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文环境分析

人文环境分析

人文环境分析
人文环境分析

1 人文环境界定

1.1 人口环境

1.11 什么是人口环境

人口环境是指人口的数量、分布、年龄和性别结构等情况。人口环境既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要的人力资源条件,又是企业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条件,因而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外部环境。

营销宏观环境的首要因素是人口环境,因为市场正是由人构成的。市场营销人员所要分析的是各个城市、地区和国家的人口规模与增长率、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民族结构、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地区人口的特征与人口迁移等。这些人口统计的主要特征与趋势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决定性的影响,是制定营销决策最重要的客观依据。

1.12 人口环境的内容与分析

1.121 人口数量

在收入水平和购买力大体相同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市场规模和市场发展的空间,人口数量与市场规模成正比。人口是构成市场的主要因素,没有人就没有市场.人口的多少反映市场潜力的大小.由于人口的规模、年龄、性别、出生率、地理分布、民族、宗教信仰、文化水平、职业等的差别,对市场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应充分考虑人口因素的影响,制定出符合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营销策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1.122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结构、家庭结构、收入结构、职业结构、性别结构、阶层结构和民族结构等多种因素。其中,人口的年龄结构最主要,直接关系到各类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以及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各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各不相同。我国早些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为金字塔形,意味着比较年轻的人口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口金字塔的底座

已经缩小,顶尖变宽,人口金字塔形状趋向于倒金字塔形。但是在完成这个转化之前,中国现阶段人口金字塔图形接近于一个橄榄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具体来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表现出如下特征:

1.接受基础教育年龄人口比重将会缩小。

2.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略有增大。

3.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可以划分成六个年龄段: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25岁至40岁的年轻人、40岁至65岁的中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一个市场上,每个年龄段的人数不同,需要的商品也不相同,市场营销人员要确定年龄段中可能成为目标市场的人群。例如:有收入和购买能力的学生;单身贵族;双职工没有孩子的家庭;双职工有孩子的家庭;低收入的城市职员;富裕的老年人等。这些人群都有对固定类型的产品与服务以及媒体与零售店的偏好,这就使得市场营销人员能够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产品。

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市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广告就得突出公司形象而不是产品;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接触广告媒体更多的会是文字、互联网。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市场的最基本的消费单位。从生活必需品、日常用品到耐用消费品,绝大多数商品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而购买和消费的。

中国家庭近年来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趋势。三口之家大幅度增加,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这就给经营家庭用品的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非家庭住户也在迅速增加,企业应注意和考虑这些住户的特殊需要和购买习惯。这种非家庭住户主要有三种:

1、单身成年人住户。包括未婚、分居、丧偶、离婚。这种住户需要较小的公寓房间、较小的食品包装和较便宜的家具、日用品、陈设品等。

2、两人同居者住户。这种住户是暂时同居,需要较便宜的租赁家具和陈设品。

3、集体住户。即若干大学生、职员等住在一起共同生活。

我国人口是由多民族构成的。企业要调查研究这种人口动向,因为不同民族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风俗、生活习惯和需要。

1.123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可以从人口的城乡分布与地域分布两方面考察。从城乡人口分布看,1999年中国总人口中,乡村人口占69.1%,城镇人口占30.9%,与上年相比城镇人口上升了0.5%。从总体上看,中国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人口少、密度大、消费需求水平高;乡村人口多、密度小、

消费需求水平低。但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城乡差距将日趋缩小,乡村市场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许多在城市已饱和的商品市场,在乡村尚属空白,企业开拓乡村市场将大有可为。

从区域人口分布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密度小,消费水平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然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刺激西部市场需求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大大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户籍制度与用工制度不断变革,以及因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口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现出强势流动,这必将引发许多新需求及新的市场机会。

1.124 家庭组成

现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商品的主要采购单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家庭单位和家庭平均成员的多少,以及家庭组成状况等,直接影响着许多消费品的需求量。

婚姻家庭变化,指一个地区的婚姻状况和家庭结构变化。结婚是一种巨大的消费行为,一个婚礼往往产生比日常生活多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购买力。近年来,我国因为出生率的下降,结婚人数也随之减少,购买的对象也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70年代追求全套家具,80年代追求黄金首饰,90年代追求高档电器。目前已开始转向追求住宅和汽车。家庭结构也正在趋于小型化,过去的数代同堂已为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取代。在城市中,很多青年人在结婚前已独自居住。单亲家庭和独身家庭的比重也在上升,因此,家庭生活对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趋于小型化。

1.125 教育和职业

由于受教育机会的增加,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均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每年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因此青年一代的文化需求和对消费品中的知识含量要求远远超过了老一代消费者。作为公司职员代名词的“白领”,在城市也已形成一种消费群体,他们成为我国消费市场上开风气之先的特殊人群。市场上,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职业特征越来越明显。

1.2 社会文化环境

1.21 什么是社会文化环境

市场营销学中所说的社会文化因素,一般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的信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审美观念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等被社会所公认的各种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

1.22 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

文化环境所蕴含的因素主要有社会阶层、家庭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俗、审美观念等。

在企业面临的诸方面环境中,社会文化环境是较为特殊的:它不像其二环境因素那样显而易见与易于理解,却又无时不在地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百场营销活动。无数事例说明,无视社会文化环境的企业营销活动必然会名于被动或归于失败。

文化,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涵盖面很广,一般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创造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状态。但在这里,文化主要是指那些在一定文明的基础上,在一个社会、一个群体的不同成员中一再重复乡情感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道德规范和民风习俗等等。正是这些无形的文化因素,构成了企业营销的文化是影响人的欲望(包括消费需求欲望)、行为(包括消费行为、购买行为)的基本因素之一。任何人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存在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其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生等都会异于生活在其他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例如,由于价值观念不同,使得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不同;同一种款式司商品,甲民族认为是美的,乙民族也许认为是丑的;同一种色彩的商品,农村居民十分喜爱,城市居民却可能很少问津;同一种消费行为,在这方土地上是习以为常的,在另一方土地上则可能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再如,由于民风习俗、礼仪交往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到销售促进的内容与形式(如广告内容的设计),致使商务谈判的风格与技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此等等。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企都必须全面了解、认真分析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利于准确

把握消费者的需要、一欲望和购买行为,正确决策目标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对于进人国际市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来说,这样做尤为重要。

1.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此,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企业营销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231 教育状况分析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功能、款式、包装和服务要求的差异性。通常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要求商品包装典雅华贵、对附加功能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企业营销开展的市场开发、产品定价和促销等活动都要考虑到消费者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采取不同的策略。

1.232 宗教信仰分析

宗教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宗教对人们消费需求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宗教有自己独特的对节日礼仪、商品使用的要求和禁忌。某些宗教组织甚至在教徒购买决策中有决定性的影响。为此,企业可以把影响大的宗教组织作为自己的重要公共关系对象,在营销活动中也要注意到不同的宗教信仰,以避免由于矛盾和冲突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的损失。

1.233 价值观念分析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消费者对商品的色彩、标识、式样以及促销方式都有自己褒贬不同的意见和态度。企业营销必须根据消费者不同的价值观念设计产品,提供服务。

1.234 消费习俗分析

消费习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消费方式与习惯。不同的消费习俗,具有不同的商品要求。研究消费习俗,不但有利于组织好消费用品的生产与销售,而且有利于正确、主动地引导健康的消费。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禁忌、习惯、避讳等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前提。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吴宇亭 摘要:地域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不是固定不动的,而建筑设计现在越来越商业化、工业化,缺少了自我的个性,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少。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建筑设计 Abstract:The local culture is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not stationary, but now more and more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industrialization,lack of self-personality,architectural design combined with fewer and fewer local culture. Keywords:regional,cultural,architectural design 引言: 当今的建筑设计越来越趋向于机械化,同一个建筑你感受不到任何的特色,总会觉的建筑都是一样的,哪个城市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建筑。建筑越来越失去了它本来的特色,越来越不能够表现当地建筑的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失去了他固有的文化形态。 一、.地域性文化的回归 1、文化与建筑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则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引自辞海)。 建筑的本身就是当地的人们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技术条件所创建的,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由于这些条件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所以一个建筑理应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思想状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各种优秀建筑的产生都离不开当地的人文状态以及社会风气。一件传世的建筑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一个城市永久的标志性。 勒.柯布西耶曾指出,建筑应成为时代的镜子。建筑反映了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水平,是时代历史的纪录。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看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

浅谈语文课堂人文环境的优化

浅谈语文课堂人文环境的优化 发表时间:2013-12-04T13:11:17.28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9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唐满艳 [导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素与之适应的各种教育教学方法。 唐满艳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实验中学425000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素与之适应的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拥有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优势:因为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而且是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中的字、词、句章无一不负载着丰富的人类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主观情感。因而,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强化它的人文性;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种真正具有人文色彩的学习环境。 语文教师应该尽自己所能,有意识地调节课堂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悦的教学情景,创设语文课堂民主、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我们应把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过程看做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促进知识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正确认识学生是优化课堂人文环境的前提 要创设语文课堂的人文环境,首先要求教师要摆对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学生。我们所面对的这些中学生,虽然还不能算是成熟,但是他们是人,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有对生活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他们当中,有些人活泼好动,有些人文静沉着,有些人自由懒散,有些人勤奋好学。学生的性格不同,情趣爱好,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应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差异的,他们不喜欢,也不甘心做一个只在教师的权威之下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在,我们的教师曾步入了某种怪圈,有些人把“题海战术”、“满堂灌”与爱心、责任心混为一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然情感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仅要承受学业上的太多失败的痛苦,在人格上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千万不能以成绩的高低,自身的好恶来衡量学生。我们不要把自己扮演成高高在上的施道者,应追求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明确学生有自己选择知识、接受知识的自然需要,也会有自由散漫、懒惰、贪玩等自然情感的流露。学生也是一个多面体,教师千万不能力图使这些有棱有角的多面体变成一个统一的平面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把握住班级学生的个性与共性。要时时记住,在课堂教学中,课本仅仅是客体,教师只能是媒休,而学生永远是主体,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没有正确地认识学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二、人人参与是优化课堂人文环境的关键 现代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激励手段,使每一个学生在理念上、行动上愿意并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从而增加他们对教学法自标的认同和凝聚力,产生内化的学习追求。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较棘手的一项内容。曾从儿时起,我们常常埋怨学生作文套话太多,感情不真。这何尝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我们常常为了应试,教给学生一条条“锦囊妙训”,写人的记叙文可分哪几类:说明文的一二三的步骤:议论文,送你们几句最有用的名人名言……有了教师的越组代疮?学生还用得着“人人参与”吗?在课堂上,学生几乎少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了。这样的作文教学的后果是:学生习作如出一辙。他们的作文也许有联想,但你会发现他们的这些联想可怕的雷同:面对中秋圆月,不忘思念台湾的亲人,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面对春蚕红烛,不忘歌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面对华灯初上的夜景,不忘歌颂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在我们的过分呵护下,他们懒得去参与,因为有现成的。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思维的翅膀必定会折断,想像必定会被凝固。因此,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我们应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要人人动手并动脑,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在写作中,要容忍学生的“异端”的存在,让他们的思想冲破枷锁,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当然,我们对文章中体现出积极向上、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情感要热情鼓励并大力提倡:对幼稚、消极的思想情绪要给予理解、尊重,并给予适时的引导。 三、激发乐学动机,优化语文课堂的人文环境 前苏联教师家阿典纳什维利认为:虽然学生的活动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认识过程申起积极作用的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认识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动机,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1.巧设导语与板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妙的导语,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整个课堂会“随机待发”。我们在设计导语时,要注重其与课文内容的关联,要有令人耳目一新,引起重视的思想内涵。板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内守的理解。板书形式可多多交换,如字体变化,色彩相间,表达形式变换、设计成图表、图画式等等。 2.利用课本插图。 新教材课本的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文仔细观图,发挥想象:或通过课文中的文字描述与插图画面作比较,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可将几幅图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内涵等。通过图画再现情景,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形象,进入情景,而且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乐学动机。 3.分角色表演。 上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可采用分角色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授课方式罩上了情感色彩的生动形式,令学生兴奋不已。他们通过对角色的体验,达到了与文中主人公息息相通的境界。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音乐相辅是一种很好的形式。美文与仙乐,可创造一种情意与景境相融洽的艺术境界,从而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我校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就恰如其分地用马思聪的《思乡曲》为背景音乐,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琴声把扯不断、理还乱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5、想象再造情境。 通过引导想象,力求把单词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这方法特别适合于古诗词教学。一般情况下,我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活起来,更细致、更通真。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何北》,抓住表现人物

从中西方地域文化中分析建筑文化的区别

?从中西方地域文化中分析建筑文化的区别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中西方著名建筑风格的对比,阐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其建筑风俗和风格也不一样。不同建筑形式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中国,西方,地域,建筑,文化 1、引言 到世界各地走走,最先引起游人注意的当首先是当地的建筑。国度不同,地域不同,其建筑风格也不行同。这种建筑风格的不同,透射出各地的文化与自然条件的不同。当然,文化包含很多内容了,比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种族的生活习惯等;自然条件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等。虽然建筑风格不同,但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散发着各自的建筑之美。 2、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国度,其丰富的内涵是很难用几句简单词汇能描述的。要看中国建筑之美,就要从保存下来的或资料记载的著名古建筑中去体现。 中国的古代建筑,从其选址、设计到施工都很有讲究的。古代建筑讲究风水,其实我想讲风水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讲究建筑所在地的小气候。从北京故宫的气势宏伟的建筑布局,到名寺古刹的玲珑剔透,都透露着风水这个含义。古代的皇家建筑,包括皇宫、行宫、皇家寺院都透露出皇家

尊贵气派。庄重的红色高墙、金黄色的琉璃瓦、宽阔的院落、高大宏伟的大殿等都散发着皇权的霸气与神圣。皇家建筑独特色调民间是不得采用的,但民间的建筑也是讲究风水学。且地域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北方和南方不同,东部和西部不同。比如山西乔家大院就和苏州园林建筑有很大的不同。乔家大院显得私密而厚重,这跟当地的气候和社会风情有关。苏州园林建筑就显得小巧玲珑,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无处不体现着和谐之美。宜居、宜游、宜玩、宜赏。所以江南园林建筑更能体现古代建筑之美。东部建筑讲究实用,比较简单古朴。而西部建筑,比如西藏,就有很浓厚的佛教色彩。最典型的是那依山而建的宏伟的布达拉宫,高大,雄伟而神圣。 建筑之美是建立在丰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保存下来的著名古建筑不是皇家御建,就是富贾高官所为。这些著名建筑集中体现了古代建筑之美。如果到民间去细细观察体味,普通民众的建筑也有其独到之美的。这些可以从各家门洞装饰、屋檐装饰、影壁装饰可以看得出来。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建筑的艺术之博大精深令世人叹服。中国的古建筑大都是四方布局,且大部分有围墙,有威仪四方之意。建筑大部分为土木结构,其中砖瓦运用并不多,并主要用于基础和顶部防水,而木料的应用却淋漓尽致。雕梁画栋,飞檐走壁。其顶部飞檐都有凌空欲飞的

人文环境活动大总结

人文环境小组开展进一步营造诚实守信、尊重规则 的人文环境活动总结 自全县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开展以来,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诚实守信、尊重规则的人文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县委、政府《关于开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的实施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县人文环境工作小组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创建自治区文明县城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诚信盐池”建设为载体,以培育人文精神为目的,坚持建设与监管并举,着力提高全县人民文明素养,提升盐池“软实力”,形成“硬”环境。现将活动启动以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各阶段工作开展有条不紊 狠抓责任落实。一是互查互评。人文环境工作小组先后两次邀请县营造环境办公室联络员,以“互查互评找不足,互学互比促提高”为目的,组织成员单位工作人员,采取听、看、查、评、议的方式对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督导互查,力求在评、比、学中找差距、找亮点、促提高,助力全县进一步营造诚实守信、尊重规则的人文大环境。二是旬报督导。县人文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问责责任制和工作台帐旬报制,实行一旬一通报,密切联系各成员单位,督导工作开展情况,力促营造诚实守信、尊重规则的人文环境各项工作

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全力动员部署。在动员部署阶段,县委宣传部高度重视人文环境营造工作,成立工作机构,明确责任领导,指派专人严格遵照《关于开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的实施方案》(盐党办发[2011]190号)和《关于开展进一步营造诚实守信、尊重规则的人文环境活动的实施方案》(盐营造环境办发[2011]18号)要求,安排部署好各阶段具体工作。营造人文环境活动所涉及到的部门、单位在动员会后,均能立即行动,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在报工作小组负责领导审批后,严格实施。 认真自查自纠。在自查自纠暨重点检查阶段,工作小组在党政各部门、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及文艺界人士中召开了营造人文环境活动征求意见会,共向与会单位负责人、与会代表、文艺界人士发放意见征求表120份,收回106份。共征得意见建议29条,梳理汇总17条。各成员单位也结合各自职责,深入查找了在“诚信盐池”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通过开设163电子信箱、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表、设立意见箱、开辟媒体专栏专题等方式,各自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 活动中征集到的意见建议主要表现在加强思想教育、加强舆论引导、深化“诚信盐池”建设和加快文明县城创建4个方面。针对存在的核心问题及征集到的意见建议,人文环境组及时制定了整改措施,并形成面向社会公开承诺的重点工

考点6 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b)

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复习目标】 考点6 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b) 【考点归纳】 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和主要的分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3、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和文化差异。 4、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复习过程】 1、填图:中国四大地理分区 2、分界线: 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B:秦岭—淮河 C: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3、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地形: (1)北方:平原和高原为主 西部:黄土高原东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2)南方: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交错 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西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4)青藏地区:高原、盆地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气候: 南北方(东部地区)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高山气候 4、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区农业特色 北方地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盛产苹果、梨、桃、杏、山楂、枣等。 南方地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是我国水稻、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盛产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西北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是我国主要的天然牧场,也是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放牧羊、牛、马等牲畜。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新疆天山的还有“绿洲农业”。 青藏地区农业以高寒畜牧业为主,有青藏牧区、青海牧区,放牧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牲畜。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 5、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分区民居特点饮食习惯交通 北方地区降水较少,屋顶较平, 注意防寒保暖面食河流少,冬季结 冰,陆路为主

浅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因子的表达

浅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因子的表达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本文以地域文化研究为出发点,针对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各种问题,通过理论、实例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建筑设计应注重文化的地域性,同时,关注建筑的地域要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交流;注重民族、民间特色。最后试图结合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现状,总结出建筑创作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建筑设计;全球化;地域文化 建筑是与人类文明史紧密相连的,并形象而具体地反映着人类的文明,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水平的建筑,实际上也表达了时代精神。人们正是通过建筑这面镜子来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及其深层所蕴藏的内涵。着名的芬兰建筑师与规划学家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rinen)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在全球信息、物流迅速发达的今天;在世界民族文化日益频繁交流的情况下,建筑师如何整合自然环境的建筑语汇,设计出能延续人文传统特征的建筑空间,反映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建筑尤为显得突出和重要。 一、对地域文化与建筑的解读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内文化的总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特征、历史状况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是动态的、发展的。每个地区是通过建筑艺术来表现该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和对建筑审美的追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地域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这道门槛作为文明的标志比任何其他标志都鲜明,尤其象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历史传统,熔铸出不同品格的地域文化。如:位于我国西部的贵州省,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5个,人口约12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5%。贵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就表现为多元、多样、多层次的特点,这种多元、多样、多层次的跨文化特征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也很大,文化对抗与文化交流形成复杂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复杂的地域文化特色,显然有别于“草原文化”、“雪域文化”之类。 地域文化从整体上决定一个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而人们的精神除了受到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社会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外,其主要还受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地域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这个地域的建筑,优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反映地域人群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等,是地域的灵魂,也是一

关于优化人文环境的考察报告

关于优化人文环境得考察报告 人文环境就是一个地区经过长期积淀与塑造,形成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以及相关法规与制度等等。人文环境就是区域发展环境得灵魂,体现着一个地区得发展形象,就是渗透于经济社会各方面最具活力得因子。前不久,我室会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组成联合考察组赴安徽、浙江、陕西、上海等兄弟省区市进行了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大家普遍认为,“三省一市”优化人文环境得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很值得我区学习借鉴。以下结合考察实例,就我区营造更加适应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得人文环境谈几点思考与启示。 一、培育商贸文化生态就是放大人文环境效应得有效形式 海宁就是浙江嘉兴管辖得一个县级市。2009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近372亿元,财政总收入达48亿元。在考察期间,我们了解到,海宁市在这个没有原材料得“一毛不拔”之地,以大气魄、大手笔、大投入运作大市场发展大产业,先后通过两期工程,建起了占地达40万平方米、拥有2062家企业、7、3万从业人员得中国海宁皮革城。到2009年,市场客流超过420万人次、成交额近百亿元。特别就是该市通过商贸与文化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以文兴贸、以贸促文,打出了有力得产业发展组合拳。在依托

“名人故里”、“观潮节”等名胜与会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得同时,借助文化产业汇聚得旺盛人气,把海宁皮革城打造为集展示、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得高档旅游购物中心,使之成为当地一道亮丽得产业风景线,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入选中国商品交易市场50强。透过“海宁现象”,我们瞧到得就是一种产业发展理念得新变革,即现代产业发展已经走出了传统得“工厂式”各自为阵、自我封闭得发展模式,越来越趋向于开放式、集成化发展,其实质就是发展方式得转变。只要适应这种趋势,走产业开放式发展之路,做好商贸与文化得结合,新观念可以转化为巨大得现实生产力,产业可以在“无”中做出“有”得大文章。 从我区瞧,一些产业通过多年得积淀,也从“无”中做出了“有”得文章。如羊绒产业,初级原料主产地虽然不在宁夏,但通过多年来得培育发展,已成为全区轻工领域得强势产业。但就是由于受观念、产业文化生态等人文因素局限,我区羊绒产业发展还没有打出有力得产业发展组合拳,成为集散全国、引领产业大发展得高端化大市场。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历史进程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注重用新得人文理念引导产业发展。一就是加快培育产业人文特色。在我区许多县域,既分布着特色优势产业,又有比较丰富得旅游资源。例如

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在创造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建筑方向指引下,传承祖国优秀建筑文化是重要的和必要的途径之一。文章从地域文化的含义及现状分析挖掘地域建筑文化的优势和重要性,并且从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方法中找到建筑创作与地域建筑文化的结合点,系统的阐述了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文化传承发展 一、引言 “全球化”作为当代文化的强势语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带来了先锋的设计理念和时髦样式,但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地域传统建筑文化逐步被商业文化所淹没,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我国传统建筑主体是木构体系,以玻璃、钢和混凝土为特征的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产生了断层,现代建筑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冲击更是难以抵挡。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传承、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成为当代建筑文化的使命。在新与旧,地域性与国际性寻求综合,探寻开放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是摆在我们建筑设计师面前的一个古老的新课题 二、地域文化含义以及现状分析 地域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自然地理上的区别,包括山野、平原、水乡等自然环境因素,其二,一定社会构

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传统习俗等。地域性是指与地域有关的行为、特定的地域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惯例,其所占有和控制的特定地域范围及地域中所有物的习性,也就是所具有特殊的地域感和认同感的属性。地域性并不是狭隘的排他主义,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主动与外来文化共生、融合。 文化的含义有众多解释,《辞海》综合了各种文化定义,给文化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即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想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地域文化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个民族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经济关系、时代风云、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众生心态的综合反映。包括:建筑文化、音乐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婚娶丧葬文化等。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有自己形成的条件和特征。 地域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与文化特征上。在文化特征方面具体表现在民系的习俗、信仰、宇宙观、价值观方面,而建筑特征具体表现在建筑中的地方工艺、技法及其细部、构件、符号、手法、形式或一定的模式等方面。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综合表现主要反映在建筑的地域气质、性格上。 地域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近来有些专家大声呼吁要保护地域文化。他们甚至出资出力,以自己的行动保护地域文化。但是这种专家保护和政府保护都是有重点性和局域性的。解

xx年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工作方案

2016年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诚实守信、尊重规则的人文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县委、政府有关要求,我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创建“美丽、文明、活力、法治”崇义的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和谐崇义”建设为载体,以培育人文精神为目的,坚持建设与监管并举,着力提高全县人民文明素养,提升崇义“软实力”,形成“硬”环境。现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创建“美丽、文明、活力、法治”崇义的奋斗目标,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挖掘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水平。二、组织领导为了确保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工作取得实效,我局成立了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步骤(一)发动阶段(2014年4月—5月)。迅速成立组织机构,开展创建宣传,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将任务分解细化到具体科室、人员,全面启动各项创建工作。(二)创建阶段(2014年5月—9月)。对照实施方案和测评体系,查找薄弱环节,针对问题抓好整改,全面组织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准备好相关材料和迎检现场。(三)迎检阶段(2014年9月—10月)。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果,形成长效机制,迎接创建验收。四、保证措施(一)鼓劲造势、营造氛围,人文理念深入人心。要重视活动的宣传教育和氛围营造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氛围营造工作;充分利用崇义电视台、崇义手机报等门户网站和宣传专栏等媒体形式及各种会议,及时宣传报道活动进展情况;通过广场电视屏,实时播报活动相关信息,丰富宣传内容,激发全县人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大宣传”让深化“美丽、文明、活力、法治”崇义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成为全县人民的主动要求和自觉行动,真正实现以宣传的效果反映营造环境活动的效果,切实将宣传的过程转变成深化活动的过程。(二)把握导向,引导舆论,新闻宣传结硕果。一是积

美国文化的特征

美国文化的特征: 一、强调独立、个性而又不排斥他人? 作为一个从原野里创造出来的国家,美国在资源丰富亟待开发的早期,机会虽多,可是蛮荒未辟,心须奖励个人独立创造的性格,凡是囿灭个性发展的各种因素都视作当时拓殖精神的阻碍,加以贬责,同时,在艰苦开拓的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必须发挥本民族的长处,尊重并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品质,坚信自我,尊重他人的文化取舍态度成为他们共同的准则,正是在这一点上,也只能是在这一点上,各国移民找到了共同之处,这就是个性容于团队的价值体系,它深入民心,以各种形式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格:对自己深信不疑,对自己的命运深信不疑,把依靠自己作为哲学信条。? 二、冒险、开拓、富有创新精神? 美国人的格言是“不冒险就不会有大的成功,胆小鬼永远不会有大作为”。从首批英国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到美利坚合众国成立这一个半世纪里,北美险恶的自然条件,培育了美国人顽强拼博,艰苦奋斗性格。北美丰富的资源等待着开发利用,培育了美国人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北美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是一片文化真空,闯入这真空的,不是有组织的文化单位,而是一批对于传统制度已失去好感的亡命者。他们的头脑为叛逆精神所主宰,身上绝少传统思想的保守性,再说即便有,也没有发挥的土壤,因为险峻的环境迫使他们只能确立与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冒险精神成了美国人民的传统。他们把冒险探求新大陆看作寻求生活的机遇。这种冒险精神一直渗透到美国人民生活的各

个方面。在硝烟弥漫的商战中,美国人勇敢地开拓创新,从各个方面处处体现了这种民族冒险精神。基于此,美国人特别强调创新精神,他们认为机会到处都有,主要在于主动发现和利用。除法律外,美国人认为一切传统和先例都是创新的障碍,他们乐于向传统和先例挑战。由于美国不象中国、印度、英国等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所以美国人在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时很少先去考察这些东西是否符合某位专家、权威的理论,然后再引经据典加以注释和考证,以决定是否采用。?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虽没有灿烂的过去,但由于具有创新精神,因而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所以美国人勇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勇于向已有的一切挑战,“我与专家、权威、传统平等”,这是美国人的性格。? 三、自由、平等精神?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北美殖民地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封建秩序从来没有在那里存在过,在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许多从欧洲大陆来的移民把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带到了美洲。新大陆的自由空气以及大自然的艰苦环境陶冶了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性:热爱自由、珍惜自由、崇尚自由。在美国,对人的自由,除法律可以明文规定加以限制,并由执法机关及其人员执行限制外,任何机关或个人不得非法剥夺或限制他人的自由。民主自由的环境为才能和幸运开辟了道路,因此出身对美国人不起任何作用。美国人相信这样的格言:“一个人富裕到什么程度,就表明他的才能实现到了什么程度”。因为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人的才能决定富裕的程度。所以美国人一般不羡慕他人的财富,而喜欢赞美富翁的才能。?

中国文化环境分析

中国文化环境分析 社会结构: 目前,一个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初步形成,还正在发展之中。新产生了一个私营企业主阶层。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以来,私营企业主每年增加约80万人,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还将继续发展。这是个应运而生的社会阶层。社会中间阶层正在逐渐成长。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语言: 汉语为主,学习和掌握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

教育: 正规教育是个人现代学习的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必须的语言、概念和数学技能的媒介。它直接或间接的传授价值观和规范也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信仰: 儒学体系最核心的价值伦理是忠诚、互惠的责任和对别人以诚相待。儒学中

浅谈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浅谈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摘要】建筑的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很重要,只有将其进行很好的融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所设计的建筑具体情况并根据地域文化进行融合,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就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问题,在此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舍,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融合 1.地域文化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限制与制约。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与建造地点相关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地理方面的关联,是某一地区建筑区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特点,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 1.1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纬度差别大,气候差异也非常明显,造成了各地建筑设计的差异,从而会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建筑文化;在建筑材料的

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用材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此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产。产石地区多石构,生土地区有土筑窑洞,产木的地区用木构,产竹地区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 1.2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类机体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差别,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国家性之缘。其次,各个在民族或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一定地方界限的社会生活联系与规则。 2.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途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是根,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从如下方面做起: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分子,找寻天人合一的惬意。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能本质节俭节约的原则,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 在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

人文环境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人文环境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xx 摘要本文运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认为人文环境的渊源在本土文化,主张正本清源。提出了城市人格化的设想,指出人性化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并理性使用,以提高人文环境质量。 关键词人文环境渊源意义本土文化人格化人性化 1、概论 人文环境是当今最时髦最常用的—个词汇,它的产生和广泛使用适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我们从各学科各层面分别去剖析,发现其含义各有千秋。 1.1语言学。作为一个复合词,其在语言学上的含义一目了然,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环境属于空间概念,指周围的地方。 1.2哲学和社会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探讨,人文环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观念形态,起源于人们在工业化社会的意识觉醒,存在于城市精神和物质空间的各个角落,是城市文明的载体。 1.3城市学。从城市学的视角来分析,人文环境则是城市建设之目的物,较为狭义的具象理解应以城市的物质形象为主体。 1.4政治。中共“十六”大号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其中衡量城市化质量的主要指标有许多被包容在人文环境之中。实施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辅相成,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建立积极创新的人文环境。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城市规划原理,分别阐述人文环境的渊源及现实意义,供讨论: 2、人文环境的渊源在本土文化 首先应该肯定人文环境中所包容的各种文化属于优秀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优秀的精华才会一代继承和发扬。如果把人

文环境意喻为一种产品,那么产生良好的人文环境的种子必须是优秀的文化集成;培植人文环境的外在条件必须是文明先进的人文环境;养育人文环境的活土必须与之水土相服,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由此形成的文化称之为本土文化。立足于此的本土文化的时空概念广袤无边。纵观历史长河中人文环境的更新、演替、发展沧海桑田;横观各地各民族人文环境干差万别。人类创造了地球文明,地球文化是天大的本土文化,地球人共同营造当今世界的人文环境;我们中国人创造了古老悠久的华夏文化,由独特的中华本土文化营造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城市乃至社区所形成的人文环境更具有个性,这种个性具体表现在与城市社区本土文化相关联的唯一性或不可替代性。当然,健康进步的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并不具备排他性,从辩证唯物的历史主义观点去分析,正是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与各自创新,才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多元文化永恒冲撞永久融合,才使人类社会的人文环境五光十色,璀璨夺目。其演化更新的过程表现为发展——变化——再发展——再变化。 维系人文环境不断文明进步的纽带是理性意识。形成这种理性,无论是机制还是程序.其关键之处均是创新。而创新的先决条件是符合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的核心内涵也是扎根于当地的本土文化,由此可见,无沦由表及里还是由里及表,人文环境与本土文化都不是一对双胞胎,而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即本土文化是人文环境的本原。因此,研究和挖掘利用本十文化,是建设人文环境的基础性工作。也就是说链接本十文化的人文环境,既符合历史的真实性义符合现实的需要。近年人文环境建设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立于上海街道以黄包车夫等旧上海民俗为素材的雕塑和以丁玲等文化名人为素材的雕塑,把握了上海的历史脉络。市民走街道间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相反的是某些城市大量复制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不分场所仿造欧式构架,看不懂的西洋镜让市民找不到家,不知今夕是何年。 城市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本土文化永远支撑着人文环境。毛泽东同志“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导是人文环境创新的基本法则。 3、人文环境的现实意义在于创建人格化和人性化的城市 3.1人格化

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优化课堂氛围

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优化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上。评价一堂课的优劣,也往往只注重教师的分析与讲解而忽视学生的当堂训练与消化。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胆怯与依赖心理。良好的课堂氛围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发言踊跃;教师善于点拨和积极引导;课堂呈现热烈活跃和祥和的景象。要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一般来说,学生不喜欢被评价,有时对教师的评价采取抵抗态度。因此,教师应多使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则能较为客观地对待。 2与学生平等相处。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一种权威地位,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对学生耳提面命,就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教师的行为;相反,教师与学生平等,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形成良性互动。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是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4注意物质环境的布置。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质环境。教师应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室,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 5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从而形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通过这些做法,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逐渐形成,使学生激发出无限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度,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地“动起来”。

中美地理环境差异及对于文化的影响

中美地理特征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居于亚欧大陆东端与北美大陆中部,在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理环境是中、美两国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两地的地理特征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文明特点;而美国文化则是以工商文明为主,呈现出海洋文明的特征。本文着眼于对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对于民族和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增进对美国地理条件的了解和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文化 一、前言 地理特征即一个区域内对于地理条件整体状况的描述,可分为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对于自然地理特征的讨论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进行,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条件。地理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条件,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带有与地理特征相对应的特性,例如:草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大多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草原,气候大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草原上的人们大多数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没有固定的交通线;而草原文化同时带给人的正是像草原本身一样粗犷豪放的感觉:蒙古长调悠扬宽广,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草原生生活的民族民风也是追求自由,不受拘束。可见,地理特征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也体现着养育它的这方水土。 二、地理特征比较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的地形总体描述为: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西南部为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平均

武汉市人文性格分析

武汉市人文性格分析

武汉市人文性格分析 摘要: 万里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而在湖北佬中武汉人更是最为突出的代表。人们对于武汉的评价似乎并不是那么高,但从另一方面又说明有哪个省哪个市的人给全国人留下如此深的影响呢,恐怕非武汉莫属了。武汉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塑造了武汉人豪爽、不拘一格、乐观豁达、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性格 一、武汉市的历史 1、武汉的文物史与革命史 武汉市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 2、武汉的历史对武汉人性格的影响 ○1武汉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敢作敢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武汉人虽然脾气火爆,但是却并不是那种莽撞粗鲁的人。武汉人天生胆大敢为人先,从不拘泥于常规。武汉人心中有着他们自己的是非标准,一旦认定是对的事情,他们就会坚持着干下去,直到成功。 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拉开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这也并不是偶然。因为武汉人心系国家命运,追求真理,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与 幸福,武汉人民勇敢的拿起武器,反抗封建礼教的统治。一般外地人最佩 服武汉男人的就是敢作敢当、无所畏惧的那种劲头。往好里说是江湖习气也

罢,往坏里说是痞气也好,他们无所谓。张嘴就说,看准就干,错就错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武汉男人决不会瞻前顾后摇头摆尾,可以唧唧歪歪,但 绝不患得患失;可以小肚鸡肠,但决不鸡毛蒜皮。 ○2武汉人还有一种能文能武、谦恭有礼的性格 武汉人不仅热爱武功,也喜爱文学,并且也不拘小节。在夏天的晚上,经常可看见武汉男人们搭拉着个拖鞋,光着膀子,穿着个短裤头,在路灯底下斗两把地主,下一盘象棋,对他们来说是很惬意的事。他们喜欢率性而为,不嗜做作。 从江城名称的由来,武汉人的文学热便可见一斑。舞文弄墨、吟诗作赋对于武汉人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其实,武汉人不但火气大,而且“礼性”也大。武汉人说话,一般都会尊称对方为“您家”(吵架时例外),相当于北京人的“您”,一句话说完,也总要带一个“您家”,作为结尾的语气并表示尊敬。 二、武汉市的地理 (1)地理概况 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故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 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布,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从市区两侧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总水域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其中有湖泊193个,其中城区内有湖泊43个。 (2)武汉市火炉之成因 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全国四大“火炉”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