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三

[文件] jiaoan74.doc

[标题] 高祖还乡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 套曲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学样式,可结合它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明,掌握这些文体知识。

( 二 ) 这套散曲文字通俗易懂,注释也相当详尽,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读懂。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学生经过讨论,就能够掌握课文的层次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生自学时,抓好范读这个环节,通过范读深入领会主人公的感情,并以此为契机,深入理解整篇课文。

( 三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局限性”的问题。怎么理解“局限性” ? 是不是每篇古典文学作品都要讲“局限性” ? 具体到这篇课文,是否需要谈什么“局限性” ? 这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来作细致的讨论。

( 四 )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学阶段学过的诗、词、曲作个回顾,了解它们的异同点,它们在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明白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道路。这可以利用讲座的形式举行,同时还可以举办古典诗歌朗诵会等等。

( 五 ) 课外将《潼关怀古》《窦娥冤》与本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一。

【指点迷津】

[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同学们能够见识一下元代散曲的特色,同学们要认真体会这一篇套曲所表现的特有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

( 一) “高祖还乡”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史记》《汉书》均有记载。元曲中写“高祖还乡”这件事的甚多,白朴有《高祖归庄》,张国宾有《歌大汉高祖还乡》等。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钟嗣成赞它“新奇”,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手法,学习本文要抓“新奇”二字。

( 二 ) 本课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唯一的一首元代奎曲,它和诗词在形式上大相同。对此问题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可在教师引导下读些元代散曲。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 一 ) 元曲、元杂剧、元散曲分别指什么 ? 有什么特点 ?

提示:请结合“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

答案要点:

1 . 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形式同宋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它是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和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都是北方流行的“北曲”。元代北曲流行,许多人用以填写散曲或编写杂剧,有很高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美的代表作品。文学史上,常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剧曲 ( 元杂剧 ) 成就更高,因此通常也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2 . 散曲是金元时期,继词之后出现于文坛的一种能歌唱的新诗体。它是曲的一种形式。原是指分散的单只曲词的意思,相对于有故事情节,有角色扮演的剧曲 ( 元杂剧 ) 而言,又称清曲或清唱。其曲调主要来自胡乐,也直接采自当时北方民间的“俚曲”,也有从宋词的词调变化而来。最初主要在市民中流传,故曾被称为“街市小令”,后来被引进文坛。包括散套、小令两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长短不拘,一韵到底。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以用“么”篇或“带过曲”的形式加以重复,或将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几只曲子联结起来的以扩大篇幅。元代散曲作家代表人物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浩养等,后期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前期作品较多社会内容、后期则要逊色得多了。

3 . 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剧本分“旦本”和“末本”,角色有末、旦、净、杂四类。剧本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也有例外。剧本的组成部分: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元曲有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墙头马上》。

( 二 )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

作者是怎样写汉高祖,写乡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的 ? 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作者所处的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 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

参考答案:

本文在内容上的最大特点是,作者没有像其他的散曲家那样对汉高祖歌功颂德,而是通过一个乡邻的观察和回忆,撕去了统治者尊严的外表,揭露了他无赖的本领。这在当时是要有相当的勇气的。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支曲子〔哨遍〕,写高祖还乡农村的骚乱,开始写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接着写乡里势利小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

第二部分从〔耍孩儿〕到〔四煞〕三支曲子,写农民眼中的仪表队。一伙“鸟男女”吹吹打打,在农民眼里,那些月旗、日旗、凤凰旗、飞虎旗、蟠龙戏珠旗成了野兔、乌鸦、鸡、狗、蛇之类;那些金光闪闪的兵器,成了叉子、斧头、甜瓜、苦瓜;那些导驾的官员,成了凶神恶煞的判官;那些扈从的内官、宫女成了差役和妖女。封建帝王的威风在他自己的故乡被一扫而光。

第三部分从〔煞三〕到〔尾〕四曲子,写农民对汉高祖本质的揭露。见驾、骂驾,威风凛凛的帝王在乡民眼中成了“大汉”,还其“无赖”的本来面目。一连串的质问将帝王的根脚从头数:一数出身,好酒贪杯,喂牛切草;再数为人,胡作非为,敲诈勒索;最后质问刘三,如何改名换姓做高祖,似乎刘邦做了皇帝是为了“赖帐”。这一质问,不仅活脱脱地对高祖昔日流氓无赖的嘴脸,作了极为诙谐、辛辣的讽刺,而且也流露了作品中的某些小民意识,构成它对封建秩序蔑视的基调。

作者有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和乡民们对高祖学还乡的态度,是极尽嘲讽的能事。在作者所处的社会里,能对皇帝这般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个套曲在撕破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具的同时,对封建统治的下层基础像王乡老、赵忙郎之流的卑鄙无耻,也一齐原形毕露。还有那个反衬出封建帝王本质的乡邻,也应是本文塑造的得力形象。这个农民见识有限,但豪爽开朗,敢说敢为:既粗犷泼辣,又幽默风趣;既有朴素的农民反抗意识,又带有某种小市民的习俗和色彩。在揭露刘邦的根底时,也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反映出作者受历史的局限,是站在小市民的立场来观察问题的。

( 三 )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散曲和诗词有什么不同 ?

元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民间口语。本篇运用了许多农民口语,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声音笑貌如在眼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运用口语的句子来。本篇善用诙谐语言,结尾处有的话写得不合理,却十分有趣,有讽刺意味,试指出并说明。

答案分析:

散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有二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如《高祖还乡》是用的[般涉调],在这个宫调内有[遍哨][耍孩儿][煞][尾]几支曲子相联而成,而且[煞]用了五遍。二是全套无论长短必是首尾一韵。

诗词语言典雅,较多使用书面语言的词语。散曲语言朴实,较多使用口头语言的词语。

运用口语的句子: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

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结尾处“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汉高祖是死后的谥号,虽不合理,却十分有趣,富有讽刺意味。

以上这些口语很多,难以一一摘举,其中最突出的是[二]、[一]两支曲子中的用语,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农民对着皇帝指名道姓,扳着手指头,一件件,一桩桩的数着的愤怒神态。全曲中口语运用得好,使人物性格特别鲜明清晰。总之,本曲对皇帝的讽刺是十分成功,也是极其大胆的。它与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篇作品要比安徒生的作品早问世五百年。就这一点说,也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 四 ) 知识扩展

1 . 元代仪仗顺序:

A . 马鼓队

B . 金鼓队

C . 旗队

D . 兵器队

E . 导驾官队伍、皇帝

F . 扈从官、妃嫔

2 . 以下资料取自《史记·高祖本纪》,供学习时参考:

A .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作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妇贳酒,醉卧,武妇、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酒留饮,售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B .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候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人大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C .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知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联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D . 元曲又称“北曲”,是与“南曲”区别而言,也表明了我国的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

“元曲”,实际上兼指两种不同的文学体制,一种是散曲,它包含了短的小令和以若干小令联组而成的长的套数;另一种则是杂剧,是属于戏剧的范围,不过杂剧中的歌曲是由套数组成而已。

“散曲”的“散”,是零散单只的意思。小令,就是小调,小曲,是短小单只的曲子,当时俗名又唤做“叶儿”。与词有些相近,但不象词一样大都分为上下阕,而是只有一段。小令有曲牌或称曲调,如《采茶歌》、《山坡羊》、《豆叶黄》、《干荷叶》等都是。但有时候,单只的小令容纳不了要表达的内容,于是就出现了“幺篇”和“带过曲”。幺篇,是按照原来的曲调再重复写一篇。“带过曲”,则是把两三只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曲子联接起来写的,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骂玉郎带过皇恩》、《采茶歌》等。套数,又称套曲,是

由若干只曲子组合在一起而成。它的组合,有一定规则,即这些曲子必须属同一宫调,押同一韵脚,有首有尾。

什么叫做“宫调”呢 ? 它原是我国古代音乐上用来限定乐器音色高低的名称。现存的北曲,共有十二个宫调,下隶三百三十五个曲调,常用的有五宫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品宫]和[黄钟宫],四调,即[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课文中的[般涉调],也是一种“宫调”。[哨遍]、[耍孩儿]和[五煞],是同一宫调下的三种曲牌。每一个套数,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为全套的曲牌名,所以课文用《[般涉调]哨遍》标明。“高祖还乡”则是这一套数的题目。《[双调]夜行船·秋思》“双调”标明属于哪一个“宫调”,“夜行船”是这一套数的第一首曲牌,“秋思”则是题目。

【妙文赏析】

[双调]夜行船·秋思

元·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牌,不辩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 ? 知他是晋耶 ?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

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曲。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

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阅读提示】

马致远 ( ? — 1321后 ) ,号东篱,元大都人 ( 今北京 ) 。著名的戏曲作家。《夜行船·秋思》是著名的散套。这个套曲,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社会上争名夺利现象的激愤,但总的倾向仍是“人生如梦”、“行乐及时”的消极情绪。大意是:人的一生就象一场梦 ( 梦蝶——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 ,赶快罚酒行令喝酒,因为夜将要尽了。历史上的盛世、豪杰,都成了陈迹荒坟。有了钱,不要心贪,人生毕竟有限。不要去争名夺利,争名夺利的人没有宁静的时日。还要学学唐代的裴度,在绿野堂饮酒作诗,学学东晋的陶潜,在白莲社修身养性。即使是孔融 ( 曾任北海相 ) 来邀请我,我也不愿去应酬 ( 孔融曾说:“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 。这个套曲对于争名夺利的人,运用比喻,刻画得相当形象,又通过对照,描摹了隐逸生活的清高、洁净。但这毕竟是一种对当时现实的消极的反抗。

【思维体操】

你会说礼貌用语吗 ?

初次见面说“久仰”,看望别人用“拜访”。

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用“留步”。

对方来信叫“惠书”,麻烦别人说“打扰”。

请人帮助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教说“请教”。

请人指点用“赐教”,请人解答用“请问”。

赞人见解用“高见”,归还原物叫“奉还”。

请人原谅说“包涵”,欢迎购买叫“光顾”。

请同学们看了上面这些礼貌用语后,思考一下,下面这些应该说什么 ?

1 . 老人年龄叫 __________

2 . 客人来到用 __________

3 . 与人分别用 __________

4 . 赠送物品用 __________

5 . 好久不见说 __________

6 . 中途先走用 __________

7 . 赠送作品用 __________ 8 . 请人收礼叫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 高寿

2 . 光临

3 . 告辞

4 . 惠存

5 . 久违

6 . 失陪

7 . 斧正

8 . 笑纳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 一 ) 思想教育乡民对汉高祖还乡所表现的蔑视态度与反抗情绪。

( 二 ) 语文常识 1 . 关于“套数”的知识。 2 . 作者及其作品。

( 三 ) 基础知识 1 . 理解文中元曲方言口语的意思,如“一壁厢”、“索”、“畅好是”、“引定”、“猛可里”等。2 . 通假字,如见一现,胡一葫,火一伙等;3 . 借代修辞格。

( 四 ) 阅读提要认清本文结构层次,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 五 ) 写作借鉴新奇的构思与漫画式的夸张手法。

【动脑动手】

(一)填空

1 . 元曲是继 ______、______ 而兴起的一种 ______,是配乐歌唱的诗,盛行于元代。

2 . 元曲分散曲和 _______,散曲分为:A ______ 又称 ______ , ______ 又称 ______。

3 . 元曲的体制最主要的有 ______ 和 ______。

(二)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郑光祖的《赵氏孤儿》。

B .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

C . 戏剧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旦”中。

D . 戏剧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旦”中。

(三)下面这首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景象,这个传统节令是 ( 1993年六省市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A . 重阳

B . 七夕

C . 中秋

D . 元宵

(四)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为下边横线依次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一组词 ( 1988年8题 )

溪涨清风 ______ 面,月 ______ 繁星满天。

数只船 ______ 浦口,______ 声笛起山前。

A . 吹、上、傍、声

B . 掠、圆、依、有

C . 袭、明、到、儿

D . 拂、落、横、一

( 五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 — 2题 ( 1996年高考题 )

问人间谁是英雄 ?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 . 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 “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 .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 . “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 . 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 . 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 . 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 . 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 . 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 六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 — 2题

塞鸿秋

当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 同“靛” )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 . 对这首元曲有关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 . 长江“白如练”,写出万里长江如一匹白涓似的迤逦曲折的壮观景象。

B . “箭”写江帆如叶,轻灵疾飞;“电”是写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飞如闪电。

C . “新月初学扇”一个“学”字,使景物 ( 月亮 ) 变得富有人情味,增添了全曲情趣。

D . “塞鸿”,即塞北鸿雁。“一字”。写鸿雁排成一行,从塞外南飞,掠过江天。

2 . 对这首元曲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 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

B . 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写长江、淮山中的个体景物,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

C . 五六句云和月的变化明灭之态,采取仰视的角度写,写出秋空清凉意味,又为整个画面提供背景,与前四句相比,笔势由缓渐急,呈现出起伏跌宕。

D . 全篇45字,写出长江万里秋色。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画;合则构成当阳江山的立体景观。其中“青如淀”、“都变露”、“塞鸿”等词语点明了季节特征。

参考答案:

( 一 ) 1 . 元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2 . 元曲可分为散曲和杂剧,散曲分为怜和套数。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又称“叶儿”,套数又叫散套、套曲。3 . 元曲的体制是主要的有宫调和曲牌。

( 二 ) C ( A项是郑光祖代表作应为《倩女离魂》,《赵氏孤儿》是由纪君祥所作。文曲四大家没有王实甫,应为郑光祖。 )

( 三 ) C ( 由中秋赏月、折桂等习俗看出 )

( 四 ) D

( 五 ) 1 . D (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能力。作品中作者再现了三国英雄人物的历史丰采,曹操、孙权、诸葛亮栩栩如生,光彩照人。A、B、C三项没有毛病,答案为D。 ) 2 . C (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览赏能力。A项是从结构内容方面考查、无误。B 项对诸葛亮的分析也是正确的。D项也是从风格特色方面考查,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看这首元曲,分析也正确。G项的错误是正误夹杂,全曲只有“描绘”而没有“比较”,后面说的“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看误,在曲中并没有体现,故选C项 )

( 六 ) 1 . A 2 . C

【创新园地】

胡适的电报

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不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 ”胡适冲着他微笑道说:“没有的。”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 ! 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 ! 前几天打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

同学们,你知道是哪5个字吗 ? 若你是胡适,想一想怎样写这5字电报呢 ?

【创新园地】答案:

胡适的电报是:“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

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小说中以其生动形象、极富魅力的笔墨,描画出一幅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小说虽以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为背景,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辛辣地讽刺了虚伪、残忍的科举制度,歌颂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并给予同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小说以其生动、准确、洗炼、朴实、幽默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精湛独特的讽刺手法,创造了空前绝古的讽刺作品之典范。本文试图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制度;讽刺;夸张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通过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全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描绘了理想文士的探求;最后的部分描写了“市井奇人”的发现。作者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十分推崇《儒林外史》,特别欣赏其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他说:“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首先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胆量和艺术家的勇气,敢于直面封建社会,勇于向腐朽没落黑暗的封建势力挑战,作者身处于一个由盛及衰的封建家庭,经历了由富贵到贫寒的不平常的家庭变化。在这个大变化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到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和社会污浊。这些都使他对现实有了进一步清醒的认识。官僚顾主家庭的破落,使吴敬梓走出富贵公子狭隘的天地;自身社会地位的下降,缩短了他和广大人民之间的距离,生活的贫困,使吴敬梓的思想沉重,并不断使他增添了厌恶,形成叛逆的思想,时代的先进思潮,给了他批判的武器,与社会上种种人物的广泛交往和接触,使他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熟悉了生活。这是吴敬梓创作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假若是吴敬梓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富贵生活,官场得意,他是无法写出《儒林外史》的,吴敬梓饱经风霜,遍尝人间辛酸和世态炎凉的生活经历以及艺术家的勇气,成就了《儒林外史》这部伟大作品的问世。更使人感叹的是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手法。吴敬梓继承我国文学史上的讽刺艺术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前代讽刺小说之作的成功经验,根据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创造了《儒林外史》这部我国古典文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 1. 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 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后字景贤,又字嘉宾。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瞧景臣着有《瞧景臣词》及杂剧三本:《千里投人》,《牡丹记》,《屈原投江》,今俱不存。其所传者,唯散曲保存三套,断句四句。但《高祖还乡》使他在散曲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二、解题: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套数和散套)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独立组成,可重复,各首押韵互异。而套曲是由多支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一,一韵到底。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征、羽、变征、变宫七声,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统称“调”。“般涉调”是宫调名,“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

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下实质性相似判定(以文字作品为视角)

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下实质性相似判定 ——以文字作品为视角 著作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著作权人的同意,又无法律上的依据,擅自对著作权作品进行不合理的使用以及其他非法手段行使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在社会上我们通常的说法是抄袭或剽窃,在法律上的说法则是“复制他人作品的不法行为”。从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的形式看,有原封不动完全照抄他人作品或者在一定程度的非智力成果改变他人作品形式的复制行为,如个别文字不同或有增减字但这种不同不能产生性质上的变化的复制行为;也有经改头换面后将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性成分通过重新包装窃为己有的行为,如抄袭他人作品的某部分情节,人物设置等。前者是较低级的侵害著作权行为,浅显而在司法实务中也较容易认定;后者是较高级隐蔽的侵权行为,在实务中较难判定,需采取一系列的步骤对作品进行剖析比较得出结论。剽窃或抄袭是社会上侵犯著作权的一种普遍行为,也是最严重的行为,同时这种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也较难认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陈锦川对侵害著作权的判定做了总结:“接触加实质性相似”是认定被控侵权作品复制了或来源于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被告构成侵权的一个规则,为司法实务所普遍运用。根据这一规则,指控被告侵犯其著作权,原告应证明被告接触了原告的作品,被控侵权物与原告的作品实质性相似。[1]对于“接触”这一要件相对来说较容易直接证明,原被告之间基本不会存在分歧;也可以间接证明,比如原告作品在被告作品之前已通过发行等方式公之与众。实质性相似,尤其是指侵权作品中体现创作者个性的部分与原作的独创性部分实质性相似,判定原被告作品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相似相对比较困难。对于文字作品来说,首先需要将原作中的独创性部分抽离出来,然后再将侵权作品中的独创性部分抽离出来,将两者进行对比,不管独创性部分所占比例多少,只要构成实质性相似就可以认定两作品实质相似。[2]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在“思想表达二分法”裁判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思想——表达二分法”,它的基本含义是:著作权的保护范围仅及于思想的表达,而不延及思想本身。在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上,“思想表达二分法”为主要的区分标准,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著作权制度的基本原理之一。

高祖还乡的艺术独到之处

《高祖还乡》的艺术独到之处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元杂剧《般涉调。高祖还乡》的相关创作背景以及介绍了这一部作品强烈的反封建性和独特的艺术特色,简要分析了作品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讽刺性虚化历史独特叙述角度通俗语言 一《高祖还乡》的相关背景 1作者简介: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元后期曲家。一生著有杂剧三种,词一卷,均不传世,惟散曲存三套,其中《高粗还乡》为代表作,也是元散曲套数中的名篇。元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可见当时已负声望。 2背景简介 高祖还乡在史实《史记?高祖本纪》的叙述中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老百姓对他也非常热情、亲切。作者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 3写作的时代背景: 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艺术的独特性 “般涉调”是宫调名,宫调就是乐律,以限定声调的低昂缓急,表现乐调的悲欢情感。据周德清《中原音韵》说,“般涉调”表现“拾掇坑堑”的声情。“哨遍”和底下的“耍孩儿”、“五煞”等是曲牌名。《高祖还乡》这组套曲叙事性很强,全套八首曲子可分四层:第一首[哨遍]为第一层,以简洁的笔法,描绘了众乡民迎驾忙碌的场景。第二首[耍孩儿]、第三首[五煞]、第四首[四煞]为第二层,写乡民对皇帝车驾的嘲笑。第五首[三煞]、第六首[二煞]、第七首[一煞]为第三层,写乡民认出皇帝刘邦,揭露刘邦的老底。第八首[尾]为第四层,写乡民向皇帝刘邦讨债,嘲笑他更名改姓的无赖行为。 1、强烈的讽刺性,是这首套曲的主要特点。 封建时代,皇权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这组套曲却敢于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封建统治者,竟然让一个村民出面来剥掉皇帝神圣的外衣,揭露刘邦的老底,对其流氓本性和无赖丑相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还他好酒贪杯、拖欠行窃的本来面目,如此大胆的揭露和无情的讽刺,实在难能可贵。 构思的巧妙,描写角度的选取,决定了套曲嬉笑怒骂的基调。对于高祖还乡这段史实,作者既没从刘邦一伙人如何出发,如何到达方面去写,也没从文人学士第三者角度方面去写,而是从迎驾“今日还乡故”的乡民们去写,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一个乡民的所见所闻所感,把高祖还乡的场面,作了讽刺性的描绘。这可充分描写乡民们的眼光、口吻、心理感受,便于四通八达去选材。 作者把讽刺的矛头首先对准乡里势利小人,描绘了社会政治流氓,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而大肆忙碌的丑态。作者将讽刺矛头还对准皇帝出驾的盛大场面的描写,把皇帝的仪仗

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

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 《儒林外史》堪称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一朵奇葩,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同时也是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作品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作者通过运用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采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通过学习分析其讽刺艺术风格,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讽刺;喜剧性;悲剧性;真实性;夸张性 【前言】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创新和发展,而且在艺术上以其独创的讽刺手法,开创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现代文学大师鲁讯先生曾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不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整部作品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作者亲身体会,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一、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我国古代的文学讽刺艺术史上可谓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作品中的喜剧性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某些悲剧性特点。悲喜结合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小说揭露了虚伪吃人的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内容,八股取士制度则是推行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工具。吴敬梓把反科举制度和反程朱理学、反封建礼教结合起来。他从维护传统的“孝”、“悌”观念出发,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范进的母亲因为儿子中举喜极而过世。范进为母亲的死日日追荐,忙了七七四十九天。张静斋拉他到汤知县家打秋风,吃饭的时候,范进为了表示自己“居丧尽礼”,坚决不肯使用摆在前面的银镶杯箸,只好换了白颜色的竹箸,汤知县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王玉辉对于丧夫的女儿,不仅不加劝导安慰,反而劝导三女的公婆“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并鼓励自己的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八天以后,三女终于绝食而死。她母亲“伤心惨目,痛入心脾”,哭得死去活来。王玉辉则“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王玉辉不近情理的言论举动,正是宋明以来大量“节妇烈女”的现实写照。然而,王玉辉也终究不是野兽,当他的三女的神主被送入烈女祠举行公祭时,大家盛赞他生了“这样好女儿”,他却“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想出去散心,到了苏州虎丘,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重新定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36812726.html,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重新定位 作者:张兴贵刘静雨 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6期 摘要:在思想与表达界限区分无标准的困境下,从司法实践审理思维中探寻解构出更具体的操作方法,以最常见的文字作品类型为例,一方面考察字面具体复制,另一方面考察非字面抽象复制,在思想与表达的基本原则下用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二分,平衡版权法的创造与保留之间的利益关系。 关键词:思想与表达;字面复制;非字面元素;抽象过滤 一、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反思 思想与表达的二分法是版权法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功能是定义版权的保护范围,平衡版权法的创造与保留之间的利益关系。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具有独创性的智力劳动成果,不保护抽象的思想、思路、构思等,只保护对思想的表达。通过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区分著作权中受保护的要素与不受保护的要素,才能实现对具有独创性智力劳动成果的保护。但此原则在理论上却争议不断,一些学者指出,这是“语义和历史上的谬论。如果是的话,将导致司法上的霸道,并导致实质性的不公正”。尽管存在质疑,然而我国的学界以及实务界已经广泛认同了这一二分法,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存在有其合理性,是区分侵权作品和不侵权作品的有效工具,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替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继续坚持思想与表达二分法。但不可回避的是司法实践中还是存在混乱适用的状况,这关键仍在于目前对思想与表达的界限区分并没有标准。 那么这一界限能否找出、如何找出?在众多研究中也无果后,或许真如汉德法官而言是永远不可能之事。那么当我们跳出这个症结,再次审视这一问题,或许会问有无必要找出这一界限?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与表达二分法越来越扮演着版权扩张的角色,代表着产业利益诉求和实现版权功利主义目标的价值取舍。以最常见的文字作品类型为例,这一原则也从最初仅限于考察字面具体复制,扩张到现在的非字面抽象复制。因此,在寻找界限无解下,可能从司法实践审理思维中探寻解构出更具体的操作方法更具现实意义。 二、字面复制下的思想与表达二分逻辑 在文字作品的创作中,往往涉及到借鉴。实际上,在版权侵权的情况下,侵权或借鉴仍涉及“二分”的边界。通常,对思想的引用不涉及原始作者的原始知识成就,并且通常不涉及版权侵权;而为了引用具体思想,有必要考虑内容的比例,包括原始作品和所涉及作品的比例,在衡量引用内容的比例时,应从数量的角度考虑,但也应从内容的重要性和表达的独创性角度考虑,即借鉴的质的维度等方面权衡。

高祖还乡教案

高祖还乡教案 高二中国古代诗文鉴赏案例。:47编著:赵点评:认可: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_ _ _《高祖归来》辅导案例(此课时为第一课时,了解此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2.认真限定(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写作,确保学习计划的完成质量知识和技能:1。理解这一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2.体验这篇文章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理解讽刺在散曲中的运用及讽刺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重点和难点] 1。关键: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2.难点:体验这首一直被阅读的著名的元曲的“新奇”。(1)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结合体,两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方歌曲(散曲分为南方歌曲和北方歌曲,它们最初的萌芽是从“词”退化而来的)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等。因此,人们称屈原为元代文学作品的代表。散曲起源于金元,易于演唱。它包括三套(套号,套调)和小令(也叫清曲)小令的每个首都都可以独立创作(以一首音乐为独立单元,但可以重复),并且可以同时演唱。它的系统又短又短,句子也不一样长,但有一定的风格。袁人们称之为“”例如,潼关怀古的曲调是张写的《山坡羊》《知人论世》(套曲和散曲)是由两个以上的曲调组成,同一个曲调沿着各个宫殿的曲调,形成一套完整的首尾相接的曲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 .整个集合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同一曲调的曲调相互组合2.大多数作品在结尾都有一个尾声,除了结尾是一段弦乐。一读课文3。整套作品通常以一首或两首小曲开始,或多

或少有一些曲调可供选择。(少则两三声,多则二三十声)不管曲子分散多长时间,用多少个曲子组成一套,最后都要用一个韵,不能变韵。布景的数量应该表明曲调属于哪个宫廷和曲调。五宫:巩峥、中路、路楠、卢希安和湟中四声:大石声、双声、上声、越声《高祖故里归》属于“总曲涉”范畴,“哨次”是歌曲的名称,“高祖故里归”是歌曲的名称。(2)杂剧:最基本的一点是有一个情节,可以表演因此,它用白色对白、杰克的动作和歌曲说话,而每一出戏中的歌曲都是一组数字。相同的折叠是由相同曲调的歌曲组成的,中间没有改变曲调,中间有相同的韵律。这与小玲和陶澍相似。学习世界上所有字符的基本方法是以40%折扣和10%折扣的形式阅读世界上所有的书 。独角戏相当于今天的场景。楔子是一个短剧,它被放在整个剧的开头,或者被加在四个折叠之间来扮演开场白或剪辑的角色,不能放在结尾。例如,元,等2.了解他人和评论世界1。关于作者隋陈静,元代散曲家,隋顺臣,字景贤江苏省扬州人生和死的年份和生命的故事是未知的。根据一些材料,推测他生活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元代钟嗣成在《鬼书》中把他列为“方今才子”,并说“大德七年(1303年),他从未央来到杭州,我很了解他。”“他还说他非常喜欢阅读,很聪明,精通音乐。知识和时钟是同时代的《屈原投江》、《牡丹故事》和《千里图仁》三部杂剧曾经被写过,但没有一部流传下来。今天只有三部套曲。他的散曲《哨关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中的佳作。2.关于刘邦:刘邦本是凤仪人,是秦代的小亭长。他的父亲和兄弟耕种自己的田地,但他爱酒和欲望,不爱劳动。陈胜光武起义期间,他占领沛县以应对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它不但具有与其它优秀小说共同的特点,即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有它自己所独具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它的这两种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所谓“戚而能谐”,是指描写内容上的悲剧性,作品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这是内容上悲剧性。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描写深入到社会的时代原因,讽刺的矛头不是对着

某一个人。所谓“婉而多讽”,是指委婉曲折的讽刺,他不直接的褒贬人物,力求隐去作者的身影,而让形象直接同读者接触,在平凡、平庸、平常生活中表现出令人惊异的讽刺力量。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很高的评价。他指出:“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见《中国小说史略》)。《儒林外史》以其三十万字的篇幅,共塑造出了三百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即有五、六十人。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讽刺’。” 正是如此,它所讽刺的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都是当时社会中实际存在着或是曾经出现过的事情。可以说是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摄取而来,作者虽不加任何评论,然而事实的可笑、可鄙、可恶和不合理的特性却立刻跃然于纸上。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3. 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重点: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作者和背景简介导入 二、课文分析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 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只要有差使派下来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这样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车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不知道。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 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种人的厌恶情绪。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这里也是按这个规定顺序来写的。“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说“乔男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皇帝的乐队在 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怪家伙在瞎折腾。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和常吃的甜瓜、苦瓜。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总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一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

一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一般原理

一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一般原理 (一)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概念 思想与表达都是作品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任何作品都包含了思想与表达,并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程度问题。我们知道,作品是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思想或感情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智力创作成果。一般而言,某一作品中体现的思想可以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加以体现。针对同一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作者可以分别获得独立的著作权。任何著作权实际上是就特定思想的特定表达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其中,思想是通过作者以一定形式表达于作品而附载在作品中的。作品中思想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作者将各种概念、审美思想、个人喜好、观点融入到作品的过程,当作者完成这一过程时,也就奠定了可保护表达的基础。 一般的著作权法对获得著作权保护资格作品的一般类型做了列举。但在著作权实务和围绕作品产生的利益关系分配方面,划分和确认一个著作权作品中被著作权保护的方面和不被保护的方面显得更重要,而这可能是在著作权法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著作权法理论所公认的一个标准则是区分不被著作权保护的思想和被著作权保护的表达。如果著作权保护范围从作品思想的表达扩张到作者的思想,后续作者在不侵权的情况下创作新作品的能力将受到严重打击。同时,法律对作品中表达的思想不给予保护,不论它所包含的是什么形式。这样一来,作品中的思想可以自由地进行复制而不会侵犯著作权人的权利[1].应当说,著作权作品中不被保护的思想和被保护的表达之间的区分,是划分作品中著作权保护的部分和不受保护部分的重要杠杆。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基本含义即是著作权保护不能延伸到作品中包含或体现的思想,而只能延伸到作品中这些思想的特定表达。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可用于解释先前的竞争者能够自由使用作品的那些方面,以及竞争者不能自由复制的那些方面。二分法的存在暗示著作权法确实鼓励了竞争者创造出同一思想的竞争性表达——明确承认竞争者为创 造其作品而必须接近思想和表达[2]. 作品中不受保护的思想因作品的类型和性质而异,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有学者将作品中不受保护的思想分成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一是有想象力的概念,它引起了作品的产生。这也是考虑到,思想在严格意义上是指作品的概念。当然,这一层面的思想具有较高程度的抽象性。二是使一部作品有益的原则或者方法,这在功能性作品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三是一些因素,如情节、主题和单个的单词。其中,创作作品的基本建筑材料是最基本的因素[8].著作权保护不延伸到创造性表达的建筑材料,这与著作权法需要实现的目的具有直接联系:著作权法作为一种激励作者创作和传播作品的法律机制,它需要尽可能地保障文学、艺术和科学表达的创造,也需要尽可能地保障社会公众便利地使用作品。如果赋予在先作者对基本的建筑材料以著作权保护,那么在后作者将不能在创作其作品时方便地利用它们,从而会大大减少利用这些材料来创作新作品的空间,其最终的结果是文化枯竭。在著作权司法实践中,在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基础之上发展的“公有原则”——公有的素材不受到保护[9],也就是对创作基本的建筑材料应当保留在公有领域的充分认同。 当然,在认定创作基本的建筑材料方面,不同类型和性质的作品有不同的特点。如在美术作品中,不受保护的思想来自于颜色、线条、布景等构成艺术创作的基本建筑材料,如个人使用的颜色和形状即不受保护;在音乐作品中,韵律则是不受保护的思想;而在文学作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教学目的 :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 :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 :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时数 : 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高一时我们学习过《鸿门宴》,还记得刘邦吗他是如何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助他取得成功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哨遍·高祖还乡》来探讨一下在百姓眼中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三、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并说他“悉召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还说 :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后来高祖“张饮三日”。 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就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特别是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

【课外阅读】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赏析 (2)

【课外阅读】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赏析1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套曲的体制是用同一宫调中的曲子若干支联缀成一套来叙事抒情的,是没有说白的纯粹歌曲,如果加上说白就成了杂剧的形式了。套曲通常又称为套数。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得不多。据钟嗣成《录鬼簿》说,景臣在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扬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景臣所作的为最新奇,压倒其余各人的作品。 这个套曲是用般涉调中八支曲子组成的。第一支为〔哨遍〕,第二支为〔耍孩儿〕,第三至第七支为〔煞曲〕,其中五煞四煞等是同一曲子的连续用,第八支是〔尾声〕。 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 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恢谐,嘲讽的基调。《耍孩儿》、《五煞》、《四煞》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都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三煞》、《二煞》、《一煞》是数落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一下子就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后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做势、目中无人,两厢对比,更觉可笑。《尾》曲是全篇的高潮,“刘三”是作者根据史书杜撰的刘邦的小名,乡民呼出,形神酷似,妙就妙在它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所谓帝王之尊在辛辣的嘲笑声中荡然无存。 第一支曲是从高祖未到时乡民准备迎接写起。把乡中得到消息的情况写得忙忙碌碌地骚扰不堪。社长是传布消息的。王乡老和赵忙郎是执行迎接典礼恭献酒食的。社长布置下的差使,既要清除道路,又要征发夫役,不能推托,也不能当作寻常的差使看待。“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是写一般天真的民众听了这消息,心中不明白要迎接的是一种什么人物。“车驾”“銮舆”都是指皇帝乘坐的车子,也是用来代称皇帝的,但是一般民众却不知道,所以大家不免纷纷议论,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感想。“畅好是装么大户”是很好装饰成阔佬的意思。这王乡老和赵忙郎两位大约是乡中比较出色的人罢。他们戴着新刷净的头巾,穿着刚襁好的绸衫,居然显得阔绰了,也就够执行迎接“车驾”的任务了。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目录 摘要 (2) 英文摘要 (3) 前言 (4) 一、讽刺的真实性 (5) (一)讽刺对象的真实 (5) (二)讽刺主旨的真实 (6) (三)讽刺目的的真实 (6) 二、讽刺艺术的变现力 (8) (一)亦喜亦悲的讽刺 (8) (二)强烈对比的讽刺 (9) 三、《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时代意义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2) 后记 (13) 摘要 讽刺是一种艺术,是对不良的或愚蠢的行为进行揭露或批判的手法。《儒林外史》就是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本文将从《儒林外史》讽刺的真实性,讽刺艺术的表现力及《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时代意义等角度去解读《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性表现力时代意义 ABSTRACT Satireisakindofart,istothebadorfoolishorcriticalexposethegimmick.Modelsofsatiring fictionsiswithdeepideologicalcontentandexcellentartisticskillsbecomeChina'sancien tsatiremodel.AsMr.Luxunsaid:"DaiWuJingZimodelsofsatiringfictions,butwithamale,pre servedJiFengminds,andwill,especiallyinthetextandanti- religion;sensecanorder,wanandmock,andinmorethanShuiBuisbeginningwithenoughsaysthe bookofirony."Thepaperdiscussesthescholarshas"theironyoftheauthenticity,irony,arti sticexpressionandmodelsofsatiringfictionsofironyarttimesignificancetodecodetheAng leofmodelsofsatiringfictionsofironyart.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导学案

课题: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导学案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3、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预习案】: 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2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3元曲简介: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五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四调: 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1朗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銮( )舆( ) 糨( ) 银铮( ) 觑( ) 拽埧( )斛( )揪捽( ) 2解释词语 (1)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但有的 无推故 (2)索应付 索 (3)银铮了斧 银铮 (4)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大作怪 (5)猛可里抬头觑 猛可里 觑 (6)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埧扶锄 拽埧 (7)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白甚么 3.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___。 4.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 5.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6.作者故意说出哪句不合情理的话?这样做合适吗? 7.在[耍孩儿]、[五煞]、 [四煞]中,作者为什么那样写皇帝的仪仗队呢? 8.就全套曲子看,这个嘲骂皇帝的“村民”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9.作者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当时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10.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11.从课文中找出五个运用口语的句子来。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学习目标 课前热身、自主预习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翻译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翻译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5-29 00:08 提问者:紫┽樱- 助理二级 最佳答案 【翻译】 (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每个差使:“你们不能以任何借口来请假。”这些差使真不寻常,在缴纳草料时他们必须把草根除掉,又要差夫,还要应付公差,这事儿得认真对待。有的说是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只见在喧闹的市集里,王乡老拿着个陶托盘,赵忙郎抱着一个酒葫芦,身光颈靓,装模作样充当有钱人,大摇大摆地走着,真讨厌! 忽然,瞎王留叫来一伙不三不四的男女胡乱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欢迎什么。一大队人马从村口进来,前头的人拿着几面旗子,颇威风似的。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白圆圈里套住一只白兔;有红圆圈里套着一只黑乌鸦;有画着一只学跳舞的鸡;有画着长翅膀的狗;有画着蛇缠在葫芦上……(这些乌七八糟的,太好笑了!) 还有用红漆刷过的叉,用银色镀过的斧头,连甜瓜苦瓜也镀了金色。枪尖挂着明晃晃的马镫,扇子铺了一层雪白的鹅毛。还有那几个穿着奇怪的人,手里拿着一些罕见的器仗。 辕条套的全是马,黄色丝绸做的伞的把是弯曲的。车前站着八个好像判官的人,车后的是随从。还有几个漂亮女子穿着艳装,一样的打扮。 那个大汉下车了,众人马上行礼,但他没有看在眼里。见乡亲们跪拜在地,他赶紧用手扶。我突然抬起头一看,那个我认识的,差点气死我了! 你本来姓刘,你妻子姓吕,你们的底细。你以前是亭长,喜欢喝酒。你的丈人在村教书,你曾经在我屋庄的东头住,和我一起割草喂牛,耕地。 春天你摘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了我的米,我都不知有多少了。趁着换田契,强迫称了我三十斤麻,还酒债时偷着少给我几斛豆。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清清楚楚地写在账簿上,现成的放着字据文书。 少着我的钱你在官差内赶紧偿还,欠我的粮食你要从粮税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我琢磨着刘三:谁上来把你揪撮住,好好问一下为什么改了姓、换了名,要叫那汉高祖? 【原文】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社长排门告示[二],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三],这差使不寻俗[四]。一壁厢纳草也根[五],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六]。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七],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八],赵忙郎抱着酒胡芦[九]。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十],畅好是妆么大户[十一]。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十二],胡踢蹬吹笛擂鼓[十三]。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四],匹头里几面旗舒[十五]。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十六],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十七]。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儒林外史》是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 本文论述的讽刺艺术特色体现在作品题材的真实性、故事叙述的客观性、人物对象的喜剧性和细节描写的夸张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正 是它们的有机融合,一来将讽刺艺术的运用提升了一个高度;二来寓庄于谐,使《儒林外史》更为形象,描绘出了一幅晚清封建末世儒林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讽刺文学的一个里程碑。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极高,正是由于《儒林外史》所具有的独特的讽刺艺术,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可以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一、来源于真实的作品题材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讽刺艺术是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原则基础之上的。如写胡屠户对女婿范进前倨后恭,妙笔连篇,令人叹赏叫绝,穷形极相地写出了八股文化所造成的势利心理对市井人伦的渗透。这种讽刺描写的世态化显出了极大的真实性。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就在于他艺术地写出了“士林”这群人的“真实”,使之“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表现得如此生动、具体,如此逼真。鲁迅在其致徐懋庸信中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豫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吴敬梓所写的正是他自己所处朝代的社会生活。在吴敬梓的实际生活中,曾经有过在南京祭祀泰伯祠的事情,经过作者加工,把这些亲身的经历——也就是当时清朝的政治与社会现实,托之明代以影射当时现实的背景;吴敬梓遵循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描写的是“自所闻见”的熟悉人物,他挥动手中“足以达之”之笔,将这些人物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以其对现实的较清醒的认识,“托稗说以寄慨”而达到“以公心讽世”之目的,表现出了巨大的讽刺力量。 二、朴实客观的故事叙述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体现在故事叙述的客观性即作者直述其事,不加断语,让是非曲直自现于阅者面前。如小说第四回,写范进在母亲新丧期间,与张静斋一起跑到汤知 县那里去蹭饭,他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象牙箸,要用白色竹筷。汤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又没有准备素席,担心他也不用荤酒,那范进就不能吃这顿饭了。没想到范进拿了竹筷子,直接就伸向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卧闲草堂本回末总评第四回评道:“盖天下莫可恶于忠孝廉节之大端不讲,而苛索于末节小数。举世为之,而莫有非之,且效尤者比比然也。故作者不以庄语责之,而以谑语诛之。”鲁迅对这一段评赞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八股取士制使得读书人大多不讲“大端”而“苛索于末节”。作者之喻意堪称“深远”。同在小说第四回,严贡生才说“从不晓得占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