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2简述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答: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主指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不同点: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劣中选优”,“优中选优”的原则

3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结构性观点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不同,也出现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异:1)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离市场越近;2)距市场越远,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越低

4图示并定性说明韦伯工业区位论推导的三个步骤

答:(我的)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第二阶段,运费每指向论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第三阶段,运费指向论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5简述韦伯与史密斯工业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韦伯工业区位论继承了杜能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他的理论的中心假设是,企业决策者在选择生产区位时,努力追求花费的费用最少。他首先考虑运输费用,认为运费的大小决定生产区位的选择。然后再考虑劳动力费用,集聚因素对区位的影响。最优区位= 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吨公里最小的区位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的最大的地点”。分析费用和收入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企业区位的影响,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7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210)

答:第一,创新阶段:在这时期新产品和新技术通常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生产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国市场为主;

第二,增长阶段: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竞争加剧,企业即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和就地生产,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第三,成熟和衰退阶段:产品定型后,技术垄断消失,竞争的基础变为价格竞争,因此企业直接投资都欠发达国家生产,转让标准化技术,同时将产品返销母国市场和欠发达国家市场。

9简述克里斯勒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一,两个理论的前提条件不同。

第二,克从上到下推理他的理论,而廖从下往上构建他的市场区系统。

第三,克的分析对象只限于第三产业,即商业服务业,而廖关心商业,也关心生产。

第四,克的中心地系统有明显的等级结构,而廖的模型没有严格等级层次。

第五,克的中心地职能规模与人口规模相对应。在廖的模式型中两者未必一致。第六,克的市场网在图形上十分严谨,但其推导计算反而不严密;相反廖的市场网在图形上不太严格,但其推导计算十分周全。

第七,克地理学家从归纳到演绎的方法,廖经济学者的演绎推导为主。

10劳动力因子以经济区位影响如何

答:劳动力特色的影响。劳动力密集的地区或都市(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成为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企业的有利区位。

劳动力素质的影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高素质

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

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对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

劳动力移动的影响。劳动力国内国际的空间移动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11主导产业的含义是什么?怎样选择区域内的主导产业?

答:(1)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2)第一,高比较优势系数。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的基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罗优势系数测出来。第二,高产业关联度。主导产来业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它们发展。第三,高需求收入弹性。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第四,高生产率上升率。主导产业是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第五,高产业创新能力。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担负着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12简述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观点(242页)

答:要素禀赋理论把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的分工,贸易与生产要素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分工和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的差异。所以各个国家地区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13简述区域增长极的极化及其回流效应(?)

区域增长极的极化:部门增长极的扩张,强化,吸引了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产生了空间集聚经济效应,导致了区域增长极不断发展壮大,。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也即是指部门增长极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区域增长极,从而加快了区域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回流效应:指区域增长极的极化扩张,对周围地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抑制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14简述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及其对周围地区发展的作用

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是指区域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6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我的)(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

2 点轴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

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

◆轴线的形成过程

◆轴线的发育过程

3.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网络的形成过程

(二)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

(2)集中后分散阶段;

(3)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

3.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演变规律:

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空间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增长极与周边点的交往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商品、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因此就会建设连接他们的各种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供给线路等。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在继续向增长极及相关点集聚的同时,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成为区域发展所以所的轴线。最终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并形成联系通道,随之形成网络式空间结构。

能够通过举例或其它方法将三种空间结构模式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价其实践意义,从而体现学习和应用水平及综合述评能力。

17运用运费理论分析比较铁路与公路运输的经济技术特征

铁路:1)终端成本高,需要较大的初始投资。线路运输成本属于中等水平。随着运距增大,其效率增加。2)需要对货物进行分类、编组,明效性较差,

公路:1)终端成本较小,但车量购置费用大。线路运输成本罗高,是铁路的4倍多。短途运输成本比铁路低,范盖范围广。适合易腐货物和旅客运输。灵活、方便、适合质量罗小的短途运输油管线。2)成本较高,不适合大批量成本运输。4论述增长极理论中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用其对区域增长极与周围地区发展的作用

(1)区域增长极的回流效应:指区域增长极的极化扩张,对周围地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抑制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形成:区域增长极的成长对区域稀有资源的需求

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产生的集聚力,导致周围地区的某些产业发生空间转移或因失去市场而被挤垮

区域增长极的极化过程导致高素质人口从周围地区向增长极迁移

由于增长极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会一方面使周围地区资本外流,另一方面降低了周围地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2)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是指区域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形成:区域增长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区域增长极的经济“外溢”作用政府的调节

5试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使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技术创新的主要表现是:发现新的可用

资源、创新新的生产工艺、发现新的生产工艺、发现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以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技术创新的结果主要包括:发现新的原材料或新的原材料供给来源、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组织形式等。技术创新标志着某些领域全面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将产生出强大的推动力。

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上:首先技术创新将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其次,它可以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再次,它会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第四,技术创新将在根本上增强区域的经济竞争力。总地看来,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可以改变整个经济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推动分工深化、产业结构演进、交易成本节约和经济效率提升在新的更高水平上发展,因而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有关产业集群、新产业区和区域创新能力正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有关产业集群、新产业区和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因而整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6试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发展机制中集聚与扩散机制机制的原理与原因

答:1.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形成原因: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就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地方发展。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所以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2.扩散机制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形成原因: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政府的政策作用。

7试述跨国公司发展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

答:跨国公司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从封闭的地区经济走向交流频繁的全球经济的过程。跨国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经营形式它不仅在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制造、研发、管理等价值创造活动,而且越来越表现出全球经营战略的巨大优势。它们集新产品、资金、人员、技术的国际流动于一身,在全球产业转移和区域间交流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全球化进程,具体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1)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与国际技术交流;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增添了新的活力;5)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8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描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第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

城市是区域中最具发展实力和活力的组织,通过与区域所形成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对区域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区域中城

市的兴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引起区域整体的发展出现相应的波动。

作用机理:首先,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其次,城市是区域的流通中心。在城市中汇集第三,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与管理中心。第四,城市是区域的人力资源培育中心。第五,城市是区域的对外交流中心。第六,城市是区域的创新中心。城市中

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与要素禀赋论

(1)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绝对成本学说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比较成本说是对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它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比较成本说揭示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比较成本说的启示:“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这个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3)赫克歇尔—俄林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自创立以来,虽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学者的质疑,但仍被奉为当代国际经济理论中的圭臬,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该理论构成了对古典学派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重大挑战,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俄林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并制定相应对策,在充满风险的国际竞争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此外,我们应认识到一国的生产要素实际是变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当代技术革命已改变了要素的内涵,促进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信息资本等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赋于生产要素以全新的内涵。因此我们不能片面静止地对待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这是我们借鉴俄林理论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4)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不利地位,表面上是它们的发展水平,进而产业结构,竞争力等等,实行上是它们的要素禀赋地位,即要素禀赋结构的弱势地位。相对于已经走上信息化经济的世界来说,发展中国家拥有的仍然是是代表成熟的夕阳产业的生产要素,缺乏代表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因而仍然处于要素的弱势地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从中国当前的经济

比较成本论

比较成本论 中文名比较成本论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包含更加具有指导意义包括生产总量将会增加 目录 历史背景 (3) 理论核心 (3) 应用案例 (3) 生产优势 (3) 缺点 (4) 产量增加 (5) 双方互利 (5) 意义评价 (5) 贸易推动 (5) 劳动价值论 (6) 经济扩张 (6)

历史背景 理论核心 应用案例 生产优势

葡萄牙生产每吨酒需要花费劳动时间80天,生产每吨毛呢需要花费劳动时间90天,而英国则分别需要120天和100天。 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上述情况下,英葡两国之间是不会发生贸易的,因为英国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都绝对高于葡萄牙。但是,李嘉图通过分析认为,两国仍能进行对双方都有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虽然都比英国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但优势的程度并不相同。 葡萄牙的毛呢成本为英国毛呢成本的90%,酒的成本为英国的67%,其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均比英国的要低。但相对而言,酒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所以应该分工生产酒,以酒交换英国的毛呢更为有利。英国两种产品的成本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毛呢的劣势较小一些,所以应分工生产毛呢,以毛呢交换葡萄牙的酒更为有利。这种“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的思想,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依据这一思想进行国家间的分工和贸易,对各方都有利。 缺点

第三,该理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多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同时,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那么,当前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不过,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在现实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量增加 双方互利 意义评价 贸易推动

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2简述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答: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主指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不同点: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劣中选优”,“优中选优”的原则 3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结构性观点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不同,也出现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异:1)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离市场越近;2)距市场越远,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越低 4图示并定性说明韦伯工业区位论推导的三个步骤 答:(我的)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第二阶段,运费每指向论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第三阶段,运费指向论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5简述韦伯与史密斯工业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韦伯工业区位论继承了杜能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他的理论的中心假设是,企业决策者在选择生产区位时,努力追求花费的费用最少。他首先考虑运输费用,认为运费的大小决定生产区位的选择。然后再考虑劳动力费用,集聚因素对区位的影响。最优区位= 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吨公里最小的区位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的最大的地点”。分析费用和收入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企业区位的影响,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7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210) 答:第一,创新阶段:在这时期新产品和新技术通常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生产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国市场为主; 第二,增长阶段: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竞争加剧,企业即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和就地生产,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第三,成熟和衰退阶段:产品定型后,技术垄断消失,竞争的基础变为价格竞争,因此企业直接投资都欠发达国家生产,转让标准化技术,同时将产品返销母国市场和欠发达国家市场。 9简述克里斯勒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一,两个理论的前提条件不同。 第二,克从上到下推理他的理论,而廖从下往上构建他的市场区系统。 第三,克的分析对象只限于第三产业,即商业服务业,而廖关心商业,也关心生产。 第四,克的中心地系统有明显的等级结构,而廖的模型没有严格等级层次。 第五,克的中心地职能规模与人口规模相对应。在廖的模式型中两者未必一致。第六,克的市场网在图形上十分严谨,但其推导计算反而不严密;相反廖的市场网在图形上不太严格,但其推导计算十分周全。 第七,克地理学家从归纳到演绎的方法,廖经济学者的演绎推导为主。 10劳动力因子以经济区位影响如何 答:劳动力特色的影响。劳动力密集的地区或都市(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成为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企业的有利区位。 劳动力素质的影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高素质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

第1章国际贸易概述 1.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类 1.1.1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与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2.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3.贸易条件(term of trade) 4.国际贸易商品结构(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mmodities)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foreign trade by commodities) 5.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和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1.1.2 国际贸易的分类 1.以货物移动方向划分 以货物移动方向划分有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及过境贸易。 2.以国境和关境划分 总贸易(general trade)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3.以商品形态分类 有形商品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无形商品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

4.以贸易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划分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 5.以清偿工具划分 现汇贸易(cash trade),易货贸易(barter trade) 6.以货物运送方式划分 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 7.以参加贸易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垂直贸易(vertical trade) 1.2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1.2.1国际贸易的产生 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原始社会早期 2.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3.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4.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 1.2.2国际贸易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化规律地科学。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尺度的地域经济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以及系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空间布局。 产业结构:各类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 三次产业分类:1,第一产业(农业,水利业等) 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 3,第三产业(各种服务业) 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废物处理,水利设施等物质技术性的工程设施,也被称为“硬件”基础设施系统。 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物质基础设施的硬件系

统,还包括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软件”系统,即教育,科学研究,环境和公共卫生以及整个司法行政管理系统等部门。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居住地的行为。迁移者称为移民。其原居住地称为迁出地,新居住地为迁入地。

人口流动:人口因为经济等目的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这种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叫流动人口。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分布局能得到

古典经济学理论知识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 一、【斯密的理论贡献】 (1)斯密的理论产生的背景 有利条件:①18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的加速、 ②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 ③科技进步的加快发展(工业革命),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利条件:但受重商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束缚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观念和政策依然存在。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支持。 (2)斯密与重商主义观点比较:【表一:】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 ㈠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1.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认识。 ⑴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有时是指使用价值,有时是指交换价值。(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⑵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⑶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⑷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观点一:内容: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存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评价: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观点二:内容: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评价: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 1.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个部分。 2.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

观点一:内容:“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评价: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观点二:内容: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 评价: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斯密的政策主张】 (1)国民财富增长的途径: 第一: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 ①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 ②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 ③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政策一:内容: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他认为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评价:斯密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非常可贵的,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第二:利用市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⑴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 政策二:要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实行经济自由。 总结:重点记忆 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 一是扩大社会分工, 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实行经济自由。 (2)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社会利益的增进: 内容: ①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②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通过追逐个人利益,(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③“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 ④斯密主张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增进社会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评价: 科学性: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局限性:斯密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

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说—绝对利益论 1、产生背景 15世纪到18世纪末,数百年间长期流行一种经济思想——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既是一种经济思想,又是一种国民经济政策实践。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是:①金银或货币是国家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②对外贸易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③增加国家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多卖少买。 2、主要论点: 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原因。 ②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和交换能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的利益。 ③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工的互利原理可以推广到国与国之间。 3、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个国家财富的增加并不是象重商主义者认为的那样,而是要通过国际分工,发展自由贸易;各国都要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将会使各国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财富。 4、绝对成本学说简评 ①进步意义: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尤其是他 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具有进步意义。斯密提出绝 对成本理论,主张参与国际分工,开展自由贸易,成为英国资产阶 级反对重商主义的理论工具,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②理论缺陷:其一、假设条件过于苛刻,共有8个前提:世上只有两个国家,只 生产两种产品;两国都主张自由贸易;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在 一国内部有流动性,而在两国之间没有流动性;没有运输成本;没 有技术变化;实行物物交换;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单位劳动时间 支付的报酬相同)。 其二、单纯从成本低的角度考虑分工会带来利益。 其三、理论本身存在局限性。

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于1817年出版。 1、比较利益学说的假定前提(与绝对成本学说相同),有8个前提。 2、比较利益学说的内容: 李嘉图由个推及国家,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成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3、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进步意义:其一、该理论为各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 其二、该理论在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为英国资产阶级争取 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武器,而自由贸易政策又促进了英国生产力 的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居 于首位。 理论缺陷:其一、理论成立的假定条件苛刻。 其二、比较成本理论未能揭示引起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 二、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 赫克歇尔,出生于瑞典,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在大学任助教,3年后,获得博士学位,他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10年后才得到世人的关注。赫克歇尔在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都极大地启发了他的学生俄林,俄林的代表作为《地域和国际贸易》,1977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选修2 经济学常识知识要点

选修2 《经济学常识》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重商主义者的观点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重商主义者认为,①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贸易顺差;②主张国富民穷;③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与重商主义者的观点不同,他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 (1)劳动价值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2)收入分配理论。斯密在研究社会财富的分配时,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产阶级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三大阶级。但其分配理论与其劳动价值论同样是二元的。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 斯密认为,分工和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两大途径。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而要扩大分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一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斯密看到了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主张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总之,斯密从其生活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与此相适应,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他看来,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例题:(山东高考试题) 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部书的研究对象是何为国民财富和怎样增加国民财富,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此书的出版适合了当时产业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了资产阶级极力的推崇和赞扬,他也因此成为举世公认的经济学权威。 (1)在何为国民财富和怎样增加国民财富问题上,斯密与重商主义的观点和政策主张主要有什么不同? (2)斯密关于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的政策主张有什么道理?请给予简要评价。 答案:(1)①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斯密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 ②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主要途径是分工,而发挥市场作用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因此他主张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①他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一是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二是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三是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②他主张取消市场限制,主张自由贸易,肯定了市场有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见,他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非常可贵的,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他认为交换决定分工),则是错误的。

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

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 (原创版) 目录 一、引言 二、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的定义与区别 1.绝对定价的定义与特点 2.相对定价的定义与特点 三、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的联系 1.基于市场需求的联系 2.基于竞争策略的联系 四、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1.绝对定价的案例分析 2.相对定价的案例分析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策略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定价策略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还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是两种常见的定价策略,本文将对这两种策略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详细阐述。 二、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的定义与区别 1.绝对定价的定义与特点 绝对定价是一种以商品或服务的实际价值为依据的定价策略。这种策

略主要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性能,通过对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绝对定价的特点是价格相对固定,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 2.相对定价的定义与特点 相对定价是一种以竞争对手的价格为依据的定价策略。这种策略主要关注市场竞争态势,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价格进行对比,制定出一个相对有利的价格。相对定价的特点是价格具有一定的弹性,会随市场竞争的变化而调整。 三、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的联系 1.基于市场需求的联系 无论是绝对定价还是相对定价,都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价格,以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2.基于竞争策略的联系 绝对定价和相对定价都是企业竞争策略的体现。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和市场定位,选择合适的定价策略,以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 四、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1.绝对定价的案例分析 例如,某家高端手机生产企业,通过对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这就是绝对定价的体现。 2.相对定价的案例分析 例如,某家电商平台在“双 11”期间,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格进行对比,制定出一个相对有利的价格,这就是相对定价的体现。 五、结论 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是两种常见的定价策略,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

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经济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绝对成本学说认为,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成本,与其他国家生产同种商品所需的成本相比,并不是决定该国是否应该生产该商品的唯一因素。相反,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效率来选择生产哪些商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核心观点是,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他认为,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促进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 亚当斯密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绝对成本学说。假设有两个国家,国家A和国家B,分别生产面包和鞋子。亚当斯密发现,国家A生产一双鞋子所需的成本比国家B高,而国家B生产一块面包的成本比国家A高。然而,如果国家A专注于生产面包,国家B专注于生产鞋子,并通过贸易进行交换,两个国家都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所需的商品。 亚当斯密进一步指出,通过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他认为,贸易可以促进资本的流动,推动技术

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带来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绝对成本学说的提出对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的经济思维,提出了国际贸易应该基于比较优势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自给自足。这一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各国制定贸易政策提供了指导。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强调了贸易的重要性和合作的价值。通过充分利用各国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

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 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是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常见的两种策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的定义及区别 1.绝对定价:绝对定价是指企业根据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竞争态势等因素,确定一个具体的价格水平。这种定价方式关注的是产品本身的价值,忽略了市场竞争因素。 2.相对定价:相对定价则是将产品价格与竞争对手或其他类似产品进行比较,以确定一个相对合适的价格。这种定价方式注重市场竞争,强调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二、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的联系 尽管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企业在制定价格时,通常会综合考虑绝对定价和相对定价的优点,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1.绝对定价为基础:企业在进行相对定价时,需要首先确定产品的成本和价值,这就是绝对定价的作用。 2.相互影响:绝对定价和相对定价会相互影响。企业在确定产品价格时,既要考虑产品价值,也要关注市场竞争,从而调整价格策略。 三、企业在定价策略中的应用 1.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企业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研究消费者心

理,以便在绝对定价和相对定价中找到平衡点。 2.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针对不同市场情况和消费者需求,企业可采用差异化定价策略,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3.灵活调整价格:企业在面临市场变化时,应及时调整价格策略,以应对竞争压力。 四、针对不同市场情况的定价策略建议 1.市场竞争激烈时:企业应适当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 2.市场竞争缓和时:企业可适当提高价格,以实现更高的利润。 3.产品成本上涨时:企业可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和调整定价策略等方式,减轻成本压力。 4.产品创新度高时:企业可采用相对定价策略,将产品价格定得较高,以体现产品价值。 总之,绝对定价与相对定价在企业定价策略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优势,灵活运用这两种定价方式,以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指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更低,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理论概述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

比较与绝对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概述 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比较成本理论比绝对成本理论更加具有指导意义。比较成本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D.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有利。 比较成本理论又称比较利益论。李嘉图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例如,葡萄牙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 8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90个劳动日;英国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100个劳动日。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这样的条件下,采取怎样的国际分工和交换才有利呢?依照比较成本说,葡萄牙应把葡萄酒输往英国,换取英国的呢绒。这样对葡萄牙来说比较有利,因其国内用一单位葡萄酒只能换 0.89单位呢绒,若用葡萄酒同英国呢绒交换,则可得1.2 单位呢绒,比本国多得0.31单位。英国用呢绒换葡萄酒,也较国内自行交换有利,因为在英国一单位呢绒只能换0.83单位葡萄酒,而把呢绒输往葡萄牙则可得1.125 单位葡萄酒,多换0.295 单位。这就是说,当甲乙两国相比,乙国各种生产率都低于甲国时,乙国应选择那种与甲国效率相差最小的产品生产,甲国则从乙国进口该产品,这样对甲乙两国都有利。 比较成本说在历史上对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把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中,不能简单地套用这个理论。 [编辑] 比较成本理论的意义及影响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整体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编辑] 比较优势也存在较大的不足 首先,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该理论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复试会考) 1.理论概述:又称绝对成本学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国在生产某一产品上的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那么该国在生产该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出口该商品来获得利益;反之该进口。即该理论认为一国应该按照本国的绝对优势生产并出口产品,以获取更大的利益。该理论是最早的自由贸易理论,具有一定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2.基本观点: 第一、对重商主义的批判:绝对优势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 (1)关于财富的定义:一国真正的财富应该用生产出的商品和劳务来衡量,而不是用金银、货币来衡量。同时一国增加财富要通过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国内生产。 (2)关于增强国家力量的观点:国家应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能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保证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最合理配置,使得国家物质财富产出最大化以增强国力。 (3)关于积累金银货币的政策: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所以主张通过贸易顺差积累金银货币。而斯密认为,根据休谟“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一国如果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国内货币增多,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输出减少,甚至出现贸易逆差。因此,积累货币金银的政策是枉费心机的。 第二、绝对优势理论的观点:若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另一国家同类产品

生产成本更低,即处于绝对优势,那么该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该产品;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另一国家同种产品生产成本更高,即处于绝对劣势,就不该生产该产品,而从对方国进口。两国各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结果是国际贸易双方都能从中获利。 第三、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自由贸易可带来更多的益处,原因是:(1)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商品成本,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2)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发挥绝对优势。由于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再彼此交换,对各方都是有利的。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别国而在该产品的生产交换上处于绝对优势。各国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资本都得到最有效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产出最大化,最后使得贸易各国从中获利。 3.评价 优点:(1)它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是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第一次科学解释,是最早的自由贸易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2)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指出了绝对优势来源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的有利条件。 (3)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都获利的这种贸易利益普遍性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缺点:(1)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更多情形,如没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行为。 (2)理论建立在一系列现实情况无法实现的假设条件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4.实例推导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区位:指一个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区位理论:研究区位问题的理论体系。 3、区位因子:影响一个地方经济活动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4、区位条件:指一个地方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决定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自身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6、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中,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连结度:指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之间的联系程度。 8、通达度: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的交通便利程度。 9、遍在原料:指原料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 10、局地原料:指原料分布受地域限制,只能在特定地区获取。 11、原料指数:指一个地方所需原料的数量与总生产量的比值。

12、区位重量:指一个地方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重要程度。 13、等费线: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运输成本相同的线。 14、需求圆锥体:指一个地方所能影响的市场范围。 15、中心地: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地方。 16、需求门槛: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消费能力。 17、基础聚落: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聚落。 18、门槛人口: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量。 19、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的公司。 20、产品周期理论:指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21、折衷理论:指在不同的区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和折衷,选择最优的区位。 22、区域:指在地理上有一定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23、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