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及药物治疗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及药物治疗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及药物治疗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及药物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研究进展 全网发布:2011-06-23 21:40 发表者:徐勇2577人已访问 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研究进展 彭艳1综述徐勇审校 【摘要】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两种并发症。由于二者同属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和发生时间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异质性。一种并发症的出现可预测另一种并发症发生发展。认清二者关系可以在一系列相关征象出现时提示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更早的诊断、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危害。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 The adv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Peng Yan,Xu Yong.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Sichuan 646000,China 【Abstract】diabetic nephropathy(DN)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DR) are the most common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diabetes. Because both of them belong to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diabetes, they share some similarity in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duration,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e presence of one can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another. A scoring system that can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may facilitate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those patients so as to early diagnose ,treat and reduce the harm. 【Key words】Diabetic retinopathy; Diabetic nephropathy 糖尿病糖尿病肾病(DN)与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两种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可导致不可逆性失明,是致盲的主要因素之一。糖尿病肾病则是导致西方国家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也是1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经DCCT和UKPDS证实慢性高血糖是二者的共同病因,其发病机制、临床病程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了解二者异同和联系,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故本文对二者发病机制、临床联系进展做一综述。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病机制 1.1 共同发病机制 1.1.1 遗传因素: Fogarty 等在96 个2 型糖尿病肾病家系的6 481 对亲属对的研究中发现,尿白蛋白排泄率、系统性高血压呈高度遗传,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这些性状可能共有某种相同的遗传决定 因素[1]。群体研究也表明DN 的发生存在遗传易感性。DN 与染色体相关位点或等位基因的连锁同样也支持遗传因素在DN 易感性中的作用。Rf1、Rf2可能为糖尿病肾病易感基因。美国DCCT 研究小组及其他研究曾报道发现,家族性糖尿病成员中严重DR 也呈现家庭性群集发生,人白细胞抗原表现型4/0,3/0,x/x与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2]。 1.1.2 高血糖所致代谢异常: ①糖基化终产物(AGES)形成:引起视网膜内皮细胞紊乱,促内皮细胞增殖,可促使肾小球系膜增殖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血管通透性增大。还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表型转化,转化成肌纤维细胞。②多元醇通路活化:山梨醇增多,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凋亡。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刺激AR生成山梨醇,使细胞肿胀,机构,功能受损。③蛋白激酶C(PKC)激活:蛋白激酶C某些异构体激活,可导致糖尿病相关性并发症的细胞事件。④磷酸戊糖:过量的细胞内葡萄糖可以分流至己糖胺途径,并可以导致几种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己糖胺途径被激活后[1]

糖尿病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脏疾病 新定义 从“糖尿病肾病”到“糖尿病肾脏疾病” 2007年2月,美国国立肾脏病基金(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发表的《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建议》(下称“指南”)指出,既往临床常用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这一专业术语应被“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所替代。DKD是指临床考虑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如经肾穿刺病理检查证实则称为糖尿病肾小球病变(diabetic glomerulopathy)。 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5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同时就可能存在DKD。医师应通过严格细致的临床筛查找出最可能罹患DKD的患者,主要依靠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及由血清肌酐获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值,3个月内至少2次ACR异常就应考虑诊断。ACR>300mg/g 诊断为大量白蛋白尿(macroalbuminuria),ACR在30~300mg/g之间为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二者都与肾脏病变进展密切相关。 治疗战略 综合干预,控制肾脏疾病进展危险因素 根据“指南”的框架,宏观上DKD的治疗原则如下。 1.严格控制血糖:达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2.积极控制血压:CKD1~4期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是低于130/80mmHg,一般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可联合利尿剂治疗; 3.适当调脂:CKD1~4期糖尿病患者LDL-C应低于100mg/dl; 4.降低尿白蛋白:无论血压正常与否,均推荐使用ACEI和ARB; 5.充足的营养摄入:适宜的营养摄入能延缓CKD的进程,对于CKD1~4期的糖尿病患者推荐

糖尿病与肾的关系

一、糖尿病与肾的关系 约40%~5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将进展为肾病!今年世界糖尿病联盟(IDF)将糖尿病日的主题定为“糖尿病可能让您的肾脏付出代价,立即行动吧!”,在糖尿病患者中具有高血压倾向、糖尿病肾病家族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易于患糖尿病肾病,其患病率亦随病程的延长而增高,至病程15~20年时达到高峰。 及早树立“保肾”意识 据介绍,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Ⅰ型糖尿病自发病至出现典型临床糖尿病肾病一般历时10年左右,再经历10年左右进入肾功能衰竭。也有的患者肾功能恶化很快。 另据了解,一旦糖尿病肾病已经确立,提高糖尿病的控制对改善肾功能的价值不大,但对于仅有微白蛋白尿者,肾病仍处于早期,通过严格控制糖尿病,减少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治疗高血压和高血脂等方法,肾脏损害可部分得到逆转,有一定的益处。故糖尿病病友必须要及早有“保护肾脏”的意识,否则糖尿病肾病进展到了持续蛋白尿期就为时已晚。 糖尿病者保肾七原则: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伤害,患者应该“惜肾如金”: 1.严格控制血糖:在血糖浓度正常的要求上,小于40岁的年轻患者,饭前血糖浓度小于6、饭后2小时小于10;大于60岁的患者饭前小于6.1,饭后2小时血糖浓度小于10.1。此外,糖化血红素也应小于7%; 2.有效控制血压:若能做到收缩压数值小于130,舒张压小于85最好,否则也应该控制在一般正常范围〈14090〉以内。 3.合并控制血脂:惟有血糖、血压与血脂全面性控制,才能有效降低或延缓血管硬化的发生。 4.慎防泌尿道感染:在血糖过高的情况下,会明显影响白血球对细菌的免疫能力,而使得人体抵抗力变差,一旦造成感染发炎,若病患不及时治疗,除了易引发败血症外,更易使得肾功能的损害雪上加霜,特别是女性患者,由于生理构造关系,泌尿道感染的机会远大于男性。 5.定期抽血验尿追踪:经由血中的肌酸酐及尿中蛋白质来评估肾病变的进展,及时地予以合适的药物治疗或在饮食上限盐、限蛋白质的摄取,才能有效地延长肾脏寿命。 6.正确地使用类固醇:某些特定肾脏疾病如肾病症候群,肾脏科医师会使用类固醇来治疗,如果其他因素滥用类固醇,会影响血压、血糖的控制。 7.慎用西药,特别是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大部分人对西药的看法是见效快,事实上,只要是药物都会对身体或多或少有影响,尤其使用不当时,,造成性命危机。 肾病专家提出:警惕糖尿病 近日,一位朋友的母亲因患糖尿病引发并发症而导致双脚坏死被截肢。得知这一消息,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惊:糖尿病如此可怕! 昔日的富贵病现在已经成了常见病。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获悉,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接近6000万人,居世界第三。而且现在的糖尿病有扩大化和年轻化的倾向。 得了糖尿病以后真正可怕的是它能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失明等慢性并发症。 而与糖尿病的高发率和年轻化相对应的是,在我国没有诊断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约占80%,也就是说只有五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已经患有糖尿病。

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骨代谢变化研究

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骨代谢变化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及与肾功能变化相关性。方法筛选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150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1-5期分为DN1-5组,每组患者各30例,检测患者血生化及骨代谢标志物指标。结果25羟维生素D3(25-OH-D3)随着GFR 水平下降而逐渐减低,PTH、BGP、P1NP、CTX水平逐渐升高。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25-OH-D3与GF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7外,CTX、P1NP、BGP、PTH均与GFR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3、-0.526、-0.568、-0.610。进一步校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BGP、25-OH-D3、PTH、P1NP、CTX仍与GFR具有相关性,其中以P1NP相关性最强,其次为PTH。结论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骨代谢呈高转化状态,25羟维生素D与患者肾功能下降程度呈正相关,CTX、P1NP、BGP、PTH均与患者肾功能下降程度呈负相关,P1NP、PTH与患者肾功能下降相关性最强。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脏病变;骨代谢标志物 【Abstract】Obje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bone metabolism markers and the change of kidney func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for type 2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Method150 type 2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have been selected and are divided into group DN 1-5 according to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stage 1~5. Each group includes 30 patients. Blood biochemistry and bone metabolism markers of patients are measured. Results According to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25-OH-D3 level is decreased and PTH, BGP, PINP & CTX are increased with the drop of GFR. 25-OH-D3 show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GFR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0.357. CTX、P1NP、BGP & PTH show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GFR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re -0.363、-0.526、-0.568、-0.610. BGP、25-OH-D3、PTH、P1NP、CTX still have correlation with GFR after correcting the impact of sex and age. P1NP has strongest correlation and PTH is secondly. Conclusion Bone metabolism has high conversion of state for type 2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25-OH-D3 shows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CTX、P1NP、BGP & PTH show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drop of kidney function. P1NP and PTH has strongest correlation with the drop of kidney function.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iabetic kidney disease; bone metabolism markers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以往用DN(diabetic nephropathy)表示,20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了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简称NKF/KDOQI。该指南建议用DKD(diabetic kidney disease)取代DN,即糖尿病肾脏病变【1】。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可导致钙磷代谢紊乱、1-α羟化酶功能下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从而导致骨代谢异常。骨代谢标志物以其检测快速、灵敏等优点,比骨密度能更早地发现患者骨骼代谢异常,从而进行早期干预,减少今后骨折风险并评估干预措施效果,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在不同阶段骨代谢指标如何变化,哪些与肾功能变化密切相关,我们在临床上应该如何更经济、有效地利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

?专题笔谈?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情况及危害 王德全 张秀英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 据WHO1997年报道,全世界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目前约1.35亿,估计2025年将达到3.0亿。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病、肿瘤而居第三位的致死性疾病。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情况 自胰岛素应用以来,糖尿病患者因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而死亡者已显著减少。但随着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其中糖尿病肾病所致尿毒症是主要死因之一。据北京、天津糖尿病协作组调查,男、女糖尿病患者尿蛋白阳性率分别高达54.2%和55.2%。尤其是青少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是其主要死因。A nder sen等对1364例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长达25年的随访,39%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于糖尿病发病10年后迅速上升,20~30年最高,累积发病率约为40%~50%,随访结束时死亡者中的66%死于尿毒症。成年起病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为5%~10%,其合并糖尿病肾病的绝对数远超过1型糖尿病。可见,必须高度重视糖尿病肾病的危害性。 2 糖尿病肾病的危害 2.1 糖尿病肾病的自身危害 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称为糖尿病肾病。若在20岁以前确诊糖尿病,以后的20年内约50%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20年以上者几乎达100%。糖尿病肾病起病隐袭,进展也较缓慢。初期常无临床症状,蛋白尿也是间歇性的,易被忽视。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不可逆转,肾小球滤过率由代偿性升高降至正常水平,继以大约每月1m l/min的速度下降。1~2年后出现高血压,血压升高加重尿蛋白的排泄,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肾脏病变本身又导致血压更为升高,形成恶性循环。6~7年后血清肌酐上升,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一般来说,从尿蛋白到死于尿毒症平均为10年,尿蛋白> 3.0g/d者多在6年内死亡。 2.2 糖尿病肾病的社会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长期治疗对患者的生活及精神造成很大压力,昂贵的费用是患者家庭的巨大负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加重了治疗的困难性,降低了生活质量。据统计,由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者较非糖尿病者高17倍。在美国,因肾功能衰竭而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治疗的患者中,由糖尿病引起者占25%~30%,是终末期肾病的最常见原因。在欧州和日本,糖尿病肾病是接受肾移植的第2位原因。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常因血管病变而需多次造瘘,易形成空气栓塞,感染率亦由此升高。Jacobs等报道欧州109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第1年存活率为67%,第2年存活率为49%,1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5~ 3.0倍。肾或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晚期糖尿病肾病最有效的办法。自采用环孢霉素作为免疫抑制剂以来,肾移植的5年存活率明显升高,但糖尿病患者由于心、脑血管合并症和感染率升高,肾移植的5年存活率仍较非糖尿病者低10%。且由于供体来源困难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亦限制了应用。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 杜兆鹏 谌贻璞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100029) 糖尿病肾病(D N)是糖尿病的主要长期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复杂,遗传易感性和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的一些细胞因子及(或)生长因子的增多等因素可能参与其病理生理的改变。高血糖引起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生成增多,降解减少及ECM积聚导致的肾小球损伤,即为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 1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 1.1 高血糖损伤肾小球的途径 高血糖通过非酶促反应与游离的氨基等基团形成Schiff碱基,经过进一步重排、脱水形成高级糖化终末产物(A GE),它通过下列途径引起肾小球损伤。A G E及糖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可使系膜细胞(M Sc)中的转化生长因子 (T GF-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 DG F)表达增多;高糖也可直接使M Sc等因有细胞产生T G F- 、PD G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 G 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 F)、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 GF-1)等,高糖还可使M Sc产生过多的单核细胞趋化肽-1(M CP-1),使巨噬细胞(M )浸润到系膜区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上述因子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及内分泌途径起作用,其中T GF- 和PD GF可能作为最后的共同介质,通过二酰基甘油—蛋白激酶C及蛋白酪氨酸激酶信息传递途径,使M Sc产生过多的Ⅳ型胶原、层粘蛋白、纤粘连蛋白等,引起ECM的积聚及肾小球硬化,而且也使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肥大及肾间质纤维化。另外A G E、肾小球内高压、血管紧张素Ⅱ(AGⅡ)、内皮素(ET)和氧化的脂蛋白可增强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作用。另外,A GE通过与肾小球ECM ? 37 ? 1999年第39卷第6期山东医药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7-05-31T15:54:14.4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7期作者:李宏艳 [导读] 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 (黑龙江省集贤县人民医院超声室黑龙江集贤 155900) 【摘要】目的: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Ⅱ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对照组下肢动脉管腔的IMT、硬化斑块、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以累及腘动脉以下的远端动脉胫前、后动脉多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检查的有效手段,对于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08-02 Ⅱ型糖尿病患者常以慢性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常见于原发性糖尿病患者,存在遗传倾向。糖尿病并发症常累及周围血管,尤其是下肢动脉,大量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几率要明显比正常人更高,常常会导致下肢血管闭塞、截肢等。为此,加强糖尿病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超声具有无创、操作快捷、经济负担低等特点,已经成为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1]。本研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病变进行诊断,从而为临床早治疗提供更为有价值、准确的信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6月期间诊治的5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41~78岁,年龄平均值为(58.4±9.1)岁,选取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40~76岁,年龄平均值为(57.3±9.9),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仪器为PHILIPS飞凡超声仪,高频线阵式探头,频率7.5~10MHZ,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对股动脉、腘动脉及胫前后动脉及各分支血管分别进行检查。下肢呈外展外旋,由腹股沟内下方股总动脉开始,沿下肢走行自上而下缓慢滑动探头,逐一行纵行检查。二维超声首现检查动脉内膜光滑程度,内膜中层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多普勒超声测量血管腔血流的充盈度,动脉内径(R)、异常血流信号,血流频谱、收缩期峰值流速(VMB)、反向血流等。 1.3 下肢动脉硬化的评定标准[2] ①下肢动脉中层钙化,ABI≥1.3;②无周围血管病变,0.9≤ABI<1.3;③下肢动脉供血不足,ABI<0.9。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管腔内径、血流速度,计算两组下肢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踝肱指数(ABI),其中,IMT在1.0mm及以上为IMT异常;同时,记录两组下肢动脉病变情况。 2.结果 对照组下肢动脉管腔的IMT、硬化斑块、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下肢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以累及腘动脉以下的远端动脉胫前、后动脉多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伴随我国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肥胖人群的增多致使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病人数不断提升,而且这种疾病极易引发其它并发症,比如高糖血症、周围血管病变等,这其中肢动脉血管病变较为普遍,导致患者下肢血管引发病变,出现血黏滞度不正常,继而影响血管弹性,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患者血管深受损害。这种疾病的并发症非常严重,甚至会引起患者下肢瘫痪,危及生命,因而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对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核磁共振或动脉造影等检查,虽然检查结果准确可靠,但创伤性较大且费用较高,患者的经济负担比较沉重,依从性不理想,使其无法及时尽早做出诊断而延误治疗最佳时期,最终导致下肢坏疽与截肢甚至死亡。Ⅱ型糖尿病患者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且病情发展较快,在糖尿病的早期即可出现,尤其下肢血管好发,以远端血管足背动脉为著,严重可形成足溃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多切面、多角度详细的观察动脉血管的走形、内径、内中膜增厚情况、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情况、有无血栓形成等,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做出很好的评价,尤其对中度以上的动脉狭窄,可很好反应出动力学方面的改变,且无创伤性,测量所得数据准确可靠,具有很高的重复性,易被患者接受,及时发现病变对临床治疗来说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3]。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Ⅱ型糖尿病患者施以超声诊断可以反映出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情况,无创伤性,费用较低,为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有效控制患者形成并发症。综上所述,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早期发现病变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岩,瞿国萍,公长春,等.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6):5464-5466.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

2019年度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 1 . 提到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是指以下的措施() A.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B.饮食控制、运动 C.运动、药物治疗 D.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参考答案:A 2 . 以下哪项不属于“已经获得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糖尿病标准防治措施” () A.生活方式干预 B.血糖控制 C.血压控制 D.体重控制 参考答案:D 3 . 以下哪种磺脲类促泌剂可以在早餐时服用() A.格列苯脲 B.格列齐特缓释片 C.格列喹酮 D.格列美脲 参考答案:B 4 . 以下哪项关于瑞格列奈的说法不正确() A.降糖具有葡萄糖依赖性 B.瑞格列奈应在餐前服用 C.快速吸收,代谢比较慢 D.剂量从0.5~4mg,可调节的范围大 参考答案:C 5 .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哪项() A.增加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B.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C.减少糖原生成和减少肝糖输出

D.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D 6 . 关于阿卡波糖的说法以下哪条不正确() A.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腹胀,极少有腹痛 B.可出现肾功能损害 C.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D.如出现低血糖反应,治疗时不宜使用蔗糖,而应使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反应 参考答案:B 7 .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哪项() A.基础+餐时胰岛素每日1-3次注射 B.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注射 C.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D.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D 8 . 以下哪项符合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要求的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A.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B.血压低于130/80mmHg C.未合并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低于1.8mmol/L D.甘油三脂低于1.8mmol/L 参考答案:A 9 .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包括以下哪项因素() A.心血管病史 B.年龄 C.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 D.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D 10 . 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适应证提到的“已经发生过的心血管风险”是指()

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影像学特点

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影像学特点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为糖尿病足病 的超声检查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该院接收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下肢动脉8个节段,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管径狭窄率,观察管腔内血流充盈情况及流速。结果86例糖尿病足患者患侧与对侧8支下肢动脉管径、管径狭窄率、IMT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存在不同程度动脉硬化,发生率为100.0%,超声表现为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各节段动脉均存在动脉硬化现象,而且与对侧相比差异不明显,根据超声影像学特点可以筛查下肢动脉病变,评估斑块、管腔狭窄程度等。 标签:糖尿病足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检查;影像学特点 糖尿病足指受糖尿病血管病变、感染等因素的影响所发生的一种足部或下肢组织破坏性病变,该病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适,而且给其家庭造成消极影响,增加了家庭负担,国际糖尿病联盟也呼吁全社会需关注糖尿病足患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爱[1]。糖尿病周围动脉病变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子,早诊断早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和进展,从而减少致残率[2]。目前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方法较多,但是各有局限性,随着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肢体血管检测中的优势也逐渐凸显。该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拟通过观察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来评估超声诊断价值,从而为超声诊断的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入院后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足,患者症状与体征因病变程度有所差异,轻者表现为脚部微痛、溃疡,中度者表现为穿透性溃疡与炎症,严重者表现为全脚坏疽。入选病例中有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35例,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58.64±3.10)岁,病程3~14年,平均病程(9.80±1.22)年,Wagner糖尿病足分级:0级7例,1级11例,2级13例,3级19例,4级21例,5级15例。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检查符合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合并活动性足溃疡;认知能力正常可配合相关检查;完全知晓该次研究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同期进行血管重建、介入治疗或截肢术患者;各种原因所致中途脱落失访;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堵塞的症状与诊断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堵塞的症状与诊断 袁敏琴 糖尿病病患者出现下肢血管堵塞是非常常见的,常见症状是下肢发凉发麻甚至疼痛,有的患者疼痛起来不能走路。此时一定要到医院诊断下肢血管情况,不能掉以轻心。一下几项检查能够很好的诊断出下肢大中血管的情况。 彩色超声: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已经具有做肢体血管彩超的能力,彩超能够把一小段血管的影像直接在屏幕上反映出来,可以此判断血管壁是否有斑块,腔内是否有血栓,是否有狭窄,血流是否通畅,并且还能够通过描记血流波形,根据波形形态和血液流速帮助判断血管阻塞的程度,是检查动脉缺血最常用和必须的检查之一。 多普勒动脉功能检查:也是利用多普勒探头的反射完成,价格和彩超差不多。 目前,肢体节段测压和趾端微循环测定,可以通过周身血管检查仪来完成。首先,它通过超声探头对肢体各部位血流进行探测并描记成波形,医生通过波形,可以对局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弹性等产生初步了解。 然后,通过充气对上肢和下肢各节段逐段测压,测压可以得到两项极有价值的结果:第一是上肢压力(肱动脉)与下肢各节段压力之比,可反映出下肢是否缺血以及缺血病变的位置与程度;第二是下肢各节段之间的压力梯度,如果相邻的两部位(比如大腿-膝上、膝上-膝下、膝下-踝等)压力梯度过大,超过30毫米汞柱,尤其是超过50毫米汞柱时,明确提示该节段有大血管的狭窄乃至闭塞,提醒患者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系统治疗,以防止足部缺血发展到溃破、感染乃至坏死,发展成严重的糖尿病足。 以上是通过检查来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大中血管病变的程度,另外,还可通过踝部压力测定、血管波形和趾端微循环检查来判断微小血管的病变,这点对糖尿病人至为重要。

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考试题答案

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考试题答案 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提到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是指以下的措施() A.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B.饮食控制、运动 C.运动、药物治疗 D.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 以下哪项不属于“已经获得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糖尿病标准防治措施” () A.生活方式干预 B.血糖控制 C.血压控制 D.体重控制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以下哪种磺脲类促泌剂可以在早餐时服用() A.格列苯脲 B.格列齐特缓释片 C.格列喹酮 D.格列美脲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4 . 以下哪项关于瑞格列奈的说法不正确() A.降糖具有葡萄糖依赖性 B.瑞格列奈应在餐前服用 C.快速吸收,代谢比较慢 D.剂量从~4mg,可调节的范围大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哪项() A.增加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B.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C.减少糖原生成和减少肝糖输出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 关于阿卡波糖的说法以下哪条不正确() A.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腹胀,极少有腹痛

B.可出现肾功能损害 C.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D.如出现低血糖反应,治疗时不宜使用蔗糖,而应使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反应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7 .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哪项() A.基础+餐时胰岛素每日1-3次注射 B.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注射 C.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以下哪项符合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要求的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A.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B.血压低于130/80mmHg C.未合并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低于L D.甘油三脂低于L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包括以下哪项因素() A.心血管病史 B.年龄 C.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10 . 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适应证提到的“已经发生过的心血管风险”是指() A.心绞痛 B.心肌梗塞 C.缺血性脑卒中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规范化诊治

题型:单选题(共5题100分) 1. 糖尿病下肢PAD的特点(20分) A:病变广泛多部位、多节段 B:并有微血管病变 C:病变更远端,多为小血管病变 D:手术难度大,效果相对差 E:以上均是 2. 糖尿病性LEAD的二级预防措施有误的是(20分) A:对于有症状的LEAD患者,建议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建议剂量为150mg/d B:对于已有血管疾病且对阿司匹林过敏和/或有溃疡病史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 C:指导患者运动康复锻炼,时间至少持续3-6个月 D:根据病情使用他汀类调脂药 E:根据病情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及抗凝药 3. 下列有关踝肱指数(ABI)的描述有误的是(20分) A:踝肱指数是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 B:正常人休息时踝肱指数的范围为1.1~1.3 C:踝肱指数大于1.3则提示血管壁钙化以及血管失去收缩功能 D:踝肱指数低于0.4则提示存在严重的外周动脉疾病 E:踝肱指数0.41-0.9则提示存在轻到中度的外周动脉疾病 4. 糖尿病性LEAD一级预防中血糖、血压控制的目标为(20分) A:餐前血糖3.5-6.9mmol/L,餐后血糖<9.0mmol/L,HbA1c<6%;血压120/80mmHg

B: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20/80mmHg C: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30/80mmHg D:餐前血糖3.5-6.9mmol/L,餐后血糖<9.0mmol/L,HbA1c<6%;血压130/80mmHg E: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40/90mmHg 5. 有关进行LEAD筛查描述有误的是(20分) A: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常规进行LEAD筛查 B:伴有LEAD发病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筛查1次 C:对于有足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年龄,应进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查及评估 D:如糖尿病患者主诉行走时下肢无力、大腿或小腿肌肉疼痛以及间歇性跛行,应警惕罹患LEAD的可能 E:目前LEAD筛查方法仅有动脉彩色超声检查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 武宝玉袁申元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又称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0倍,8.00%的病人在诊断糖尿病时即已存在LEAD,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至20年后其发病率可达45.00%。有严重LEAD的患者不仅面临下肢截肢的危险,而且死亡的危险也增加4~7倍。 1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 糖尿病大血管的基本病变——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与非糖尿病者相同,但糖尿病患者起病早、进展快、无明显性别差异,而且由于糖尿病时凝血活性增强更易形成血栓[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最大的特点是病变分布与非糖尿病者不同。非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主要分布于近端动脉,如主动脉、髂动脉、浅表的股动脉和少量的远端动脉,而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则主要累及膝以下胫腓动脉[2]。糖尿病患者主动脉病变的发病率为13.00%,非糖尿病者为25.00%;而膝以下的胫动脉的相对发病率在糖尿病者达90.00%,非糖尿病者仅为10.00%,故又称之为糖尿病“胫动脉病”[2,3]。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下肢血管动脉中膜钙化(medial arterial calcification)尤为突出,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布特点(主要累及膝下)有关[4]。动脉钙化以踝部最多,趾部较少,足的背部又较趾部为多[5]。Orchard等[5]报道,通过X线检查,踝部胫后动脉钙化的患病率为32.00%,胫前动脉为28.00%,跖部水平的动脉为47.00%。Smith等[6]对428例糖尿病患者足部进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钙化有显著高的患病率,并与下肢截肢有关。在无截肢史的病人中患病率为39.00%,而有对侧截肢史者达78.00%。Chantelau等[4]报道,42例有下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前足动脉(跖动脉)钙化者为22例(52.00%),而且男性为16/42例(52.00%),显著多于女性的6/42例(14.00%),并与病程相关。有钙化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于膝下者为68.00%,膝上者为32.00%,而无钙化者膝上与膝下分别为54.00%和46.00%。而且动脉钙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下肢溃疡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的一种表现,也就是糖尿病足,这类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那么,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我根据广西吴唐糖尿病研究院官方网站里面的知识整理出的一些资料,以供大家参考。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并发下肢溃疡的表现 糖尿病性软组织溃疡的特点是微血管床易发生病变,创面破坏深,常累及皮下脂肪、肌肉及深浅筋膜的综合性损害又伴细菌性感染为其特征,多见于足部、尾椎部,亦可见于皮下组织薄弱处。 因其患部微血管床受损供血不良,营养障碍,免疫机能低下,溃疡周围及其底部肉芽组织生长低下,极易反复发作,感染不控制组织有时易发生溶解性或液化性坏死,其分泌物常沿深筋膜的方向波及到远方损害。此顽固性软组织溃疡在临床的突出表现过程,是糖尿病常在持续10年以上并发的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后果严重,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措施。如何确定本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手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早期糖尿病足症状不明显,一般表现为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足背发凉,这主要是下肢缺血所致。神经病变还会导致足背动脉减弱甚至消失,走一会儿腿就疼,甚至干脆不能走。严重着休息时也会痛,睡眠受到影响。如果病情再进一步发展,下肢特别是脚上就会出现溃疡、坏疽,创口经久不愈。坏疽严重者不得不采取截肢手术。 总的来说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就是下肢疼痛及皮肤溃疡,从轻到重一般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下肢休息痛以及足部坏疽。掌握了糖尿病足的症状,糖尿病患者就能很好的判断糖尿病足、糖尿病足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疗方法 1、患者中对于血管病变不是非常严重或没有手术指征者,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使用扩血管药物及活血化瘀中药。 2、而对于血管病变严重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应行血管血管重建术。 3、针对坏疽患者在休息时有疼痛及广泛的血管病变不能行血管重建时,应果断截肢术,截肢前最好行血管造影以决定截肢平面。 4、利用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可提高新生组织的血管化生,增加胶原的合成,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杀菌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血小板源性因子的合成,该因子有促进伤口愈合作用。若

糖尿病肾脏病(DK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共识解读:糖尿病肾脏病(DK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2015-11-13 17:26来源:丁香园 字体大小 -|+ 肾脏疾病和糖尿病 2012 年北京大学在Lancet 报道我国普通人群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已达10.8%,全国CKD 患者达1.19 亿。而在糖尿病患者中,CKD 患病率则高达63.9%。 慢性高血糖可以通过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活化蛋白激酶C,加速醛糖还原酶通路三条途径造成肾脏损伤。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约占43.8%。2014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达成共识,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取代糖尿病肾病(DN)的名称。DKD 指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60 ml/min/1.73m2 或尿白蛋白/ 肌酐比值(ACR)高于30 mg/g 持续超过3 个月。 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标准 美国肾脏病与透析病人生存质量指导指南(KDOQI)推荐,当出现以下任何一条应考虑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1)大量白蛋白尿;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有微量白蛋白尿;3)在10 年以上的糖尿病病程的T1DM 患者中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则应考虑其他原因引起的CKD:1)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GFR 较低或迅速下降;3)蛋白尿急剧增多或有肾病综合征;4)尿沉渣活动表现;5)其他系统性疾病的症状或体征;6)ACEI 或ARB 类药物开始治疗后2-3 个月内GFR 下降超过30%。 根据DKD 的病理生理特点可分为五期: 1 期:肾小球高滤过,肾脏体积增大; 2 期:间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休息时晨尿或ACR 正常;病理检查可发现肾小球基底膜(GBM)轻度增厚及系膜基质轻度增宽; 3 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以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为标志,ACR<300 mg/g;病理检查GBM 增厚或系膜基质增宽明显,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 4 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显性白蛋白尿,ACR ≥ 300 mg/g,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检查肾小球病变更重,部分肾小球硬化,灶状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 5 期:肾衰竭期。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糖管理 1. 血糖控制目标 UKPDS 研究显示改善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HbA1c 每下降1%,微血管终点事件的危害比下降37%;研究还提示DKD 的微血管并发症风险不存在血糖阈值(血糖越低,微血管病变发生率越低),但大血管病变并非如此。因此,临床上并非追求血糖控制越低越好,而是要达到一定平衡。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建议T2DM 合并CKD 患者 HbA1c 目标放宽在7-9%。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肾病不仅可改变药代动力学,使降糖难度增大、低血糖风险升高;还可能对红细胞产生影响,使HbA1c 的监测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当CKD 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时,HbA1c 监测结果可能被低估;对于晚期CKD 患者,使用「糖化血清蛋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更可靠。 2. 药物治疗策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