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创新与跨界融合

文化创新与跨界融合

文化创新与跨界融合
文化创新与跨界融合

文化创新与跨界融合

彭中天

化创新与跨界融合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其产生的背景大概与物质

产品的日渐丰富、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有关。

在后工业化时代,行业壁垒已经形成,只有跨界才能更好创新。

“文”有余而“化”不足

文化不是一个词,而是文和化的合

成,文指的是内容、思想与表现形式,化指的是转化与教化。文静如水,化动如烟,文化之精在文,文化之妙在化。文而不化文无后劲,文而化之化成天下。所以古人对文化的解释是到位的:文而化之,化而文之,文物化成,方称文化。

而反观今天的现实,差之远矣!以艺术市场为例:尽管中国的交易额已突破1000亿大关,号称世界第一,但充

在后工业化时代,行业壁垒已经形成,只有跨界才能更好创新

其量是一个物权市场,而且是把五千年的家底翻了个遍,既没有充分的话语权,也没有完全的市场定价权,在业态创新上更没起到引领作用。但看看美国,它的艺术市场总量远不及中国,可它的艺术授权总产值是艺术品实物市场的三倍以上。无形大于有形,转化大于实物。难怪人家叫版权经济。中国是文有余而化不足,美国是文不足而化有余。这就是差距,这既是转化的差距,也是创新的差距,但更是观念的差距。

再以电影市场为例:当我们还在苦苦追求票房收益,并以此定成败之时,美国的电影衍生品收入已是票房收入的四倍。当我们守着五千年的文矿苦于没有好剧本时,美国人已经把你的花木兰、功夫和熊猫化出了几十亿美金。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种差距,不尽快从文化转化和文化创新上迎头赶上,文化产业想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跨界融合是文化创新核心

从市场角度看,消费需求提升,对精神层面需求明显增加,人们看到的画面是:我们用卖牛仔裤赚的钱去买别人的奢侈品,因为我们自己的高档品牌不能满足消费升级的产品空缺!

从资源角度看,我国文化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无人可及,亟待转化和运用,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独有优势。盘活存量,转化能量是明智的选择。

从产业角度看,我国的产业基础现状是资源消耗,量大价低,处在产业链底端,且不可持续,如何通过文化导入,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文化要素与传统产业对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文化角度看,大众化是方向,也

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围绕文化资源的创

新转化可以实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文

化与产品的结合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

效途径。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近年来美国率

先抓住科技与金融两条主线,把华尔街

和硅谷牢牢捆绑在一起,硬是催生出了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引领全球新经济的

发展方向。

纵观全球,中国在科技与金融方面

还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但文化却是我们

的优势资源,也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需求。

如果我们把文化、科技、金融三者结合

起来将形成我国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文

化筑底,科技驱动,金融创新,跨界融

合是历史的选择,是一次跨越式革命,

也是我国文化创新的核心。

解决财富观和产权问题

文化创新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内

容与形式的创新,二是理论与体制的创

新,三是工具与模式的创新。内容与形

式的创新可从专业文化从业者的工作实

际中演变而生,创新的重点在于理论与

体制,以及工具与模式的创新。

在理论创新层面,一是财富观问题,

二是产权问题。先说财富观,我们都知

道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那么财富

的构成也应是物质与精神。如果说物质

构成硬财富,精神就应构成软财富,只

有软财富才能对应软实力。财富标志在

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断变化的,都有明

显的时代特征。只有从理论上确认了软

财富的地位,并从实践中提炼出价值体

系,才能真正让文化资产登堂入室,进

入财富的总盘子,才能真正改变人们的

思想观念、政府考核体系(美国已将文

化价值调整为GDP的构成)和银行的

指标体系才能实现跨越式革命和催生一

系列新的商业模式(土地价值体系和文

化价值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处)。软财富以艺术市场

为例:尽管中国

的交易额已突破

1000亿大关,号

称世界第一,但

充其量是一个物

权市场

只要和市场需求挂上钩,通过专业服务和公开市场是可以产生数据和形成价格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问题一旦解决,社会总财富会极大增加,是会成为继房地产之后又一个巨大的吸金池!政府的唯GDP 观点也会极大扭转,文化资产抵押再不是天方夜谭。

第二个重要理论是产权问题,这是中国一直没有理清也没有做好的现实问题。当文化遇上市场,这个问题就不可回避。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文化经济亦不例外,如不从源头理清,作为产业链末端的市场必定乱象丛生。因为没有产权就没有道德,而没有道德的市场焉能不乱!文化产权关系到文化的繁荣和市场的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试金石,必须引起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文化腾飞的“双翼”

金融是百业之首,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推动。金融是财富传递的工具,是信用流转的手段,是价值转化的中介,是产业发展的动力。金融只要选对了产业,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会迅速壮大,房地产便是个现成的好例子。但只盯着房地产,风险只会与日俱增。现在多家银行的房地产抵押所占比重已经太大了,大有与房地产共存亡的架势,这是不明智的。聪明的银行家一定是分散风险,在经济转换的变局中,在未来消费的趋势中,在社会发展的演进中,找到新的财富标志。文化一定会成为继黄金、股市和房地产之后新的财富标志。

但在实际操作中,文化与金融的结合依然是困难重重。这是因为金融理性,而又按部就班,只认硬财富不认软财富。而文化恰恰轻资产、非标准,充满不确定性,二者完全不兼容。如果不创新,在现有体制下,二者的结合只能是个案,无法复制与推广。而创新势必打破现有

的条条框框。

对于金融创新,个人认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通过金融内部的变革,主动与文化对接。这可分两个层面,一是大改,就是改变现有的财富观念和指标体系及流程,针对文化产业的行业特点和规律重新解构。二是小改,即套用现成的金融工具,直接服务于文化产业,只是应用和变通,如艺术基金、艺术品信托等。

第二条路是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将金融导入文化产业,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案例:它是在专业文化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以版权质押为核心反担保,通过利用设立的“文化无形资产质押处置周转金池”及担保、再担保机构,形成三方对银行的联保。当文化无形资产质押债权融资出现不良时,由“资金池”及联保机构实施赔付,所质押文化资产及相关合约交由交易中心设立的“文化资产托管处置平台”进行处置,处置收入回填周转金池及联保机构。此项服务在短短一年时间已帮助40多家中小文化企业实现6亿多贷款,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固定资产

银行家一定是分散风险,在经济转换的变局中,在未来消费的趋势中,在社会发展的演进中,找到新的财富标志。文化一定会成为继黄金、股市和房地产之后新的财富标志

抵押的文化无形资产融资。

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不管怎么做都有一定风险,改革就是试错,要有这种勇气,一旦走通,收益将是长远,对金融的资产构成与风险分散将起到积极作用。

再说科技创新。如果说金融创新是文化腾飞的一支翅膀,另一只翅膀一定是科技。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也是巨大的商机。

当今社会,以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先导的科技创新使传统产业正产生颠覆性的革命,对文化的传播和转化运用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文化的特点是量多面广小标的,分散隐蔽难管理;海量非标轻资产,流转、定价皆不易。而移动互联及大数据为文化资产的聚集,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全新商业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文交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信用认证的基础地位)。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产业一定要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主动去对接和适应,否则将会被无情的淘汰。

文交所不可或缺

谈及文化创新,便不得不提文交所,尽管曾经出现过天津文交所的创新过度,但却不可因噎废食,应充分认识一个监督有力、并承载政府公信力的文交所,在文化创新中体现的五大作用:一是平台的作用。文化企业小、多、散,创新成本高,只有公共服务平台,才能帮助文化企业专注创新与发展。文交所就是一个代表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专项服务的平台。

二是信用的作用。文交所的本质就是经营信用,管理风险。是向社会提供第四方服务的公开平台。主要功能就是构建信用体系,维护交易秩序。

三是对接的作用。文化要素向产业

和市场转移,需要金融的对接、科技的

对接,要通过一个特殊的转化平台,需

要相关政策的配套,只有这样才能让文

化的养分去滋润传统产业,才能最大化

地体现文化的价值。

四是监管的作用。一个规范的市场

离不开监管。文交所就是政府引导市场、

监管市场的工具。尤其在产权认定与流

转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定价的作用。交易所的逻辑告

诉我们,定价是交易所的主要功能。创

造合理的定价机制,去发现文化价值,

并通过增加交易密度来获取交易参数,

形成数据库,将对文化价值评估和价值

体系建立起到决定性作用。

文化资产的定价、流转和数据累计

是构成文化价值体系的关键。这就要求

具备专业、独立并集中的交易平台来保

证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来完成确

权、确质、确价;来实现增信、增量和

增值。通过国家认定的公开平台集中竞

价发现价格,通过数据积累找到规律,

形成价值体系和相应指数,并作为评估

的参考(没有数据参考的评估是一个伪

命题)。通过科技手段和金融工具引导

大众进入、拓宽投资渠道、固化闲置资

金,促进文化消费,促进文化要素向产

业转化,助力产业升级,并在这一过程

中让人民群众了解文化、享受文化。

当一个新机遇来临时,如果没有理

论化的思考,结构化的布局,制度化的

安排和体系化的创新,就有可能错失良

机。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我们

都应该成为有准备的人。

文以载道,艺以弘德,文化兴国,

唯有创新!

“文化资产

托管处置平台”

短短一年时间已

帮助40多家中小

文化企业实现6

亿多贷款,是真

正意义上的无固

定资产抵押的文

化无形资产融资

6亿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追赶超越迈向新时代 之二

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迈向新时代 ——嘉汇汉唐书城文化产业发展纪实自从2002年开业以来,作为我省图书行业的标杆企业,嘉汇汉唐书城以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坚守主业并高度秉承“工匠精神”,从高精尖三个维度进行产业改革,坚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时刻把握和员工及读者的良性互动,对以往“大而全”的传统布局进行优化,努力打造企业在同行中的优势,不断引领图书行业向专业化发展。16年来,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发扬“工匠精神”引领专业发展 16年的辛勤积累与长足发展,嘉汇汉唐书城已拥有近千名员工、上百位中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层层推进,逐步在市场上拥有主导性份额,成为全国行业的排头兵,居于西北行业的领先地位。 16年来,嘉汇汉唐书城不断扩大网点的覆盖面,开发农村市场,跟踪农村书屋建设进展及后续服务;实施“全民阅读七进工程”;组建“全民阅读流动书车”送书上门、送书下乡;推动设立“市民读书日”和“市民读书节”,满足市民精神生活需要;转型网站功能,实现实体图书大卖场与网络销售的紧密结合,开通天猫、京东、西部书城等多家网上售书店铺;扩大仓储面积万余平方米;加大配送方面投入,与专业物流公司开展合作;整合资源业态组合,将发行网络延伸到社会各类服务窗口;与高校合作,开设更多的校园店,走进大学生图书消费群体;与大型超市合作,开设60多家标超店……在满足书城连锁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并激活了其他行业的服务热情和质量。 16年来,嘉汇汉唐书城始终遵循着这样的经营策略:增加品种,适应市场;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提高质量,扩大市场;搞好服务,巩固市场。与此同时,通过科学研究市场,切实把握住每一天的销售,把握住每一个人的劳动效能,把握好每一平方米的有效产值,也使企业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每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管理。为了有效提高图书上柜品种,书城提出“人少我全、人弃我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口号,制定了“多品种、少

申论范文“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

申论范文:“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 多年前,英特尔董事长安迪·格鲁夫就曾预言:“未来只有一种企业——互联网化的企业”。而今看来,堪称高瞻远瞩。无论是移动支付的方便快捷,亦 或是共享单车的广受欢迎,还是远程教育的备受青睐,无不在提醒人们:互联 网与各领域融合所催生的“鲶鱼效应”正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互联 网跨界融合也正为时代发展注入新活力。 “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是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方今之时,“互联网+”的触角早已深入各行各业。不仅有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将“互联网+”运用得 淋漓尽致,开拓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商业版图,稳居互联网企业王者宝座;还有“网上菜篮子”横空出世,产业基地培育出的特色农产品借助交易平台远销海外,传统农业摆脱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然一朝收获却无人问津的窘迫境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背后,“互联网+”的与经济领域的跨界融合是关键。“互联网+”的无穷魅力之于各行各业,可以说是“敢让旧貌换新颜”“敢教 日月换新天”。 “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是优化生态的新引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互联网+”的加盟则能为环境治理带来新变革。移动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的集群象征着令人叹服的计算能力与数据 分析处理能力。借助这些手段,雾霾成因、河流污染源等问题分析将变得更为 简便、准确、高效,从而提升了环境治理的科学性,让环境治理与保护更加有 的放矢。同时,“互联网+”更能拓宽公众环保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疗愈生 态环境保护方面信息不对称的顽疾。这对于增强公民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 保护、监督与治理具有深远意义。鉴于此,用“互联网+”的思维科学治理生 态问题,撬动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杠杆势在必行。 “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新智囊。近年来,不少城市陷入发展瓶颈。而“互联网+”的力量逐渐让城市管理者看到了城市发展新的风向标。“智慧城市”倡导的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以“网格化让城市服务更智慧,‘互 联网+’让百姓生活更便捷”为导向,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全局性与规范性。在 第 1 页共 2 页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áá á 自1992年政府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1]以来,文化产业在大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原生态1.0时代,与“文化事业”概念划分模糊,虽然提出“文化经济”,但对文化商品属性的认识仍属初步,其业态主要表现为工艺美术、传统印刷、音像制品、广告出版、影视及相关产品的低端复制,规模小,质量低,盲目性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二是21世纪前十年的2.0时代,文化产业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从2000年“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到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互联网普及、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和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业态变化明显。以新媒体、数字技术产业为主,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产业和产品形态,产业、行业之间跨界渗透现象明显。三是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和协同创新正在推动文化产业进入3.0时代,其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愈演愈烈,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终端和数字技术而成长起来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一、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呈现的形态 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因其出发点和集聚形式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形态。 (一)新创模式———新兴文化业态 早期关于新兴文化业态的探索是在互联网、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尤其是依托高速宽带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最早的新兴业态,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一个较快的增长点,引起决策层和专家学者关注。2007年4月,新兴文化业态刚刚在中国学术文献标题中出现(赵志立在《成都大学学报》发表《 文化产业 2015年第1期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李凤亮宗祖盼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11&ZD02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路径研究”(GD13CZW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凤亮,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主任;宗祖盼,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趋势明显,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交叉融 合不断深化,文化航母日益强大,其诱因包括科技革命的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社会消费结构和心理变化、产业要素集聚等。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和跨界融合导致业态重组加速,行业分工或会更加细密,将进一步诱发市场规则的确立;新兴文化业态可望成为价值传播的利器,得到政府重视;传统业态会在业态裂变中获得重生机遇;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对体制政策、技术平台、人才培育等提出新需求。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科技业态裂变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5)01-0137-05

天津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示范工程项目申报天津科委

附件 2016年天津市互联网 跨界融合创新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为大力推进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发挥互联网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市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按照市科委制定的《天津市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年度工作安排,2016年面向我市互联网融合发展基础较好的重点领域,我委继续征集一批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示范工程项目。2016年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安排7个重点领域和18个征集重点方向,不属于此列的项目不予受理。 一、互联网先进制造 (一)总体目标 鼓励我市先进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跨界融合,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的技术创新优势,鼓励产学研合作,本次专项在互联网先进制造方向重点支持3个方面:装备产品+互联网,促进传统装备产品转型升级;装备营销与服务+互联网,促进企业产品价值链延伸;装备研发制造资源+互联网,促进设计制造服务模式创新。通过项目实施,打造一批基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智能产品或服务平台,为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做好支撑;打造一批互联网+先进制造的精品示范项目或企业,加强技术推广。 (二)征集重点方向

1.装备产品+互联网,促进传统装备产品转型升级 在传统装备制造产品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产品实现远程在线信息交互、信息防伪、使用操作、用户服务等互联网管控及服务。重点支持食品包装、仪器仪表、焊接系统、铸造冶金等行业产品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应用范围和经济效益。 2.装备营销与服务+互联网,促进企业产品价值链延伸 面向装备产品的营销、运行等服务过程,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等数据处理,提供支持产品设计、制造、营销、运行服务等多环节的数据服务。重点支持面向装备或产品创新经营服务模式,促进装备价值链延伸。 3.装备研发制造资源+互联网,促进设计制造服务模式创新 依托互联网技术,围绕先进制造产业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搭建面向产业链或企业集群的网络服务平台,开展工业设计、开放性众包创新设计、协同开发定制、网络化营销、管理咨询等服务。重点支持集团企业或者第三方服务机构,聚集并充分利用研发、制造、服务资源,提升面向先进制造的创新综合服务能力。 二、互联网医疗健康 (一)总体目标 紧紧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的融合创新,开展互联网+慢病管理系统培训和互联网+医疗器械在分级诊疗中的应用培训等“触网培训”活动,加强对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人群尤其是老年病的预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文化和科技的联姻 ——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导入新课: 说起国产的动漫电影,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呢,是喜羊羊还是光头强呢?当然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动画人物,其实我们那个年代最先想到的是孙悟空。他火眼金睛,长生不老、72变,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这两天他又驾着五彩祥云回来了。 观看视频: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从前的我》从46秒到1分37秒。带音乐还是《预告片》选19秒到1分20秒。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八年打磨,2015年7月,终于看到了国漫的崛起曙光。不仅在国内创下了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的好成绩,10亿票房,超越了《功夫熊猫2》。版权也卖到了国外,未来还将在亚洲其他国家、欧美等地区上映。有人说,它把中国动画与好莱坞的差距从100年缩为10年。不能说照亮中国动画电影的道路,至少让我们看到曙光。《大圣归来》从原著中汲取灵感,而且大胆创造、合理想象,对经典充满敬意,将孙悟空刻划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既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又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大圣制作既追求中国元素、体现东方之美的民族风格,又巧妙运用世界动画最新技术,在制作和品质上精益求精。精良的3D电影制作。动漫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 讲授新课: 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巨大差距。 资料1:《我国文化产业比重占世界文化比重》也很低 资料2:各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不等,却约占美国是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韩国高于15%,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而我

国GDP的3%。 资料3文化创意 动漫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在国外发达国家,美国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动漫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和动漫产品输出国,包括动漫业的文化产业早已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出口。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生产国,动漫产品出口额是其钢铁出口额的4倍,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动漫产业,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对动漫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使韩国在短短10多年内一跃而成为第三大动漫产业国。美国文化产业早已超过它最发达的军火工业的收入。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动漫业成为第三大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资料4:好莱坞喜剧片《花木兰2》《功夫熊猫》的感受?《花木兰2》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展示了活泼顽皮的形象,最后变成了勇敢地追求爱情、性格坚强的西方成熟的女性。《功夫熊猫》功夫为主题,该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致食物充满了中国元素。但当我们看到熊猫阿宝形象时,怎么看都是一个典型的西部牛仔,没有一星半点中国大侠的神态。因为传达的是好莱坞的价值,传达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美国影视剧在获得高额票房的同时,更是其传播传达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美国价值观的载体和平台。 今天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发达国家思想文化的“西化”、“分化”,提高文化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创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正文)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 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艺术、工艺以及设计上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古代的艺术和手工艺作品的创造及优雅审美让世人为之倾倒。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 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人们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化是基于古希腊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这三个源

“农业+文化+旅游+康养+地产”跨界融合,2018年资本乐投新模式

“农业+文化+旅游+康养+地产”跨界融合,2018资本乐投新模式! 现今随着旅游和地产两大行业的不断发展,以旅游吸引物及其配套服务设施为导向,结合农业与文化、休闲与度假等多功能、全覆盖的新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形成,休闲农业与地产业相结合形成休闲农业地产的趋势愈加明显,也是未来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休闲农业地产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在经营休闲农业项目时,引入房地产的经营思维,从产品规划、景区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地产化运作,从而更好地发挥项目优势,更加深入地挖掘产品的市场潜力。 休闲农业地产是休闲农业同地产业的一个嫁接,涉及到农业、文化、旅游业和地产业,要对其进行分类是一个综合的提炼和概括过程,以休闲农业的分类为理论基础,与房地产业进行融合、对接,从而形成休闲农业地产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最广泛的模式,是以农家为重点,即该地区农民的生活现状、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为吸引物,满足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的一种农业休闲产业形态。以农家乐为基础的旅游地产开发可以称之为农家乐升级版,它整合乡村旅游与旅游地产,使旅游经济和地产经济相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凭借

旅游地产提升内涵,旅游地产依托乡村旅游提高品牌价值。 农业观光园是以高科技农业或者成规模种植、养殖农业为主体吸引物来满足人们在休闲活动中的相关物质与 精神需求的一种农业休闲产业形态。因为农业观光园本身是具有一定土地规模的,可以某项农作物、养殖业或手工副业为卖点,综合餐饮、住宿、采摘、游乐等多项休憩内容,采用“庄园式”地产开发,如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等系列农庄、酒庄、水庄、山庄。 古村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而完全或部分保 留下来的人类居住的区域,这些村落集中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劳作状态,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通常都是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此类产品是田园旅游房地产中资源条件最好的产品,以保留过往鲜活的生活方式为最佳卖点。 景区是具有一定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探险、休闲、科考等服务的盈利性机构。以景区为依托开发的旅游房地产:一种是在自然风景周围的度假型地产,另一种是与景区融合进行地产开发的项目。 随着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饱和,众多开发商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进军,但是迄今农村房地产市场依然是一片蓝海。政府连续颁发了几个一号文

科技与文化融合

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繁荣发展必由之路 ——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时间:2012年03月15日04时58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一任务的时候,特别强调“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您如何认识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答: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我本人也在思考。但有一点要明确:科技不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单纯工具而存在。广义来说,科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科技既是文化的工具,又对文化形成反作用,制约改造着文化的性质、特点和面貌。人类总是借助科学技术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人类的生活与生产,也因此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离开了科技的支撑,文化发展史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将导致碎裂和变形。 有鉴于此,首先,有必要充分认识科技迅猛发展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事实上,现代人类就生活在科技成就所奠定的现代世界之中。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相互作用,彼此渗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一种技术化、数字化的生存。 其次,有必要全面地把握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科技之于文化,不只是表达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它本身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的内涵和性质。这里有一个科技与文化双向作用、相互生成的问题。当然,这需要通过“人”来实现。比如,印刷技术使报纸和杂志进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形成。电视和民航的普及,则使得人们可以目睹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亲身到达全球每一个角落,进而形成了所谓“地球村”的理念和世界公民的文化认同。时至今日,互联网和手机又把博客和微博带给了大众,让“环球同此凉热”成为现实,使电讯信息服务实现了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同步进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为人类提供了最大限度地感受和把握生活环境的条件,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途径。 第三,在价值追求的层面,有必要避免科技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两个极端。前者盲目乐观,认为科技进步必然决定文化发展,自动作用,效果可预期;后者悲观对立,认为科技势必导致人类的精神萎缩和价值崩溃。当然,实际情况不是如此。我想,是不是刘易斯·芒福德的观点比较可取?这是一位较早研究文化与科技关系的城市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结论是,在科技发挥巨大威力的情况下,人类必须以更成熟、更人性的文明,引导科技力量、科技体系提高公众与个人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我们的理想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避免了科技的片面性。我们的文化是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它应当是吸收了科技成果,而又保持了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正确处理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科技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问:您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 答:自从印刷术被引入欧洲,并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和变革,都直接导致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从电影、电视,到今天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精)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 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爆发性增长期,新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由量变到生产方式出现质变;第二个阶段是协调期,慢慢形成适应新技术的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目前,“互联网+”这一轮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仍然处于爆发性增长期,这个时期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变,不仅仅体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包括了产业自身的适应性调整,“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产品内容多样化、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征。 一、“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迭代,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决策关注的重心转向非物质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的提升,客户价值、私人订制、粉丝经济、共享经济等概念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既是新兴商业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也描摹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图景。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要素,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成长性的企业大都跻身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2004年,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信息服务的增加值是51.05亿元,2008年增加到192.66亿元,截止2013年末已经达到1941.12亿元,增长超过10倍。互联网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日益明显,贡献也逐渐增加,同时也揭示了新兴文化产业所具有的鲜明的互联网特征。 “互联网+”对于文化产业的意义不仅限于将传统产业的内容搬到互联网平台上,更多的作用在于将从业者的思维引入互联网世界,以进行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文化产品是精神和物质生产高度融合的结果,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载体和工具,可以在不改变文化资源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整甚至更优化的呈现,将资源转化为更加多样的产品形态。比如,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经过高新技术动态化处理的《清明上河图》,将原本静态的古画生动并完整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另外,需要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使文化遗产获得一种现代发展方式,能够巧妙的融入现代人的意

跨界融合创新助力工业强国战略

跨界融合创新助力工业强国战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通过跨界融合创新,激发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与工匠精神的统一,助力“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推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已成各界共识。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通过跨界融合创新,激发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与工匠精神的统一,助力“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推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已成各界共识。 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工业论坛上,各界人士就如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打造经济新引擎展开了深入研讨。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在全国政协委员李毅中看来,信息化的任务具体化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掌握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无线通信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强宽带网络、智能终端制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密切结合作为抓手,用新一代技术推进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使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三是发展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除了工业制造外,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提升农业、服务业信息化,打造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提高整个社会的智力水平。四是扩大信息消费,制造更多更现代、更宜用的智能终端,为老百姓(603883,股吧)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信息服务,提高民生享用信息服务的水平。“要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李毅中表示,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工业发展中质量问题是最大的短版,安全问题亦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需求和发展空间,还有雄厚的资金积累。因此,“中国制造2025”要兼收美国和德国之成,即吸收德国制造重视实体经济和美国重视互联网的长处,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改革。”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工业制造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任,加强和支持实体经济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来推动工业、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促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的特点进行创新,同时弘扬好工匠精神?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路耀华认为,要靠积极搭建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充分汇聚、整合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双创企业的力量和资源,带动技术产品、组织管理、销售理念和模式等创新,不断提高制造企业的供给质量、产品质量和生产组织效率。“中国制造+互联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去改造、优化、提升产业水平,同时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思路创造新模式和新业态。”李毅中指出,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具体表现为行业和企业的融合。实现改造优化提升的产业、行业、企业是“互联网+”行动的主体。 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工业的跨界融合。为此,我国将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重大工程,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开展互联网+制造业就是要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李毅中强调,培育发展智能化、服务化要把握这样几个切入点:数字化研发设计,进一步推行仿真模拟、高速

民俗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融合

民俗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融合 城市的品牌形象建设必定经历着从建设初期的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的 外向型建设迈向注重地区景观改造、地域人文环境包装的城市软文化 品质的内涵型建设阶段。随着文化资源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 值的被日益认同,作为人类伦理与信仰、礼仪与交流的精神支柱的— 民俗文化重要资源,掀开了新一轮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争夺战。作为 传播与推动文化资源的桥头堡,被视为“黄金产业”、“朝阳产业” 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个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 1民俗文化故事在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原住居民在长期生活生产过程中由当地独 有的生存经历、文化背景、精神思想所产生的生活习俗与行为价值指向。一种民俗文化的产生背后往往有着多彩多姿的传说故事。地域民 俗文化及其背后故事的传承与保护能够说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软资产,城市的精神灵魂。民俗故事给本土文化增添乡情,赋予丰富的情 感寄托,挖掘民俗文化故事资源来激发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已成为城市 文化体验与体现的重要手段,在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上起到共生发 展的作用。城市依靠创意文化产业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依靠 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达到提升城市品位气质、美化形象的成功案例屡 见不鲜。新加坡与鱼尾狮、哥本哈根与美人鱼、雅典与雅典娜、广州 与五羊,这些城市都与一段或壮烈、或凄美、或传奇的民俗传说故事 紧密相连而闻名于世界。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是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 题材,美丽的传说故事也为城市的创意文化带来了无限的创作元素。 例如,每个游玩过济州岛的人都会带回几个济州岛的守护神——石头 老人。地域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故事为产业转化提供强大的资源支 持与资本保障,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本与源。所以,民俗文化故事 的挖掘与传承在各个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中置于十分重要的发展 地位。不过民俗文化作为软资产,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实行传承落地,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发展的一种恒久动力支持系统,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这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企业文化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在企业兼 并与重组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则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 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建设企业文化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明晰建设企业文化的立足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过程中的主旨 精神。 企业文化核心目标:塑造“企业人” 理解企业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企业文化重在“化人”,即帮助企业的员 工真正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这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可 以说,企业文化的中心目标就是塑造企业人,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人”的塑造。而在实 际情况中,许多企业家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却倾向在“人”之外设计方案、展开工作, 例如,在企业发展壮大之后,购买篮球队、足球队、歌舞团等文娱项目。而事实上,这些 并不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导方面,充其量只是辅助性工具,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塑 造人心、改变观念,从而帮助员工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何谓“企业人”?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员工才称为企业人,当我们谈及人的时候,在 哲学层面讲,人是一个身心复合体,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是一个二重性的存在。人既有灵魂,还有肉体,是灵与肉的存在。从人的身体角度讲,人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但除了身 体之外,人还有心灵,心灵的建构构成了人类文化成长最广阔的空间。从人的二重性这个 角度来分析,企业人讲究全身心融入。作为一个企业老板,都不能容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职工,即人虽然在我的企业但是心就没有投入进来,或者说心从来没有在过我的企业。 但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绝非纸上谈兵,现实中经常发生,这就需要企业积极 主动塑造的“企业人”。 而企业人的塑造是一个过程,这里我们可以把员工的企业实践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合格——投入——创造——忘我。第一个层次:合格员工。“格”代表企业的规章制度,合“格”是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中规中矩地 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一个企业老板对员工的最低要求就是合格员工。第二个层次:员 工全身心地、投入性地开展工作。投入性不仅仅是一个身份到位、行为规范的问题,它还 涉及到心理认同、文化认同问题。第三个层次: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员工创新能力的

浅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浅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7-04-22T15:30:02.28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2月作者:刘娟 [导读]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饱和的状况,在日常生活中。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概述】随着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越来越突出。在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中占有重大阵地的文化产业开始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断推进着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那么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的浅显的探究。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融合、科技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饱和的状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吃、穿、住、用、行等基本方面已经达到了不同等级有相对的需求满足,人们已经不再为基本的生活所困扰,相对的,人们现在正在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说现在人们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关注自己所要关注的信息,这就是精神需求的表现。在精神需求上,文化产业是一个重量级的版块,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导向,指导着人们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文化产业的影子,从早上起床后打开电视机看新闻,或者买份报纸,这些是文化产业;去上课或者上班的路上一边走路一边听着MP3里的音乐,这是文化产业;走进教室打开教材我们手中的图书,这是文化产业;老师开始上课使用的电脑软件,这是文化产业;闲暇时我们买本杂志、看场电影或者听一场演唱会、音乐会等这些都是文化产业。可以说,文化产业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那么文化产业是什么呢?它是指一种客观的历史文化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有一个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包括影视、音像、摄影、广告、信息咨询、大众媒体、流行音乐、平面设计等等内容,可以说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目前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文化产业的精神性、娱乐性这些基本的特征是不变的。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日益融合,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纵观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特点大体分为两个方面: 1)、一个就是跨界发展与产业融合。互联网、移动媒体、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媒体融合、产业融合的步伐,可以说新型的文化产业业态层出不穷,新的文化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文化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比如说,伴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关注就是生产力,由此也带来了对于微博植入广告的争论。新的产业业态同样给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2011年一部总投资不到1500万元的国产电影《失恋33天》在4部好莱坞大片的围追堵截之下一举斩获了3.5亿元的票房,是当初预估票房数的10倍还多,可以说是当年电影界的一匹黑马。这部影片的成功就得益于很多新的宣传与营销方式,首先这部电影的剧本原本是网上的一篇帖子,后来变成了小说,拥有了150万的粉丝;其次,这部电影拍摄了一组名为《失恋物语》的短片,从七大城市当中选取年轻人讲述自己的失恋经历,然后投放在微博等平台引起巨大的反响和共鸣。这些以失恋为主题的内容带动了大家对电影的关注;最后,影片建立了一个视频官网,取名为失恋博物馆,上面除了影片大量的视频宣传材料外,还把在微博征集到的分手信物,失恋后的心情感受,疗伤歌曲等资源放在上面,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所以这部影片的成功,互联网、微博这些新兴媒体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 2)、一个就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在这一趋势下,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在进一步的扩大,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提升。显著的标志就是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正在出现。电影《阿凡达》创了世界票房记录,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她采用了最前沿的3D技术以及IMAX制式的巨幕,带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形象感的三维世界,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震慑。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这个名词的提出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文化产业侧重点是提供给人们文化消费品,它的特点在于营利性。中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拉动国民经济的作用,体现了比较强劲的发展态势和较好的经济预期。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创意内容的缺失。 1)、纵观世界的文化创意内容来看,原创内容世界先进国家占有率为70%--80%,而我国只有2.5%,相比较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从文化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上看,我国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旅游产业与教育培训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占市场规模的60%以上,而相对新兴的游戏、手机、网络等这些互动类产业在整个市场占有率总和仅为9%。 2)、文化产业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产业园区的同质化比较严重;文化产品内容的同质化比较严重。 一个是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乏力。文化走出去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还不是很顺畅,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如果说英国的文化产品输出是音乐、美国文化产品输出是好莱坞电影,那么中国文化产品输出是什么呢?没有一个具体的物化内容,更谈不上包装了。 中国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呢?我们该如何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呢?关键就是要解决好这两点: 1)要注重创意开发。文化产品要流行起来,创意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作为消费品的文化,既要有大众容易接受的辨识度,同时也要有独树一帜的个性。在创意为王的时代,要着重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突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 2)要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要努力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报纸、杂志、图书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介之间的融合发展,并且要寻求多样化的营利模式。

文化产业跨界融合

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第二次创新革命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提出了“产业创新”和“跨行业发展”和“延伸文化产业链”的理念,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国家一再强调所谓的“大产业链”的概念。 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拍电影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甚至是开发网络游戏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而国外大的传媒公司,包括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却都是采取将各个产业融为一体的模式。 “跨界合作”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第二次大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只有打造一个旁及周边的大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 恒大:瞄准了文化产业就发展 今年6月18日,恒大音乐公司成立暨“恒大星光”系列演唱会启动,这意味着恒大集团将正式进军音乐产业。 这一次与文化产业的“跨界合作”并不是恒大实行产业多元化的第一步,早在两年前,恒大以1亿元买断广州足球俱乐部的全部股权,到2011年中超联赛冠军,恒大只用了短短一年。“恒大足球”这四个字使恒大集团近年来成为公众视野当中关注度最高的房地产公司。 而且,此次进军文化产业早前已有了大量准备。2010年11月,恒大集团在北京成立了恒大文化产业集团,作为其文化娱乐板块运营和管理实体,涵盖恒大电影公司、恒大经纪公司、恒大发行公司、恒大音乐公司、恒大院线公司以及恒大动漫公司等六大产业板块。 在全方位优化整合影视、娱乐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恒大正式进军文化产业领域,欲打造内地地产跨界影视行业新旗舰。和万达集团依托地产资源优势,主要投身电影产业链下游的终端院线建设不同,恒大在跨界之初便率先跻身影视制作的上游。 被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称为“探索性进入文化产业”的举动,一年来已试水投资了《建党伟业》、《彼岸1945》、《师傅》等几部影视剧,并在卖点十足的电影版《粉红女郎》项目中,尝试选角造势。 从投资影视制作着手,到今后覆盖发行、院线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恒大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影新势力进入主流市场构筑新的有利途径”。 此次,同样依靠大资金、大投入,恒大足球模式在文化产业中再次试水,可以看出,这一次恒大进军音乐产业并非短期计划内的“小打小闹”,斥巨资,并成功吸引到宋柯、高晓松等大腕的加盟,其在文化产业的发力不容小觑。 恒大在足球领域的成功模式将被复制到文化产业板块,恒大音乐公司成立暨“恒大星光”

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数字内容产业是信息时代科技助推文化发展的结晶。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在颠覆传统文化产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大批新的文化产业业态,数字内容产业也因此应运而生。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而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又可以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数字内容产业的提升作用。 一、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及特点 (一)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 国内就数字内容产品的定义进行直接探讨的文献并不多见。赵子忠认为,数字内容产品是把信息元素按照逻辑、思想、情感、创新等结合生成的具有应用功能和实用价值的,主要以数字形式存在和传播的非物质形式产品。1王萌等指出,数字内容产品是以创意为核心、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精神产品。2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字内容白皮书》则从内容的定义出发,将数字内容确定为以数字形式记录的内容。 综上所述,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创意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1赵子忠,内容产业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萌、王晨、李向民,数字内容产品特征及其商务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期。

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创意内容,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制作的产品或服务。数字内容产业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出版、数字教育等多个领域。 (二)数字内容产业的特点 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式,其运作方式决定了数字内容产业有其本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内容生产的数字化。数字内容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数字化,其产品以数字的形态呈现。无论是电子图书、影像产品都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管理过程数字化。内容生产的数字化和产品形态的数字化决定了数字内容产业的管理过程也应该是数字化的,通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来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的数字化管理。 第三,消费方式的体验化。数字内容产品的吸引力在于其娱乐内容消费前的可体验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数字内容产品的消费方式更加注重体验式的消费。通过消费者与产品之间良性的体验互动来加深消费者对于数字内容产品的印象,进而促成使消费者完成消费。 第四,传播渠道的网络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就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的网络传输和信息共享,数字内容产品也正是依靠发达的互联网传播技术保证传播内容的实效性和传播方式的便利性。

【创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

【关键字】创新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设计的创新 摘要:本文讨论东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等方面不同文化的差异,在不同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论述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意义。举例说明不同文化的融合,能够给设计师带来丰富的设计灵感,并引领设计师取得成功的设计。进一步论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能够推动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探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发扬和继承东西方的保守文化。阐述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从而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融合创新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在中国人眼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东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东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保守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 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保守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