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

(2019 护理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急危重症护理》是高职护理、助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修课程。急危重症护理以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是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本课程的学习对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与监护能力方面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在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本课程的前置课程有:通识课(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基础课等);专业基础课(包括人体形态、人体机能、药物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等);同步课程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等。后续为护生的临床顶岗实习。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校企(医院)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建设,以护理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以护士职业能力培养和执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模式、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做”结合的原则作为课程的设计理念。

根据高职护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设置《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本课程以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如心跳呼吸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急性中毒、意外伤害等急救与监护,常用急救护理技术为主要内容。根据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护及重症监护等项目。强调理论内容“必需”、“够用”,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实施以典型案例为先导的情境教学模式,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引导”、“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形成。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技术及开放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48,理论学时12,实践(含操作考核)学时36。另安排相关科室教学见习及顶岗实习6-8周。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理解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基本特征、救护原则及要点;能描述急危重症护理相关的基本概念;能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组成与建设、急危重症护理的新进展。能运用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术对心脏呼吸骤停、常见创伤等病人实施救护,会运用心电监护等基本技术为院内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监护,配合医生实施救护。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建立“生命第一”、“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养成面对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素质。确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团结协作、良好沟通的团队精神。

2.2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能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三个环节,理解急救生命链的概念和五个环节;能熟悉院前急救的原则和特点、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流程、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监护内容和监护分级;能列出急危重症护理的范畴,能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历史、院前急救与急诊科、ICU组织形式与管理。

(2)能理解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创伤病人、气道梗阻病人、急性中毒病人、常见意外伤害病人、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病人的病情判断、功能监护和救护措施。

(3)能描述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气道梗阻现场急救、重要脏器功能监护等基本技术的适应症及操作要点。

2.2.2能力目标

(1)具有对院外急救病人进行现场评估、分类的能力;能在现场正确实施心肺复苏、创伤现场救护、气道梗阻现场急救等操作;能对中暑、触电、溺水、蛇咬伤病人进行现场救护操作。

(2)具有对急诊患者进行合理接诊、分诊的能力;能配合医生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严重创伤病人、急性中毒病人进行病情判断、病情监测和实施急救;能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呼吸支持、会对室颤病人进行体外电除颤、会配合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

(3)具有对脏器功能衰竭病人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心电监测、呼吸功能监测、脑功能监测、体温监测、肝肾功能监测的能力;会使用多功能监护仪、会进行呼吸机管道连接。

2.2.3素质目标

(1)形成敬畏生命、关爱病人、生命第一及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2)养成面对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素质。

(3)确立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培养团结协作、良好沟通的团队精神。

3.课程内容与要求

4.实施建议

4.1 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4.1.1教材选用

主教材:王惠珍.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第三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参考资料:(1)张波,挂莉.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王卫,王辉.急救护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2015 AHA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4)2010 AHA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5)近几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

4.1.2编写建议

4.1.2.1教材应该全面体现课程理念,要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服务,要联系国内外急危重症护理最新进展及新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增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实用性。

4.1.2.2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要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生动化,突出急危重症护理特有的逻辑思维和实际岗位工作的可操作性。建议与临床护理专家合作编写工学结合、实践导向的项目化校本教材。

4.1.3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使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以主教材为基础,教学参考资料为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适当重组或增减相关的教学内容。

4.2教学建议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情境模拟、案例或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让课堂“动起来”。主要采用“目标展示-案例导入—讨论归纳、操作演示、分组练习—纠错—小结—课后训练”的形式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超星网络教学平台、仿真病人模型、模拟病房及实物设备开展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综合演练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将相关重要操作拍摄成视频上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技能竞赛、临床见习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目前,《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安排在第三学期(16学时,以院外急救护理为主)、第四学期(32学时,以院内急救护理为主)进行。为让学生能尽早掌握心肺复苏等院外急救基本操作技术,逐步形成职业素养,建议将院外急救护理部分内容可逐步提前至第二或第一学期完成。建议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观医院急诊科、急救中心及重症监护病房。

4.3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本课程为考试课,包括操作技能考核与理论考试。操作技能必考项目有现场心肺复苏(CPR)、简易呼吸球囊的性能检查与使用;抽考项目有创伤四大基本急救技术、海氏手法、心电监护、电击除颤、呼吸机管道连接等;技能考核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85分为合格,≥95分为优秀。理论考试为闭卷笔试、90分钟、百分制、四种或以上题型,涵盖理论知识、技能要领及素质要求等内容。

教学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包括:①平时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及网络平台学习情况,实验报告(视频),平时作业、测验;②操作技能训练与考核情况;部分可由个人以及小组成员集体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理论考试。

课程总评成绩:形成性评价①20%+形成性评价②40%(主要为简易呼吸球囊考核成绩)+终结性评价40%(期末考试理论成绩)。

第1—3学期成绩(院前急救护理部分)占总评成绩30%,具体包括:形成性评价①10%+形成性评价②20%(CPR考核成绩);第4学期成绩(主要是院内急救护理部分)占总评成绩70%,具体包括:形成性评价①10%+形成性评价②20%

(简易呼吸球囊考核成绩)+终结性评价40%(期末考试理论成绩)。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以及教案

急救护理学 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 (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提高分诊准确率 (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 (7)、规范护理文书

(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 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 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 ICU 收治对象: (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 (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 (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蛇咬伤和中暑患者 (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 (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 (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泌危象患者 (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 (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 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 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 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36学时 新

急救护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前言 编制本大纲的主要目的是为本科护理学专业方向急救护理学的教学提供指导性纲要。根据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护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高级护理人才的目标要求和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共授课36学时。教学内容分三级要求,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是教师理论课讲授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第二级是熟悉的内容,教师应选择性的讲授,未讲授的部分由学生自学;第三级为了解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教师也可选择性的讲授。由于学时有限,部分与其它学科重叠的内容列为自学内容,只提出了教学目的要求,而没有提出教学内容。为适应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本学科的新进展,甚至修正教学内容。大纲后附学时分配可酌情变更。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 识记: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 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理解: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趋势 2.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的趋势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 识记: 1. 相关概念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 2. 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的任务 理解: 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与重症监护病房的运转模式。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 识记: 1.相关概念急救绿色通道、急诊护理应急预案。 2.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及管理。 3.常见急诊护理应急预案的类型。 4.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目标及措施。 理解: 1.急诊科的布局与设置,急诊科人员资质要求、抢救室的设置原则。2.急救绿色通道的管理。 3.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基本原则、常见类型、应急准备。 4.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运用: 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章 ICU的设置与管理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 识记: 1. ICU区域布局。 2.ICU病室设置。 3.ICU院内感染高发的原因。 4.ICU院内感染管理环节。 理解: 1.ICU总体布局。 2.ICU人员编制。 3.ICU仪器设备配置。 4.ICU收治原则。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教学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卫生部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4版) 教学大纲 (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急危重症护理学》教研组 (2019年02月)

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 2.课程代码: 3.课程类别:(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学实践环节) 4.适用学生层次:本科(类)专业护理专业 5.学时: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 6.学分:2分 二、师资介绍 副高以上比例(理论)比例各为75%,实践课程中级以上比例为75% 三、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田永明,, 教研室负责人:田永明 课程秘书:徐禹,,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教学目标 (二)技能教学目标 (三)职业素养教学目标 五、教学安排 课堂授课24学时,见习8学时。 六、教学内容(附后) 七、见习 1.时间:3月18日14:00-15:40,4月15日14:00-15:40,5月13日14:00-15:40,6月10日14:00-15:40, 2.地点:华西医院急诊科和ICU病房 3.要求:着装整齐,不得旷课或迟到早退;同时注意保持病房环境及案件。 八、成绩评定标准 采取综合评价方法:

1.学习状态(含出勤率)占10% 2.临床见习占20% 3.平时成绩占20% 4.非标准答案测试占10% 4.期末理论考试(闭卷)占40% (1)期末考试时间:2小时。 (2)期末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3)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综合案例分析应用六种类型。内容涉及每个章节。 (4)成绩计算: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分及格。 九、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张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 十、主要参考资料 1.田永明主编.《ICU护理手册》(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5. 2.康焰主编. 《临床重症医学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李庆印主编. 《重症专科护理》(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金静芬主编. 《急诊专科护理》(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桂莉主编. 《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践与学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十一、本课程教学要求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了解: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其资质认证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了解: 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 (2019 护理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急危重症护理》是高职护理、助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修课程。急危重症护理以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是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本课程的学习对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与监护能力方面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在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本课程的前置课程有:通识课(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基础课等);专业基础课(包括人体形态、人体机能、药物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等);同步课程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等。后续为护生的临床顶岗实习。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校企(医院)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建设,以护理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以护士职业能力培养和执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模式、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做”结合的原则作为课程的设计理念。 根据高职护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设置《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本课程以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如心跳呼吸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急性中毒、意外伤害等急救与监护,常用急救护理技术为主要内容。根据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护及重症监护等项目。强调理论内容“必需”、“够用”,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实施以典型案例为先导的情境教学模式,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引导”、“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形成。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技术及开放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30505 适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 学时数:68(其中理论56学时, 实验实训12学时) 【课程性质与任务】 急危重症护理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疾病护理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包括院前急救、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用的急救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护理基本操作;初步学会对各科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应处理和配合抢救;按操作规程,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技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能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对常用急救技术和国内外新进展等知识有所了解和提高。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在为急救病人提供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技能,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护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在第八学期开设,总时数为68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的目标: 1.掌握急救护理学的概念、范畴。 2.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3.掌握其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4.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 5.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考核】 本门课程为考试课,理论部分采取闭卷的考核方法,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是非题、简答、论述题等几种类型。内容涉及每个章节。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分及格。课程评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践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参考教材】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孙菁急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邹玉莲急危重症护理科学出版社 2004

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标准

《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急救护理技术适用专业:护理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1.课程设置概述 1.1课程性质 《急救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临床护理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常见急、危、重症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以达到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该课程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整个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后续课程,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一起构成培养临床护理能力的核心课程,并为后期的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院内、外常见急诊的救护知识、救护技能,体验急诊救护工作中的良好工作态度。 1.2课程设计思路和学时安排(主要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活动设计的目的、课时安排说明) 急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护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理论学习为重点、以单项技能训练为轴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对护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不能适应护生在实习期间对急救和危重症监护技能应用的需求。因此, 我们对中职护生急救护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

学、做”为一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急救护理学教学。教材选用人民军医出版社的《急救护理技术》,30学时,其中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14学时。 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一为院外救护,涵盖了5个工作任务,即紧急救护、现场评估、心肺脑复苏、现场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安全转运与途中监护;模块二为院内急诊室救护,涵盖了3个工作任务,即接收急诊病人、预检分诊、急诊处理;模块三为重症监护,涵盖了3个工作任务,即ICU患者的接诊、ICU监护、ICU生命支持;模块四为综合急救护理技能,即中毒患者的救护;中暑及冻僵患者的救护;淹溺及触电患者的救护。这项教学结构的改革,除包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三环节,即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ICU监护外,更重要的是体现患者经发病现场的急救处理后,送入医院急诊科的救护,然后转入ICU病房进行监护,是一个完整的救护过程,护生在思想上易于接受。EMSS的三环节即三大教学情境(4个模块),引出急救护理中最常见的14个工作任务,用具体的工作任务导入要完成该急救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培养护生职业能力过程中渗透相关的急救理念,必要时拓展一些前沿知识。 课时分配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报告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报告 急危重症患者是指病情危重、病情变化迅速而且可能威胁生命的患者。这类患者需要接受急危重症护理,以保证其生命安全和健康。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护理学科,旨在培养护理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技能和护理知识,提高其护理质量和护理能力。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主要包括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监测、干预和护理。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黏膜等方面的评估。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呼吸、循环、神经、肾功能等方面的监测。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干预,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呼吸系统受损的患者,需要进行氧疗、呼吸机治疗、气管切开等干预措施。对于循环系统受损的患者,需要进行输液、血管扩张剂、血管活性药物等干预措施。对于神经系统受损的患者,需要进行神经营养、神经保护、镇静、降压等干预措施。对于消化系统受损的患者,需要进行营养支持、胃肠减压、胃肠黏膜保护等干预措施。 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护理技能。如安全护理、疼痛护理、感染预防、营养支持、心理护理等。护理人员

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预防患者的跌倒、烫伤等意外事件。疼痛是急危重症患者常见的症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疼痛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感染是急危重症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感染预防措施。营养支持是急危重症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营养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营养支持干预。心理护理是急危重症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心理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护理学科,涵盖了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监测、干预和护理等方面。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护理能力和护理质量,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案 第五版 (全部章节)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2. 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特点和能力要求。 3. 了解急危重症护士的培训和资质认证过程。 4. 熟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概况。 二、教学内容: 1.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历史(3 分钟) a. 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b. 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2. 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特点及能力要求(4 分钟) a. 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特点 b. 急危重症护理能力要求 3. 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资质认证(5 分钟) a. 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b. 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8 分钟) a.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 b.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况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工作特点、能力要求、培训及资质认证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概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急危重症护理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分享观点和经验。 四、教学资源: 1. 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 2.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 3. 相关案例和文献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通过一个典型的急危重症护理案例,引出急危重症护理学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29 分钟): a.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历史(3 分钟) b. 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特点及能力要求(4 分钟) c. 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资质认证(5 分钟) d.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8 分钟)

3. 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急危重症护理学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享经验和观点。 4. 总结与反馈(5 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六、评估方式: 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和报告表现。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作业,如阅读文献、撰写心得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工作特点、能力要求、培训及资质认证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概况,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护理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急重症护理学》见习教学大纲

《急重症护理学》(见习)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NURS1013 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大纲执笔人:胡化刚 英文名称:Emergency and critical Nursing审批人:陆士奇 课程学时:54 实践学时:18 课程学分:2.5 适用专业:护理学 一、实践教学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急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本见习大纲是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的实践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课的基本知识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见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性地紧急、快速评估和处置危及生命的疾病,初步掌握提供急救措施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为考试科目,其中见习为该科目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内容。 二、实践环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急诊设置、院前救护和预检分诊 了解:1、急诊科的设置布局、急诊范围;2、院前急救的特点、原则;3、预检分诊制度; 熟悉:1、院前急救系统管理;2、急诊绿色通道运作; 掌握:1、院外现场救护评估要点、救护技术;2、预检分诊方法。 (二)、心肺复苏术1(单人基础生命支持,球囊-面罩通气术) 熟悉:心肺复苏终止的指征; 掌握:心搏骤停的判断、生存链、基础生命支持的操作,球囊-面罩通气术,心肺复苏效果的判断、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三)、心肺复苏术2(双人CPR及CPR过程中的医护合作、除颤术)熟悉:高级生命支持及除颤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除颤的适应证。 掌握:双人CPR及CPR过程中的医护合作。 (四)、重症监护术1(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心电监测) 熟悉: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心电监测意义; 掌握:心电监测的方法,无创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 (五)、重症监护术2(呼吸功能、动脉血气、体液平衡监测) 熟悉:呼吸功能、动脉血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监测的意义; 掌握:动脉血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监测的方法。 (六)、人工气道的建立 熟悉:气管插管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掌握:口咽通气管的置入、气管插管的操作流程及置管后护理。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 一、教学对象 本教材结构新颖、内容丰富、临床实用性强,主要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在职急危重症护理工作者参考使用。 二、学时分配 《急危重症护理》知识模块与课时设置如下:理论学时为35学时。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急危重症护理是高等职业医学类的护理专业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融合而又独立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是研究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护理学必修的专业课程。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性质:急危重症护理是高等职业医学类的护理专业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融合而又独立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是研究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护理学必修的专业课程。 任务:本课程的重要任务是以培养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使

学生具有现代急救、重症监护护理理论,并能够应用现代护理理论及熟练技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技能。使学生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筹,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临床表现、救护原则及护理措施,实施监护,配合抢救和进行基础生命支持的基本操作技能。 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特点、性质、工作流程及管理。 2.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工作中的基本救护及监护知识、最常用救护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情评估、抢救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4.熟悉现代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的适应症和护理配合。 (二)能力目标 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常用救护技能。 2.掌握常用的急危重症急救及监测的医疗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及监测技术。 3.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去识别患者的健康问题。 (三)情感目标 1.理解常用抢救技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2.培养热爱护理专业,严谨求实,无私奉献,慎独品行,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职业道德。 4.培养急危重症救护职业中的应变能力。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学习本课程,应具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课程的知识。 六、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1)急重症护理学的发展 (2)急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完整word版)《危急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

《危急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建立整体护理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急诊、急救意识,掌握急诊知识和急救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护理知识以及各专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学习目的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种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知识,熟悉急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是章节中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并采用演示、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14学时,实验0学时。

四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秀华,2版,2008年4月第2版。 Ⅱ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同学们的学习使之初步形成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框架,领会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内涵,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熟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构成,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二)熟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三)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二)城市医疗救护网。 (三)急救医疗服务的组织体系及其主要参与人员、城市救护站的条件、如何加强医院急诊科建设,提高应急能力。 第二章院外急救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同学能够明确院外急救的概念以及原则,熟悉院外急救的护理工作,了解院外急救服务系统设置与管理,并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胜任急救护理工作。 二教学要求

《急危重症护理技术》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 《急危重症护理技术》课程标准 撰写:高仁甫 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技术 适用专业:中职护理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及定位 《急危重症护理技术》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设置的护理临床课程。本课程是在前续课程《人体结构与功能》、《用药护理》、《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基础上进行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能够运用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知识和技术,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与《基础护理技术》《母婴护理技术》、《成人护理技术》、《老年护理技术》等构成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实践技能和科学创新能力,适应护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1.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校(学院)企(医院)共建、工学结合”模式建设,以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构建教学体系,是立足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下的二次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构建过程中,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证书相关考核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注重情景性、科学性和人本性这三个结构性原则的平衡和互补,考虑知识点的合理分配以及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所选取的学习内容能够含盖本学习领域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体现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工作的主要过程,具有代表性和覆盖面。按照典型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原则设计教学情境,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情景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室、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36,理论学时20,校内实训学时16。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学大纲 (供护理、助产专业参考使用) 一、课程任务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它重点介绍了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ICU监护和灾难救护的相关理论和急救、监护技能。其任务让学生掌握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危重症病人快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急救能力,能肩负起运用多学科知识、多团队协作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能阐述急救生命链的概念和环节、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多发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ICU的感染控制、灾难救护的组织和特点等。 2.能理解并遵守院前急救的原则和工作内容、急诊室的护理工作质量要求、ICU的监护内容和监护分级、灾难救护中护士的角色和任务等。 3.能说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三个环节、院前急救的特点、急诊科的设置和布局、ICU的设置要求、灾难救护系统等。 技能目标: 1.能独立操作现场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 2.能独立完成气道异物梗阻的判断、有效的拍背、海氏手法; 3.能配合团队完成创伤病人的检伤分类、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4.能独立完成淹溺、电击伤、中暑、毒蛇咬伤病人的急救; 5.能在5分钟内运用各种方法快速准确评估病人病情,熟练使用多功能监护 仪; 6.能配合完成各种维持气道通畅的方法; 7.能理解并配合完成各种呼吸支持的方法; 8.能理解并配合完成各种循环支持的实施; 9.能配合完成常见中毒患者病人的急救; 10.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护理; 11.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呼吸系统功能的监测和护理; 12.能独立完成危重症病人“三管”的护理; 13.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神经系统功能的监测和护理; 14.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消化系统功能的监测和危重症患者的营养 支持; 15.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肾功能和体液平衡的监测和护理。 职业道德和素质 1.在言行举止上能体现“生命至上”、“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对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B类) (三)课程类别:专业(技能)课程 (四)开设学期:第二学年第四学期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关于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它是高职助产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本课程根据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助产护理岗位工作特点,参照护士任职资格要求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而设。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医学基础课程、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同步课程包括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五官护理等,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训练急救、危重症监护的基本技能,可增强学生的急救意识,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急救能力。它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护理基本操作 2.掌握各科急危重症病人的初步应急处理和抢救措施 3.熟悉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病机制 4.了解国内外常用急救技术新进展等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应用急救护理技能,满足急危重症病人的基本需求,为病人提供及时高效的整体护理 2.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的操作流程,并能够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正确的采取急救技术;急救仪器使用后,学生能够进行常规的消毒、维护和保养

3.能够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应急处理、配合抢救和监护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生命至上”、“时间就是生命”的抢救观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有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3.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从事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健康体质和健全人格,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参考学时 32学时。 五、课程学分 2学分。 六、课程内容与要求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大纲1 (1) 本科 高等教育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 Science 课程编号:10234062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急危重症护理专业 学分:2.5 总学时:40学时(理论24,实验16) 先修课程:通修类课程、基础护理类课程、临床护理类课程、医学统计学、统计软件应用、预防医学、医药文献检索 后续课程:临床实习 一、课程简介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急救护理学是指在院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病人的前期急救和护理。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监护。 二、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习本课程旨在挽救病人生命和减少伤残,把紧急救治及护理措施送到病人家中或现场,使伤急症病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专业人员的诊治、护理和生命支持。急救护理不是处理疾病的全过程,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救治伤病时的急性阶段,为病人接受进一步治疗护理创造条件。掌握常见危重症的病情判断、处理原则、护理重点,常用的急救技术。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常见概念的意义、急危重症护士的资质认证;熟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及ICU的任务;了解急诊分诊的作用,熟悉急诊分诊概念;熟悉急诊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的目的和内容。 课程目标2: 培养学生具备具有初步急危重症的抢救配合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能力;掌握基础护理技术和具有配合实施常用诊疗技术的能力;具有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能力;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评估技能,制定护理计划的基本能力。 课程目标 3: 培养学生能够熟悉各种急救操作,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系统的监测能有一定的概念,能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评估技能,制定护理计划并对不同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在操作中,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的价值观、文化习俗、个人信仰和权利。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表1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学习对护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能力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和监护能力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本课程的前置课程有:文化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医学基础课(包括人体结构与机能、药物应用、病原生物等);通用护理课程(基础护理、健康评估、护理人文等)。同步课程为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精神科护理、手术室护理等。后续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二)设计思路 基于原来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的设计项目非常清楚,学生容易接受,但同时也发现由于教学设计的问题,学生对疾病(患者)的处理缺乏连续性,对人的关注缺乏整体性,而这是目前护理教育中非常致命的一个问题,学生眼中只有“病”没有“人”,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1) 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急诊室的救护到ICU的监护为逻辑主线展开教学。 在现实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急危重病例主要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各种损伤、中毒,对这三类病人的正确处理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2)与行业紧密合作,开发学习情境、选择合适载体,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 我们联合金华市中心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共同研讨,确定《急危重症护理》以典型的事件和案例为载体,引出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解决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本课程内容最后组织为五大学习项目,分别为:认识急危重症护理;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急救和监护;损伤病人的急救和监护;中毒病人的急救和监护;常见意外伤害的救护。每个学习项目又根据临床实践挑选最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研究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监测、护理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新兴的护理临床学科。护士在面对急危重患者时,能否及时无误的对患者作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本课程可分为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两大部分。主要以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损伤等及常用的急救技术为主要内容。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先 修课程为《人体形态与结构》《人体生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等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同期课程有《成人护理(外科)》《成人护理(内科)》等,后续课程主要为跟岗与顶岗实习。 (二)课程任务 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及执业护士考试大纲修订授课目标、授课内容,考核标准。学生掌握急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将整体护理的思想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培养学生规范、熟练地进行各项急救技术操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树立热爱生命、立志从护的信念。以勤奋、刻苦、严谨、认真的学风,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好本课程。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急危重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诊治、预防及护理等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危急重患者作出应急处理以及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抢救。为学生从事临床护理相关岗位工作奠定基础,使本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够运用到急危重症病人的医疗护理活动中。助产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护士。 1、素质目标 Q1.具有热爱急危重症护理学专业、不断进取、刻苦学习的精神; Q2.具有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 Q3. 具有独立思考、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Q4.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团队合作精神; 2、知识目标 K1.叙述急危重症护理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K2.复述医院急诊科及重症监护科室基本结构与功能; K3.识别常见急危重症疾病; K4.制定院外、急诊科、ICU急救护理计划。 3、能力目标 A1.能对急危重症病人身体状况做出全面评估; A2.能运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急危重症患者做出相应护理措施; A3.能规范进行各项急危重症护理操作; (二)具体要求 《急危重症护理》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急救技术和危重监护的训练与操作,同时注意学生急救意识与应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注意讲授一些有关内容的最新进展与观点。理论讲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标本、模型、图表、幻灯、投影、录象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

《急危重症护理》精品课

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确定过程如下。 护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是:医院临床护理、社区/家庭护理以及健康保健护理。我院护理专业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深入分析并多次论证护理岗位任职要求,确定护士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能力,作为职业人的通用能力以及作为岗位人的职业能力,其中职业能力主要是常用护理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 根据这些能力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常用护理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临床护理、社区/家庭护理以及健康保健护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护理人才。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以“常用护理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为核心的任务引领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在该课程体系中常用护理能力对应《常用护理技术》,专科护理能力对应《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 护理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及对应课程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医学通用能力课程,与《常用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共同构成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科护理能力,为后续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目标。 能力目标能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初步评估与判断,能正确应用基本抢救技术对病情危急者实施紧急处理;能主动配合医生实施进一步救治。 知识目标知道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的主要任务和特点;明确常见急危重症的主要表现及抢救流程;知道常见重症监测指标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态度目标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救死扶伤的精神,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 课程编号:14310240 学分:1.5 学时:27(其中:讲课学时:24 实验学时:3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基础医学理论(解剖学、生理生化学、药理学、病理学、基础护理学) 适用专业:护理学 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张波,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3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建立整体护理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急诊、急救意识,掌握急诊知识和急救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护理知识以及各专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种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知识,熟悉急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急救技术的训练与操作,同时注意学生急救意识与应变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明确急救护理学的概念、范畴,了解急诊科、ICU的设置与管理。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各系统急症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掌握其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掌握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院外急救、危重病的救护、抢险救灾、战地救护、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学研究的工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