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学_重点复习

公共政策学_重点复习

公共政策学_重点复习
公共政策学_重点复习

德洛尔的主要学术成就: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发展方向、强调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取得的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政策周期。(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公共政策学的近期阶段取得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公共政策学: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研究对象:1、公共政策(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2、政策系统;3、政策过程。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程序的设计(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确定假设;收集系统资料;资料分析;做操作性研究;撰写研究报告);2、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一手资料的收集(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政策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矛盾、历史、比较、个案、经济、制度、价值;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公共政策学形成的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公共政策的内涵: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必须具备: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近公共政策的转型现: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依政策的社会内容进行划分:①政治政策②经济政策③社会政策④教育、科技、文化政策。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是由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利划分和权利配置决定的。横向结构上的构成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子系统构成;1、依横向的形式特征进行划分:立法决策、国家元首决策、总统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执政党政策;2、依纵向形式特征上:①中央政策(国家政策)②地方政策③基层政策。

基本功能:①管制功能②引导功能③调控功能④分配功能。本质:1、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2、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基本特征: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推动政策工具类型学的研究:1、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2、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3、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三大子系统:①主体系统②支持系统③反馈系统;※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客体,指的是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1、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主要有①代议机关②行政机关③司法机关④其他直接主体;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②跨国政策行为者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主体系统:(1)政策制定系统,基本功能是:①认定政策问题②确认政策目标③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④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⑤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2)执行系统功能①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②有效实施政策方案③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3)间接主体系统①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②提出公共问题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④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⑤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政策网络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1、公共政策环境变的复杂和动荡的主要表现:①不确定性②关联性③模糊性④动态性2、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②交换资源的需要③结盟的需要;

④追逐权力的需要⑤协调的需要;政策支持系统: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由以下子系统构成:1、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功能是:①信息的收集与整理②信息的加工与储存③信息的传递2、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常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3、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基本功能是:①建立政策监控标准②监测政策绩效③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4、政策评估系统: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五大构成要素是:①政策评估主体②评估对象③评估目的④评估标准⑤评估方法。政策环境:对于具体的政策主体系统来说,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①地理自然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政治法治环境④社会文化环境⑤国际环境。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一国的现实国情是政策的工作环境。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的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多层次、多网络是其突出特点。政策系统的运行的步骤:①利益输入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形成④政策发布⑤政策执行⑥政策反馈。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②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2、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政府能力: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其内涵包括如下:1、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2、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公共决策权的配置:1、根据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分为:①首长制②委员会制;2、根据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分为:①分权制②集权制;3、根据上级决策机关对下级的指挥控制方式,可分为①完整制②分离制;4、根据决策系统中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分为①层级制②职能制。

- 1 -

※公共决策规则:①全体一致规则②多数规则※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①总统制②议会制③半总统制半议会制④超级总统制⑤委员会制⑥人民代表大会制⑦军人独裁制。※公共利益的内涵: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公民、社会团体、政党、大众传媒※公民更多的是政策客体的理由:1、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2、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见3、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4、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1、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2、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还可增加他们配合政策运行的自觉性,提高政策的效力3、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4、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策信息的获得将变得十分便捷,公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消除了参与过程所遇到的障碍,提高其参与效率※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①政策信息沟通②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③稳定公共政策秩序④角色替代※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①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②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③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①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②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③构建“第二现实”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评估和调整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2、以自已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1、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2、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3、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4、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5、必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1、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2、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具体性3、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①理性主义模型②渐进主义模型③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①机构—制度模型;②集团模型;③精英模型※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遵循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方案,使用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大的政策结果;※理性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1、这种模式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2、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1、理性人缺乏经验支持;2、理性人的公正,客观和理智是有限的;3、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而对社会性,政治性,文化公共政策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4、理性人在决策中拥有的知识,信息都是有限的;※西蒙和林德布洛姆德的修正:西蒙提出决策有限理性的命题,对其批评和改进形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理性优化模型;

※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林德布洛姆主张援用民主智慧寓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市场运作的原理,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德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的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具体运用:其两大命题为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缺陷:其具有显而易见的保守性,只注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政策目标的制定及其实现,压制政策创新和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1、以四项假设为基础;2、把政策过程分为:①决策前②决策中③决策后;

3、其特点是开放性和包容性;※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1、试图保留理性主义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它们的缺陷.2、存在的缺陷:与规范最佳模型一样,是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就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有些模棱两可;※政治系统模型:1、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政治系统方法的创始人:伊斯顿;

2、决策主体(政治系统)做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决定,包含着一系列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

3、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的系统运行过程;

4、其特点是最具解释力、最具普适性的模型;

5、缺陷:适合宏观分析的模型,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所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特性;※机构—制度模型:1、特点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决策模型;2、是建立在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上的(如人们对一项决策的好坏,有无总是与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度联系起来,或自然而然的在两者间建立某种因果关系或相关性);3、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①合法性②普遍性③强制性;※集团模型:1、戴维.杜鲁门:集团理论更加系统化2、莱瑟姆:从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的作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是: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3、特点: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解释力;4、缺陷: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德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无法解释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精英模型:1、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莫斯卡、帕雷托和米歇尔斯,经由熊彼特和拉斯韦尔进行民主改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途径;2、戴伊和齐格勒<<民主的嘲讽>> 3、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4、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1、建构的两种资源: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二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2、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又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关系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它是一个逻辑过程;3、“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容纳性和开放性: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①决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②群众—领导性模型;③个别——一般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4、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决策模式,它能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式和决策手段5、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构的决策模式,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我国“上下来去”模型的某一个亚模式中去的

6、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等都可以在”上下来去”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①港、澳、台因素论②华人经济圈论③儒家文化圈论④伟大人物论⑤政府功能论⑥国际形势论⑦政策决定论※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原因:(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1、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2、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3、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4、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 2 -

※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就是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公共问题的基本内涵: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及区别:1、问题是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2、公共问题范围最宽,包括社会问题;3、公共政策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公共行动以期解决的问题。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①关联性与公共性②客观性和主观性③历史性与动态性政策问题的分类:1、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①结构优良②结构适度③结构不良三种类型。2、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①政治问题②经济问题③文化问题④外交问题⑤民族问题等3、根据作用范围不同:①国际问题②全国性问题③区域性问题④地方性问题。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政府部门;2、政治人物;

3、政党组织;

4、利益集团;

5、大众传媒;

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

7、公民和社会团体;8、政策网络。※政策网络分为:①利益型政策网络②意见型政策网络③混合型政策网络。※问题认定的方法:1、边界分析法:三个步骤:①饱和抽样②诱导性提问③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三个角度:①个人②组织③技术3、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4、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如就贫穷原因来说,拒绝工作,失业以及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都算可能原因,而失业和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属合理原因,而失业则是唯一的可行原因;5、头脑风暴法:包含①组建团体②意见产出③意见评估④意见排序。6、假设分析法。※问题认定的步骤: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3、搜寻事实依据4、列举目的和目标5、明确政策封套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7、在此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政策议程: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类型:1、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2、政府议程,即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政府议程的分类:(1)按照议程项目的新旧状况,分为:①旧项目②新项目,(2)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分为:①界定或认定议程②规划议程③磋商议程④循环议程;※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差异,1、系统议程: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它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2、政府议程: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如青少年犯罪问题一旦进入政府议程阶段,政府就要详述该问题情形及各种具体的解决办法;政策问题的重要性划分:1、实质性议程2、象征性议程。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1、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2、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3、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以上四点是于进入政策议程条件相对应的相反条件均可造成障碍);4、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

5、表达方式不当;※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1、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1)外在创始模型(2)动员模式(3)内在创始模2、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议程的确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议题确认②议题采纳③议题重要程度排序④议题持续。3、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三源流模型(1)问题流(2)政策流(3)政治流(4)当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汇合到一起,政策窗口就打开了。4、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①关门模式②动员模式③内参模式④借力模式⑤上书模式⑥外压模式。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政策目标的特征:①问题的针对性②未来的预测性③目的的多元性。基本目标:①公平②效率③自由④安全。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①实事求是②面向未来③系统协调④明确具体⑤伦理考量

※政策规划的特征: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政策设计: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府要素间具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1、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①结果②目标人群③执行机构④法规2、政策的联系机制构成:①规制②工具③假定※政策规划的主体:1、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2、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3、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4、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①紧扣政策目标②规划多重方案③方案彼此独立④方案要有创新⑤方案切实可行。※政策规划的主要模型:1、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将政策分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问题分析,由三个步骤①理解问题②选择和解释目标与约束③选择解决办法(2)解决方案分析,分为四个步骤:①说明相关标准,也就是确定备选政策方案的评估标准②详细说明能够潜在推进政策目标的备选政策方案③用每一种衡量标准来评价每一种备选政策方案,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④推荐一种备选政策方案,并提供选择的依据。2、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框架,政策分析的六个步骤:①认定和细化问题②建立评估标准③确认备选政策④评估备选政策⑤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⑥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政策学习的类型(从内容及程序上):①工具学习②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③社会学习※政策移植的类型:1、按政策借鉴的程度不同:①复制②效法③混合④启发2、从政策制定者的意愿角度:①自愿的政策移植②被迫的政策移植※公共政策的抉择: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抉择主体:①国家元首;②行政首长;③民意代表;④法官;⑤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原则: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2、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3、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4、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环节:1、政策论证;2、政策审议;3、政策采纳※政策论证的六大要素:①政策相关信息②政策主张③立论理由④立论依据⑤驳斥理由⑥可信度※政策论证的八种模式:①权威模式②统计模式③类别模式④直觉模式⑤分析模式⑥解释模式⑦实用模式⑧价值评价模式

- 3 -

※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评估和择优※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1、预测性评估:(1)预测性评估的步骤: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的分析;试验式证实。(2)预测性评估的方法:①外推预测: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的社会状况②理论预测:理论预测帮助分析人员以理论假设,以及当前和历史的数据为基础对未来的社会状况做出预测③判断预测:试图就各种判断进行推导和合成2、可行性评估:(1)林水波、张世贤提出可行性包括四个层次:适当、可能、可行的、可行性实验;(2)可行性分析的对象:技术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行政可操作性

※政策采纳:就是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来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

※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内容合法化的含义: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2、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1)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①法制部门的审查②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③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2)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①提出议案②审议议案③通过议案④公布政策3、政策的法制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其实是一种立法过程。

※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三个要素: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3、事态的发展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①目标的导向性②内容的务实性③行为的能动性④手段的权威性※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

※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内涵:1、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2、政策执行是一个“实验-推广”的过程;3、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1、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提出政策执行主要涉及四大变量:①理想化的政策②执行机关③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④环境因素2、互适模型(也称互动理论模式,麦克拉夫林):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过程;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1)政策执行经历的三个阶段:①拟定纲领阶段②分配资源阶段③监督执行阶段;(2)每个阶段都应该贯彻的原则:①合法②理性③共识4、博弈模型(巴达克):参与竞赛者是完全理性人,政策执行是一种游戏,它包含6个规定:①竞赛者②利害关系③竞赛资源④竞赛规则⑤信息沟通⑥结果的不确定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霍恩和米特提出的):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来自系统本身和系统环境;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五个重要变量:①政策目标与标准②政策资源③执行者的属性④执行方式⑤系统环境)。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动态过程;将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追溯到了政策问题※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①执行性②服务性③权威性④法制性

※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1、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2、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3、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政策实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成效。高效的政策执行力必须具备的要素:①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执行能力②必须具备较好的成效力。※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①执行者因素②资源因素③工具因素④环境因素※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4、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

※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1、政策本身;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①政策的合理性②政策的具体性③政策的稳定性。2、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员或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政策主体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政策执行组织:①执行组织的结构的合理性:要求组织的纵向结构层级化和横向结构专业化;②执行组织权责的明确性。(2)政策执行人员:①利益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知识因素④能力因素3、政策对象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公共政策对象的特点):①政策规定性②受动性③主观差异性4、政策环境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①政治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文化环境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表现形式:①象征性政策执行(不务实或阳奉阴违,前紧后送,敷衍塞责);

②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③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④替代性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⑤观望式政策执行(软拖)。⑥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⑦规避式政策执行(扯皮推诿)主观原因:①政策执行者自身利益和需求。②执行者的素质缺陷。③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④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复杂性。②政策环境的变化。③目标群体的压力(利益集团的压力;目标群体的文化障碍)。④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3、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政策失灵:政策失灵通常被称为“政策失效”、“政策失败”,其实质是指政策执行之后,政策不一定总是能产生政策主体所希望的结果。※政策无效执行: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意外和多变因素,当这些因素致使政策执行行为偏离政策目标时,就会导致政策执行无效。※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1、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的缺陷;2、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3、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4、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5、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①忠实原则②民主原则③法治原则④创新原则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公民参与执行计划②公民参与执行监督③公民参与执行评估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①激励机制②责任追究机制③监督机制

- 4 -

第8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1、积极目的:①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②明确政策的可行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政策或停止执行政策的判断;③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度与技术;④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下次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准备一定的有利条件。2、消极目的:①炫耀工作业绩,为本级政策或相关政策部门歌功颂德,追求个人职位的升迁;②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政府活动预算,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③规避责任;④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

※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2、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

4、政策评估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

5、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

6、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

※政策评估的主体:除了立法机关、政党组织、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外,比较重要的评估主体是: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包括五方面的工作:①政策调查报告②政府工作报告③公民意见投诉④政策听证会⑤政府效能考评或绩效考评。2、专业机构和人员3、大众传播媒介. ※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外部评估分为两种类型:3、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4、单一政策评估与复合政策评估※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①政策成本评估②政策需求评估③政策效益评估④政策过程评估⑤政策影响评估、⑥政策价值评估。※政策评估的过程:1、评估筹划:①明确评估目的②选定评估对象③制定评估计划④明确评估条件2、评估实施;3、评估总结。※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1、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其内容包括:①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②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③政策影响,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④回应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2、技术标准: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是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与可信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①多样化②系统化③数量化3、价值标准反映评估主体在评估活动中的倾向性准则和原则,建立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伦理与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其内容包括: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公正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①政策信息、资料②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③政策目标④政策的沉淀成本⑤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1、指标法,政策指标: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①经济效益取向②主观性的福利取向③公平性取向2、回归分析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3、实验法,实验法评估公共政策:※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认定承受政策风险的利益相关者;2、界定出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认知,尤其是其利益诉求;3、营造质化评估的网络与方法;4、寻找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点;5、对于没有达成共识的政策诉求设定一个妥协的日程表;6、尽可能更多的采集与妥协议程相关的信息;7、建立利益相关者的论坛;8、将已经达到妥协和共识的政策诉求形成报告;9、将尚未达成共识的各种政策诉求求按照上述顺序重新构建一次,直到满足大多数人的政策诉求为至※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①政策监控的主体②政策监控的对象③政策监控的目的④政策监控的过程。※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以实施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①预防性监控②过程性监控③结果监控。2、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①经常性监控②引发性监控。3、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①单方面监控②抗辩性监控。※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1、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2、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3、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4、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1、内部政策监控机制:①自上而下监控②自下而上监控2、外部政策监控机制:(1)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是最重要的政策监控的主体之一;①以法律形式对政策进行监控;②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预决算安排等形式;③形式人事任免权的方式。④以诘问、质询和弹劾的方式;⑤以提出不信任案的方式;⑥以检查、视察或组成特别调查委员会的方式。(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一种消极的形式,即对各项政策内容,环节和各种措施的违法行为的强制纠正。体现为以下几方面;①裁定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与原则是否合法②裁定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合法、合理,③裁定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否合法④裁定公共政策执行的方式是否符合法律程序(3)政党组织对公共政策的监控,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执政党通过党员选入立法机关来影响和监控政策的制定;②通过党员掌握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力来主导执法和行政决策③通过其掌握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等制造社会舆论来监控。(4)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①接近②提供信息③游说④提供竞选支持。(5)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监控(6)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1)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监控(2)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控(3)对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监控(4)对公共政策调整的监控

第9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任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表现:从时间上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从空间上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政策稳定的意义:1、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2、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3、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4、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5、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除了上述政策稳定的积极效果以外,具体因素还包括以下几方面:1、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2、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3、政策本身的稳定:4、政策环境的稳定公变动的原因:①决策者的变动②政策环境的变化③政策资源的现值④政策的失效或低效⑤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变动的类型:1、按照变动的强度:①断裂型②渐变型2、按照变动的程度:①部分变动、②重大变动③完全变动3、按照变动的内容:①目标变动②计划或项目变动③资源变动④机构或人员变动⑤政策本身的变动4、按照变动的形式:①替代②合并③分解④废止⑤创新5、按照变动的规律性:①周期性变动②不规则变动6、按照变动的动力:①主动变动②被动变动※公变动的模式:①周期型②Z字形③学习型。※公创新的动力:(1)从内部动力看:①政策主体的变革愿望②政策本身的要求(2)从外部动力看:①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直接动力②民众诉求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③地区之间竞争压力的需要④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公共政策调整有三个特点:①渐进性②局部性③动态性。内容:①政策目标调整②政策方案调整③政策措施调整④政策关系调整⑤政策主客体调整

- 5 -

※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①政策的增删②政策的修正③政策的更新。※

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①重新界定问题②提出调整方案③选择调整方

案④执行调整决定※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

渐进调适原则(3)追踪反馈原则※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①利益刚

性的限制。②现行政策的制约。③公共意志的趋中。④变革成本的约束。⑤人类理性的局限。⑥社会稳定的需要※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

①及时纠偏、预防失误②协调关系、有序运行③发展完善、保持稳定

※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①功能(终止由政策执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②组织(专为政策组成的组织)③政策④计划(指执行政策的措施和

手段)※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1)政策废止(2)政策替代(3)政策

分解(4)政策合并(5)政策缩减※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经

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

续存在的必要;2、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是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

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执行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带来不良后果。

※推动政策终结的三种力量:①反对者②节约者③改革者。※公策

终结的作用:(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政策终结有利于

提高政策绩效(3)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公终结的障碍:1、

组织的持久性:(1)组织机构的功能性;(2)组织机构的保守性;(3)

组织机构的适应性2、代价:(1)情感和政治上的代价;(2)法律和

财政上的代价。※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①重视说服工作,消除

抵触情绪;②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

支持力量(是政策终结成败的关键);④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

⑤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⑥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第10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知识的特征:①不可逆性②共享

性③非磨损性④交换的不对称性⑤可传播性。※政策学知识的应用:指的是使用者选择并运用所掌握的政策学知识以分析和解决现实

的政策问题或创造新的知识的过程。主要形式: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是指政策研究者和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

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

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政策分析的要(与政策内容和政策过

程的构成要素是一致的):①问题②目标③方案④模型⑤评估标准⑥

实施效果⑦环境⑧信息※政策分析的原则:①民主化原则②系统

性原则③协调原则④多样性原则⑤分合原则⑥预测性原则※政策

分析的过程:(1)定义(2)预测(3)规定(4)描述(5)评估※

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①墨守成规的政策建议②生搬硬套的政策建议

③姗姗来迟的政策建议④一知半解式的政策建议⑤狗急跳墙式的政策

建议⑥反复无常式的政策建议⑦脱离政治式的政策建议※应用性

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最重要职能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

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

到补强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具体作用是:①

作为辅助决策的咨询机构,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②作为政策学知识

的应用者和创造者,提供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③作为评估性机构,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④作为人才成长、储备机构,源源不断地向政府

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⑤作为思想和知识传播机构,通过传播其

思想和观点,对公众进行政策教育。※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1、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2、事业单位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3、

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4、产业型政策研究组织;5、民办非企业法人

型政策研究组织。※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①具有政治头脑②

具有总体观念③致力于创新④具有洞察力⑤着眼于未来⑥弹性的思维

※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分析师的职业伦理:①道德品质要求②

行为规范要求③价值判断要求。

- 6 -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南开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标准答案

南开13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答案

————————————————————————————————作者:————————————————————————————————日期: 2

南开13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公共政策学属于() A. 自然科学 B. 人文科学 C. 社会科学 D. 文化艺术 正确答案:C 2. 划分公共政策类型的途径包括() A. 根据内容划分 B. 根据形式划分 C. 根据范围划分 D. 根据内容和形式划分 正确答案:D 3.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行为效果偏离()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A. 领导意图 B. 预定目标 C. 民众期望 D. 舆论要求 正确答案:B 4. 政策研究组织指的是那些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为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出谋划策,提供(),以期影响其决策行为的社会组织 A. 政策成本核算 B. 政策依据 C. 政策收益核算 D. 政策资助 正确答案:A 5. 广义的制度包括() A.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B. 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

C. 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D. 正式 E. 所有法律 正确答案:C 6. 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程序的第一步是认定() A. 利益诉求 B. 利益相关者 C. 利益范围 D. 利益重要次序 正确答案:B 7. 政策执行是实现()的重要途径 A. 领导意图 B. 政策目标 C. 政府部门意图 D. 民众意愿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包括() A. 政策信息资料 B. 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C. 政策目标 D. 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正确答案:ABCD 2. 政策变动的原因包括() A. 决策者的变动 B. 政策环境的变化 C. 政策资源的现值 D. 政策的失效或低效 正确答案:ABCD 3. 政策网络可分为() A. 利益型政策网络

公共政策学相关资料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简答题]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以下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中不属于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有() A. 公共政策问题的特性 B. 公共政策的正确性 C. 公共政策的具体明确性 D. 公共政策资源充足性 正确答案: 2. 从公共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来看,知识分子政策是属于() A. 政治政策 B. 社会政策 C. 文教政策 D. 科技政策 正确答案: 3.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 一党制 B. 两党制 C. 多党制 D.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正确答案: 4. 方案规划的基本内容是() A. 方案设计和方案选优 B. 问题界定、目标设计、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抉择 C. 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抉择 D. 方案设计 正确答案: 5.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中介性环节,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它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终结的中间环节 B. 它只是整个公共政策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C. 它为公共政策的不断修正提供依据 D. 它对于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 6. 公共政策失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 决策者 B. 参与决策的专家 C. 决策的过程与程序 D. 体制 正确答案: 7. 研究公共政策周期的目的是() A. 促进公共政策优化

B. 提高公共政策效率 C. 缩短公共政策周期 D. 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正确答案: 8.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渊源于() A. 公共政策主体的合法性 B.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C.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 D. 公共政策的进步性 正确答案: 9. 在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核心功能的是( )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正确答案: 10. 公共政策执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是() A. 行政手段 B. 法律手段 C. 经济手段 D. 思想诱导手段 正确答案: 11. 在方案抉择时,应该遵守的最重要的标准是() A. 有利于元公共政策的实现 B. 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C. 尽可能少地消耗公共政策资源 D. 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小 正确答案: 12. 公共政策评估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障碍是() A. 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B. 公共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C. 公共政策资源的混合和公共政策行为的重叠 D. 有关人员的抵制 正确答案: 13. 公共政策问题是() A. 某一公共政策所要解决并能够解决的社会问题 B. 指目前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C. 政府或大多数人所觉察到的一种和原有的价值、规范或利益相冲突的情况 D. 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已经纳入公共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13.方案择优是指决策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 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分析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显著区别在于支付费用的主体差别。 2、有限理性模型追求的目标:决策追求满意解。 3、精英理论模型:政策是精英们价值偏好的反映 基本观点: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4、团体理论模型的缺陷:过分扩大团体的作用,低估政策制定者作用。 5、政策主体 官方决策者:(1)立法机关(2)行政决策机关(3)行政执行机关 (4)法院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政党(3)公民个人 (4)大众传媒(5)思想库 6、政策议程的内外触发机制: (1)内在触法机制: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技术突破;④生态变迁;⑤社会变迁(2)外在触发机制:①战争行动;②地区与国际冲突;③经济对抗; ④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7、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某一社会情况的关注程度及其看法态度,有时候能够把某一社会情况直接推上社会问题的舞台。(2)社会问题的两种类型: ①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②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3)社会问题的特征: ①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②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③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作者:日期: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 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内涵: 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以他政治团体所指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③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为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政策的本质: ①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公共管理的手段③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3“范式”特征 ①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 法论,又是艺术。③公共政策分析设计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 而且也是规范的 4(1)1951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艺术,被人们当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2)叶海卡·德罗尔出版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 。 第二章 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1)全面理性模式 优点: ①目标导向②所有选择皆为已知③偏好明确④偏好已知 ⑤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⑥最好的选择可是报偿价值最大化 缺点: ①在政策制定中,决策者往往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表征去探查问题的所在,这往往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②在政策制定中, 目标、价值的排列往往因目标不清晰及价值冲突,是的决策者犹豫不决。③ 要列出所有达成目标之备选方案及每个方案的所有可能后果,在人类能力有所限制、环境不确定影响以及时间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2)有限理性模式 优点: ①更符合实际, 更适用于行政决策行为。 ②对全面理性模式做了深层次的批评, 并强调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缺点: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 (3)渐进模式 优点:比较符合政策分析的实际, 承认政策制定者缺少时间、信息和其他资源,而这一切都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时所必须的,同时,通过渐进方式作出的是有限的、注重实效并容易被人接受的决策或政策。 缺点: ①倾向于保守主义, 安于现状和忽视社会变革尤其是革命。②注重目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电大《公共政策》期末重点复习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 选择、简答: 什么是公共政策?一般说来:凡是致力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都应看成是 公共政策。 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其本质是利益 利益分配的动态性有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 关键是落实利益。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利益作为分配对象。 对公共政策的定义须强调:1、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2、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 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3、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4、公共政策对 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更直接地说,是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 追求;5、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整体性,政策是配套,就是指由众多数量、类型不 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用以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2、超前性;3、层次性;4、 多样性;5、合法性。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分配功能在通常的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

公共政策要素有: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7、政策效果;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 美国政治科学家H·D·拉斯韦尔编写了《政策科学》一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 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作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并提出了“政策科学”的 概念。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处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公共政策将失去权 威性。 政策的向导是行为和观念的向导。 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公共政策主体应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核对主体分为政府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公共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政府、第三部门等。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 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 综合体;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 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整合能力。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 模式。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2、公共 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共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 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规范了具体的客体、 指向目标、 制定程序, 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 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 (事) 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 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 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1) 1)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 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 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 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 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公共政策学 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复习材料{拣能用的用} 名词解释部分名词解释部分 Method)1、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调查方式,拟定调查问卷并提供背景材料,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后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的分析方法。头脑风暴法(BrainMethod)2、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Method)又称智力激励法、BS 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 年首次提出、1953 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结构适中(优良)问题:3、结构适中(优良)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政策僵化:4、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阻碍,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政策目标:5、政策目标:公共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政策合法化:6、政策合法化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7、定性分析方法: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分析,往往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分析。定量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显著特征之一是,数学、统计学知识的大量运用。9、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或者更具体地说,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就问题构建、未来预测、行动建议、实施监控、执行评价展开分析,并创造相关的知识成果。10、边界分析:10、边界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主要目标: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研究问题的边界,必须认清事物某一层次上的本质,把握这一本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必然联系。为实现边界分析,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部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往往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饱和抽样诱导问题的陈述边界估计11、政府(公众)11、政府(公众)议程:(1)、公众议程(public agenda)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地成员普遍认为:值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东大15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

东大15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 在政策分析方法中饱和抽样属于() A. 多角度分析法 B. 原因层次分析法 C. 类别分析法 D. 边界分析法 -----------------选择:D 2. 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的道路 A. 学科化——组织化——产业化 B. 组织化——学科化——产业化 C. 组织化——产业化——学科化 D. 产业化——学科化——组织化 -----------------选择:C 3.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的著作是() A. 《史记》 B. 《战国策》 C. 《资治通鉴》 D. 《论语》 -----------------选择:B 4. 政策宣传在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中属于() A. 核心概念 B. 次级概念 C. 主要概念 D. 边际概念 -----------------选择:B 5. 公共政策评估主要是对()所进行的评估 A. 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B. 公共政策制定者 C. 公共政策输出 D. 公共政策效果 -----------------选择:D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A. 合议制 B. 合议、三权分立制 C. 民主集中制 D. 合议、民主集中制 -----------------选择:C 7. 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进行预测性分析和比较,这项工作属于( ) A. 政策方案择优

B. 政策方案评估 C. 政策方案规划 D. 政策合法化 -----------------选择:A 8. ()年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丹尼尔·勒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A. 1950 B. 1951 C. 1952 D. 1953 -----------------选择:B 9.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 申农 B. 维纳 C. 贝塔朗非 D. 韦伯 -----------------选择:C 10. 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属于() A. 外在创始模型 B. 进入模型 C. 动员模型 D. 内在创始模型 -----------------选择:C 15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3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25 分。) 1. 除了公平性外,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还表现在()等层面 A. 明晰性 B. 合理性 C. 稳定性 D. 协调性 -----------------选择:ABCD 2. 公共政策系统包括的子系统有( ) A. 结构子系统 B. 执行子系统 C. 功能子系统 D. 决策子系统 -----------------选择:BD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 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

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它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她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中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一般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其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制定和实施的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政策系统: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 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研究程序的设计: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1、一手资料的收集(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