 0.0000

X3 -379.2654 280.8999 -1.350180 0.1886

C -49822.31 33676.59 -1.479434 0.1510

R-squared 0.991233 Mean dependent var 85749.31

Adjusted R-squared 0.990221 S.D. dependentvar 95692.85

S.E. of regression 9462.951 Akaike info criterion 21.27172

Sum squared resid 2.33E+09 Schwarz criterion 21.45855

Log likelihood ?315.0758 Hannan-Quin n criter. 21.33149

F-statistic 979.8468 Durbin-Watson stat 1.17814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得到初始模型为:

y = -49822 .31+1.934840 X】+1.382559 X2一379.2654 X3

2. 2. 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要对建立的初始模型进行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

验、预测检验在内的四级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解释变量的系数分别为A二1.934840、伙二1382559。两个解释变量系数均为正,符合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符合解释变量增长带动被解释变量增长的经济实际,民二379.2654,符合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与现实经济意义相符,所以模型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2)统计检验

①拟合优度检验:R’检验,R-squared=0.991233; Adjusted R-

squared二0.990221 ;可见拟合优度很高,接近于1,方程拟和得很好。

②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表4:模型系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结果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1 1.934840 0.215990 8.957997 0.0000

X2 1.382559 0.045823 30.17169 0.0000

X3 -379.2654 280.8999 -1.3501800.1886

C -49822.31 33676.59 -1.4794340.1510

从检验结果表中看到,包括常数项在内的所有解释变量系数的t检验的伴随概率均小于5%,所以,在5%的显著水平下&、X2S X3的系数显著不为零,通过显著性检验,常数项也通过显著性检验,保留在模型之中。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方程总体显著性检验的伴随概率小于

0. 00000,在熬显著水平下方程显著成立,具有经济意义。

(3)计量经济学检验:

方程通过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下面进行居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核 心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①]进行异方差性检验:

首先用图示法对模型的异方差性进行一个大致的判断。令X 轴为方程被解 释变量,

Y 轴为方程的残差项,做带有回归线的散点图。

.000.000.000

800,000.000 -

600,000.000 -

400,000.000 -

cxj LD

200,000.000 -

0 - _____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X1

图4 :初始模型的异方差性检验散点图

图5 :初始模型的异方差性检验散点图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摘要: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美国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一)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经济组织的效率,充分地发挥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潜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去。可以预见,随着充满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二)生产要素的充足供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本高速积累、劳动力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从1978—2007年的三十年间,我国的投资率平均高达37.3%,世界上很少国家能长期保持这样高的投资率。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高储蓄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吸引大量的外资。到2007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 602亿美元。三十年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平均高达 4.1%。①我国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每年约有1.9亿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保障。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2006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为377.5万、研究生毕业生达25.6万。劳动者的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人才保障。三十年来,我国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有显著提升。每年的专利申请授权数大幅增加,1990年授权数只有2.3万件,而到2006年增加到26.8万件。我国经济增长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短缺、资金短缺、技术短缺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使劳动力供给大幅增加,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外资的大量引进,使资本的积累快速增加。这些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和源泉。(三)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快慢不仅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及产品的生产情况,还取决于该国或地区产品的需求情况。从全球范围看,主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供过于求,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方面,而不是供给方面。同样,对我国来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短缺经济已得到改变,绝大多数产品是供过于求。因此,需求的扩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1 738亿美元,是1978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三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必要条件,就不能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好的借鉴,就不能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率的9.2%与8.5%还略高。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由于搞活了经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也更加丰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不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已是住房,汽车,电脑等;又如,由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人们就业方式也多样化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创业,个人择业等成了许多新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再如,个人财产性收入增多,投资理财成为热门话题,国债、基金、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成为很多人的投资手段。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GDP中高速增长研究_郭旭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GDP 中高速增长研究 郭旭红 作者简介:郭旭红(1983—),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0&ZD075)。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GDP 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2010年中国GDP 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数量型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等传统发展要素的比较优势对GDP 高速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减弱。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通过再造新红利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GDP 中高速增长处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合理区间。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2003~2007年,中国GDP 年均增速为11.6%,2008~2011年下降为9.6%。2012年和2013年进一步下降为7.7%,2014年1~6月再下降为7.4%。中国GDP 增速转入7%~8%的中高速增长,是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GDP 总量和基数已经很大了。GDP 每增长1个百分点,其增加的绝对值比GDP 基数较小的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要大很多。2013年,中国GDP 增速虽然仅有7.7%,但GDP 总量几乎是日本的2倍, 其增量也与1994年GDP 总量相当[1]。国际经验显示,当人均居民收入高于11000国际元时,GDP 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经历了GDP 高速增长之后,经济都转为中速或低速增长。2013年,中国人均居民收入高于11000国际元。因此,中国GDP 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2013年的 《世界经济黄皮书》也预计,中低速增长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常态[2]。7%~8%的中高速增长是中国GDP 增长速度阶段性特征的合理反映和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稳定发展状态。 二、传统发展优势逐步减弱甚至消失 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GDP 高速增长的传统发展优势逐步减弱甚至消失。这是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客观原因。 (一)人口红利减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和国有企业部门中的“人口负担”成功转变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人 摘要:中国GDP 高速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原来的红利因素减弱,因此,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速理性回归的内在要求。同时,通过再造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新红利和动力系统,有效保障新常态下GDP 的中高速增长。通过GDP 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关键性概念;再审视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2-0088-05 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经济论坛 DOI :10.13660/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12776688.html,ki.42-1112/c.013038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04 16:5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12776688.html,/kcms/detail/42.1112.C.20150304.1653.012.html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与展望课件

20XX年1月12日,第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改革三十年:评价与展望”。新浪财经对此次盛会进行全程同步报道。以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的精彩发言。 樊纲:谢谢,我没有讲160年我回到30年,而且刚才张院长说了,一定要在30分钟之内完成30年的分析。今天有幸参加这个会议我想也向大家报告一个我们最近的研究成果,就是我们用20XX年的数据对中国过去,比30年长,过去50年,主要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进行了一个标准的计量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解释为什么中国过去30年高增长,改革开放发展这些因素都在哪些方面如何起作用?同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再往前看一看,第一是往前看一看,哪些因素还在,哪些因素不在,我们今后20、30年会怎么样,同时提出任务,提出问题,我们需要做怎么样的进一步的改革,所以今天我就从这个,我们最近做的这个工作,还没有做完,最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还要落实,还得继续做,但是基本的 一些数据已经出来了。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第一个结论就是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确实不仅仅是属于要素投入的结果,很多世界的经济学家和我们中国人自己说的,我们没有效率改进,中国人就是投入,就是劳动力便宜,就是靠着资本积累等等,在我们的分析当中,我们过去平均每年9到10的增长速度当中,确实当然要素投入还是主要的部分,79年到88年占6.7%,在全部的增长速度当中。89到98占5.16%,99到05占5.36%,还是主要的部分占60%左右的增长,但是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看这张图的最后一行,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说不是劳动生产率,而且我们要素里面用的是人力资本,教育的因素已经含在里面了,扣除了这些投入的因素之后,纯粹可以认为是效率改进,生产率改进造成的增长,90年代大概有4.4%左右,到了99年以后,仍然有3.7.左右,应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贡献,相当大的贡献,我们有效率改进的部分。世界上陆陆续续最近两年有一些新的研究,确实得出的结果也是跟我们这个结果相兼容的,比如说美国布鲁金斯基金会去年有一个研究,关于中国和印度生产率,也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比较的不是整个GDP的增长,比较的是制造业的增长结论是过去20年,中国全要素的生产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6%,这和我们这个研究基本上也兼容,我们做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生产力的改进,我们就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当然这是一个模型里面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我是分成两张图来显示,第一行就是刚才的最后一行,这里面就是,下面有各种因素,当然我们还考虑了很多其他因素,有的是不显著,有的是不明显,我们就去掉了,这里面表现的只是相对比较明显和比较显著的一些因素,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计量经济学大家都知道有很多数据,很多方面的问题,有的东西 你没法找到数据,你就没法做下去。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写作背景 1978年中国开始了一场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4%。1978-1996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然而,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这一显著的变化不禁让我们想探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通过解析劳动力数量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探讨这些因素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希望能给中国经济长足发展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的论点是围绕丹尼森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来描述的,他把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经济规模、知识进展、其他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我在这里主要通过论述劳动力数量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的贡献,来展示它们怎样促进经济的。 正文 不得不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外国企业来我国沿海地区开办工厂,使我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经济跨越式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我国出口贸易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成本低的优势,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已不像当初一样廉价,但我国劳动力数量大,总产出就多,也就更能促进经济发展了!根据增长核算的公式 ΔY/Y=αΔN/N+βΔK/K+ΔA/Α 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它告诉我们,劳动力数量增长促进总产出的提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当然,适度的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过度的劳动力增长,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变,供给增加,竞争激烈,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下降,对商品的需求减少,企业营业状况不佳,就会导致裁员甚至倒闭的现象,更加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就像我国六十年代国家鼓励生育,奉行“人多力量大的原则”,结果却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保持中高速增长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保持中高速增长 CMRC中国经济观察(CEO)第40次季度报告会于3月14日在北京大学国家经济发展研究院召开。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对政府工作报告做了详细解读。同时,他阐述了自己“中国应该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论断,并从合理性和必要性两方面作出了详细地解释。 首先,他认为,即便在国际环境严峻的情况下,中国靠内部需求的启动,包括投资需求跟消费需求的启动,还有很大的空间。另外,中国的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所以我们动用积累财政政策的空间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高得多”,而且,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外汇储备都是发展优势。 从必要性来讲,林毅夫认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太低,会导致企业出现断崖式倒闭崩盘,这对于金融风险和保证就业率都是不利的。另外,保持中高速增长会更有利于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增长目标。 以下是林毅夫发言实录(编者有删节): 经济增长:增速合理结构改善 我认为我们在2014年的经济增长达到7.4%,虽然跟年初所讲的7.5%左右的增长目标比较起来,少了0.1个百分点。但是如果我们放在整个国际的经济发展的态势来讲的话,这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成绩。因为2014年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盘点年终实际的经济表现,都跟年初的增长预期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那么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当然会有不少影响。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平均每年的贸易增长是达到16%、17%。去年年初的时候贸易增长是7.5%。到年终盘算的时候,只有3.4%,可以讲,整个国际经济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复杂的,有相当多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达到7.4%,只低了0.1个百分点。从国际整个经济趋势来看是不容易的。 并且,经济结构在去年也有不少的改善。比如说有不少新的亮点,包括在高端装备[0.56%]业、在互联网金融,还有网上购物、快递业务、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领域,在去年取得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 同时大家都关心雾霾、关心环境。我看到一个报道,去年我们实际的碳排放总量减少了,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另外今年收入增长还是高于GDP的增长,并且非常重要的是农村去年的纯收入增长达到9.2%,高于城市居民纯收入的增长——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新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中国历年GDP增长趋势分析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参与生产和服务活动所形成的增加值。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关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活动,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当然,在现实经济运行中,GDP增长速度不能太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曾多次出现“大起大落”现象。“大起大落”的要害就是“大起”。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急、过快的“大起”,也会很快产生“四高”问题,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通胀,很快造成对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均衡关系的破坏,由此而导致随后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大落”。因此,反对GDP崇拜、反对盲目追求和攀比GDP,是正确的。 一、在1820-1952年期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中国由于技术落后、内乱和外国列强入侵,人均GDP反而从600美元下降到538美元,中国占世界GDP的份额从1/3下降到1/20。 二、中国在1952-1978年期间实行了新的国家治理模式,经济增长明显加速,GDP增长了3倍;不过人均收入只增长了80%,年增长率只有2.3%,慢于世界平均2.6%的水平。屡屡发生的政治运动和种种体制缺陷导致了生产率下降。 三、1978年以来的30年改革时期中国经历了高速增长,在世界GDP中的份额从5%增长到15%,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增长接近3%,人均收入增长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中国在改革期间的经济表现相当卓越。在此期间农业改革先行,保持了国家完整统一,海外华人的投资,起点低的后发优势,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出生率,防止了俄罗斯那样的恶性通胀,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通过大规模廉价出售国有资产、创造超级富豪的方法来推进私有化,而是让非国有企业发展来自然取代国有企业,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1)1979-1982年,由于中国工业刚处与起步阶段政府没有对逐渐恢复的国有企业和经济连进行任何征税收,而是让经济继续发展让人民休养生息,培养民力。此期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9.96%,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73%,CPI 平均值3.8%。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不仅远低于GDP增长,也低于CPI增长,(2)1983-1985年,中国经济已初具规模,当时财政开始从活力恢复的国民经济中抽钱,为了来应对当时政府启动城市改革所需资金,并且开始发展中国其他产业并进行一些尖端的科学创新。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9.31%,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8.32%,CPI平均值4.87%。国家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大致保持相当。 (3)1986-1988年,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8.62%,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5.56%,CPI平均值10.60%。又回到了1978-1982年的状况,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远远低于GDP增长,甚至没有跑过物价水平,为实质负增长。藏富于民,彻底使人民生收入有大幅度的改观。 (4)1988、1989两年,连续两年出现严重通胀,1989年GDP实际上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亦然。 (5)1990-1992,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6.49%,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9 .35%,CPI平均值3.47%。经济增长从89年的衰退中走出,开始加快;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也同步上升,但增长幅度仍大幅低于GDP增长。 (6)1993-1995年,连续3年,借1992年1月邓/小平借邓小平南巡国经济迅速升温。出现连续3年的2位百分数的CPI上涨,CPI上涨年平均值高达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 1 中国经济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徐康宁 中国经济已连续高速增长了30年以上,国内外舆论对中国能否继续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增长开始表示出怀疑的态度。虽然国内有专家(如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未来20年还可以保持8%的经济增速,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近年来经济运行下行、增速放缓是一个客观现实,而且世界上能够连续半世纪以上高增长的国家样板也极其罕见。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后一段时间保持一定的增速仍然十分必要。因此,未来20年中国能否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是一个理论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发展决策问题。 一、世界上有没有长达半世纪的高增长周期 自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历了35年的长周期,刷新了当代世界的纪录。在这期间,除1989年和1990年这两个特别年份外(这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1%和3.8%),其他年份均保持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其中最高年份是1984年,为15.2%,增速实现10%以上的累计时间为17年,8%至10%之间为10年,5%至8%之间为6年。1978年至2012年间,经济每年平均增长9.97%。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奇迹。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经历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了社会的富裕,但这些国家多数只能保持5%左右或更低一些的增长速度。例如,1820年到1870年是英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半个世纪,但平均增速只有2.05%。美国在同时期的经济增速高于英国,但也只有4.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真正高增长的时代,但持续的时间很少达到30年以上。德国(当时为联邦德国)在1950年到1973年的经济增速达到了5.68%,但1973年之后降到了1.76%。从1950年到1998年的近半个世纪,日本的经济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50年到1973年的前23年,日本实现了9.29%的超高速增长,但后25年的经济增速只有2.97%。(以上资料均来源于安格斯·麦迪森所编的《世界经济千年史》。) 为了说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性,我们依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库,把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保持20年以上实现增速7%以上的国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排列,发现主要集中在东亚国家。其中连续时间最长的是泰国,持续了35年,时间是1961年到1996年,年平均增速7.74%。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持续时间29年,时间是1968年到1996年,年均增速7.49%。表现最好的是韩国,从1963年到1997年,除了中间两年外(1979年和1980年),前后两段共34年经济增速平均在8%以上。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曾经出现过年均增长10%左右的经济高成长期,但时间均没有超过20年。 当然,世界上并非中国一国做到了长期高速增长,实际上,博茨瓦纳高增长的时间比中国还长,从1961年到2008年,博茨瓦纳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3%,时间长达41年。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内保持平均8%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姓名:胡旭学号:20126701 班级:国贸五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具体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字】资本,劳动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引言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我们这里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研究方法 2.1数据 表1.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模型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受劳动力、资本投入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一些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统一归并到随机变Ui中,根据Y与X1、X2的表1.1数据,作Y于X1、X2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采用的模型如下:Y= ?0+?1X1+?2x2+Ui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