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1,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延续延安整风之后的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1978年11月10日至197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3,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

倾错误影响。

6,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

7,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8,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9,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0,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思想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12,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动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3,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

14,十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根据邓小平的设想,进一步提出了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大会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大会还制定并通过了新的党章。

15,中共十二大以后不久,1982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完成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工作。

16,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的实施,使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17,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8,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9,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大会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会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政治体制改革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1,1990年4月,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启动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举措。22,“七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和“八五”计划的开始实施,标志着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任务全面实现。

23,1990年3月3日,邓小平提出“两个飞跃”思想。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24,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1)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发展才是硬道理。4)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25,1992年中共十四大,1)通过了江泽民同志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27,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28,到1997年,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9,1994年初,中共中央根据十四大的精神,立足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要求全党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贯彻。同年五月,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三者相互促进。

30,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规划,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1,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和新刑法的出台,是中国刑事审判制度建设新的里程碑。

32,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1)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2)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3)大会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的经验总结。4)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3,199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34,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35,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

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基本方略从国家根本大法上得到了保障。

36,2001年9月,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7,2000年《十个五年计划建议》,提出今后五到十年,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8,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成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9,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九二共识”。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40,1998年11月,根据中共十五大部署,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41,2001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

4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概念,是2002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的。具体含义: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年5月指出,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43,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2)从十个方面概括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3)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4,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10日,进一步阐明。

45,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的提出,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46,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除农业税。

47,2005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

2006年1月阐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导未来”的指导方针。

48,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9,从2005年初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党成立以来党员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正面教育、自我教育活动。

50,2007年十七大。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大会一致同意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此刻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相关阅读】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 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务必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务必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理解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群众领导。 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其中包括关于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和错误结论、关于薄一波等 61人案件、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和的错误文件,以及对邓小平1975年工作的评价。全会认为,过去那种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设立专案机构审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极大,务必永远废止。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主要功绩,一是重新确定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 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措施,决定健全党规党法,恢复被取消多年的纪律检查机构,重新成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明确指出,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共中央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各种决策,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正反两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意义

宁波日报/2008年/12月/22日/第B01版 学苑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意义 ——从理论的视角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省委宣传部于波 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是有科学理论素养的党。理论是党的旗帜、生命和灵魂,理论上成熟是党在政治上成熟的前提、基础和标志,理论思维之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性质及其实践结果。所以估量我们党的每一次代表大会或中央全会,要特别关注它在理论方面有无建树,作出了什么新的贡献。评价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当然也应该如此。 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它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即它要开始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它又是一次巨大的理论飞跃,即它要开始实现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个新的科学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开启先河。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设前提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毛泽东曾经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坚定倡导者和践行者。他正是根据这条思想路线,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引向胜利。其理论成果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最初一段时间,他仍然坚持这条思想路线,于1956年4月和1957年2月先后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光辉著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道路作了许多有益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不幸的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左”的错误的认识根源,就在于抛开了他一贯倡导和践行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背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陷入了主观唯心的思想误区和政策误区,实践中导致严重后果,直至造成“文化大革命”这场巨大灾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也因此受挫,出现停滞甚至一定程度的倒退。 1976年毛泽东逝世、粉碎“四人帮”和1977年十一大宣布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由于长期以来受“句句是真理”的束缚,又由于受当时“两个凡是”的禁锢,全党上下处于严重的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不改变这种状态,党和国家的工作只能踯躅徘徊,趑趄不前。1978年5月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大讨论从政治的角度和高度重新审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常识性命题,实质是通过解放思想,明辨党在思想路线上的大是大非。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鉴于过去20年“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以及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暴露出来的分歧和党内思想僵化半僵化的现状,理所当然地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放在首位。在全会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为解决这个问题确定基调,指明方向。它的要点是:其一,重新阐发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把实事求是从通常认为的党风文风问题,提到无产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

2020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018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下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纪念章。设计者用牛的形象寓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风格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 C.开拓进取D.拨乱反正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部分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下列对这一做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 C.不利于彻底纠正“文革”错误 D.坚持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做法 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的“两个不许”。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将“两个不许”的规定“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改为“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要包产到户”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口气明显和缓。这说明 A.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历程艰难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得到彻底贯彻 C.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可 1.【答案】A

教学设计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2、技能:通过对粉碎“四人帮”后国内形势的分析,理解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准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及相互关系和历史意义,培养联系历史事实理解重要理论的能力。 3、情感:通过学习明白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欣赏歌曲,并了解一下写作背景。(播放歌曲《祝酒歌》)。1976年10月,我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粉碎四人帮。 师:标志着什么事件的结束? 生:文化大革命 师:为什么人们要“敲锣打鼓”的庆祝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生:造成了动乱、损失很大。 师: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摆脱困境,打开中国的新局面?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中国何去何从?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什么事件?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阅读。 学生对照学案阅读课文,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点拨交流:

小组内交流。 出示北京街头的谈话,生分角色朗读。 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结合剧情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吗? 3.你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吗?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生回答师出示) 4.面对这些问题,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有关什么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结果?性质? 生讨论回答。 师:出示课件,总结徘徊局面的出现。 观看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两分钟准备,完成记者采访。 生:以记者的身份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进行采访、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的扮演和观看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师: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进行点拨。 师:这是我国的第几代领导集体?现在是第几代了? 回顾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是什么事件,意义? 师: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说说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从这两次转折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党,是值得我们拥护和爱戴的党。所以我们要拥护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既可以增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分析理解能力。 师:呈现知识点,学生巩固。 三、巩固练习: 学生巩固知识点后做练习题。师引导进行重点题例分析。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并通过做联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的传授做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及重要作用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2617016.html,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及重要作用研究综述 作者:徐行 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9期 摘要: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之际,回顾与梳理近十年来学界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的基本情况,在相当意义上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去把握这次全会的内容精髓以及当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路提供历史和科学依据。近十年来,学界主要聚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其它重要会议的比較等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40周年纪念 近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展开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入探索,研究成果丰富,研究重点突出,研究热度持续。鉴于此,本文试对近十年来学界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就该研究的焦点问题展开分析和评介,纰漏之处,恳请方家补正。 纵观2008年以来学界出版和发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1978年这次全会召开前后一段时期内中共中央的重要会议公报、决议、领导人讲话稿、参会者的回忆录和口述资料以及中国当时主流纸媒的报道内容等史料,在原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等主题内容。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研究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全面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明确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此后,“伟大转折”这一历史意义被学界以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广泛使用和认可。近十年,学者们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意义基本达成共识,并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维度展开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意义的深度探索。学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阐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意义: 一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首先,思想路线由“两个凡是”转变为实事求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伟大的变革需要科学的思想作引导。“四人帮”被粉碎后,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功绩给予了科学判断和评价。其次,政治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对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关键性的基础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判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说到八零后,都是总提到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每个人每个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一年余与一年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人八零后一代经经历着日新月异的环境的巨变。甚至可以说每一年、每一月,身边都发生着不断变化变化。我们从童年在回忆的回忆中不仅仅能够找到童年的乐趣,更能以小见大的地从侧面看到整个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进步与蓬勃发展。 一、生活的变化 1、几件大事 当我问到母亲小时候的生活时,她总骄傲的说,家里有一台十二寸黑白电视、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一台收音机,这已经是当时院子里最好的家境了。穿的衣服不带补丁,已经是在穿着上最期望的事情。那时姥爷下班后,带回一个5分钱的奶油冰棍,对母亲来讲,这是一个孩子那时最幸福的享受。姥爷姥姥出差带回来一块花手绢,对那时的孩子来说就是最珍贵的礼物。这是三四十年前的景象。 父母结婚时,家里准备了一台二十一寸电视机,一台电冰箱,一辆自行车,没有单独的一套房子,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母亲穿着当时很奢侈的红呢子套裙,走进了父亲的家。酒席的所有操办和菜品的制作全是自己家里厨房完成的。这是一幅二十年前的景象。 在我4岁时,家里安装了第一部电话,还是单位的内部线,只能通过接线员才能联系到你要找的人。那时父母搬出了爷爷奶奶家,住进了单位分配了第一套住房,40平方米。住进新家几年以后,父母很奢侈的买了一台29寸的大彩电。这是十五年前的家。 十年前我第一次遇见了电脑,那是去一个在深圳做生意的叔叔家,横放式的主机以及球形屏幕已经让我很惊讶,记得在第一次玩时,紧张的不知道怎么操作才好。记得那时只有在那个叔叔家一家见过电脑,憧憬崇拜感油然而生。 2、交通工具的变化 听父亲讲,七十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在中国流行。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那时我还有一辆永久呢”,父亲笑着说。到了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时尚。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记得我上幼儿园时,每天早晨都是父亲开着他的铃木摩托车把我送去。而现在汽车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普通生活,汽车再也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交通工具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从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工业的进步,工业的兴衰史总决定着一个国家是否能稳定发展的步伐,从简单的自行车,到复杂的轿车甚至飞机最近前一段时间08年底自己我国自主研制的飞机,都标志着我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进步。 3、通信工具的变化 从书信到电报,从电报到电话,从电话到呼机,从呼机到手机,从手机到电脑。科技不断的在发展,通讯设备也得到了不断更新,电脑的普及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不出家门就知天下事。在外地上学的我,把相对父母和朋友说的话可以通过网络立即传输给他们,这份惬意,在三十年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吧。 大约1994年,因为父母工作需要,父母单位为我家安上了第一部电话,但那个时候长途话费比价贵,虽然家里有了电话,也会选择到公共电话亭打电话。一直到现在,家里换了几个电话号码,电话机也已经换了一个又一个了。从普通的只带拨打键盘的电话到现在的秘书电话,可以来电显、可以留言、可以转接、有提示、可以更换铃音,功能越来越多,电话已经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政策的调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政策的调整 ●朱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内政策开始了根本的调整。中央没有就过去的对外政策做过较全面的总结,但是,对外政策是不可能不做重大调整的。 对外政策为什么必须调整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战略。14个社会主义国家结成了以苏联(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5个独立国家)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毛主席于1957年曾宣称:“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力量对于帝国主义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经过十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论战,也就是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斗争,中苏决裂了。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国的对外工作的极“左”达到了顶峰。同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提出:当前世界正处在世界革命的一个新时代,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用当时另一种说法就是“外交服从革命”)。我们公开支持东南亚一些国家共产党的武装斗争,这就违背了中国倡议的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9年4月,林彪《在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引了列宁“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的论断,还引了毛主席的指示:“关于世界大战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战争引起革命,一种是革命制止战争。”九大通过的党章还写上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现代修正主义、打倒各国反动派的奋斗目标。1969年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到了战争的边缘。中国和美国都调整了对外战略。1973年毛主席同美国基辛格谈话时提出“一条线”战略,即“搞一条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1974年,毛主席又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了“三个世界”的思想,作为“一条线”的理论根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改变调查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改变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 时间:2010年5月————2010年7月 过程:(1)确定报告内容(2)采访和访问老一辈,上网查找资料(3)整理信息和资料(4)作出报告 调查对象:年长的亲友,社区老人等。 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采用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领导思想。人民生活简朴,吃食种类比较单一,不求健康,只求温饱!穿着简单朴素,多为绿军装和“干部服”,颜色和款式趋于单调。多为蓝、绿、白、黑。通讯条件也是很不方便,只有少数人有电话和打印机。人民生活非常单一,条件极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由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工业方面由单一公有制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了社会现代化建设,改变了一切不适应的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思想方式和活动方式。调整商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总体提高!表现是:由从只求温饱到营养膳食、均衡膳食。衣服款式也有多样变成款式时尚,样式多样,颜色五彩缤纷。通讯条件大大改善,人人都有手机,家家有电脑!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发达。住的是小康楼和大瓦房,出行也很方便,生活大大改善。 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明白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性,是他决定了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体会:通过本次调查和所得的资料,使我知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也拉开了序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奔向小康,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我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历史转折 在二十年前出现了有争议的新一代青年,他们被称为80后,那一年他们十岁。对于他们的争议的结果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尘埃落定,无论当年是怎样的他们,今天都已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这个时代是靠他们在建设。然而当初缘何起争议,那时的正义在今日看来或许意味深长。 80后是第一批吃到改革开放果子的青年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两年他们出生,每个人每个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每一年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人八零后一代经经历着日新月异的环境的巨变。甚至可以说每一年、每一月,身边都发生着不断变化变化。与那童年记忆并行的是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进步与蓬勃发展。 一、生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觉得是改革开放后的速度,一切都在飞速的发展,一些都在提速。时代丢掉了自行车,开上了像飞机。 如交通工具的变革,我们中国是个自行车王国,那古老而又神圣的牌子叫做“永久”,叫做“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到了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时尚。而现在汽车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普通生活,汽车再也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交通工具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从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工业的进步,工业的兴衰史总决定着一个国家是否能稳定发展的步伐,从简单的自行车,到复杂的轿车甚至飞机最近前一段时间08年底自己我国自主研制的飞机,都标志着我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抓住了这第一生产力,从他入手,也由他产出。想一想每次科技革命都少不了的通讯工具的变革,在这三十年里我们走过的似乎不仅是三十年。从书信到电报,从电报到电话,从电话到呼机,从呼机到手机,从手机到电脑。科技不断的在发展,通讯设备也得到了不断更新,电脑的普及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不出家门就知天下事。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像是自己国内的的一次科技革命,只不过是囊括了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每次科技革命都伴随着性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我们生活中对于能源一词的概念恐怕就是灶膛里的火了。从秸秆的燃烧到液化气罐,从煤制气管道又到天然气管道,我们的家居能源变得越来越清洁安全。 从解决温饱的情况到享受生活的状态,也显示出我国发展的迅速以及国家切实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而做出的努力。当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以后,人们才能广泛的追求生活,去发展自己的业余生活。 其实在我们身边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祖国的进步与富强。我们的国家是民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反之从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方面就可看出我们国家的强盛与发展。 二、政治经济上的一大壮举 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突出的表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的讨论,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全会提出,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指导下,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重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新时期是这样开始的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问题堆积如山,邓小平从解决思想路线入手,为正确决策打下基础。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思想;完成拨乱反正,部署并展开全面的改革开放,还进行了经济调整工作,顺利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二大第一次高举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规定20世纪末的目标是“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新时期就是这样开始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许多人没有料想到的。全世界都以惊异的眼光注视着它,议论它是怎么发生的,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中国有句老话:“万事开头难。”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在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的顺利环境下开始的,相反,倒是在异常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迈出了第一步。 那时候,两大难题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一方面,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遗留的问题堆积如山,人们的思想相当混乱,一时仿佛还看不清该从哪里下手才能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又不能只停留在应对当前种种迫切而棘手的问题,还要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形成一条全新的思路,为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两个方面必须在不长时间内同步完成。没有非凡的战略眼光、智慧和胆略,很难在这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局势下勇敢地作出历史性的决断。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中国走过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三中全会的前夜 走上这样一条路实在不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夜,中国经历过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从危难中得到拯救。接着,中央抓了两件事:一是揭批“四人帮”,二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那时,“四人帮”和一批他们的骨干分子已被隔离审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局势迅速得到控制,但他们多年经营的帮派势力遍布全国,有些还掌握着一定权

最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精品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提出的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 2、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全会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党的十一大沿袭“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全会确立的党在新时期政治路线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全会提出了关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及其基本方针。 3、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全会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法,建全党的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全会决定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由于1957年以来在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不断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全面地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变,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此,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使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使党的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1,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延续延安整风之后的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1978年11月10日至197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3,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 倾错误影响。 6,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 7,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8,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9,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0,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思想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12,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动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3,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 14,十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